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初中畢業暨升學考試模擬試卷歷史2025.04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2大題,28小題,總分50分,考試用時50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點名稱、考場號、座位號、準考證號填寫清楚,準考證號相應的數字用2B鉛筆涂黑。3.答選擇題時必須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寫在答題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題區域內的答案一律無效,不得用其他筆答題。4.考生答題必須答在答題卡上,答在試卷和草稿紙上一律無效。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1分,共24分)1.周口店遺址共出土人類化石200余件、石器10多萬件以及大量的用火遺跡及上百種動物化石等。這些文化遺存處于A.舊石器時代B.新石器時代C.奴隸社會時期D.封建社會時期2.從東漢桓帝到西晉統一前的125年間,全國人口減少了3390多萬,平均每年減少近28萬。這時期人口大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A.政局動蕩,戰亂頻繁B.北方自然條件惡劣C.人口南遷,土地荒蕪D.經濟重心完成南移3.如圖反映的歷史時期所出現的治世是A.文景之治B.光武中興C.貞觀之治D.康乾盛世4.北宋時期,出現了數量浩繁的專門討論歷代興亡的文章和專著。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A.對五代政權更迭的反思B.宋代史學的發展C.讀書人參政議政的熱情D.內憂外患的形勢5.如圖為某同學溫習明清經濟所作的讀書筆記。若再為其補充一條內容,應選擇A.治鐵技術和牛耕的出現①清初統治者大力推行墾荒政策B.曲轅犁、筒車發明推廣②手工工場使用雇傭勞動力進行生產C.新的商業區草市的形成③出現實力雄厚的商幫,如晉商、徽商等D.人口數量出現較大增長初三歷史第1頁共6頁6.有學者指出:“假如沒有這場革命,清廷不會向西方學習,中國必然會在舊有軌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沒有這場革命,漢人士大夫還會繼續沉淪,不會有曾國藩、左宗槳、李鴻章,也就不會有后來的政治大變局。”材料中的“這場革命”是指A.太平天國運動B.洋務運動C.義和團運動D.辛亥革命7.1897年底,我國各地已建立以變法自強為宗旨的學會33個、新式學堂17所,出版報刊19種。英國傳教士傅蘭雅在《上海新報》上評論說:“整個中國,書籍生意大幅增長,連印刷機都跟不上這步伐”。這反映了A.民眾文化水平普遍提高B.政治改革如火如茶C.社會文化事業持續發展D.國人民族意識覺醒8.1919年12月7日,《新生活》第16期中有如下報道:“日本人的商品,和中國人的金錢親善。日本人的鐵棍手槍,和中國人的頭顱血肉親善。日本的侵略主義,和中國的土地親善。日本的軍艦,和中國的福建親善。這就叫中日親善”。這篇報道A.反映出日本侵華加劇,中日矛盾突出B.指出引發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C.體現了中日民族矛盾己成為主要矛盾D,揭示日本加緊推行東方會議的方針9.如圖是2024年中國郵政為慶祝中山大學建校100周年而發行的紀念郵票。作為國共合作的產物,中山大學A.揭開教育近代化的序幕B.首次提出了民主與科學C.推動了民主革命的進程D.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形成中國郵政CHINA10.在國民黨中央某次會議上,孫科、馮玉祥等人主張:自民國十六年北伐以后十年內,歷次政變,所有一切政治犯,無論己被逮捕或尚在通緝判決,應由國府明令予以特赦。該會議A.導致國民黨內部分裂B.制定“鑲外必先安內”政策C.加劇國共兩黨的矛盾D.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11.1948年11月,《泰晤士報》評論說:“現在看來,中國如果要統一,似乎將從東北出發了。”某西方駐華大使情緒悲觀:“我們非常不愿意地得到這樣的結論:國民黨現政府之早日崩潰是不可避免的了。”據此可知,當時A,渡江戰役已經取得勝利B.人民解放軍準備戰略決戰C.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覆滅D.國共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12.如圖為1956年1月15日,在首都各界群眾20多萬人參加的一次慶祝大會上,工商界代表向毛澤東同志呈送喜報的場景。該次慶祝活動上的喜報內容可能是A.土地改革在全國的完成B.社會主義改造初步勝利C.第一顆氫彈的成功爆炸D.三線建設改善工業布局13.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以下屬于“詩篇”內容的是A.提出“一邊倒”方針B.提出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C.指出將設立經濟特區D.闡述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初三歷史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