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江蘇專用)猜押05世界史(古代文明產生至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確立)·選擇題(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江蘇專用)猜押05世界史(古代文明產生至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確立)·選擇題(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簡介

猜押05
世界史(古代文明產生至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確立)
考點 5年考情 押題依據
中華文明起源至隋唐時期 2024年 T11·日本閉關鎖國 T12·維也納會議(國際秩序) T13·近代非洲反抗 從近5年江蘇高考題中可以看出,考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之前(政治、經濟、殖民)的世界史有一定程度波動,考點并不集中,文字情境較多,注重挖掘不常考的考點。結合近5年高考題,可以預測2025年高考第11-13題中,傳統知識點考的可能性較小,如英國君主立憲制、新航路開辟等。同時隨著教材的變化,美術史不再是考試內容。 2025年新高考歷史新結構體系下,選擇題的考查更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以情境為抓手,提供多樣化的材料,引導考生思考;題目更加注重細節,內容相對固定,試題容量沒有變化,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也更深入。區分清楚考查內容,對選項進行定點排查,從綱要再結合選必內容,能夠較好解決問題。
2023年 T11·波斯帝國 T12·中世紀莊園(莊園法庭法庭) T13·葡西早期殖民擴張 T14·美國內戰(背景)
2022年 T13·文藝復興 T14·近代工人運動
2021年 T13·近代科學革命 T14·西方繪畫史(印象畫派) T15·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組織)
2020年 T14·古代雅典政治 T15·美國1787年憲法 T16·馬克思 T17·西方繪畫史(浪漫主義) T18·工業革命的影響
預測一 古代文明與中古時期的世界:多元文明
1.(新考點)(2025·河北“贏在百日”一模·11)學者高德步和王鈺在《世界經濟史》一書中指出,亞歐非史前時期,一個原始群落努力找到一塊自然肥沃的地區定居下來,在此區域內除草、原始灌溉和選種等,通過實踐在不斷摸索中發展起來,并阻止新的部落前來。據此可知,學者意在強調人類早期(  )
A.原始農業的生產力水平較高 B.農業發展取決于地理條件
C.文明發展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D.農業多數發源于大河流域
2.(經典考點)(2025·河北唐山模擬·12)圖二為兩河流域烏爾第三王朝(約公元前2113年—前2006年)對外交往機構示意圖。據圖可知,烏爾第三王朝(  )
圖二
A.區域貿易發展迅速 B.平等外交理念加強
C.君主專制特征顯著 D.國家治理能力提升
3.(不常見考點)(2025·江西六校聯考·11)觀察尼羅河定期泛濫及其影響的示意圖,該河水泛濫現象(  )
A.導致了古埃及政權難以實現穩定統一
B.抑制了古代埃及地區農業的發展
C.塑造了古代埃及居民樂觀的生活態度
D.引致了古代埃及文字發展的停滯
4.(2025·江蘇蘇錫常鎮四市一模·11)古埃及人認為,由于尼羅河泛濫季節時間有限,這需要埃及人行動起來,抓住時機防洪灌溉,合理引流,否則尼羅河神的恩賜將會付諸東流。由此,埃及社會形成了掌權者順應尼羅河泛濫規律統籌管理、眾人自覺順從的社會秩序。這表明古埃及(  )
A.文明發展能兼收并蓄 B.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C.政治文明受地域影響 D.依賴宗教進行統治
5.(新考點)(2025·山東泰安一模·10)瑪阿特神是古埃及神話中唯一的主神,地位至高無上,所有人的一生都被瑪阿特神控制;古希臘神話中諸神各有專長,具有人的七情六欲,沒有一個是全知全能和完美無缺的。這種差異反映了(  )
A.古埃及神權色彩濃厚與古希臘人文意識覺醒
B.古埃及文明的封閉性和古希臘社會的開放性
C.古埃及與古希臘社會經濟基礎的根本性差異
D.古埃及單一神崇拜和古希臘多神崇拜的特點
6.(2025·江蘇南通、泰州、鎮江、鹽城調研·11)1900年在巴比倫古城遺址出土了一枚公元前9世紀的青金石滾印。據考古發現,滾印的青金石原料采自于阿富汗東北部,滾印上刻有楔形文字的銘文,圖案所采用的浮雕技法與亞述帝國的浮雕一脈相承。該青金石滾印可以用來說明(  )
A.早期區域文明的交流 B.希臘化時代的文化東傳
C.中古亞洲的多元文明 D.波斯帝國征服兩河流域
7.(2025·江蘇南通監測·11)波斯帝國的王宮有亞述階梯式的建筑風格,垂花飾是埃及風格,墻面裝飾巴比倫琉璃磚和亞述、希臘樣式的浮雕。這可用來說明,波斯帝國(  )
A.強化了君主專制制度 B.推動了古代文明融匯
C.統一了西亞北非地區 D.致力于推廣希臘文化
8.(2025·江蘇蘇北七市調研·11)托勒密王朝的君主在雕像中以法老形象出現,穿著傳統的埃及服飾,手持象征權力的權杖。現存的托勒密一世雕像,面部特征與古埃及第三十王朝法老的雕像形制十分相似。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反映出(  )
A.波斯帝國推動了文明交流 B.馬其頓人尊重埃及的傳統
C.地中海兩岸文化差異顯著 D.希臘文化的中心逐漸東移
9.(2025·江蘇如皋調研·11)屋大維成為羅馬元老院的“首席元老”,并接受元老院授予的“奧古斯都”“統帥”“大祭司長”“國父”“神之子”等諸多尊號。他的權力也是每十年由元老院授權,期滿后繼續授權,在形式上是任期制。由此可見,屋大維的統治(  )
A.推動了民主進程 B.保留了羅馬傳統因素
C.顛覆了寡頭統治 D.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10.(2025·江蘇南京市、鹽城高三模擬·11)公元前11世紀,腓尼基人駕駛著商船往返于地中海沿岸的每個港口。在與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們進行貿易時,腓尼基人發現象形文字過于煩瑣,需要一種簡便、固定的代碼,用線性排列的方式記錄事件和表達思想。這表明腓尼基字母的產生主要基于(  )
A.希臘字母的影響 B.航海技術的進步
C.區域文化的沖突 D.商貿活動的需要
11.(新考點)(2025·河北重點高中模擬·12)自5世紀末開始,法蘭克國王一般會把征伐得來的土地無條件賞賜給私人扈從,或者饋贈給教會。8世紀時,法蘭克國王查理·馬特廢除了這一傳統,代之以新規定:領主向其附庸授予采邑并提供保護,附庸向領主宣誓效忠并服兵役。這一變化反映了(  )
A.神圣羅馬帝國的擴張 B.教會權力的逐步擴大
C.封建社會的日益發展 D.君主專制體制的出現
12.(新考點)(2025·河南豫西北教研聯盟質檢·12)8世紀的西歐,馬蹬的使用使騎兵取代步兵成為軍隊主導力量。由于職業騎兵需要大量裝備和前期訓練,而封建領主則可以為其提供這一支持,二者逐漸結成一種以土地為紐帶的契約式關系。這一關系(  )
A.加劇了西歐政治上的分裂 B.促進了西歐封建專制王權的強化
C.推動了西歐封建制的產生 D.減輕了騎士與領主間的依附關系
13.(2025·江蘇南通、泰州、鎮江、鹽城調研·12)表1為部分年份英國鮑恩梯斯莊園的貨幣收入占比情況(%)。據此可知(  )
表1
地租及法庭收入 出售飼草、牧草、麥稈、木材 出售谷物 出賣、出租牲畜 額外收入、歸還欠款
1341—1342年 8.7 21.4 40.5 28.2 1.3
1342—1343年 7.8 10.1 53.9 27.2 0.4
A.莊園主與農奴的矛盾緩和 B.莊園經濟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C.資本主義大農場普遍建立 D.價格革命導致地租收入減少
14.(易錯考點)(2025·河南豫西北教研聯盟質檢·13)14世紀中葉,英國頒布了教職選舉規章,規定英國教士的選舉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國解決;1516年法國國王同教皇締結“波倫亞協定”,明確規定國王有權任命本國教會的高級教職,有權向教士征稅等。這表明英法(  )
A.拉開宗教改革序幕 B.努力實現教會民族化
C.封建王權高于教權 D.民族國家已初步形成
15.(新考點)(2025·河北邯鄲調研·12)12、13世紀,歐洲一些城市積極活動,努力追求城市自治,建立獨立于封建領主的城市自治議會;同時,城市中的市民階層還聯合國家君主共同對付貴族(或教會),謀求特權。這些活動(  )
A.沉重打擊了天主教神學統治 B.反映出新興資產階級的覺醒
C.表明西歐近代民族國家興起 D.為近代憲政建設提供了經驗
16.(新考點)(2025·山東淄博、濱州高三一模·11)羅馬帝國前期的城市起源于城邦,城市的管理機關一般由公民大會、市政官員和市議會組成,公民大會可以立法并選舉市政官員。中世紀西歐城市產生于封建主的領地和堡壘、教會領地和修道院的包圍之中,并取得了城市特許狀。兩者都(  )
A.孕育出新經濟因素 B.源自經濟的發展和武裝斗爭
C.建立了代議制民主 D.屬于相對獨立的政治共同體
17.(2025·江蘇南通監測·12)圖2為佛羅倫薩城市防御工事圖。該圖從側面反映了(  )
圖2
A.工商業資本較為發達 B.軍事防御功能的強化
C.城市自治運動的興起 D.歐洲貿易中心的轉移
18.(表格情境)(2025·江西六校聯考·12)下表為歐洲中世紀著作內容的部分節選。據表可知,這時期歐洲(  )
著作 內容節選
《中世紀廚房:一部食譜社會史》 1405年塔林(位于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首都)市政府舉辦的一場宴會上。有生姜、胡椒、小豆蔻等異國調料和白糖、食鹽、葡萄干、米飯
《中世紀的城市》 將幾袋小麥在適當的時候運到適當的地點,就足以獲得巨額利潤,不久之后這些在世間流浪的無業游民的貧苦群眾之中會出現新的富豪;鄉村向城市供應糧食,城市反過來向鄉村供應商品和產品
A.資本主義經濟的增長 B.國際市場初步形成
C.商品經濟繁榮與發展 D.城鄉經濟聯系緊密
19.(2025·江蘇蘇北七市調研·12)從公元541年開始,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現人口大量突發性死亡。為了避免人口死亡令其財產歸屬不明而引發糾紛或混亂,查士丁尼一世頒布了關于遺產繼承的法令,處理死后未立遺囑的人的財產權歸屬。這一事件說明了(  )
A.對外擴張導致人口劇減 B.羅馬法緩和貴族與平民矛盾
C.疫病推動帝國法律發展 D.日耳曼人入侵造成帝國混亂
20.(經典考點)(2025·福建部分地市校3月質檢·12)鐮倉幕府時期,武士以村落為據點,宅邸周邊有直轄地,農民需為武士承擔義務勞動,武士們以領主為中心效忠于幕府。這表明,當時的日本(  )
A.莊園經濟高度繁榮 B.社會階層流動增強
C.社會矛盾有所淡化 D.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21.(2025·江蘇南京一模·11)瑪雅文明的消失是一個歷史未解之謎。有學者認為人口爆炸是導致瑪雅文明衰落和消失的重要原因;有的認為瑪雅文化的價值觀和信仰體系可能發生了變化,導致社會凝聚力的下降等。對此,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
A.歷史事實因缺少史料而無法認知 B.有可信的文獻資料就能統一認識
C.史家的研究大多從主觀意志出發 D.瑪雅文明消失的原因具有復雜性
22.(2025·江蘇南京市、鹽城高三模擬·12)中古后期,西歐的村莊共同體作為一個基層組織,其最高公共權力機構是莊園法庭和村民會議。不管是莊園法庭還是村民會議,都是一種民眾集會,他們一起制定和執行共同體內部的日常生產生活規范,保證生產生活的正常有序進行。由此可見,當時(  )
A.西歐各國王權普遍遭到削弱 B.莊園具有領主私產性質
C.村莊管理采用集體自治原則 D.封建領主制已徹底消亡
預測二 走向整體的世界:地理大發現與資本主義政治體系的確立
23.(2025·江蘇如皋高三學情調研·11)下圖為某一農作物的起源與傳播路線圖,該作物的傳播(  )
A.通過多種途徑傳入美洲 B.有利于世界人口增長
C.促使世界連成一個整體 D.改變了歐洲休閑方式
24.(經典考點)(2025·陜西適應性檢測·13)天花隨著殖民者來到美洲后,給當地人口造成了毀滅性打擊,不少印第安人不再相信神的庇護,轉而開始信仰“歐洲上帝”。這說明新航路的開辟(  )
A.加速了西方的資本原始積累 B.推動了人文地理格局發生改變
C.是美洲傳統社會解體的根源 D.客觀促進了殖民地文化的進步
25.(2025·江蘇蘇錫常鎮四市一模·12)16世紀,一位威尼斯商人抱怨:“葡萄牙人在印度購買香料的價格低得離譜,他們以如此低廉的成本,將香料大量運抵歐洲,導致我們在東方貿易中的利潤大幅縮水。”這一現象表明(  )
A.商業革命沖擊傳統貿易格局 B.貿易發展推動商品世界性流動
C.價格革命引發經濟秩序混亂 D.葡萄牙成為世界貿易體系中心
26.(2025·江蘇如皋調研·12)16世紀,荷蘭的安特衛普逐漸成為東西方貿易與航運中心,來自歐洲各地的商人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商品在這里進行交易。意大利的大公司在這里設立總部,管理他們在歐洲的商業與金融業務。這一現象反映出(  )
A.歐洲商業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B.工業革命提升荷蘭國際地位
C.世界貿易形成多中心新格局 D.大帆船貿易密切了亞歐聯系
27.(易錯考點)(2025·河南開封、周口、商丘質檢·13)1593年,某殖民國家頒布法令規定了下圖所示航線的次數、載重量、價值額、關稅數額等,實行特許經營權、許可額等制度。這一舉措(  )
A.維持了該國海洋霸主地位 B.推動太平洋貿易有序發展
C.挑戰大西洋三角貿易地位 D.制約了貿易地的經濟發展
28.(經典考點)(2025·安徽蚌埠質檢·12)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劇“允許杜撰”,它們積極主動地參與了歷史建構,并影響著大眾對歷史的理解和認識。如刻畫因殘暴而遭上帝懲罰的波斯國王岡比西斯、凸顯民族認同感的《愛德華四世》,對歷史的形塑卻“更符合歷史學家的看法”。由此可見,這些歷史劇(  )
A.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市民階層群體 B.以服務于現實為價值導向
C.表明人文精神是歷史發展主要動力 D.突破作家自身視野的桎梏
29.(2025·江蘇南通、泰州、鎮江、鹽城調研·13)在馬丁·路德的支持下,德意志紐倫堡市政府推行假日改革,在新日歷中只有37%的天主教節日得到保留,并允許城市工人自己決定是否在宗教節日期間休假。紐倫堡市的假日改革(  )
A.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表明理性主義在德意志流行
C.有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 D.瓦解了普通民眾的宗教信仰
30.(2025·江蘇蘇州九校聯考·14)1802年起,拿破侖在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如設立帝國大學作為全國教育管理的核心機構,要求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在帝國大學的體系下進行教學活動,同時在課程設置中強化了對法國歷史和帝國榮耀的宣揚。拿破侖的主要意圖是(  )
A.加強君主專制 B.培養科技人才 C.發展大學教育 D.宣揚國家意識
31.(2025·江蘇鎮江監測·13)下圖為創作于1831年的英國漫畫《鏟除“衰敗選邑”》,圖中的樹干上題寫著“衰敗的選邑制度”(rotten borough system),左側人群手中高舉寫有“改革”(reform)字樣的斧頭。該漫畫(  )
A.意在鼓舞民眾去爭取普選權 B.反思經濟增長對生態的破壞
C.反映了工業時代的社會訴求 D.號召工人階級進行社會革命
32.(2025·江蘇泰州調研·13)美國1787年憲法設計多重制衡機制,不是因為國父們服膺民主原則,恰恰相反,他們對民主的核心原則(多數原則)存在一種政治和哲學的擔心。說到底就是,為了保護少數人的利益,他們拒絕信任人民。材料體現美國憲法(  )
A.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威 B.兼具階級性與務實性
C.強調三權分立相互制衡 D.違背啟蒙思想基本原則
33.(2025·江蘇南京一模·13)1837年,俄國詩人萊蒙托夫為紀念普希金創作了詩歌《詩人之死》,他寫道“你們,蜂擁在皇座兩側的人,全是扼殺自由、天才、榮耀的劊子手!”這首詩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層浪。這反映出,當時俄國(  )
A.沙皇政府面臨嚴重統治危機 B.農奴制改革促進思想解放
C.自由民主成為社會各界訴求 D.農民對農奴體制強烈不滿
34.(2025·江蘇如皋調研·13)1822年,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出臺《黑人海員法案》。該法令規定:任何船只從其他州或外國港口進入南卡羅來納州的任何港口時,船上載有的自由黑人,將被扣押并監禁,直至船只駛離;當船只準備啟航時,船長有義務將該自由黑人運走,并支付監禁的費用。此后20年時間里,部分南方州也出臺了類似的法律。此類法律的出臺(  )
A.適應了美國工業化進程 B.促進三角貿易興起
C.加劇了南北雙方的矛盾 D.違背了聯邦制原則
預測三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確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與殖民體系的形成
35.(2025·江蘇蘇北七市調研·13)從18世紀80年代起,英國議會通過了一系列法律,準許各地成立“改良委員會”“衛生委員會”等專門機構。圖3為1841年蘭開郡小博爾頓改良委員會歷年當選委員職業統計。據此可知,英國(  )
A.文官制度應運而生 B.議會權力進一步擴大
C.社區承擔政府功能 D.工廠主影響地方治理
36.(2025·江蘇泰州調研·12)18世紀的歐洲,就一日三餐而言,人們會在飯前祈禱:感謝主賜給我們食物。亞當·斯密則創造性地顛覆了這種經典解釋,他在《國富論》中寫道:“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師、面包師的恩惠,而是出自他們自利的打算。”這反映出亞當·斯密(  )
A.強調個人利益追求的影響性 B.認為勞動是衡量價值的尺度
C.否定了宗教信仰的社會作用 D.倡導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
37.(2025·江蘇南京市、鹽城高三模擬·13)1844年下半年,英國有36萬人乘火車從倫敦去了布萊頓,7年內乘客增加了10倍。1851年,倫敦和西北鐵路公司運送了77萬多往返于倫敦郊游的游客。19世紀70年代,英國乘火車短途旅行的費用常常不到技術工人一日的工資。由此可見(  )
A.工業革命改變民眾生活方式 B.旅游產業成為經濟支柱
C.技術革新縮小階層貧富差距 D.工人政治地位顯著提高
38.(易錯考點)(2025·陜西適應性檢測·14)表1是1870年、191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占比,該表可以用來說明(  )
年份 國家
英國 美國 德國 法國 俄國
1870 22% 8% 13% 10% —
1913 15% 11% 13% 8% 4%
注:德國1870年為1872年數據。
表1
A.世界貿易格局呈現轉變傾向 B.先發國家走向沒落
C.美德兩國貿易處于順差地位 D.美國霸權逐漸膨脹
39.(新考法)(2025·山東3月模擬·11)某本書中有一句話“工人階級不能簡單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并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本書最可能是。(  )

40.(2025·江蘇蘇錫常鎮四市一模·13)1900年,烏拉圭作家羅多出版的《愛麗兒》以精靈愛麗兒象征自由、崇高的精神生活,勾勒出拉美政治文化的思想底色,質疑美式個人主義、平等主義與民主觀念的哲學根基,被譽為拉美“理想與信仰的旗幟”。據此可知,該書的價值在于(  )
A.揭露資本主義剝削本質 B.增強拉美國家文化自信
C.指導拉美民族獨立運動 D.融合拉美社會多元文化
41.(新考點)(2025·廣東高考模擬測試·14)西屬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共產生了18個共和國。在此后的150年中,這些國家共草擬了約190部憲法,其中大部分是1850年之前頒布并生效的。由此可知,這些國家(  )
A.重新淪為列強的殖民地 B.未形成長期穩定的政治局面
C.不同階級輪流掌控政權 D.法制現代化建設步入快車道
42.(2025·江蘇南通監測·14)提拉克認為,印度要實現自治,就必須喚起廣大民眾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利用印度教發動群眾投入到民族獨立斗爭之中。為此,提拉克重新解釋印度教經典《薄伽梵歌》,強調書中克里希那大神為真理和正義而積極行動、忘我斗爭的思想。這些認識(  )
A.推動印度反英斗爭走向新高潮 B.化解了穆斯林與印度教徒的隔閡
C.促進印度教獲得國家主導地位 D.啟迪著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興起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猜押05
世界史(古代文明產生至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確立)
考點 5年考情 押題依據
中華文明起源至隋唐時期 2024年 T11·日本閉關鎖國 T12·維也納會議(國際秩序) T13·近代非洲反抗 從近5年江蘇高考題中可以看出,考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之前(政治、經濟、殖民)的世界史有一定程度波動,考點并不集中,文字情境較多,注重挖掘不常考的考點。結合近5年高考題,可以預測2025年高考第11-13題中,傳統知識點考的可能性較小,如英國君主立憲制、新航路開辟等。同時隨著教材的變化,美術史不再是考試內容。 2025年新高考歷史新結構體系下,選擇題的考查更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以情境為抓手,提供多樣化的材料,引導考生思考;題目更加注重細節,內容相對固定,試題容量沒有變化,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也更深入。區分清楚考查內容,對選項進行定點排查,從綱要再結合選必內容,能夠較好解決問題。
2023年 T11·波斯帝國 T12·中世紀莊園(莊園法庭法庭) T13·葡西早期殖民擴張 T14·美國內戰(背景)
2022年 T13·文藝復興 T14·近代工人運動
2021年 T13·近代科學革命 T14·西方繪畫史(印象畫派) T15·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組織)
2020年 T14·古代雅典政治 T15·美國1787年憲法 T16·馬克思 T17·西方繪畫史(浪漫主義) T18·工業革命的影響
預測一 古代文明與中古時期的世界:多元文明
1.(新考點)(2025·河北“贏在百日”一模·11)學者高德步和王鈺在《世界經濟史》一書中指出,亞歐非史前時期,一個原始群落努力找到一塊自然肥沃的地區定居下來,在此區域內除草、原始灌溉和選種等,通過實踐在不斷摸索中發展起來,并阻止新的部落前來。據此可知,學者意在強調人類早期(  )
A.原始農業的生產力水平較高 B.農業發展取決于地理條件
C.文明發展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D.農業多數發源于大河流域
【答案】C
【解析】題干材料指出原始群落定居后通過除草、灌溉、選種等實踐發展農業,并“阻止新的部落前來”,說明該群體在形成自身生產模式的同時排斥外部勢力介入,體現文明形成過程中為保護資源和技術積累而對其他群體采取封閉態度,符合文明排他性特征,如古代兩河流域城邦為爭奪土地和水源常發生沖突,印證排他性,故選C項;原始農業使用石器工具,生產力低下,材料未提及技術突破或產量優勢,“較高”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雖提到“自然肥沃地區”,但強調通過實踐探索發展農業,地理條件僅為客觀基礎,主動實踐才是關鍵,排除B項;農業起源包括大河流域(如尼羅河)和山地(如安第斯山區),材料未明確提及河流,且“多數”缺乏依據,排除D項。
2.(經典考點)(2025·河北唐山模擬·12)圖二為兩河流域烏爾第三王朝(約公元前2113年—前2006年)對外交往機構示意圖。據圖可知,烏爾第三王朝(  )
圖二
A.區域貿易發展迅速 B.平等外交理念加強
C.君主專制特征顯著 D.國家治理能力提升
【答案】D
【解析】國家治理能力體現在一個國家對社會各方面事務進行有效組織、管理和協調的能力,烏爾第三王朝設置了較為完善的對外交往機構,有負責人、具體事務人員及配套設施,能有序組織管理外交活動,反映出國家在對外交往這一領域具備較強的組織和管理能力,即國家治理能力得到了提升,故選D項;判斷一個地區區域貿易是否發展迅速,通常需要從貿易規模的擴大、貿易頻率的增加、貿易種類的增多等方面來考量,而題干示意圖僅僅呈現了對外交往機構的設置情況,并沒有關于貿易規模、貿易頻率、貿易種類等能直接反映區域貿易發展速度的信息,排除A項;平等外交理念強調在外交交往中,各個國家或政治實體之間相互尊重主權、平等相待、互利共贏,從本題的示意圖來看,未涉及到烏爾第三王朝在對外交往中秉持平等的態度、尊重對方主權等體現平等外交理念的信息,古代王朝的外交更多是為了維護自身統治、獲取資源等目的,很難有平等外交理念的體現,排除B項;君主專制的特征主要表現為君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對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進行高度集中的掌控,而本題的對外交往機構示意圖主要聚焦于對外交往的組織架構,并沒有突出君主在對外交往機構中的絕對權威,沒有體現出君主對對外交往事務的獨斷決策、對人員的絕對任免等專制特征,排除C項。
3.(不常見考點)(2025·江西六校聯考·11)觀察尼羅河定期泛濫及其影響的示意圖,該河水泛濫現象(  )
A.導致了古埃及政權難以實現穩定統一
B.抑制了古代埃及地區農業的發展
C.塑造了古代埃及居民樂觀的生活態度
D.引致了古代埃及文字發展的停滯
【答案】C
【解析】尼羅河定期泛濫為古埃及帶來肥沃淤泥,促進農業豐收,使居民對自然規律產生信賴,形成對神靈庇佑的積極認知,這種穩定的自然饋贈強化了他們對生活的積極預期,塑造了樂觀的生活態度,故選C項;結合所學可知,為了有效管理泛濫帶來的水資源,古埃及建立了復雜的水利系統,這促使了中央集權政府的形成,有助于政權穩定統一,排除A項;根據綱要下第1課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的發展第5頁的史實可知,泛濫帶來的肥沃土壤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因此泛濫推動了農業發展而非抑制,排除B項;結合所學可知,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發展與記錄泛濫周期、農業活動密切相關,泛濫不但沒有阻礙文字演進,反而有利于象形文字的發展,排除D項。
4.(2025·江蘇蘇錫常鎮四市一模·11)古埃及人認為,由于尼羅河泛濫季節時間有限,這需要埃及人行動起來,抓住時機防洪灌溉,合理引流,否則尼羅河神的恩賜將會付諸東流。由此,埃及社會形成了掌權者順應尼羅河泛濫規律統籌管理、眾人自覺順從的社會秩序。這表明古埃及(  )
A.文明發展能兼收并蓄 B.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C.政治文明受地域影響 D.依賴宗教進行統治
【答案】C
【解析】古埃及因尼羅河泛濫季節有限,形成掌權者統籌管理、眾人順從的社會秩序,可見其政治文明受尼羅河這一地域因素影響,故選C項;兼收并蓄指吸收不同文明成果,但材料未提及埃及與其他文明的交流,排除A項;尼羅河泛濫是規律性現象而非頻繁災害,材料強調合理利用這一規律而非災害頻發,排除B項;材料提到尼羅河神的恩賜,但主旨是自然規律與社會管理的關系,未涉及宗教作為統治手段,排除D項。
5.(新考點)(2025·山東泰安一模·10)瑪阿特神是古埃及神話中唯一的主神,地位至高無上,所有人的一生都被瑪阿特神控制;古希臘神話中諸神各有專長,具有人的七情六欲,沒有一個是全知全能和完美無缺的。這種差異反映了(  )
A.古埃及神權色彩濃厚與古希臘人文意識覺醒
B.古埃及文明的封閉性和古希臘社會的開放性
C.古埃及與古希臘社會經濟基礎的根本性差異
D.古埃及單一神崇拜和古希臘多神崇拜的特點
【答案】A
【解析】古埃及神話中瑪阿特神作為唯一的主神,控制所有人的一生,這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神權色彩濃厚,宗教在社會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而古希臘神話中諸神具有人的情感和缺點,沒有全知全能的神,這體現了古希臘人文意識的覺醒,即對人的價值和個性的重視,故選A項;雖然宗教和神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文明的特點,但僅憑題干中的信息無法直接得出古埃及文明封閉、古希臘社會開放的結論,排除B項; 題干主要描述的是宗教和神話方面的差異,并未涉及社會經濟基礎,排除C項;題干確實提到了古埃及的單一神崇拜和古希臘的多神崇拜,但這只是表面現象。題干更深入地描述了這兩種崇拜體系背后的特點,即古埃及神的全能性和古希臘神的擬人化,D項未能完全捕捉題干的深層含義,排除D項。
6.(2025·江蘇南通、泰州、鎮江、鹽城調研·11)1900年在巴比倫古城遺址出土了一枚公元前9世紀的青金石滾印。據考古發現,滾印的青金石原料采自于阿富汗東北部,滾印上刻有楔形文字的銘文,圖案所采用的浮雕技法與亞述帝國的浮雕一脈相承。該青金石滾印可以用來說明(  )
A.早期區域文明的交流 B.希臘化時代的文化東傳
C.中古亞洲的多元文明 D.波斯帝國征服兩河流域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巴比倫古城遺址出土的青金石滾印的原料來自阿富汗,銘文是楔形文字,圖案所采用的浮雕技法與亞述浮雕一脈相承,說明青金石滾印體現了古巴比倫、阿富汗地區、亞述帝國文明成就的融合,反映了早期區域文明的交流,故選A項;希臘化時代是指從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東征到公元前30年羅馬征服托勒密王朝為止的一段歷史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早期區域文明的交流,而不是中古亞洲的多元文明,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波
斯帝國征服兩河流域的信息,且波斯帝國興起于公元前6世紀,時間不符,排除D項。
7.(2025·江蘇南通監測·11)波斯帝國的王宮有亞述階梯式的建筑風格,垂花飾是埃及風格,墻面裝飾巴比倫琉璃磚和亞述、希臘樣式的浮雕。這可用來說明,波斯帝國(  )
A.強化了君主專制制度 B.推動了古代文明融匯
C.統一了西亞北非地區 D.致力于推廣希臘文化
【答案】B
【解析】波斯帝國的王宮建筑融合了亞述階梯式風格、埃及垂花飾、巴比倫琉璃磚以及亞述和希臘樣式的浮雕,這些不同地區的文化元素出現在同一建筑中,說明波斯帝國在其統治過程中推動了古代文明的融匯,故選B項;題干主要圍繞波斯帝國王宮的建筑風格和裝飾特點展開,與強化君主專制制度不屬于同一范疇,排除A項;雖然波斯帝國疆域廣闊,但題干中關于王宮建筑的信息無法直接得出其統一了西亞北非地區的結論,C項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波斯帝國王宮裝飾中有希臘樣式的浮雕,但不能就此說明其致力于推廣希臘文化,且其建筑風格是多種文化融合,并非單一強調希臘文化,致力于推廣希臘文化的是拜占庭帝國,而不是波斯帝國,排除D項。
8.(2025·江蘇蘇北七市調研·11)托勒密王朝的君主在雕像中以法老形象出現,穿著傳統的埃及服飾,手持象征權力的權杖。現存的托勒密一世雕像,面部特征與古埃及第三十王朝法老的雕像形制十分相似。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反映出(  )
A.波斯帝國推動了文明交流 B.馬其頓人尊重埃及的傳統
C.地中海兩岸文化差異顯著 D.希臘文化的中心逐漸東移
【答案】B
【解析】托勒密王朝由亞歷山大大帝部將建立,統治者雖是馬其頓人,但為鞏固在埃及的統治,主動采用法老稱號和埃及傳統藝術形式,如雕像中保留古埃及第三十王朝的面部特征和服飾權杖,體現了對當地宗教與文化傳統的尊重與融合,借此獲得埃及祭司與民眾支持,故選B項;波斯帝國在公元前4世紀已被亞歷山大滅亡,與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年建立)無直接關聯,且材料未提及波斯元素,排除A項;托勒密統治者主動吸收埃及文化,反映的是文化融合而非差異,排除C項;希臘文化中心東移指希臘文化傳播至東方(亞歷山大、帕加馬等),但題干強調統治者吸納埃及傳統,屬于本土化策略而非文化中心轉移,排除D項。
9.(2025·江蘇如皋調研·11)屋大維成為羅馬元老院的“首席元老”,并接受元老院授予的“奧古斯都”“統帥”“大祭司長”“國父”“神之子”等諸多尊號。他的權力也是每十年由元老院授權,期滿后繼續授權,在形式上是任期制。由此可見,屋大維的統治(  )
A.推動了民主進程 B.保留了羅馬傳統因素
C.顛覆了寡頭統治 D.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答案】B
【解析】據材料可知,屋大維的權力雖實為終身制,但形式上通過元老院每十年授權、使用 “首席元老” 等傳統頭銜,延續了共和時期的部分制度。這種 “共和外衣” 是羅馬傳統的體現,故選B項;屋大維建立的元首制本質上是個人獨裁,通過形式上的共和制度掩蓋君主權力,與民主進程背道而馳,排除A項;屋大維通過保留元老院并利用其授權維持統治,并未完全顛覆寡頭政治的框架,排除C項;羅馬帝國是奴隸制社會,封建制度尚未形成,排除D項。
10.(2025·江蘇南京市、鹽城高三模擬·11)公元前11世紀,腓尼基人駕駛著商船往返于地中海沿岸的每個港口。在與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們進行貿易時,腓尼基人發現象形文字過于煩瑣,需要一種簡便、固定的代碼,用線性排列的方式記錄事件和表達思想。這表明腓尼基字母的產生主要基于(  )
A.希臘字母的影響 B.航海技術的進步
C.區域文化的沖突 D.商貿活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據材料“進行貿易時,腓尼基人發現象形文字過于繁瑣”“需要一種簡便……記錄事件和表達思想”可知,腓尼基字母的出現與為了貿易更加便利有關,故選D項;腓尼基字母向西傳入希臘,形成希臘字母,而不是希臘字母影響腓尼基字母的演變,排除A項;材料涉及內容為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進行貿易時,象形文字過于煩瑣,需要簡便、固定的方式記錄,并未具體涉及航海技術的信息,排除B項;據材料“在與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們進行貿易時”可知,題干涉及的是不同地區、民族間在經濟上的友好交流,因為“象形文字過于煩瑣”而需要新的方式便于記錄、溝通,而非是區域文化沖突之下誕生腓尼基字母,排除C項。
11.(新考點)(2025·河北重點高中模擬·12)自5世紀末開始,法蘭克國王一般會把征伐得來的土地無條件賞賜給私人扈從,或者饋贈給教會。8世紀時,法蘭克國王查理·馬特廢除了這一傳統,代之以新規定:領主向其附庸授予采邑并提供保護,附庸向領主宣誓效忠并服兵役。這一變化反映了(  )
A.神圣羅馬帝國的擴張 B.教會權力的逐步擴大
C.封建社會的日益發展 D.君主專制體制的出現
【答案】C
【解析】查理·馬特將無條件賞賜土地改為以附庸效忠和服兵役為條件的采邑制,強化了領主與附庸之間的契約關系,這是封建制度的核心特征,采邑制通過土地分封確立等級義務,推動了以土地為紐帶、權利與義務交織的封建等級結構,標志著封建生產關系和社會形態的深化,故選C項;神圣羅馬帝國建立于962年,晚于題干中的8世紀,且材料未涉及帝國擴張的內容,排除A項;查理·馬特改革前存在向教會饋贈土地的傳統,改革后采邑制主要調整世俗領主與附庸的關系,反而可能削弱教會直接獲得土地的特權,排除B項;采邑制下領主權力分散,附庸效忠直接上級而非國王,君主權力被層層分封削弱,與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體制背道而馳,排除D項。
12.(新考點)(2025·河南豫西北教研聯盟質檢·12)8世紀的西歐,馬蹬的使用使騎兵取代步兵成為軍隊主導力量。由于職業騎兵需要大量裝備和前期訓練,而封建領主則可以為其提供這一支持,二者逐漸結成一種以土地為紐帶的契約式關系。這一關系(  )
A.加劇了西歐政治上的分裂 B.促進了西歐封建專制王權的強化
C.推動了西歐封建制的產生 D.減輕了騎士與領主間的依附關系
【答案】A
【解析】據材料“由于職業騎兵……契約式關系”可知,中古西歐封建領主為騎兵提供大量裝備和前期訓練等,這加強了封建領主與騎兵的契約式關系,增強了封建領主的軍事實力,封建領主實力的增強威脅國王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西歐政治上的分裂,故選A項;材料體現了職業騎兵增強了封建領主的實力,并非國王的實力,不體現專制王權的強化,排除B項;西歐封建制度是封君封臣制,8世紀前期其便已經確立,“產生”說法錯誤,排除C項;“二者逐漸結成一種以土地為紐帶的契約式關系”體現了騎兵與領主間的關系加強,并非削弱,排除D項。
13.(2025·江蘇南通、泰州、鎮江、鹽城調研·12)表1為部分年份英國鮑恩梯斯莊園的貨幣收入占比情況(%)。據此可知(  )
表1
地租及法庭收入 出售飼草、牧草、麥稈、木材 出售谷物 出賣、出租牲畜 額外收入、歸還欠款
1341—1342年 8.7 21.4 40.5 28.2 1.3
1342—1343年 7.8 10.1 53.9 27.2 0.4
A.莊園主與農奴的矛盾緩和 B.莊園經濟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C.資本主義大農場普遍建立 D.價格革命導致地租收入減少
【答案】B
【解析】從表格數據可以看出,在1341—1342年到1342—1343年期間,地租及法庭收入占比從 8.7% 下降到 7.8%,而售谷物的占比從 40.5% 上升到 53.9%,這表明莊園中用于市場交易的產品收入占比在增加,反映出莊園經濟越來越多地面向市場,商品化程度在不斷提高,故選B項;表格中主要呈現的是貨幣收入占比情況,沒有直接涉及莊園主與農奴之間關系的信息,無法得出莊園主與農奴矛盾緩和的結論,排除A項;資本主義大農場的建立是以雇傭勞動為主要特征,且在生產經營上具有規模化、專業化等特點,表格數據不能表明當時已經普遍建立了資本主義大農場,排除C項;價格革命發生在新航路開辟后,與表格中的時間 1341—1343 年不符,排除D項。
14.(易錯考點)(2025·河南豫西北教研聯盟質檢·13)14世紀中葉,英國頒布了教職選舉規章,規定英國教士的選舉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國解決;1516年法國國王同教皇締結“波倫亞協定”,明確規定國王有權任命本國教會的高級教職,有權向教士征稅等。這表明英法(  )
A.拉開宗教改革序幕 B.努力實現教會民族化
C.封建王權高于教權 D.民族國家已初步形成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英國和法國的措施都體現了國王試圖將教會事務的控制權從羅馬教廷轉移到本國手中,英國的教職選舉規章強調教士選舉由本國解決,法國的波倫亞協定明確國王有權任命教會高級職位和征稅,這些具體行動的核心目的是削弱教皇對本國教會的控制,逐步建立由世俗政權主導的民族教會,屬于教會民族化的早期實踐,故選B項;宗教改革的序幕通常以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為標志,而英國的舉措發生在14世紀,法國的協定雖在宗教改革前夕,但內容聚焦于人事和財稅權,未涉及教義或宗教體系變革,排除A項;材料僅反映王權在教會人事和財稅權上取得一定自主性,未涉及王權與教權在法理或實際權威上的全面高低關系,且法國的協定本質是國王與教皇的協議,說明教權仍有影響力,不能直接得出王權高于教權的結論,排除C項;民族國家形成的標志包括統一領土、中央集權、民族意識覺醒等綜合因素,材料僅涉及教會事務的局部調整,不足以說明民族國家已初步形成,排除D項。
15.(新考點)(2025·河北邯鄲調研·12)12、13世紀,歐洲一些城市積極活動,努力追求城市自治,建立獨立于封建領主的城市自治議會;同時,城市中的市民階層還聯合國家君主共同對付貴族(或教會),謀求特權。這些活動(  )
A.沉重打擊了天主教神學統治 B.反映出新興資產階級的覺醒
C.表明西歐近代民族國家興起 D.為近代憲政建設提供了經驗
【答案】D
【解析】城市通過建立自治議會,追求自治,以及市民階層聯合君主對付貴族或教會謀求特權等活動,蘊含了一定的民主、自治和權力制衡的理念與實踐,為近代憲政建設在地方自治、權力分配與制約等方面提供了經驗,故選D項;宗教改革對天主教神學統治的重大沖擊,12、13世紀歐洲城市爭取自治的活動尚未直接對天主教神學統治造成沉重打擊,排除A項;12、13世紀歐洲城市中的市民階層主要包括手工業者和商人等,新興資產階級在當時尚未形成,排除B項;西歐近代民族國家興起于15、16世紀,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
16.(新考點)(2025·山東淄博、濱州高三一模·11)羅馬帝國前期的城市起源于城邦,城市的管理機關一般由公民大會、市政官員和市議會組成,公民大會可以立法并選舉市政官員。中世紀西歐城市產生于封建主的領地和堡壘、教會領地和修道院的包圍之中,并取得了城市特許狀。兩者都(  )
A.孕育出新經濟因素 B.源自經濟的發展和武裝斗爭
C.建立了代議制民主 D.屬于相對獨立的政治共同體
【答案】D
【解析】據材料“羅馬帝國前期的城市起源于城邦”、“公民大會可以立法并選舉市政官員”,“中世紀......取得了城市特許狀”,并結合所學可知公民大會有立法及選舉的權力且城邦的特點是獨立自主,中世紀取得特許狀的城市有一定自治權,因此這說明兩者都屬于相對獨立的政治共同體,故選D項;結合所學可知羅馬帝國前期并沒有孕育出新經濟因素,帝國于公元前27年建立,1—2世紀奴隸制經濟依然繁榮,排除A項;中世紀城市自治主要源自經濟的發展,武裝斗爭是中世紀實現城市自治的方式之一,而不是其根源,排除B項;兩者都沒有建立了代議制民主,近代意義上的代議制民主產生于“光榮革命”后的英國,排除C項。
17.(2025·江蘇南通監測·12)圖2為佛羅倫薩城市防御工事圖。該圖從側面反映了(  )
圖2
A.工商業資本較為發達 B.軍事防御功能的強化
C.城市自治運動的興起 D.歐洲貿易中心的轉移
【答案】A
【解析】佛羅倫薩在12—14世紀成為歐洲重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城市防御工事的擴大和強化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而由圖2可知,與12世紀相比,14世紀防御工事范圍擴大,說明城市規模和重要性增加,背后是工商業發展,吸引人口和資源,促使城市有經濟實力擴建防御工事,所以側面反映了工商業資本較為發達,故選A項;軍事防御功能強化是直接體現,并非側面反映,排除B項;城市防御工事圖主要體現的是軍事防御方面,沒有直接信息表明城市自治運動的興起,且城市自治運動興起于11世紀,與題干時間也不符,排除C項;歐洲貿易中心轉移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發生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
18.(表格情境)(2025·江西六校聯考·12)下表為歐洲中世紀著作內容的部分節選。據表可知,這時期歐洲(  )
著作 內容節選
《中世紀廚房:一部食譜社會史》 1405年塔林(位于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首都)市政府舉辦的一場宴會上。有生姜、胡椒、小豆蔻等異國調料和白糖、食鹽、葡萄干、米飯
《中世紀的城市》 將幾袋小麥在適當的時候運到適當的地點,就足以獲得巨額利潤,不久之后這些在世間流浪的無業游民的貧苦群眾之中會出現新的富豪;鄉村向城市供應糧食,城市反過來向鄉村供應商品和產品
A.資本主義經濟的增長 B.國際市場初步形成
C.商品經濟繁榮與發展 D.城鄉經濟聯系緊密
【答案】C
【解析】《中世紀廚房》提到宴會上使用生姜、胡椒等異國調料及白糖、葡萄干等商品,反映了商品種類的豐富和遠距離貿易的活躍;《中世紀的城市》中描述小麥運輸帶來巨額利潤,城鄉間商品交換頻繁,體現出商業活動的興盛和商品流通的擴大,兩者共同說明中世紀歐洲商品經濟呈現繁榮與發展的趨勢,故選C項;材料中雖有商業利潤和貿易活動,但未涉及雇傭勞動、工業生產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特征,排除A項;異國調料的存在表明跨區域貿易存在,但僅個別商品的流通不能說明國際市場已初步形成,排除B項;城鄉商品交換確實體現經濟聯系,但材料一中的異國商品和材料二的商業利潤更突出商品經濟整體發展,而非單純城鄉關系,排除D項。
19.(2025·江蘇蘇北七市調研·12)從公元541年開始,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現人口大量突發性死亡。為了避免人口死亡令其財產歸屬不明而引發糾紛或混亂,查士丁尼一世頒布了關于遺產繼承的法令,處理死后未立遺囑的人的財產權歸屬。這一事件說明了(  )
A.對外擴張導致人口劇減 B.羅馬法緩和貴族與平民矛盾
C.疫病推動帝國法律發展 D.日耳曼人入侵造成帝國混亂
【答案】C
【解析】公元541年地中海沿岸城市人口大量突發性死亡,查士丁尼一世為此頒布遺產繼承法令,這清楚表明疫病的出現促使帝國法律產生新變化、新發展,故選C項;題干僅提及人口大量死亡,并未體現出是對外擴張導致,排除A項;題干圍繞因人口死亡引發財產歸屬問題所頒布的法令,未涉及貴族與平民矛盾,排除B項;日耳曼人入侵導致西羅馬滅亡發生于5世紀,與題干時間(6世紀)及東羅馬帝國局勢不符,排除D項。
20.(經典考點)(2025·福建部分地市校3月質檢·12)鐮倉幕府時期,武士以村落為據點,宅邸周邊有直轄地,農民需為武士承擔義務勞動,武士們以領主為中心效忠于幕府。這表明,當時的日本(  )
A.莊園經濟高度繁榮 B.社會階層流動增強
C.社會矛盾有所淡化 D.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答案】D
【解析】鐮倉幕府時期,武士以村落為據點的直轄地和農民義務勞動制度,體現了幕府通過地頭、御家人等制度將地方治理與軍事效忠結合,武士直接控制基層生產并效忠中央,形成以幕府為核心的集權化管理體系,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實際控制力,故選D項;莊園經濟在鐮倉時期因幕府介入莊園管理而逐漸被削弱,并非繁榮,排除A項;武士與農民身份固化,義務勞動和等級制度嚴格,社會流動并未增強,排除B項;農民負擔加重及武士集團內部矛盾可能加劇而非淡化社會沖突,排除C項。
21.(2025·江蘇南京一模·11)瑪雅文明的消失是一個歷史未解之謎。有學者認為人口爆炸是導致瑪雅文明衰落和消失的重要原因;有的認為瑪雅文化的價值觀和信仰體系可能發生了變化,導致社會凝聚力的下降等。對此,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
A.歷史事實因缺少史料而無法認知 B.有可信的文獻資料就能統一認識
C.史家的研究大多從主觀意志出發 D.瑪雅文明消失的原因具有復雜性
【答案】D
【解析】瑪雅文明消失的原因存在多種學術觀點,如人口爆炸、社會凝聚力下降等,說明其消亡并非單一因素導致,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復雜性,故選D項;歷史事實雖存在爭議,但通過考古發現、象形文字破譯等仍可逐步推進認知,并非完全無法認知,排除A項;可信文獻能提供依據,但不同學者對同一材料的解讀可能存在差異,未必能統一認識,排除B項;史家研究是依據一定史料進行的,并非從主觀意志出發,排除C項。
22.(2025·江蘇南京市、鹽城高三模擬·12)中古后期,西歐的村莊共同體作為一個基層組織,其最高公共權力機構是莊園法庭和村民會議。不管是莊園法庭還是村民會議,都是一種民眾集會,他們一起制定和執行共同體內部的日常生產生活規范,保證生產生活的正常有序進行。由此可見,當時(  )
A.西歐各國王權普遍遭到削弱 B.莊園具有領主私產性質
C.村莊管理采用集體自治原則 D.封建領主制已徹底消亡
【答案】C
【解析】從題干可知,西歐的村莊共同體的最高公共權力機構是莊園法庭和村民會議,它們一起制定和執行內部的日常生產生活規范,保證生產生活正常有序進行。這體現了村莊管理采用集體自治原則,村民通過這些機構自我管理村莊事務,故選C項;材料描述的是西歐村莊共同體的內部管理方式,沒有提及西歐各國王權的情況,無法得出西歐各國王權普遍遭到削弱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的重點是村莊共同體的公共權力機構及其職能,而不是莊園具有領主私產性質,排除B項;村莊共同體的管理依然在封建制度的大環境下進行,“徹底消亡”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
預測二 走向整體的世界:地理大發現與資本主義政治體系的確立
23.(2025·江蘇如皋高三學情調研·11)下圖為某一農作物的起源與傳播路線圖,該作物的傳播(  )
A.通過多種途徑傳入美洲 B.有利于世界人口增長
C.促使世界連成一個整體 D.改變了歐洲休閑方式
【答案】B
【解析】圖中顯示該農作物起源于美洲,從美洲向非洲、歐洲等地傳播,據此判斷該作物是馬鈴薯或玉米。馬鈴薯或玉米具有高產等特點,成為一些國家的主食,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解決糧食問題,從而促進世界人口增長,故選B項;從圖中可以看出,該作物是從美洲向外傳播,而不是傳入美洲,排除A項;促使世界連成一個整體的是新航路開辟,而不是該農作物的傳播,排除C項;農作物的傳播與歐洲休閑方式的改變無關,排除D項。
24.(經典考點)(2025·陜西適應性檢測·13)天花隨著殖民者來到美洲后,給當地人口造成了毀滅性打擊,不少印第安人不再相信神的庇護,轉而開始信仰“歐洲上帝”。這說明新航路的開辟(  )
A.加速了西方的資本原始積累 B.推動了人文地理格局發生改變
C.是美洲傳統社會解體的根源 D.客觀促進了殖民地文化的進步
【答案】B
【解析】天花傳入美洲導致原住民人口驟降和信仰轉變,反映了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文化對美洲本土文化的沖擊,以及人口結構、宗教信仰的深刻變化,屬于人文地理格局的調整,故選B項;資本原始積累側重于經濟掠奪,材料未提及資源掠奪或財富積累,排除A項;美洲傳統社會解體的根源在于殖民侵略而非單純疾病傳播,且題干未直接涉及社會結構瓦解的全面過程,排除C項;印第安人被迫改信歐洲宗教是文化壓迫而非“進步”,且材料未體現殖民地文化發展的積極意義,排除D項。
25.(2025·江蘇蘇錫常鎮四市一模·12)16世紀,一位威尼斯商人抱怨:“葡萄牙人在印度購買香料的價格低得離譜,他們以如此低廉的成本,將香料大量運抵歐洲,導致我們在東方貿易中的利潤大幅縮水。”這一現象表明(  )
A.商業革命沖擊傳統貿易格局 B.貿易發展推動商品世界性流動
C.價格革命引發經濟秩序混亂 D.葡萄牙成為世界貿易體系中心
【答案】A
【解析】威尼斯商人因葡萄牙開辟新航路直接獲取低價香料導致自身利潤下降,反映了新航路開辟后傳統地中海貿易路線衰落、大西洋貿易興起,這正是商業革命帶來的貿易路線和格局變化的直接結果,故選A項;貿易發展推動商品世界性流動雖符合史實,但材料側重點在于新舊貿易路線競爭導致傳統商人利益受損,而非強調商品流動本身,排除B項;價格革命主要表現為貴金屬流入引發的物價上漲,材料未提及貨幣或物價問題,排除C項;葡萄牙在新航路初期占據優勢,但16世紀尚未形成以某一國家為中心的“世界貿易體系”,且材料僅反映局部競爭而非全局性貿易中心轉移,排除D項。
26.(2025·江蘇如皋調研·12)16世紀,荷蘭的安特衛普逐漸成為東西方貿易與航運中心,來自歐洲各地的商人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商品在這里進行交易。意大利的大公司在這里設立總部,管理他們在歐洲的商業與金融業務。這一現象反映出(  )
A.歐洲商業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B.工業革命提升荷蘭國際地位
C.世界貿易形成多中心新格局 D.大帆船貿易密切了亞歐聯系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的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荷蘭的安特衛普逐漸成為東西方貿易與航運中心,意大利的大公司在此設立總部,這表明歐洲商業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故選A項;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后,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當時世界貿易的中心主要在歐洲,并沒有形成多中心新格局,排除C項;大帆船貿易是16世紀西班牙在其殖民地墨西哥與菲律賓之間經營的橫跨太平洋的貿易,與材料強調的歐洲內部貿易無關,排除D項。
27.(易錯考點)(2025·河南開封、周口、商丘質檢·13)1593年,某殖民國家頒布法令規定了下圖所示航線的次數、載重量、價值額、關稅數額等,實行特許經營權、許可額等制度。這一舉措(  )
A.維持了該國海洋霸主地位 B.推動太平洋貿易有序發展
C.挑戰大西洋三角貿易地位 D.制約了貿易地的經濟發展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時間“1593年”并結合所給地圖可知,1593年處于西班牙殖民帝國后期,雖無敵艦隊(1588年)戰敗后逐漸衰落,但仍通過馬尼拉大帆船(1565年開通)控制太平洋貿易,連接亞洲(菲律賓)與美洲(墨西哥),題干中的“特許經營權、許可額等制度”符合西班牙重商主義政策,旨在壟斷太平洋航線。結合所學可知,西班牙通過特許經營和關稅控制,強制殖民地(如美洲)成為原料供應地,限制其工業發展,對亞洲貿易地(如菲律賓)則壟斷貿易渠道,阻礙本地經濟自主性,此政策本質是殖民經濟剝削,制約了貿易地經濟發展,故選D項;1588年后西班牙已喪失海洋霸權,此法令更多是應對衰落而非維持霸權,排除A項;西班牙確實通過規范太平洋航線(如馬尼拉大帆船)促進了跨區域貿易,但這一選項未觸及殖民政策的剝削本質,且材料更強調“制約”而非“推動,排除B項;太平洋貿易與大西洋三角貿易(歐洲—非洲—美洲)是并行體系,而非直接挑戰,排除C項。
28.(經典考點)(2025·安徽蚌埠質檢·12)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劇“允許杜撰”,它們積極主動地參與了歷史建構,并影響著大眾對歷史的理解和認識。如刻畫因殘暴而遭上帝懲罰的波斯國王岡比西斯、凸顯民族認同感的《愛德華四世》,對歷史的形塑卻“更符合歷史學家的看法”。由此可見,這些歷史劇(  )
A.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市民階層群體 B.以服務于現實為價值導向
C.表明人文精神是歷史發展主要動力 D.突破作家自身視野的桎梏
【答案】B
【解析】題干指出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劇通過虛構情節參與歷史建構,如塑造岡比西斯受罰和《愛德華四世》強化民族認同,且這些塑造“更符合歷史學家的看法”,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劇往往借古喻今,通過歷史事件傳遞現實價值觀,例如強化民族意識或維護統治合法性,符合服務于現實需求的特點,故選B項;培養全面發展的市民階層需要涉及教育、文化等多元內容,但材料僅強調歷史劇對大眾歷史觀的影響,未提及市民階層的全面發展目標,排除A項;人文精神雖在文藝復興時期興起,但材料未直接體現其作為歷史發展動力的作用,且歷史劇的創作動機更偏向現實導向而非單純人文主義推動,排除C項;突破作家視野桎梏強調創作自由或超越個人局限,但材料中歷史劇的塑造方向是主動迎合歷史學家的觀點,而非突破限制,排除D項。
29.(2025·江蘇南通、泰州、鎮江、鹽城調研·13)在馬丁·路德的支持下,德意志紐倫堡市政府推行假日改革,在新日歷中只有37%的天主教節日得到保留,并允許城市工人自己決定是否在宗教節日期間休假。紐倫堡市的假日改革(  )
A.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表明理性主義在德意志流行
C.有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 D.瓦解了普通民眾的宗教信仰
【答案】C
【解析】紐倫堡市政府的假日改革保留較少天主教節日,還允許工人自主決定是否在宗教節日休假,這有利于減少宗教對社會生活的束縛,使工人有更多時間投入生產,從而有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故選C項;1517年馬丁 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而不是紐倫堡市的假日改革,排除A項;理性主義是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啟蒙運動時間晚于宗教改革,此時理性主義還未在德意志流行,排除B項;宗教改革并不是要瓦解普通民眾的宗教信仰,而是反對羅馬教廷的教權統治等,紐倫堡市的假日改革也不會瓦解民眾宗教信仰,排除D項。
30.(2025·江蘇蘇州九校聯考·14)1802年起,拿破侖在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如設立帝國大學作為全國教育管理的核心機構,要求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在帝國大學的體系下進行教學活動,同時在課程設置中強化了對法國歷史和帝國榮耀的宣揚。拿破侖的主要意圖是(  )
A.加強君主專制 B.培養科技人才 C.發展大學教育 D.宣揚國家意識
【答案】D
【解析】拿破侖設立帝國大學作為全國教育管理核心機構,要求所有教育工作者在此體系下教學,并在課程設置中強化對法國歷史和帝國榮耀的宣揚,其主要目的是通過教育來塑造民眾對國家和帝國的認同,宣揚國家意識,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和強化國家的凝聚力,故選D項;“強化了對法國歷史和帝國榮耀的宣揚”體現的是國家層面的意圖,而不是從君主專制層面,排除A項;課程設置主要是強化法國歷史和帝國榮耀等內容,不是以培養科技人才為主要目的,排除B項;發展大學教育只是手段,不是最終的主要意圖,排除C項。
31.(2025·江蘇鎮江監測·13)下圖為創作于1831年的英國漫畫《鏟除“衰敗選邑”》,圖中的樹干上題寫著“衰敗的選邑制度”(rotten borough system),左側人群手中高舉寫有“改革”(reform)字樣的斧頭。該漫畫(  )
A.意在鼓舞民眾去爭取普選權 B.反思經濟增長對生態的破壞
C.反映了工業時代的社會訴求 D.號召工人階級進行社會革命
【答案】C
【解析】工業革命推動了英國社會結構的變化,工業資產階級要求在政治上獲得更多權力,漫畫中“鏟除衰敗選邑制度”、“改革”等元素反映了工業時代工業資產階級等群體要求變革選舉制度的社會訴求,故選C項;結合所學可知,1832年議會改革主要是擴大了工業資產階級的政治權利,所以并非是爭取普選權,當時的工人和婦女等群體仍未獲得普選權,排除A項;漫畫主題圍繞的是英國選舉制度改革,與經濟增長對生態的破壞毫無關聯,排除B項;漫畫體現的是對選舉制度的改革訴求,并非號召工人階級進行社會革命,排除D項。
32.(2025·江蘇泰州調研·13)美國1787年憲法設計多重制衡機制,不是因為國父們服膺民主原則,恰恰相反,他們對民主的核心原則(多數原則)存在一種政治和哲學的擔心。說到底就是,為了保護少數人的利益,他們拒絕信任人民。材料體現美國憲法(  )
A.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威 B.兼具階級性與務實性
C.強調三權分立相互制衡 D.違背啟蒙思想基本原則
【答案】B
【解析】美國憲法的制定者出于對民主中多數原則的擔心,為了保護少數人的利益而設計多重制衡機制,這體現了憲法制定者代表的是特定階級的利益,具有階級性,美國的國父們認識到純粹的多數原則可能帶來的問題,通過設計多重制衡機制來平衡各種利益,以確保政治制度的穩定和有效運行,這體現了憲法的務實性,故選B項;材料中并未提及加強聯邦政府權威的相關內容,主要討論的是美國憲法對民主核心原則的態度以及對少數人利益的保護等問題,與聯邦政府權威無關,排除A 項;材料重點不是強調三權分立相互制衡這一具體的權力運行機制,而是在闡述美國憲法設計多重制衡機制的背后原因是對民主多數原則的擔憂和對少數人利益的保護,C選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美國憲法體現了啟蒙思想中的分權制衡、民主等原則,雖然對民主的多數原則有所擔憂并進行了制衡設計,但不能說它違背了啟蒙思想的基本原則,排除D項。
33.(2025·江蘇南京一模·13)1837年,俄國詩人萊蒙托夫為紀念普希金創作了詩歌《詩人之死》,他寫道“你們,蜂擁在皇座兩側的人,全是扼殺自由、天才、榮耀的劊子手!”這首詩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層浪。這反映出,當時俄國(  )
A.沙皇政府面臨嚴重統治危機 B.農奴制改革促進思想解放
C.自由民主成為社會各界訴求 D.農民對農奴體制強烈不滿
【答案】A
【解析】1837年,面對普希金之死,萊蒙托夫在詩中批判“皇座兩側的人”“扼殺自由、天才與榮耀”,這表明當時俄國社會矛盾尖銳,沙皇及貴族的專制統治引發強烈不滿,統治危機嚴重,故選A項;農奴制改革發生于1861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僅體現知識分子對專制的不滿,未提及社會各界普遍訴求自由民主,且C項說法也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是詩人對沙皇統治的憤怒,未體現農民對農奴體制的態度,排除D項。
34.(2025·江蘇如皋調研·13)1822年,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出臺《黑人海員法案》。該法令規定:任何船只從其他州或外國港口進入南卡羅來納州的任何港口時,船上載有的自由黑人,將被扣押并監禁,直至船只駛離;當船只準備啟航時,船長有義務將該自由黑人運走,并支付監禁的費用。此后20年時間里,部分南方州也出臺了類似的法律。此類法律的出臺(  )
A.適應了美國工業化進程 B.促進三角貿易興起
C.加劇了南北雙方的矛盾 D.違背了聯邦制原則
【答案】C
【解析】據材料可知,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等南方州出臺的針對自由黑人的歧視性法律,是南方維護奴隸制、限制黑人自由的表現,與北方追求自由勞動制度等理念背道而馳,必然會加劇南北雙方在經濟制度、社會觀念等方面的矛盾,為后來的南北戰爭埋下隱患,故選C項;此類法律是對黑人自由的嚴重限制,不利于人口流動和勞動力的合理配置,阻礙了工業化進程,而不是適應,排除A項;三角貿易興起于16世紀,與這些法律頒布的時間不符,排除B項;聯邦制原則主要涉及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的權力分配等問題,而材料中南方州出臺的這些法律主要是關于對自由黑人的限制,并沒有違背聯邦制原則,排除D項。
預測三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確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與殖民體系的形成
35.(2025·江蘇蘇北七市調研·13)從18世紀80年代起,英國議會通過了一系列法律,準許各地成立“改良委員會”“衛生委員會”等專門機構。圖3為1841年蘭開郡小博爾頓改良委員會歷年當選委員職業統計。據此可知,英國(  )
A.文官制度應運而生 B.議會權力進一步擴大
C.社區承擔政府功能 D.工廠主影響地方治理
【答案】D
【解析】據圖表數據可知,1841年蘭開郡小博爾頓改良委員會歷年當選委員職業中,棉紡織業工廠主和漂洗業工廠主占比超過一半,這體現了工廠主在蘭開郡小博爾頓影響巨大,影響了地方治理,故選D項;1870年,英國再次頒布法令,規定多數重要文官職位必須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錄用,文官委員會有權獨立決定文官的基本錄用條件,最終確立了文官制度,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英國議會在19世紀進行了改革,議會權力有所擴大,但地方改良委員會并非議會,且材料僅涉及委員職業,不體現其權力變化,排除B項;二戰后社區很快發展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
36.(2025·江蘇泰州調研·12)18世紀的歐洲,就一日三餐而言,人們會在飯前祈禱:感謝主賜給我們食物。亞當·斯密則創造性地顛覆了這種經典解釋,他在《國富論》中寫道:“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師、面包師的恩惠,而是出自他們自利的打算。”這反映出亞當·斯密(  )
A.強調個人利益追求的影響性 B.認為勞動是衡量價值的尺度
C.否定了宗教信仰的社會作用 D.倡導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
【答案】A
【解析】亞當 斯密指出人們獲得食物和飲料不是因為屠戶、釀酒師、面包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自利的打算,這體現了他強調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客觀上也能滿足他人的需求,從而對社會產生影響,該項符合題意,故選A項;亞當 斯密強調獲取食物飲料源于他人自利打算,而 “勞動是衡量價值的尺度” 關注勞動量與商品價值關系,題干未涉及該內容,排除B項;亞當 斯密從經濟活動視角出發,把人們獲取食物飲料的原因,由傳統認知里與宗教感恩相關的他人恩惠,重新闡釋為出于他人自利的考量,這僅僅是在經濟范疇內的觀點表達,并非針對宗教信仰社會作用的評判與否定,排除C項;亞當 斯密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反對政府過多干預經濟,與他的經濟思想不符,排除D項。
37.(2025·江蘇南京市、鹽城高三模擬·13)1844年下半年,英國有36萬人乘火車從倫敦去了布萊頓,7年內乘客增加了10倍。1851年,倫敦和西北鐵路公司運送了77萬多往返于倫敦郊游的游客。19世紀70年代,英國乘火車短途旅行的費用常常不到技術工人一日的工資。由此可見(  )
A.工業革命改變民眾生活方式 B.旅游產業成為經濟支柱
C.技術革新縮小階層貧富差距 D.工人政治地位顯著提高
【答案】A
【解析】乘坐火車出行的人數大幅增加,而且短途旅行費用低廉,技術工人的工資可以負擔得起,這體現了工業革命帶來的交通變革,而交通的便利改變了民眾的生活方式,使民眾出行更加方便,短途旅行成為可能,故選A項;材料僅顯示了乘坐火車旅行人數的增加和旅行費用相對較低的情況,沒有提及旅游產業在整個經濟中的地位,不能據此得出旅游產業成為經濟支柱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僅展現火車短途旅行費用低,工人能負擔,未涉及不同階層收入變化對比,不能體現階層貧富差距縮小,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工人的政治地位相關內容,只是在說工人可以支付短途火車旅行費用,這屬于生活方式的范疇,與政治地位無關,排除D項。
38.(易錯考點)(2025·陜西適應性檢測·14)表1是1870年、191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占比,該表可以用來說明(  )
年份 國家
英國 美國 德國 法國 俄國
1870 22% 8% 13% 10% —
1913 15% 11% 13% 8% 4%
注:德國1870年為1872年數據。
表1
A.世界貿易格局呈現轉變傾向 B.先發國家走向沒落
C.美德兩國貿易處于順差地位 D.美國霸權逐漸膨脹
【答案】A
【解析】從數據看,英國作為傳統貿易強國占比下降(22%→15%),美國(8%→11%)和德國(13%保持穩定)占比上升,俄國從無到4%,反映出新興國家貿易比重增加、傳統強國相對減弱的變化趨勢,說明舊有貿易格局正被打破,新格局正在形成,故選A項;英國雖占比下降但仍保持首位,法國雖下降但德國穩定,無法得出先發國家整體沒落的結論,排除B項;表格僅顯示各國貿易占比而非進出口差額,無法直接推斷美德貿易是否順差,排除C項;美國占比提升但未超過英國,且";霸權";需綜合政治軍事因素,此時美國尚未形成全面霸權,排除D項。
39.(新考法)(2025·山東3月模擬·11)某本書中有一句話“工人階級不能簡單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并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本書最可能是。(  )

【答案】B
【解析】法國在普法戰爭失敗后,資產階級政府的階級壓迫和民族投降政策,激起廣大群眾的極度不滿,巴黎公社運動爆發,在總結巴黎公社的經驗教訓時,馬克思更進一步明確了這一思想:“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并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B選項書籍為《法蘭西內戰》(The Civil War in France)是德國思想家馬克思創作的一部科學社會主義著作和法學著作,首次出版于1871年6月13日,時間符合,故選B項;A選項為《共產黨宣言》德文第一版封面,發表與1848年,時間不符,排除A項;C選項書籍為《政治經濟學批判》是馬克思公開發表的第一部政治經濟學著作,寫成于1857~1858年,時間不符,排除C項;D選項為《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是恩格斯創作的政治經濟著作,首次出版于1845年,排除D項。
40.(2025·江蘇蘇錫常鎮四市一模·13)1900年,烏拉圭作家羅多出版的《愛麗兒》以精靈愛麗兒象征自由、崇高的精神生活,勾勒出拉美政治文化的思想底色,質疑美式個人主義、平等主義與民主觀念的哲學根基,被譽為拉美“理想與信仰的旗幟”。據此可知,該書的價值在于(  )
A.揭露資本主義剝削本質 B.增強拉美國家文化自信
C.指導拉美民族獨立運動 D.融合拉美社會多元文化
【答案】B
【解析】1900年形式上贏得獨立的拉美多為歐美列強的半殖民地,受歐美文化沖擊較大,《愛麗兒》通過塑造象征自由、崇高精神生活的精靈,構建拉美文化特色,反對美式價值觀念,有助于增強拉美國家文化自信,故選B項;書中強調質疑美式觀念,未指向資本主義剝削本質,排除A項;拉美民族獨立運動在19世紀已基本完成,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書中主張維護拉美文化主體性,反對美式文化滲透,而非倡導多元文化融合,排除D項。
41.(新考點)(2025·廣東高考模擬測試·14)西屬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共產生了18個共和國。在此后的150年中,這些國家共草擬了約190部憲法,其中大部分是1850年之前頒布并生效的。由此可知,這些國家(  )
A.重新淪為列強的殖民地 B.未形成長期穩定的政治局面
C.不同階級輪流掌控政權 D.法制現代化建設步入快車道
【答案】B
【解析】西屬拉丁美洲獨立后,短時間內頻繁制定憲法,說明政治體系缺乏連續性,憲法作為國家根本法,其反復更替通常與政權動蕩、軍事政變或政治力量反復博弈直接相關,反映出國家未能建立穩定的政治秩序和權力結構,故選B項;獨立運動后新建立的共和國并未再次喪失主權,材料也未提及外部勢力干預或殖民統治重建,排除A項;憲法更替頻繁可能源于軍事政變或派系斗爭,無法直接證明不同階級交替掌權,且階級輪替需具體社會結構證據,材料未提供此類信息,排除C項;法制現代化需要法律體系的持續完善和社會認同,頻繁修改憲法恰恰暴露法律根基薄弱,難以支撐法制建設步入正軌,排除D項。
42.(2025·江蘇南通監測·14)提拉克認為,印度要實現自治,就必須喚起廣大民眾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利用印度教發動群眾投入到民族獨立斗爭之中。為此,提拉克重新解釋印度教經典《薄伽梵歌》,強調書中克里希那大神為真理和正義而積極行動、忘我斗爭的思想。這些認識(  )
A.推動印度反英斗爭走向新高潮 B.化解了穆斯林與印度教徒的隔閡
C.促進印度教獲得國家主導地位 D.啟迪著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興起
【答案】A
【解析】提拉克強調喚起民眾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利用印度教發動群眾參與民族獨立斗爭。重新解釋《薄伽梵歌》,以其中積極斗爭思想鼓舞民眾,能夠廣泛動員印度人民參與到反英斗爭中,從而推動印度反英斗爭走向新高潮,故選A項;印度穆斯林與印度教徒間的矛盾較為復雜,隔閡并未化解,排除B項;當時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教獲得國家主導地位,排除C項;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強調的是“非暴力”的斗爭方式,而提拉克強調積極行動、忘我斗爭,二者理念不同,不存在啟迪關系,排除D項。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保市| 甘德县| 仁化县| 漠河县| 嵊泗县| 旌德县| 天水市| 呼图壁县| 巩留县| 象州县| 德令哈市| 黎川县| 嵩明县| 边坝县| 泸水县| 大港区| 麦盖提县| 东乌珠穆沁旗| 锡林郭勒盟| 锡林浩特市| 乌鲁木齐市| 黄平县| 长岭县| 永登县| 修文县| 阜新市| 赤壁市| 宜兰市| 高密市| 苍溪县| 峨边| 新沂市| 新乡县| 内乡县| 镇远县| 措美县| 上饶县| 泾阳县| 绥芬河市| 呈贡县| 朝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