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孝義市春季學期高二期中考試試題(卷)歷史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0.5mm黑色中性筆,將學校、班級、姓名、考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請把答案做在答題卡上,交卷時只交答題卡,不交試題,答案寫在試題上無效。3.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春秋左傳》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自先秦而漢,古代服飾逐漸形成了大氣鮮明、尊崇禮制的特點。后世歷代服飾雖受經濟發展與民族交融等諸多因素影響,但漢服風度的基本內涵未曾改變。這說明中華文化具有()A.多樣性 B.包容性 C.傳承性 D.統一性2.在朱熹看來,儒家盡管在漢代取得一尊的地位,但是隨著漢代政權的崩潰,釋、道各自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成為可以和儒家思想體系相抗衡的力量。朱熹帶著憂心忡忡的文化焦慮和文化危機感,綜羅百代,重振儒學理論體系。這反映了()A.儒學正統地位在漢代后逐漸喪失 B.理學形成源于對佛道思想的借鑒C.文化交融促使儒學不斷自我革新 D.朱熹以復興儒學為己任排斥佛道3.在阿拉伯世界,亞里士多德被尊為“至圣”。在巴格達翻譯運動中,其包括邏輯學、形而上學、自然科學、實踐哲學等在內的幾乎全部著作均被譯為阿拉伯語。19世紀以來,這類作品的阿語譯本漸次被整理出版。這反映了()A.阿拉伯文明對希臘文化的青睞 B.翻譯運動注重文化的篩選C.阿拉伯帝國對文化傳承的貢獻 D.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優勢4.受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歷史》的影響,長久以來人們認為修建金字塔的是奴隸。古埃及學家哈瓦斯經過考古發現,在距離金字塔不遠的遺址中有許多建造者的墳墓。地位低下的奴隸的墳墓不可能直接建在法老墓旁邊,因此他認為建造金字塔的不是奴隸而是平民。對此,我們可以得出( )A.歷史因時代久遠變得撲朔迷離 B.歷史經過學者修正不斷接近真實C.古希臘史學著作不具有可信度 D.考古發現一定程度彌補文獻不足5.公元6世紀,拜占庭的歷史學家約翰·馬拉拉斯將時人鐘愛的披風追溯至羅馬王政時代,此觀點被后世拜占庭學者廣泛接受。12世紀前后,一些拜占庭學者還習慣使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古老詞匯來描述當時不同種類的衣服。這表明拜占庭學者們( )A.廣泛吸收異域多元文化 B.注重構建身份認同C.架設溝通東西方的橋梁 D.標榜等級間的差異6.伴隨著匈奴西征,日耳曼人掀起了民族大遷徙的狂潮,摧毀了西羅馬帝國。人主西歐后,日耳曼人首先把沒收來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親兵、廷臣和主教,因此軍事首領成為國王,親兵成了貴族,原來簡單的氏族組織因形勢的需要變成國家組織。這說明日耳曼人的遷徙( )A.促進了西歐的封建化 B.摧毀了西羅馬帝國的文化C.增強了區域文化認同 D.推動希臘文化中心的轉移7.1760年前后,一些克里奧爾人否認西班牙白人是自己的父輩和兄弟,而把這種稱謂贈給了膚色黝黑的當地土著人,并高度贊揚印第安人的文化和傳統。此外,秘魯利馬的一批克里奧爾人教師就稱自己是“祖國秘魯的子孫”。這反映出拉美地區()A.展示出鮮明的反帝色彩 B.反種族意識增強C.深受美國獨立戰爭影響 D.民族意識的覺醒8.1995年,國際留學生總量為170萬人,到2013年猛增至410萬人。1999~2013年美國的國際留學生數量增長了72%,但其國際占比卻從2001年的28%降至2011年的19%。這反映了( )A.國際競爭加劇對精英人才的爭奪 B.單邊主義使美國國際信譽受損C.科技發展擴大對高端人才的需求 D.經濟滯脹使美國經濟陷入困境9.1816年英國報刊刊登了一幅題為《A Bull in a China Shop》(瓷器店里的公牛)的漫畫,畫面中一頭公牛闖入擺滿瓷器的店鋪,瓷器散落一地。該漫畫反映()A.清朝宗藩體系逐漸瓦解B.中國瓷器大量輸入歐洲C.英國工業革命推動對華商品傾銷D.中英貿易擴大加劇中西文化沖突10.某歷史興趣小組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收集了亞歷山大東征、佛教傳入中國、絲綢之路等素材。他們研究的主題是( )A.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B.文明的沖突與融合C.帝國的擴張與崛起 D.中華文明的吸引力11.人類文明史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部戰爭史,戰爭中的戰術、武器、利益分配等深刻影響文明進程。下列史實最能體現這一觀點的是( )A.蒙古西征促進東西方技術文化交流B.普法戰爭催化德意志民族國家統一C.三十年戰爭推動歐洲近代國際體系形成D.伯羅奔尼撒戰爭導致希臘城邦體系瓦解12.拿破侖在意大利統治了14年之久,在各地強迫施行《法國民法典》,簡化當地舊式的錯綜復雜的法律體系,宣傳所有的公民不分貧富貴賤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能夠表明拿破侖戰爭( )A.穩定了法國的社會秩序 B.客觀上掃蕩了歐洲封建勢力C.得到歐洲各民族的擁護 D.導致了拿破侖帝國走向覆亡13.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整個歐洲籠罩在“沒落”“衰敗”的悲涼氣氛中,諸多學者對自身文明的前途產生憂患意識,尤以德國哲學家斯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一書最具代表性,甚至興起了一股“東方文化救世論”思潮。這表明( )A.戰爭的客觀進步性 B.歐洲中心的喪失C.戰爭引發文化反思 D.東方文明的優越14.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部分西方精英階層認為此時的中國“是一個進步的、正朝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日益西方化的具有肯定形象的國家”。而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則更多地認同中國是西方的對立面的形象,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論”。這一認知變化最能說明()A.文明差異必然導致國際沖突 B.文化傳播有單向性特征C.現代化道路具有多元性特征 D.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15.2018年9月啟動的“故宮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強調“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歷史信息”“不改變古建筑的文物原狀”“在修繕過程中進行古建筑傳統修繕技藝傳承”這體現了對文物古跡保護要遵循的原則是( )A.完整性 B.合理利用 C.原真性 D.慎重重建16.蔡元培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果欲達其做官發財之目的,則北京不少專門學校,入法科者,盡可肄業法律學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業學校,又何必來此大學?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由此可知,蔡元培認為大學的功能是()A.促進學術研究 B.實現仕途通達C.發展新興學科 D.培養專業人才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第一是中國文化乃由中國(中華)民族所獨創。第二是由第一事引申而來,正因中國文化乃由一民族或一國家所獨創;故其文化演進,四五千年來,常見為一線相承,傳統不輟。只見展擴的分數多,而轉變的分數少。由第一點上,人們往往誤會中國文化為單純;由第二點上,人們又往往誤會中國文化為保守。其實中國文化一樣有他豐富的內容與動進的步伐。-摘編自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材料二:中華文化對近代世界發展的貢獻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物質文明(技術)方面,第二類是制度類型,第三類屬于理念(思想)類型。-改編自鄭永年《中華文明的世界意義與全球價值》)(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文化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用史實說明中華文化對近代世界的貢獻。(6分)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絲綢之路亞歷山大帝國形勢圖材料二:亞歷山大的遠征,羅馬帝國的擴張······無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絕的重大事件。但橫貫亞歐大陸絲綢古道上的商隊來往,聯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對傳播生產技術、文化知識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許是更為重要的。-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古代史編》(1)根據材料一中兩幅地圖并結合所學知識,請說出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對外交往方式有何不同。(4分)(2)你對材料二中對古代的征服和擴張戰爭這種評價有何看法?(6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絲綢之路”和“亞歷山大帝國擴張”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616年,俄使泰奧門尼茨將華茶作為給沙皇的禮物從中亞阿丹汗國帶回俄國,這被認為華茶入俄之始。1656年,費·巴依科夫使團抵達北京,正式拉開華茶直接輸俄的序幕······1727年,中俄《恰克圖條約》簽訂后,經蒙古通往中俄邊境口岸恰克圖的貿易線路打通,“萬里茶道”正式形成。由于清政府不允許外商到中國內地采購茶葉,此前控制了長江中游至蒙古茶葉貿易商路的晉商順理成章地壟斷中俄茶葉貿易······到一戰時,中國出口俄國茶葉的80%經西伯利亞鐵路運輸,經恰克圖出口俄國的“萬里茶道”基本退出歷史舞臺。-明海英《“萬里茶道”:東西方文明互鑒的紐帶》材料二:萬里茶道成為連接我國境內農耕區域、草原區域與俄國等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路線,更是北方草原絲綢之路在此時期的新發展······茶葉之路的繁榮,促進了很多邊境城鎮的興起和商業發展,如歸化、庫倫、多倫、張家口等······大批內 地人紛紛前往蒙古地區各城鎮,分別從事運輸、旅店、建筑等行業,增強了各民族及地區間的交流融合······萬里茶道也是思想文明的交流之路,是連接中國江南農業文明、北方草原文明與西方工業文明的重要紐帶,是東西方文明交融互鑒的渠道和平臺,是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輝煌篇章。-倪玉平崔思朋《萬里茶道:清代中俄茶葉貿易與北方草原絲綢之路研究》(1)根據材料一,概括萬里茶道形成過程中的關鍵歷史節點,并分別說明其歷史作用。(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萬里茶道的歷史影響。(6分)(3)結合文明交流特性,說明萬里茶道為何能成為“文明交融互鑒的重要平臺”。(2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今年是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建成通車156周年。在這一被譽為19世紀人類最偉大工程的建造中,華工是建造鐵路西段的主力。美國學者多從勞工身份、廉價勞動力、華工效率等方面討論對鐵路建設加快推進的意義,同時強調華工的自由勞動者身份;中國學者對鐵路華工貢獻的論述也較多集中在鐵路自身。為了深入研究美國鐵路華工,必須以更宏大的歷史視野和當代視野去認識這個勞工群體。所謂更宏大的視野,即從橫貫大陸鐵路與美國近代歷史的緊密聯系中去評價鐵路華工。-摘編自冉琰杰、張國雄《跨域視角下的美國鐵路華工研究述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試從“更宏大的視野”出發,提出觀點,并進行簡要論述。(要求:觀點明確、邏輯清晰、史論結合)2025年孝義市春季學期高二期中考試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 2 3 4 5 6 7 8C C C D B A D A9 10 11 12 13 14 15 16D B A B C C C A1.【解析】略2.【解析】在題干中,朱熹面對釋、道挑戰而重構儒學體系,體現了儒家在文化交融中通過吸收其他思想資源實現自我革新,宋代儒學吸收佛道哲理(如心性論、宇宙觀)形成理學,正是文化互動推動儒學發展的典型案例,故選C項;儒學在漢代后雖受沖擊,但始終是官方意識形態,唐宋時期通過復興運動強化地位,排除A項;理學形成源于應對佛道挑戰的文化危機,借鑒佛道思想是手段而非根源,排除B項;朱熹雖批判佛道,但并未排斥而是融匯其思想,排除D項。3.【解析】巴格達翻譯運動是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時期的文化工程,系統譯介古希臘、波斯、印度等文明的典籍,尤其亞里士多德著作的翻譯保存了希臘哲學遺產,避免了歐洲中世紀的文化斷層,材料中“幾乎全部著作被譯為阿拉伯語”“19世紀整理出版”表明阿拉伯人不僅吸收外來文化,更通過整理傳播為人類文明延續作出貢獻,故選C項;阿拉伯翻譯運動涵蓋希臘、波斯、印度等多文明成果,僅強調對希臘文化的“青睞”,無法全面概括其文化傳承的歷史意義,排除A項;材料中,翻譯運動對文化的篩選未能體現材料主旨,排除B項;翻譯運動屬于文化領域成就,與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無直接關聯,且阿拉伯帝國政教合一體制與“巨大優勢”的表述缺乏史實支撐,排除D項。4.【解析】略5.【解析】他們通過把當下服飾與古希臘羅馬時期關聯,用古老詞匯描述衣服,體現了對古羅馬文化的傳承,構建作為羅馬文化繼承者的身份認同,故選B項;拜占庭學者主要是追溯自身文化傳統,將服裝與羅馬王政時代、古希臘羅馬時期相聯系,未體現對其他異域文化的吸收,排除A項;題干僅圍繞拜占庭學者對自身服飾文化與古羅馬文化的聯系展開,沒有涉及東西方文化交流溝通的內容,排除C項;內容重點是對服飾的文化溯源,沒有提及用服飾來區分等級,不存在標榜等級差異相關表述,排除D項。6.【解析】日耳曼人遷徙后把沒收的土地進行分封,從而形成了國王與貴族,使得原有的氏族組織轉變為國家組織,這就改變了西歐原有的社會結構,促進了西歐的封建化,故選A項;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日耳曼人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羅馬的法律、宗教等文化元素,并未徹底摧毀羅馬文化,排除B項;材料主要聚焦于日耳曼人遷徙使得西歐政治經濟結構發生變化,未涉及不同族群間的文化融合或共同身份認同的形成,排除C項;希臘文化中心轉移至東方發生于羅馬帝國分裂后,與日耳曼人入主西歐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7.【解析】18世紀60年代,拉美地區一些克里奧爾人稱膚色黝黑的土著人為父輩和兄弟,還以“祖國秘魯的子孫”自居,這種對本土文化和民族身份的認同,意味著他們不再以西班牙白人的附屬身份存在,而是意識到自己有獨特的民族特性,反映出民族意識的覺醒,故選D項;此時拉美仍處于西班牙殖民統治下,反帝斗爭尚未成為主流,材料也未涉及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排除A項;克里奧爾人強調本土認同更多是民族意識的體現,而非單純反對種族歧視或追求種族平等,排除B項;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晚于題干時間,排除C項。8.【解析】據材料可知,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國際留學生數量大幅增長,但其國際占比卻明顯下降,這說明其他國家也在大量吸引留學生,反映了國際競爭加劇對精英人才的爭奪,故選A 項;單邊主義是美國保守主義奉行的一種對外政策,這一時期美國的國際留學生數量仍然呈現大幅增長,因此不能得出“單邊主義使美國國際信譽受損”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美國的國際留學生總量和國際占比的信息,沒有關于科技發展的信息,且留學生不一定都是高端人才,排除C 項;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滯脹”危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9.【解析】:漫畫隱喻分析:“公牛闖入瓷器店”是英語中的經典諺語,比喻魯莽行為導致破壞。結合1816年的歷史背景,此漫畫諷刺了英國阿美士德使團訪華期間因外交禮儀沖突(如拒行三跪九叩禮)導致中英關系緊張的事件。漫畫中的“瓷器”象征中國傳統文化與貿易體系,“公牛”則暗指英國試圖以強硬姿態打破既有規則,凸顯了中英在貿易與外交中的文化沖突。清朝宗藩體系受到沖擊是在鴉片戰爭后,且與題無關,排除A。中國瓷器外銷是史實,但漫畫以瓷器被破壞為焦點,反映沖突而非貿易成果,排除B。工業革命對華傾銷發生于19世紀中期(如鴉片戰爭后),與1816年時間不符,且漫畫未強調商品輸出,排除C。1816年正值中英貿易快速擴張期(東印度公司壟斷貿易終結前),雙方在貿易規則、外交禮儀上的矛盾激化,漫畫通過文化沖突隱喻貿易摩擦,符合題干要求,選D。10.【解析】略11.【解析】蒙古西征是13世紀大規模的軍事擴張行動,在戰爭過程中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技術、文化、人員的交流(如火藥、印刷術傳入歐洲,天文歷法知識的傳播),直接體現了戰爭對文明進程的深刻影響。A正確伯羅奔尼撒戰爭是希臘內部爭霸戰爭,雖削弱城邦力量并引發希臘衰落,但其影響更聚焦政治格局,與“跨文明交流”關聯較弱。排除D三十年戰爭通過《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奠定近代國家主權體系,屬于戰爭后國際秩序的間接調整,非戰爭本身的戰術或武器推動。排除C普法戰爭雖推動德意志統一,但更偏向民族國家建構的政治結果,未直接體現戰爭手段(如戰術革新)對文明進程的塑造。排除B12.【解析】略13.【解析】選項C正確:材料中提到的“沒落”“衰敗”情緒和“東方文化救世論”思潮,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傳統價值觀和文化自信的沖擊。戰爭促使歐洲學者反思自身文明的局限性,并試圖通過關注東方文化尋找新的精神出路。這體現了現代戰爭引發的文化反思及不同文明間的碰撞與交流需求。選項A錯誤:歐洲經濟地位開始喪失是19時間末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經濟的崛起。選項B錯誤:材料中歐洲學者是對自身文明產生“憂患意識”,且“東方文化救世論”恰恰體現了對異質文化的借鑒,而非否定。選項D錯誤:材料中歐洲文化“優越感”確實動搖,但并未“徹底瓦解”,如殖民體系仍存,西方中心論仍有一定影響。14.【解析】材料顯示當中國探索出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路徑時遭遇誤解,印證C選項。A選項“必然沖突”表述絕對,B選項與文化交流雙向性史實不符,D選項未體現材料核心矛盾。15.【解析】略16.【解析】略二、材料題17.(1)特點:中華民族獨創;一脈相承,連續不斷;內容豐富多彩;開拓創新;兼收并蓄。(8分,任答四點即可)(2)貢獻:中國四大發明推動了西方社會的轉型和發展;中國官僚體制影響了近代西方民主制度(或中國科舉制度對西方文官制度的產生影響很大);中國儒家思想對東南亞,歐洲乃至世界都有深遠影響。(6分.)18.(1)中國:和平交往;西方:暴力沖突(戰爭)。(4分)(2)看法:同意。雖然在征服和擴張過程中伴隨著暴力、奴役和壓迫,但是在客觀上也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使世界各地的聯系越來越密切。(6)(3)共同作用: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2分)19.(1)1616年:俄使帶回華茶,標志華茶首次輸入俄國,開啟中俄茶文化交流序幕。(2分)1656年:巴依科夫使團抵京,正式建立中俄直接茶葉貿易渠道。(2分)1727年:《恰克圖條約》簽訂后,萬里茶道正式形成,確立中俄貿易制度化通道。(2分)(2)①促進中俄蒙貿易發展,帶動茶葉、絲綢等商品流通②推動邊境城鎮興起(如歸化、庫倫),③促進運輸、建筑等行業發展④促進農耕文明、草原文明與工業文明的交融⑤增強民族交流融合;⑥促進東西方思想文明的交流(任意3點,共6分)(3)①物質載體特殊性:茶葉兼具實用價值與文化象征意義(1分,依據“茶葉追蹤生活軌跡”)②交流雙向性:實現東西方不同文明形態的互鑒共生(1分,結合材料“連接三大文明"的表述)20.示例:觀點:鐵路華工修建的太平洋鐵路促進了美國社會的發展(2分)隨著美國國土面積的擴張,東西交通不便,嚴重影響了美國的統一與穩定;太平洋鐵路的修建完善了美國西部的交通運輸網,而華工是建造鐵路西段的主力。1869年太平洋鐵路通車,促進了西部開發,大大推動了美國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美國的統一與穩定;華工精神也融入到美國當代精神之中。(8分)鐵路華工是近代美國重大歷史進程的見證者、參與者和推動者,不僅為美國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推動了全球化進程。(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