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高一第二學期歷史期中考試卷一、單選題(每題1.5分共60分)1.17---18世紀,法國封建君主專制發(fā)展到頂峰急劇沒落;18世紀后期,法國工業(yè)革命逐漸展開,進步的資產階級以思想斗爭的形式向腐朽的封建主義進攻。這給孟德斯鳩提出了反封建反暴政的思想主題。針對法國政弊,孟德斯鳩認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占不移的一條經驗”據此可知,孟德斯鳩()A.要求君主應推行“開明專制”B.主張踐行主權在民的思想C.提倡獨立思考和理性判斷D.強調權力間的制約與平衡2.下圖中①②③④代表四個國家,對其在近代歐洲歷史上發(fā)生事件的表述,正確的是A.宗教改革在①拉開序幕B.文藝復興在②開始起步C.近代科學在③形成體系D.啟蒙運動在④達到高潮3.文藝復興是14世紀到17世紀初發(fā)生在歐洲的思想文化運動,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尊嚴。這一運動的代表人物有()A.彼特拉克B.孟德斯鳩C.伏爾泰D.盧梭4.巴黎公社政權采取的措施中,試圖將資本主義私有制改造為公有制的是()A.以下選舉公社委員會B.廢除舊警察、舊軍隊C.沒收逃亡資本家的工廠,交給工人合作社管理D.實行八小時工作日5.《梨俱吠陀》提到眾神享受作為祭品的“原人”后,將其身體進行分割,“其嘴乃成婆羅門二臂制成剎帝利,兩股衍生是吠舍,雙足產出首陀羅”。這一記載反映的是A.斯巴達的寡頭政治B.古巴比倫的君主專制C.古印度的種姓制度D.古代羅馬的奴隸制度6.1919年,德國代表布羅克多夫·蘭曹發(fā)表演講,“德國將不再能夠給那些無法再去從事海運和貿易的數以百萬計的德國人提供而包和工作......在這個和約上簽字,就是數以百萬計的德國男人、女人和孩子在死刑判決書上簽字。”這反映出《凡爾賽和約》()A.受到德國代表堅決反對B.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了禍根C.有利于協約國國力恢復D.刺激德國人民民族意識覺醒7.一個獨立的共和國在美洲的建立,在歐洲被廣泛的解釋為:它意味著啟蒙運動的思想切實可行-一個民族有可能建立一個國家,有可能制定一種建立在個人權利基礎上的切實可行的政體。材料中共和國的建立()A.是雙重革命取得勝利的產物B.標志著廣大美洲地區(qū)的解放C.是近代民族國家形成的開端D.是君主立憲政體構想的實踐8.一戰(zhàn)中德國制定了施里芬計劃,其中心內容是集中大部分兵力在4到6周內擊敗法國,切斷英國與歐洲大陸的聯系,然后掉過頭來對付俄國,爭取兩三個月結束戰(zhàn)爭。下列標志施里芬計劃破產的是()A.凡爾登戰(zhàn)役B.索姆河戰(zhàn)役C.馬恩河戰(zhàn)役D.日德蘭海戰(zhàn)9.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揭示資產階級殘酷剝削工人階級,論證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是()A.《法蘭西內戰(zhàn)》B.《資本論》C.《共產黨宣言》D.《唯物史觀》10.查士丁尼一世在《法學階梯》的序言中將自己視為耶穌基督的代言人,并將自己的威嚴、榮耀的實現歸功于上帝的護佑,短短的序言竟三次提到了“上帝的保佑”。他意在()A.宣揚上帝權力至高無上B強化君主權威C確立王權高于教權原則D實現政教合一11.古印度是世界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在世界文明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某校歷史興趣小組開展了關于“古代印度文明成果展”的活動,你認為下面內容與這一主題有關的是()①種姓制度②獅身人面像③釋迦牟尼佛像④阿拉伯數字A.①③B.①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12.早期人類文明精彩紛呈,交相輝映。下列成就與下圖中區(qū)域對應完全正確的是()A.①最早的史詩②第一部太陽歷③按位記值法④首創(chuàng)“歷史”一詞B.①第一部太陽歷②最早的史詩③首創(chuàng)“歷史”一詞④按位記值法C.①按位記值法②首創(chuàng)“歷史”一詞③最早的史詩④第一部太陽歷D.①首創(chuàng)“歷史”一詞②按位記值法③第一部太陽歷④最早的史詩13.早在青銅器時代,兩河流域文明逐漸擴展到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文明向西方邦擴展;華夏文明的影響已從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延伸到中國東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區(qū),并與日本和朝鮮產生聯系。這反映了(A.早期文明的相對均衡性B.早期文明交流模式單一C.農耕文明的不斷擴展D.農耕技術的不斷發(fā)展14.余秋雨寫道:“開天辟地的人類智能大師們,都誕生在2500年前-孔子、釋迦牟尼和亞里士多德。于是,我們看到,希臘人在海邊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印度哲人在恒河邊思考人與神的關系,中國哲人在黃河邊思考人與人的關系。”材料反映了古代文明的產生和發(fā)展的特點是()A.亞洲最快領先世界B起源歐洲全球擴展C基本獨立多元發(fā)展D彼此隔絕毫無聯系15、1878年,恩格斯認為“現代的大工業(yè)......造成了資產階級這樣一個享有全部生產工具和生活資料的壟斷權的階級,但(危機表明)它已經無力繼續(xù)支配那越出了它的控制力量的生產力......如果要避免整個現代社會毀滅,就必須使生產方式和分配方式發(fā)生一個會消除一切階級差別的變革。”材料意在說明工業(yè)革命()A、使社會階級結構發(fā)生多元變化B.導致經濟危機發(fā)生C.成為加速社會變革的根本動力D.促進壟斷組織產生16.“在1914年最愛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兩眼殺氣騰騰。”下列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原因,按因果邏輯關系排列正確的是()①歐洲兩大軍事集團的建立和對峙②歐洲列強矛盾和沖突加劇③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產生壟斷組織④薩拉熱窩事件⑤世界被瓜分完畢A.②③⑤①④B.⑤③②①④C.③②⑤④①D.③⑤②①④17.種姓制度本質上是一種教階制度。教階越高代表離神的距離越近,越容易達到“梵我一如”的境界。由此可見,種姓制度的特點是()A.具有宗教色彩B.主張?zhí)熨x人權C.否認階層差別D.強調君權神授18.據估計,1492-1542年間有1500萬印第安人慘遭殺戮,古巴島原有的30萬土著居民所剩無幾,海地島的25萬居民只剩下500人。這主要是因為()A.哥倫布發(fā)現了美洲新大陸B(tài).販賣黑人奴隸貿易的興起C.美國高舉起“大棒政策”D.歐洲殖民者瘋狂殖民擴張19.尼薩古城是古代帕提亞(安息王國,公元前247~公元224年)的都城。古城出土的雕像多具希臘風格,也混有東方成分,如圖是帕提亞國總督佩戴希臘阿提卡式頭盔的雕像。這些發(fā)現可以說明()A.帕提亞王國推行了文明開化政策B.文明包容有利于推動文化的發(fā)展C.希臘文明東方化的趨勢日益明顯D.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孕育出新文化20.中國陶瓷一度壟斷東非市場,750年后阿拉伯帝國的工匠們開發(fā)了一種新技術-“光瓷”。他們在燒制上釉的罐子上涂上一層銀和銅,使其變得閃閃發(fā)光。這些罐子擠占了中國陶瓷在東非的市場份額。這表明()A.中國海外貿易優(yōu)勢喪失B.科技創(chuàng)新推動帝國擴張C.歐亞文明融合進程加快D.商業(yè)競爭促進技術革新21.十九世紀初期,美國傳教士在亞非許多地區(qū)傳教、進行各種“慈善”事業(yè),如醫(yī)院、孤兒院、救濟院等,對新聞、廣播、出版方面,美國教會也非常重視,例如美國信義會在東非建造電臺,用數十種語言進行廣播。據此可知()A.文化殖民具有隱蔽性B.傳教士傳播先進文化C.歐美文化具有包容性D.亞非文明日漸統一化22.隨著機器化大生產代替以作坊式手工業(yè)為主的分散的小商品生產,社會生產力得到高速發(fā)展,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城市才逐漸成為主要的、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聚落形式。材料最能說明()A.城市化帶動了工業(yè)化進程B.城市領導鄉(xiāng)村的新時期到來C.工業(yè)化推動了城市化進程D.城市布局受到工業(yè)化的影響23.在學習“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一課時,有同學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度模式進行了以下整理。表中“典型國家”欄中①、②、③處應該填寫的是()模式 特點 典型國家模式1 漸進改革,政局相對比較穩(wěn)定。 ①模式2 爭取獨立,民主共和理論實踐。 ②模式3 暴力革命,政體演變循環(huán)反復。 ③A英國、美國、德國B英國、日本、法國C法國、美國、德國D英國、美國、法國24.《高麗史》載:“高麗太祖開國之初,參用新羅、泰封(朝鮮半島政權)之制,設官分職,以諧庶務。然其官號或雜方言,蓋草創(chuàng)未暇革也。”這說明高麗()A.受到儒學深刻影響B(tài).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強化C.全面仿效唐朝制度D.一定程度上承襲了本土文化25.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如下圖)可以劃分為前后兩個時期:一是從事海外貿易,攫取商業(yè)利潤的時期;二是侵占殖民地,實行賦稅掠奪的時期。這兩種掠奪方式的更替,反映了荷蘭東印度公司()A.從商業(yè)機構向殖民地統治機構的轉變B.實質上一直都堅持對商業(yè)資本的壟斷C.特許壟斷權是東印度公司發(fā)展的基礎D.經營模式由商業(yè)資本向工業(yè)資本轉變26.約公元前18世紀,某一古代文明的國王基本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君主專制制度,頒布了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完整的成文法典。該古代文明是()A.古代埃及文明B.古代印度文明C.古代希臘文明D.古代巴比倫文明27.下面是高麗王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圖。由此可得出()①中國儒學促進高麗發(fā)展②中華文化圈已基本形成③中華文明影響周邊國家④高麗政治制度仿效中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8.古巴比倫時期,在私人農業(yè)經濟領域,納第圖女祭司、商人塔木卡及政府官員均投入土地買賣、經營,以各種形式的租賃制、合伙制開發(fā)利用土地,甚至出現了土地職業(yè)管理人及責權利明確的雇傭勞動。這說明古巴比倫私人農業(yè)()A.維護私有者經濟利益B.嘗試多元方式經營C.呈現超強商業(yè)化趨向D.重視提高經濟效益29.羅馬法規(guī)定:對于未娶妻者,如果有至少五名成年羅馬市民作證人,并且有一名司秤作證,才可以買一位妻子,否則買妻行為視為違法。如果夫婦要離婚,至少有四名成年羅馬市民作證人,并且有一名司秤作證,才可以離婚,否則離婚行為視為違法。由此可知,羅馬法0A.重視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B.注重形式與法律程序C.本質上維護奴隸主的利益D.重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0.《摩奴法典》是古代印度法律制度的集大成者,在婚姻方面,法典規(guī)定:“婚齡為8歲,少女在青春期來臨之前就完婚,理由是試圖阻止因浪漫的戀愛而產生血緣的污染。”這主要反映了古代印度社會()A.女子地位極其低下B.婚姻制度逐漸法律化C.佛教傳統根深蒂固D.以法律維護種姓制度31.中世紀早期,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領主意愿及權力行使更側重勞役和實物。后來莊園領主逐漸將農奴勞役折算為貨幣。在英國沃切斯特主教地產上,1350-1400年使用勞役比例只在30%左右,其他都折算為貨幣。英國拉姆塞修道院霍利威爾莊園,在1362-1363年只有1%勞役被折算為貨幣,此后比重逐漸加大。上述材料反映出英國()A.莊園農產品獲利增加B.封建莊園制度已經瀕臨崩潰C.圈地運動正迅速開展D.雇傭勞動逐漸取代勞役勞動32.美國1787年憲法規(guī)定,總統收到經國會通過的議案后,如批準,則簽署該議案使之生效;如否決,則把它連同反對意見一起退回到國會,由國會復議。若國會在復議期間不采取任何行動,則此項議案在十天后自行生效。據此可知,美國政體的基本特征是()A.聯邦制B.兩黨制C.責任內閣制D.分權制衡33.有西方學者曾提出一個“大分流”理論:18世紀以前,西方相較于東方并沒有任何明顯的、獨有的內生優(yōu)勢;18世紀末19世紀初,由于美洲新大陸的開發(fā)和英國煤礦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東西方之間開始逐漸分道揚鐮,經濟社會發(fā)展差距越來越大。下列對這一理論的批評意見中,最為合理的是()A.時空定位不夠準確B.史論結合過于牽強C.有意掩蓋殖民罪惡D.比較研究視角狹隘34.如表所示是19世紀中后期德國兩位重要政治家關于教育發(fā)展的言論。據此可推知,當時德國的教育發(fā)展政治家 言論普魯士首相施泰因男爵 復興民族“必須主要依靠青年人的教育和訓練”德皇威廉一世 朕謹誓以最大的熱枕,特別注意于我國國民公共教育的事務。A.促進德國工業(yè)化的迅猛發(fā)展B.推動了德國統一局面的形成C.使德國教育水平領先于世界D.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德國崛起35.圖為《貝希斯敦銘文》的浮雕示意圖,浮雕四周用楔形文字記錄了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一世的平叛功績。關于該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佐證了兩河流域文明的傳播B.體現了教權凌駕于王權之上C.記錄了當時歷史的真實狀況D.是研究中世紀史的重要史料36.藝術來源于生活,英國作家笛福創(chuàng)作的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于1719年出版,塑造了一個時代的精神,其中許多情節(jié)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歷史現象。下列選項給出的情節(jié),小說中不可能存在的是()A.在英國某紡織工場看到用珍妮紡紗機紡紗B.航海來到巴西宣布“圈地”開辦種植園C.荒島期間仍惜時如金,嚴格計算和安排生活物資D.打算從利物浦出發(fā)去非洲販賣黑奴37.觀察下面秦與羅馬全國性交通網路圖,它們修建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最初的共同目的是()A加強對地方的控制B強化各地經濟文化交流C緩解社會各種矛盾D便利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從16世紀初期至18世紀,非洲奴隸貿易呈上升趨勢,但1800年販運人口達到2000000人之后販運人數開始出現迅速下降的態(tài)勢,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于A.西方國家出臺了廢止奴隸法律B.美洲人口呈現出飽和狀態(tài)C.西方國家殖民掠奪區(qū)域發(fā)生變化D.工業(yè)化促使掠奪方式變化39.孟德斯鳩認為,在平民政治的國家里,每個公民的自由都是國家主權的一部分,也是人的特質,出賣這個公民的特質,是一種不可想象的行為;人能夠認識自己的本性,并把自由視為一種精神享受,也是唯一值得保衛(wèi)的幸福。這一論述()A.拓展了理性主義的內涵B.強調了個人自由的價值C.反映了科學革命的勃興D.肯定了共和政體的優(yōu)勢40.林肯在1854年一次演講中說:“奴隸制是建立在人性中的自私自利上面,是與人熱愛正義的天性相違背”。1858年又說:“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們的政府不能永遠忍受一半兒奴役,一半兒自由的狀況。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潰,但我卻期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將全部變成一種東西,或者全部變成另一種東西”。這說明()A.林肯意在廢除奴隸制度,維護國家統一B.美國當時正處于邦聯政府的統治時期C.美國南部叛亂諸州的黑奴應該享有自由D.林肯主張只有廢除奴隸制國家才能獨立二、材料題41.(15分)15--18世紀是世界歷史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新航路的開辟,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材料一(1)根據所學,以上《全球貿易示意圖》中,表示“三角貿易”線路的箭頭是(3選題)(2分)(2)根據所學,E箭頭表示的貿易線路上可能出現的貨物是()(2分)A.白銀、瓷器B.白銀、玉米C.瓷器、玉米D.水稻、瓷器材料二明朝后期,番薯等美洲糧食作物傳入中國后逐漸得到推廣。番薯“畝可得數千斤,勝五谷幾倍”,大大緩解了“民食問題”,人們遂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勞力和土地等去發(fā)展經濟作物;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響。-摘自何炳棣、陳樹平等人的研究成果材料三(3)根據材料二、三,概括新航路開辟給當時的中國帶來的影響。(5分)材料四美洲金銀產地的發(fā)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礦井,對東印度開知識進一步著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商業(yè)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這些田園詩式的過程是原始積累的主要因素。-《資本論》(4)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你怎樣理解馬克思在材料四中的觀點?(6分)42.(13分)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英國的“光榮革命”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它締造了一種新的體制。在這個制度下,王位是被保留的,但國家的權力中心轉移了。-摘編自錢乘旦《西方“民主”的歷史與現實》材料二凡未經議會同意,以國王權威擅自廢除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為非法權力。幾未經議會準許,借口國王特權,為國王征稅,超出議會準許之時限或方式者,皆為非法。凡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在和平時期招募或維持常備軍。-摘編自1689年《權利法案》材料三美國權力結構示意圖(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英國締造的“新的體制”是什么?依據材料二回答“國家的權力中心”發(fā)生了怎樣的轉移?(4分)(2)依據材料三及所學,指出1787年美國憲法中規(guī)定了哪些建立政府的原則?(6分)(3)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北美殖民地從爭取獨立到確立民主政體過程中,都受到了哪些啟蒙思想的影響?(任意3點)(3分)42.(12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杰出人物則對社會發(fā)展起重大作用。請從以下人物中任選兩到三個人物,結合世界近現代史的內容,概括一個主題并簡要評述。參考答案一、單選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D A C C B A C C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B C C C D A D B D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A C D D A D D C B D題號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答案 D D D D A A A D B A二、材料題41.(15分)(1)ABC(2分)(2)B(2分)(3)提高糧食產量,解決糧食問題;發(fā)展經濟作物,有利于商品經濟發(fā)展;促進娛樂活動、文化知識進一步普及;人口激增;物種豐富(人口急劇增長使得能源危機開始凸顯)。(5分)(4)三個層次:殖民擴強造成亞非拉災難(掠奪貴金屬、種族滅絕、人口販賣)/有利于西歐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資本主義時代的來臨(或者:資本主義的殖民擴張之惡,是社會歷史前行的杠桿等角度,客觀上對貿易涉及區(qū)(中國)的經濟文化發(fā)展有促進作用;初步形成國際分工。(6分)42.(13分)(1)體制:君主立憲制。轉移:由國王轉移到議會。(4分)(2)原則:三權分立原則或分權與制衡原則、聯邦制原則、人民主權原則;(6分)(3)思想:天賦人權、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立、理性思想、法治思想等。(任意3點)(3分)43.(12分)示例一人物:羅伯特·沃波爾、華盛頓主題:近代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發(fā)展評述:18世紀20年代,在當時的多數黨領袖、財政大臣沃波爾主持下,英國責任內閣制開始形成,推動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發(fā)展和完善;華盛頓領導美國獨立戰(zhàn)爭贏得獨立,并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參與制定美國《1787年憲法》,對推動美國民主政治的確立和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示例二人物:瓦特史蒂芬孫愛迪生貝爾主題:工業(yè)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巨大發(fā)展評述:瓦特改良蒸汽機;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英國實現了機械化)史蒂芬孫發(fā)明了火車機車;帶來交通工具的革命,使世界聯系更加便捷。愛迪生發(fā)明電燈泡、電影放映機;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帶來通訊工具的革命,使世界聯系更加便捷。貝爾發(fā)明電話,是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帶來通訊工具的革命,使世界聯系更加便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