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二歷史試題(B)2025.04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姓名、班級等個人信息填寫在答題卡指定位置。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一、選擇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公元前584年,有人向楚莊王提出要取楚邑“以為賞田”,申公巫臣認為以國邑封賞事關國家賦稅與國防,“若取之以為賞”必將削弱國家實力,王乃止。這主要反映出當時A.諸侯軍事斗爭加劇財政困難 B.國家集權觀念漸趨形成C.新興地主階級成為主導力量 D.貴族爭斗導致社會動蕩2.漢代的博士議郎設學堂以授儒學,“化自圣躬,流及蠻荒”,有徒眾百數,甚至連匈奴也派遣其貴族前來就學。這表明漢代A.邊疆地區教育普及化 B.注重發揮儒學教化作用C.民族間經濟交流密切 D.邊疆治理體現因俗而治3.集賢殿書院由唐玄宗設立,主要負責校勘、整理宮廷藏書,編纂典籍,其學士常參與御前議政,草擬詔敕。書院還吸納博學之士,并抄寫典籍分貯兩京,供官員借閱。唐代集賢殿書院的設置A.推動了學術的下移 B.有利于世俗文化的繁榮C.促進了文化的傳承 D.得益于科舉制度的興盛4.北宋時期的汴京商販為了迎合江南士人和官員的口味,開設了許多南方風味的面食店和茶鋪。而南宋時期的飯館,“則水土既慣,飲食混淆,無南北之分矣。”上述材料可用來佐證南宋時期A.經濟重心南移推動物產互補 B.人口流動促進地域文化融合C.海外貿易興盛豐富飲食文化 D.抑商政策松弛刺激商業繁榮5.圖1是據晚清時期外交史料詞頻制成的職業外交官要素詞云圖,詞頻大小反映重要性。據此可知,當時中國圖1A.革命思潮風起云涌 B.傳統思想根深蒂固C.國家意識有所增強 D.國際地位大大提高6.五四運動時期有學者認為,“自從歐戰停后,世界潮流排山倒海直向東方而來,中國青年受此深刻刺激,頓成一種不安之象,對于舊社會、舊家庭、舊信仰、舊組織以及一切舊制度,處處皆在懷疑,時時皆思改造,萬口同聲的要求一個“新生活'”。這主要反映出A.除舊布新成為普遍訴求 B.戰爭促進反思西方文明C.青年成為重塑社會主力 D.時代變遷影響思想革新7.1927年,毛澤東指出,“中國歷來只是地主有文化,農民沒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農民造成的,因為造成地主文化的東西,不是別的,正是從農民身上掠取的血汗。中國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這個里面,最大多數是農民。”毛澤東強調A.普及鄉村教育的重要性 B.推翻綱常禮教的迫切性C.發動農民革命的必要性 D.建立工農聯盟的可行性8.2005年,我國頒布《博物館管理辦法》,將博物館定義為“主要是對各種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見證物進行收藏、傳承、保護、研究,屬于非營利性的社會服務性機構”。2015年頒布的《博物館條例》則在定義中加入了“以教育、研究、欣賞為主要目的”的語句。這一變化進一步強調了博物館A.面向公眾展出的義務 B.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使命C.承擔科研攻關的任務 D.收藏文物并研究的責任9.改革開放前,中國與非洲建交國家在文化交流方面簽署了12個文化合作協議和18個文化合作執行計劃。1979年至1997年間,中國與非洲國家新簽署的文化合作協議就多達47項,中國歌舞團、雜技團、藝術團赴非洲國家訪問演出也日趨頻繁。這主要得益于A.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推動 B.非洲國家實力的提升C.中華文化得到世界認同 D.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10.《周航記》(Periplus)意為“沿······海岸航行”,這類作品起源于古希臘古風時代,延續至公元6世紀。其內容由未親歷航海的學者編撰,記錄了地中海地區的航距、地貌以及歷史、政治、博物學和神話等多領域信息。據此可知,這類作品的出現A.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B.為新航路開辟注入精神動力C.成為了古希臘人的航海指南 D.有助于區域間經濟文化交流11.天主教本是歐洲的文化元素,近代傳入拉美地區后,“中美洲和安第斯山區印第安人,通過選擇天主教中那些符合他們個人及社團宗教和世俗需要的要素,把這門宗教真正變成他們自己的宗教”。這體現出A.歐洲文化具有開放性與包容性 B.世俗社團成為抵抗侵略的主力C.文明碰撞推動了區域文化融合 D.文化交流重塑拉美的社會結構12.1792年,法軍對比利時人發布通告,強調“自由的法國人······來幫助你們擺脫暴君的枷鎖。當你們獲得自由時,你們將親手制定自己的法律!我們不想把法律強加給我們的鄰居。我們已經放棄了一切征服”。這一言論意在A.輸出自由革命理念 B.推動民族自決原則C.擴大殖民勢力范圍 D.應對反法同盟威脅13.1900年,第一次泛非會議在倫敦舉行,討論全世界黑人的境遇問題,主張黑人與白人應享有同等權利,提出“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的口號,形成了泛非主義思想。這次會議在當時A.開啟了殖民宗主國衰落歷程 B.改變了世界政治版圖C.增強了非洲的民族獨立意識 D.瓦解了世界殖民體系14.列寧認為“我們提出“民主主義的和全世界工人運動的各民族的共同文化'這個口號,只是從每一個民族的文化中抽出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成分,我們抽出這些成分是為了對抗每個民族的資產階級文化、資產階級民族主義。”這表明列寧注重A.保護民族文化的獨特性 B.汲取各民族文化的國際性要素C.文化的階級性和革命性 D.以階級斗爭理論解決民族問題15.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強調與其他聯邦機構和研究機構建立項目合作關系,其資助對象主要有全美鄉村地區、城市中心社區和軍事基地等。圖2為1966-2000財政年度該組織歷年撥款額度(單位:百萬美元),影響其變化的主要因素是圖2A.國內經濟的發展 B.創新作品的數量C.國家戰略的調整 D.藝術市場的需求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16題14分,17題16分,18題13分,19題12分,共55分。16.(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水驛文旌:明清運河區域的士人游歷材料一 明清兩朝是京杭運河航運史的鼎盛時期,運河區域成為士人的游歷活動的重要區域。明初,社會管理苛嚴,人口流動受到限制,除巡游、宦游、出使等功利型游歷外,其他游歷活動相對沉寂。明代中葉以降,以游山玩水節慶、市民文藝等為內容的審美娛樂型旅游活動得到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晚明以來的士大夫不僅耽于山水,且樂于筑園林、蓄聲伎,私家園林蔚為大觀促進了休閑旅游的發展。-摘編自任喚麟《明代旅游地理研究》材料二圖3明清時期運河區域士人游歷活動整體空間格局概括明清時期運河區域的士人游歷活動的特點并分析成因。(14分)17.(16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歷史的回響類別 風格 代表曲目4 節奏平穩,莊嚴宏偉,深情沉思 C雄壯渾厚,激昂有力,有節奏感,極具宣傳性抒情性強,旋律寬廣,感情充沛,熱情歡快簡明通俗,清新明朗,自然質樸,熱情洋溢-摘編自張宇晴《山東抗日根據地抗戰歌曲對中國共產黨形象塑造研究》類別:1.戰歌 2.頌歌 3.生產生活歌 4.紀念歌代表曲目:A.《紅星放光芒》《八路軍有力量》《毛澤東是人民的救星》《太陽出東方》《獻花歌》《跟著共產黨走》《特等戰斗英雄孔祥坦》《岱崮連》B.《反掃蕩》《拿起刀槍保家鄉》《神兵八路軍》《保衛濱海》《別丟掉你的槍》《浴血抗日勇向前》《打東洋》《當兵把仇報》C.《盧溝橋事變》《民國二六年》《馬石山慘案》《“三八”婦女節歌》《新編九·一八小調》《烈士碑》D.《開荒號子》《割麥小調》《打井歌》《陜北有個南泥灣》《藏糧備戰》《祝咱翻身過新年》《集合上學堂》(1)依據相應欄目完成表格。(6分)(2)以“歌曲中的抗戰”為主題,寫一篇歷史短文。(10分)18.(13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圖像是歷史信息的承載與記錄者,建國初期的宣傳畫展現了新中國的時代風貌。圖畫中的新中國圖4 張學夫繪,楊仲岳制版《建設新中國》,1951年提取畫中的信息,并對此做出合理的歷史解釋。(13分)19.(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服飾的變遷在17世紀下半葉,隨著法國亞麻布的引進,英國市場逐漸淘汰了厚重的皮革褲子和帶有風帽的粗呢大衣,平民有機會穿上相對便宜的亞麻布服裝。17、18世紀之交,隨著與印度殖民貿易的展開,大量印度商品涌入英格蘭。“印度棉布實用、舒適、色彩斑斕,迅速吸引了英國平民,僅1684年就有逾百萬件棉布服裝運至英格蘭”。到18世紀下半葉,隨著英國本土棉紡織業的興起,許多中、低價格的棉麻服裝進入市場,人們爭相購買棉布服裝。自從使用飛梭后,織工能夠織更寬的織物,且織布的速度比以前快得多。1768年,哈格里夫斯的多軸紡紗機投入使用,解決了紗線供不應求的難題。它以驚人的速度推廣,幾年之內在蘭開夏地區取代了紡車。在服裝制作領域,在成衣匠行會衰敗的同時,雇傭大量女成衣工的工廠卻日漸繁榮。無疑,棉布服裝的巨大市場是推動英格蘭本土棉紡織業發展的最大動力。-摘編自譚賽花《近代早期英國平民服裝的改善與工業革命的孕育》(1)哪些因素促成了17-18世紀英國平民服裝面料的變化?(6分)(2)分析該時期英國平民服裝面料變化對英國社會產生的影響。(6分)高二歷史試題(B)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5 BBCBC 6-10DCBDD 11-15 CACCC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16題14分,17題16分,18題13分,19題12分,共55分。16.(14分)特點:游歷類型逐漸多元化;運河與驛路為主要交通線;在南方的活動節點頻次密集,停留時間更長;游歷活動在政治中心、交通樞紐及經濟、文化發達地區集中;江南以運河為主,北方水陸并行。(6分,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成因: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游歷活動提供了條件;社會思想文化漸趨活躍,士人審美意趣變動;國家控制逐漸減弱有利于人員流動;市民階層壯大,城鎮的發展為游歷增添活力;明清運河、驛站的繁榮方便了人們出行;江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使該地區成為游歷的重點地區。(8分,每點2分,任答4點得8分)17.(16分)(1)(6分)類別 風格 代表曲目4 節奏平穩,莊嚴宏偉,深情沉思 C1 雄壯渾厚,激昂有力,有節奏感,曲式規整,極具宣傳性 B2 抒情性強,旋律寬廣,感情充沛,熱情歡快 A3 簡明通俗,清新明朗,自然質樸,熱情洋溢 D(2)(10分)頌歌類歌曲歌頌中國共產黨的領袖、英雄人物以及英勇的抗日隊伍,激發廣大民眾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抗日勝利的信心與決心,成為推動抗戰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2分)戰歌類歌曲歌頌在黨的領導下,軍民團結一心與日本帝國主義斗爭的英勇事跡與犧牲精神,振奮軍隊士氣,凝聚民族力量,鼓舞革命斗志。(2分)紀念類歌曲以抗戰過程中的歷史事件為核心,藝術化的記錄抗戰歷史,弘揚英烈精神,激發民眾的愛國熱情。(2分)生產生活類歌曲扎根于抗日根據地日常生活與生產勞動,表現根據地軍民生產、學習場景,鼓舞根據地軍民的干勁與激情。(2分)抗日戰爭時期,歌曲成為凝聚民族力量、激發民眾斗志的重要工具,承載著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抗擊外敵的堅定信念,激勵著中華兒女英勇斗爭的決心。(2分)18.(13分)新中國成立初期,政治上面臨帝國主義包圍和封鎖,國民黨殘余軍隊盤踞西南;經濟上百廢待興,國民經濟亟待全面恢復。人民建設新中國的熱情高漲。(3分)圖畫中的火車、鐵路、船舶、橋梁、電線桿、運河的建設等信息,象征著國家基礎建設與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經濟建設的重視,體現了新中國對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追求。(2分)種植樹木、栽種禾苗等信息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帶來的社會變化,反映了政府對農業的期望,反映了國家對生態建設的關注。(2分)國旗五角星等信息反映出建國初期全國人民對新中國的認可和擁護。(2分)垃圾象征著舊時代殘余和帝國主義勢力,打掃垃圾意味著清除舊社會殘余勢力,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反映出當時全國人民高漲的愛國情緒。(2分)軍裝、工人制服、農民裝束:畫面中兒童穿著不同職業的服飾,象征著建國后工人、農民、解放軍戰士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共同投身于國家建設。(2分)19.(12分)(1)變化:殖民掠奪;國際貿易發展(或世界市場擴展);工業革命中的技術革新;工廠制度的出現。(6分,每點2分,任答3點即可)(2)影響:推動了生產英國棉紡織業的發展;改變了社會服裝消費結構;促進了成衣工廠的興起;推動了英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加速了工業革命的進程。(6分,每點2分,任答3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