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山西省太原市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在浙江余杭的良渚古城遺址和山西襄汾的陶寺古城遺址的貴族墓葬中都出土了大量象征軍事指揮權的玉鉞和上百件精美玉器,而在一些小型墓葬中卻沒有任何隨葬品或隨葬品稀少。這說明( )A.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 B.各地文化因素都匯聚中原C.中國已進入了農耕文化時代 D.社會階級分化已相當明顯2.下圖是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東漢綠釉陶水亭,根據下面的文字說明判斷該文物可用于研究東漢時期( ) A.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 B.豪強地主的娛樂生活 C.農民生活和制陶技術 D.東漢后期的政治腐敗3.《元和郡縣圖志·太原府》中記載:“后魏(北魏)置太原郡,遷鮮卑貴族于晉陽,賜姓韋、陸等漢姓。”這說明北魏時期的太原地區( )A.是北魏的都城所在地 B.成為人口遷徙的主要區域C.是鮮卑貴族統治中心 D.民族交流交融進一步加強4.觀察下面唐、宋兩朝都城平面圖。北宋東京與唐朝長安城相比,在商業區的分布上發生的變化是( ) 唐都長安城平面圖 北宋東京城平面圖A.唐朝長安規模宏大,宋朝東京規模較小 B.唐朝長安布局嚴整,宋朝東京布局散亂C.唐朝市場在城市固定位置,宋朝坊市不分 D.唐朝市場實行宵禁政策、宋朝商業活動自由5.北宋時,“狀元及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于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這反映了北宋A.科舉完善促進民間教育繁榮B.重文輕武導致價值觀念變化C.文武并重使邊患危機消除D.武將專權遭到中央政府壓制6.某歷史小組圍繞明清時期“中外交往”這一主題,準備在公眾號推送一篇文章,請為其選一幅合適的配圖( )A. B. C. D.7.下面是張麗同學摘抄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報紙上刊登的文章內容。這些內容共同反映出當時西方國家紛紛在中國投資設廠,這一現象出現的背景是( )·1897年《北華日報》:英國怡和洋行于1897年在上海設立紡紗廠、初始資本50萬兩,配備從曼徹斯特進口的4萬錠紡紗機。 ·1902年《中報》:英美煙草公司于浦東購地建廠、雇傭華工千余人。 ·1902年《大阪朝日新聞》:日本內外棉株式會社1902年在上海設立第一工廠、資本金200萬日元,紡錘2萬錠,主要生產面向中國市場的廉價棉紗。A.《南京條約》的簽訂 B.洋務運動時引進技術興辦近代企業C.《馬關條約》的簽訂 D.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8.下面是李華同學圍繞“思想的偉力”這一主題創作的舞臺劇劇目。其中對第三幕“震驚寰宇”的內涵解讀,正確的是( )標題 旁白提示第一幕 一本著作·心系蒼生 早期工人運動由于缺乏理論指導而失敗、在此背景下,《共產黨宣言》應運而生。第二幕 一聲炮響、改變世界 俄國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成功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第三幕 一項宣告·震驚寰宇 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A.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 B.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C.我國已徹底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D.我國已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九年級(1)班同學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主題,制作了如下知識框架圖,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9.上面圖示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所以被稱為“偉大的歷史轉折”主要是因為( )A.標志著撥亂反正的工作勝利完成B.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C.解放了思想,使人們認識到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D.做出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10.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過程中,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在逐步形成。如果在上面示意圖中為①②處構建聯系,你認為“▲”處最適合填入的是( )A.思想解放推進社會變革 B.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C.科學理論指導實踐探索 D.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走中國特色之路11.下表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發展狀況數據統計表,這一數據的取得從根本上得益于( )年份 小學入學率 初中入學率 高校在校生數1978年 94% 61% 228萬2020年 99.96% 102.5% 4183萬A.和平穩定的國內環境的助推 B.國家政策推動了義務教育的普及C.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團結奮進 D.改革開放以來黨對教育事業的重視12.伯里克利《在陣亡將士葬禮上的演說》說,“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因為政權是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任何人,只要他能夠對國家有所貢獻,絕對不會因為貧窮而在政治上湮沒無聞。”為避免“貧窮而在政治上湮沒無聞”,他建立了( )A.總統聯邦制 B.津貼制度 C.君主立憲制 D.議會制度13.九年級(1)班的同學按時間整理了歐洲國家歷史上的重要條約(如下表)。據此可推知,他們研究的主題是( )·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簽訂條約規定以大西洋上的一條經線為界,(新發現的土地)線以東歸葡萄牙,線以西歸西班牙所有。 ·1763年七年戰爭結束后,歐洲各國簽訂了《巴黎條約》,解決了歐洲列強之間的爭端,確立了英國在北美和印度的主導地位。 ·1884—1885年,在柏林召開會議簽署了《柏林會議總議定書》,規定列強在非洲的土地必須以“有效占領”為基礎,而不僅是宣布主權。A.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 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建立C.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過程 D.歐洲國家早期的三角貿易14.法國大革命期間頒布的《人權宣言》宣告了“財產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除了在有明顯的公共需要,法律上得到確定和先前規定的損失賠償是公正的情況下,沒有一個人應當被剝奪這種權利。”這一規定從本質上反映出該宣言( )A.明確人人平等原則 B.確立主權在民 C.維護資產階級利益 D.打擊封建專制15.觀察《1951-1991年美、日、西歐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重變化表》,據此可概括日本、西歐經濟發展呈現的共同特點是( )A.經濟高速增長 B.美國的扶持援助 C.先進技術推動 D.多極化趨勢形成二、綜合題16.交通發展·社會進步。九年級(1)班同學開展項目化學習,請你參與完成。【項目名稱】歷史上水陸交通的發展【項目目標】通過多種途徑了解中外交通歷史變遷,認識交通發展對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任務一 一組同學聚焦“交通遺址與文化保護”主題,設計了古代中外交通文化遺址展板。遺址名稱 圖一 古羅馬道路遺址 圖二 秦直道遺址 圖三 隋大運河遺址 圖四 元朝雞鳴驛遺址申遺理由 入選理由:古羅馬道路因其在軍事、商業、社會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巨大價值,以及作為羅馬文明的重要象征,獲得了這一殊榮。它不僅見證了古羅馬的輝煌,還對后世的道路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申遺理由: 入選理由: 申遺理由:雞鳴驛始建于元代,它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驛站,對研究中國古代驛站制度、國家治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等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1)請仿照圖一、圖四示例,分別為圖二、圖三遺址撰寫申遺理由和入選理由。任務二 二組同學以“交通變遷與文明碰撞”為主題,整理了下面航海活動的評議資料。鄭和之路 中國視角:鄭和下西洋被視為中國航海史上的輝煌成就,體現了明朝的國力和開放精神,不僅展示了中國的航海技術和軍事實力,還傳播了中國的和平與友好形象。——《中國歷史》(中華書局出版) 西方視角:從西方的視角來看,鄭和下西洋可能被視為一種展示中國國力和影響力的手段,但同時也可能被視為一種資源的浪費和對外界的潛在威脅。 ——《世界歷史》(牛津大學出版社)哥倫布之路 拉丁美洲的視角:委內瑞拉前總統查韋斯在2003年公開譴責哥倫布為“種族滅絕先鋒”,并要求取消“哥倫布日”。——拉丁美洲多國政府的官方聲明 西班牙的國家敘事:西班牙國慶日(10月12日)紀念哥倫布抵達美洲的傳統,源自1892年西班牙政府為慶祝“發現美洲400周年”設立的官方節日。 ——西班牙國家檔案館的慶典文件(2)請你根據表中信息,分別說明形成“鄭和之路”和“哥倫布之路”不同評價視角的原因。17.局勢變化·國家發展。世界局勢的變化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在時代潮流中大國的發展成為重塑世界秩序的關鍵力量。【時局·影響國家發展】(1)根據下面示意圖,簡述①②③處國際局勢的發展對中國產生的影響,并概括這一時期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布局·塑造國家形象】(2)圖一、圖二數據的出現得益于中、蘇兩國怎樣的發展規劃?這一規劃分別對兩國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格局·見證國家力量】(3)請從下面時間軸上選擇三例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并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三、材料題18.廣告事業·時代變遷。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古代廣告發展史梳理時期 事件 廣告實物西周 有個叫格伯的人,把馬售給一個叫棚先的人。這筆交易以銘文的形式記錄在專門為刻銘而鑄造的青銅器上。 西周格伯簋漢代 懸壺售藥,行醫會在市場中設定固定場所經營,懸掛藥壺作為售藥的戶外廣告傳播標志。 懸壺售藥北宋 濟南劉家的印刷廣告圖文并茂,對商品的特點介紹一應俱全,也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一張印刷廣告,比歐洲要早了300~400年。 印刷廣告濟南劉家的印刷廣告——摘編自楊海軍《中國古代商業廣告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不同時期廣告呈現的方式。材料二·1841年,伏爾尼·帕爾默在美國費城開辦了廣告公司,為一些報紙招攬廣告并抽取部分傭金,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家廣告公司。·1882年,英國倫敦安裝了世界上第一個燈光廣告。 ·1938年,國際廣告協會(IAA)成立,會員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 ·1994年,美國出現了第一則網絡廣告。——摘編自威廉·阿倫斯《當代廣告學》(2)根據材料二,概括19世紀中期以后廣告形式變化的特點,并分析這些變化出現的原因。材料三 1840年以后,受各種新鮮外來事物的影響和市場經濟的復蘇,路牌廣告、櫥窗廣告、霓虹燈廣告也開始流行起來。據上海市公用局1933年的統計,在上海236處公共場所,民用商業類廣告牌多達216處,面積2822平方米,整個“十里洋場”徹夜通明,形如白晝。1979年以后中國廣告業進入了春天,一片欣欣向榮。……隨著WTO入世,國內合資廣告公司開始向獨資發生轉變,國有企業開始變成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開始持股。——杜艷艷《中國近代廣告史研究》(3)根據材料三,簡述1840年和1979年以后廣告事業的發展對近現代中國社會的影響。19.民生為本·治國之基。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1863年11月19日,林肯在賓夕法尼亞州葛底斯堡的葛底斯堡國家公墓揭幕式中發表演說,他提出:“于神佑之下,當享有自由之新生——民有、民治、民享之政府當免于凋零。”1919年,孫文在《文言本三民主義》中評論:“林肯氏曰:‘為民而有,為民而治,為民而享’者,斯乃人民之政府也。有如此之政府,而民者始真為一國之主也。”——董必榮《財富共享:“兩個一百年”的歷史回眸》材料二 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照亮了社會主義民生思想前進的方向;列寧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并在具體實踐中采取切實措施關注民生和改善民生,從而帶領蘇聯人民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勝利。——付蓓《西部城市民生變遷研究》材料三 中國共產黨不同時期土地政策的調整革命時期 時間 概括1928年12月 毛澤東主持起草了中共歷史上第一部土地法《井岡山土地法》1942年1月 中共中央頒布《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1946年5月 中共中央在解放區發布《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建國以來 1950年6月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3年2月 中共中央正式通過《關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1981年12月 中共中央發布的第一個中央一號文件《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正式承認包產到戶的合法性(1)根據材料一,結合相關史實,分別說明林肯與孫中山為民生事業發展所做的貢獻。(2)根據材料二,舉兩例列寧“關注民生和改善民生”的具體舉措。(3)根據材料三,從兩個時期各選一例,簡述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通過改善民生推動了局勢發展的。(4)綜上所述,概括影響民生事業發展的共同因素。《2025年山西省太原市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參考答案1.D2.B3.D4.C5.B6.C7.C8.A9.D 10.D11.D12.B13.C14.C15.A16.(1)圖二:秦直道是秦朝時期修建的一條重要軍事通道,連接了關中地區與北方邊疆,具有極高的軍事戰略價值。它不僅為秦朝的軍事行動提供了便利,還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是中國古代交通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圖三:隋大運河是中國古代最長的運河,連接了南北水系,極大地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它不僅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還在中國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經濟和政治角色。(2)鄭和之路不同評價視角的原因:中國視角:中國視角強調鄭和航海的和平與友好形象,認為其展示了中國的航海技術和軍事實力,并促進了與東南亞、南亞等地區的文化交流。西方視角:西方視角更傾向于從戰略和資源消耗的角度來評價鄭和的航海活動。哥倫布之路不同評價視角的原因:拉丁美洲的視角: 認為哥倫布的航海活動導致了美洲原住民的災難性后果,包括疾病傳播、文化破壞和人口銳減。西班牙的國家敘事:認為哥倫布的航海活動開啟了西班牙的殖民擴張和全球影響力的時代。17.(1)①巴黎和會:1919年巴黎和會的結果暴露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弱勢地位,促使中國開始反思和調整其外交政策,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是中國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索。②華盛頓會議:列強對中國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權、關稅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義要求,都予以拒絕。《九國公約》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等目的,使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未能實現。然而中國仍未擺脫被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③經濟大危機:導致日本經濟動蕩,迫切發動九一八事變。趨勢:中國歷史發展逐漸走向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獲得發展。(2)發展規劃:蘇聯:兩個五年計劃;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影響:蘇聯:蘇聯的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一方面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另一方面,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來,致使后來蘇聯的經濟體制日益僵化。中國:到 1957 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3)觀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際格局從兩極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論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蘇國家戰略的對立和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使雙方的對抗不斷加劇。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德國分裂,標志著歐洲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以美國為首建立起“北約”,以蘇聯為首建立起“華約”,“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全面冷戰對峙,標志著兩極格局形成。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結束,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企圖建立其主導的“單極世界”,但是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以及發展中國家實力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結論:總之,隨著國家實力的變化,二戰以來,國際格局從兩極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18.(1)方式:西周:青銅器廣告;漢代:懸壺廣告;北宋:印刷廣告。(2)特點:手段和渠道越來越多;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國家間的經濟聯系加強;三次工業革命的推動。(3)影響:1840年后:廣告的產生與發展對中國工商業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影響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出現了崇洋逐新的趨向。1979年后:廣告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消費文化的建設、市場體系的完善等都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廣告已成為發展市場經濟的助推器,它正以強大的力量帶動著中國經濟走向世界前列。19.(1)貢獻:林肯: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863年),廢除南方奴隸制,賦予黑人基本人權,推動美國憲法第13條修正案(1865年),從法律上徹底廢除奴隸制度, 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理念,奠定現代民主政治基礎。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1905年),其中“民生主義”主張平均地權、節制資本 ,頒布《臨時約法》(1912年),確立民主共和制度保障民權,推動“耕者有其田”政策構想,影響后來中國土地改革。(2)具體舉措: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減輕農民負擔,允許自由貿易,恢復市場經濟活力。(3)革命時期例證:1946年《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內容:將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作用:激發解放區農民革命熱情,為解放戰爭提供人力物力支持。建國后例證:1981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內容:承認包產到戶合法性,確立“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分配原則。作用: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促進了糧食產量增長,為改革開放奠定物質基礎。(4)共同因素:政策的變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