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豐城中學 2024-2025 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試卷歷 史第Ⅰ 卷 選擇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16小題,每小題 3分,共 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 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1.青銅鐃是起源于商代中晚期的重要樂器。據考證,出土于長江中下游的青銅大鐃來源于殷墟小鐃,二者 都與陶寺遺址出土的銅鈴有淵源。早期大鐃紋飾模仿殷墟小鐃,后演化為南方青銅器典型紋飾。材料可以 說明( )A .新石器時代晚期禮樂制度形成 B .早期中華文明呈現多元一體的特征C .南方青銅鐃鑄造技術非常落后 D .商朝文化影響范圍涵蓋了嶺南地區2.下圖為唐朝不同時期刑部尚書出身階層變化圖。據此可知,唐朝( )(注:郡姓, 一郡的大姓望族)A .君主專制的加強 B .九品中正制影響權力分配C .尚書省地位上升 D .士族階層仍有較大影響力3.南宋時,每逢大比之年,天下士子到達杭州的時間往往以四川士子為最晚,究其原因,“ 蜀士嗜利,多 引商貨押船,致留滯關津”。其實,當時很多地方的士子都攜帶家鄉土特產到杭州販賣,并“ 買物回程”,這也是一種解決路費的辦法。這種現象說明( )A .科舉制度喪失了本來功能 B .杭州城市職能開始轉型C .經濟發展沖擊了傳統觀念 D .讀書人的經濟狀況惡化4.至元二十年(1283年),四川行省加強對川鄂湘黔邊地區九溪十八峒各族的管轄,“ 以其酋長赴闕,定 其地之可以設官者與其人之可以入官者,大處為州,小處為縣,并立總管府,聽順元路宣慰司節制”。這些 措施( )A .造成了各民族之間地位的不平等 B .體現了內地與邊疆一體化的趨勢C .加強了南方和北方經濟文化交流 D .導致了地方威脅中央的政治局面5.有學者根據統計指出:“ 清廷歷代多英主,用人頗不拘資格,政府直接支配之回族、藏族人物登庸者固 多,間接支配之朝鮮人物登庸者亦有,其有關于特種技術,非中國人所素諳者亦時常借材異地,西洋客卿 為數固不少也。”這表明清政府( )A .中央權力分配體制出現新的變化 B .新的民族觀念最終形成C .政治運行機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D .具有博采眾長治國理念6.據統計,1875年《申報》對收復新疆的報道有 19篇, 1877年增至 40篇, 1880年增至 177篇。 1875~ 1877年,報道以戰時消息居多。 1879年后,圍繞“ 海防與塞防”“ 收復伊犁”“ 新疆善后”等評論增多, 且多刊于頭版。這反映出( )A . 民間輿論影響朝廷決策 B .收復新疆成為朝野共識C .時人國家主權意識增強 D .清廷疏于海上防務建設7.1917年,英、法實施對絲綢和茶葉的禁運,使一些中國傳統的出口商品失去了市場。同時,歐洲列強 優先發展軍事工業,對中國采購工業設備產生了不利影響,正當外國競爭減少刺激民族工業增長時,這些 工業要獲得所需機器卻變得十分困難。據此可知( )A . 民族工業喪失了歐戰期間良好的發展機遇 B .一戰對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具有雙重影響C .列強的資本輸出阻礙了我國工業設備采購 D .歐洲的對華貿易政策發生了根本性的調整8.毛澤東曾指出:“ 從一九二四年參加黃埔軍事學校開始,已進到了新的階段,開始懂得軍事的重要了。 經過援助國民黨的廣東戰爭和北伐戰爭,黨已掌握了一部分軍隊。”可見,國民革命( )A .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B.是國共合作共同抗擊侵略的典范C .為南昌起義準備了軍事武裝 D.是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9.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江縱隊港九大隊,不僅積極協助英國成功營救 89名盟國人 士脫險,還加強與美國“ 情報合作”,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遂成為一支“ 中外共知”的抗日武裝力量。 這表明( )A .國際合作擴大中共國際影響力 B .中共抗日武裝力量不斷壯大C .中外合作成為抗日的主要方式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到鞏固10.1950年 12月,《勞動報》刊文稱:假定 100萬上海職工每人每月都存入 4元(已折算為新人民幣),1 個月就可吸儲 400萬元。這筆錢如果用于購買棉花,可供 450萬紗錠生產一天;如果用于鐵路建設,每月 可造 100公里。該文刊發的目的是( )A .踐行過渡時期總路線 B .動員民眾支援國家建設C .配合開展工商業改造 D .平抑物價維護市場穩定11.1992年下半年,國家物價局頒布了新的《價格管理目錄》,中央直接管理價格的商品由 737種減少到 89種,工業生產資料大部分并軌實行單一的市場價格,放開了原來尚未放開的工業消費品價格。上述舉措 的出臺( )A .反映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 B .開啟了經濟體制改革新局面C .標志著以市場調節為主的價格機制形成 D .順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12.口號是一種文化符號,傳達出不同的歷史內涵。如表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流行口號的變化,其體現了( )時間 口號20世紀 50年代末 “ 趕英超美 ”“ 大躍進萬歲 ”20世紀 60年代 “ 階級斗爭,一抓就靈 ”“ 抓革命,促生產 ”20世紀 80年代 “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0世紀 90年代 “ 依法治國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21世紀以來 “ 中國夢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A .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不斷深入 B .對外開放戰略取得顯著成效C .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D .注重市場經濟規律13.截至 2023年,中國已與 152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 200多份共建“ 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覆 蓋 83%的建交國,遍布五大洲和主要國際組織,構建了廣泛的“ 朋友圈”。這表明新時代中國外交致力于( )A .謀求周邊地區的長期和平發展 B .建設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C .推行聯合國框架下的多邊外交 D .增強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話語權14.在古希臘神話與《荷馬史詩》中,宙斯雖是眾神之父、宇宙的主宰,但卻無法行使專制暴君的特權, 女神可以拒絕他的求愛,普羅米修斯可以違背他的禁令偷盜天火傳給人類,埃斯庫羅斯更是讓普羅米修斯 發出“ 宙斯的主權不打倒,我的苦難就沒有止境” 的呼喊。這些反映了古希臘文化( )A .神人同形同性的特點 B .具有悲劇性和宏偉性C .深受地理環境的影響 D .追求人文和理性精神15.811年,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立下遺囑,將財富分為 3份。其中的兩份即刻分給 21座都主教城,由當 地的都主教、主教共同處置;剩下一份待他身故后再分給上述都主教城、他的后人、窮人和宮廷仆役。可 見,在當時的法蘭克王國( )A .封君封臣制導致權力分散 B.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得到鞏固C .教會具備抗衡君主的實力 D .世俗王權需要宗教神權的支持16.8世紀,造紙術從中國傳入阿拉伯。阿拉伯帝國境內的造紙廠紛紛建立,僅巴格達就有 30多座圖書館 和百余家書店;私人藏書量也十分巨大。造紙術推動了阿拉伯( )A .科學文化的繁榮 B .與中國的友好交往C .大眾教育的普及 D .融合世界各地文化第Ⅱ 卷(非選擇題,共 52分)二、材料解析題(共 4題, 17題 14分, 18題 14分, 19題 12分, 20題 1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秦漢王朝建設遍布全國的交通網,完善了為往來使臣、官員及傳遞政令文書服務的郵驛系統。漢 代形成郵、亭、驛、置健全的通信系統,多由各級地方政府管理。郵亭主要以步遞傳書,包括詔令、公文、 信件等文書;國家役使百姓為“ 郵人”,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但在其承擔賦役方面有一定優待。驛置以車、 馬傳遞文書,也為來往使臣、官員提供食宿等服務。驛置與城鎮構成了人員往來的基本停靠站點,考古材 料顯示,在漢代西北地區某條道路上平均每站點相距約 38千米。郵驛制度保障了詔令與公文的快速、廣泛 傳遞,是國家統一和軍事勝利的基礎,有利于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摘編自王子今《秦漢交通史稿》等 材料二:公元前 6世紀中期,波斯人建立了歷史上首個橫跨亞非歐的帝國。波斯帝國民族眾多,中央權力 未能深入地方,使國家治理面臨嚴峻考驗。為了治理國家,波斯帝國在原有道路基礎上修建了系統的驛道 網絡——以近畿道路為核心覆蓋帝國主要地區,大致按普通人日行里程設驛站,信差采用逢站換人換馬接 力的方式傳遞公函,公函以大王書信為主,官方通信的對象一般上至大王,下到總督,偶爾波及各地族群。 成熟的郵驛制度確保了波斯帝國掌控信息、軍隊和賦稅等關鍵資源,有助于維護帝國的長治久安。——摘編自劉雪飛《波斯帝國御道與郵驛體系功用探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秦漢與波斯郵驛制度的異同。(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漢郵驛制度對國家治理的影響。(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在宋代中國與亞洲海洋各國的共同推動下,南海、印度洋沿岸地區、東北亞之間有了穩定而密切 的貿易聯系,有學者稱之為南海貿易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是世界市場需求最大的商品, 同時中國也是東南亞、南亞香料的主要消費者。高麗、交趾等國積極吸納宋代中國在文官政治、科舉制度、 州縣學等諸多方面的新變化,完善本國制度。——摘編自黃純艷《宋代東亞秩序與海上絲路研究》 材料二: 13世紀,世界已經通過大城市的連結形成了一個體系。這個世界體系包括西歐、地中海、歐亞大 草原、埃及—紅海、中東波斯灣、阿拉伯海—西印度洋、東印度洋—東南亞、中國南洋等八個亞體系,它 們相互交疊構成了一個整體。 13世紀,整體的貿易模式包括一些力量相對平衡的參加者,沒有唯一的參加者統治整個世界體系。生產組織、資本投資、金融和貨幣機制等在東方有了高度的發展,然后通過東西方 貿易傳到了意大利。——摘編自【美】阿布—盧格霍德《歐洲霸權之前: 1250—1350年的世界體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南海貿易體系形成的原因,并簡述其意義。(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 13世紀“ 世界體系” 的特點。(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 一五” 計劃實施前后,全國城市人口迅速增長,城市蔬菜供應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1953 年,第三次農業互助合作會議召開。會后,農村工作部強調大城市郊區的農業生產應以生產蔬菜為中心, 引導菜農有計劃生產。 1956年 3月,國務院決定,大中城市的蔬萊供應由商業部統一經營管理,商業部下 設中國蔬菜公司具體負責經營,從而形成了部分大中城市蔬菜統購包銷制的基本形式。——摘編自陳禮軍《新中國城市蔬菜供應體系變遷的歷史考察(1949—1965年)》等 材料二:改革開放初期,全國城市幾乎都存在蔬菜供應緊張的問題。 1984年 10月,國務院強調“ 大的方 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開放活”。 1988年 4月,上海市開始實行“ 雙軌分流”試點改革, 一部分蔬菜由 購銷站經營,執行規定的價格,虧損由國家承擔;另一部分蔬菜由交易市場經營,自負盈虧。1988年 5月, 全國十城市蔬菜體制改革會議召開,強調要更多地用價值規律來指導蔬菜生產和供應。這些改革措施的順 利實施,不僅滿足了城市居民對蔬菜的需求,而且提高了菜農的收入,為蔬菜供銷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奠 定了基礎。——摘編自林升寶《改革開放初期上海蔬菜供銷問題及其應對》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黨和政府在不同時期解決蔬菜供銷問題的共通之處。(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蔬菜供銷體制的階段性變化及其影響。(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社會轉型是人類自覺地改造世界的活動。社會轉型是包括器物層面、制度規范層面、思想文化層面 等各個社會領域的全方位的變革。社會轉型的基礎是經濟領域的轉型。社會轉型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社 會關系的變革與重建。社會轉型是社會發展的目的性與規律性的統一 ,是社會基本矛盾演化的必然結果, 體現著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摘編自范燕寧《當前中國社會轉型問題研究綜述》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 社會轉型”,任選角度,自擬論題,加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 合,表述清晰)豐城中學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一期中考試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10:BDCBC CBCAB 11-16:DABDDA二、材料題17.( 1)相同點:目的方面:兩者都有維護國家統治的目的。傳遞方式方面:都采用接力傳 遞的方式。功能方面:都兼具信息傳遞和為往來人員提供服務的功能。(每點 2分,答出 2 點得 4分)不同點:管理主體方面:秦漢郵驛系統多由各級地方政府管理;波斯由于中央權力未能深入 地方,管理可能相對分散,文中未提及類似秦漢的地方政府主導管理模式。傳遞內容方面:秦漢傳遞的內容包括詔令、公文、信件等多種文書;波斯官方通信對象主要 是大王、總督等,傳遞內容以大王書信為主,偶爾波及各地族群,范圍相對較窄。網絡覆蓋方面:秦漢交通網遍布全國,郵驛系統健全;波斯是在原有道路基礎上修建以近畿 道路為核心覆蓋主要地區的驛道網絡,覆蓋程度可能稍遜一籌。(每點 2分,答出2點得 4 分)(2)影響:政治方面:保障了詔令與公文的快速、廣泛傳遞,有利于中央政令下達,加強 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維護國家統一。軍事方面:為軍事勝利提供基礎,能使軍事信息及時傳遞,軍隊調度更加高效,有助于鞏固 國防。經濟文化方面:有利于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促進區域間的貿易往來和文化融合, 推動國家整體的經濟文化發展。(每點 2分,答出3點得 6分)18.( 1)原因: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性下降,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增強;各國政府共同推動 海外貿易;各地區的經濟有一定互補性;航海造船技術進步。(每點 2分,答出2點得 4分) 意義:促進了南海貿易體系內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擴大了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為明 清時期朝貢貿易體系的形成提供了條件。(每點 2分,答出2點得 4分)(2)空間范圍較廣,但局限在亞歐非三個大洲;各地區力量相對均衡,未出現絕對的強權; 東西方發展不平衡。(每點 2分,答出3點得 6分)19.( 1)以民生需求為導向;政府主導調控;及時結合實際調整政策;重視市場因素;(每 點 2分,答出2點得 4分)(2)階段性變化:從 “ 一五” 計劃時期的統購包銷制,到改革開放初期的逐步放開搞活, 實行 “ 雙軌分流” ,再到后來更多利用市場調節。(每點 2分,答出2點得 4分)影響:保障了城市居民蔬菜供應,滿足生活需求;提高了菜農收入,促進農業生產發展;推 動蔬菜供銷體制不斷完善,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每點 2分,答出 2點 得 4分)20. 示例 1 :論題: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轉型期闡述:政治上,戰爭頻繁,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步瓦解。各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開 展變法運動,剝奪舊貴族的特權,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及一整套官僚制度,開創 了中國政治制度的新局面,推動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過渡。經濟上,伴隨著鐵犁牛耕的使用和逐步推廣,井田制崩潰,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 小農經濟不斷發展,地主階級力量發展壯大。農業進步推動社會分工,促進了工商業的繁榮, 出現了一批中心城市及大商人。思想上,新興的士階層崛起并提出自己的政治社會主張和要求,試圖影響現實政治,他 們的活躍推動了學術文化的繁榮,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一思想解放運動成為后世中華 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綜上,春秋戰國時期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思想方面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開創了中國 社會的新局面,推動了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論題 2 分,闡述 8 分,結論 2 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