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重慶市巴蜀中學高三4月月考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在答題卡上填寫清楚。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3.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蔓延在長江支流裕溪河岸高崗之上,面積160萬平方米,最高處為墓地和約1200平方米的人工堆砌祭壇,墓葬成排分布,目前發掘了50余座,呈現明顯的等級差別。湖南澧陽平原的大溪文化遺址數量和面積均急劇增加,遺址數量達到50處,并出現區域聚落等級化。這表明A.中華文化多元一體B.長江文明加速發展C.宗教祭祀活動頻繁D.中華文化相互交流2.南蒯本是魯國季孫氏的家臣,但他想幫助魯昭公和公室驅逐季孫氏.有人諷刺道:“家臣而君圖,有人矣哉。”事敗后,南蒯逃到齊國,齊太子指責他說:“家臣而欲張公室,罪莫大焉。”南蒯的際遇表明,春秋時期的政治品德更強調A.家臣忠于家主B.卿大夫忠于國君C.家臣忠于王家D.國君維護卿大夫3.東晉豪強大族封山占湖的現象非常嚴重。南朝宋孝武帝頒布占山令,允許百官及百姓按官品高低占有一定數額的山澤,一品、三品3頃,以下每降兩品減少50畝,九品及百姓1頃;已占足者,不得再占,不足者可依法補足;先已封占并繼續經營者,不追回;若有違犯,依律處置。這一法令的頒布會導致A.土地兼并得到有效抑制B.大土地所有制繼續發展C.小農經濟得到政府保護D.豪強地主勢力發展受限4.下表是貞觀及丹元年間的米價(《資治通鑒》記載隋大業七年一斗米的價格為數百錢)與社會情況,這主要是由于年份 一斗米價格 社會情況唐太宗貞觀四年(630) 四五錢 這年被判處死刑的共29人,幾乎到了刑法擱置不用的地步。自京師至嶺表,山東至滄海,百姓不用關閉門戶,行旅皆不用帶糧食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 洛陽十五錢,青、齊五錢 東至宋汴,西至岐州,道路兩旁不少商店食肆招待客旅,提供豐富的酒食,每店也有驢出租給旅客乘坐。南到荊、襄,北至太原、范陽,西至蜀川、梁府,都有商店食肆,供貨商旅所需,行旅數千里遠,也不需持武器防身A.基層社會的有效治理B.統治者勵精圖治C.社會經濟的持續繁榮。D.國家完成了統一5.元朝科舉前后十六科,共錄取進士139人,其中蒙古人三百余人,曾經埋首漢文經籍、投身考場的蒙古子弟則數以萬計。元朝還加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為“忠節清烈公”,改封柳宗元為“文惠昭靈公”,謚杜甫為“文貞”。這些措施反映了元朝A.政權封建化水平較大提升B.對科舉制的推崇C.蒙漢民族融合的進程加快D.反對蒙古的漢化6.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黃宗羲在其著作《明夷待訪錄》中提出:“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廣而在萬姓之憂樂。”若“為臣者輕視斯民之水火,即能輔君而興,從君而亡,其于臣道故未嘗不背也。......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為事,則君之仆妾也;以天下為事,則君之師友也。”這反映了黃宗羲主張A.天下為主,君為客B.對君主的制度制約C.對政治的嚴厲批判D.官員應具社會擔當7.光緒六年十月,李鴻章在天津設立電報總局,同時設立電報學堂,這被看作中國近代電訊事業的開始。八國聯軍侵華時東南各省督撫通過電報技術形成“東南互保”局面。光緒二十八年起,清政府開始逐步將電報事業收歸國有、“各國電線,多歸官辦、凡遇軍國要政,傳遞訊息,最稱密捷。中國創自商辦,諸多窒礙,亟當收回”。清政府此舉意在A.提升政令傳達速度B.加強中央權威C.加快近代化的步伐D.抗擊外來侵略8.圖1為近代中國機制紗和土紗占比概況,由此可知A.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并喪失主導地位B.列強商品輸出不斷加強C.列強入侵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發展D.中國被動參與世界分工9.1898年。嚴復翻譯《天演論》,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思想引入中國,強調“自強保種”的重要性。1915年,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敬告青年》,提出“民主”與“科學”的口號,號召青年“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這些反映了A.思想啟蒙服務于政治變革B.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的現代化探索C.中西思想文化的碰撞融合D.中國近代政治變革的進步與轉型10.三線建設時期,重慶被賦予建設常規兵器工業基地的重任,形成以機械、冶金、化學工業為主體,輕紡工業相對發達,能源交通為基礎的門類較齊全的工業生產體系。這一時期的工業建設客觀上A.體現了新中國以來工業化建設的全面均衡發展B.是特定時期以國防安全為導向的工業戰略調整C.促進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工業布局協調發展D.推動了傳統工業技術向現代化生產模式的轉變11.早期希臘的克里特文明被邁錫尼文明取代后,宏偉的宮殿建筑和至今尚未被破譯的線形文字隨之湮滅,文明中心從克里特島轉移到了希臘的邁錫尼等地區;而早期中國從新石器時代到商周青銅文明,雖歷經政權迭代和文明中心區域小范圍的轉移,總體來說沒有出現大的斷裂。由此可見A.文明演進路徑的差異性B.區域文明發展的互補性C.人類文明形態的多元性D.世界歷史發展的統一性12.中世紀歐洲普遍以鞭笞和責罵作為兒童教育的主要手段。而17世紀教友派信徒威廉·潘恩曾勸誡中間階級的父母“溫柔地愛孩子,耐心地指導他們......如口果孩子不聽話,跟他們說道理,而不是怒責他們”。這一轉變反映了A.歐洲各界關心兒童成長B.經濟發展掀起教育革命C.工業革命促進人性解放D.社會進步推動觀念變化13.1607年,英國弗吉尼亞殖民地初期深陷饑荒、瘧疾帶來的生存危機,直到1612年殖民者約翰羅爾夫成功種植出適應當地土壤的第一批煙草,至1628年煙草年輸出量從2萬磅暴增至37萬磅。一位同時代的弗吉尼亞人說:“我們除了煙草沒有其他貿易、但是煙草的貿易卻能給我們提供一切肉類、酒類、衣服和金錢。”據此推斷英國在弗吉尼亞的煙草種植A.激化了殖民地的政治離心傾向B.促使英國成為了世界貿易中心C.加劇了殖民地經濟結構的失衡D.助推英國國內工業資本的積累14.19世紀80年代法國政府頒布法令,強制在阿爾及利亞推行免費義務的世俗化教育體系,在中小學校推行法語教學,將所有行政機構仿照法國本土相關部門,并限制駐阿總督權力。這一法令A.促進當地民族意識開始覺醒B.加強了宗主國的直接控制C.反映了殖民同化政策的推行D.瓦解地方傳統治理體系15.20世紀中后期美國學界重構《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研究范式時,普遍采用“崛起的雅典挑戰守成的斯巴達”或“民主的雅典對抗專制的斯巴達”的二元對立框架。1966年美國政治學學者彼得·弗利斯和1976年羅納德·里根分別提出了“美國-斯巴達、蘇聯-雅典”和“雅典-美國、斯巴達-蘇聯”的類比。這兩種矛盾的類比A.服務冷戰意識形態建構B.推動兩極格局和平轉型C.適應國際經濟格局變化D.解構西方中心主義史觀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5分)16.(2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十六世紀八九十年代荒歉時期,英國各地區普遍面臨食物匱乏的困擾,高度依賴市場的倫敦居民無法像往常那樣獲取充足、廉價的食物。倫敦市政當局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主要包括從海外進口糧食,增加本地食物儲備,完善糧倉體系,盡力控制價格,并向伊麗莎白政府請愿,呼吁更多援助等。與此同時,中央政府一方面要求諸郡為倫敦供應食物,另一方面通過頒布法令加強對窮人的救濟。這些努力使匱乏時期倫敦的食物供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社會秩序保持了相對穩定。-馮雅瓊《伊麗莎白一世時期倫敦的食物危機與社會治理》材料二1867~1937年洋米進口量-王浩強《近代洋米進口與中國糧食安全的現實思考》材料三20世紀60年代非洲國家獨立以來的50多年,發生的政變或內亂,約1/3不同程度和糧食匱乏和價格暴漲有關。當下,非洲大陸是中國落實“海上絲綢之路”戰略倡議不可或缺的地區之一,為實現非洲的長久和平與發展以及中國在非洲“海上絲綢之路”的穩步推進,中國加強對非農業合作,采取包括援助農業基礎設施、援建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派遣農業技術專家、提供緊急人道主義糧食援助等方式,為非洲實現糧食安全做出貢獻。-安春英《“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非糧食安全合作》(1)根據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倫敦應對食物供應短缺問題的策略。(6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國洋米進口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洋米進口增長的原因。(10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對非洲實行糧食援助的意義。(5分)(4)根據以上三則材料,談談你對提升我國糧食安全的認識。(4分)17.(18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從19世紀初開始,拉丁美洲的統治精英持續發起了一系列效仿西方的現代化改革。然而,這些改革內容不僅沒有使拉丁美洲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實現現代化,反而加劇了拉美國家的動蕩。進入20世紀60年代后,拉美大多數國家開始出現生產停滯、通貨膨脹等現象,在社會經濟、政治等各種矛盾的激化下,軍人政府相繼上臺,但矛盾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例如,長期忽略農村中的土地改革,造成農業生產嚴重滯后于工業發展;分配不均導致貧富分化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發育畸形。在此背景下,一些拉美國家的政治精英吸收了馬克思主義的相關主張,認為殖民時期的掠奪和不平等的經濟交換,從根源上造就了拉美國家獨立后的發展困境。-摘編自張青仁《拉丁美洲本土現代化的興起、特征與挑戰》、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在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制度變遷模式。鄧小平同志提出“摸著石頭過河”的思想。他說:“我們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當的地方,改過來就是了。總之,遵循一個原則,就是實事求是。”我們依靠這種務實主義的方式,成功地建立起一個日益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摘編自王福成《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光輝的30年》材料三資本主義文明創造出的巨大物質財富并沒有帶動社會文明程度的整體提升,文明成果被少數剝削者攫取,無法惠及全體勞動者,造成了人類文明整體進程的偏離與逆轉。立足新的發展方位,中國走出了一條與西方資本主義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一方面,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化解“成長的煩惱”,補回了資本主義文明現代化建設那“失去的二百年”。另一方面,為了超越資本主義拉大貧富差距與破壞自然環境等文明弊端......中國在實踐探索中豐富完善了人類文明形態的系統構成。-摘編自朱紫祎《人類文明新形態符合世界文明交往的必然趨勢》(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拉美政治精英現代化改革觀念所發生的變化,分析拉美工業化發展出現困境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梳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歷程,評析中國對現代化道路探索的意義。(10分)18.(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地緣政治的本質是在地理制約下追求國家利益。-亨利·基辛格《大外交》地理是外交政策中最基本的因素,因為它最持久。統治者來來去去,山脈卻始終不動。-斯皮克曼《和平地理學》閱讀材料,圍繞“地緣政治”主題,自擬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證。(要求:觀點正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達清晰)(12分)歷史參考答案1~8BABCADBD9~15BCADDCA16.(25分)(1)策略:采取多種經濟手段,增加倫敦食物供應,穩定價格;依靠中央政府,加強中央與地方的通力合作;以法令法規為保障;重視對弱勢群體的救濟。(2)特點:總體增長,呈現明顯的階段性。原因:鴉片戰爭后,列強逐步打開中國市場,利用關稅等特權,擴大糧食銷售;近代中國經濟結構變動,傳統糧食生產受到沖擊;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糧食需求增加;人口激增帶來需求壓力;戰爭和災荒,對農業生產造成破壞。(3)意義:利于提高非洲的糧食產量,維護非洲國家的糧食安全;有利于非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有利于中國“一帶一路”的穩步推進,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踐行“真實親誠”理念,形成中非休戚與共、互惠共贏的友好關系;有利于世界和平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4)認識:糧食安全直接關系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要確保耕地資源,尤其是糧食主產區的耕地保護;改良農業技術,提高單位耕地面積的產量;加強國家對糧食生產的政策性支持和法治保障,全面增強糧食安全自主掌控力;主動參與國際糧食貿易,在對外糧食貿易中處于優勢地位以應對國際糧食市場的變化和沖擊。17.(18分)(1)變化:從效仿西方到吸收馬克思主義學說進行改革反思。原因:盲目照搬西方的經濟發展策略;歐美國家的技術限制;改革舉措不具有針對性與穩定性;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傳統單一經濟結構的阻礙;政局動蕩;歐美的經濟滲透。(2)歷程: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將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21世紀初初步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意義: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與社會共同富裕的有機融合;超越了西方現代化的資本邏輯與霸權主義;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中國方案。18.(12分)示例:地緣政治影響國家戰略地緣政治是各國制定國防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據。近代,英國實行“大陸均勢政策”。作為孤懸歐洲大陸之外的島國,英吉利海峽使其與陸權強國相阻隔。隨著英國的殖民擴張成了“日不落”帝國,為維護霸主地位,英國依靠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使歐洲大陸的列強彼此牽制和相互爭奪,防止一國稱霸歐洲,而由英國操縱歐洲的政治天平。當拿破侖帝國橫掃歐陸,威脅其霸權和國家利益時,英國多次糾集歐陸的封建君主國,組成反法同盟,削弱法國實力。在一戰后的巴黎和會上,反對過分削弱德國,以牽制法國。大陸均勢政策是英國維護其霸權所采取的外交戰略。新中國建立后,中國作出抗美援朝的戰略行動。朝鮮與中國的遼寧、吉林兩省接壤,對中國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1950年,朝鮮內戰爆發,美國從其全球戰略和冷戰思維出發,武裝干涉朝鮮內戰,組成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直逼中朝邊境,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唇亡齒寒、戶破堂危。應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國共產黨和政府決定入朝作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3年,美國不得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國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鍛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中國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保衛國家主權的戰略行動。綜上,在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中國始終堅持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貢獻中國力量和中國方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