資源簡介 北京市懷柔區青苗學校普高部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一年級期中考試歷史考 生 須知 1.本試卷共XX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選擇題,共40小題(共60分);第二部分為材料題(共40分) 2.考生務必在試卷與答題卡上認真填寫姓名、班級信息; 3.試題所有答案必須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作答時必須使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作答; 4.考試結束時,立即停止答卷,監考人員將答題卡收回,考生保留試卷與草稿紙。第一部分選擇題本部分共40小題,每小題1.5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1.下列關于古代農業起源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西亞最早培植了大麥、芋頭和豆類B.中南美洲最早種植了玉米和南瓜C.中國最早種植了水稻、豆類和小麥D.東南亞最早種植了芋頭和玉米2.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宣稱“凡忠信之士,我賜予恩典;凡不義之人,我嚴懲不貸······凡我給他們的一切命令,他們都遵行不誤。靠阿胡拉馬茲達之佑,我統治了這個王國。”材料主要說明()A.大流士一世以嚴酷法律治國B.波斯帝國官僚體系完善有序C.波斯國王君主專制大權在握D.波斯帝國君權神授政教合一3.下圖是某同學所做西歐社會8至18世紀某領域的變化情況示意圖。該領域可能是()A.世俗王權 B.宗教神權 C.議會立法權 D.城市自治權4.下圖是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示意圖。結合所學,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國王為天下共主接受效忠 B.各層級等級森嚴絕對從屬C.大封建主賜予土地越級統領 D.封君封臣雙向契約雙向義務5.公元4世紀到16世紀,統治過印度的政權有()①亞歷山大帝國②笈多帝國③波斯帝國④德里蘇丹國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6.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瑪雅文明曾非常繁榮。下列屬于瑪雅文明的是( )A.發展以種植玉米為主的農業 B.建立了疆域遼闊的印加帝國C.發明“浮動園地” D.建造了馬丘比丘古城7.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搜集了如下資料。他們研究的課題可能是()A.中世紀城市興起B.奧斯曼帝國崛起C.新航路的開辟D.啟蒙運動8.以下是《新航路的開辟示意圖》,其中麥哲倫船隊的航行路線是()① B.② C.③ D. ④9.對下圖中1540年以后英國麥價變化原因的解釋正確的是()A.莊園制度解體,商品經濟發展B.商業貿易擴張,貿易中心轉移C.大量金銀流入,導致貨幣貶值D.光榮革命勝利,促使政局穩定10.觀察下圖。下列對作者在書名中所用“海上囚徒”的解釋,合理的是()A.這種貿易中的奴隸都是各國的犯人B.海上航行時不服從者被囚禁在船艙C.奴隸貿易是解決非洲犯罪的主要措施D.殖民貿易過程帶有血腥性和掠奪性11.“原先的美洲土著族群人口大量減少······有人估計北美洲的土著人口減少了95%。但是,美洲現有的人口接近1492年的10倍,因為有來自舊大陸(歐洲、非洲、亞洲)的移民涌入。”對此理解正確的是()①殖民侵略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②奴隸貿易是人口遷移的原因之一③美洲地區存在族群混合的現象④價格革命推動了美洲的社會變革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2.“由于牛頓證明了地上的力學也能應用于天上的星球,從而昭示了一種簡單而統一的自然規律的存在,整個思想界不禁為之亢奮······傳統的宗教信仰被動搖了,唯物主義思潮開始盛行。”這反映了牛頓力學()A.奠定了物理學發展的基礎 B.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C.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D.推動了理性認識的發展13.以下是美國1787年憲法的部分內容,其所踐行的啟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張是()A.君主立憲 B.保護私有財產C.三權分立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4.1789-1875年間法國出現過君主立憲制、軍事帝國、復辟王朝、民主共和制等不同政體。這反映了()A.地方割據勢力強大 B.專制思想日益深入C.民主進程艱難曲折 D.政治體制不斷完善15.以下四項表述可以從史實直接推斷出結論的是()史實 結論A 1723年沃波爾拒絕了英王授予的貴族爵位,因為他接受封爵就必須放棄在下院的席位。 說明此時下院的權力已經超過上院B 史學家發現杰斐遜在《獨立宣言》手稿中,將“臣民”修改為“公民”。 反映出民眾普遍接受自由、平等思想C 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規定,皇帝可以召集和解散議會,統帥軍隊,宣戰、媾和、締約,并任命宰相。 體現了德意志帝國保留了君主專制殘余D 1864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布《司法章程》,規定所有人都在同一法院,按照同一法律,遵照同一司法程序受審。 使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16.1866年,一條橫跨大西洋的海底電纜將英國和美洲連接,一位樂觀主義詩人為此寫道:“可怕的雷電已被我們掌控,讓這奴仆為人類貢獻力量”對以上現象理解正確的是()①電力技術的應用密切了世界的聯系②人類進入“蒸汽時代”③工業革命提升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④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17.如圖,該鐵路作為國家“十三五”鐵路規劃建設項目,建成后,將結束紅色老區巴中市境內尚無高速鐵路的歷史,使三座城市一舉成為“西三角”的軸心。使人類邁入了鐵路時代的是()A.凱伊 B.瓦特 C.哈格里夫斯 D.斯蒂芬森18.下圖是社會主義運動的理論及實踐的示意圖。空白處應為()A.“空想社會主義”出現 B.《共產黨宣言》發表C.“第一國際”成立 D.列寧主義形成19.恩格斯曾指出,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剩余價值,是“兩個偉大的發明”。“由于這些發現,社會主義變成了科學”。如果要了解這“兩個偉大的發明”,可以查閱()①《權利法案》②《共產黨宣言》③《解放黑人奴隸宣言》④《資本論》A.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20.下面為巴黎公社委員會委員(實際數量共64人)來源統計圖。這體現出巴黎公社()A.代表了無產階級的利益 B.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統治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D.是生產力水平高度發展的必然結果21.1884年柏林會議后,英國提出了“2C”計劃,企圖建立從開羅(埃及)到開普敦(南非)的縱貫非洲的帝國,法國提出了“2S”計劃,打算建立從塞內加爾(西非)到索馬里(東非)的橫跨非洲的帝國,德國則希望在赤道兩側建立自己的殖民地。這些計劃表明( )A.西方列強開始侵入非洲內陸 B.列強希望實現非洲大陸的統一C.列強加快了瓜分非洲的進程 D.列強確立了“有效占領”原則22.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絕大多數地區已經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絕大部分地區淪為殖民地,獨立的拉丁美洲實際也成為依附于歐美國家的半殖民地。這說明()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B.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C.資本主義政治制度逐步確立 D.歐洲逐步形成兩大敵對軍事集團23.下圖為1930年委內瑞拉為紀念解放者先驅玻利瓦爾逝世100周年而鑄造的肖像徽章。玻利瓦爾的主要功績是()A.開拓了橫跨太平洋的貿易 B.領導拉丁美洲獨立運動C.領導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 D.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24.如表為吳于廑、齊世榮主編的《世界史·現代史編(上卷)》的目錄節選,橫線處最為恰當的章節標題應是()A.非洲的抗爭 B.亞洲的覺醒C.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D.第三世界國家走向聯合25.華盛頓被稱為“國父”,圣馬丁被稱為“自由的奠基人”,玻利瓦爾被稱為“解放者”,甘地被稱為“圣雄”。這是因為他們()A.領導了民族解放運動 B.參與了資產階級革命C.主導了國際秩序建立 D.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26.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成立的某一國際組織,是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其宗旨是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這一國際組織是()A.國際聯盟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C.聯合國 D.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7.關于《凡爾賽條約》及凡爾賽體系,有人評論說:“(它)建立了一個分成戰勝國與戰敗國的歐洲。大國并不討論一個各自都接受的共同秩序,而戰勝國把某種歐洲秩序強加于戰敗國。”該評論認為凡爾賽體系()A.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 B.體現了帝國主義的強權政治C.激化了列強與殖民地的矛盾 D.重新確定了歐亞國家的版圖28.下圖是一戰后創作的漫畫《在和平會議上》,會議桌上是美、英、法等國在協商,桌下放著火藥桶。它反映出()A.三國操縱了戰后的國際會議 B.一戰后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C.凡爾賽體系沒有發揮其作用 D.一戰后的國際秩序暗藏危機29.1921年,正在蘇俄考察的瞿秋白在日記中寫道:“回憶二三月間,我到俄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飯唯一的食品······現在豐富得多了,可是非得有錢不可······大多數勞動人民也受許多方便利益。”這一變化是因為蘇俄實行()A.工業化方針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C.新經濟政策 D.農業集體化運動30.“這場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毀若干世紀以來絕對統治歐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稱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簡單、以人人地位平等為基礎的社會政治秩序。”這場革命是()A.法國大革命 B.工業革命C.1848年革命 D.十月革命31.20世紀30年代的蘇聯實施七年制義務教育;衛國戰爭期間,年滿14歲的青少年到鐵路學校和職業學校,畢業后在企業工作四年;集體農莊為學生提供制服和基本食宿,學費全免;1936年的《憲法》宣布了每個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蘇聯的高等教育學府培養了超過18萬名高素質的專家。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適應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需要B.保證工農子女接受教育的權利C.確立職業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D.挑戰歐美教育體系以實現趕超32.下圖是1913年-1937年俄國工業發展情況,其中1925-1937年工業發展狀況的原因是()A.優先發展農業、輕工業 B.啟動兩個“五年計劃”C.蘇聯衛國戰爭取得勝利 D.突破了計劃經濟體制33.據統計,1913年沙俄工業總產值占世界工業產值的1.4%,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占世界工業產值的13.7%。20世紀30年代,蘇聯工業產量快速增長的原因是()A.俄國農奴制的廢除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推行C.新經濟政策的實行 D.兩個“五年計劃”的實施34.1930年,美國記者韋伯·米勒在印度目睹了一場驚心動魄、恐怖殘忍的斗爭場面,他的現場報道被世界1000多家報紙轉載。《紐約時報》社論指出,英國因茶葉失去了美國,它正在因食鹽失去印度。這場斗爭()A.指的是阿姆利則慘案 B.沖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C.推動印度獲得了獨立 D.在提拉克的領導下開展35.下表梳理了20世紀上半葉民族解放運動的部分史實,對表格內容理解正確的是()名稱 領導力量 斗爭方式 成果埃及華夫脫運動 華夫脫黨 游行、示威、街壘戰等 英國承認埃及主權摩洛哥里夫人民起義 酋長 武裝起義 建立共和國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 皇帝 游擊戰爭 恢復民族獨立①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②展現了非洲人民的抗爭精神③領導力量及斗爭方式具有多樣性④標志著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36.印度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中國開創農村包圍城市的新道路,埃及采用街壘戰等方式,墨西哥依據憲法進行改革。這反映出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特點是()A.均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質 B.由資產階級政黨領導C.形式多樣,但均基于國情 D.都取得了最終的勝利37.1920年,國大黨通過甘地起草的新黨章,規定“用一切合法和平的手段,以爭取實現自治”。在這一綱領指導下,印度出現的民族民主運動是()A.護憲運動 B.武裝起義 C.民主改革 D.非暴力不合作運動38.下表列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部分重大歷史事件,這些事件整體上反映了()時間 事件1931年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開始局部抗戰1939年 德國閃擊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1941年 德國入侵蘇聯,蘇聯紅軍英勇抗擊德軍1941年 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美國對日宣戰A.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局部戰爭發展到全球戰爭B.歐洲各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致命打擊C.蘇聯戰場成為抵抗德國法西斯軍隊的主戰場D.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重要貢獻39.1942年,中、蘇、美、英等26國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該文件標志著()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B.聯合國正式成立C.美國對蘇聯發動了冷戰 D.兩極格局的瓦解40.1942年1月,中、美、英、蘇等26國代表在華盛頓發表了《聯合國家宣言》,宣言強調各簽字國政府彼此合作,不與敵人單獨停戰或媾和。各國政府保證以其全部資源、軍事或經濟力量,反對軸心國三個成員及其參戰的追隨者。這標志著()A.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 B.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結束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成立第二部分材料題41.城市發展與社會變遷(28分)希臘城邦的公民大多數躬耕垅畝,住在鄉村。由于實行公民輪番執政,城邦中不存在城市與鄉村的對立,“城市連同屬于它的土地是一個經濟整體”。城市既是民選的官員施政的中心,也是全體公民集會、參政和舉行各種社會活動的場所。城邦國家一般只有一個本土中心城市,它是城邦國家之根本。城市在戰爭中具有很強的軍事功能,一旦失守,就意味著城邦的滅亡。-摘編自張南、周伊《春秋戰國城市與古典希臘城市比較論》依據材料,概括古代希臘城市的特點。(8分)中古時期西歐的城市特許狀是由國王或大封建主頒發給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義上的權利認可證書。序號 特許狀 內容(節選)① 12世紀上半葉,法國國王路易六世頒發給洛里斯城鎮的特許狀 任何人只要在城里平安生活一年零一天,便可獲得自由,以前的主人不得對他提出任何權利主張② 1130年,英國國王亨利一世頒發給倫敦的特許狀 倫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權力任命他們所愿的倫敦市民為市長,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們所愿的倫敦市民為法官③ 1175年,法國特爾瓦伯爵亨利頒發給塞納河大橋附近市鎮的特許狀 手藝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納一筆定額地租,即有權在市內居住和包租郊區農田,亦有權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④ 1200年,法國國王菲利普二世頒發給巴黎大學的特許狀 官員不得以防衛為理由對學者動手,不能把他們關進監獄。除非學者犯了罪,應受到逮捕。拘捕學者時,決不能打他“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是中古時期形容西歐城市的一句諺語。從表格中任選兩個特許狀作為證據,說明你對該諺語的理解。(6分)19世紀,英國領導了世界城市化的浪潮。1800年,大約五分之一的英國人居住在城鎮,城鎮規模大約1萬多人。而接下來的一個世紀中,龐大的鄉村生活被城市化了,英國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城里工作和生活。歐洲大陸、美國、日本以及其他國家也是同樣的模式。到1900年,工業化國家中至少有50%的人口生活在城鎮中。1800年,歐洲人口達10萬的大城市僅有20座,西半球一座也沒有。到1900年,歐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過150座。-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3)依據材料概括19世紀世界城市的發展變化,結合所學分析其原因。(8分)二戰后,法德兩國試圖實現和解。兩國地方上自發的友好城市活動,恰好是對國家政治層面的補充。1948年,法德市長圓桌會議召開,提出要在和解的精神下發起積極的交流活動。同年,法德建立了第一組友好城市關系。20世紀50年代,法德友好城市已經達到130例。1963年,《法德友好合作條約》簽訂,進一步加強了雙方的合作。1963-1969年,法德友好城市增加到400多例。-摘編自盧睿《戰后國際友好城市的發端與發展(1945-1969)》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法德友好城市建立的時代背景,并就法德友好城市的發展談談你的看法。(6分)42.世界大戰與人類生活(12分)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井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戰爭期間,帝國主義宗主國忙于互相撕殺,暫時放松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展,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它們的民族工業得以乘隙發級的隊伍也隨之壯大起來成為反對帝國主義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會力量。-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編(上冊)材料二大戰結束時,全世界進出口總額減少了40%,而美國卻猛烈擴大。到1919年,協約國欠美國債務約100億美元。世界黃金儲備40%在美國手中······沙皇俄國永遠從帝國主義列強的名單中勾銷了。德國戰敗,削弱比英法更甚,陷入經濟困境。-宋則行、樊亢《世界經濟史》材料三1916年英國宣布征兵后,有16500人拒絕服兵役······前線士兵中也有高昂的反戰情緒。1917年5月底,法國西線士兵的嘩變擴大,3萬多名法國士兵離開戰壕,回到后方,······盡管嘩變被殘酷鎮壓,但還是不斷擴大。-徐藍《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歐美和平運動的發展》材料四一戰前,發明不久的飛艇、飛機等在戰爭中受到重視,一戰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廣。一戰中汽車的機動性被人們重視,逐漸代替馬車成為陸上主要交通工具。戰爭還推動了化工技術的發展及生產流程和管理的不斷改進。材料五一戰后,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東亞以及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是一戰后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體系。(1)根據材料內容,請表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帶來的影響,并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8分)(2)請你談一談對未來國際秩序的構建的思考。(4分)《2025年4月9日高一歷史期中卷》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A D D A C D C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D C C C C D B C A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C B B B A A B D C A題號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答案 A B D B A C D A A C41.(1)特點:古代希臘城市是城邦國家的核心。在經濟方面,城市與農村緊密相連;在政治方面,城市是全體公民的政治活動中心;在軍事方面,城市具有重要的軍事功能。(2)答案示例:特許狀①規定了農奴在城市住滿一定的時間,即可獲得自由,保障了市民的人身自由權利。特許狀②規定了市民有權任命行政首腦和法官,保障了城市的自治權。(3)發展變化:城市化由英國開始,范圍不斷擴大;工業化國家城市人口比重增大;歐美大城市數量迅速增長。原因:工業革命首先由英國開始,然后擴展到其他國家;工業生產需要大量自由勞動力,導致人口由鄉村向城市遷移;現代工業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商品,居民的生活有所改善,為城市人口的增長提供了物質保障。(4)時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人類呼喚世界和平;美蘇冷戰開始,兩極格局不斷形成:西歐在戰爭中遭受沉重的打擊,國力受到嚴重消耗,戰后力圖通過合作促進發展。看法:法德友好城市的發展,體現了二戰后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特征:推動了法德國家關系的和解:有利于歐洲的聯合。42(1)一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子國家的民族覺醒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世界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一戰客觀上推動了新技術和新發展的出現和應用形成了新的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國際聯盟。(2)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行一帶一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