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重點校聯考高一歷史第1卷(共60分)一、單選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公元前7500-前5000年,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由采集、漁獵逐漸轉為農耕并定居,部分人還擁有了可以支配的剩余糧食和生活必需品。這A.反映了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 B.體現了社會分工的最終形成C.推動了人類早期文明的產生 D.說明人類已經進入文明社會2.《漢謨拉比法典》中規定:人分成奴隸主、自由民和奴隸幾個等級,上等級的人相對于下等級者享有更多的權利和承擔更少的義務,同樣的罪過處罰也較輕。如,若奴隸主貴族使奴隸的眼睛受損可以免于賠償,而奴隸將貴族的眼睛損壞則要受到嚴重懲罰。由此可見A.法典具有極端性和殘酷性 B.法典內容全面且具操作性C.法典嚴厲鎮壓奴隸的反抗 D.法典體現奴隸主階級意志3.文字是文化的一種載體,它的產生標志著社會文明有了劃時代的進步。根據字母文字的演變,下列圖中空格應填入A.西亞楔形文字 B.埃及象形文字 C.希臘字母 D.印度字母4.如下圖所示,“世界”“熱帶”的概念隨時代變化有著不同的定義。對此認識正確的是①關于古代文明區的認識擴展 ②區域性的文化交流十分頻繁③地理環境影響人類文明的發展 ④地圓學說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同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5.在世界歷史上,5-15世紀一般被稱為“中古時期”。“中古時期”及稍后的幾個世紀中,曾經建立過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帝國是①拜占庭帝國 ②俄羅斯帝國 ③波斯帝國 ④奧斯曼帝國A.①④ B. ②③ C.①② D. ①③④6.9世紀西歐封臣的效忠誓詞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愛其所愛,仇其所仇。主人凡踐履協約,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賜我以應得,則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則,絕無違背。”這反映出當時西歐A.領主權力至高無上 B.封君封臣間的關系C.基督教會舉足輕重 D.國家民族意識淡薄7.13世紀時,英格蘭的一則小品劇中,莊園領主在法庭上公開討論小麥、奶酪、雞蛋和小乳豬的價格。無獨有偶,《田莊總管職責》也提醒領主和總管,羊毛應該論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為單位出售,怎樣賣收益最大、好處最多,就怎樣賣。上述材料反映英格蘭A.封建農奴制度已瀕臨崩潰 B.莊園農產品獲利豐厚C.農業的經濟轉型趨勢初顯 D.圈地運動正迅速開展8.據學者統計,中古時期的阿拉伯地理古籍中記載并描述過許多中國的城市,其中最常提到的是杭州、廣州、泉州和揚州等,最常提到的中國物產是黃金、白銀、絲綢、瓷器等。從這些記載可推知,中古時期阿拉伯人A.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 B.從事海上貿易活動C.將中國作為第一貿易伙伴 D.善于吸收各地的文化9.日本曾以“日本精神、中國知識”為口號,挑選中國文化中適合自己的某些內容。后來,日本又以“東方道德、西方技藝”為口號,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東西。下列與此材料觀點相符的是日本①推行“大化改新”②建立幕府統治③形成武士集團④進行“明治維新”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10.與歐亞大陸隔絕的美洲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印加人都像歐亞大陸的文明一樣,曾經建立起國家,都有自己的行政系統。這種現象說明A.歐亞大陸各文明深深地影響了印第安文明B.印第安各文明之間保持了密切的相互交流C.人類文明的發展是有著一定的客觀規律的D.人類文明的起源以及發展都是獨立進行的11.關于津巴布韋的巨石建筑群,19世紀歐洲殖民者主觀地認為當地黑人根本不能修建這么宏偉的建筑。后來經過考古學家系統調查、發掘和綜合研究,確認巨大的建筑群是該地黑人文化的典型代表。從上述材料無法看出A.立場和偏見影響歷史解釋 B.考古成果為研究提供了證據C.此遺址是南非文明的代表 D.地理環境決定文明的發展12.吠陀經典里的《原人歌》唱道:“太初之世,原人之口,生婆羅門;彼之雙臂,生剎帝利;彼之雙腿,產生吠舍;彼之雙足,生首陀羅。”婆羅門教據此宣稱社會分為四個種姓等級是A.人民意愿 B.國王命令 C.佛祖安排 D.神靈旨意13.西班牙國王于1492年4月17日和哥倫布簽訂協定,決定給予贊助,并事先封他為將要發現的土地的宗主和統治者,他有權把新土地上總收入的二十分之一留為己有,但這些土地的主權屬于西班牙國王。據此可知,哥倫布的遠洋探險A.具有殖民擴張的性質 B.是為了滿足王室的揮霍C.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 D.有利于資本的原始積累14.在15-19世紀,下圖中的甲乙丙丁各地區之間曾發生過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既有主動地遷徙,也有被迫地遷徙。其中表述正確的是A.A B.B C.C D.D15.14-17世紀,在歐洲人進行海上探險、打通全球海路的過程中,俄羅斯人的主要貢獻是A.發現了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島 B.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亞洲的航路C.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 D.開通了大西洋到印度的航線16.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反對禁欲主義,追求現世社會的幸福生活,宗教改革則禁止一切娛樂和享受,主張建立廉儉的教會。然而,兩者又共同推動了西歐社會的進步。這是因為他們都A.提升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B.重新審視人,沖破了傳統的束縛C.反對神學,重構了人與神的關系D.沖破了羅馬教廷的腐朽統治17.“在所有這些行星中間,太陽傲然坐鎮,在這個最美麗的廟堂中,我們難道還能把這個發光體放到其它什么更恰當的位置上使它同時普照全體嗎?人們正確地把太陽稱為巨燈、智慧、宇宙之王······太陽就這樣高踞王位之上,統治著圍繞膝下的子女一般的眾行星。”這段優美的文字A.體現了科學理性精神 B.開啟人文主義的復興C.倡導了因信稱義理念 D.鮮明地反對專制王權18.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的共同點是①封建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導致革命的爆發②資產階級在革命中起了領導作用③革命都以暴力斗爭的方式進行④革命后都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C.①④ D. ②③19.美國紐約州在1821年取消對白人選民的財產資格要求的同時,規定本州黑人公民必須擁有價值250美元的“自由支配地產”或財產才能享有投票權。這一規定違反了A.主權在民原則 B.天賦人權原則C.地方自治原則 D.聯邦主義原則20.據統計,18世紀末,英國900家棉紡廠中,約300家是雇傭人數在50人以上,使用動力機器的阿克萊特式工廠,而600家是雇傭人數在50人以下,使用珍妮機或騾機的工廠。到19世紀上半葉的棉紡織業中,水力機與蒸汽機的推廣促使大多數工廠雇傭人數在100~500之間。這說明工業革命A.促進了勞動力的集中 B.促使勞動分工進一步的細化C.擴大了國際國內市場 D.推動了社會階級結構的變革21.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任何與城市建設規劃有關的內部信息,都可以被政治家和官僚肆無忌憚地加以利用。如紐約市坦慕尼協會所占有的市政職位多達4萬個,內政部部長福爾把海軍石油保留地秘密的出租給石油大亨。出現以上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行政權力的膨脹 B.聯邦體制下地方權力過大C.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D.社會階層固化的不斷加劇22.據學者研究,被馬克思稱為“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其《國富論》引用中國古籍資料24次,并以司馬遷“貧富之道,莫之奪予”“物盛則衰,時極而轉”的思想,論述自由競爭與價格波動。他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表明,必須讓生產和交換中的某些“自然法則”在經濟市場上自行發生作用。由上述材料可獲得的認識是①文明需要互鑒,文化需要交流 ②“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古”③政府要加強控制“看不見的手” ④讓市場機制發揮調節資源的作用A.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23.19世紀30年代,法國里昂爆發了兩次工人武裝起義,提出的口號是“不能勞動而生,毋寧戰斗而死”“不共和,毋寧死”。馬克思如是評價:“里昂的工人們以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以為自己只是共和國的戰士。可是事實上他們卻是社會主義的戰士。”結合材料,下列理解正確的是A.工人運動推動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B.法國已成為國際工人運動的中心C.馬克思主義理論得到了實踐的驗證D.法國議會制共和制得以最終確立24.1870年,巴黎民眾推翻法蘭西第二帝國,資產階級新政府成立。對此,馬克思指出:“法國工人階級正處于極困難的境地,在目前的危機中,當敵人幾乎已經在敲巴黎城門的時候,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圖都將是絕望的蠢舉。”在馬克思看來,當時法國A.沒有發動廣大農民 B.封建專制勢力居于主導地位C.階級矛盾走向尖銳 D.無產階級革命時機尚未成熟25.19世紀末20世紀初,整個世界被瓜分完畢。1914年世界總人口約18億,其中5億多人處于西方殖民國家直接統治之下,還有遠超過此數的人生活在半殖民地。這說明A.世界開始從分散走向整體 B.歐美列強之間矛盾尖銳C.資本主義進入了壟斷階段 D.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26.1813年,英國議會通過法令,要求每年必須撥出一定款項用于印度文學與文化的“復興”,以及向印度人介紹科學知識。19世紀中期,英國開始把工業革命的成就-“西方進步的三大引擎:鐵路、郵政和電報”引進印度。英國上述舉措主要目的是A.推動印度經濟文化復興 B.促進亞洲社會轉型C.助力英國殖民體系構建 D.促進世界市場形成27.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場革命風暴席卷亞洲······列寧認為其中的某些運動是“革命民主運動”“反對中世紀制度的革命運動”。下列史實能夠佐證列寧觀點的是①印度國民大會黨在孟買成立②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③伊朗制定資產階級性質憲法 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28.部分學者在研究拉丁美洲“考迪羅主義”時指出:“國家的條件使得暴力的統治或狡詐的統治比法制的統治更為有效”“西班牙美洲政治植物上開出的一朵特有的花”。他們揭示了拉丁美洲A.政治制度的特殊性 B.民族革命任務的艱巨性C.社會發展的滯后性 D.法律制度建設的重要性29.十九世紀末,非洲人民的抗爭的相同點是A.出現了政黨 B.以武裝斗爭的形式出現C.由軍官領導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質30.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發表宣言,宣稱“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1879年非洲第一個政黨一埃及祖國黨成立時,響亮地提出了“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號。上述兩個口號分別體現A.自由主義、殖民主義 B.理想主義、愛國主義C.擴張主義、民族主義 D.殖民主義、理性主義第11卷(總分40分)二、材料題(本題共40分,其中31題20分,32題20分)31.(2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人類最初的文明出現于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以及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地區。隨著文明的進一步發展,促使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先后崛起,歐亞大陸的農耕文明區域逐漸連接起來。不同地區的文明,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加強交流,并相互影響。19世紀前,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很大程度上依靠文獻記載,對古代文明的認識存在重大局限,隨著研究的深入,古代西亞、古代埃及、古希臘和古代印度文明史都大大往前推。-整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歷史綱要(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古代文明發展的特征。指出除文獻外,人們還可以依據哪些史料突破對古代文明史認識的局限。(4分)材料二 對許多人來說,中世紀就是“黑暗的時代”,是契入古羅馬和文藝復興之間的一個巨大錯誤。由于種種原因,對中世紀的這種不公道的觀點持續了整整500年,無論如何,中世紀都不是一個沉醉的、可怕的時代,而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摘編自【美】朱迪斯·M.本內特等《歐洲中世紀史》(2)歸納材料二的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說明。(6分)材料三 啟蒙運動對社會影響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對理性思想的高揚使它實現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現代的轉換。經歷了啟蒙運動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從前。占據主宰地位的專制主義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勢,要求廢除王權,建立民主政體,還政于民成為西方社會政體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自由和平等成為隨后西方人民斗爭的動力和目標,一個具有極大進取精神和不斷發展的西方社會出現在了人類舞臺上。-摘編自徐新《西方文化史》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啟蒙運動時期歐洲“不同于從前”的表現,并簡析啟蒙運動對西方社會發展的作用。(10分)32.(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到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比16世紀初平均上漲了4.2倍,法國物價指數比16世紀初高倍,英國高2.6倍,荷蘭高3倍,阿爾薩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將近2倍。-蕭國亮、隋福民著《世界經濟史》(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推動16世紀歐洲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從社會轉型角度,分析物價上漲對歐洲社會產生的影響。(8分)材料二 下圖是19世紀英國國民收入總量及結構示意圖。(2)根據材料二,分析英國國民收入總量及結構的主要變化,并分析這些變化產生的原因。(6分)材料三 工業革命的原料是煤、鐵礦石、棉花和羊毛,糧食則是小麥,所有這些,核心國都可以豐富地生產出來。······說核心國的工業革命不依賴外圍國,這絕不是夸大其詞。到19世紀將近結束時,形勢發生了變化,新技術需要電線用的銅,自行車和汽車車輪用的橡膠,內燃機用的石油(主要來源于外圍國)。人口的擴大,收入的成倍增長增加了對茶葉、咖啡、可可等的需求。-摘編自阿瑟·劉易斯《增長與波動》(3)據材料三,指出19世紀末核心國與外圍國之間貿易關系發生了什么變化?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變化出現的原因。(6分)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重點校聯考高一歷史參考答案一、單選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C B A B C B D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D A C C B A D B A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C B A D D C C A B C31.(20分)(1)特征:多元發展;帝國興起使文明區逐漸連接;(2分)史料:遺址(遺跡)器物、史詩、傳說等,如有其他正確亦可;(任意2點,2分)(2)觀點:中世紀的黑暗中孕育著進步的力量。(2分)說明:西歐王權強化,為近代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基礎;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城市自治;大學興起,教育和文化發展。(任意兩點,4分)(3)表現: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廢除王權,建立民主政體,還政于民(提出資本主義社會政治構想);追求自由、平等以及人的解放。(任意2點,4分)作用: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論準備和輿論宣傳;沖擊了歐洲封建專制統治;推動了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有助于這些國家建立資產階級統治;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獨立運動的思想武器。(任意3點,6分)32.(20分)(1)因素: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掠奪了大量的黃金和白銀,導致歐洲貴金屬大量增加,引發價格革命。(2分)影響:導致封建地主勢力衰落,新興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或加速了社會分化);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一步發展;成為西歐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組成部分。(任意3點,6分)(2)變化:總量:國民總收人增長(1分);結構:第二、三產業較大幅度增長;農業林業漁業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制造業、煤礦業和建筑行業成為主導產業;貿易和運輸業、來自政府、專業機構、國內服務行業以及海外的收入增長明顯。(任意1點1分)原因:經過工業革命,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海外殖民地和市場廣闊;工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服務性行業快速發展。(4分)(3)變化:工業國從不依賴到依賴外圍國的原料。(2分)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工業國人口的增加;消費能力的增強(任意2點,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