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高一年級第二學期期中質量檢測歷史試題 2025.4本試卷分第1卷(選擇題)和第11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用時90分鐘。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座號填涂在答題卡和答題紙規定的地方。第I卷(選擇題 共45分)注意事項:第1卷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1.古雅典人非常重視發展體育教育,目的是把奴隸主子弟訓練成身強力壯的武士,使他們成為有一定知識的上層統治分子、有文化教養的商人和有較強理論水平的政治家、雄辯家。他們把人體的健美看作是美的最高標準,并在社會中形成了崇尚肢體美和追求健美的風俗。許多神的藝術形象也都是具有發達和勻稱肌肉的健美人體。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A.重視體育才能為城邦培養合格的參政公民B.民主政治發展程度取決于公民的強健體魄C.重視提升人的素養,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D.體育教育發達,保障了民主政治長盛不衰2.“當各國的侵略者席卷羅馬帝國時,制造精美家具的技術也就丟失了。家具僅被看作房子的一部分,而不是藝術品,毫無舒適度可言,任何關于舒適的標準都被認為是不合時宜的。”這一變化緣于( )A.羅馬帝國時期家具已過時 B.野蠻的入侵者不使用家具C.家具的使用標準發生變化 D.受基督教禁欲主義的影響3.15世紀奧斯曼帝國將君士坦丁堡改為伊斯坦布爾,定為都城,帝國經濟一度繁榮,伊斯坦布爾的市場上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從中國運來的絲綢、茶葉和瓷器,從印度和東南亞運來的稻米、香料和染料,從非洲運來的象牙、金粉和鴕翎,從北歐和俄羅斯運來的蜂蜜、皮毛和刀具等。這表明()A.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手工業領先當時世界B.人類建立了跨越海陸的全球性聯系C.伊斯坦布爾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D.人口遷徙推動了奧斯曼帝國的繁榮4.戰國時期,中原各國的都城大都發展成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但中國的商業與城市一向都是在體制內發展。中世紀,在古羅馬城市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西歐城市,與中國有著明顯的不同。西歐城市的“不同”表現在中世紀城市初建時()A.享有一定的自治權而中國城市沒有自治權 B.具有較大規模而中國城市的規模較小C.比中國城市布局更嚴整且基礎設施更完備 D.是商業中心而中國城市卻是政治中心5.意大利政治家馬基雅維利(1469~1527)在《君主論》一書中說,“一位統治者,特別是一位新的統治者,不能總是以良善的方式來行動,因為,為了維持他的地位和國家,他會經常被迫違背誠信,違背人道,違背宗教來行動······只要可能的話,他不應該背離良善之道,但當必要時,他必須知道如何走上邪惡之途。”他的主張被很多野心勃勃的統治者所接受并依此行事,這一現象的出現()A.推動了文藝復興的興起 B.導致社會道德的混亂C.有利于民族國家的形成 D.加速宗教改革的傳播6.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先后壟斷歐亞海洋貿易路線,歐洲顯示出對亞洲傳統商品香料等貨物的濃厚興趣和持續消費需求。16~17世紀后,英國等國的社會中上層群體對亞洲的茶葉、瓷器等奢侈品的需求大增,這預示主導近兩個世紀的傳統香料貿易的衰落。據此分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B.英國的民眾已對香料不感興趣C.香料在亞洲的產量下降 D.英國驅逐了葡萄牙荷蘭的船隊7.1776年北美殖民地人民發表了《獨立宣言》,宣布成立“美利堅合眾國”。1777年11月大陸會議通過了《邦聯條例》。1785年,一位美國政客說道:“你要么給我鑄幣權、外交權、征稅權和戰爭權,要么給我一個明確的法案。否則,我們這樣一個國家,最終還是會被英國佬、貧窮的美國兵痞搞亂。”這位政客的話反映出當時美國()A.州政府成為政權的主要組織中心 B.社會不公和貧富兩極分化突出C.中央政府的權力得到進一步加強 D.軍事割據和軍事決策機構低效8.1871年4月27日,巴黎公社以單獨條文的形式,明確規定了“面包房開工時間為凌晨五時以后”。第二天,公社又頒布了關于面包房不準夜間開工的決定。這表明巴黎公社()A.政權具有社會主義性質 B.有效的緩解了階級矛盾C.具有鮮明的人民性特征 D.保證了社會秩序的穩定9.英國學者愛德華·湯普森認為:“······靠使用所有這些方法--勞動分工、勞動監管、罰款、鈴和時鐘、金錢刺激、說教和正規學校教育、壓制定期集市和娛樂,新的勞動習慣形成了,一種新的時間紀律得到了實行······整個19世紀里,節約時間的宣傳繼續針對勞動人民,在維多利亞早期針對群眾的小冊子和讀物中,人們會被大量此類材料壓得透不過氣來。”這反映出當時()A.人們生產勞動的自主性在增強B.工業文明影響人們的勞動觀念C.機器使用引起生活方式的改變D.工業革命促進工廠制度的建立10.1905~1908年的印度“司瓦德西運動”試圖通過司瓦德西商店、展會和平價運動等方式,推動民族商品的銷售,鼓勵和復興傳統手工業,建設基于現代科學技術的新工業,開展民族銀行、保險公司和內河航運,以及組織科學技術教育和工業技術研究等。“司瓦德西運動”旨在( )A.促進印度民族工商業的發展B.推動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發展C.探索印度實現現代化的路徑D.提高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11.表1為1910~1920年美國產品出口地數額及份額數量統計表,據此可以推知(表1年份 協約國 同盟國 其他國家數額 (百萬美元) 份額 (%) 數額 (百萬美元) 份額 (%) 數額 (百萬美元) 份額 (%)1910-1913 平均值 1330 63 318 15 522 251914 1472 62 361 15 567 241915 2277 82 29 1 486 181916 4569 83 2 0 943 171917 5156 83 0 0 1139 181918 5135 84 0 0 1169 191919 5701 72 163 2 2434 311920 5235 64 356 4 2919 35-改編自李麗芳《美國介入一戰的經濟原因探析》A.歐洲經濟逐漸被美國所控制B.美國政府利用中立地位提升自身實力C.經濟利益影響美國政府決策D.一戰期間美國對外貿易處于出超地位12.圖1為1922年1月發表在英國《笨拙》雜志上的一幅漫畫《獻祭》(The sacrifice),對此解讀正確的是()圖1A.海軍軍備競賽得到有效遏制 B.美國戰后確立亞太地區海上霸權C.英國海上優勢地位受到沖擊 D.列強海軍軍備上的爭奪得到解決13.受到俄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情況決定,列寧在談到某一政策時說:“它需要用拐杖'”,“誰如果以為我們可以不要“拐杖',那就是說他什么都不懂得!”由此可見,該政策( )A.充分利用資本主義的進步因素 B.實質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C.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D.意在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14.歷史是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展開的。圖2為1943~1945年的歐洲、北非戰場示意圖,圖2上標識正確的是( )圖2A.A處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B.B處宣告德國“閃電戰戰無不勝”神話的破滅C.C處標志著英法綏靖政策的終結D.D處宣告日本侵占的一切土地戰后歸還給中國15.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新政”以來,原本不得參與政府決策并與政治系統保持適度分離的文官群體,因其所具有的專門知識、技能與經驗,使其不僅可以參與政治決策,而且可以在政治決策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毫不亞于總統、國會和最高法院”,以致有人形象地稱它為“政府的第四部門”。對此解讀合理的是()A.破壞了美國權力分權制衡體制 B.適應了政府職能的擴張C.政府運行機制發生革命性變化 D.拓寬了文官選拔的途徑第II卷(非選擇題 共55分)16.(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葡萄牙人入居中國澳門后,很快便形成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貿易路線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他們把中國的生絲、瓷器等貨物經澳門運往印度果阿,再轉運到歐洲各國進行貿易,獲取大量白銀······隨著中國對白銀需求的增長,葡萄牙人便以澳門為據點,參與獲利巨大的中日之間的絲銀貿易······白銀絕大部分流入中國內地,貿易上的順差,使中國經濟持續成長三百年之久,并使中國在近代以前躍升為世界最繁榮的地區。-改編自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下)》材料二 通過澳門一日本長崎航線,葡萄牙商人將生絲、香料、棉布等中國貨物運往長崎,然后將日本的白銀、土特產等運回澳門,明政府鑒于“倭寇禍烈”,嚴禁中日通商······澳門的葡萄牙商人及華商,將生絲、綢緞等運到馬尼拉,再由西班牙商人將這些貨物和少量菲律賓貨物運到墨西哥,然后將拉美的白銀運回歐洲;或者將白銀運回澳門,再購買中國的絲貨和其他貨物。這樣就開通了中國與美洲貿易的最早航線,進而構成了以中國絲貨和世界各地的白銀為主要交換內容的“絲銀貿易”。-摘編自趙艷珍《珠澳關系史話》(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絲銀貿易”的背景因素并概括其特點。(10分)(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簡要評析“絲銀貿易”對中國產生的影響。(6分)17.(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們認為以下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們建立起來被管轄者同意的政府。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破壞這些目標,人民就有權利去改變它或廢除它,并建立一個新的政府。新政府所根據的原則及其組織權力的方式,務必使人民認為,唯有這樣才最有可能保障他們的安全與幸福。-摘自美國1776年《獨立宣言》材料二 1787年美國在費城召開了制憲會議,為美國制定了第一個治國方案-1787年憲法。憲法確立了聯邦體制,聯邦政府為各州的中央政府,按“三權分立”的原則構建。······但是,美國的聯邦制度和民主制度仍有待完善。(雖然178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憲法10條修正案,用法律的形式保證了公民的人身與財產安全。)······印第安人和廣大黑人并不能享有這些基本人權,······在分配眾議院各州代表名額時,黑人人口按3/5折算,這降低了黑人的社會地位。······憲法沒有賦予白人婦女與白人男子相同的權利;一些州在實踐中對選民的財產狀況有所要求。-改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1)根據以上材料,概括《獨立宣言》和1787年憲法對人權方面的不同規定。(6分)(2)某學者說:與《獨立宣言》相比,美國1787年憲法雖然在人權方面有明顯的后退,但考慮到這兩個文獻所處的不同歷史階段,還是可以理解的。請你對這句話進行解釋。(6分)18.(13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消失的帝國”關于法國衰落,學術界普遍認為并非單一時間節點,而是經歷了多個關鍵階段的累積性衰退。某學習小組圍繞“消失的帝國”這一主題,搜集了以下資料并展開研究。關鍵性時間節點(18世紀末~20世紀中期)威震歐陸的帝國 法國軍隊何以能在歐洲大陸戰場上威震四方?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拿破侖法典》進一步以法律形式鞏固了在大革命期間形成的農民小土地所有制。退回大革命前的邊界 1815年11月,波旁王朝與戰勝國簽訂了第二項《巴黎條約》:法國領土回到1790年1月1日的邊界,割讓薩爾給普魯士,北方的兩個要塞劃歸荷蘭······”工業革命步履蹣跚 工業革命完成時,平均每家企業雇傭工人不到3人,千人以上的大企業只有100多家,而雇傭一二人的小企業多達數10萬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70%以上。戰爭帶來的屈辱 普法戰爭使普魯士完成德意志統一,結束了法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也使法蘭西第二帝國走向末路。普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法國賠款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大部分地區(煤鐵資源豐富)······遍體鱗傷的勝利者 一戰以協約國最終獲勝而宣告結束。遺憾的是,法國人的這種自豪感不足以掩蓋一個事實:法國雖最終獲勝,但已精疲力盡、遍體鱗傷。僅就人力來說,法國在戰爭中死亡或失蹤的軍人達140萬,約300萬人受傷,其中不少因此終身殘疾。“奇怪戰爭”與共和國的喪鐘 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到1940年5月10日,除一些幾乎不流血的小接觸外,法德邊境未出現過稍具規模的軍事行動。5月10日,德軍在西線發起全面進攻,標志著這場“奇怪戰爭”的終結,同時也意味著第三共和國的喪鐘開始敲響。--改編自呂一民著《法蘭西的興衰》大國衰敗是一個復雜且多維度的過程。以“消失的帝國”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19.(14分)拉美和美國同屬美洲,都經歷了民族獨立戰爭,但獨立后命運卻不盡相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31700~1940年拉美主要國家人均GDP(美國=1)-整理自梁詠梅《拉美是怎樣掉進“陷阱”的?》材料二 15~20世紀30年代拉美、美國大事記(部分)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一的現象進行解釋。(14分)2024~2025學年度高一年級第二學期期中質量檢測歷史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45分1.C 2.D 3.C 4.D 5.C 6.A 7.A 8.C 9.B 10.B 11.C 12.C 13.C 14.D 15.B二、非選擇題:55分16.(16分)(1)背景因素:新航路開辟;資本原始積累的需要;殖民擴張的需要;中國對白銀的需求。(任意2點,4分)特點:葡萄牙商人主導商路;以中國澳門為中心;流通商品以各地特色產品(絲貨和白銀)為主;中國在當時世界貿易中居于出超地位(或大量白銀流入中國);貿易范圍廣,連通歐、亞、美三洲。(任意3點,6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2)對中國的影響:促進了沿海地區經濟的繁榮;客觀上推動了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動了中國貨幣、賦稅制度的變革。產生了“倭寇禍烈”等一系列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的對外政策。(6分,積極部分占4分,消極部分占2分)17.(12分)(1)宣言:明確強調了天賦人權,自由平等。(2分)憲法:保留了奴隸制度;存在種族歧視;不承認婦女與白人男子有相同的政治權利;選舉權有財產限制。(4分)(2)《獨立宣言》是一個理想主義的革命宣言,發表在獨立戰爭期間,旨在鼓舞北美殖民地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而斗爭。(2分)1787年憲法是一個務實的法律文件,出現于獨立戰爭成功后,更注重實際問題的解決和國家的穩定;本質上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階級局限性。(4分)18.(13分)(1)信息提取:(3分)經濟層面:農民小土地所有制,工業革命;政治層面:拿破侖帝國,波旁王朝,法蘭西第二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軍事層面:普法戰爭,一戰,“奇怪戰爭”。(若能提取其他信息,合理即可)層次要求:層次1:提取信息不夠完整,只能從材料中獲取部分零散的有效信息;層次2:提取材料信息比較全面,并能對信息進行合理的分類歸納。(2)歷史闡述(8分)闡述應主要包括以下角度:結合農民小土地所有制、工業革命的信息,從其農民小土地所有制占主導并長期存在,不利于新技術的推廣,造成法國農業落后和農村市場狹窄,滯緩了法國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的角度闡述;結合拿破侖帝國、波旁王朝、法蘭西第二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信息,從其體現法國政體更替頻繁、政局動蕩、民主進程艱難曲折的角度闡述;結合普法戰爭、一戰等信息,從其與歐洲大陸霸主地位轉移、國力削弱的角度闡述;結合“奇怪戰爭”信息,從其外交上實行綏靖政策,法國敗降、大國地位喪失的角度闡述。(3)表述層次(2分)①表述不成文,邏輯不清晰不得分。②表述成文,立論準確,邏輯清晰,史論結合得2分。19.(14分)材料一體現了18世紀到20世紀中期,拉美主要國家與美國人均GDP差距越拉越大,表明兩者綜合國力越拉越大。(1分)歷史原因:拉美大部分移植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封建主義生產方式。美國則移植了英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4分)政治原因:獨立后的拉美政局動蕩,“考迪羅”體制(軍事專制獨裁)盛行,嚴重阻礙其經濟發展和民主化進程,需要繼續進行民族民主革命;美國提出“門羅宣言”,加緊對拉美進行經濟侵略和資本輸出。美國較早建立了代議制民主,民主根基深厚,政局總體穩定。(5分)經濟原因:拉美的經濟結構存在嚴重問題,大地產制長期存在,出口主要依賴于初級產品。美國南北戰爭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廢除奴隸制,為利用兩次工業革命成果、躋身世界強國行列奠定重要基礎。(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