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柳州鐵一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段考歷史科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所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如表為中原地區二里頭遺址發現的銅器與玉石器統計。這表明期段 銅禮器 其他銅器 玉石器一期 無 刀 綠松石牌二期 無 銅鈴 龍形器、柄形器三期 銅爵 銅鈴、獸面牌飾 璋、鉞、圭四期 爵、盉、鼎等 戈、鉞、斧、圓牌等 戈、刀、壁、鉞、圭、石磐等A.民營手工業規模擴大化B.青銅冶煉占據主導地位C.早期政治文明有所發展D.早期禮樂制度漸趨成熟2.秦朝中央政府并不只是單向地強化對地方政府的控制,也賦予各級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管理職能。如放權讓各地郡守縣令積極地、創造性地去治理地方,還賦予縣官自主選聘佐官以下干部的用人權。這一舉措A.推動社會治理方式的轉變B.體現中央對基層治理的重視C.導致地方割據局面的出現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3.隋朝時期,西域高昌國(統治中心在今新疆吐魯番一帶)興辦學校,教學內容“有《毛詩》《論語》《孝經》,置學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親后,松贊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又請中國識文之人典其表疏”。這些現象的出現A.有利于促進各民族政權的友好交往B.得益于中原王朝開明的民族政策C.是中原文化對外來宗教傳播的回應D.加快了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進程4.宋代福建沿海商人多將本地糖類作物、木棉及水果販于外路及海外,而后在地方政府免稅等優惠政策的支持卜大量返銷浙江等地的糧食。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政策的調整B.海外貿易的發達C.商業管控的松弛D.區域生產的差異5.清代學者戴震說,“尊者以理責卑,長者以理責幼,貴者以理責賤,雖失謂之順;卑者、幼者、賤者以理爭之,雖得謂之逆。“戴震此言意在A.反對封建等級制度B.揭露程朱理學的虛偽C.宣揚以民為本思想D.維護封建秩序的穩定6.下圖所示為清朝咸豐年間發行的“大錢”(鑄有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的“當十”“當五十”銘文),其中“當十”大錢每枚重六錢,“當五十”大錢每枚重一兩八錢(重量僅為“當十”錢的3倍)。當時清廷發行“大錢”的意圖是A.緩解政府財政危機B.適應經濟結構變動C.推動貨幣制度轉型D.促進滿漢文化交融7.1901年,清政府欲按期舉行鄉試以“固結人心”,劉坤一、張之洞等督撫則奏請延期。辛丑鄉試各省最終舉行情況如表所示。這折射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甘肅 按期辛丑年舉行山東、江南(江蘇、安徽合闈)、浙江、福建、湖 北、湖南、四川、江西、陜西、河南 延期壬寅年補行A.清廷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B.東南地區局勢動蕩不安C.教育新政遭遇地方勢力的阻礙D.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8.“一戰”前,歐美各國在中國低價傾銷各類機器,華商機器工業僅能為進口機器進行修配。“一戰”時期,由于歐美各國嚴禁機器出口,華商機器工業開始由修配進入到仿造階段。1920年,上海已有華商機器廠222家,國產機器及零配件已可成批供應市場。這說明A.實業救國成為社會共識B.西方改變侵華手段C.工業落后面貌得以改變D.社會改造力量增強9.統計,從1930年到1934年底,中央根據地出版發行的馬克思主義譯著共12種,如列寧的《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等。此外,還出版了許多以宣傳馬列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政策為主的圖書、小冊子,如《共產主義淺說》《馬克思主義淺說》等。由此可知,該時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A.體現了民族危機的加深B.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C.注重與工人運動相結合D.呈現通俗平民化的特征10.中共八大后,黨的理論工作者強調,國營企業生產的消費品必須通過市場交換才能分配給人民,合作社的各種產品更必須通過市場交換才能用來滿足人民的需要。那種認為社會主義經濟內不應當有個體經濟,不應當有自由貿易,不應當利用價值規律來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想法是教條主義的。上述主張A.有效推動了國民經濟的調整B.提高了民眾的生活水平C.有利于探索經濟發展新模式D.反思了人民公社的弊端11.公元前1世紀末,屋大維建立元首制。元首掌握國家權力,多采用“養子繼承制”選拔繼任者,養子多從掌握實權的優秀將領中選拔;并遵循傳統,元首形式上仍由元老院選舉產生。軍隊聽命于元首,是實行獨裁統治的重要工具。帝國實行該繼承制A.說明古羅馬人血緣與家庭觀念淡漠B.是各方勢力妥協的結果C.反映共和傳統下缺乏明確繼承制度D.旨在選拔優秀的繼承人12.下表是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不同版本中對古代非洲文明的描述,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版本 內容1999年版 歷史上,非洲與歐亞大陸隔絕的程度十分嚴重。這一與世隔絕至今仍是非洲發展中的一個首要而持久的因素。2005年版 與通常的看法相反,在歐洲擴張之前的時期中,非洲絕不是與世隔絕的。自7世紀以來,外部聯系和內部聯系開始增多。A.考古科學取得新成就B.世界進入全球化時代C.作者的非洲親身旅歷D.歷史文獻的大量出版13.19世紀40年代以后,法國發展最快的領域是銀行業,“銀行家成了資產階級的貴族”;19世紀末,法國因繁榮的金融業被冠以“高利貸帝國主義”的稱號。法國的這一現象A.限制了工業的進一步發展B.體現了工業現代化模式的創新C.助推了經濟的跨越式發展D.表明巴黎是國際最大金融中心14.玻利瓦爾在1799年至1806年的歐洲之行是一段非常有趣的生活和心靈之旅。他寫到“波旁王朝時代的馬德里,雖然表面光鮮,但西班牙當時正深陷衰退泥潭,除了對權力的迷戀,沒什么可以傳授給美洲人的”。這反映出當時A.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統治崩潰B.西班牙的專制王權進一步加強C.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出現契機D.拉美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15.20世紀50~60年代,美國國際收支逆差逐漸增大。1950-1954年平均每年逆差為17億美元;1955-1959年平均每年為25億美元;1960-1964年平均每年為28億美元;1965-1969年平均每年猛增至34億美元。這可以用來說明A.歐洲一體化蓬勃發展B.凱恩斯主義逐漸盛行C.“滯脹”局面影響深遠D.多極化力量逐漸興起16.2025年1月,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古巴、玻利維亞、烏干達等多個國家成為金磚伙伴國;印度尼西亞成為金磚正式成員,金磚國家首次擴展至東南亞。而之前堅持支持美元作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的印度,這次也選擇了與其他成員國共進退,表態贊成“去美元化”。這反映了A.世界多極化趨勢顯現B.美元霸權地位的喪失C.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D.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17題16分,18題14分,19題10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漢史官的官職名叫太史令,主要負責歷史記錄和天文星象,如司馬遷就是當時的太史令。這一官職在司馬家流傳甚遠,已經成了歷代司馬家的職務。在漢武帝執政時期,還在宮內設置了女史,負責皇帝的日常起居的《禁中起居注》廣為流傳。“秉筆直書”與“警示監督”的精神已深入史官的“骨血”,并為史官所秉持。材料二貞觀年間,唐太宗設立了史國館,主要是由宰相管理修編史實的任務,廢除了著作郎職位。同時,在唐朝初年,同樣設置了起居郎,并在中書省專門設置了起居舍人,分為左、右起居舍人,主要負責記錄君王的日常起居。宋代史官制度進一步發展,創建了嚴格的收集史料、報送史料與檔案存儲方面的制度。-材料一、二均摘編自白松梅《中國古代史官制度的歷史沿革及史官精神》材料三《貞觀政要》中有一段唐太宗與史官對答的記錄。唐太宗問褚遂良:“朕有不善,卿必記耶?”遂良答道:“臣聞守道不如守官,臣職當載筆,何不書之?”黃門侍郎劉洎進而說道:“人君有過失,如日月之蝕,人皆見之,設令遂良不記,天下之人皆記之矣。”-摘編自王山青《中國古代史官制度及文化》(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漢代相比,唐宋史官制度的新發展,并簡析其原因。(10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漢至唐宋史官制度的歷史價值。(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8年冬,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師生響應黨中央“到前線去,到敵后去”的號召,組織“魯迅藝術學院木刻工作團”來到太行山區,采取創作連環畫,為報紙刻插圖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工作。后因工作需要,工作團又吸收了當地美術工作者楊筠等人加入。1940年初,為了利用春節的機會向根據地老百姓宣傳黨的政策,在中共北方局的領導下,工作團以戰斗性和群眾性為方向,開始籌備創作新年畫。其中彥涵創作的《保衛家鄉》,利用傳統門畫形式,表現根據地軍民拿起武器、保衛家鄉的生動場面。-摘編自華夏等《中國美術通史》材料二美國藝術家諾曼洛克威爾在1943年5月29日創作了《星期六晚郵報》的封面《鉚工羅西》。“整天無論風雨無阻,她是流水線的一員,她正在創造歷史,為勝利而努力,鉚工羅西。對破壞保持敏銳的警惕,坐在機身上,那個脆弱的小家伙可以做得更多比男人更能做到,鉚工羅西”-摘編自法拉格《合同存異:美國人的歷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美術發展的歷史背景和特點。(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鉚工羅西》代表的人物形象及其反映的時代精神。并結合上述材料,談談戰爭時期藝術的功能。(6分)19.潘桂山是湖北省大冶縣木欄村(現屬鐵山區)村民,在他家里,保存著從1982年到2018年的8本家庭賬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981年之前一直過的是集體生活,每年靠工分分點糧食,家庭賬本上能記的主要是工分。1981年分田到戶后,潘桂山和妻子才有了第一筆真正意義上的收入,這筆收入還是靠賣菜所得.到了7984年,潘桂山一家每個月都有進賬:元月份農副業收入71.72元、2月份收入92.43元、3月份收入88.79元年下來,收入達到952.17元。1987年賬本記錄支出更詳細:2月14號付鐵山早餐款0.80元、3月28號付肉一斤1.8元、3月29號付火柴10合0.26元、3月31號付白酒一斤0.96元。1993年,潘桂山當選為村委會主任。他發展蔬菜生產,修建村級公路,帶頭創辦企業,帶領村民致富,木欄村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在1998年的家庭賬本里,除了日常飲食開銷外,還記有煤氣一壇50元、大哥大費63.36元、電話費151.59元......。這一年,潘桂山的家庭年收入超過了7萬元。到2012年時,潘桂山全家總收入超過了12萬元。-據汪濤《36年家庭賬本記錄時代變遷》(《東楚晚報》2018-11-6)(1)根據材料概括1982年以來潘桂山家庭收支的變化。(4分)(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說明潘桂山及其家庭賬本反映的中國時代變遷。(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女裝的演變中世紀 下層民眾的服裝以簡潔樸素為尚,婦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寶捐給救會,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長衣和連袖外套為主,色彩素淡。14至17世紀 這個時代的女裝輪廓是高腰、巨大的泡泡袖、夸張的肩膀和體積龐大的裙子,強調腰部線條的優美和身體曲線的展現,用于制作這些衣服的面料有厚重的錦緞、天鵝線、絲綢等具體取決于個人的財富。18、19世紀 大規模的服裝廠開始出現,服飾的價格進一步降低。女性服裝逐漸擺脫束縛,短裙和緊身上衣逐漸成為流,也出現了比較實用的外套和褲裝。20世紀上半期 流行了數十年的S型服裝逐漸消退,緊身胸衣得到改良,女性服飾向自由的現代形態轉變。30年代的服裝以深色調和簡單的款式為主,40年代為了節約材料和資源,服裝設計受到嚴格限制,機智的服裝商人減了女裙的長度和褶皺。二戰后 新的面料和技術的發明給人們帶來新的樣式和輪廓,以迪奧、巴黎世家為代表的一批高級時裝設計師,為戰后世界帶來新的時尚秩序。從材料中提取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對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柳州鐵一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段考歷史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A D B A D D D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A C D D17.【答案】(1)新發展:機構設置專業化;人員配置精細化;由個人修史發展到國家修史;原始材料(一手史料)的積累更豐厚。(6分)原因:統治者重視借鑒歷史經驗;文化繁榮發展;官僚體系成熟;歷史經驗積累;科舉制選拔了大量文史人才。(4分)(評分細則:“新發展”,從“機構設置”“人員配置”“修史主體”和“原始史料”角度作答,答出兩點即可。“原因”,從“政治統治”“文化”“官僚體系”“歷史經驗”“科舉制”角度作答,答出兩點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賦分)(2)歷史價值:記錄歷史;傳承歷史文化;借重史傳統監督并制約君主;為統治者治國服務;為后世治國提供歷史借鑒。(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評分細則:從“記錄歷史”“傳承歷史文化”“監督并制約君主”“治國”和“提供歷史借鑒”角度作答,答出三點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賦分)18.【答案】(1)背景:抗戰全面爆發,敵后抗日根據地建立;黨中央發出對日作戰的號召;全國的抗戰處于戰略相持階段。特點: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抗日;以戰斗性和群眾性為工作方向;以廣大革命青年為主力。(2)人物形象:普通的社會人物以自己的力量支持反法西斯戰爭。(2分)時代精神:獨立自主,勇于承擔責任,敢于反抗。(2分)功能:通過藝術作品,激勵人們的戰斗精神;動員廣泛的社會群體積極參與到反抗壓迫的斗爭中。(2分)19.【答案】(1)變化:家庭收入大幅增長;支出種類增加。(4分)(2)1981年之前,由于長期受人民公社體制的影響,農業經營缺乏自主性,生產積極性低,農民收入低下。1981年,木蘭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擴大了農民經營與管理的自主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民發展多種經營,增加了收入,走上了致富之路。20世紀9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深入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和基層民主建設也如火如荼展開,從而促進了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這一時期潘桂山家庭賬本記錄的收支的巨大變化,以及他當選為村委會主任,見證了該時期中國歷史發生的以上巨變。而他發揮致富帶頭人的作用,帶領村民共同致富,也體現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農村的影響。潘桂山的家庭賬本不僅反映了一個家庭的生活變遷,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見證。可以說,潘桂山的奮斗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農村經濟改革的縮影。(9分)20.【答案】示例:歐洲服裝發展是歐洲時代變遷的映射。中世紀時期,基督教占統治地位,提倡禁欲主義,歐洲服裝簡單樸素,具有宗教色彩;絲綢之路暢通,東西文化交流,并受古希臘、古羅馬服飾影響,歐洲服裝帶有東西方融合的特點。14-17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文藝復興運動興起,提倡人文主義,反對教會的禁欲,服裝強調對人體線條的優美展現和人體比例的協調性。18-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使用機器進行規模化生產,服裝呈現標準化、廉價化的特點;適應工廠生產的需要,歐洲服裝強調實用性、簡潔、寬松。20世紀上半期,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和思想的解放,歐洲服裝從傳統向現代轉變;受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蕭條影響,歐洲服裝更加樸素、實用、輕便。二戰后,隨著戰后歐洲經濟的恢復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歐洲服裝呈現出個性化、多元化、國際化的特點。總之,歐洲服裝發展歷程反映了中世紀以來歐洲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是時代變遷的映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