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高考熱點核心卷歷史·新高考卷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中國早期農業文明。根據材料“包括水壩、蓄水區、灌溉區和溢洪道等”“史前稻田”可知,該地區已經進行農業生產,具備早期農業文明特征,C項正確。材料僅強調屈家嶺遺址的農業,沒有涉及與黃河流域農業發展情況對比的信息,不能得出“優于”的結論,排除A項;該地區存在水利系統,但B項中“最早”在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私有制和階級分化,不能得出“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的結論,排除D項。2.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陳勝、項羽、劉邦(都是秦末反秦勢力的領袖)都希望實現命運的改變和階層的跨越,D項正確。材料未提及社會矛盾,排除A項;根據材料無法推知當時封建等級關系的情況,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政府的態度,排除C項。3.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東晉政治。根據材料“這激發了東晉士人重新‘發現’故國風土的意識”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軍事進展和空間擴張,東晉士人產生了重視故國風土的意識,這有利于提升東晉的政治凝聚力,D項正確。材料中故國風土意識的產生是東晉軍事與政治發展的結果,與“世家大族的倡導”關系不大,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北方與南方政治文化之間的對比,排除B項;東晉沒有完成統一,排除C項。4.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手工業。材料反映唐代從工匠技藝的培訓,到產品的制造、管理等方面均有一套嚴格的制度,成為傳統工匠精神傳承的保證,C項正確。材料主旨強調“物勒工名”的影響,并沒有涉及勞動者的人身自由,排除A項;“物勒工名”與鹽鐵官營無關,排除B項;“物勒工名”有利于加強對生產流程的管理,提高手工業產品的質量,排除D項。5.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中華文化認同。材料表明,乾隆年間官方文獻評價“港口國”的“宮室與中國無異”“其風俗重文學……彬彬如也”,這反映了雙方對中華禮教的認同,B項正確?!案劭趪辈皇乔宄I土,不能反映清朝的民族文化政策,排除A項;材料未能體現“港口國”與清朝的宗藩朝貢關系,排除C項;材料僅體現“港口國”吸收了明朝文化元素,不能反映多元色彩,排除D項。6.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清政府的外交。清政府在應對國際活動時從不派人參加到派員負責參展,再到積極參與并捐贈展品,這表明清政府不斷調適與國際社會的關系,B項正確。雖然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確實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清政府在國際活動中的應對措施,而不是近代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在國際活動中的參與和態度變化,并非通過世博會拓寬中外貿易渠道,排除C項;僅由材料無法得出中國國際地位得到提升的結論,排除D項。7.答案:A解析:近代中國的消費觀念。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該廣告表明可以分期付款購買汽車,反映了西方消費觀念得到傳播,A項正確。材料僅為某外國品牌汽車的廣告,無法得出民族工商業受到排擠,排除B項;僅根據外國品牌汽車的廣告無法推知民眾生活水平的高低和汽車在中國的使用情況,排除C、D兩項。8.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的經濟政策。棉花免稅入境、降低土布的稅率等措施可以減輕民眾的經濟負擔,提高他們的購買力,從而滿足解放區內群眾的消費需求。這種政策有利于改善民生,爭取解放區群眾的支持,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創造有利條件,A項正確。1947年新中國尚未成立,“積累國家物價管理的經驗”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的問題,排除C項;重慶談判發生于1945年,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排除D項。9.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新中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1952年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37個國家代表通過了多項和平決議,這表明新中國積極參與和支持國際和平事業,推動世界和平進程,A項正確。睦鄰友好政策是針對中國周邊國家的政策,材料不僅僅涉及周邊國家,排除B項;“求同存異”方針在1955年亞非會議上提出,材料時間是1952年,當時“求同存異”方針尚未提出,排除C項;打破西方外交封鎖局面是在20世紀70年代,排除D項。10.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政府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特別是鄉鎮企業。這一政策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得鄉鎮企業(社隊企業)得以快速發展,與城市工業形成經濟聯合體,B項正確。1980年的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初期,城市化規模并未迅速擴大,A項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現象更具體地指向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鄉鎮企業的興起,而非農村經濟的全面振興,排除C項;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是經濟發展的結果,而非其原因,排除D項。11.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根據材料“用過分的禮拜把一個凡人捧上天,這就等于用敬人的方法去敬神,從而把神貶為凡人,使神受到不應有的污辱”可知,亞歷山大力圖推行東方禮儀,但遭到反對,這說明文化交融中存在沖突,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希臘人對東方波斯禮儀的態度,并非統治方式有所分歧,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并非人神之間關系的演變,C項錯誤理解材料,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戰爭這一種文明交流的途徑,排除D項。12.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西歐中世紀社會環境的變遷。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前期宗教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有限,教堂的建筑風格“嚴峻、清寒、簡樸”,伴隨著宗教在社會上影響力的擴大,教堂的風格演變為“復雜、講究、雅致的哥特式”,綜上可知,教堂建筑風格的變化實質上反映了社會環境的變遷,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本質問題是社會環境的變遷,而非教權與王權的斗爭,排除A項;教堂建筑風格的變化實質上體現的是社會環境的變化,而非市民階層的審美變化,排除C項;羅馬文化對中古時期的歐洲仍產生了重大影響,“沒落”表述不妥,排除D項。13.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太平洋貿易的影響。西班牙以“馬尼拉大帆船”開拓了太平洋貿易,西班牙武裝商船“馬尼拉大帆船”運載大量中國生產的生絲、絲綢、棉布等產品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將這些白銀運回馬尼拉,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從1593年開始,西班牙對大帆船貿易進行較為嚴格的限制,這是因為白銀流入中國損害了其經濟利益,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西班牙對殖民地的管控,“殖民地不服從宗主國管理”由材料無從得出,排除A項;貿易量大符合西班牙的利益,其并不能解釋材料中現象產生的原因,排除C項;當時西班牙的造船技術有了進一步發展,并未限制貿易發展,排除D項。14.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德國交通變遷。第一次工業革命后期,德國交通運輸業開始得到發展。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德國交通運輸業得到迅速發展,由此可知,當時德國生產方式變革推動交通發展,C項正確。三次王朝戰爭促使德國完成統一,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德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經濟發展先導”無法體現,排除B項;美國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排除D項。15.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國內戰爭蘇維埃政權鞏固統治的措施。1918年,國內戰爭時期;地點:蘇俄。蘇俄憲法提出了“不勞動者不得食”,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從“不勞動者不得食”“消滅人對人的剝削……沒有階級劃分”等關鍵信息可看出其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要求消滅剝削,規定基本生產資料公有制等,這在政治上鞏固了蘇維埃政權的地位,能夠集中人民的力量,有助于戰時共產主義的實施,D項正確。蘇聯成立于1922年,排除A項;1918年蘇俄憲法強調“不勞動者不得食”,主要是為了應對內戰引發的物資短缺和勞動力匱乏問題,這一時期的工作重心是軍事斗爭而非經濟建設,排除B項;1918年蘇俄憲法并不能構成蘇維埃法律體系,排除C項。16.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二戰初期美國的“集體安全”政策。題干材料表明,二戰后初期美國政府力圖稱霸,加強對世界事務的干預,同時加強國際合作,強調“集體安全”,以維護自身國家利益,這就完全改變了傳統外交政策,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美國檢討軍事結盟的弊端,排除B項;此時兩極格局尚未形成,排除C項;材料沒有直接體現美國的對蘇政策,美方充當“自由世界”衛士的企圖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無法長久地和蘇聯和平共處,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7.答案:(1)從反映地方農情信息的角度作答。官員奏折中多提到農事及氣候、收成、糧價、民情等地方農情的信息,雨澤奏報制度便于朝廷搜集地方農情。從影響朝廷決策的角度作答。結合皇帝的諭旨內容,官員奏報的雨澤信息,為朝廷作出決策提供依據。從約束官員行為的角度作答。結合奏報的形式、朝廷對信息的反饋,雨澤奏報制度可以約束官員施政行為。從完善社會治理的角度作答。結合省際糧食接濟的信息,聯系官員奏報涉及社會救濟和優撫政策,表明雨澤奏報制度利于完善社會治理。總之,從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進行有效的社會治理,維護封建王朝統治的穩定(或利于百姓的生計、社會的穩定、國家政權的安危)的角度作答。(10分)(2)影響因素:統一多民族國家;雨澤奏報制度本身;皇帝與官員的個人因素;天人感應思想等。(4分)解析:本題考查清朝的雨澤奏報制度。第(1)問,可結合材料中雨澤奏報的內容,從了解地方農情;影響朝廷決策;約束官員行為;完善社會治理;加強中央集權等角度分析概括。第(2)問,可結合所學知識,從國家統一、皇帝和官員個人因素、天人感應思想和制度本身推行等方面進行概括。18.答案:(1)舉措:設置衛生機關;進行衛生宣傳,舉辦衛生展覽會;開展群眾衛生運動。(6分)(2)經驗:堅持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黨的理論創新;中西醫結合,防治結合,注重醫學科技創新;重視醫療隊伍建設,健全醫療保障體系。(4分)影響:提升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強化了全民健康意識、促進了生活方式的改變;增強了社會的和諧安定,促進了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有利于堅定“四個自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健康基礎。(4分)解析:本題考查醫療衛生事業。第(1)問,解題思路如下表所示:材料有效信息及所學 舉措邊區醫院、衛生所、衛生人員訓練班等機關,經常為老百姓看病、下鄉宣傳;邊區召開衛生防疫會議,舉辦衛生展覽會 設置衛生機關;進行衛生宣傳,舉辦衛生展覽會毛澤東主席提出要中西醫合作,開展群眾衛生運動 開展群眾衛生運動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中毛澤東主席提出要中西醫結合,開展群眾衛生運動,黨和政府確定了“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方針堅持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黨的理論創新;毛澤東主席提出要中西醫結合,確定“團結中西醫”的方針→中西醫結合,防治結合,注重醫學科技創新;從材料二可以看出,隨著時代的發展,醫療衛生工作越來越注重科學技術的應用,如增加醫療衛生資源的供給等,同時注重醫療人才的培養→重視醫療隊伍建設,健全醫療保障體系。第二小問由材料提到的衛生運動減少了疾病的傳播、舉辦衛生展覽會、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升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強化了全民健康意識、促進了生活方式的改變;城鄉醫療衛生事業取得巨大發展,國家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中國特色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增強了社會的和諧安定,促進了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國家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健康基礎→有利于堅定“四個自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健康基礎。19.答案:(1)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和認同;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推進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促進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4分)(2)不同:中國:全國性、全民族性。西歐:地方性。(4分)看法:國家觀和民族觀的形成受到特定的歷史背景的影響;民族觀的形成有助于文化的傳承,國家觀的形成又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治理方式;民族觀推動國家觀的發展,而國家觀又促進民族觀的發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4分)解析:本題考查民族觀與國家觀。第(1)問,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促進了民族交融和認同;秦朝開啟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歷程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劉淵入主中原開啟了少數部族繼承“大一統”的先河→推進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結合所學知識→促進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第(2)問,第一小問解題思路如下圖所示。第二小問談看法時可從多個角度入手,如原因、影響、二者關系等。中國古代國家治理制度中,“天下大同,四海一家”是它的終極情懷,中世紀的歐洲在社會政治經濟領域里存在著封建等級制,廣大民眾的效忠感情只是指向其直接依附的領主等及所學→國家觀和民族觀的形成受到特定的歷史背景的影響;從影響角度→民族觀的形成有助于文化的傳承,國家觀的形成又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治理方式;從二者關系的角度→民族觀推動國家觀的發展,而國家觀又促進民族觀的發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20.答案:示例:論題:近代史上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統治的破壞性和建設性雙重使命完成得均不夠徹底。(2分)論述:縱觀整個殖民歷史,殖民國家的殖民活動給殖民地、半殖民地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以英國殖民為例,一方面,英國為了滿足自身的經濟發展需求,極力榨取殖民地的資源財富,將印度、中國等殖民地、半殖民地變成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嚴重阻礙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發展,造成生產力的極大破壞;另一方面,英國殖民統治客觀上瓦解了當地落后的小農生產方式,并促進當地近代化的產生,中國的洋務企業以及民族資本主義企業都曾模仿和學習外企的生產和管理模式。但是應該注意的是,無論是破壞性使命還是建設性使命,殖民國家都完成得不夠徹底。以中國為例,在新的近代化經濟因素出現的同時,小農經濟卻依然占主導地位,廣大農村的近代化趨勢舉步維艱,外國資本更是成為壓迫民族工業發展的三座大山之一,嚴重阻礙中國近代化的發展。(8分)綜上所述,雖然近代殖民國家客觀上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近代化發展,但由于其本身的殖民屬性,廣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仍然備受壓迫,民族解放斗爭仍然愈演愈烈。(2分)其他示例: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客觀上推動了印度的近代化。解析: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要求以“殖民主義”為主題進行闡述,自擬論題,可按以下步驟作答。第一步,明確材料信息,擬定論題。根據材料“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但殖民者對破壞性和建設性兩個使命完成得都不徹底”可以得出論題“近代史上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統治的破壞性和建設性雙重使命完成得均不夠徹底”。第二步,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遷移列強殖民的相關史實從雙重使命和不夠徹底兩個角度,說明上述觀點。具體如下:作答角度 答案來源 答案要點雙重使命 材料信息“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和所學殖民統治對印度和中國的雙重影響 縱觀整個殖民歷史,殖民國家的殖民活動給殖民地、半殖民地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以英國殖民為例,一方面,英國為了滿足自身的經濟發展需求,極力榨取殖民地的資源財富,將印度、中國等殖民地、半殖民地變成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嚴重阻礙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發展,造成生產力的極大破壞;另一方面,英國殖民統治客觀上瓦解了當地落后的小農生產方式,并促進當地近代化的產生,中國的洋務企業以及民族資本主義企業都曾模仿和學習外企的生產和管理模式不徹底 材料信息“為了鞏固殖民統治,它需要謀求殖民地半殖民地原有封建勢力的支持,為此就需要自覺地與舊勢力妥協,人為地保留某些舊的制度與結構;而說到建設性使命,殖民者雖然不得不實行,卻絕不愿看到殖民地半殖民地真正出現一個新社會”;結合所學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無論是破壞性使命還是建設性使命,殖民國家都完成得不夠徹底。以中國為例,在新的近代化經濟因素出現的同時,小農經濟卻依然占主導地位,廣大農村的近代化趨勢舉步維艱,外國資本更是成為壓迫民族工業發展的三座大山之一,嚴重阻礙中國近代化的發展第三步,形成答案并表述成文。注意表述史論結合,邏輯嚴謹。另外,答案最后要有總結性語言,如綜上所述,雖然近代殖民國家客觀上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近代化發展,但由于其本身的殖民屬性,廣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仍然備受壓迫,民族解放斗爭仍然愈演愈烈。本題也可以從殖民國家影響的一個方面論述,例如從近代化的角度得出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客觀上推動了印度的近代化,論述過程同上。2025屆高考熱點核心卷歷史·新高考卷二 分值:100分 時間:60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近年在湖北屈家嶺遺址發現了多組距今5100年至4900年的水利系統,包括水壩、蓄水區、灌溉區和溢洪道等,植物考古顯示該區域存在史前稻田。這可以用來說明該地區( )A.農業發展優于黃河流域 B.進行史前治水的最早嘗試C.具備早期農業文明特征 D.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2.史書記載,秦末陳勝在當傭工時曾對同伴說“茍富貴,勿相忘”;項羽看到秦始皇東游時,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在咸陽服徭役時看到秦始皇出巡,感嘆道“大丈夫當如此”。這反映當時( )A.社會矛盾極其尖銳 B.封建等級關系森嚴C.政府鼓勵積極進取 D.社會階層流動性大3.隨著軍事進展和空間擴張,在政治隔絕數十年之后,東晉士人重新目睹或獲聞巴蜀、關中、洛陽及黃河下游地區等華夏舊土的現狀,這激發了東晉士人重新“發現”故國風土的意識。這種意識( )A.得益于世家大族的倡導 B.體現了南方政治文化的優勢C.加速了東晉統一的進程 D.有利于提升東晉政治凝聚力4.《新唐書·百官志》記載:“細鏤之工,教以四年;車路樂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二年……歲終以監試之,皆物勒工名?!边@里的“物勒工名”( )A.嚴重束縛了勞動者的人身自由 B.基本承襲漢代的鹽鐵官營政策C.成為傳統工匠精神傳承的保證 D.不利于提高手工業產品的質量5.17世紀后期,廣東人鄚玖率族人南遷至湄公河三角洲的河仙,并把此地經營為富庶的小邦(亦稱“港口國”)。乾隆年間官方文獻評價其“宮室與中國無異,服物制度仿佛前代(明朝)”“其風俗重文學,好詩書……子弟皆彬彬如也”。這體現了( )A.清朝開明的民族文化政策 B.雙方對中華禮教的認同C.宗藩朝貢體系的深入發展 D.移民社會呈現多元色彩6.下表為19世紀六七十年代,總理衙門“分別辦理在案”的國際活動。這說明當時( )時間 名稱 清政府的應對1867年 法國巴黎博覽會 總理衙門“行知三口及上海各通商大臣,并札行總稅務司轉飭各商遵照”,政府并未派員參加1873年 奧地利維也納博覽會 清政府指示海關派員負責從各通商口岸收集采購商品前往參展1876年 美國費城世博會 清政府指示粵海關稅務司赫政等人“就便派為在美國公會處所照料一切”,并“將如許陳設之件送與議會作為施濟之用”A.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B.清政府不斷調適與國際社會的關系C.清廷通過世博會拓寬中外貿易渠道 D.外交活動有助于提升中國國際地位7.如圖為1931年《申報》刊登的某外國品牌汽車廣告。這反映出當時( )A.西方消費觀念得到傳播 B.民族工商業受到了排擠C.民眾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汽車成為主要交通工具8.1947年,晉綏邊區政府根據“凡各種貨物通過解放區只能收一次稅”的原則調整了貨物出入境稅率,如棉花由1%稅率改為免稅入境,土布由10%降為5%等。這些措施旨在( )A.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創造條件 B.積累國家物價管理的經驗C.為黨的工作重心轉移作準備 D.適應重慶談判的形勢需要9.1952年,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37個國家代表一致通過了“加緊爭取五大國締結和平公約、擁護召開世界人民和平大會”等多項決議。此次會議的召開體現了新中國( )A.對國際和平事業的支持 B.對睦鄰友好政策的深化C.踐行求同存異外交理念 D.打破西方外交封鎖局面10.1980年春,在南京舉辦的全省社隊企業產品展銷會,規模宏大,到會洽談業務的有11萬人之多,成交金額達2億元。同年,江蘇全省出現300個社隊工業與城市工業的經濟聯合體。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源于江蘇省( )A.城市化規模迅速擴大 B.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C.農村經濟的全面振興 D.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11.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后,意圖推行波斯的跪拜禮。有人認為,用過分的禮拜把一個凡人捧上天,這就等于用敬人的方法去敬神,從而把神貶為凡人,使神受到不應有的侮辱。這一觀點得到大部分希臘人支持。這反映了( )A.帝國統治方式的分歧 B.文化交融中存在沖突C.人神之間關系的演變 D.文明交流途徑多樣化12.西歐基督教堂在中世紀前期嚴峻、清寒、簡樸的羅馬式建筑風格逐漸被后期復雜、講究、雅致的哥特式風格所取代。這在本質上反映了( )A.教權與王權間的斗爭 B.社會環境的變遷C.市民階層的審美變化 D.羅馬文化的沒落13.西班牙以“馬尼拉大帆船”開拓的太平洋貿易,溝通了亞洲與美洲的自由貿易,但從1593年開始,西班牙對與中國的貿易做出種種規定,從航行次數、載重量、價值額等方面對大帆船貿易進行限制。對這一變化解釋合理的是( )A.殖民地不服從宗主國管理 B.白銀流入中國損害其利益C.貿易量過大超出管控能力 D.造船技術限制了貿易發展14.19世紀30年代中期,德國的第一條鐵路:富爾特——紐倫堡鐵路建成并通車。從1848年起,政府開始投資修建鐵路,到1850年,全國鐵路網達6040千米。除此之外,德國還大力修公路,開運河,發展內河航運和海上運輸。由此可知,當時德國( )A.鐵路建設促使國家完成統一 B.交通運輸成為經濟發展先導C.生產方式變革推動交通發展 D.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15.1918年7月的蘇俄憲法,宣布俄國為工農兵代表蘇維埃共和國,提出“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口號。蘇俄憲法的基本任務為“確立強大的全俄蘇維埃政權形式的城鄉無產階級與貧農專政,徹底鎮壓資產階級,消滅人對人的剝削,而奠立沒有階級劃分,沒有國家權力的社會主義”。由此可知,1918年憲法( )A.鞏固了蘇聯的社會主義政權 B.把工作重心聚焦于經濟建設C.表明蘇維埃法律體系的形成 D.有助于戰時共產主義的實施16.二戰后初期,美國政府認為自己有責任和能力充當“自由世界”的衛士,同時希望遵循《大西洋憲章》的理想,共同捍衛集體安全,就像《一個世界》(溫德爾·威爾基著于1943年)中展望的那樣:未來世界是通過民主進程來協調彼此關系的世界,各國應放棄軍事聯盟和全球影響。由此可知,此時美國官方( )A.調整傳統外交政策 B.檢討軍事結盟的弊端C.力圖推翻兩極格局 D.主張與蘇聯和平共處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雨澤奏報康雍乾時期逐漸形成雨澤奏報制度,皇帝要求各級官吏按期以奏折的形式上報地方各地雨澤等相關信息。該制度直至清末仍發揮作用。皇帝諭旨康熙諭旨:每歲于直隸各省,凡雨旸期候、豐欺情形,莫不留心訪察。雖在僻遠,必務周知。雍正諭旨:凡地方水旱災害,皆由人事所致?;虺⒄拢兴I失,或督撫大吏,不修其職,或郡縣守令,不得其人。乾隆諭旨:直省旬月奏報雨雪。官員奏折蘇州織造李煦奏:六月十八日已得甘露,近復露足……惟山田高壤插蒔稍遲者,約有五六分收成。目下米價亦平,粗者七錢上下,細白者九錢、一兩不等。開封等八府暨鄭許等七州并所屬各州縣奏:四月十七日巳時起至西時大沛甘霖……臣復委員分路查勘,得雨盈尺,四野沾足,民心大悅……此誠皇上親賜祈禱,精誠上格之所致也。直隸總督那蘇圖奏:各處麥苗……長者五六寸,短才二三寸,保定一帶……現在地尚潮潤,若月內再得時雨,二麥均可有收,天時難定,必需豫東二省麥接濟。查上年麥收甚歉,所撥二十萬石之數,已足敷用,似可照上年之數辦理。——摘編自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圣祖實錄》《清世宗實錄》《清高宗實錄》等(1)分析說明雨澤奏報制度的功能。(10分)(2)指出影響雨澤奏報制度運行實效的因素。(4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過去遺留給邊區的除了愚昧和貧窮外,還有流行性感冒、猩紅熱、天花等各種疾病,很多百姓為此失去了生命。老百姓信奉跳巫拜佛,不知衛生醫藥為何事。邊區醫院、衛生所、衛生人員訓練班等機關,經常為老百姓看病、下鄉宣傳。毛澤東主席提出要中西醫結合,開展群眾衛生運動。邊區召開衛生防疫會議,舉辦衛生展覽會。邊區參議會通過相關提案,衛生運動由此開始興起。——摘編自《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政府確定了“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衛生工作方針,有步驟地開展農村衛生工作,建立行政村衛生所、培養基層衛生人才、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等,有效遏制了惡性傳染病的傳播。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完善醫療機構經營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增加醫療衛生資源的供給,城鄉醫療衛生事業取得巨大發展。中共十八大以來,國家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推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聚焦重大疾病,中國特色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健康基礎。——摘編自《人民日報》《健康報》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陜甘寧邊區政府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舉措。(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國共產黨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經驗,并從社會治理的角度闡述其影響。(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中國古代國家治理制度中,“天下大同,四海一家”是它的終極情懷。正是在這種治理結構的文明導向下,中國古代國家形成大一統的治理理念和天下觀。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朝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西漢董仲舒所謂“《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由此開啟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歷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后莫不以文化上的中華自居,尋求與華夏先祖的淵源,以此來保證國家治理的合法性,如匈奴人劉淵以“漢氏之甥”身份入主中原,開啟了少數部族繼承“大一統”的先河,而后鮮卑族、突厥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滿族均無不如此。——摘編自李偉《國家治理視域下的中國古代治理思想及其當代啟示》材料二 中世紀的歐洲在社會政治經濟領域里存在著以采邑制為基礎的封建等級制,廣大民眾的效忠感情只是指向其直接依附的領主、莊園或行會、城市,呈現明顯的地方性而非全國性、全民族性。……在各世俗的封建國家內部,人們尚未形成休戚與共的民族情感以及忠誠與熱愛祖國的公民意識。——摘編自張濤華《論歐洲民族主義形成過程的三個階段》(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大一統”觀念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西歐在民族觀和國家觀方面的不同,并談談你對國家觀和民族觀的看法。(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馬克思注意到,19世紀50年代英國在向印度大量出口產品特別是棉紡織品的同時,英國也在印度修筑鐵路。于是馬克思認為,“英國工業界越是依靠印度市場,他們就越是感到在他們摧毀了印度本國的工業之后必須在印度造成新的生產力”。1853年,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中,提出了著名的“雙重使命”論。他在分析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的文章中辯證地指出,“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但殖民者對破壞性和建設性兩個使命完成得都不徹底。為了鞏固殖民統治,它需要謀求殖民地半殖民地原有封建勢力的支持,為此就需要自覺地與舊勢力妥協,人為地保留某些舊的制度與結構;而說到建設性使命,殖民者雖然不得不實行,卻絕不愿看到殖民地半殖民地真正出現一個新社會。——摘編自王俊周、劉海玲《印度現代化研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以“殖民主義”為主題進行闡述。(要求:自擬論題,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屆高考歷史熱點核心卷 新高考卷二.docx 參考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