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吉林省長春市2024~2025屆下學期高高三4月質量檢測 歷史(含答題卡、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吉林省長春市2024~2025屆下學期高高三4月質量檢測 歷史(含答題卡、答案)

資源簡介

高 三 歷 史
考生注意:
1. 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 。滿分 100分,考試時間 75分鐘。
2. 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 0. 5 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
3. 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 。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 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 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 0. 5 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
作答,超 出答題 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 , 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 4. 本卷命題范圍:高考范圍。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16小題 , 每小題3分 , 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 , 只有一項是最符合 題目要求的。)
1. 據考古發現 , 良渚、紅山文化時期走的是無限擴大神權的路徑;而龍山文化時期的中原社會缺少宗教巫 術色彩 , 具有重實用、重血緣人倫的理性色彩 。這說明早期中華文明的特征是
A. 獨立性 B. 多樣性 C. 連續性 D. 創新性 2. 下表為兩漢時期部分賦作家對西漢建都的相關論述 。這些論述
賦作家 相關論述 出處
杜篤 大漢之開基,聚五星于東井(星宿名) 《論都賦》
班固 及至大漢受命而都之也,仰悟東井之精,俯協《河圖》之靈 。奉春建策,留侯演成 。天人合應, 以 發皇明,乃眷西顧,實惟作京 《西都賦》
張衡 自我高祖之始入也,五緯相織,以旅于東井 。婁敬委格,幹非其議,天啟其心,人碁之謀 。及帝 圖時,意亦有慮乎神祗,宜其可定,以為天邑 《西京賦》
A. 表明百家爭鳴的局面仍在延續 B. 反映出地方諸侯勢力的削弱
C. 體現出民本與君本思想的統一 D. 迎合了政治統治的時代需要
3. 從唐初起 , 中央就以各種名義臨時派遣使臣前往各地了解情況并就地處理一些普通政事;唐中宗以后 , 在各道設立中央常駐使臣 , 定期輪換;唐玄宗時期 , 這些使臣開始向道一級地方行政長官轉化;唐肅宗 以后各道節度觀察使大多正式成為大權獨攬的地方行政長官 。上述變化反映出唐朝中后期
A. 監察制度不斷完善 B. 中央集權面臨困境
C. 基層社會治理加強 D. 內重外輕局面形成
4. 金太宗天會四年(1126年) , 朝廷實行三省制并開始建立中央監察機構 。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年) , 中 央僅保留尚書省為宰輔機構 , 其中尚書令擔任宰相 , 參知政事為副宰相 。在地方行政上 , 金朝實行了 路、府(州) 、縣三級制 , 并設立了行尚書省作為派出機構 。金朝的制度建設體現了
【高三4月質量檢測 ● 歷史 第 1頁(共 6頁)】 X
A. 國家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創新 B. 專制皇權統治的衰落
C. 宋金之間維持和平友好局面 D. 民族本位原則的調整
5. 與明朝相比 , 清朝縮減了官營手工業的范圍和規模 , 并對城鄉各行各業免除了供役供物的義務 , 轉而實 施“惠工給值”的政策 。順治八年 , 官營織造業開始實行“買絲招匠”制度;康熙十九年 , 景德鎮御窯廠更 是規定“凡工匠物料 , 悉照市價采買 , 俱按工給值”。這些措施
A. 放寬了民營經濟的經營范圍 B. 徹底廢除了強制勞役的制度
C. 促進了手工業生產的市場化 D. 導致了重農抑商政策的動搖
6. 1860年 10月 , 除鴉片、軍火和少數奢侈品外 , 上海洋貨進口完全停滯 。在土貨出口中 , 1859年上半年 上海出口 8. 7萬包絲;1860年上半年 , 下降為 6. 2萬包 , 茶貿易額的減少更為明顯 。這一狀況
A. 表明西方國家改變了其侵略方式 B. 緣于太平天國運動的強烈沖擊
C. 扭轉了中國對外貿易的入超狀況 D. 促使中國傳統經濟的解體加速
7. 中國專制政體的最初理論架構 , 植根于君主與民眾之間的二元關系 。1899年 , 梁啟超在《各國憲法異 同論》中指出:“故茍凡屬國家之大典 , 無論其為專制政體、為立憲政體、為共和政體 , 似皆可稱為憲法。” 梁啟超的這一思想
A. 揭示了東西方文明發展的互動性 B. 表明文化自信是推進政治變革的前提
C. 有助于促進中國政治近代化進程 D. 拓展了民主與科學在中國的影響范圍
8. 英國學者丁格爾認為 , 辛亥革命雖然借用了西方自由、共和的政治外衣 ,“但(辛亥)革命的動力卻是源于 一個民族三百年來一直處于韃靶人奴役之下所醞釀的騷動不安的傳統情緒”。該學者意在強調辛亥革命
A. 具有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 B. 明確提出了反帝的政治目標
C. 使西方理念成為民眾共識 D. 徹底推翻了封建的專制制度
9. 1938年 10月 6 日 , 美國駐日大使格魯就日本在華謀求壟斷地位、破壞“ 門戶開放”原則的行徑提出強 烈抗議 。對此 , 日本首相近衛文磨于 11月 3 日發表聲明 , 宣稱國民政府已在事實上淪為地方政權 , 并 提出“東亞新秩序”的概念 。與近衛文磨這一聲明相關的戰事
A. 粉碎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計劃 B. 取得了全面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
C. 提升了華北敵后抗戰必勝的信心 D. 標志著抗日戰爭進入到相持階段 10. 下面是 1978~2009年我國經濟發展相關情況統計示意圖 。這可用于說明我國
GDP: 國內生產總值 K: 資本形成總額
L: 就業人員總量
STR: 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占總就業人員的比重
①工業對經濟的貢獻作用有限 ②體制變革促進經濟協調發展
③產業結構優化推動經濟增長 ④經濟增長方式變革的必要性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高三4月質量檢測 ● 歷史 第 2頁(共 6頁)】 X
11. 印加人修建梯田的技術 , 體現出其文明的先進性 。在其文明鼎盛時期 , 梯田系統遍布秘魯約 100萬公 頃的土地 。印加農民還掌握了高海拔種植技術 , 能夠種植多達70種作物 , 包括馬鈴薯和玉米 , 這些作 物為龐大的帝國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供應 。這說明當時印加帝國
A. 中央集權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B. 重視土地開發與糧食供給
C. 農耕技術得益于新舊大陸之間的交流 D. 擁有較為豐富的外來物種
12. 中世紀 , 歐洲的經院哲學在一定程度上將“信仰上帝”轉變為“思考上帝”, 他們思考著上帝的存在方 式、上帝的屬性、上帝的職權等 , 將“相信的”變為“思考的”, 進而變為“批判的”和“質疑的”。據此可 知 , 中世紀歐洲經院哲學的發展
A. 加速了封君封臣制瓦解 B. 受到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影響
C. 具有反宗教的理性精神 D. 體現了人文主義的價值追求
13. 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 , 國王以血統和特權主張國家主權 , 議會以代表人民主張國家主權 , 兩者都 是對同一時代主題的回應 , 最終英國從多重王國狀態走向聯合 , 多重宗教信仰得到寬容(天主教除 外) 。這主要得益于英國
A. 務實與妥協的傳統 B.“光榮革命”改變了國王權力來源
C. 理想與現實的沖突 D. 社會變革存在宗教政治化的特點
14. 19世紀 , 美國盡管在多個行業技術上落后于歐洲國家 , 但這些行業中幾乎不存在外國直接投資 。美 國總統伍德羅 ● 威爾遜在 1913年指出 , 盡管有人聲稱拉丁美洲給予了外國資本特許權 , 但從未有人 提及美國對外國資本提供過類似特權 。這一現象有助于美國
A. 門羅主義的全面實施 B. 資本輸出和瓜分世界
C. 自由放任政策的盛行 D. 技術發明和經濟發展
15. 二月革命之后 , 俄國部分“老布爾什維克”堅持認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尚未完成”。對此 , 列寧提出: “ 到了 1917年 , 我們不應僅關注無產階級和農民革命民主專政的過去 , 而應認識到這一專政的未來已 經開啟。”列寧的這一論斷
A. 有利于鞏固俄國的社會秩序 B. 契合了民眾追求和平的愿望
C. 助推了俄國革命形勢的高漲 D. 加快了世界大戰結束的步伐 16. 下面是 2015年世界主要發展中經濟體相關投資示意圖 。據此可推知
A. 全球化促進了區域集團化不斷深化
C. 新興經濟體促使國際秩序發生變革
B. 南南合作推動新興經濟體國力提升
D. 世界經濟發展重心轉向太平洋區域
【高三4月質量檢測 ● 歷史 第 3頁(共 6頁)】 X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 , 第17題15分 , 第18題13分 , 第19題12分 , 第20題12分 , 共52分。) 17. 閱讀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 (15分)
材料一
—摘編自 陳瑋《互動的時空:中國古代基層治理制度教學策略提升》
材料二
地方社會公共事務繁蕪叢雜 , 晚清以來紳董在地方事務活動的內容也廣為社會各界所關注 。我 們通過《申報》關于紳董相關活動的記述可見其概要 。從其記述紳董相關內容數量看 , 呈逐年增加趨 勢 , 尤其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大幅增長態勢 , 如下圖所示。
1872~ 1910年《申報》記述紳董內容條款數量變化曲線
—摘編自王先明《紳董與晚清基層社會治理機制的歷史變動》
材料三
農村基層政權、村民自治權、農村土地產權共同構成農村基層治理體系的三個關鍵變量 ,“ 三權” 的同構共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基層治理變革的顯著特征 。 而國家建制、社會創制、產權改制則成 為驅動我國農村基層治理變革的深層制度邏輯與推動力量 ,“三權”的變革是“三制”彼此借用、交錯并 進的結果 。我國農村基層治理勢必立足“權制互動”的實踐邏輯 , 逐步走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善 治之路。
—摘編自李燕凌等《新中國農村基層治理變革的三重邏輯》
【高三4月質量檢測 ● 歷史 第 4頁(共 6頁)】 X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 , 概括中國古代基層治理的特點 。 (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 , 分析晚清時期紳董廣泛參與地方公共事務管理的原因 。 (4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 , 指出新中國農村基層治理模式與中國古代、近代基層治理的主要不 同 , 并說明其意義 。 (5分)
18. 閱讀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 (13分) 材料一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 , 中國共產黨逐步形成“‘無產階級9就是現代產業工人”的認知 , 強調其在 資本主義社會中受壓迫最深 , 具有最徹底的革命性 , 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的主力軍。 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確立后 , 中國共產黨將“無產階級”的指涉對象擴展到雇農 , 并合 理調整和補充定義“ 工人”的經濟社會標準。 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等著作中 , 深刻闡述 了農民問題的重要性 , 指出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 , 無產階級只有與農民聯合起來 , 才能取得革命 的勝利。 1935年華北事變后 , 黨明確指出“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 應該大量吸收先 進的工人、雇農入黨 , 構成黨內的工人骨干。 而隨著“無產階級化”的衡量標準從以成分為主轉變為以 思想為主 ,“無產階級”的內涵不再僅指代某個階級群體的概念 , 而成為一個具有思想特性的政治術
語 , 是中國共產黨關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一項重大理論創新 , 是推進革命力量的最大整合。
—摘編自侯竹青《中國共產黨對“無產階級”概念中國化的構建》
材料二
當代中國 , 無產階級革命與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密切關聯。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無產階級革命 為中國社會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和發展 , 推動了中華民族的進步。
—摘編自干成俊《〈共產黨宣言〉中無產階級革命思想探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 , 概括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無產階級”概念中國化構建 的特點 , 并分析其原因 。 (7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 , 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無產階級革命與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密切關 聯”的具體表現 。 (6分)
【高三4月質量檢測 ● 歷史 第 5頁(共 6頁)】 X
19. 閱讀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 (12分) 材料
培根(1561~1626年)立足于當時已臻成熟的古希臘—羅馬—基督教歷史 , 借助阿科斯塔的《西 印度志》與門多薩的《中華大帝國史》, 在《新大西島》中強化了亞特蘭蒂斯與美洲的對等關系 , 并重申 了 中國的知識技術對于實現知識復興的必要性 。作為小說中耶路撒冷國權力中心 的所羅門之宮 , 引 領著在世界各地收集知識與技術的工作 。他相信 , 人類憑借這些技術 , 加諸探尋真理的勇氣等 ,“ 一定 會讓學問在現代遠遠超過古希臘和羅馬時期的光榮”。成形于現代的知識帝國 , 將空間上的非歐洲知 識技術統統整合進繼古希臘和羅馬時期之后的第三個時期 , 也就是現代 。 至于誰才能運用這第三個 時期的知識去真正地改善人類的生存狀況 , 培根將權力再次交給了一個由空間界定的主體:西歐各民 族 , 因為“嚴肅意義上的三次學術革命或三個學術時期 , 第一個時期由希臘人 , 第二 個時期由羅馬人 , 第三個時期由我們 , 也就是西歐各民族主導”。
—摘編自劉佳愷《〈新大西島〉中的世界意識與“知識帝國”理想》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 , 概括培根世界意識形成的原因 。 (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 , 簡析培根的世界意識與“知識帝國”理想的影響 。 (6分)
20. 閱讀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 (12分) 材料
美國學者阿里吉認為 , 世界經濟體系資本積累周期與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發展的階段是一一對應 的 。世界經濟型式(通常稱為“ 經濟體制”或經濟模式)的制度體系滲透到整個世界經濟的再生產進程 中 , 是國家、地區和國際要素的統一體 。世界經濟型式不僅在國際貿易的組織類型上迥然不同 , 在生 產關系和制度體系上也存在差異 , 這些差異促使領先國取得全球優勢 , 也使得國際貿易和經濟關系制 度得以形成 。世界經濟型式的類別是由主導國際經濟關系并構成世界經濟體系核心 的先進國家的制 度體系決定的 。 因此 , 核心 國家構成了世界經濟的中心 , 主導著國際經濟關系 , 也決定著全球社會經 濟的發展方向。
—摘編自[俄]謝爾蓋 ● 格拉濟耶夫《世界經濟中心轉換的規律性及其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世界史相關知識 , 圍繞“世界經濟發展”任選一個階段 , 自擬論題 , 并予以闡 述 。 (要求:論題明確 , 史論結合 , 論證充分 , 邏輯清晰。)
【高三4月質量檢測 ● 歷史 第 6頁(共 6頁)】 X
(




正確填涂
錯誤填涂
[

A
]
[
×
B
]
[
C
]
[
D
]
) (


:
準考證號:
) (
缺考標記
(考生禁填)
缺考考生
,
由監考員貼條形碼
,
并用
2B
鉛筆填涂缺考標記
)高三歷史 答題卡
貼 條 形 碼 區 (正面朝上 ,切勿貼出虛線方框)
注 意 事 項 1. 答題前 ,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規定的位置 ,再認真核對條形碼上的準考證號、姓名及考試科目 ,確認無誤后將條形碼粘貼在規定的位置。 2. 作答時 ,選擇題必須使用 2B 鉛筆填涂 ;非選擇題必須使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書寫 ,字體工整、筆跡清楚。 3. 必須在答題卡各題目規定的答題區域內答題 ,超出答題區域范圍書寫的答案無效 ;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 4. 請保持卡面清潔 ,不準折疊、不得弄破。
選擇題答題區域 (請用 2B 鉛筆填涂)
1 閃 舊 ∞ 四 6 閃 舊 ∞ 四 11 閃 舊 ∞ 四 16 閃 舊 ∞ 四
2 閃 舊 ∞ 四 7 閃 舊 ∞ 四 12 閃 舊 ∞ 四
3 閃 舊 ∞ 四 8 閃 舊 ∞ 四 13 閃 舊 ∞ 四
4 閃 舊 ∞ 四 9 閃 舊 ∞ 四 14 閃 舊 ∞ 四
5 閃 舊 ∞ 四 10 閃 舊 ∞ 四 15 閃 舊 ∞ 四
非選擇題答題區域 (請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書寫)
17.(15 分) (1)(6 分)
(2)(4 分) (3)(5 分)
18.(13 分) (1)(7 分)
請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 , 超出矩形邊框限定區域的答案無效!
高三 4 月質量檢測.歷史
第 1 頁(共 2 頁)
X
請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 , 超出矩形邊框限定區域的答案無效!
(2)(6 分)
19.(12 分) (1)(6 分) (2)(6 分)
20.(12 分)
請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 , 超出矩形邊框限定區域的答案無效!
高三 4 月質量檢測.歷史 第 2 頁(共 2 頁)
X
高三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
1. B 考查中華文明起源 。 良渚、紅山文化時期走的是無限擴大神權的路徑 , 而龍山文化時期的中原社會呈現出重實用、 重血緣人倫的理性色彩 , 不同地區的早期文明存在差異 , 這體現了中華文明“多樣性”的特征 , 故 B項正確 。“獨立性”強 調的是中華文明較少受到外來文明的影響 , 獨自發展 。而材料主要強調的是良渚、紅山文化與中原龍山文化在宗教方 面的差異 , 故排除 A項;“連續性”側重于中華文明在時間上的延續性 , 歷經多次危機但未中斷 , 材料中并沒有關于文明 在時間上延續、傳承等方面的內容 , 故排除 C項;創新性是指在繼承前代文明的基礎上吐故納新 , 材料中并沒有與之前 的對比 , 無法得出“創新性”的結論 , 故排除 D項。
2. D 考查漢朝思想 。根據材料可知 , 兩漢賦作家在論述西漢建都時 , 頻繁提及“聚五星于東井”“天人合應”“天啟其心” 等 , 強調建都乃天命所歸 , 通過神化政權合法性來彰顯漢朝統治的正當性 。這一行為的本質是為政治統治服務 , 迎合了 當時政治統治的時代需要 , 故 D項正確 。漢武帝“尊崇儒術”后百家爭鳴的局面已經結束 , A項表述與史實不符 , 故排 除;材料論述的核心是建都的“天命”屬性 , 未涉及地方諸侯勢力削弱的內容 , 故排除 B項;材料僅圍繞“天命”來論證統 治合法性 , 未體現“ 民本”思想 , 故排除 C項。
3. B 考查唐朝政治 。唐初使臣是臨時被派遣處理政務 , 之后逐漸成為常駐 , 再到后來成為大權獨攬的地方行政長官 , 這 意味著地方勢力逐漸坐大 , 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逐漸減弱 , 反映出中央集權面臨困境 。例如節度使在地方上擁有軍事、財 政等大權 , 后來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 嚴重威脅到中央集權 , 故 B項正確 。唐朝前期派遣臨時使臣主要是處理常規政 務 , 后來使臣逐漸演變為地方行政長官 , 這主要體現的是地方行政體制的變化 , 而不是監察制度的完善 。監察制度主要 是對官員的監督和檢舉等 , 與材料中使臣職能的轉變不符 , 故排除 A項;材料主要涉及的是道一級的地方行政長官的演 變 ,“基層社會治理”主要是指縣以下的鄉村等層面的治理 , 與材料內容不符 , 故排除 C項;材料體現的是地方勢力的逐 漸增強 , 是“外重內輕”局面的形成趨勢 。“ 內重外輕”是指中央力量強 , 地方力量弱 , 與材料所反映的情況相反 , 故排除 D項。
4. A 考查金朝政治制度 。金朝在中央政治制度上從實行三省制到僅保留尚書省 , 在地方行政上實行路、府(州) 、縣三級 制并設立行尚書省作為派出機構 , 這些制度建設體現出金朝通過對中原制度的吸收、整合與創新 , 重構了中央與地方的 權力關系 , 充分體現了國家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創新 , 故 A項正確 。金朝制度調整的核心是強化皇權(如尚書省集權) , 而 非削弱皇權 , 故排除 B項;材料未涉及宋金是否維持和平友好局面 , 故排除 C項;金朝的制度改革雖融合了漢制 , 但未改 變其以女真為核心的民族統治原則 , 材料中也無相關體現 , 故排除 D項。
5. C 考查清朝經濟 。清朝縮減官營手工業的范圍和規模 , 對城鄉各行各業免除供役供物義務 , 實行“惠工給值”政策 , 如 官營織造業的“買絲招匠”制度以及景德鎮御窯廠“照市價采買”“按工給值”等做法 , 使得手工業生產與市場的聯系更加 緊密 , 工匠的勞動有了報酬 , 物料采購按市價 , 促進了手工業生產的市場化 , 故 C項正確 。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官營手工 業的政策調整 , 未提及民營經濟經營范圍的放寬問題 , 故排除 A項;“徹底廢除”的說法過于絕對 , 故排除 B項;材料中的 措施主要是對手工業經營方式的調整 , 沒有體現出對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 , 且重農抑商政策在當時并未動搖 , 故排除 D項。
6. B 考查太平天國運動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 1860年上半年 , 李秀成率領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后乘勝東征 , 連克杭州、常州、鎮江 , 并于 6月 占領蘇州 , 進逼上海 , 這一舉動導致洋貨進口受阻 , 絲、茶等土貨的收購、運輸和出口也 受到影響 , 所以出現洋貨進口停滯以及絲、茶出口量下降的情況 , 故 B項正確 。西方國家改變經濟侵略方式是在甲午中 日戰爭后 , 由商品輸出為主轉變為資本輸出為主 , 1860年尚未出現這種轉變 , 故排除 A項;材料只是說明上海的貿易情 況 , 且沒有進出口貨物量的比較 , 不能表明扭轉了中國對外貿易的入超狀況 , 故排除 C項;材料中所描述的是上海的洋
【高三4月質量檢測 ● 歷史參考答案 第 1 頁(共 4頁)】 X
貨進口和土貨出口的暫時停滯和下降 , 這種情況在短期內不會促使中國傳統經濟模式的解體加速 ,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 可能會使傳統經濟模式在局部地區有一定的自我保護和恢復 , 故排除 D項。
7. C 考查近代維新思想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 梁啟超將專制政體、立憲政體、共和政體都納入憲法范疇進行 討論 , 突破了傳統專制政體下君民關系的固定模式 , 為中國引入立憲等新的政治理念提供了理論支撐 , 有助于開闊人們 的視野 , 從而推動中國從傳統專制政治向近代民主政治轉變 , 促進中國的政治近代化進程 , 故 C項正確 。材料主要闡述 的是梁啟超對不同政體下憲法的觀點以及對君民關系的新闡釋 , 并沒有涉及東西方文明發展互動的相關內容 , 故排除 A項;梁啟超的這一思想重點在于對不同政體及君民關系的重新界定 , 并非強調文化自信 , 故排除 B項;“ 民主與科學” 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口號 , 1899年新文化運動尚未開始 , 此時梁啟超主要是為政治變革提供理論依據 , 故排除 D項。
8. A 考查辛亥革命 。丁格爾認為辛亥革命的動力源于“一個民族三百年來一直處于韃靶人奴役之下所醞釀的騷動不安 的傳統情緒”, 這里的“韃靶人”指滿族 , 強調了辛亥革命是基于漢族對滿族貴族統治的反抗情緒 , 體現了濃厚的民族主 義色彩 , 故 A項正確 。辛亥革命沒有明確提出反帝的政治目標 , 材料中也沒有相關內容體現 , 故排除 B項;材料強調的 是革命的動力來源 , 丁格爾指出西方理念只是“外衣”, 實際動力是民族情緒 , 說明民眾并未普遍接受西方政治理念 , 故 排除 C項;“徹底推翻”說法過于絕對 , 辛亥革命后 , 中國仍存在封建復辟等現象 , 封建專制制度的影響依然存在 , 故排除 D項。
9. D 考查抗日戰爭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 1938年 10月武漢會戰結束后 , 日軍因戰線過長、兵力不足 , 停止戰 略進攻 ,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近衛文磨 11月 3 日的聲明(提出“東亞新秩序”)本質是軍事進攻受阻后轉向政治誘降 和經濟控制 , 這與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的戰略轉變相契合 , 故 D項正確 。粉碎日軍迅速滅亡中國計劃的是淞滬會戰 , 時間是 1937年 8月~11月 , 與材料時間不符 , 故排除 A項;全面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是平型關大捷 , 發生于 1937年 9 月 , 與材料時間不符 , 故排除 B項;提升華北敵后抗戰必勝信心的是百團大戰 , 發生于 1940年下半年 , 與材料時間不符 , 故排除 C項。
10. D 考查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 。根據材料可知 , 一方面 , 圖中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占比(STR)持續上升 , 說明產業結構 向第三產業優化 。與此同時 , GDP也保持增長趨勢 , 表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經濟增長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另 一方面 , 從圖中還可以看出 , 盡管 GDP、資本形成總額(K)等指標均呈上升趨勢 , 就業人口總量(L)也一直維持較高水 平 , 但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占總就業人員比重(STR)較低 , 且增長相對緩慢 。這表明我國經濟增長方式主要還是依賴于 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 , 技術的貢獻并不顯著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 依賴資本和勞動力的傳統增長模式會遇到瓶 頸 , 因此需要轉向依靠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更高效的增長方式 , 這說明了經濟增長方式變革的必要性 , ③④ 表述符合題意 , 故 D項正確 。圖中并未直接提供關于工業對經濟貢獻作用的信息 , 無法得出“工業對經濟的貢獻作用 有限”的結論 , ①表述錯誤;從圖中可以看出 , 1978年至 2009年間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占總就業人員比重(STR)明 顯偏低 , 這說明我國經濟中三大產業的發展是不協調的 , ②表述錯誤 , 故排除 A、B、C三項。
11. B 考查古代美洲的農業生產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 印加人修建的梯田遍布秘魯約 100萬公頃土地 , 體現 了對土地的開發利用;掌握高海拔種植技術 , 種植多種作物為帝國提供充足的食物供應 , 這表明印加帝國重視國家糧 食供給 , 故 B項正確 。材料中主要強調的是印加人修建梯田的技術、高海拔種植技術以及作物種植情況 , 并未提及中 央集權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 無法得出“ 中央集權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的結論 , 故排除 A項;新舊大陸之間的交 流是在新航路開辟之后 , 印加文明鼎盛期早于哥倫布發現美洲(1492年) , 其技術獨立發展 , 與新舊大陸交流無關 , 故排 除 C項;材料中的馬鈴薯和玉米等農作物均是印第安文明的特色作物 , 不屬于外來物種 , 故排除 D項。
12. D 考查中世紀西方思想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 中世紀歐洲經院哲學將“信仰上帝”轉變為“思考上帝”, 把 “相信的”變為“思考的”“批判的”“質疑的”, 這體現了歐洲人運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宗教相關問題 , 突出了人的主體地 位和作用 , 體現了人文主義的價值追求 , 故 D項正確 。經院哲學的發展主要是在思想領域產生影響 , 對歐洲封君封臣 制的瓦解沒有直接的加速作用 , 故排除 A項;宗教改革發生在中世紀經院哲學之后 , 中世紀經院哲學會影響宗教改革 ,
【高三4月質量檢測 ● 歷史參考答案 第 2 頁(共 4頁)】 X
而不是受到宗教改革影響 , 故排除 B項;中世紀經院哲學依然是在宗教框架內對上帝相關問題進行思考 , 并非“反宗 教”, 故排除 C項。
13. A 考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 , 國王和議會圍繞國家主權展開 斗爭 , 最終實現了從多重王國走向聯合 , 宗教信仰也得到一定寬容(天主教除外) 。這一結果得益于英國務實與妥協的 傳統 。在革命過程中 , 各方勢力并非一味地激烈對抗 , 而是通過不斷的協商、妥協來解決矛盾 , 以務實的態度推動國家 的發展和變革 , 故 A項正確 。“光榮革命”只是革命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事件 , 雖然改變了國王權力來源 , 但不能全面解 釋英國走向聯合以及宗教信仰寬容等一系列結果 , 故排除 B項;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并不能直接促使英國實現聯合和宗 教寬容 , 故排除 C項;英國革命引發的社會變革存在宗教政治化的特點 , 但這無法解釋英國從多重王國走向聯合的現 象 , 故排除 D項。
14. D 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 美國在多個行業上技術落后于歐洲國家 , 卻鮮有外國直接 投資 , 這迫使美國必須依靠自身力量進行技術研發和創新 , 以增強本國產業的競爭力并推動經濟發展 。這也佐證了美 國通過保護國內市場、利用本土資本和人才 , 將技術落后的壓力轉化為創新動力 , 最終實現技術超越 , 故 D項正確 。材 料強調的是美國缺少外國資本的投資 , 并未涉及控制美洲的門羅主義政策的實施效果 , 故排除 A項;材料重點在于美 國國內行業缺乏外國直接投資的情況 , 與“資本輸出和瓜分世界”無關 , 故排除 B項;“ 自由放任”主張政府不干預經濟 , 但外國投資少并非自由放任的必然結果(如拉美國家同樣踐行自由放任卻吸引了大量外資) 。美國的特殊性在于國內 資本充足和市場保護 , 而非單純自由放任政策的影響 , 故排除 C項。
15. C 考查俄國十月革命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 二月革命后 , 列寧的這一論斷突破了當時一些“老布爾什維 克”的傳統觀念 , 明確指出俄國革命不應停滯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 , 而應向社會主義革命邁進 。這為布爾什維克 黨和俄國無產階級指出了新的革命方向 , 有利于激發無產階級和廣大民眾的革命熱情 , 推動俄國革命形勢的高漲 , 故 C 項正確 。二月革命后 , 俄國出現了兩個政權并存的不穩定局面 。列寧的這一論斷旨在推動革命的進一步發展 , 明確革 命的方向 , 實際上當時的俄國社會秩序在革命的推動下正經歷著進一步的變革 , 而非鞏固 , 故排除 A項;民眾對和平的 渴望主要體現在希望退出一戰等訴求上 , 列寧的這一論斷是關于俄國革命性質和方向的判斷 , 并未直接反映出與民眾 對和平渴望的契合 , 故排除 B項;列寧的這一論斷主要影響的是俄國國內的革命進程 , 盡管俄國十月革命后退出了一 戰 , 對世界大戰的結束產生了一定影響 , 但這并非列寧論斷的直接影響 , 故排除 D項。
16. B 考查當今世界經濟 。材料左圖顯示發展中經濟體的外來資本主要來自中國大陸(14%) 、中國香港(28%) 、新加坡 (13%)和韓國(5%)等亞洲發展中經濟體 , 合計占比超過 60% 。這些經濟體均屬于“南南合作”框架內的國家或地區 , 體現了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資本流動 。右圖顯示發展中經濟體的對外直接投資中 , 東亞(43%) 、東南亞(9%)和南亞 (5%)等發展中地區占比總和達57% , 而北美(7%)和歐洲(13%)等傳統發達地區占比較低 。這進一步表明投資主要 流向其他發展中經濟體 , 符合“南南合作”的特征 ,“南南合作”有利于推動新興經濟體國力提升 , 故 B項正確 。“ 區域集 團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鄰的國家組建經濟集團進行合作 , 材料中未涉及發展中經濟體組建的具體區域經濟集團 , 故排 除 A項;當今國際秩序并未發生變革 , C項說法與史實不符 , 故排除;僅憑兩個餅形圖中的相關數據不能看出太平洋區
域在世界經濟中所占的比重 , 也就不能得出“世界經濟發展重心轉向太平洋區域”的結論 , 故排除 D項。 17. (1)特點:體系嚴密;職能多元;官民協同;重視教化;服務于統治需求 。(6分 , 任答三點即可)
(2)原因:清政府統治面臨內憂外患 , 中央集權有所削弱 , 對地方的管控能力下降;地方政府事務繁雜 , 財政緊張 , 難以 獨自承擔所有公共事務管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 紳董在地方社會中有較高的地位和影響力;傳統儒家思想的影 響;近代西方思想的傳入 。(4分 , 任答兩點即可)
(3)不同:權力主體:古代和近代基層治理權力集中于地主、士紳等少數人;新中國農民是農村基層治理的重要主體 , 可 通過基層政權與自治權參與管理 。產權性質:古代和近代土地多為私人所有 , 存在剝削關系;新中國農村土地為集體 或國家所有 , 保障農民經營權益 , 消滅剝削 。治理目的:古代和近代側重維護統治階級利益與賦稅征收;新中國旨在促
【高三4月質量檢測 ● 歷史參考答案 第 3 頁(共 4頁)】 X
進農村全面發展 , 實現農民富裕 , 保障農民根本利益 。(2分 , 任答一方面即可)意義:加強了農村基層政權建設 , 提升其 治理能力與服務水平 , 保障了農村穩定;充分保障了村民自治權 , 激發了村民參與農村事務的積極性 , 推動了農村基層 民主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 促進了農村產業多元化發展;有助于縮小城鄉差距 , 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 (3分 , 任答一點得2分 , 兩點得3分)
18. (1)特點:強調階級屬性與革命性;突出與農民階級的聯盟;注重思想覺悟與組織性;順應形勢適時調整 。 (3分 , 任答一 點得2分 , 兩點得3分)原因: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及其中國化實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中國革命的實 際需要;工人運動的經驗教訓;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深入分析 。(4分 , 任答兩點即可)
(2)具體表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推進;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大力發展文化 教育和科技事業等 。(6分 , 任答三點即可)
19. (1)原因:古希臘、羅馬、基督教歷史的影響;文藝復興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新航路開辟的影響;科學革命的推動;中國的 科學知識及技術的傳播;西歐民族國家的崛起 。(6分 , 任答三點即可)
(2)影響:積極影響:推動了知識的積累與傳播;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構建知識發展的新范式;有利于提升歐洲的文 化自信和影響力;促進了文化交流與融合 。消極影響:強化西歐中心論和殖民主義思想 , 為歐洲的殖民擴張和文化霸 權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持;引發文化同化和沖突的風險;限制了對其他文化的全面理解 。 (6分 , 積極、消極均需答出 , 任答三點即可)
20.【評分標準】
(1)論題:(2分)
①沒有論題或不是從材料中得出的論題不得分。
②根據材料 , 概括提出的論題合適準確者得2分 , 余者酌情給分。
(2)闡述:(10分)
①能準確全面論證觀點至少舉出三個或三個以上論據者得8分 , 余者酌情給分。
②論證充分 , 邏輯清楚、文字通順 , 得2分 , 但全題不得超過 12分。
③學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 示例答案僅供評分及答題參考。 示例:
論題:19世紀英國資本主義模式主導世界經濟發展 。(2分)
闡述:18世紀 60年代起 , 英國率先開啟工業革命 , 實現了生產的機械化和規模化 , 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 , 為資本主 義模式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工廠制度將生產過程集中化、規范化 , 實現了生產要素的高效配置 。英國在資本 主義發展過程中 , 逐漸構建起自由市場經濟體制 。這種自由市場經濟體制激發了企業的創新活力和經濟發展的動力 , 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19世紀中期 , 英國憑借工業優勢 , 成為“世界工廠”, 其工業制成品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 。英 國主導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自身的國際貿易規則 。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促使全球產業轉移和國際分工的形成 。英國 將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初級產業轉移到殖民地和其他國家 , 自己則專注于高端制造業和核心技術研發 。隨著資本 主義的發展 , 英國積累了大量資本 , 開始向海外進行資本輸出 。資本輸出不僅為英國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 還進一步加 強了全球經濟聯系 , 使世界各國經濟更加緊密地融入以英國為核心的世界經濟體系中 。在與世界經濟體系外圍國家 的貿易中 , 英國存在明顯的價格剪刀差 。英國在工業技術和生產知識方面處于領先地位 , 對外圍國家實行技術封鎖和 知識壟斷 , 進一步鞏固了英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8分)
總之 , 19世紀的英國資本主義模式主導了世界經濟發展 。雖然英國的主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世界經濟的 整體發展 , 但也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隨著時間的推移 , 其他國家不斷追趕和挑戰英國的地位 , 世界經濟格 局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2分)
(“示例”僅供參考 ,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
【高三4月質量檢測 ● 歷史參考答案 第 4 頁(共 4頁)】 X高三歷史
考生注意:
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
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
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
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
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
4.本卷命題范固:高考范圍。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
題目要求的。)
1.據考古發現,良渚、紅山文化時期走的是無限擴大神權的路徑;而龍山文化時期的中原社會缺少宗教巫
術色彩,具有重實用、重血緣人倫的理性色彩。這說明早期中華文明的特征是
A.獨立性
B.多樣性
C.連續性
D.創新性
2.下表為兩漢時期部分賦作家對西漢建都的相關論述。這些論述
賦作家
相關論述
出處
杜篤
大漢之開基,聚五星于東井(星宿名)
《論都賦》
及至大漢受命而都之也,仰悟東井之精,俯協《河圖》之靈。奉春建策,留侯演成。天人合應,以
班固
《西都賦
發皇明,乃眷西顧,實帷作京
自我高祖之始入也,五韓相織,以旅于東并。婁敬委輅,幹非其議,天啟其心,人基之謀。及帝
張衡
西京賦
圖時,意亦有慮乎神祗,宜其可定,以為天邑
A.表明百家爭鳴的局面仍在延續
B.反映出地方諸侯勢力的削弱
C.體現出民本與君本思想的統一
D.迎合了政治統治的時代需要
3.從唐初起,中央就以各種名義臨時派遣使臣前往各地了解情況并就地處理一些普通政事:唐中宗以后,
在各道設立中央常駐使臣,定期輪換;唐玄宗時期,這些使臣開始向道一級地方行政長官轉化:唐肅宗
以后各道節度觀察使大多正式成為大權獨攬的地方行政長官。上述變化反映出唐朝中后期
A.監察制度不斷完善
B.中央集權面臨困境
C.基層社會治理加強
D.內重外輕局面形成
4.金太宗天會四年(1126年),朝廷實行三省制并開始建立中央監察機構。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年),中
央僅保留尚書省為宰輔機構,其中尚書令擔任宰相,參知政事為副宰相。在地方行政上,金朝實行了
路、府(州)、縣三級制,并設立了行尚書省作為派出機構。金朝的制度建設體現了
【高三4月質量檢測·歷史第1頁(共6頁)】
X
A.國家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創新
B.專制皇權統治的衰落
C.宋金之間維持和平友好局面
D.民族本位原則的調整
5.與明朝相比,清朝縮減了官營手工業的范圍和規模,并對城鄉各行各業免除了供役供物的義務,轉而實
施“惠工給值”的政策。順治八年,官營織造業開始實行“買絲招匠”制度;康熙十九年,景德鎮御窯廠更
是規定“凡工匠物料,悉照市價采買,俱按工給值”。這些措施
A.放寬了民營經濟的經營范圍
B.徹底廢除了強制勞役的制度
C.促進了手工業生產的市場化
D.導致了重農抑商政策的動搖
6.1860年10月,除鴉片、軍火和少數奢侈品外,上海洋貨進口完全停滯。在土貨出口中,1859年上半年
上海出口8.7萬包絲:1860年上半年,下降為6.2萬包,茶貿易額的減少更為明顯。這一狀況
A.表明西方國家改變了其侵略方式
B.緣于太平天國運動的強烈沖擊
C.扭轉了中國對外貿易的入超狀況
D.促使中國傳統經濟的解體加速
7.中國專制政體的最初理論架構,植根于君主與民眾之間的二元關系。1899年,梁啟超在《各國憲法異
同論》中指出:“故茍凡屬國家之大典,無論其為專制政體、為立憲政體、為共和政體,似皆可稱為憲法。”
梁啟超的這一思想
A.揭示了東西方文明發展的互動性
B.表明文化自信是推進政治變革的前提
C.有助于促進中國政治近代化進程
D.拓展了民主與科學在中國的影響范圍
8.英國學者丁格爾認為,辛亥革命雖然借用了西方自由、共和的政治外衣,“但(辛亥)革命的動力卻是源于
一個民族三百年來一直處于韃靼人奴役之下所醞釀的騷動不安的傳統情緒”。該學者意在強調辛亥革命
A.具有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
B.明確提出了反帝的政治目標
C.使西方理念成為民眾共識
D.徹底推翻了封建的專制制度
9.1938年10月6日,美國駐日大使格魯就日本在華謀求壟斷地位、破壞“門戶開放”原則的行徑提出強
烈抗議。對此,日本首相近衛文摩于11月3日發表聲明,宣稱國民政府已在事實上淪為地方政權,并
提出“東亞新秩序”的概念。與近衛文磨這一聲明相關的戰事
A.粉碎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計劃
B.取得了全面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
C.提升了華北敵后抗戰必勝的信心
D.標志著抗日戰爭進人到相持階段
10.下面是1978~2009年我國經濟發展相關情況統計示意圖。這可用于說明我國
(%)
14
12-
GDP
GDP:國內生產總值
10
K:資本形成總額
L:就業人員總量
STR: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占總就業人員的比重
STR
19 819801985
19901995
2000
20052009(年)
①工業對經濟的貢獻作用有限
②體制變革促進經濟協調發展
③產業結構優化推動經濟增長
④經濟增長方式變革的必要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高三4月質量檢測·歷史第2頁(共6頁)】
X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安市| 荥经县| 舟曲县| 开原市| 泰宁县| 桑日县| 奉贤区| 九江市| 蓬溪县| 六枝特区| 建宁县| 顺昌县| 枣阳市| 莱阳市| 肥西县| 民和| 通海县| 普兰县| 尼玛县| 龙川县| 新晃| 莱州市| 兴和县| 白朗县| 顺昌县| 鹤峰县| 文山县| 千阳县| 翼城县| 万载县| 栾川县| 奎屯市| 朔州市| 林甸县| 中阳县| 玉屏| 镇江市| 山阳县| 山阴县| 阿克苏市| 萨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