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高中畢業班4月質量檢測歷史試題 2025.4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考古發現,紅山文化遺址中形成了不同等級、規模的祭祀禮儀活動中心。其中,牛河梁遺址涵蓋了目前已知紅山文化絕大多數的祭祀禮儀活動的特征,且遺址中墓葬等級差異顯著。這反映出當時紅山文化A.祭祀制度完備 B.階級對立嚴重C.農業生產發達 D.公共權力存在2.表1是漢初部分官員的治國主張。它反映了表1官員 主張陸賈 治以道德為上,行以仁義為本。賈誼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禮,六親有紀,此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也。夫人之所設,不為不立,不植則僵,不修則壞。晁錯 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于國,教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A.儒家思想的時代價值 B.傳統文化的綿延不絕C.社會經濟的持續增長 D.統治理念的一脈相承3.《唐會要》載,唐高祖李淵冊封隋恭帝楊侑為酅國公,北周皇室的后裔為介國公,又允許他們設立宗廟,祭祀祖先。這些舉措旨在A.彰顯政權的正統性 B.加強與關隴貴族聯系C.踐行傳統的宗法制 D.順應民族交融的潮流4.宋太祖乾德四年詔“有能廣植桑棗、開墾荒田者,并只納舊租,永不通檢”;宋太宗至道元年六月詔“并許民請佃,便為永業”,十二月再詔“如將來增添荒土,所納課稅,并以原額,原不增加”。這些詔令反映了宋初A.邊防壓力的加重 B.土地政策的變化C.商品經濟的發展 D.國家政策的延續5.1876年,英國人巴爾福認為,“只要中國依賴無知的官員管理所有涉及兵工廠的事務,而不將他們的所作所為公之于眾,或以任何方式加以約束;只要這些官員懷有私心······那么中國相當一部分兵器、彈藥,還有戰艦,就必須不斷地從歐洲購進。”該觀點意在說明當時中國A.社會主要矛盾尖銳 B.近代工業發展的困境C.工業管理模式滯后 D.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6.1899年,康有為在《愛國歌》中說道:“橫絕五洲兮,看黃龍旗之飛舞”。當時還有不少讀書人暢想未來中國“競雄世界”;五四運動后,部分先進的知識分子關于世界秩序的想象變為對列強的譴責和對世界弱小國家、民族的同情。導致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是A.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 B.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傳入C.資產階級維新派的式微 D.內憂外患下的民族覺醒7.表2為1897-1927年英、美、德、日在華新設棉紡織工廠數量統計情況。其中,丙是表2年份 甲 乙 丙 丁1897-1907 4 1 3 11908-1917 2 0 10 01918-1927 1 0 36 0A.美國 B.英國 C.德國 D.日本8.1936年8月,毛澤東在給全國各界救國會領導人的信中強調,中國共產黨“將工農蘇維埃政府與工農紅軍改為人民蘇維埃政府與人民紅軍外,在選舉法上已經規定一切小資產階級、智識界、自由職業者、專門家和小工商業主均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其強調的是A.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B.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必要性C.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D.中國共產黨推動全民族抗戰的誠意9.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外交策略由“一條線、一大片”調整為“全方位”;80年代末,鄧小平進一步提出“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方針,并取得了一系列外交新成就。這一調整主要基于A.國際形勢的判斷 B.經濟建設的需求C.反殖反霸的主張 D.獨立發展的立場10.埃及第一至第五王朝時期,地方治理由中央官員和地方貴族合作進行。第六王朝初期,國王開始任命州長作為地方的最高長官,負責處理地方事務,并逐漸將州長制度推廣至全國大部分地區。這一變化反映出A.中央集權的加強 B.統治危機的消除C.多元文化的交融 D.國家治理的靈活11.以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為代表的近代科學家,通過實驗和觀察,提出并驗證了自己的假說,對地心說等傳統認知形成了挑戰。據此可知,當時科學的發展A.瓦解了神權統治 B.發展了人文主義C.孕育了理性思維 D.創立了實驗方法12.法王路易十四在位期間,“國王之手”在法國盛行,即國王通過親自用手觸摸為病患“治療”,被“治療”者不僅感到治愈,還感到無上的光榮。這一現象A.體現了君權神權逐漸融合 B.有利于民族認同觀念的凝聚C.反映了宗教改革運動成果 D.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13.1928年,在《非戰公約》簽訂過程中,法國在列舉應簽署公約的國家名單時將德國放在第一位,提出了“合法自衛權”的要求,并強調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必須簽署才能生效;美國則反對任何戰爭理由,并主張先由大國簽署即可。這反映出A.國聯框架面臨挑戰 B.凡爾賽體系影響深遠C.和平成為時代潮流 D.歐洲的矛盾有所緩和14.20世紀前期,國際非洲研究主要由英國學者和美國黑人學者開展,內容涵蓋實用性非洲知識和泛非主義;20世紀中后期,國際非洲研究的主體轉向美國學者和非洲學者,美國學者圍繞新獨立的國家進行研究,非洲本土學者堅持從非洲觀察非洲。這一變化體現了A.國際秩序的變動 B.非洲一體化進程加快C.不結盟運動發展 D.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15.1957年,美國勞聯和產聯領導人魯瑟就布魯塞爾世博會的美國展覽提出建議:“我們應將我們的自由與個人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坦率地承認未完成的事業,承認一個不完美但不斷進步的文明,將使我們取得成就的積極事例更加令人信服。”其主張A.旨在宣傳美國的制度優勢 B.塑造了美國的正面形象C.展現了對工業文明的信心 D.強化了民眾的國家認同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九月十一日,繼位的道光皇帝下旨清查陋規,指出當時“督撫司道俸廉(養廉銀)較厚者,尚敷公用;至府廳州縣,養廉祇此定額,而差務之費、捐攤之款日益加增,往往有全行坐扣,祿入毫無者。雖在潔清自好之吏,一經履任,公事叢集,難為無米之炊,勢不得不取給陋規,以資挹注。而不肖者則以為少取多取,均干吏議,轉恣意征求。上司心知通省官吏,莫不皆然,豈能概行糾劾,遂陽禁而陰縱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材料二18世紀中期以降,物價上漲、人口驟增等因素導致了地方各級政府的行政開支逐漸增大,然而,作為法定財源的養廉銀、公費卻維持定額,這實際上意味著行政經費的縮減。因此,至遲在嘉道之際(1820年前后),雍正年間建立的地方財政體制已經無法滿足地方政府的經費需求······嘉道之際,地方政府的主要財源來自陋規、攤捐代表的額外財政,各級政府間的財政管理也因此呈現出明顯的“分權”色彩。-周健《維正之供--清代田賦與國家財政(1730-1911)》(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陋規的表現并分析其成因。(8分)(2)根據材料,說明道光帝下令清查陋規有何重大意義。(6分)17.(13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921年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刊登在《時事新報》的雙十節廣告以歷史觀察者的身份,對廣告進行評析。18.(14分)青島港的百年變遷,是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縮影,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新中國成立前的50多年里,青島港沒有一臺機械設備,貨物裝卸全靠碼頭工人肩扛。1949年6月21日,飽受蹂躪的青島港回到人民手中,掀起了改天換地的熱潮。1954年,青島港從東歐引進了電瓶車,成立了歷史上的第一個機械隊。1959年,青島港年吞吐量從1950年的126萬噸增至556萬噸。1960年,青島港自力更生建設起第一個機械化的煤炭裝卸坑道。1968年,青島港自力更生建成了中國第一座機械化煤炭專用碼頭,港口裝卸能力、機械化作業水平較建國初期有了一定提高。1973年港口吞吐量達到1000萬噸。-整理自中國政府網《青島港60年發展記》材料二20世紀70年代,國際往來的增多促進了對外貿易的增長。航運需求的增長暴露出我國港口吞吐量的不足,壓船壓港問題日益突出。面對嚴峻形勢,1973年,周恩來提出“三年改變港口面貌”,并且成立了建港領導小組,由此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港口大建設(1973~1983)。-李鵬《建國以來青島港航運變遷研究》材料三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青島港進入了國企改革與大規模投資建設的時期。1988年,港務局實施干部管理競爭機制,青島港組織全體職工開展學習活動。1990年,青島港召開首屆科技大會,提出實施科技興港,科技逐漸成為推動港口發展的強勁動力。1995年,青島港承擔起太平洋地區集裝箱中轉業務,成為國內第一個國際集裝箱中轉港。1996年4月,青島港集裝箱運輸EDI(電子數據交換)系統正式開通,成為首個建立該系統的港口,在集裝箱信息化管理上實現了與國際接軌。-整理自《青島市志·海港志》、國家能源局《發揮“三大優勢”,做強國有企業》如何理解“青島港的變遷是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縮影”?(14分)19.(14分)“專利制度的演進是一個由技術、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交織在一起的復雜的歷史進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具有“現代的羅馬”之稱的威尼斯共和國在1474年公布了《發明者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專利法,它迎合了商業行會組織的需要,蘊含了現代專利制度的基本規定。它在顧及公共利益的同時,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最先發明人獲得專利權的資格,保障了創新者從智力努力中獲益的權利。在議會、司法、商業團體和公眾的壓力以及威尼斯專利制度的影響下,1624年英國頒布了一部力求保護先進新興技術、鼓勵技術進步的法律-《反壟斷法》。繼英國之后,美國于1790年制定了第一部專利法,隨后,法國于1791年也在《拿破侖法典》中規定了有關工業產權的內容。到19世紀,大多數工業化國家都頒布了專利法。-整理自毛克盾《西方專利制度發展歷程簡論》材料二19世紀中葉,技術創新浪潮開始下降,工業生產率大大提高,在亞當·斯密、李嘉圖等人的國際貿易自由理論的影響下,西歐爆發了反專利運動,直到19世紀70年代,反專利運動才最終消退,各國重新開始想方設法激勵技術創新。19世紀末,由于迅速發展的國際商業使得各國分散的知識產權保護體制受到的壓力與日俱增,經濟競爭與技術競爭從國內轉向了國際,作為回應,各國通過了兩個知識產權國際公約:1883年《巴黎公約》和1886年《伯爾尼公約》。-整理自袁鋒《專利制度的歷史變遷-一個演化論的視角》材料三圖2為某學者繪制的近代世界專利中心轉移的示意圖。-摘自楊中楷等《近代世界專利中心轉移的歷史考察》(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專利制度的發展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響?(6分)(2)結合材料三與所學知識,分析說明此圖還能補充哪些內容。(4分)(3)根據材料,分析專利制度演進對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4分)歷史試題解析評分參考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D A A B B B D D B A B B B A A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14分)(1)表現:從在法定收取項目之外地方普遍攤派另行收取的角度作答(2分)。成因:從社會發展,地方政府開支增多的角度作答(2分);從養廉銀、公費等難以滿足地方財政需求的角度作答(2分);從政治腐敗,上級官吏縱容的角度作答(2分)。若從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2)從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的角度作答(2分);從有利于緩解財政壓力,促進財政制度向合理化方向發展的角度作答(2分);從有利于減輕百姓負擔,穩定社會秩序的角度作答(2分)。若從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17.(13分)觀點(2分):材料是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的雙十節廣告,其慶祝內容和民眾愿景深刻反映了19世紀20年代中國社會的時代特征:既體現民族覺醒、經濟轉型與國家重建的探索,又暗含軍閥割據、民生多艱的現實困境。分析(9分):廣告體現了:1.政治動蕩與民族覺醒(3分)材料一中“中華民國早日統一”“外交進步”等愿景,折射出北洋政府統治下國家分裂、主權淪喪的困局。1921年正值軍閥混戰加劇,列強通過《九國公約》加深對華控制。民眾對“統一”的渴望,既是對辛亥革命未竟事業的延續,也呼應五四運動后國民民族意識的覺醒。2.經濟轉型與社會變革(3分)從南洋兄弟煙草公司這一主體以及“實業日振”“地無曠土”等主張,映射民族資本主義在短暫春天后的發展瓶頸。一戰期間民族工業迅速崛起,但戰后列強卷土重來,加之軍閥橫征暴斂,導致民族資產階級陷入困境。廣告呼吁“金融流通”,直指幣制混亂、銀錢業投機盛行的經濟亂象。同時“教育普及”訴求與新文化運動“民主科學”思潮相呼應,體現知識界對現代國民塑造的期待。民生疾苦與國際形勢(3分)“水旱兵燹不再發現”“野無游民”等祈愿,揭露天災人禍交織的殘酷現實。廣告將救災愿景與國慶聯結,既反映民間對政府失能的無奈,也暗含以節日凝聚社會共識的努力。而“萬國親善”的理想化表述,則顯露出民族資產階級對于國際形勢認識不夠清晰、對于西方列強存在妥協性,從而注定了這些祈愿難以實現。總結(2分):1921年的雙十節廣告如同一面時代棱鏡:它既投射出辛亥革命后國人追求現代化轉型的集體理想,又體現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困境與探索,更映照出舊秩序崩解中新秩序難產的深層危機。這種節日表達中的矛盾性,恰是近代中國社會新陳代謝復雜進程的鮮活見證。18.(14分)青島港的百年變遷深刻映射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奮斗歷程。新中國成立后,青島港結束列強控制、回歸人民政權,在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下開啟了自主發展道路。建國后,新中國與社會主義國家合作,引進東歐技術,推動港口機械化的起步。一五計劃后,國家工業水平提高,初步實現了工業方面的自主突破。縱觀1949年至1978年,展現了“站起來”階段獨立自主、奠定工業基礎的決心。改革開放后,面對全球化浪潮下外貿激增的機遇與挑戰,港口依托制度創新釋放活力,推行國企改革提升管理效率、提高職工素質,積極投身全球化浪潮,成為國內首個國際集裝箱中轉港,標志著“富起來”進程中對外開放與市場經濟的深度融合。21世紀前后,青島港以科技引領實現跨越式發展,推動青島港的管理系統與國際接軌,實現了從“肩扛人抬”到“智慧港口”的蛻變,彰顯了“強起來”階段科技強國、制度自信的全球競爭力。青島港的發展歷程始終貫穿“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動縮影。19.(14分)(1)經濟需求:威尼斯專利制度服務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英國專利法適應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革新、經濟發展需求;歐美專利體系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技術、壟斷資本主義的逐漸成型相關;世界市場的形成(2分)。制度演進:威尼斯的共和國體制與法治傳統、英國議會對王權的限制、西方各國資產階級制度的完善(2分)。文化發展: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肯定個人創造力;科學革命的發展;啟蒙運動理性主義催生產權觀念,推動專利法法典化(2分)。(2)可從政治制度發展、國家間相互影響、世界其他國家專利發展、各國專利數量占比等角度進行分析說明。(4分)(3)從專利制度將技術發明從個人行為轉變為受法律保護的社會行為,進而推動技術的創新與傳播的角度作答(2分);從專利制度在加速工業化進程的同時,也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與思想發展的角度作答(2分)。若從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