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中考模擬試卷(一)歷史注意事項:答題全部答在答題卡指定區域,答在本卷上無效。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題,每題1分,共25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1.下列遺址能夠反映我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是A.北京人遺址B.河姆渡遺址C.半坡遺址D.秦始皇陵2.“相較于夏商,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的成熟階段。”得出上述結論的依據是·A.西周處于奴隸社會時期B.西周定都于鎬京C.西周開始建立起郡縣制D.西周實行分封制3.“漢興,掃除苛政…至于岸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材料主要描述的是A.文景之治B.漢武帝鞏固大一統C.東漢的建立D.北魏孝文帝改革4.“這一時期,多個政權并立,各族之間加強了交流交往交融,江南地區的開發為經濟重心的南移莫定了基礎。”“這一時期”是A.秦朝時期B.魏晉南北朝時期C.唐朝時期D.遼宋夏金元時期5.與宋元相比,明清經濟在商業上繼續發展的表現是A開始出現國際性的大都會B,早市、夜市等不受時間限制C,對外貿易通往西亞及非洲D.晉商、徽商等從事商貿活動6.鴉片戰爭結束后,英國、美國等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先后在中國建立了領事裁判權制度,并且逐漸擴大領事裁判權應用范圍。據此可知A.清政府完全喪失領土主權B.外國列強全面控制了中國C.中國半殖民地化不斷加深D.中國自然經濟遭到了破壞7.對下圖的解讀,表述正確的是我四1929-1932年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示意圖A.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B.全國的工人運動進入高潮C.中國共產黨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D.國共關系由對立轉向合作8.“從1941年到1943年,由于中國人民的顏強抗戰,徹底粉碎了日本對東南亞和世界的擴張,有力地支援了美英盟軍對日作戰。”材料意在表明A.中國在抗戰中作出了巨大的犧牲B.中國取得近代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C.抗日戰爭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援助D.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9.“1912年,傳統的等級森嚴的服飾制度被打破,中國人有穿長衫馬褂的,有穿西裝的。一些前衛的女性競相穿起西式旗袍。”這說明當時中國社會1A.呈現新舊并存特點B.封建思想根深蒂固C.地區間的差異較大D.男女服飾完全西化10.“土地改蘋后全國糧食產量突飛猛進增長,在此基礎上我國開始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基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相應地發展輕工業、農業和商業…”材料描述的是A.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鞏固B.土地改革的過程和影響C.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背景和任務D.三大改造的內容和效果1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同于農業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經濟。”得出該結論的主要依據在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A.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B.建立了農業生產合作社C.以土地公有制為基礎D.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12.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它形成的起點是A.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13。鄧小平說:“港人治港有個界線和標準,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愛國者的標準是,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這段話意在強調A.港人治港是香港回歸后確立的一項基本原則B.“一國兩制”的方針首先針對香港問題提出C.“一國兩制”保證了香港的長期繁榮和穩定D.堅持“一國”是實行“兩制”的前提和基礎14.“不同種姓之間不能互相談話,各種姓的人都有相應的職業,并世代相傳。如出現違法行為,法律對不同等級有不同的處罰規定。”材料體現了古印度A.等級森嚴B.神權至上C.民主政治D.法律公正15.世界古代史上,亞歷山大東征和阿拉伯帝國對外擴張的共同作用是A.刺激了西歐城市重新興起B.促進了伊斯蘭教廣泛傳播C.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匯D.使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16.“中世紀的西歐,隨著商人之間的糾紛增多,為了保證自身利益,無數商人開始對法學類大學的興辦提供堅實支持。基于經濟發展的需要,大學的進一步發展則得到有力保障。”由此可見,大學的發展A.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要求B.保證了商人的特權地位C.引發了歐洲的文藝復興D.擺脫了基督教會的控制17。“這場運動起源于意大利,后逐漸傳播于歌洲,被認為是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這場運動”是A.文藝復興B.新航路開辟C.三角貿易D.啟蒙運動18.“憲法體現了三權分立的原則,概括了制憲議會已發布的各項反封建法令,并規定國家的政體是君主立憲制。…不得已返回巴黎的國王被迫批準了該憲法。”該憲法制定于A.1689年B.1787年C.1789年D.1791年19.恩格斯認為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匯集了法國社會的全部歷史”;列寧把列夫·托爾斯泰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由此可見,兩位作家的作品都A.抨擊了沙皇封建專制B.反映社會的客觀現實C.找尋人類解放的途徑D.完善了近代文學題材20.下表是歐洲主要國家國防預算的變化情況。該表直接反映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