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猜押02 中國古代史(遼宋夏金元至明清時期)考點 5年考情 押題依據中華文明起源至隋唐時期 2024年 T3·宋朝政府的經濟政策 T4·明清時期的基層治理 T5·唐至清揚州城變遷 從近5年江蘇高考題中可以看出,通過史料考查宋、明清時期的經濟,此時期的文化也是長考項,多市模擬題聚焦白銀貨幣化與宋明理學的發展,預測2025年仍為考查的重點內容,政治史的相關內容考察可能性較小。 遼宋夏金元到明清時期基本固定在選擇的4、5兩題,文字情境相對更多,主要注重經濟發展與文化特征。結合近5年高考題,可以預測2025年高考第4、5題中,此階段的經濟發展是必考內容。 2025年新高考歷史新結構體系下,選擇題的考查更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特別是通過現象發現本質;以情境為抓手,提供多樣化的材料,引導考生思考;題目更加注重細節,內容相對固定,試題容量沒有變化,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也更深入。區分清楚考查內容,對選項進行定點排查,從綱要再結合選必內容,能夠較好解決問題。2023年 T4·宋明理學 T5·乾隆年間社會經濟的發展2022年 T4·元朝行省 T5·明朝的社會與經濟發展2021年 T4·明代詩歌 T5·乾隆朝經濟與文化2020年 T4·北宋理學 T5·明朝經濟發展預測一 遼宋夏金元時期:多民族并立與統一、社會與經濟的新發展1.(常見考點)(2025·陜西聯考聯評·4)有宋一代,涌現諸多規模可觀的大、中型礦場。元豐年間,徐州“今三十六冶,冶各百余人,采礦伐炭”;信州鉛山冶銅的坑戶“常募十余萬人,晝夜采鑿”;廣東韶州的岑水場,更是吸引“四方之人棄農畝,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萬”。這反映了( )A.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人口職業流動 B.重農抑商政策導致經濟結構的變化C.雇傭勞動成為生產領域的普遍方式 D.崇富觀念嚴重沖擊了農業生產秩序【答案】A【解析】宋代礦場的興起和規模擴大,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些礦場吸引了大量人口從農業轉向礦業,體現了人口職業流動的現象,故選A項;材料主要描述的是礦業的興起和人口流動,并未直接體現經濟結構的變化是由重農抑商政策導致的,且宋代抑商政策有所松動,排除B項;材料中雖然提到了礦場招募大量人口進行采礦,但并未明確指出雇傭勞動已成為生產領域的普遍方式,且“普遍方式”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中雖然提到了人們為了利益而放棄農業轉向礦業,但并未直接說明這是由崇富觀念導致的,也未涉及農業生產秩序受到嚴重沖擊,排除D項。2.(圖片情境)(2025·河北石家莊質檢·4)宋代中期,定窯首創了將瓷器倒扣在墊圈上、再裝入匣缽入窯燒制的“支圈覆燒”法。以碗為例,其具體方式是將碗倒扣在一個和碗口一樣大的粘土支圈上,如此反復疊加,可以撂十幾層,然后入窯燒制。“支圈覆燒”法的出現,主要是由于( )圖1 定窯“支圈覆燒”法復原示意圖及模型A.科學理論的突破 B.江南地區的開發C.經營方式的創新 D.商品經濟的發展【答案】D【解析】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市場對瓷器的需求量增大,“支圈覆燒”法可以充分利用窯內空間,提高產量,降低成本,以滿足市場需求,所以商品經濟的發展是“支圈覆燒”法出現的主要原因,故選D項;中國古代科技多是經驗的總結,缺乏科學理論的突破,且材料中“支圈覆燒”法屬于工藝技術的改進,與科學理論突破無關,排除A項;江南地區的開發主要影響的是南方經濟的發展,定窯在河北曲陽,屬于北方窯口,江南地區的開發對定窯“支圈覆燒”法的出現影響不大,排除B項;“支圈覆燒”法是燒制技術的創新,而非經營方式的創新,排除C項。3.(2025·江蘇南京市、鹽城高三模擬·4)圖2為河北省邢臺市宋墓發現的磁州窯出產的《白釉黑彩孩兒鞠球紋枕》。這可以反映出當時( )圖2A.市民的價值追求 B.瓷器種類的多樣C.民眾的精神風貌 D.技能教育的普及【答案】C【解析】磁州窯作為民窯,順應民眾的喜好,生產出了符合大眾喜好的《白釉黑彩孩兒鞠球紋枕》,該瓷器枕面繪一童子正在全神貫注用腳踢蹴鞠,真實再現了宋代的民間生活,反映了民眾對蹴鞠游戲的生活情趣,故選C項;《白釉黑彩孩兒鞠球紋枕》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市民的價值需求,并非“價值追求”,排除A項;材料僅提及一件瓷器,無法推測瓷器種類的多樣,排除B項;蹴鞠是一種喜聞樂見的民間體育活動,并非技能教育,排除D項。4.(表格情境)(2025·廣東江門一模·5)表1變化說明,宋代( )表1 北宋朝廷對服飾的若干規定時間 朝廷規定宋初 “庶人服白”宋太宗時 順應民情,允許庶人服皂(黑)989年 限制庶人等服紫995年 因時俗所好,復許庶人服紫A.政府決策具有民主色彩 B.經濟發展沖擊等級秩序C.理學深刻影響社會風俗 D.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松弛【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北宋對庶人著裝要求逐漸放松,這與經濟活動的繁榮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等級結構,使得商人和手工業者等社會地位有所提升有關,故選B項;政府決策民主化體現在決策觀念的民主化、決策體制的合理化、決策研究的公開化、決策的法制化,充分體現百姓的意志,材料未涉及百姓在政府決策過程中的地位、作用,材料未體現政府決策的民主色彩,排除A項;理學創始人為周敦頤等,題干時間為宋初至995年,此時理學還未誕生,且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欲”,注重倫理等級秩序,排除C項;人身依附關系主要是指一方在人格和經濟上對另一方的全面依賴關系,材料里面并未涉及該關系,排除D項。5.(不常見考點、表格情境)(2025·山東日照一模·3)下表為宋代女性所從事行業的記載。據此可知,宋代( )夫人(北宋李覯母親)剛正有計算,募僮客燒薙耕耨,與同其利。晝閱農事,夜治女功 王國軒《李覯集》(節婦莫荃)歲事蠶績,得絲則機而杼軸,勤儉自營,生計漸盛……腴田數百頃 文瑩《玉壺清話》兩廊皆諸寺師姑賣繡作、領抹、花朵、珠翠、頭面、生色銷金花樣噗頭、帽子、特髻、冠子、絳線之類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宋五嫂魚羹,嘗經御賞,人所共趨,遂成富媼 周密《武林舊事》A.商品經濟發展改變民眾觀念 B.商業繁榮促成女性角色轉變C.女性依附地位得到顯著改變 D.經濟活動喚醒女性獨立意識【答案】B【解析】據材料“募僮客燒薙耕耨,與同其利”,“歲事蠶績,得絲則機而杼軸……腴田數百頃”,“賣繡作、領抹、花朵、珠翠……”,“宋五嫂魚羹,嘗經御賞,人所共趨,遂成富媼”可知,宋代女性不僅從事傳統的農業和手工業,還涉足商業活動(如賣繡品、經營魚羹等),這說明女性角色在商業繁榮的背景下發生了轉變,從傳統的家庭角色擴展到社會經濟活動參與者,故選B項;材料并未提及任何關于民眾觀念如何因商品經濟發展而改變的具體內容或事例,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女性參與各種經濟活動的情況,更多地反映了女性角色的轉變,而不是觀念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顯示女性在經濟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并未直接說明她們的社會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雖然個別女性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經濟上的成功,但她們的成功更多地體現在經濟層面,而非社會地位的提升,同時也不足以證明整個社會中女性的依附地位得到了顯著改變,排除C項;材料中的例子更多地展示了女性在經濟活動中的具體表現,而不是思想上的變化,她們的成功更多地體現在經濟層面,而非思想上的獨立意識,排除D項。6.(不常見考點、表格情境)(2025·河北模擬·4)據表1可知,南宋時期( )表1 以事教的童蒙讀物童蒙讀物 朝代 著者 條目《童蒙須知》 南宋 朱熹 衣服冠履、言語步趨、灑掃涓潔、讀書寫字、雜細事宜《小學》 南宋 朱熹 明倫、敬身《小學詩禮》 南宋 陳淳 事親、事長、男女、雜儀A.理學世俗化的傾向突出 B.“格物致知”思想深入人心C.傳統教化方式發生變化 D.“致良知”的理論開始萌芽【答案】A【解析】表格中朱熹(理學代表人物)與陳淳編寫的童蒙讀物,內容聚焦日常行為規范(如穿衣、灑掃、讀書)與倫理準則(事親、敬身、明倫),將理學倡導的“天理”“人倫”轉化為具體生活實踐。這種將高深理論下沉至兒童基礎教育的行為,正是理學滲透日常生活、推動倫理世俗化的直接體現,故選A項;童蒙讀物強調行為規訓而非認知方法,與“格物致知”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題干僅展示南宋童蒙教育內容,未提供與前代的對比,無法證明“方式變化”,排除C項;“致良知”屬明代心學理論,時間不符,排除D項。7.(2025·江蘇南通監測·4)隨著疑古惑經之風的興起,金石學作為一門全新的學術在北宋山東地區產生并發展壯大。趙明誠、李清照夫婦也以金石材料證經、補史。這一現象依托的時代背景是( )A.儒學復興運動興起 B.城市生活豐富多彩C.經世致用思潮傳播 D.科學技術獲得發展【答案】A【解析】北宋時期,儒學經歷了一次重要的復興,即理學(宋明理學)的興起。理學強調對儒家經典的深入研究和闡釋,這導致了對儒家經典文本的重新審視和疑古惑經之風的興起。同時,金石學作為一種新的學術方法,也被用于對儒家經典的考證和補充,與儒學復興運動相呼應,故選A項;城市生活的豐富性更多地體現在市民文化、商業繁榮等方面,與金石學的興起和疑古惑經之風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經世致用思潮主要強調學問的實際應用,且是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提出的,排除C項;科學技術的進步主要體現在農業、手工業、軍事等領域,與金石學的興起和疑古惑經之風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8.(不常見考點)(2025·福建廈門高三二模·4)宋初,中央政府在河北路設置緣邊巡檢司,巡檢“不授行營部署之號”且領兵不過三五千人,但“軍中事皆得便宜”,甚至可獨立處置一州賦稅。這些做法( )A.緩和了宋遼關系 B.提升了治國穩邊的效率C.削弱了軍隊實力 D.凸顯了軍政合一的特點【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宋初在河北路設置的緣邊巡檢司,擁有較大自主權,甚至可獨立處置一州賦稅,這是通過賦予巡檢較大權力的方式以應對邊境事務,從而提升了維護邊疆穩定的效率,故選B項;宋初宋遼關系緊張,排除A項;巡檢領兵雖少但權力集中,并未削弱軍隊實力,排除C項;材料表明巡檢在軍事和行政上具有自主權,但并未體現軍政合一的制度性特點,排除D項。9.(不常見考點)(2025·四川成都高三二診·5)11世紀中期以后,北宋政府多次頒布嚴禁向西夏出售銅錢的法令,規定售出銅錢過百者即要問罪;同時鑄造鐵錢輸入陜西,使陜西成為鐵錢銅錢并行的特殊貨幣區,后來還試圖讓陜西成為鐵錢專用區以阻滯銅錢流入西夏。這( )A.折射出宋夏經濟聯系緊密 B.導致了宋夏和議名存實亡C.有利于宋代新型貨幣產生 D.阻斷了西北傳統商貿通道【答案】A【解析】由材料“嚴禁向西夏出售銅錢的法令”“阻滯銅錢流入西夏”可知,宋夏之間存在著較為頻繁的經濟往來,由于雙方貿易頻繁,銅錢可能會大量流入西夏,所以北宋政府才會通過行政手段進行干預,以維護自身的經濟利益和貨幣體系穩定,這充分折射出宋夏經濟聯系緊密,故選A項;北宋政府對西夏的貨幣管控措施主要是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旨在防止銅錢外流,并沒有直接破壞宋夏和議的條款和內容,排除B項;北宋政府在陜西推行鐵錢等措施主要是為了應對銅錢流入西夏的問題,是對現有貨幣流通的一種調整和管控,其目的不是為了促進新型貨幣的產生,排除C項;政府的這些措施只是對貿易中的貨幣使用進行了規范和限制,而不是完全阻斷了貿易通道,排除D項。10.(2025·江蘇南通、泰州、鎮江、鹽城調研·4)金世宗完顏雍推行一系列仿效中原制度的政治改革,以至“中原之人呼他為“小堯舜””。朱熹甚至說如果金世宗“能尊行堯舜之道,要做大堯舜也由他”。時人對金世宗的評價反映出( )A.金朝以程朱理學為正統 B.金與宋政治制度的統一性C.北方經濟文化領先全國 D.宋金對峙中南宋地位下降【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金世宗效仿中原政治制度,得到中原人士高度贊揚,這表明金朝對中原政治制度高度認同,反映金與宋的政治制度具有統一性,故選B項;金世宗學習中原政治制度,而非程朱理學,排除A項;朱熹生活的南宋時期,南方經濟文化水平高于北方,排除C項;金世宗學習中原政治制度表明宋金對峙時期,南宋影響力增強,而非地位下降,排除D項。11.(2025·江蘇蘇錫常鎮四市一模·4)金太宗年間曾以“好生德洽,民不犯上”“天下不可以馬上治”等為科舉試題。金章宗詔令:“律科舉人止知讀律,不知教化之原,必使通治《論語》《孟子》,涵養器度。”由此可見,金朝( )A.休養生息發展農業生產 B.重視教化促進政權穩定C.推行漢制彰顯王朝正統 D.追溯華夷共祖以固社稷【答案】B【解析】由“好生德洽”、“天下不可以馬上治”、“通治《論語》《孟子》”可得,金太宗與金章宗時期通過科舉試題強調德治教化,要求官員通曉儒家經典,表明統治者意圖通過推廣儒家倫理和道德教育來提升官員素質,維護社會秩序,從而鞏固政權,故選B項;材料未提及減輕賦稅或鼓勵農耕等農業政策,與休養生息無關,排除A項;題干重點并非推行整套漢制以彰顯正統地位,主要目的是通過特定文化要求鞏固統治,排除C項;題干未涉及華夷共祖觀念或民族認同問題,排除D項。12.(不常見考點、表格情境)(2025·陜西榆林模擬·5)表2中的史料記載可直接用于研究元朝( )《元朝名臣事略》 先生(許恒)每有奏對,則上自擇善譯者,然后見之。或譯者言不逮意,上已領悟,或語意不倫,上亦覺其非而正之。《元史》 “臣素不讀漢人文書,未解其意”《庚申外史》 元朝最后一個皇太子愛猷識里達臘說:“李先生教我儒書許多年,我不省書中何義;西番僧教我佛經,我一夕便曉。”表2A.漢化遲滯的現象明顯 B.民族矛盾的尖銳突出C.蒙漢雜糅的二元制度 D.草原本位的執政理念【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元朝高層(如皇帝和皇太子)在理解和接受漢文化方面存在困難,這表明漢化進程并不順利,存在遲滯現象,故選A項;史料中并未直接提及民族矛盾的尖銳性,而是側重于文化理解和接受程度的差異,排除B項;雖然元朝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但史料中并未明確提及蒙漢雜糅的二元制度,排除C項;史料記載主要反映了元朝時期的語言障礙、文化差異以及執政階層對漢文化和佛教的不同態度。但并不能直接用于研究元朝草原本位的執政理念。草原本位的執政理念更多地體現在元朝的政治制度、經濟政策、軍事戰略以及對待不同民族和文化的態度上,這些方面需要更直接、更具體的史料來支撐研究,排除D項。13.(易錯考點)(2025·廣東廣州綜合測試·5)1362年,元順帝頒布圣旨,任命云丹堅贊為察翁格奔不地方招討使,要求其監督差發、賦稅等事務,并規定:“(若)云丹堅贊依仗對他的委托,未經與朵甘思宣慰司商議,處罰無辜的人,要上奏我們。”這反映出元朝( )A.地方治理注重相互制衡 B.賦稅征收制度漸趨完善C.行省制度提高行政效率 D.邊疆管理采用羈縻政策【答案】A【解析】元順帝任命云丹堅贊為招討使,同時規定其處罰人需與朵甘思宣慰司商議,這體現了在地方治理上利用不同機構互相制約,防止權力濫用,即地方治理注重相互制衡,故選A項;材料著重強調的是對云丹堅贊權力的限制,并非針對賦稅征收制度本身的完善,排除B項;行省制度提高行政效率需體現行省對地方事務的統籌管理及效率提升,但材料中朵甘思宣慰司屬于地方機構,未涉及行省運作,排除C項;羈縻政策強調通過籠絡地方首領間接管理邊疆,而材料中招討使由中央任命且受宣慰司制約,屬于直接管理非羈縻,排除D項。14.(不常見考點)(2025·江西贛州高三一模·4)撫州處士李士華生于南宋末年,“會宋亡為元,更易方笠窄袖衫(北式服飾),處士猶深衣幅巾(南士服飾),翱翔自如,人競以為迂,處士笑曰:“我故國之人也,義當然耳”。由此可見,元朝時( )A.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 B.江南文化面貌發生異變C.地域文化觀念存在差異 D.世俗文化成為主流文化【答案】B【解析】宋亡后在元朝統治下江南眾人改穿北式服飾,李士華堅持南士服飾被視為異類,體現出江南文化在服飾等方面受北方影響發生了明顯改變,即江南文化面貌發生異變,故選B項;題干中沒有涉及南北經濟狀況及差距的內容,無法得出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主要呈現的是江南地區在元朝時文化的變化,重點不是南北地域文化觀念在同一時期的差異對比,排除C項;元朝時雖世俗文化有所發展,如元曲流行,但官方推崇程朱理學,儒家文化在政治教育等領域占主導,傳統禮教觀念影響深遠,所以世俗文化并未成為主流文化,排除D項。15.(易錯考點)(2025·山東齊魯名校聯考·4)元代,漢族散曲家楊朝英編寫的散曲集《陽春白雪》和鐘嗣成編寫的戲曲論著《錄鬼簿》等,對各民族出身的散曲作家和戲劇作家都能一視同仁。而且畏兀兒族作家貫云石還為《陽春白雪》作序。這反映了元代( )A.民族平等成為共識 B.民族交流交融的趨勢C.民族隔閡逐漸消解 D.多元一體的民族觀念【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漢族散曲家編寫的作品中包含各民族作家,以及畏兀兒族作家為漢族作品作序,體現了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共同反映了元代民族交流交融的趨勢。這種趨勢不僅促進了各民族文學藝術的交流與融合,也推動了元代文化的多元發展和繁榮,故選B項;雖然材料顯示了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但“民族平等成為共識”這一表述過于絕對,因為共識的形成需要廣泛的社會基礎和明確的認知,排除A項;材料雖然顯示了文化交流,但不足以證明“民族隔閡逐漸消解”,因為消解隔閡需要更深入的社會和文化融合,以及長期的觀察才能得出結論,排除C項;雖然元代確實是一個多民族共存的時期,但材料中的信息更側重于文化交流,而非對整個國家民族觀念的描述。多元一體的民族觀念是一個宏觀的社會文化現象,需要更全面的證據來支持,排除D項。16.(不常見考點、表格情境)(2025·山東德州優高九校聯考·3)如表為《元史·食貨志》中的相關記載。這反映出元代( )(元世祖)中統元年,始立鈔法……以銀為本,鈔為用,錢為輔。……至元二十四年,又造至元鈔,自二貫至五文,凡十一等,以絲為本,貫五十兩,當銀五十兩,諸物之價,皆隨鈔為輕重。A.白銀成為主要貨幣 B.紙幣發行制度較為完善C.鑄幣制度發生變化 D.商品經濟發展遠超前代【答案】B【解析】從材料可知,元代中統元年(1260 年)就開始確立鈔法,并且到至元二十四年(1287 年)又造至元鈔,對紙幣的面額(從二貫至五文,凡十一等)、價值(以絲為本,貫五十兩,當銀五十兩)等都有明確規定,還提到諸物之價皆隨鈔為輕重。這表明元代對于紙幣的發行有比較系統的規定,包括其價值尺度等,說明紙幣發行制度較為完善,故選B項;元朝將紙幣作為單一流通貨幣來發行,白銀不是主要貨幣,排除A項;材料重點是在講鈔法,“鈔”是紙幣,對于鑄幣只是提及錢為輔,不能表明鑄幣制度發生了變化,排除C項;材料主要強調元朝的紙幣的發行,據所學可知,宋朝也有紙幣的發行,不能據此說明元朝的商品經濟比宋朝發達,排除D項。17.(不常見考點)(2025·遼寧名校聯盟模考·4)宋元時期,市舶司是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當時搭載漳州瓷器的商船必須到泉州市舶司領取公憑并經嚴格的審驗才能出海。因此泉州港附近的各縣,尤其是九龍江口的同安、廈門、漳浦、東山等地都是窯場密集分布的地區。這說明( )A.宋元時期海禁政策較為嚴格 B.商品生產的外向型特征明顯C.福建瓷器生產水平領先全國 D.朝貢貿易是外貿的主要形式【答案】B【解析】因為商船搭載漳州瓷器出海需要到泉州市舶司領取公憑并審驗,而泉州港附近窯場密集分布,說明這些瓷器生產主要是為了通過泉州港進行對外貿易,體現了商品生產是面向海外市場的,外向型特征明顯,故選B項;海禁政策主要是明清時期實行的限制中外貿易和交流的政策,宋元時期鼓勵對外貿易,并不存在嚴格的海禁政策,排除A項;題干中沒有將福建瓷器生產水平與全國其他地區進行比較,無法得出福建瓷器生產水平領先全國的結論,排除C項;朝貢貿易是指海外諸國與明政府間進行的以朝貢為名的有限制的貿易,題干中并未提及朝貢貿易相關內容,主要強調的是普通的對外貿易情況,排除D項。18.(2025·江蘇泰州調研·4)表1為元代可考的13位民間科技文獻作者群體構成表。據此可知,元代( )表1籍貫及主要活動地(今) 人數 文獻涉及領域北京 1 數學江西 1 地理學江蘇 1 中醫學安徽 1 中醫學河北 2 中醫學、數學浙江 5 地理學、中醫學、數學不詳 1 中醫學A.傳統科技已進入總結階段 B.科技成果局限于農業領域C.科技發展受區域經濟影響 D.政府弱化對科技扶持力度【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在元代13位民間科技文獻作者中,來自南方的作者占有8位,這表明南方文化實力強于北方,這是受到經濟重心南移后,南方文化得到發展的影響,故選C項;明清時期傳統科技進入總結階段,排除A項;中醫學不屬于農業領域,排除B項;民間科技文獻作者籍貫與政府扶持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19.(不常見考點)(2025·福建部分地市校3月質檢·4)元代寧夏地區,來自不同地區的各族軍民參與屯田生產。六盤山區有蒙古、色目人移民屯田,寧夏中北部有來自南宋故地、太原等地的軍民屯田。這有助于( )A.削弱地方割據勢力 B.減輕民眾賦役負擔C.改變西域社會風俗 D.推動建構一統秩序【答案】D【解析】不同地區各族軍民在元代寧夏地區屯田,促進了各民族在同一地區生產交流,加強了各地區間聯系及民族融合,利于強化對全國的管理,推動國家一統秩序建構,故選D項;題干強調各族軍民屯田,與削弱地方割據勢力無關,排除A項;屯田以軍民自力墾殖為主,未必直接減輕賦役,且元代賦役制度復雜,材料未體現此效果,排除B項;寧夏屬西北而非傳統西域范疇,且屯田主要體現生產協作,未強調社會風俗變遷,排除C項。20.(不常見考點)(2025·河北唐山模擬·6)元代以前的繪畫作品多不用款,明清以降題款增多并逐漸擴大到題跋,即在畫面中書寫與繪畫相關的詩詞文句等,再蓋上篆刻印章。這一變化帶來的深層次影響是( )A.促使繪畫創作從注重技法轉向寫意 B.改變傳統藝術的審美取向C.提升文人群體在藝術領域的話語權 D.豐富社會大眾的文化生活【答案】C【解析】元代以前繪畫多不用款,明清時期題款和題跋增多,在畫面中書寫詩詞文句并蓋印章,這一變化使文人能更好地借畫面傳達自身情感、思想、藝術理念等,進一步提升了文人群體在藝術領域表達自我觀點和發揮影響力的能力,進而提升在藝術領域的話語權, 故選C項;繪畫創作注重寫意并非從這一變化開始,此前繪畫就有注重寫意的發展趨勢,所以說促使繪畫創作從注重技法轉向寫意不準確,排除A項;傳統藝術的審美取向并未因題款和題跋增多就發生改變,題款等更多是豐富了藝術表現形式,而非改變審美取向,排除B項;這一變化主要影響的是繪畫藝術領域,對于豐富社會大眾文化生活并非其深層次影響,社會大眾接觸和欣賞繪畫作品相對有限,排除D項。預測二 明清時期:統一與封建經濟的鼎盛21.(2025·江蘇鎮江監測·4)明初沿前代設給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始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各設給事中,輔助皇帝處理奏章,稽察駁正六部之違誤。這說明六科給事中( )A.位卑權重厚賞嚴罰 B.職責明確權力較大C.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D.凌駕六部專權亂政【答案】B【解析】據材料“各設給事中,輔助皇帝處理奏章,稽察駁正六部之違誤”可知,六科給事中的職責是輔助皇帝處理奏章以及對六部的違誤進行稽察駁正,職責明確,能夠稽察駁正六部的違誤,說明其具有一定權力,故選B項;“位卑權重厚賞嚴罰”一般是指職位較低但權力較大且伴有豐厚賞賜和嚴厲懲罰的情況,而材料未涉及這些方面,排除A項;材料強調六科給事中的職責,沒有涉及丞相的內容,1380年明太祖廢丞相,排除C項;雖然六科給事中可以稽察駁正六部之違誤,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凌駕于六部之上專權亂政,他們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對六部工作進行監督稽察,并非專權亂政,排除D項。22.(新切入點)(2025·河南部分名校聯合模擬·5)明洪武年間,衛所作為國家力量的代表深入河西地方社會,衛所軍戶構成了河西人口的主體,逐漸在河西地區形成衛所軍戶群體,這些衛所軍戶形成后,經過數代生息繁衍,形成了龐大的軍戶家族。明朝中后期,軍戶子弟得以廣泛參與到各項社會事務中,軍戶出現了由“軍”向“民”轉變的趨勢。這一轉變趨勢( )A.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B.體現了明代社會階層的固化C.反映了明代軍事力量加強 D.減輕了國家對百姓人身控制【答案】D【解析】衛所軍戶由“軍”向“民”轉變,意味著其身份逐漸脫離軍事體系,融入普通民戶體系,軍戶子弟廣泛參與社會事務,說明國家對軍戶的軍事化管理減弱,原本強制性的軍役義務可能被普通賦稅替代,人身依附關系松弛,客觀上減輕了國家對百姓的控制,故選D項;中央對地方管理的加強通常表現為強化行政或軍事監管,而軍戶“民化”弱化了衛所軍事職能,地方治理可能轉向民政系統,中央集權未必因此強化,排除A項;社會階層固化強調身份難以改變,但軍戶向民戶轉化恰恰打破了軍事與民籍的界限,提供了階層流動的可能,排除B項;衛所軍戶轉為民戶會導致衛所兵源減少、軍事職能衰退,明朝中后期衛所制衰敗正是軍事力量削弱的表現,排除C項。23.(新切入點、圖表情境)(2025·河南名校聯盟階測·5)表1為地方志有關山東的記載。綜合表中信息可得出的結論是,當時( )表1棉花“六府皆有之,東昌尤多,商人貿于四方,其利甚溥” 嘉靖《山東通志》“高唐、夏津、恩縣、范縣宜木棉,江淮賈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 萬歷《東昌府志》“土宜木棉……五谷之利,不及其半” 萬歷《兗州府志》A.長途和大額貿易的興盛 B.物種交流改變食物結構C.經濟收益助推棉花種植 D.新型工商業市鎮的興起【答案】C【解析】題干材料中“商人貿于四方,其利甚溥”“居人以此致富”“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等信息表明,山東地區因棉花種植帶來的經濟收益遠超傳統糧食作物,且商人參與貿易使居民致富,說明經濟利益驅動了棉花種植的推廣,故選C項;材料雖提到商人貿易,但未具體說明貿易規模或運輸距離,無法直接印證長途大額貿易興盛,排除A項;棉花是經濟作物,材料未提及其作為新物種引入或影響糧食種植比例以外的食物結構變化,排除B項;材料僅強調棉花貿易和收益,未涉及工商業市鎮的形成或特點,排除D項。24.(新切入點)(2025·山東齊魯名校聯考·5)明朝建立之初,政府以寶鈔與銅錢作為主幣,明令“禁民間不得以金銀貨物交易”。到了嘉靖初年,白銀不僅成為流通領域的主幣,而且成為政府實際認可的主幣定型狀態。這一變化產生的背景是( )A.賦役征收制度調整 B.小農經濟開始解體C.國內外市場聯系的加強 D.政府貨幣政策出現轉變【答案】C【解析】嘉靖初年(1522年后)是新航路開辟后。隨著國內外市場聯系的加強,特別是在對外貿易中,白銀作為一種普遍接受的貨幣,其流通性和接受度增加,這促使白銀逐漸成為流通領域的主幣,故選C項;賦役征收制度的調整(如“一條鞭法”中的“賦役征銀”)可能會影響貨幣的使用,但這并不是嘉靖初年白銀成為主幣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小農經濟開始解體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后,與材料時間“嘉靖初年”(1522年后)不吻合,排除B項;政府的貨幣政策轉變是白銀成為主幣的一個結果,而不是背景。明初政府雖然禁止民間使用金銀交易,但隨著市場力量的變化,政府不得不適應實際情況,最終認可了白銀的主幣地位,排除D項。25.(圖表情境)(2025·福建泉州監測·5)表1為明朝中后期的經濟措施(部分),這些措施旨在( )時間 措施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內閣和各部逐一搜訪各地銀礦隆慶元年(1567年) 解除部分海禁政策隆慶四年(1570年) 開鑄隆慶通寶萬歷四年(1576年) 鑄萬歷通寶制錢A.繁榮對外貿易 B.應對財政危機 C.緩解通貨膨脹 D.發展商品經濟【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搜訪各地銀礦”“解除部分海禁政策”“開鑄隆慶通寶”,政府通過增加銀礦開采、促進海外貿易和鑄造新幣,可以增加財政收入,緩解財政壓力,故選B項;解除海禁雖然促進了海外貿易發展,但政府的主要動機是增加關稅收入,排除A項;材料措施中并沒有直接針對通貨膨脹進行,如調整貨幣供應量、控制物價等,排除C項;這些措施雖客觀上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但政府的主觀意圖是解決財政危機,而非主動推動商品經濟繁榮,排除D項。26.(新考點)(2025·山東部分學校質檢·4)有學者認為,明后期民間“積資最高者達百萬兩,其趨向仍為利用其資金捐官,令子弟讀書入仕,延攬學者,購置古玩書籍,其下者恣意揮霍”。該學者意在說明明代( )A.商品經濟快速發展 B.享樂縱欲風氣盛行C.社會轉型動力不足 D.社會危機日益加深【答案】C【解析】據材料“利用其資金捐官”“令子弟讀書入仕,延攬學者”“購置古玩書籍”并結合所學可知,明后期富人雖然積累了大量財富,但他們的資金主要用于用于捐官、子弟教育、延攬學者和購置古玩書籍,或者恣意揮霍,但沒有投入到擴大再生產等推動社會經濟結構轉型的領域,這反映出明代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社會轉型缺乏足夠的動力,故選C項;材料強調的是明后期民間富人的積累資金的去向,而不是商品經濟的發展狀況,并且資金的用途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A項;材料中 “恣意揮霍” 只是富人資金使用的一部分,還有資金用于傳統的捐官、子弟讀書入仕等方面,并不是享樂縱欲風氣,排除B項;社會危機主要指農民起義、邊疆危機、政治腐敗導致的統治危機,但材料強調的是明后期民間富人的積累資金的去向,并未加深社會危機,排除 D項。27.(新切入點)(2025·河北邢臺一模·6)李贄在《童心說》中感嘆,“夫六經、《語》、《孟》,非其史官過為褒崇之詞,則其臣子極為贊美之語,又不然,則其遷闊門徒、懵懂弟子,記憶師說,有頭無尾,得后遺前,隨其所見,筆之于書。后學不察,便謂出自圣人之口也,決定目之為經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這表明李贄( )A.主張經世致用 B.否定儒家經典 C.批判君主專制 D.反對迷信經典【答案】D【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李贄感嘆六經、《語》、《孟》中有很多史官褒揚的內容和臣子贊美的語言,但其迂腐的門徒、懵懂弟子不加考察就認定是出自圣人之口,說明李贄強調應反對迷信經典,故選D項;經世致用思想是指學問必須有益于國事,即強調治學應解決現實問題,材料強調的是對經典的認同問題,與經世致用無關,排除A項;李贄認為六經、《語》、《孟》等書中有很多并不是圣人原話,后人閱讀時應仔細考察,不應迷信經典,而不是否定儒家經典,排除B項;材料并無有關君主的內容,無法得出批判君主專制的結論,排除C項。28.(重要考點)(2025·山東泰安一模·5)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提出了兩種政治秩序:其一是以三代圣王為首的君主制,其二是否定了現實的、墮落的君主專制后重建的君臣共治。兩種秩序都符合《禮運》首章“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政治理想。這體現出黃宗羲( )A.反對迷信權威并追求思想自由 B.繼承和發展了傳統政治理想C.打破了程朱理學正統思想地位 D.反對集權專制追求民主政治【答案】B【解析】據材料“兩種政治秩序都符合‘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政治理想”可知,黃宗羲的思想有對傳統政治理想的繼承,同時他又提出否定現實君主專制后重建君臣共治的新主張,這是對傳統政治理想的發展,故選B項;材料中黃宗羲是基于傳統政治理想提出自己的主張,未體現反對迷信權威和追求思想自由,排除A項;黃宗羲的思想雖然對傳統思想有沖擊,但并沒有打破程朱理學的正統思想地位,排除C項;黃宗羲的君臣共治主張本質上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并非追求民主政治,排除D項。29.(2025·江蘇蘇州九校聯考·5)明代中期,隨著《水滸傳》的刊行和仿作大量出現,文人士大夫開始為它作序跋、點評。與前人評點歷史演義強調“羽翼信史”“裨益教化”不同,他們肯定了《水滸傳》的虛構,如胡應麟稱贊《水滸傳》“述情敘事,針工密致”“曲盡人情”。當時文人的點評( )A.促進了通俗文學的興起 B.反映思想領域的新變化C.迎合了大眾的娛樂需求 D.突出了小說的教化功能【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題干信息,明朝中期以后,工商業發展,工商業市鎮興起,市民階層壯大,《水滸傳》為代表的小說內容通俗易懂、情節生動,貼近市民生活,傳遞市民階層的道德觀念與人生智慧滿足了市民階層的文化需求。文人士大夫肯定《水滸傳》在敘事和情感方面吸引大眾,就是在肯定其滿足市民階層精神生活需求的價值,迎合了大眾的娛樂需求,故選C項;文人的點評適應了通俗文學興起的時代潮流,而非促進了通俗文學的興起,排除A項;明代思想領域的新變化通常指的是心學和李贄等的反傳統思想,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據材料“與前人評點歷史演義強調‘裨益教化’不同”可知,當時文人的點評不再以強調教化為主,排除D項。30.(2025·江蘇如皋調研·5)明朝中后期,文人“談虎”之風盛行,出現了《虎苑》《虎薈》之類專門載錄虎故事的小說集。這些小說以“循良可以驅虎”與“政有苛暴則虎狼食人”為基本敘事邏輯。這類小說( )A.承載著特定政治文化意蘊 B.隱含了一定平等和叛逆色彩C.折射出主流價值觀的嬗變 D.沖擊了程朱理學的統治地位【答案】A【解析】這些小說以“循良可以驅虎”與“政有苛暴則虎狼食人”為基本敘事邏輯,借助虎事隱喻政治,即政治清明則虎不傷人,政治暴虐則虎狼食人,隱含著對苛政暴政的批判,承載著特定的政治文化意蘊,故選A項; 這些小說更多的是反映政治狀況與民生關系,沒有提及平等和叛逆色彩相關的內容,排除B項;明朝中后期,雖然社會風貌有所變化,但主流價值觀并未發生大的嬗變,依然是儒家思想占主導,排除C項; 程朱理學在明朝中后期依然占據統治地位,這類小說并未對其產生沖擊,反而是在其影響下的文化表現,排除D項。31.(2025·江蘇海門中學調研·4)1607年,徐光啟和意大利人利瑪竇合作翻譯的《幾何原本》出版。隨著更多西方數學著作被引入,大批“會通”性新式數學著作涌現。此類著作借用西方數學形式邏輯和公理化體系對中國傳統數學進行梳理和闡釋。這一現象反映出( )A.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 B.總結性傳統科技著作出現C.中華文明受到嚴重沖擊 D.近代科技在中國迅速發展【答案】A【解析】此類著作借用西方數學形式邏輯和公理化體系對中國傳統數學進行梳理和闡釋,豐富了中國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更新數學觀念,推動數學思維方式發生變化,反映了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故選A項;材料強調的是西方數學對中國傳統數學的影響,而非中國傳統科技著作的總結性,排除B項;當時西方數學等文化的傳入,只是中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中華文明并未受到嚴重沖擊,中國傳統文化在當時仍占據主導地位,排除C項;此時近代科技在中國并未迅速發展,只是開始有西方科技的引入和影響,排除D項。32.(新考點、圖表情境)(2025·福建漳州檢測·6)圖1為明代哲學家呂坤所著《呻吟語》的目錄(部分)據此判斷,呂坤旨在( )目錄卷一內篇禮集·性命 卷一內篇禮集·存心 卷一內篇禮集·倫理 卷一內篇禮集·談道 卷二內篇樂集·修身 卷二內篇樂集·問學 卷三內篇射集·應務 卷三內篇射集·養生 卷四外篇御集·圣賢 卷四外篇御集·品藻 卷五外篇書集·治道 卷六外篇數集·人情 卷六外篇數集·物理 卷六外篇數集·詞章圖1《呻吟語》目錄(部分)A.宣揚修身治國的價值理念 B.開啟明清救世的啟蒙思潮C.凸顯三綱五常的道德追求 D.強化事君愛國的家國情懷【答案】A【解析】《呻吟語》從 “修身” 到 “治道”,從 “性命”“存心” 到 “人情”“物理” 等多方面內容,構建了一個從個人修養到社會治理的體系,集中體現了修身治國的價值理念,故選A項;明清救世的啟蒙思潮主要由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開啟,B項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雖然目錄中有 “倫理”,但書中還有大量關于 “問學”“養生”“物理” 等非三綱五常范疇的內容,不能以偏概全地說旨在凸顯三綱五常,排除C項;目錄中的內容遠遠超出了事君愛國的家國情懷范疇,“性命”“詞章” 等與家國情懷關系不緊密,不能將其作為呂坤著書的主要目的,排除D項。33.(2025·江蘇南通監測·5)清初規定:言官本章“是與不是必須封進聽旨定奪”,閣臣不得過問。隨后規定科道以及在京各官奏折不必先送內院,而是“徑詣宮門”。這些規定表明,清初( )A.中樞機構發生異變 B.奏折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C.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D.內閣參與機務權力被剝奪【答案】D【解析】據題干可知,在清朝初年,內閣大臣不得過問言官的本章,并且,科道以及在京各官的奏折可以繞過內閣而直接“徑詣宮門”,據此可知,這些規定表明內閣參與機務的權力幾乎被剝奪,故選D項;題干所述規定屬于對內閣權力的限制,并不能擴大為整個“中樞機構”,并且在清朝初年,其中樞機構并沒有發生異變,排除A項;雖然題干述及了奏折制度,但是其著重點在于敘述內閣的權力變化,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排除C項。34.(2025·江蘇泰州調研·5)乾隆三十年,國史館修人物傳,高宗改變了清初的評價標準,對于明末諸臣黃道周、史可法等,肯定他們的“臣節”,給予了較高評價;對于降清的一些人,卻予以了否定。這樣做旨在( )A.弘揚儒學正統 B.整頓官場風氣 C.強化集權統治 D.提升官員素質【答案】C【解析】據材料“乾隆三十年……予以了否定”可知,乾隆年間修人物傳對忠君的明末諸臣進行了肯定,這體現了清政府更強調臣子的忠君品質,而不是投降,這有助于加強官僚等對皇帝的忠臣,進而加強對官僚集團的控制,有助于強化集權統治,故選C項;儒學正統思想在清朝以程朱理學為代表,儒家學說包含忠君思想等,但這并非其目的,弘揚儒學正統也是為了鞏固統治,排除A項;清朝中期官員貪污腐敗盛行,僅憑修史改變不了整個官場風氣,且材料強調忠君,不體現廉潔等,排除B項;強調忠君是為了維護君權,提升官員素質體現在治理能力方面等,與材料信息關系不大,排除D項。35.(新情境)(2025·山東泰山教育聯盟高三測評·4)清代《登州府志》記載,“紡織花布,以自衣被。窮鄉山陬,無問男婦為之,其織作須織工。勤有余布,亦兼鬻于鄉市,復有布賈販之城市”。這反映出當時登州( )A.家庭勞動分工的變化 B.家庭手工業助推商業發展C.城市經濟的發展進步 D.出現了經濟的區域性分工【答案】B【解析】材料中提到登州府的人們紡織花布以供自己和家庭使用,多余的布匹也會在鄉市出售,還有布商將其販賣到城市,這反映了當時登州家庭紡織業的發展,并且家庭紡織業的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地商業的發展,故選B項;據“無問男婦為之,其織作須織工”,可知男女都參與紡織,但材料沒說男的就不耕地了,由女的耕地,從而不足以說明“家庭勞動分工變化”,排除A項;材料主要描述的是農村家庭手工業的情況,與城市經濟沒有直接關聯性,排除C項;經濟的區域性分工 是指在不同區域之間根據各自的資源和要素優勢,進行專業化生產,并通過區域之間的貿易來實現產品價值和滿足各自的需求,材料僅涉及登州這一個地區的家庭紡織業概況,體現不出“經濟的區域性分工”,排除D項。36.(表格情境)(2025·安徽蚌埠質檢·5)下面為順治九年(1652)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期間田賦(地丁銀)、鹽課、關稅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表。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時間 地丁銀 鹽課銀 關稅銀順治九年 87% 9% 4%康熙二十四年 87% 9% 4%雍正三年 84% 12% 4%乾隆十八年 72% 17% 11%乾隆三十一年 61% 12% 11%A.政府調整重農政策 B.商品經濟水平提升C.土地利用效率下降 D.戶籍管理力度削弱【答案】B【解析】題干顯示,順治九年(1652)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間,地丁銀(田賦)占財政收入比重從87%降至61%,而鹽課和關稅占比上升,結合所學,清朝前期商品經濟持續發展,手工業、商業繁榮推動國內市場和對外貿易擴大,如絲織、瓷器等行業興盛,帶動商品流通量增加,關稅、鹽稅等商業稅源自然增長,故選B項;政府調整重農政策主要指賦稅改革或墾荒獎勵,但材料中地丁銀占比下降是因商業稅增長而非農業政策主動削弱,排除A項;土地利用效率下降缺乏史實依據,康乾時期耕地面積擴大且精耕細作推廣,排除C項;戶籍管理與地丁銀(攤丁入畝后按田畝征稅)關聯度低,且與關稅、鹽課增長無直接關系,排除D項。37.(新考點)(2025·江西萍鄉高三一模·5)下表為清朝嘉慶時期(1796—1820年)部分省份白銀使用率統計表。這一現象( )低銀區(<20%) 高銀區(>50%)省份 白銀使用率 省份 白銀使用率東北 5.56% 福建 54.90%直隸 2.47% 廣東 54.17%山東 2.86% 廣西 50.00%河南 2.50% 云南 72.22%安徽 16.39% 江蘇 11.63% A.折射出當時商貿發展速度緩慢 B.與區域貨幣來源存在密切聯系C.根源于區域經濟水平差異顯著 D.表明貨幣體系制度性缺陷萌發【答案】B【解析】據表格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嘉慶時期中國的貨幣體系較為復雜,白銀、銅錢和紙幣并存。不同地區的經濟活動、貿易頻繁程度以及貨幣供應情況各不相同,導致白銀使用率有所差異。例如,經濟較為發達、貿易較為頻繁的地區,白銀的使用率較高;而經濟相對落后、貿易較少的地區,白銀使用率則較低,故選B項;白銀使用率的高低并不能直接反映商貿發展的速度。商貿速度受多種因素影響,如政策、交通、市場等,而白銀使用率只是貨幣使用的一個方面,排除A項;經濟水平只是影響貨幣使用的眾多因素之一,而且經濟水平高的省份并不一定白銀使用率就高,因為還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根源于”說法失當,排除C項;表格只是提供了不同省份的白銀使用率,并沒有提及貨幣體系或制度性缺陷的任何信息,排除D項。38.(新情境、圖表情境)(2025·山東青島一模·4)下表是明清時期浙江崇德縣旱地情況統計。這一變化是由于( )時間 旱地畝數(畝) 旱地占田地總數的百分比(%)萬歷年間 62308 12.46康熙年間 207086 41.38A.生產工具的進步 B.商品經濟的發展C.賦稅制度的改革 D.經濟結構的變化【答案】B【解析】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推動了經濟作物種植的擴大。浙江崇德縣旱地面積及占比的大幅增長,是因為人們為了種植適宜旱地生長的經濟作物,如棉花等,將部分田地改為旱地,以滿足市場對經濟作物的需求,從而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故選B項;生產工具的進步主要體現在提高生產效率上,不會直接導致旱地面積的大幅增加,排除A項;明清時期的賦稅制度改革,如一條鞭法、攤丁入畝等,重點在于改變賦稅征收的方式和標準,以優化稅收體系、平衡稅負,與土地類型的改變及旱地面積的增加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排除C項;當時中國的經濟結構仍以小農經濟為主導,并未發生根本變化,排除D項。39.(新考點)(2025·陜西聯考聯評·5)清代各省來川經商的移民紛紛建立會館。起初,會館以祀神為主,如湖廣籍祀禹王、福建籍祀天后等。后來,會館成為聯絡同鄉情誼之所,且常接家鄉戲班來蜀演唱,各省會館定期演劇,僅陜西會館一年就有上千臺戲曲表演。這一變化( )A.說明商業競爭促進了文化發展 B.推動了四川地區的文化交融C.滿足了市民階層多元精神需求 D.形成了川民獨特的文化認同【答案】B【解析】據材料“常接家鄉戲班……上千臺戲曲表演”可知,來川經商的移民建立會館,不同會館定期演出家鄉戲劇,有助于不同地區的文化在四川傳播,推動了四川地區的文化交融,故選B項;材料體現的是不同地區的戲劇在四川地區表演,并未體現商業競爭,且各省去四川經商的移民不一定從事同種行業,不一定存在商業競爭,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戲劇一種文化形式,無法滿足“多元精神需求”,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外省移民的行為,不涉及川民的態度,“文化認同”無從得出,排除D項。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猜押02 中國古代史(遼宋夏金元至明清時期)考點 5年考情 押題依據中華文明起源至隋唐時期 2024年 T3·宋朝政府的經濟政策 T4·明清時期的基層治理 T5·唐至清揚州城變遷 從近5年江蘇高考題中可以看出,通過史料考查宋、明清時期的經濟,此時期的文化也是長考項,多市模擬題聚焦白銀貨幣化與宋明理學的發展,預測2025年仍為考查的重點內容,政治史的相關內容考察可能性較小。 遼宋夏金元到明清時期基本固定在選擇的4、5兩題,文字情境相對更多,主要注重經濟發展與文化特征。結合近5年高考題,可以預測2025年高考第4、5題中,此階段的經濟發展是必考內容。 2025年新高考歷史新結構體系下,選擇題的考查更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特別是通過現象發現本質;以情境為抓手,提供多樣化的材料,引導考生思考;題目更加注重細節,內容相對固定,試題容量沒有變化,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也更深入。區分清楚考查內容,對選項進行定點排查,從綱要再結合選必內容,能夠較好解決問題。2023年 T4·宋明理學 T5·乾隆年間社會經濟的發展2022年 T4·元朝行省 T5·明朝的社會與經濟發展2021年 T4·明代詩歌 T5·乾隆朝經濟與文化2020年 T4·北宋理學 T5·明朝經濟發展預測一 遼宋夏金元時期:多民族并立與統一、社會與經濟的新發展1.(常見考點)(2025·陜西聯考聯評·4)有宋一代,涌現諸多規模可觀的大、中型礦場。元豐年間,徐州“今三十六冶,冶各百余人,采礦伐炭”;信州鉛山冶銅的坑戶“常募十余萬人,晝夜采鑿”;廣東韶州的岑水場,更是吸引“四方之人棄農畝,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萬”。這反映了( )A.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人口職業流動 B.重農抑商政策導致經濟結構的變化C.雇傭勞動成為生產領域的普遍方式 D.崇富觀念嚴重沖擊了農業生產秩序2.(圖片情境)(2025·河北石家莊質檢·4)宋代中期,定窯首創了將瓷器倒扣在墊圈上、再裝入匣缽入窯燒制的“支圈覆燒”法。以碗為例,其具體方式是將碗倒扣在一個和碗口一樣大的粘土支圈上,如此反復疊加,可以撂十幾層,然后入窯燒制。“支圈覆燒”法的出現,主要是由于( )圖1 定窯“支圈覆燒”法復原示意圖及模型A.科學理論的突破 B.江南地區的開發C.經營方式的創新 D.商品經濟的發展3.(2025·江蘇南京市、鹽城高三模擬·4)圖2為河北省邢臺市宋墓發現的磁州窯出產的《白釉黑彩孩兒鞠球紋枕》。這可以反映出當時( )圖2A.市民的價值追求 B.瓷器種類的多樣C.民眾的精神風貌 D.技能教育的普及4.(表格情境)(2025·廣東江門一模·5)表1變化說明,宋代( )表1 北宋朝廷對服飾的若干規定時間 朝廷規定宋初 “庶人服白”宋太宗時 順應民情,允許庶人服皂(黑)989年 限制庶人等服紫995年 因時俗所好,復許庶人服紫A.政府決策具有民主色彩 B.經濟發展沖擊等級秩序C.理學深刻影響社會風俗 D.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松弛5.(不常見考點、表格情境)(2025·山東日照一模·3)下表為宋代女性所從事行業的記載。據此可知,宋代( )夫人(北宋李覯母親)剛正有計算,募僮客燒薙耕耨,與同其利。晝閱農事,夜治女功 王國軒《李覯集》(節婦莫荃)歲事蠶績,得絲則機而杼軸,勤儉自營,生計漸盛……腴田數百頃 文瑩《玉壺清話》兩廊皆諸寺師姑賣繡作、領抹、花朵、珠翠、頭面、生色銷金花樣噗頭、帽子、特髻、冠子、絳線之類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宋五嫂魚羹,嘗經御賞,人所共趨,遂成富媼 周密《武林舊事》A.商品經濟發展改變民眾觀念 B.商業繁榮促成女性角色轉變C.女性依附地位得到顯著改變 D.經濟活動喚醒女性獨立意識6.(不常見考點、表格情境)(2025·河北模擬·4)據表1可知,南宋時期( )表1 以事教的童蒙讀物童蒙讀物 朝代 著者 條目《童蒙須知》 南宋 朱熹 衣服冠履、言語步趨、灑掃涓潔、讀書寫字、雜細事宜《小學》 南宋 朱熹 明倫、敬身《小學詩禮》 南宋 陳淳 事親、事長、男女、雜儀A.理學世俗化的傾向突出 B.“格物致知”思想深入人心C.傳統教化方式發生變化 D.“致良知”的理論開始萌芽7.(2025·江蘇南通監測·4)隨著疑古惑經之風的興起,金石學作為一門全新的學術在北宋山東地區產生并發展壯大。趙明誠、李清照夫婦也以金石材料證經、補史。這一現象依托的時代背景是( )A.儒學復興運動興起 B.城市生活豐富多彩C.經世致用思潮傳播 D.科學技術獲得發展8.(不常見考點)(2025·福建廈門高三二模·4)宋初,中央政府在河北路設置緣邊巡檢司,巡檢“不授行營部署之號”且領兵不過三五千人,但“軍中事皆得便宜”,甚至可獨立處置一州賦稅。這些做法( )A.緩和了宋遼關系 B.提升了治國穩邊的效率C.削弱了軍隊實力 D.凸顯了軍政合一的特點9.(不常見考點)(2025·四川成都高三二診·5)11世紀中期以后,北宋政府多次頒布嚴禁向西夏出售銅錢的法令,規定售出銅錢過百者即要問罪;同時鑄造鐵錢輸入陜西,使陜西成為鐵錢銅錢并行的特殊貨幣區,后來還試圖讓陜西成為鐵錢專用區以阻滯銅錢流入西夏。這( )A.折射出宋夏經濟聯系緊密 B.導致了宋夏和議名存實亡C.有利于宋代新型貨幣產生 D.阻斷了西北傳統商貿通道10.(2025·江蘇南通、泰州、鎮江、鹽城調研·4)金世宗完顏雍推行一系列仿效中原制度的政治改革,以至“中原之人呼他為“小堯舜””。朱熹甚至說如果金世宗“能尊行堯舜之道,要做大堯舜也由他”。時人對金世宗的評價反映出( )A.金朝以程朱理學為正統 B.金與宋政治制度的統一性C.北方經濟文化領先全國 D.宋金對峙中南宋地位下降11.(2025·江蘇蘇錫常鎮四市一模·4)金太宗年間曾以“好生德洽,民不犯上”“天下不可以馬上治”等為科舉試題。金章宗詔令:“律科舉人止知讀律,不知教化之原,必使通治《論語》《孟子》,涵養器度。”由此可見,金朝( )A.休養生息發展農業生產 B.重視教化促進政權穩定C.推行漢制彰顯王朝正統 D.追溯華夷共祖以固社稷12.(不常見考點、表格情境)(2025·陜西榆林模擬·5)表2中的史料記載可直接用于研究元朝( )《元朝名臣事略》 先生(許恒)每有奏對,則上自擇善譯者,然后見之。或譯者言不逮意,上已領悟,或語意不倫,上亦覺其非而正之。《元史》 “臣素不讀漢人文書,未解其意”《庚申外史》 元朝最后一個皇太子愛猷識里達臘說:“李先生教我儒書許多年,我不省書中何義;西番僧教我佛經,我一夕便曉。”表2A.漢化遲滯的現象明顯 B.民族矛盾的尖銳突出C.蒙漢雜糅的二元制度 D.草原本位的執政理念13.(易錯考點)(2025·廣東廣州綜合測試·5)1362年,元順帝頒布圣旨,任命云丹堅贊為察翁格奔不地方招討使,要求其監督差發、賦稅等事務,并規定:“(若)云丹堅贊依仗對他的委托,未經與朵甘思宣慰司商議,處罰無辜的人,要上奏我們。”這反映出元朝( )A.地方治理注重相互制衡 B.賦稅征收制度漸趨完善C.行省制度提高行政效率 D.邊疆管理采用羈縻政策14.(不常見考點)(2025·江西贛州高三一模·4)撫州處士李士華生于南宋末年,“會宋亡為元,更易方笠窄袖衫(北式服飾),處士猶深衣幅巾(南士服飾),翱翔自如,人競以為迂,處士笑曰:“我故國之人也,義當然耳”。由此可見,元朝時( )A.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 B.江南文化面貌發生異變C.地域文化觀念存在差異 D.世俗文化成為主流文化15.(易錯考點)(2025·山東齊魯名校聯考·4)元代,漢族散曲家楊朝英編寫的散曲集《陽春白雪》和鐘嗣成編寫的戲曲論著《錄鬼簿》等,對各民族出身的散曲作家和戲劇作家都能一視同仁。而且畏兀兒族作家貫云石還為《陽春白雪》作序。這反映了元代( )A.民族平等成為共識 B.民族交流交融的趨勢C.民族隔閡逐漸消解 D.多元一體的民族觀念16.(不常見考點、表格情境)(2025·山東德州優高九校聯考·3)如表為《元史·食貨志》中的相關記載。這反映出元代( )(元世祖)中統元年,始立鈔法……以銀為本,鈔為用,錢為輔。……至元二十四年,又造至元鈔,自二貫至五文,凡十一等,以絲為本,貫五十兩,當銀五十兩,諸物之價,皆隨鈔為輕重。A.白銀成為主要貨幣 B.紙幣發行制度較為完善C.鑄幣制度發生變化 D.商品經濟發展遠超前代17.(不常見考點)(2025·遼寧名校聯盟模考·4)宋元時期,市舶司是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當時搭載漳州瓷器的商船必須到泉州市舶司領取公憑并經嚴格的審驗才能出海。因此泉州港附近的各縣,尤其是九龍江口的同安、廈門、漳浦、東山等地都是窯場密集分布的地區。這說明( )A.宋元時期海禁政策較為嚴格 B.商品生產的外向型特征明顯C.福建瓷器生產水平領先全國 D.朝貢貿易是外貿的主要形式18.(2025·江蘇泰州調研·4)表1為元代可考的13位民間科技文獻作者群體構成表。據此可知,元代( )表1籍貫及主要活動地(今) 人數 文獻涉及領域北京 1 數學江西 1 地理學江蘇 1 中醫學安徽 1 中醫學河北 2 中醫學、數學浙江 5 地理學、中醫學、數學不詳 1 中醫學A.傳統科技已進入總結階段 B.科技成果局限于農業領域C.科技發展受區域經濟影響 D.政府弱化對科技扶持力度19.(不常見考點)(2025·福建部分地市校3月質檢·4)元代寧夏地區,來自不同地區的各族軍民參與屯田生產。六盤山區有蒙古、色目人移民屯田,寧夏中北部有來自南宋故地、太原等地的軍民屯田。這有助于( )A.削弱地方割據勢力 B.減輕民眾賦役負擔C.改變西域社會風俗 D.推動建構一統秩序20.(不常見考點)(2025·河北唐山模擬·6)元代以前的繪畫作品多不用款,明清以降題款增多并逐漸擴大到題跋,即在畫面中書寫與繪畫相關的詩詞文句等,再蓋上篆刻印章。這一變化帶來的深層次影響是( )A.促使繪畫創作從注重技法轉向寫意 B.改變傳統藝術的審美取向C.提升文人群體在藝術領域的話語權 D.豐富社會大眾的文化生活預測二 明清時期:統一與封建經濟的鼎盛21.(2025·江蘇鎮江監測·4)明初沿前代設給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始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各設給事中,輔助皇帝處理奏章,稽察駁正六部之違誤。這說明六科給事中( )A.位卑權重厚賞嚴罰 B.職責明確權力較大C.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D.凌駕六部專權亂政22.(新切入點)(2025·河南部分名校聯合模擬·5)明洪武年間,衛所作為國家力量的代表深入河西地方社會,衛所軍戶構成了河西人口的主體,逐漸在河西地區形成衛所軍戶群體,這些衛所軍戶形成后,經過數代生息繁衍,形成了龐大的軍戶家族。明朝中后期,軍戶子弟得以廣泛參與到各項社會事務中,軍戶出現了由“軍”向“民”轉變的趨勢。這一轉變趨勢( )A.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B.體現了明代社會階層的固化C.反映了明代軍事力量加強 D.減輕了國家對百姓人身控制23.(新切入點、圖表情境)(2025·河南名校聯盟階測·5)表1為地方志有關山東的記載。綜合表中信息可得出的結論是,當時( )表1棉花“六府皆有之,東昌尤多,商人貿于四方,其利甚溥” 嘉靖《山東通志》“高唐、夏津、恩縣、范縣宜木棉,江淮賈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 萬歷《東昌府志》“土宜木棉……五谷之利,不及其半” 萬歷《兗州府志》A.長途和大額貿易的興盛 B.物種交流改變食物結構C.經濟收益助推棉花種植 D.新型工商業市鎮的興起24.(新切入點)(2025·山東齊魯名校聯考·5)明朝建立之初,政府以寶鈔與銅錢作為主幣,明令“禁民間不得以金銀貨物交易”。到了嘉靖初年,白銀不僅成為流通領域的主幣,而且成為政府實際認可的主幣定型狀態。這一變化產生的背景是( )A.賦役征收制度調整 B.小農經濟開始解體C.國內外市場聯系的加強 D.政府貨幣政策出現轉變25.(圖表情境)(2025·福建泉州監測·5)表1為明朝中后期的經濟措施(部分),這些措施旨在( )時間 措施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內閣和各部逐一搜訪各地銀礦隆慶元年(1567年) 解除部分海禁政策隆慶四年(1570年) 開鑄隆慶通寶萬歷四年(1576年) 鑄萬歷通寶制錢A.繁榮對外貿易 B.應對財政危機 C.緩解通貨膨脹 D.發展商品經濟26.(新考點)(2025·山東部分學校質檢·4)有學者認為,明后期民間“積資最高者達百萬兩,其趨向仍為利用其資金捐官,令子弟讀書入仕,延攬學者,購置古玩書籍,其下者恣意揮霍”。該學者意在說明明代( )A.商品經濟快速發展 B.享樂縱欲風氣盛行C.社會轉型動力不足 D.社會危機日益加深27.(新切入點)(2025·河北邢臺一模·6)李贄在《童心說》中感嘆,“夫六經、《語》、《孟》,非其史官過為褒崇之詞,則其臣子極為贊美之語,又不然,則其遷闊門徒、懵懂弟子,記憶師說,有頭無尾,得后遺前,隨其所見,筆之于書。后學不察,便謂出自圣人之口也,決定目之為經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這表明李贄( )A.主張經世致用 B.否定儒家經典 C.批判君主專制 D.反對迷信經典28.(重要考點)(2025·山東泰安一模·5)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提出了兩種政治秩序:其一是以三代圣王為首的君主制,其二是否定了現實的、墮落的君主專制后重建的君臣共治。兩種秩序都符合《禮運》首章“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政治理想。這體現出黃宗羲( )A.反對迷信權威并追求思想自由 B.繼承和發展了傳統政治理想C.打破了程朱理學正統思想地位 D.反對集權專制追求民主政治29.(2025·江蘇蘇州九校聯考·5)明代中期,隨著《水滸傳》的刊行和仿作大量出現,文人士大夫開始為它作序跋、點評。與前人評點歷史演義強調“羽翼信史”“裨益教化”不同,他們肯定了《水滸傳》的虛構,如胡應麟稱贊《水滸傳》“述情敘事,針工密致”“曲盡人情”。當時文人的點評( )A.促進了通俗文學的興起 B.反映思想領域的新變化C.迎合了大眾的娛樂需求 D.突出了小說的教化功能30.(2025·江蘇如皋調研·5)明朝中后期,文人“談虎”之風盛行,出現了《虎苑》《虎薈》之類專門載錄虎故事的小說集。這些小說以“循良可以驅虎”與“政有苛暴則虎狼食人”為基本敘事邏輯。這類小說( )A.承載著特定政治文化意蘊 B.隱含了一定平等和叛逆色彩C.折射出主流價值觀的嬗變 D.沖擊了程朱理學的統治地位31.(2025·江蘇海門中學調研·4)1607年,徐光啟和意大利人利瑪竇合作翻譯的《幾何原本》出版。隨著更多西方數學著作被引入,大批“會通”性新式數學著作涌現。此類著作借用西方數學形式邏輯和公理化體系對中國傳統數學進行梳理和闡釋。這一現象反映出( )A.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 B.總結性傳統科技著作出現C.中華文明受到嚴重沖擊 D.近代科技在中國迅速發展32.(新考點、圖表情境)(2025·福建漳州檢測·6)圖1為明代哲學家呂坤所著《呻吟語》的目錄(部分)據此判斷,呂坤旨在( )目錄卷一內篇禮集·性命 卷一內篇禮集·存心 卷一內篇禮集·倫理 卷一內篇禮集·談道 卷二內篇樂集·修身 卷二內篇樂集·問學 卷三內篇射集·應務 卷三內篇射集·養生 卷四外篇御集·圣賢 卷四外篇御集·品藻 卷五外篇書集·治道 卷六外篇數集·人情 卷六外篇數集·物理 卷六外篇數集·詞章圖1《呻吟語》目錄(部分)A.宣揚修身治國的價值理念 B.開啟明清救世的啟蒙思潮C.凸顯三綱五常的道德追求 D.強化事君愛國的家國情懷33.(2025·江蘇南通監測·5)清初規定:言官本章“是與不是必須封進聽旨定奪”,閣臣不得過問。隨后規定科道以及在京各官奏折不必先送內院,而是“徑詣宮門”。這些規定表明,清初( )A.中樞機構發生異變 B.奏折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C.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D.內閣參與機務權力被剝奪34.(2025·江蘇泰州調研·5)乾隆三十年,國史館修人物傳,高宗改變了清初的評價標準,對于明末諸臣黃道周、史可法等,肯定他們的“臣節”,給予了較高評價;對于降清的一些人,卻予以了否定。這樣做旨在( )A.弘揚儒學正統 B.整頓官場風氣 C.強化集權統治 D.提升官員素質35.(新情境)(2025·山東泰山教育聯盟高三測評·4)清代《登州府志》記載,“紡織花布,以自衣被。窮鄉山陬,無問男婦為之,其織作須織工。勤有余布,亦兼鬻于鄉市,復有布賈販之城市”。這反映出當時登州( )A.家庭勞動分工的變化 B.家庭手工業助推商業發展C.城市經濟的發展進步 D.出現了經濟的區域性分工36.(表格情境)(2025·安徽蚌埠質檢·5)下面為順治九年(1652)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期間田賦(地丁銀)、鹽課、關稅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表。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時間 地丁銀 鹽課銀 關稅銀順治九年 87% 9% 4%康熙二十四年 87% 9% 4%雍正三年 84% 12% 4%乾隆十八年 72% 17% 11%乾隆三十一年 61% 12% 11%A.政府調整重農政策 B.商品經濟水平提升C.土地利用效率下降 D.戶籍管理力度削弱37.(新考點)(2025·江西萍鄉高三一模·5)下表為清朝嘉慶時期(1796—1820年)部分省份白銀使用率統計表。這一現象( )低銀區(<20%) 高銀區(>50%)省份 白銀使用率 省份 白銀使用率東北 5.56% 福建 54.90%直隸 2.47% 廣東 54.17%山東 2.86% 廣西 50.00%河南 2.50% 云南 72.22%安徽 16.39% 江蘇 11.63% A.折射出當時商貿發展速度緩慢 B.與區域貨幣來源存在密切聯系C.根源于區域經濟水平差異顯著 D.表明貨幣體系制度性缺陷萌發38.(新情境、圖表情境)(2025·山東青島一模·4)下表是明清時期浙江崇德縣旱地情況統計。這一變化是由于( )時間 旱地畝數(畝) 旱地占田地總數的百分比(%)萬歷年間 62308 12.46康熙年間 207086 41.38A.生產工具的進步 B.商品經濟的發展C.賦稅制度的改革 D.經濟結構的變化39.(新考點)(2025·陜西聯考聯評·5)清代各省來川經商的移民紛紛建立會館。起初,會館以祀神為主,如湖廣籍祀禹王、福建籍祀天后等。后來,會館成為聯絡同鄉情誼之所,且常接家鄉戲班來蜀演唱,各省會館定期演劇,僅陜西會館一年就有上千臺戲曲表演。這一變化( )A.說明商業競爭促進了文化發展 B.推動了四川地區的文化交融C.滿足了市民階層多元精神需求 D.形成了川民獨特的文化認同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江蘇專用)猜押02中國古代史(遼宋夏金元至明清時期)·選擇題(學生版).docx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江蘇專用)猜押02中國古代史(遼宋夏金元至明清時期)·選擇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