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18 童年的水墨畫 》第一課時 主備人教學目標 1.認識“墨、染”等6個生字。2.初讀詩歌,了解“組詩”。能展開想象,說出詩歌中描繪的溪邊、江上的畫面。3.能運用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經驗、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詩句。教學重難點 能運用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經驗、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詩句。教法和教具 課件預設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一、疑問導入,預測內容1.疑問導人:同學們,你們看過水墨畫嗎 誰能說說水墨畫有什么特點 相機提示:水墨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代表,用簡約凝練的筆法勾勒出一幅別有韻味的場景。 2.預測內容: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叫《童年的水墨畫》。大家讀了這個題目,能不能猜猜這篇課文會寫些什么呢 3.導人新課:接下來讓我們進入課文,來驗證一下自己的預測對不對吧。(板書課題)二、檢查預習,認讀生字1.認讀生字:撲騰、蘑菇、水葫蘆。(1)讀準字音,注意“騰、菇、蘆”在這里都讀輕聲。(2)讀句子,注意停頓。只見松林里/一個個斗笠/像蘑菇一樣。2.認讀生字:扇動、動、你我濺。讀一讀,做一做動作。注意“扇”是多音字,在這里讀第1聲讀句子,注意“浪”的讀音是 làng,“撥”不要讀成 po。一雙雙小手撥動著浪花,你撥我濺笑哈哈。3.認讀生字:水墨畫、染綠、碎了、清清爽爽。讀準字音,注意“碎”是平舌音,“爽”是翹舌音、后鼻音。三、了解組詩,把握大意全班集體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了解組詩。提問:《童年的水墨畫》和我們之前學過的兒童詩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的(我們稱這樣的詩為“組詩”。)把握大意。啟發思考:《溪邊》《江上》《林中》這三首小詩有什么共同點 小結:通過同學們剛才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這三首小詩分別寫了童年生活的不同場景,分別是—溪邊垂釣、江上戲水、林中采蘑菇。板書:溪邊垂釣 江上戲水 林中采蘑菇四、想象畫面,感受詩意導人:通過剛才的梳理,我們知道這三首小詩各寫了一個場景,接下來讓我們仔細閱讀,看看三首小詩分別為我們描繪了怎樣的畫面。細讀《溪邊》,體會垂釣之樂(1)指名讀《溪邊》。(2)引導學生交流:如果讓你將《溪邊》畫下來,你會畫些什么 (3)想象補充:如果讓你將這些景物涂上顏色,你會涂上什么顏色 你會給人影涂上什么顏色 提示:重點指導理解“人影給溪水染綠了”,可以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溪邊》第一行詩把“溪水”比作“鏡子”,說明這里的溪水很平靜;第二行詩點明是“山溪”,就是說小溪兩邊都是山,山是青翠的。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靜的小溪里,山溪就如“綠玉帶”了,所以才有“人影給溪水染綠了”。啟發:《溪邊》不但有美景,還有動人的笑聲。誰在溪邊 他在溪邊做什么呢 為什么這么快樂 3.學習《江上》,感受戲水之歡。(1)指名讀《江上》。(2)引導學生交流:溪邊釣魚是快樂的,江上也藏著快樂呢,你能找一找嗎 鉆出來的孩子,他調皮地笑著,露出兩排銀牙。4.小結。提問:這節課,我們欣賞了兩幅童年水墨畫,一起品讀了詩中有趣的語言。下節課我們再來學習第三幅畫。當我們在學習一首小詩時,如果詩中有些句子比較特別,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理解 預設:聯系生活經驗、根據上下文、結合插圖。 預設:用水墨畫的形式表現童年生活的內容,簡約卻很有韻味?!锻甑乃嫛吠辉婎}下面有幾首小詩預設1:它們都是以某個地點來命名的。預設2:每一首小詩都只有短短六行。預設3:每一首小詩里都藏著童年的趣事。預設:垂柳、山溪、釣竿、人影、紅蜻蜓、魚兒、草地……預設:平靜的溪水把人影染“綠”了,釣竿上立著一只“紅”蜻蜓,一綠一紅,對比鮮明。預設:“釣竿”說明有人在溪邊釣魚,“撲騰一聲人影碎了”說明有魚上鉤了。釣魚人把魚放在草地上,笑聲和魚兒的蹦跳聲一起傳開來。預設1:一雙雙小手扇動撥動著浪花,你撥我濺笑哈哈。重現情境。讓學生演一演一群小朋友在江中玩耍,不停地撥動浪花,十分快樂的情景;再指導朗讀,讀出一群人在水中嬉戲的歡樂情景。 預設2:是哪個“水葫蘆”一下鉆入水中,出水時只見一陣水花兩排銀牙。作業布置 有感情地朗讀《溪邊》《江上》。背誦《溪邊》。板書設計 18童年的水墨畫溪邊垂釣江上戲水林中采蘑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