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諸暨中學暨陽分校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一歷史(選考)試題考生須知:1.本試題卷分為3部分,共6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為90分鐘。2.考生答題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號、班級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上。3.選擇題的答案須用2B鉛筆將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有改動,須將原填涂處用橡皮擦凈。4.非選擇題的答案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寫在答題紙相應區域內,答案寫在本試題卷上無效。2025.04一、選擇題1(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2分,共3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表1所示為古代西亞兩河流域和古代埃及尼羅河流域自然環境對各自文化的影響。兩者共同說明( )表1地區 自然環境 影響古代西亞兩河流城 經常洪水泛濫 蘇美爾人誕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傳說古代埃及尼羅河流域 尼羅河洪水定期泛濫 古埃及人制定了太陽歷,將一年分 為泛濫、播種、收獲三季A.自然環境決定文化的產生 B.文明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C.洪水催生獨特的農業現象 D.歷法源于對自然現象觀測2.學者錢乘旦認為在古代世界中,國家演變的普遍現象是從“城”為中心的小范圍開始,向較大范圍的地域國家轉變。但他發現某文明始終停留在國家形成的最早階段上,各地制度大致呈現王政、貴族政治、民主政治三種形式。這個文明最有可能是()A.古西亞文明B.古埃及文明 C.古希臘文明 D.古中華文明3.古代文明的區域性擴張促使帝國興起,帝國的統治進一步擴大了古代文明區。圖中所示的帝國()A.在政治和文化上深受拜占庭帝國影響B.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C.憑借強大的軍隊將地中海變成其內海D.促成歐洲開辟通往東方的海上新航路4.腓尼基字母是當今世界廣泛使用的字母文字的共同起源。腓尼基字母的圖形來自埃及的象形文字,腓尼基人用這些圖形發展成了22個表示輔音的字母,從而形成了一種表音文字。這種文字隨著腓尼基人傳播到了希臘,希臘人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希臘字母。這說明()A.文化交流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B.希臘是埃及和西亞文明的交匯點C.世界文明多元一體趨勢不斷加強 D.西亞的腓尼基是希臘文化的源頭5.公元8世紀,查理·馬特發起“采邑改革”,逐漸形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封建主從關系;諾曼征服(1066)后,威廉一世建立起“封臣的封臣還是我的封臣”的封建體系。這一變化( )A.標志著西歐封建莊園經濟的解體 B.表明了西歐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C.反映了西歐王權得到一定的加強 D.得益于西歐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6.下表所示為某日本史著作的部分章節標題,表中各章按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序號 章 節① 武家政治萌發 莊園興起 攝關政治 院政時代② 武士的歷史舞臺 鐮倉幕府 戰國時代 豐臣秀吉③ 天皇制下的律令國家 大化改新 奈良時代 遣唐使④ 百年維新成就軍國主義 明治維新 日俄戰爭 侵占東南亞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①④②③7.它被認為是“有史以來世界上最成功的集權國家之一”;它修建的道路系統被譽為“新世界的羅馬”;它編制了詳細的人口調查表;它最終倒在了殖民者的“槍炮”、“病菌”和“鋼鐵”下。“它”的標簽還包括( )A.實行種姓制度 B.建造馬丘比丘古城 C.知道“零”的概念 D.發明“浮動園地”8.1492年,哥倫布率領船隊向西橫渡大西洋,期望到達亞洲的印度和中國。雖然最終未能抵達亞洲,但他的航行意外地“發現'了新大陸。此后數十年間,歐洲人逐漸意識到這是一片此前未知的“新大陸'。”哥倫布的航行雖未達到最初目標,但其結果對世界歷史產生的直接影響是()A.推動歐洲與亞洲的直接貿易往來B.首次完成環球航行證明地圓學說C.促進了歐洲與美洲之間的跨洋聯系D.開辟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新航路9.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一幅宗教改革百年紀念宣傳畫(下圖)。畫中路德正借著從天堂射下的一束光閱讀《圣經》,領受上帝賜予的福澤。經文書寫的是上帝的話,閱讀它就是與上帝相逢--而這一切并不發生在教堂內。他拿著夸大的鵝毛筆寫出“Vom Ablass”--論“豁免權”。他的鵝毛筆穿過了一頭標著“教皇利奧五世”字樣的獅子腦袋,并戳掉了人類形象的教皇頭上的冠冕。由此可見,路德()A.開始更多地關注現實世界 B.反對教皇和教會的權威C.猛烈地抨擊基督教信仰 D.反對煩瑣的宗教儀式10.16-19世紀,歐洲國家通過“三角貿易”建立了海上經濟網絡,這一貿易體系對歐洲、非洲和美洲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下列關于三角貿易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①是西歐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 ②核心商品是茶葉、瓷器和絲綢③給歐洲工業革命帶去廉價勞動力 ④以印度果阿為重要的貿易樞紐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1.一份文件里宣稱“法令禁止我們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用我們自己的勞動制造供我們自己使用的商品······這是英國歷史上最專制的時代都無法與之相匹敵的暴政的例子。這些法令無效時所依靠的真實根據是,英國議會沒有對我們行使權力的權力。”這份文件可用于研究()A.中國的鴉片戰爭 B.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C.北美的獨立戰爭 D.《人權宣言》的簽訂12.從1750年算起,歐洲人口在100年時間里從1.42億增長到2.65億。此前每次人口增長都會帶來食物漲價,但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國,兩個指數開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動。下列項中,促使這一時期指數“朝相反的方向移動”的主要因素是()A.天花、麻疹等疾病的傳播 B.價格革命的影響C.土豆等新物種種植的傳入 D.工業企業的增加13.下圖是李德·哈特所著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目錄頁(部分),結合所學知識,對1916年不分勝負的形勢表述正確的是()A.西線發生了凡爾登和索姆河戰役 B.美國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C.德國成功突破了英國的海上封鎖 D.俄國在十月革命勝利后退出戰爭14.“那時,反革命勢力控制著全國約3/4的國土、3/5的人口,蘇維埃政權管轄的地區燃料、原料和糧食供應極其困難,40%的工廠停產,紅軍戰士和城市居民也面臨著斷糧的危險。蘇維埃政權經受著嚴峻考驗。”為此,蘇維埃政府實行()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新經濟政策 C.社會主義工業化 D.農業集體化15.在十九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初的第二次現代化大浪潮之后,世界經濟出現了三十年的停滯與徘徊。······首先是各發達資本主義工業國集團之間爭奪市場的斗爭白熱化,加之軍國主義興起與經濟軍事化,引起了兩次世界大戰;其次是首次席卷全球的生產過剩經濟危機;隨之而來的是法西斯主義作為自由資本主義的反動而猖獗一時。這些新因素導致現代生產力的阻滯,延緩了現代化推進的勢頭。據此可知,“這些新因素”不包括( )A.瓜分世界的狂潮 B.經濟大危機的重創C.世界大戰的破壞 D.法西斯主義的猖獗二、選擇題II(本大題共6題,每小題3分,共18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6.烏爾第一王朝以來,奴隸制私有經濟迅速發展,社會關系日趨復雜。伊新、拉爾薩等邦都曾制定法典以代替過去不成文的習慣法。漢謨拉比即位后,便吸取以前各邦的立法成果,并結合阿摩利人的氏族部落習慣法,制定法典。法典大概在其在位第30年后刻石頒布。該法典()A.涉及烏爾王朝的社會情況 B.形成了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C.標志習慣法退出歷史舞臺 D.維護了奴隸主的利益和權威17.在整個中世紀,羅馬教會所接受的基督教信仰的基本教義,主要是由希臘神學家在東部皇帝召集的宗教會議上苦心孤詣思索而得。此外,君士坦丁堡在中世紀末期為土耳其人攻陷之后,從東部帝國逃亡而來的學者們幫助激發了西方文藝復興對希臘學問的興趣。材料旨在強調()A.君士坦丁堡是東西方交流的橋梁 B.拜占庭帝國形成獨具一格的文化C.拜占庭帝國助推西歐文化的成長 D.拜占庭為文藝復興作出主要貢獻18.《現代世界史:從文藝復興到美伊戰爭》一書中寫道:“這場起于哥白尼、訖于牛頓的革命,或許對思想界影響最深······舊的天堂被打破了,人不再是造物的中心。”據此理解正確的是()A.牛頓經典力學標志近代自然科學開始形成B.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與人文主義背道而馳C.近代自然科學的形成促進理性化思維發展D.思想解放與近代自然科學的研究相輔相成19.有歷史著作寫道,“皇帝們消失了,很多東西被打破,太多的人死去。但人類能否在某種意義上把時鐘撥回四年半以前,······以防止軍國主義、帝國主義、無政府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惡魔再度直接把世界推入類似的可怕災難。”該材料主要反映了()A.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和歷史局限性 B.一戰的歷史影響和對戰爭的反思C.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極不穩定性 D.亞歐戰爭策源地形成的歷史根源20.1839年,英國雜志《季評論》發文:“我們已經看到,蒸汽的力量立刻就將那浩瀚的大西洋抽干到剩下不到一半寬。不列顛與愛爾蘭島之間的諸海峽,也不比老福斯灣寬;萊茵河、多瑙河、泰晤士河、恒河等等,無論長度還是寬度,都縮到不及以前的一半。世界上的大湖迅速地干涸成一個小水塘。”材料意在說明( )A.英國建立起溝通內外的水陸運輸網 B.蒸汽機深刻改變了世界的生態環境C.交通運輸業進步便利了人們的出行 D.技術進步為殖民擴張提供有利條件21.社會的經濟進步一旦把擺脫封建桎梏和通過消除封建不平等來確立權利平等的要求提上日程,這種要求就必定迅速地擴大其范圍。······從直接生產者身上榨取無酬剩余勞動的獨特經濟形式,決定了統治和從屬的關系,這種關系是直接從生產本身中生長出來的,并且又對生產產生決定性的反作用。但是,這種從生產關系本身中生長出來的經濟共同體的全部結構,以及這種共同體的獨特的政治結構,都是建立在上述的經濟形式上的。材料旨在說明()A.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B.社會經濟發展推動政治變革C.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D.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三、綜合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22題10分,第23題18分,第24題12分,第25題12分,共52分)22.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的總趨勢是不斷加強的。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早在阿拉伯國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比較注重先進文化的攝取。一方面積極網羅各種人才為帝國服務,一方面組織力量大力翻譯和研究古代希臘、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與著作。經過長期的努力,帝國境內的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傳統文化被整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阿拉伯文化。-摘編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材料二澳門東隔伶仃洋與香港相對,共同扼著珠江的出口······且離廣州僅約100公里。“這樣的地理位置給澳門提供了兩個非常有利的條件:一是便于與日本、東南亞與歐洲等地來往;二是澳門可以倚靠大陸,尤其是著名的商業中心廣州,獲取各種各樣的中國商品。16世紀50年代后期,葡萄牙留居澳門后······以澳門為基地重點經營的貿易航線有兩條······隨著貿易的發展,80年代澳門在葡萄牙人亞洲貿易體系中的地位己非常重要,并成為了葡萄牙人在東方最重要的貿易基地。-摘編自趙文紅《17世紀上半葉歐洲殖民者與東南亞的海上貿易》(1)根據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統治者在文化領域采取的主要措施。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阿拉伯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貢獻。(4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澳門在葡萄牙人亞洲貿易體系中的地位”并分析成因。結合所學闡述“葡萄牙人亞洲貿易體系”的影響。(6分)23.中世紀歐洲出現了許多新變化,在多方面取得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西歐中世紀晚期的鄉紳-租地農場主階級,控制鄉村基層事務,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安吉斯在沙克巴勒村莊打工,據由鄉紳控制的陪審團起訴說,她參與各種爭吵并涉嫌盜竊活動,于是被宣布為“該村不受歡迎的人”,旋即下達驅逐令。有時候,這些鄉紳還會監督商品買賣的價格標準,讓商業經營更為有序,并會出資接濟貧民。這些鄉紳和富裕農民是租地農場的發起人,并成為推動這種新經濟生活的利益集體,從而為日后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摘編自侯建新《西歐與中國社會轉型概論》材料二在中世紀城市形成之初,城市所在領地的領主往往在城市中享有一系列經濟特權,但是,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市民也開始對封建領主進行斗爭,他們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改變領主課稅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在西歐的國家中,城市市民通常是王權反對封建割據的天然同盟軍,為王權戰勝封建領主、建立統一國家發揮了重要作用······城市的自治力量一般來自于行會。在很多城市,當行會力量強大起來之后,就進入政府,由行會成員擔任政府要職,參與城市決策和管理。最有名的當數佛羅倫薩,其行會政府使城市實現了自治。然后,隨著商業的發展,在行會中也出現了一些商業貴族、大商人和大金融家,他們逐漸控制了行會政府,并且使自治政府變為其個人或小集團的工具,成為新的領主對城市進行控制。-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材料三在中世紀的歐洲,民眾應該忠于國家這一點是無人知曉的。三個發展逐漸改變了忠誠這一尺度。一個發展是各種方言的興起和這些方言在文學表達方面的運用。另一個發展是若干國家教會脫離了天主教會。最后一個發展是西歐的一些王朝建立并鞏固了幾個性質相同的、獨立的大國-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麥。民族主義直到18世紀西歐資產階級開始分享或獲得全部權力時,才呈現其近代的形式。在19世紀后半葉,在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下,民族主義變得愈來愈沙文主義和軍國主義。-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下)(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世紀晚期西歐鄉紳“控制鄉村基層事務”的主要表現,并結合所學,闡明租地農場對當時歐洲的經濟影響。(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推動中世紀城市自治的因素。結合所學,說明城市自治的歷史意義。(6分)(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說明歐洲民族主義直到18世紀“呈現其近代的形式”的原因,分析19世紀后半葉歐洲民族主義“變得沙文主義和軍國主義”對20世紀初國際形勢產生的影響。(6分)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一些啟蒙思想家在反對封建專制制度中,主張“開明君主制”。認為在一個良好開明君主的治理下,能夠實現所向往的但在封建專制制度下不可能實現的自由、權利與幸福,啟蒙泰斗伏爾泰(1694-1778)便是典型。在他的心目中,這種開明君主政治制度就是英國式的政體。君主的權利被約束在一定的界限之內,以免出現專制統治,制約貴族權利,以免造成無政府狀態。“英國是世界上抵抗君主達到節制君主權力的唯一國家,他們由于不斷的努力,終于建成了這樣開明的政府,在這個政府里,君主有無限的權利去做好事,倘使想做壞事,”那就雙手被束縛了。-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第二編》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美國分享了或者說發展了英國社會的大部分獨特的東西。在這個社會里,現代工業化很容易扎下根來尤其當鐵路和水路運輸使賓夕法尼亞和其他內陸地區的鐵和煤得以開采的時候更是如此。美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相對稀少但不斷增長的人口,使它直到一戰甚至戰后一直維持著一種繁榮的狀況。像托馬斯·愛迪生和亨利·福特這樣的人物,在關鍵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摘編自威廉·麥克尼爾《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1)結合所學,指出啟蒙思想家“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思想武器。根據材料一及所學,以當時英國的政治制度為例,評析伏爾泰主張的“開明君主制”。(7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美國工業化發展的原因。結合所學,舉例說明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代表發明。(5分)25.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深刻地改變了歷史的進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作為20世紀新時代的標志,第一次世界大戰波及中東、非洲、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和中國。當時的中國用“以工代兵”形式,站在協約國一方參加戰爭,并非一無所獲。這次戰爭中誕生了列寧和斯大林的蘇聯,創造出不同政治體制安排的新型國家,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沒有過的新型政治體制。為了實現和平,避免重蹈一戰的災難,戰后西方世界已經試圖建立新的國際組織機制,盡管這一組織在實踐的歷史進程中沒有真正起到作用。-摘編自李宏圖《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歷史的開端》材料二20世紀30年代中期,國際上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逐漸消除了希特勒的顧慮:德意干涉西班牙內戰,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等一系列事件,都使英法的大國地位受到嚴重挑戰,但兩國并未拿出有力的制裁措施制止侵略,英法對德意實行綏靖政策。德國已經認為中德特殊軍事合作關系將會削弱日軍實力,而中國的持久抗戰又會成為日本進攻蘇聯的最大障礙。1941年6月,德國發動了對蘇聯的進攻,迫切需要日本在遠東予以配合,在西伯利亞開辟第二戰場,使蘇聯腹背受敵。這時的中國從根本利益出發,已經站在了反法西斯陣營的一邊。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后,中國與美國結盟的條件完全成熟,9日,中國對德宣戰,中德兩國處于戰爭狀態。-摘編自蔡勝等《二戰期間中德關系破裂原因探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新型政治體制”的含義并從世界格局的角度思考其“劃時代”的意義。分析“新的國際組織機制”“沒有真正起到作用”的原因。(5分)(2)根據材料二,分析指出二戰前后中德關系的變化及原因。結合所學,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英法兩國對德“實行綏靖政策”最突出的表現,(7分)參考答案1-15BCBACBBCBDCDAAA16-21DCCBCB22.(1)措施:重視人才,翻譯、研究、攝取東西方文化,融合東西方文化。(3分)舉例:將印度的數字(阿拉伯數字)和中國的造紙術等發明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1分)(2)地位:重要的貿易基地;或海上貿易的中轉站。(1分)成因:優越的地理位置;新航路開辟;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獲得了在濠鏡澳的租住權(葡萄牙入居澳門);中國手工業在世界經濟中的優勢地位(3分,任寫3點)影響:促進了太平洋貿易的發展;推動了新的亞洲貿易中心的形成;有利于形成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刺激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促進葡萄牙的海外貿易(資本原始積累)。4(分,任寫4點)23.(1)表現:控制陪審團,影響司法審判;維護社會治安;規范商業經營;參與社會救濟。(4分)關系: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促進工業革命的興起。(2分)(2)因素:商品經濟發展;城市市民對抗領主的斗爭;王權的支持;行會力量的推動。(3分)歷史意義: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一些城市興辦大學;城市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3分)(3)原因:民族語言的興起;宗教改革削弱教會勢力;專制王權國家興起;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政權建立。(4分,任意4點即可)影響: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矛盾激化,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2分)(1)理性。(1分)英國在光榮革命后,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君主權力受到限制,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構和權力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受議會監督,對議會負責(國王權力被節制也可以)。(3分)這一制度在當時歐洲和世界都是先進的,也推動了英國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故伏爾泰主張“開明君主制”有一定的合理性。(1分)但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是資產階級統治的工具,本質上仍然是一種剝削制度,故不可能實現所有人的自由、權利與幸福。(2分)原因: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豐富的自然資源;人口增長;科學家和企業家的推動。(任答4點4分)代表發明:貝爾發明電話;萊特兄弟發明飛機(1分)25.(1)含義:社會主義國家。(1分)意義: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從此,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并存與競爭,成為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2分)原因:一戰勝利后,國際聯盟成立。國聯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無法制止戰爭的發生。英法將國聯作為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2分)(2)由合作關系變為戰爭狀態(2分)原因:中國的抗戰不利于德國的全球戰略;德國入侵蘇聯,需要日本的配合;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中國站在反法西斯陣營一邊。(3分)表現:英法與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把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