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猜押04 中國現代史(新中國成立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考點 5年考情 押題依據中華文明起源至隋唐時期 2024年 T9·新中國國家工業化建設 T10·改革開放以來的科技 從近5年江蘇高考題中可以看出,通過圖片、表格、漫畫等形式考查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成就占比穩定,尤其是“社會主義過渡時期”題目頻率達35%,預測2025年仍為考查的重點內容。 新中國成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近兩年基本固定在選擇的第9、10題,情境多變,主要注重中國的經濟建設。結合近5年高考題,可以預測2025年高考第9、10題中,經濟的發展與變化是必考內容。 2025年新高考歷史新結構體系下,選擇題的考查更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時強調對歷史概念的理解;以情境為抓手,提供多樣化的材料,引導考生思考;題目更加注重細節,內容相對固定,試題容量沒有變化,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也更深入。區分清楚考查內容,對選項進行定點排查,從綱要再結合選必內容,能夠較好解決問題。2023年 T9·抗美援朝 T10·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經濟、科技、文化2022年 T9·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 商制度 T10·“雙重代表權”(臺灣) T11·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成就 T12·改革開放(浦東)2021年 T9·新中國國家工業化建設 T10·新中國的外交政策 T1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2020年 T12·新中國的政治認同 T13·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經濟發展預測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與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社會主義的過渡與建設1.(2025·江蘇南通、泰州、鎮江、鹽城調研·9)1950年11月,在山西省工農業展覽會上,工人們對各地來參觀的農民,詳細地講解了關于各種新式農具的使用方法。參加展覽的棉花加工公司也組織棉農到軋花廠參觀,棉農認識到機器軋花比手工軋花好,非常樂意把棉花送到廠里加工。這些舉措( )A.利于鞏固新生人民政權 B.結束了棉花價格暴漲局面C.加快了一五計劃的進程 D.掀起農業合作化運動高潮2.(新考點)(2025·山東泰安檢測·8)1950年,《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關于中國科學院基本任務的指示》中提出:“要發展科學的思想以肅清落后的和反動的思想,培養健全的科學人才和國家建設人才,力求學術研究與實際需要的密切配合,使科學能夠真正服務于國家的工業、農業、國防建設、保健和人民的文化生活。”這一指示( )A.促進了國家綜合性高校建設 B.指明了新中國科研的總方向C.建立了系統的科學研究體系 D.服務了三大改造運動的進行3.(歷史概念)(2025·河北石家莊質檢·9)圖2為力群創作于1951年的年畫《向李順達應戰訂生產計劃》,描繪的是普通農民正向勞動模范、合作社社長李順達學習,制定生產任務的場景。這一作品( )圖2A.契合了社會主義方向 B.貫徹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C.踐行了“雙百”方針 D.體現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要求4.(易錯考點)(2025·山東泰山教育聯盟高三測評·8)圖3為中國近現代某一重要歷史事件引發的變化。該事件( )圖3A.促進了革命根據地的建設 B.推動了抗日戰爭走向勝利C.實現了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D.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延續5.(2025·江蘇蘇州九校聯考·9)1950年末,上海人民儲蓄銀行存款總額已達3134億元,比1949年末701.8億元增加了3.5倍,其中相當多一部分為一年甚至2年以上的定期儲蓄。據此可知( )A.物價水平實現初步穩定 B.工農對社會主義高度認同C.國民經濟調整卓有成效 D.土地改革增加了人民收入6.(新考點、表格情境)(2025·福建廈門高三二模·9)表3所示為1953年云南省國營貿易機構執行的部分土特產收購價格。這( )表3商品 收購價格(元/50千克) 市場價格(元/50千克)蘋果 42 7黃連 440 50貝母 880 140A.改變了云南省經濟落后的狀況 B.發揮了國營經濟的主導作用C.服務于邊境地區的工業化進程 D.有助于增進當地的民生福祉7.(2025·江蘇泰州調研·9)1950年11月,東北人民政府專門發出了《關于執行炒面任務的幾項規定》,要求沈陽市內各黨、政、軍系統,每日最低完成6.9萬公斤炒面任務,并對炒面的質量、包裝及集中辦法等作了具體要求。此舉是為了( )A.支持遼沈戰役的物資供應 B.保障抗美援朝前線的需求C.打擊投機資本制造的混亂 D.落實過渡時期總路線精神8.(經典考點)(2025·山東棗莊二模·8)圖3摘自1951年的《人民畫報》,該圖反映的運動( )圖3 努力增加生產響應捐獻運動A.恢復了被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 B.顯示了中國強大的民族凝聚力C.結束了封建主義對人民的壓迫 D.凸顯了人民在建設中的重要性9.(2025·江蘇南京一模·10)20世紀60年代,陳毅外長在接見日本圍棋代表團時,講述圍棋在中國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內涵,拉近了與日本客人的距離。此后,“圍棋外交”成為中日民間交流的一個亮點。陳毅外長此舉( )A.實現了中日正常的外交往來 B.拓寬了中日相互交往的渠道C.化解了中日兩國的歷史矛盾 D.開啟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大門10.(經典考點)(2025·山東臨沂一模·8)20世紀50年代,周恩來在參加一次國際會議時強調:“我們尊重各國人民的選擇和維護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國家制度而不受外來干涉的權利;同時,我們也要求其他國家用同樣的態度對待我們。”這一主張( )A.有助于樹立中國的國際形象 B.標志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產生C.促進了與會國家的團結協作 D.體現了“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11.(2025·江蘇蘇北七市調研·9)圖2為1954年的宣傳畫《到新運動場去》,描繪了工人們紛紛參加各項體育活動的場景。該畫意在宣傳( )圖2A.勞動工人身體素質的提高 B.工業化建設帶來的新氣象C.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D.青年成為工業建設的主力軍12.(易錯考點)(2025·山東濰坊一模·8)1956年2月,全國民主婦聯等13個單位向包括職工、手工業者、工商業者在內的各階層家庭婦女發出倡議,爭做“五好”家庭(家庭鄰里團結互助好、家庭生活安排好、教育子女好、鼓勵親人生產工作學習好、自己學習好),這一活動在全國迅速展開。此活動意在( )A.提高女性社會地位 B.提升工人的文化素質C.構建新型倫理關系 D.配合國家工業化建設13.(新考點)(2025·安徽九師聯盟質檢·10)下面是“一五”計劃時期國家156項重點工程布局與投資情況表。由此可知,“一五”計劃( )區域 省份 項目數(個) 計劃投資額(萬元)東部 京、冀 9 52433中部 晉、皖、贛、豫、鄂、湘 37 604727西部 蒙、川、渝、滇、陜、甘、新 48 579762東北 黑、吉、遼 56 785256A.以“備戰”為指導思想 B.實現了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C.強調質量與效益統一 D.統籌兼顧與重點建設相結合14.(易錯考點)(2025·福建漳州檢測·10)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經濟發展帶有恢復性質,工農業發展很快,“一五”計劃參照恢復時期的經驗,對工農業的比例關系進行調整并執行。結果如表1:表1 恢復時期和“一五”計劃時期工農業平均年增長率統計表項目 恢復時期 “一五”計劃時期實際 原來設想 正式計劃 執行結果工業 34.8% 20% 14.7% 18%農業 14.1% 7% 4.3% 4.5%工業:農業 2.5:1 2.9:1 3.4:1 4:1據表1,可獲取的經濟發展啟示是( )A.國家實施計劃經濟的重要性 B.經濟綜合平衡發展的必要性C.社會主義工業建設的優越性 D.改造農業生產關系的可行性15.(2025·江蘇如皋調研·9)下圖是依據《人民日報》涉農報道而構建的農業農村政策核心話語網絡。這些涉農報道應該出現于( )A.1946—1949 B.1949—1956 C.1956—1978 D.1978—198916.(新考點)(2025·山東青島調研·9)1956年,浙江省委農村工作部提出:“對漁民社員私有的工具,既不能不根據條件盲目地無代價歸公,也不宜采用收買的辦法……在增加生產、增加收入和增加公共積累的條件下,取得社員的同意,實現漁業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化。”這一策略( )A.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 B.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C.加速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進程 D.適應了漁業生產方式的變革17.(新考點)(2025·河南豫西北教研聯盟質檢·9)下表為1949至1955年我國私營工業部分數據表。據此可知,這一時期我國的私營工業( )年份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戶數 123165 133108 147650 149571 150275 133962 88809職工人數(千人) 1644 1816 2023 2057 2231 1796 1310總產值(億元) 68.28 72.78 101.18 105.26 131.09 103.41 72.66資產凈值(億元) 20.08 21.11 28.34 25.98 29.41 19.65 12.93A.得到持續不斷發展 B.增長速度超過國營工業C.適應了新形勢需要 D.完成了社會主義的改造18.(易錯考點)(2025·陜西適應性檢測·10)圖1是1954年中國人民郵政發行的一枚紀念郵票。該郵票可以用來證明新中國( )圖1A.女性已經成為經濟建設的主力軍 B.女性政治權利得到保障C.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D.社會主義制度完全建立19.(新考點)(2025·山東德州一模·9)圖3為1953—1957年新中國對外貿易情況。這一時期中國對外貿易( )圖3A.適應了全方位多層次外交布局 B.促進了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C.體現了“一邊倒”的外交方針 D.突破了西方國家的政治孤立20.(新考點、圖表情境)(2025·河南鄭州質檢·19)下圖為1957—1978年中國農業、工業和國民經濟投入產出比,據圖可知該時期中國( )A.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較為緩慢 B.農村生產關系適應了農業發展C.經濟效率與資源配置出現倒掛 D.經濟發展受到市場因素的影響21.(新考點)(2025·山東聊城模擬·8)表1所列為20世紀60年代攀枝花工業基地部分對口幫(包)建省市單位。這反映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特點是( )表1部門行業 負責對口幫(包)建的省市單位 部門行業 負責對口幫(包)建的省市單位攀鋼 鞍山鋼鐵廠 攀枝花汽車修理廠 上海興達汽車修理廠 (成建制內遷)攀枝花寶鼎礦務局 遼寧阜新礦務局、撫順礦務局 攀枝花商貿服務業 成都、重慶、昆明攀枝花電廠 華北電業、北京石景山電廠、華東電業 攀枝花醫院 上海紅十宇醫院、四川衛生系統攀枝花建材渡口水泥廠 唐山、重慶、哈爾濱 攀枝花公交公司 天津城市公交公司A.優先發展重化工業,成就突出 B.統攬全局,突出戰略重點C.注重行業對接,實現區域均衡 D.曲折反復,在探索中前進22.(易錯考點)(2025·河北唐山模擬·10)圖一是20世紀60年代大慶“鐵人”王進喜的日記原稿(部分)。這反映出( )圖一A.“一五”時期工人的熱情 B.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C.公民道德建設的成果 D.勞動者整體素質提升23.(易錯考點)(2025·安徽滁州一模·8)有學者認為,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政策的轉變具有深遠意義,它與當時“左”的意識形態要求嚴重背離……中國融入現代世界體系的進程也同時被啟動了。這說明,當時( )A.外交政策的靈活和務實 B.外交行為背離了國家政策C.外交決策的獨立和專業 D.外交活動改變了國內政策預測二 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變革與發展24.(2025·江蘇南通、泰州、鎮江、鹽城調研·10)這一時期的暢銷書出版傳播具有以下特點:鄧小平著作發行量巨大;經濟學著作、教材繼續熱銷,法律圖書的出版傳播開始掀起了高潮;西方人文社會科學著作大行其道。“這一時期”應是( )A.1966—1976年 B.1976—1982年 C.1982—1989年 D.1989—1997年25.(新考點)(2025·山東淄博、濱州高三一模·9)圖2為作于1978年10月的漫畫《同志,請你換匹馬》,該作品反映了( )圖2A.新舊兩種思想斗爭激烈 B.現代化建設需要轉變觀念C.“雙百”方針促進文藝繁榮 D.改革開放推動了思想解放26.(易錯考點)(2025·福建部分地市校3月質檢·10)1979—1992年間,《人民日報》中“撥亂反正”“按勞分配”“集市貿易”“對外貿易”“留學生”等詞匯出現頻率顯著增加。這些詞匯的涌現緣于( )A.國家工作重心發生轉移 B.開始打破計劃經濟體制束縛C.“走出去”戰略提出實施 D.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27.(新考點)(2025·安徽合肥一模·10)20世紀80年代,外國和港臺的影視作品在廣東流行。如表是當時關于廣東青年最贊賞的影視作品人物形象特點的調查統計結果。該結果反映出( )選擇項目 創新勇氣 拼搏奮斗 自信心 效率感 獨立意識 冒險精神 金錢觀念 追求享樂次數 1040 980 869 568 554 419 182 170A.影視作品成為輿論宣傳的主陣地 B.新的經濟體制確立改變社會風氣C.改革開放影響青年群體價值觀念 D.新時期對外開放的領域不斷擴大28.(經典考點)(2025·山東泰安一模·9)1982年國務院頒布的《物價管理暫行條例》規定:“劃定商品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的不同范圍,分別采取國家統一定價(包括浮動價格)、國家規定范圍內的企業定價和集市貿易價。”這一規定( )A.否定了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 B.確立了市場調節的核心地位C.有利于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 D.促進了對外開放的深入發展29.(2025·江蘇蘇錫常鎮四市一模·10)1984年4月8日,中共無錫縣委發出了《關于轉發堰橋鄉黨委“抓“一包三改”促經濟發展”的經驗的通知》。不久,《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了題為《堰橋鄉鎮企業全面改革一年見效》的報道,將學習“一包三改”經驗推向高潮。堰橋鄉“一包三改”的主要背景是( )A.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C.“南方談話”解放了人們思想 D.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30.(2025·江蘇南京市、鹽城高三模擬·10)改革開放后,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鄉鎮企業逐步興起。在此背景下,各地在清理人民公社遺留集體資產過程中,相繼出現農村合作基金會,為農戶提供貸款支持,資金來源以集體資金為主,也吸收農戶資金入股。這一措施有利于( )A.構建國民經濟體系 B.激發農村經濟活力C.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D.完善市場經濟體制31.(2025·江蘇如皋調研·10)2000年,我國國有和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同比增長10.1%,自1994年以來首次回到兩位數的增速;國有和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從1997年的807億元增至2000年的2392億元。導致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經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 B.“四個現代化”目標的提出C.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的試點33.(易錯考點)((2025·山東濰坊高三調研監測·10)表1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海金融業發展大事件。這主要得益于( )時間 事件1984年11月 上海發行新中國第一張規范化股票1990年12月 我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鳴鑼開業1994年4月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在上海落成營業1996年1月 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在上海建立表1A.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 B.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C.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 D.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34.(易錯考點、表格情境)((2025·安徽蚌埠質檢·9)下表所示為1995年對浙江樂清等部分地區農民調查的統計情況(單位:%)這可用于說明( )你是否同意以下說法 很贊同 比較贊同 說不準 不太贊同 很不贊同農民的孩子應以種田為本 2.9 4.3 8.2 23.0 61.1父母在,不遠游 7.2 15.1 21.8 34.9 20.8改革雖然有風險,但比吃大鍋飯強 45.4 29.2 17.5 5.0 2.6富貴貧賤是命定的 6.8 11.2 15.4 25.1 41.2(注:調查對象中近60%為18至35歲的青壯年)A.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初顯成效 B.城鄉一體化進程取得重大進展C.市場經濟釋放社會發展活力 D.思想解放推動土地所有制變革35.(2025·江蘇泰州調研·10)1991年12月,《海峽兩岸關系協會章程》規定,海峽兩岸關系協會以“促進海峽兩岸交往,發展兩岸關系,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為宗旨,協助有關方面促進海峽兩岸各項交往與交流,維護兩岸同胞的正當權益。這( )A.首次提出和平統一的方針 B.彰顯汪辜會談的積極成果C.拓寬了海峽兩岸交流渠道 D.表明海峽兩岸三通的實現36.(新考點)(2025·山東聊城模擬·15)據表3可知,當今中巴兩國間經貿往來的持續發展主要得益于( )表3 2021—2023年巴西進出口中國商品前3類章(單位:億美元)商品類別 遵口金額 商品類別 出口金額2021 2022 2023 2021 2022 2023第16類機電、音響設備及零附件 219.99 258.80 237.90 第5類礦產品 565.38 464.08 538.76第6美化學工業及相關產品 99.01 131.36 84.42 第2類 植物產品 332.8 374.43 453.01第15類賤金屬及其制品 53.36 48.37 51.81 第1類 動物產品 78.43 101.71 90.41金額小計 372.26 438.53 374.13 金額小計 976.61 940.22 1082.18A.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發展機遇 B.雙方資源互補與比較優勢的發揮C.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加速推進 D.G20和金磚組織合作框架的建立37.(2025·江蘇蘇北七市調研·10)1981年春,上海市政府決定采取邊補邊種的方式,增補菜田1.7萬畝,并將虹橋、新涇兩公社改為純蔬菜生產公社,在增補菜地的布局上由近郊向中遠郊地區發展延伸。上海菜地調整源于( )A.城市人口的增加 B.經濟特區的建設C.農業科技的發展 D.交通擁堵的緩解38.(易錯考點)(2025·山東濰坊一模·9)2007—2009年,中國在非洲建立了30個瘧疾防治中心,并派遣122名抗瘧專家為其進行技術指導。2007—2011年,中國向非洲提供了價值7.571億美元的醫療援助,包括醫療機構和瘧疾防治中心的建設。上述舉措( )A.展示了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 B.解決了非洲醫療設施不足問題C.推動了國際經濟新秩序建立 D.加強了中非之間經濟技術合作39.(表格情境)(2025·福建泉州監測·10)表2為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全球安全倡議的觀點(部分),體現了( )時間 會議名稱 主要觀點2014年 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 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2017年 聯合國會議 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2022年 博鰲亞洲論壇年會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A.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的豐富 B.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加速推進C.經濟全球化得以快速的發展 D.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40.(新考點、表格情境)(2025·山東聊城模擬·9)表2中一系列文件的出臺表明,這一時期中國( )表2時間 文件1985年3月 中共中央發布《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1986年11月 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綱要》1987年1月 國務院頒布《關于進一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若干規定》1987年6月 六屆人大常委會通過《技術合同法》1988年5月 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1993年7月 八屆人大常委會通過《科學技術進步法》A.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加快 B.人才資源得到優化配置C.基礎科學研究世界領先 D.經濟建設亟需科技助力41.(新考點、圖表情境)(2025·山東3月模擬·15)下列圖像選自《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21年第8期),這體現了( ) A.經濟全球化促進中國發展 B.經濟金融化影響中國經濟C.實體經濟于中國不斷壯大 D.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斷增強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猜押04 中國現代史(新中國成立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考點 5年考情 押題依據中華文明起源至隋唐時期 2024年 T9·新中國國家工業化建設 T10·改革開放以來的科技 從近5年江蘇高考題中可以看出,通過圖片、表格、漫畫等形式考查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成就占比穩定,尤其是“社會主義過渡時期”題目頻率達35%,預測2025年仍為考查的重點內容。 新中國成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近兩年基本固定在選擇的第9、10題,情境多變,主要注重中國的經濟建設。結合近5年高考題,可以預測2025年高考第9、10題中,經濟的發展與變化是必考內容。 2025年新高考歷史新結構體系下,選擇題的考查更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時強調對歷史概念的理解;以情境為抓手,提供多樣化的材料,引導考生思考;題目更加注重細節,內容相對固定,試題容量沒有變化,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也更深入。區分清楚考查內容,對選項進行定點排查,從綱要再結合選必內容,能夠較好解決問題。2023年 T9·抗美援朝 T10·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經濟、科技、文化2022年 T9·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 商制度 T10·“雙重代表權”(臺灣) T11·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成就 T12·改革開放(浦東)2021年 T9·新中國國家工業化建設 T10·新中國的外交政策 T1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2020年 T12·新中國的政治認同 T13·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經濟發展預測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與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社會主義的過渡與建設1.(2025·江蘇南通、泰州、鎮江、鹽城調研·9)1950年11月,在山西省工農業展覽會上,工人們對各地來參觀的農民,詳細地講解了關于各種新式農具的使用方法。參加展覽的棉花加工公司也組織棉農到軋花廠參觀,棉農認識到機器軋花比手工軋花好,非常樂意把棉花送到廠里加工。這些舉措( )A.利于鞏固新生人民政權 B.結束了棉花價格暴漲局面C.加快了一五計劃的進程 D.掀起農業合作化運動高潮【答案】A【解析】據材料“講解了關于各種新式農具的使用方法”“棉農認識到機器軋花比手工軋花好,非常樂意把棉花送到廠里加工”可知,建國初期,這些活動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發展,從而鞏固新生人民政權,故選A項;材料中沒有棉花價格的信息,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過“銀元之戰”“米棉之戰”,結束了連續十多年的物價暴漲局面,排除B項;一五計劃開始于1953年,時間不符,排除C項;農業合作化運動開始于1953年,排除D項。2.(新考點)(2025·山東泰安檢測·8)1950年,《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關于中國科學院基本任務的指示》中提出:“要發展科學的思想以肅清落后的和反動的思想,培養健全的科學人才和國家建設人才,力求學術研究與實際需要的密切配合,使科學能夠真正服務于國家的工業、農業、國防建設、保健和人民的文化生活。”這一指示( )A.促進了國家綜合性高校建設 B.指明了新中國科研的總方向C.建立了系統的科學研究體系 D.服務了三大改造運動的進行【答案】B【解析】指示中明確提出了科學研究要肅清落后反動思想、培養人才以及使科學服務于國家的各項建設和人民生活等內容,為新中國的科研工作指明了總體方向,即要服務于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等多方面,故選B項;題干主要強調的是中國科學院的基本任務,重點在于科學研究的方向等,沒有直接提及國家綜合性高校建設的相關內容,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該指示主要是對科研任務和方向的規定,并沒有體現出建立了系統的科學研究體系,建立科學研究體系需要涉及科研機構設置、科研人員配備、科研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的內容,排除C項;三大改造運動是從1953年開始的,1950年時三大改造還未開始,所以該指示不是直接服務于三大改造運動的,排除D項。3.(歷史概念)(2025·河北石家莊質檢·9)圖2為力群創作于1951年的年畫《向李順達應戰訂生產計劃》,描繪的是普通農民正向勞動模范、合作社社長李順達學習,制定生產任務的場景。這一作品( )圖2A.契合了社會主義方向 B.貫徹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C.踐行了“雙百”方針 D.體現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要求【答案】A【解析】力群創作的《向李順達應戰訂生產計劃》描繪了普通農民向勞動模范、合作社社長李順達學習,制定生產任務的場景。李順達是當時農業合作化運動的代表人物,這幅作品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民在合作社的帶領下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情景,故選A項;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是在1958年提出的,而《向李順達應戰訂生產計劃》創作于1951年,排除B項;“雙百”方針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1956年提出的,與1951年的作品無關,排除C項;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是在1978年后開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改革。該年畫創作于1951年,遠早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時間,排除D項。4.(易錯考點)(2025·山東泰山教育聯盟高三測評·8)圖3為中國近現代某一重要歷史事件引發的變化。該事件( )圖3A.促進了革命根據地的建設 B.推動了抗日戰爭走向勝利C.實現了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D.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延續【答案】D【解析】據統計圖中地主、富農占全國人口比重從“7%”到“7.90%”,但占全國土地比重從“50%”大幅下降到“8.60%”,結合所學可知此事件是新中國1950—1952年開展的土地改革運動,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延續,故選D項; 革命根據地 是指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建的革命基地,與新中國1950—1952年開展的土地改革運動無關,排除A項;抗日戰爭已經在1945年取得勝利,排除B項;1950—1952年開展的土地改革運動,只是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開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才實現了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排除C項。5.(2025·江蘇蘇州九校聯考·9)1950年末,上海人民儲蓄銀行存款總額已達3134億元,比1949年末701.8億元增加了3.5倍,其中相當多一部分為一年甚至2年以上的定期儲蓄。據此可知( )A.物價水平實現初步穩定 B.工農對社會主義高度認同C.國民經濟調整卓有成效 D.土地改革增加了人民收入【答案】A【解析】存款的大幅增加,尤其是長期定期儲蓄的增加,通常意味著人們對未來經濟預期的穩定,愿意將資金長期存入銀行。這反映了物價水平的相對穩定,因為如果物價波動大,人們更傾向于持有現金以應對不確定性,故選A項;雖然工農對社會主義的認同可能影響他們的經濟行為,但題目中的信息直接關聯的是儲蓄行為,而不是政治認同,排除B項;國民經濟的整體調整可能間接影響儲蓄行為,但題目中的信息不足以直接證明這一點。儲蓄的增加更多反映的是個人對經濟狀況的信心,排除C項;土地改革可能增加了部分農民的收入,但題目中的信息是關于上海人民的儲蓄,且沒有直接證據表明儲蓄的增加主要來源于土地改革帶來的收入增長,排除D項。6.(新考點、表格情境)(2025·福建廈門高三二模·9)表3所示為1953年云南省國營貿易機構執行的部分土特產收購價格。這( )表3商品 收購價格(元/50千克) 市場價格(元/50千克)蘋果 42 7黃連 440 50貝母 880 140A.改變了云南省經濟落后的狀況 B.發揮了國營經濟的主導作用C.服務于邊境地區的工業化進程 D.有助于增進當地的民生福祉【答案】D【解析】據表格,國營貿易機構對蘋果、黃連、貝母等土特產的收購價格遠高于市場價格,這有利于提高當地農民出售這些土特產的收入,增加農民的經濟收益,進而有助于增進當地的民生福祉,故選D項;僅從1953年云南省國營貿易機構對部分土特產的收購價格,無法直接改變云南省經濟落后的狀況,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國營貿易機構執行的土特產收購價格以及與市場價格的對比,重點并非突出國營經濟的主導作用,國營經濟主導作用更多體現在控制國民經濟命脈等方面,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任何信息表明這些土特產收購價格與邊境地區的工業化進程存在關聯,屬于無中生有,排除C項。7.(2025·江蘇泰州調研·9)1950年11月,東北人民政府專門發出了《關于執行炒面任務的幾項規定》,要求沈陽市內各黨、政、軍系統,每日最低完成6.9萬公斤炒面任務,并對炒面的質量、包裝及集中辦法等作了具體要求。此舉是為了( )A.支持遼沈戰役的物資供應 B.保障抗美援朝前線的需求C.打擊投機資本制造的混亂 D.落實過渡時期總路線精神【答案】B【解析】由材料“1950年11月”“執行炒面任務”“每日最低完成6.9萬公斤”可知,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東北人民政府通過大規模生產炒面,保障抗美援朝前線志愿軍的糧食需求,為戰爭的勝利提供有力的物資支持,故選B項;遼沈戰役發生于1948年9月至11月,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打擊投機資本制造的混亂主要是通過穩定物價、統一財經等一系列措施來實現的,與大規模生產炒面這一行為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過渡時期總路線是1953年提出的,主要內容是 “一化三改”,排除D項。8.(經典考點)(2025·山東棗莊二模·8)圖3摘自1951年的《人民畫報》,該圖反映的運動( )圖3 努力增加生產響應捐獻運動A.恢復了被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 B.顯示了中國強大的民族凝聚力C.結束了封建主義對人民的壓迫 D.凸顯了人民在建設中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抗美援朝期間,全國開展了捐獻武器、愛國增產等運動,這些運動展現了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克時艱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凝聚力。圖片中“響應捐獻運動”直接體現了民眾對國家的支持,符合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故選B項;1952年底國民經濟基本恢復,題目時間為1951年,時間不符,排除A項;結束封建主義壓迫主要是通過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土地改革在1950年頒布《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排除C項;題目中努力增加生產是為了響應國家捐獻運動,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凸顯的是支援前線,并非強調人民在建設中的作用,排除D項。9.(2025·江蘇南京一模·10)20世紀60年代,陳毅外長在接見日本圍棋代表團時,講述圍棋在中國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內涵,拉近了與日本客人的距離。此后,“圍棋外交”成為中日民間交流的一個亮點。陳毅外長此舉( )A.實現了中日正常的外交往來 B.拓寬了中日相互交往的渠道C.化解了中日兩國的歷史矛盾 D.開啟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大門【答案】B【解析】20世紀60年代中日尚未建交,陳毅借“圍棋外交”,以圍棋的歷史文化內涵拉近與日本客人距離,成為民間交流亮點,拓寬了中日相互交往的渠道,故選B項;1972年中日才實現邦交正常化,此時未實現正常外交,排除A項;歷史矛盾復雜且根深蒂固,僅“圍棋外交”難以化解,排除C項;中日文化交流早有歷史,并非此時開啟,排除D項。10.(經典考點)(2025·山東臨沂一模·8)20世紀50年代,周恩來在參加一次國際會議時強調:“我們尊重各國人民的選擇和維護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國家制度而不受外來干涉的權利;同時,我們也要求其他國家用同樣的態度對待我們。”這一主張( )A.有助于樹立中國的國際形象 B.標志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產生C.促進了與會國家的團結協作 D.體現了“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周恩來強調尊重各國人民的選擇,維護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國家制度,同時要求其他國家用同樣的態度對待中國,體現了中國尊重各國主權和獨立的外交立場,這種姿態有助于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使其在國際社會中顯得更加公正和負責任,故選A項;材料強調國際會議,結合所學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排除B項;雖然周恩來的發言體現了中國尊重各國主權和獨立的外交立場,但僅憑這一發言本身并不能直接證明它促進了與會國家的團結協作,團結協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共識,排除C項;結合所學“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主要是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旨在尋求與會國家的共同點,同時尊重彼此的差異,這次國際會議并未特指為萬隆會議,因此不能斷定這一發言體現了“求同存異”的方針,排除D項。11.(2025·江蘇蘇北七市調研·9)圖2為1954年的宣傳畫《到新運動場去》,描繪了工人們紛紛參加各項體育活動的場景。該畫意在宣傳( )圖2A.勞動工人身體素質的提高 B.工業化建設帶來的新氣象C.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D.青年成為工業建設的主力軍【答案】B【解析】1954年正值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大力推進工業化建設,尤其是重工業。宣傳畫通常服務于政治宣傳目的,旨在鼓舞民眾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畫中描繪工人們參加體育活動,暗示工業化不僅帶來了生產發展,還促進了社會生活的改善,如運動場等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工人文化生活的豐富。這種場景更側重于展示工業化建設帶來的社會新面貌,故選B項;宣傳畫描繪了工人們紛紛參加各項體育活動的場景,其主要意圖是展現一五計劃期間工人的精神面貌,非宣傳工人身體素質情況,排除A項;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指的是與農業、輕工業等相比較,突出重工業,工人們紛紛參加各項體育活動與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無關,排除C項;宣傳畫展現的是整體工人群體的新氣象,未體現出青年,排除D項。12.(易錯考點)(2025·山東濰坊一模·8)1956年2月,全國民主婦聯等13個單位向包括職工、手工業者、工商業者在內的各階層家庭婦女發出倡議,爭做“五好”家庭(家庭鄰里團結互助好、家庭生活安排好、教育子女好、鼓勵親人生產工作學習好、自己學習好),這一活動在全國迅速展開。此活動意在( )A.提高女性社會地位 B.提升工人的文化素質C.構建新型倫理關系 D.配合國家工業化建設【答案】D【解析】題干中活動發起于1956年2月,正值新中國“一五計劃”(1953—1957)工業化建設關鍵期,國家亟需整合社會資源投入生產,材料強調“鼓勵親人生產工作學習好”“家庭生活安排好”等要求,旨在通過婦女協調家庭事務、穩定后方,使職工、手工業者等勞動者減少后顧之憂,專注生產勞動,同時婦女自身學習文化也能為工業建設儲備勞動力,這與當時工業化戰略中“增產節約”“勞動競賽”等政策形成呼應,故活動核心目的是服務國家工業化大局,故選D項;活動雖涉及女性角色,但“五好”內容聚焦家庭內部事務,未觸及女性參政、就業等社會地位提升的關鍵領域,排除A項;活動對象是家庭婦女,主要功能是間接保障勞動者生產狀態,而非直接提升工人文化水平,排除B項;“家庭鄰里團結互助”等內容延續傳統倫理,“鼓勵生產”體現社會主義建設要求,但整體仍以服務生產為中心,不能等同于重構新型倫理體系,排除C項。13.(新考點)(2025·安徽九師聯盟質檢·10)下面是“一五”計劃時期國家156項重點工程布局與投資情況表。由此可知,“一五”計劃( )區域 省份 項目數(個) 計劃投資額(萬元)東部 京、冀 9 52433中部 晉、皖、贛、豫、鄂、湘 37 604727西部 蒙、川、渝、滇、陜、甘、新 48 579762東北 黑、吉、遼 56 785256A.以“備戰”為指導思想 B.實現了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C.強調質量與效益統一 D.統籌兼顧與重點建設相結合【答案】D【解析】“一五” 計劃在全國各區域都有工程布局,體現了統籌兼顧;同時東北項目數和投資額都較多,成為重點建設地區,體現了重點建設,所以是統籌兼顧與重點建設相結合,故選D項;“備戰” 為指導思想是20世紀60年代三線建設時期的特點,“一五” 計劃(1953—1957 年)并非以 “備戰” 為指導,排除A項;從表格數據看,東北項目數56個,計劃投資額785256萬元;東部項目數9個,計劃投資額52433萬元等,各區域項目數和投資額差距明顯,說明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排除B項;表格僅呈現了 “一五” 計劃時期國家156項重點工程在不同區域的布局與投資情況,沒有關于工程質量與效益方面的信息,排除C項。14.(易錯考點)(2025·福建漳州檢測·10)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經濟發展帶有恢復性質,工農業發展很快,“一五”計劃參照恢復時期的經驗,對工農業的比例關系進行調整并執行。結果如表1:表1 恢復時期和“一五”計劃時期工農業平均年增長率統計表項目 恢復時期 “一五”計劃時期實際 原來設想 正式計劃 執行結果工業 34.8% 20% 14.7% 18%農業 14.1% 7% 4.3% 4.5%工業:農業 2.5:1 2.9:1 3.4:1 4:1據表1,可獲取的經濟發展啟示是( )A.國家實施計劃經濟的重要性 B.經濟綜合平衡發展的必要性C.社會主義工業建設的優越性 D.改造農業生產關系的可行性【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在恢復時期和“一五”計劃時期,工業和農業的增長率存在明顯差異,工業增長率遠高于農業增長率,“一五”計劃時期對工農業的比例關系進行了調整,這表明國家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在尋求工業和農業之間的平衡,故選B項;材料強調我國經濟恢復時期和“一五”計劃時期工農業的平均年增長率,但并未體現計劃經濟相對于市場經濟的優越性,也沒有對比計劃經濟實施前后的經濟變化,無法得出國家實施計劃經濟的重要性這一結論,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工業的增長率在“一五”計劃時期比恢復時期有所下降,并不能說明社會主義工業建設的優越性,排除C項;結合所學改造農業生產關系的可行性強調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和政策環境下,對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經營方式、分配制度等進行改革和調整的可能性,其目的是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發展,材料強調經濟恢復時期與“一五”計劃時期,工農業平均年增長率的對比,未涉及進行農業改造的條件,排除D項。15.(2025·江蘇如皋調研·9)下圖是依據《人民日報》涉農報道而構建的農業農村政策核心話語網絡。這些涉農報道應該出現于( )A.1946—1949 B.1949—1956 C.1956—1978 D.1978—1989【答案】B【解析】據材料“集體化”、“合作化”、“互助組”、“土地改革”可知這些涉農報道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和農業集體化運動有關,結合所學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1953—1956年,我國進行農業改造,故選B項;結合所學此時正值國共內戰時期,中共主要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強調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并非強調農業政策的集體化和合作化,排除A項;結合所學此時期涉及到農業改造完成后,1958年推行人民公社化運動,強調高指標、高速度的農業生產,追求糧食產量的快速增長,與圖中的核心話語網絡不符,排除C項;結合所學此時期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農業政策轉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強調“包產到戶”、“包干到戶”,與圖中的核心話語網絡不符,排除D項。16.(新考點)(2025·山東青島調研·9)1956年,浙江省委農村工作部提出:“對漁民社員私有的工具,既不能不根據條件盲目地無代價歸公,也不宜采用收買的辦法……在增加生產、增加收入和增加公共積累的條件下,取得社員的同意,實現漁業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化。”這一策略( )A.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 B.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C.加速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進程 D.適應了漁業生產方式的變革【答案】D【解析】據材料對漁民社員私有的工具,“既不能不根據條件盲目地無代價歸公,也不宜采用收買的辦法”“取得社員的同意,實現漁業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化”可知,浙江省農村工作部積極探索漁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故選D項;國民經濟于1952年底已恢復,排除A項;“產業結構的調整”偷梁換柱,應為“生產資料的變革”,排除B項;“加速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進程”不合題意,與材料側重探索“漁業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化”的方式相悖,排除C項。17.(新考點)(2025·河南豫西北教研聯盟質檢·9)下表為1949至1955年我國私營工業部分數據表。據此可知,這一時期我國的私營工業( )年份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戶數 123165 133108 147650 149571 150275 133962 88809職工人數(千人) 1644 1816 2023 2057 2231 1796 1310總產值(億元) 68.28 72.78 101.18 105.26 131.09 103.41 72.66資產凈值(億元) 20.08 21.11 28.34 25.98 29.41 19.65 12.93A.得到持續不斷發展 B.增長速度超過國營工業C.適應了新形勢需要 D.完成了社會主義的改造【答案】C【解析】1949年到1952 年是新中國經濟恢復時期,私營工業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發展,適應了當時恢復經濟的需要。1953 年,我國開始三大改造,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私營工業的各項數據逐漸下降是適應社會主義改造這一新形勢的表現,故選C項;從表格數據可以看出,1954到1955年,私營工業的戶數、職工人數、總產值、資產凈值都呈下降趨勢,并非持續不斷發展,排除A項;表格中沒有國營工業的數據,無法比較私營工業和國營工業的增長速度,排除B項;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私營工業才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排除D項。 18.(易錯考點)(2025·陜西適應性檢測·10)圖1是1954年中國人民郵政發行的一枚紀念郵票。該郵票可以用來證明新中國( )圖1A.女性已經成為經濟建設的主力軍 B.女性政治權利得到保障C.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D.社會主義制度完全建立【答案】B【解析】郵票明確展示了女性在參與國家政治活動——1954年新中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投票)中的權利,這直接證明了新中國女性在政治權利方面得到了保障,故選B項;郵票圖案主要展示的是女性在政治活動(投票)中的參與,并未直接體現女性在經濟建設中的主力軍地位,排除A項;雖然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新中國法制建設的重要進步,但郵票圖案主要聚焦在女性政治權利上,并未直接體現法制體系的完善,排除C項;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才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排除D項。19.(新考點)(2025·山東德州一模·9)圖3為1953—1957年新中國對外貿易情況。這一時期中國對外貿易( )圖3A.適應了全方位多層次外交布局 B.促進了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C.體現了“一邊倒”的外交方針 D.突破了西方國家的政治孤立【答案】C【解析】根據圖示信息,1953—1957年新中國對外貿易中,蘇聯及人民民主國家占比較高,這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所以這一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主要與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為主,故選C項;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開,時空不符,排除A項;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我國主要側重于重工業的發展,排除B項;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面臨西方國家的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1953—1957年還沒有突破,排除D項。20.(新考點、圖表情境)(2025·河南鄭州質檢·19)下圖為1957—1978年中國農業、工業和國民經濟投入產出比,據圖可知該時期中國( )A.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較為緩慢 B.農村生產關系適應了農業發展C.經濟效率與資源配置出現倒掛 D.經濟發展受到市場因素的影響【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農業部門的投入產出比較低,意味著相對于其投入,農業的產出效率并不高。與農業部門相比,工業部門的投入產出比較高,顯示出工業領域獲得了較多的資源配置,但其效率相對較低。這種資源配置多但效率低、資源配置少但效率相對較高的現象,即為經濟效率與資源配置的倒掛,故選C項;雖然工業部門的投入產出比有所波動,但這并不能直接反映工業化進程的快慢。此外,該時期中國正處于大力推進工業化的階段,因此僅憑這一圖表很難斷定工業化進程緩慢,排除A項;農業部門的投入產出比雖然有所變化,但這并不能直接反映生產關系與農業發展的適應性,排除B項;該時期中國正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市場因素的影響相對較小,排除D項。21.(新考點)(2025·山東聊城模擬·8)表1所列為20世紀60年代攀枝花工業基地部分對口幫(包)建省市單位。這反映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特點是( )表1部門行業 負責對口幫(包)建的省市單位 部門行業 負責對口幫(包)建的省市單位攀鋼 鞍山鋼鐵廠 攀枝花汽車修理廠 上海興達汽車修理廠 (成建制內遷)攀枝花寶鼎礦務局 遼寧阜新礦務局、撫順礦務局 攀枝花商貿服務業 成都、重慶、昆明攀枝花電廠 華北電業、北京石景山電廠、華東電業 攀枝花醫院 上海紅十宇醫院、四川衛生系統攀枝花建材渡口水泥廠 唐山、重慶、哈爾濱 攀枝花公交公司 天津城市公交公司A.優先發展重化工業,成就突出 B.統攬全局,突出戰略重點C.注重行業對接,實現區域均衡 D.曲折反復,在探索中前進【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20世紀60年代攀枝花工業基地的建設得到了全國多個行業的支持和幫助,這種全國性的支持和協助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中總攬全局的特點,同時針對攀枝花進行重點建設,反映出戰略上的重點安排,故選B項;材料除了涉及重化工業,還提及醫院、公交公司等多個行業,不能以此說是優先發展重化工業,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全國重點支持攀枝花一個地區的發展,即建設有重點傾向而非區域均衡發展,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協作與戰略規劃,未具體涉及艱難曲折發展的信息,排除D項。22.(易錯考點)(2025·河北唐山模擬·10)圖一是20世紀60年代大慶“鐵人”王進喜的日記原稿(部分)。這反映出( )圖一A.“一五”時期工人的熱情 B.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C.公民道德建設的成果 D.勞動者整體素質提升【答案】B【解析】由 “我是個普通工人沒啥本事”、“一切成績和榮譽都是黨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本上只能記差距”,體現了王進喜艱苦奮斗、無私奉獻、謙虛低調等精神品質,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寶貴精神財富,屬于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即 “鐵人精神”,故選B項;“一五”計劃時間是1953—1957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是在2001年由中共中央頒布的,與題干時間不符,所以不能據此得出公民道德建設成果的結論,排除C項;僅從王進喜個人日記不能反映出勞動者整體素質提升,D項屬于以偏概全,排除D項。23.(易錯考點)(2025·安徽滁州一模·8)有學者認為,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政策的轉變具有深遠意義,它與當時“左”的意識形態要求嚴重背離……中國融入現代世界體系的進程也同時被啟動了。這說明,當時( )A.外交政策的靈活和務實 B.外交行為背離了國家政策C.外交決策的獨立和專業 D.外交活動改變了國內政策【答案】A【解析】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領導人根據復雜的國內外形勢,調整了對外政策,特別是通過緩和中美關系,形成了“一條線”戰略構想,改變了兩面受敵的不利態勢,使中國獲得了超出自己實力的國際地位。這表明當時的外交政策更加靈活和務實,符合題干中提到的“與當時‘左’的意識形態要求嚴重背離”,故選A項;題干并未提及外交行為背離了國家政策,而是強調外交政策的轉變與“左”的意識形態背離,并且這種轉變是中國領導人主動調整的結果,排除B項;雖然中國外交決策確實表現出獨立性,但題干更強調的是外交政策的轉變及其意義,而不是決策的獨立和專業性,排除C項;題干中并未提及外交活動改變了國內政策,而是強調外交政策轉變對國際關系的影響,排除D項。預測二 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變革與發展24.(2025·江蘇南通、泰州、鎮江、鹽城調研·10)這一時期的暢銷書出版傳播具有以下特點:鄧小平著作發行量巨大;經濟學著作、教材繼續熱銷,法律圖書的出版傳播開始掀起了高潮;西方人文社會科學著作大行其道。“這一時期”應是( )A.1966—1976年 B.1976—1982年 C.1982—1989年 D.1989—1997年【答案】C【解析】1982—1989年,鄧小平理論逐步形成,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法律建設不斷加強,西方人文社會科學著作大行其道,題干中的現象反映當時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故選C項;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時期,鄧小平被批判,西方著作也較少,排除A項;1976—1982年,鄧小平理論尚未形成,改革開放的成果還未顯現,鄧小平的著作不會大量發行,排除B項;1989—1997年,“法律圖書的出版傳播開始掀起了高潮”的“開始掀起了高潮”不符合當時的出版狀況,“西方人文社會科學著作大行其道”與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運動受挫的局面下中國的出版狀況不符,排除D項。25.(新考點)(2025·山東淄博、濱州高三一模·9)圖2為作于1978年10月的漫畫《同志,請你換匹馬》,該作品反映了( )圖2A.新舊兩種思想斗爭激烈 B.現代化建設需要轉變觀念C.“雙百”方針促進文藝繁榮 D.改革開放推動了思想解放【答案】B【解析】197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夕,當時中國社會正面臨著從傳統向現代化轉型的挑戰。“解放思想,進行新的長征”正是呼吁人們轉變觀念,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求,漫畫中的“因循守舊”則代表了需要被摒棄的舊觀念,故選B項;漫畫中展現了“解放思想,進行新的長征”與“因循守舊”的對比,這說明當時存在新舊兩種思想的分歧,但單從漫畫內容來看,并不能直接得出斗爭激烈的結論,排除A項;“雙百”方針是中國共產黨在文藝和學術領域提出的方針。但漫畫的主要內容并不是直接反映文藝繁榮,而是關于思想觀念的轉變,排除C項;漫畫創作于1978年10月,當時改革開放尚未正式開始,排除D項。26.(易錯考點)(2025·福建部分地市校3月質檢·10)1979—1992年間,《人民日報》中“撥亂反正”“按勞分配”“集市貿易”“對外貿易”“留學生”等詞匯出現頻率顯著增加。這些詞匯的涌現緣于( )A.國家工作重心發生轉移 B.開始打破計劃經濟體制束縛C.“走出去”戰略提出實施 D.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答案】A【解析】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工作重心由階級斗爭轉向經濟建設,開始改革開放,所以“撥亂反正”旨在糾正過去錯誤,為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環境,“按勞分配”“集市貿易”“對外貿易”“留學生”等與經濟發展、國際交流相關的詞匯因契合經濟建設需求而出現頻率增加,故選A項;1979—1992年間是逐步打破計劃經濟體制束縛,而不是開始打破,且上述詞匯還有“撥亂反正”、“留學生”等,這些與打破計劃經濟體制束縛并無直接關聯,所以B項屬于以偏概全,排除B項;“走出去”戰略提出于2000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形成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27.(新考點)(2025·安徽合肥一模·10)20世紀80年代,外國和港臺的影視作品在廣東流行。如表是當時關于廣東青年最贊賞的影視作品人物形象特點的調查統計結果。該結果反映出( )選擇項目 創新勇氣 拼搏奮斗 自信心 效率感 獨立意識 冒險精神 金錢觀念 追求享樂次數 1040 980 869 568 554 419 182 170A.影視作品成為輿論宣傳的主陣地 B.新的經濟體制確立改變社會風氣C.改革開放影響青年群體價值觀念 D.新時期對外開放的領域不斷擴大【答案】C【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廣東青年更贊賞具有“創新勇氣”、“拼搏奮斗”等積極、進取特點的影視作品人物形象,這反映出當時青年群體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20世紀80年代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這種價值觀念的變化與改革開放帶來的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有關,故選C項;表格數據主要反映了青年對影視作品人物形象特點的贊賞情況,并未直接說明影視作品成為輿論宣傳的主陣地,排除A項;表格數據主要關注的是青年對影視作品人物形象特點的偏好,而非直接反映社會風氣的變化,且20世紀80年代我國并未確立新的經濟體制,排除B項;表格數據主要關注的是青年對影視作品人物形象特點的偏好,這種精神風貌與當時中國改革開放、對外開放的背景緊密相連,反映了社會變革和時代進步的趨勢,而非直接說明對外開放的領域在擴大,排除D項。28.(經典考點)(2025·山東泰安一模·9)1982年國務院頒布的《物價管理暫行條例》規定:“劃定商品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的不同范圍,分別采取國家統一定價(包括浮動價格)、國家規定范圍內的企業定價和集市貿易價。”這一規定( )A.否定了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 B.確立了市場調節的核心地位C.有利于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 D.促進了對外開放的深入發展【答案】C【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1982年,國家采取統一定價,國家規定范圍內的企業定價和集市貿易價,通過引入市場調節機制和多種定價方式,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故選C項;材料中的規定并沒有完全否定計劃經濟體制,而是對計劃經濟和市場調節進行了劃分和結合,排除A項;材料中的規定只是對市場調節進行了一定的規定,并沒有確立市場調節機制的核心地位,1992年中共十四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式將市場調節置于資源配置的核心地位 ,排除B項;材料中的規定主要關注國內物價管理,與對外開放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29.(2025·江蘇蘇錫常鎮四市一模·10)1984年4月8日,中共無錫縣委發出了《關于轉發堰橋鄉黨委“抓“一包三改”促經濟發展”的經驗的通知》。不久,《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了題為《堰橋鄉鎮企業全面改革一年見效》的報道,將學習“一包三改”經驗推向高潮。堰橋鄉“一包三改”的主要背景是( )A.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C.“南方談話”解放了人們思想 D.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答案】A【解析】1978年后農村逐步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堰橋鄉“一包三改”是在此思路下對鄉鎮企業改革,通過類似責任制方式促發展,故選A項;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于1984年10月,晚于“一包三改”經驗出現時間,排除B項;“南方談話”在1992年,時間不符,排除C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于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排除D項。30.(2025·江蘇南京市、鹽城高三模擬·10)改革開放后,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鄉鎮企業逐步興起。在此背景下,各地在清理人民公社遺留集體資產過程中,相繼出現農村合作基金會,為農戶提供貸款支持,資金來源以集體資金為主,也吸收農戶資金入股。這一措施有利于( )A.構建國民經濟體系 B.激發農村經濟活力C.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D.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答案】B【解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鄉鎮企業逐步興起,農村合作基金會相繼出現,為農戶提供貸款支持,資金來源以集體資金為主,也吸收農戶資金入股,這直接有助于解決農戶資金問題,進而激發農村經濟的活力,故選B項;國民經濟體系是指一個國家的各行各業經濟部門構成的總體,包括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而題目描述的是農村經濟的一個具體措施,排除A項;現代企業制度主要涉及企業的管理結構和運營模式,與題目中描述的農村經濟措施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21世紀初才初步建立起來,與題目“改革開放后”時間段不吻合,排除D項。31.(2025·江蘇如皋調研·10)2000年,我國國有和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同比增長10.1%,自1994年以來首次回到兩位數的增速;國有和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從1997年的807億元增至2000年的2392億元。導致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經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 B.“四個現代化”目標的提出C.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的試點【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2000年我國國有和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速與利潤均大幅提升,結合所學,1992年我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此后經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推動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等優化,激發企業活力,促進了國有和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增加值和利潤的增長,故選A項;“四個現代化”目標在1964年提出,與材料中2000年國有和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發展時間不符,無法解釋該現象,排除B項;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在2001年,晚于材料中數據的時間,排除C項;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的試點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開展,并非2000年國有和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因素,排除D項。33.(易錯考點)((2025·山東濰坊高三調研監測·10)表1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海金融業發展大事件。這主要得益于( )時間 事件1984年11月 上海發行新中國第一張規范化股票1990年12月 我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鳴鑼開業1994年4月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在上海落成營業1996年1月 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在上海建立表1A.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 B.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C.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 D.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答案】C【解析】股票發行、證券交易所開業、外匯交易中心建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建立等都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在金融領域不斷深化的表現,這些舉措促進了金融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故選C項;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在1993年,與題干時間不完全相符,且現代企業制度主要涉及企業的產權結構、組織形式、治理結構等方面,題目中所列舉的事件主要是金融領域的事件,與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題干所述事件主要集中在國內金融市場的建設和發展上,并沒有明顯體現出對外開放的內容,如引進外資銀行、設立外資證券機構等,所以B項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是在21世紀初,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34.(易錯考點、表格情境)((2025·安徽蚌埠質檢·9)下表所示為1995年對浙江樂清等部分地區農民調查的統計情況(單位:%)這可用于說明( )你是否同意以下說法 很贊同 比較贊同 說不準 不太贊同 很不贊同農民的孩子應以種田為本 2.9 4.3 8.2 23.0 61.1父母在,不遠游 7.2 15.1 21.8 34.9 20.8改革雖然有風險,但比吃大鍋飯強 45.4 29.2 17.5 5.0 2.6富貴貧賤是命定的 6.8 11.2 15.4 25.1 41.2(注:調查對象中近60%為18至35歲的青壯年)A.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初顯成效 B.城鄉一體化進程取得重大進展C.市場經濟釋放社會發展活力 D.思想解放推動土地所有制變革【答案】C【解析】題干表格數據中,農民對“改革雖然有風險,但比吃大鍋飯強”的支持率高達74.6%(45.4%+29.2%),反映出改革開放后農民認可市場經濟改革,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的積極性;對“農民的孩子應以種田為本”的反對率達84.1%(23.0%+61.1%),表明傳統小農經濟觀念淡化,農民尋求農業以外的職業發展,這正是市場經濟推動社會流動和多元就業的體現,故選C項;國民經濟結構調整通常指三大產業比例變化,材料未提及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結構數據,排除A項;城鄉一體化強調城鄉融合發展,材料僅反映農民自身觀念變化,未涉及城鄉互動或基礎設施等內容,排除B項;土地所有制變革涉及生產資料歸屬問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1978年后已推行,材料中農民觀念變化屬于思想解放,但未直接關聯土地所有制變化,排除D項。35.(2025·江蘇泰州調研·10)1991年12月,《海峽兩岸關系協會章程》規定,海峽兩岸關系協會以“促進海峽兩岸交往,發展兩岸關系,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為宗旨,協助有關方面促進海峽兩岸各項交往與交流,維護兩岸同胞的正當權益。這( )A.首次提出和平統一的方針 B.彰顯汪辜會談的積極成果C.拓寬了海峽兩岸交流渠道 D.表明海峽兩岸三通的實現【答案】C【解析】海協會以 “促進海峽兩岸交往,發展兩岸關系,實現祖國和平統一” 為宗旨,協助有關方面促進海峽兩岸各項交往與交流,這為海峽兩岸的交流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臺和渠道,拓寬了兩岸交流的途徑,故選C項;“首次提出和平統一的方針” 是在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的《告臺灣同胞書》中,排除A項;汪辜會談是在1993年,排除B項;海峽兩岸 “三通” 的實現是在2008年,排除D項。36.(新考點)(2025·山東聊城模擬·15)據表3可知,當今中巴兩國間經貿往來的持續發展主要得益于( )表3 2021—2023年巴西進出口中國商品前3類章(單位:億美元)商品類別 遵口金額 商品類別 出口金額2021 2022 2023 2021 2022 2023第16類機電、音響設備及零附件 219.99 258.80 237.90 第5類礦產品 565.38 464.08 538.76第6美化學工業及相關產品 99.01 131.36 84.42 第2類 植物產品 332.8 374.43 453.01第15類賤金屬及其制品 53.36 48.37 51.81 第1類 動物產品 78.43 101.71 90.41金額小計 372.26 438.53 374.13 金額小計 976.61 940.22 1082.18A.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發展機遇 B.雙方資源互補與比較優勢的發揮C.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加速推進 D.G20和金磚組織合作框架的建立【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巴西向中國出口的主要是礦產品、植物產品、動物產品等資源型產品,而中國向巴西出口的主要是機電、音響設備及零附件、化學工業及相關產品、賤金屬及其制品等工業制成品,雙方這種資源和產業結構上的差異與互補,使得彼此能夠發揮自身比較優勢,進行互利共贏的貿易往來,故選B項;經濟全球化是各國普遍面臨的宏觀背景,沒有具體指出中巴兩國經貿往來持續發展的獨特內在動力和主要推動因素,排除A項;全球治理體系改革主要涉及國際規則制定、國際組織運行等方面的調整和變革,與中巴兩國間直接的經貿往來持續發展之間沒有直接的、必然的因果聯系,排除C項;G20和金磚組織只是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的平臺和機制,屬于外部的促進因素,排除D項。37.(2025·江蘇蘇北七市調研·10)1981年春,上海市政府決定采取邊補邊種的方式,增補菜田1.7萬畝,并將虹橋、新涇兩公社改為純蔬菜生產公社,在增補菜地的布局上由近郊向中遠郊地區發展延伸。上海菜地調整源于( )A.城市人口的增加 B.經濟特區的建設C.農業科技的發展 D.交通擁堵的緩解【答案】A【解析】題干材料顯示1981年上海市政府調整菜地布局,增補菜田并擴大種植范圍,結合時代背景可知,改革開放后上海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激增導致蔬菜需求大幅提升,為保障市民基本生活物資供應,上海需就近擴大蔬菜種植規模,由近郊向中遠郊延伸布局,故選A項;經濟特區建設始于1980年,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等沿海省份,上海此時未設立經濟特區,且蔬菜生產調整屬于農業而非外向型經濟,排除B項;農業科技發展多體現為單產提升或品種改良,材料僅涉及種植面積擴展和區域調整,未提及技術革新,排除C項;交通擁堵屬于城市規劃問題,與農業布局調整無直接關聯,且20世紀80年代初上海交通壓力尚未成為影響農業決策的核心因素,排除D項。38.(易錯考點)(2025·山東濰坊一模·9)2007—2009年,中國在非洲建立了30個瘧疾防治中心,并派遣122名抗瘧專家為其進行技術指導。2007—2011年,中國向非洲提供了價值7.571億美元的醫療援助,包括醫療機構和瘧疾防治中心的建設。上述舉措( )A.展示了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 B.解決了非洲醫療設施不足問題C.推動了國際經濟新秩序建立 D.加強了中非之間經濟技術合作【答案】A【解析】中國在非洲建立瘧疾防治中心、派遣專家并提供醫療援助,屬于國際人道主義援助范疇,體現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衛生治理、履行國際責任的努力,凸顯了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主動承擔國際義務的負責任大國形象,故選A項;僅中國提供的有限援助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非洲醫療設施不足的復雜問題,排除B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醫療援助,而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是一個復雜漫長過程,不是這些援助就能達成的,排除C項;材料重點突出醫療援助,并非經濟技術合作,排除D項。39.(表格情境)(2025·福建泉州監測·10)表2為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全球安全倡議的觀點(部分),體現了( )時間 會議名稱 主要觀點2014年 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 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2017年 聯合國會議 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2022年 博鰲亞洲論壇年會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A.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的豐富 B.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加速推進C.經濟全球化得以快速的發展 D.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答案】A【解析】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基于中國對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大勢的準確把握,是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給出的一個可供選擇的、理性的可行的行動方案,是為了推動國家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是人類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的豐富,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國方案,未涉及這些方案的影響,不能得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加速推進,排除B項;經濟全球化得以加速發展進入快速的階段是在90年代之后,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中國方案是否得到世界的接受,“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說法有誤,排除D項。40.(新考點、表格情境)(2025·山東聊城模擬·9)表2中一系列文件的出臺表明,這一時期中國( )表2時間 文件1985年3月 中共中央發布《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1986年11月 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綱要》1987年1月 國務院頒布《關于進一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若干規定》1987年6月 六屆人大常委會通過《技術合同法》1988年5月 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1993年7月 八屆人大常委會通過《科學技術進步法》A.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加快 B.人才資源得到優化配置C.基礎科學研究世界領先 D.經濟建設亟需科技助力【答案】D【解析】表格中這一時期發布的文件強調了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并致力于通過體制改革來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結合所學,此時中國正在進行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生產力,這表明國家希望通過科技進步來支持和加速經濟建設,反映出經濟建設對科技助力的需求,故選D項;題目問的是“文件的出臺表明”的動因,而非結果,且題目中的文件更多聚焦于科技體制本身的改革,而非直接針對成果轉化速度,排除A項;政策中未直接涉及人才管理或配置機制改革如戶籍、流動制度,重點在體制改革而非人才結構調整,排除B項;文件強調高技術應用和科技經濟結合,而非基礎科學突破,當時中國基礎科學仍處于追趕階段,與“世界領先”明顯不符,排除C項。41.(新考點、圖表情境)(2025·山東3月模擬·15)下列圖像選自《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21年第8期),這體現了( ) A.經濟全球化促進中國發展 B.經濟金融化影響中國經濟C.實體經濟于中國不斷壯大 D.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斷增強【答案】B【解析】經濟金融化是指經濟活動重心從產業部門向金融部門轉移,金融活動在經濟中的占比和影響力不斷增大。圖4中國債務規模從1985年到2018年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同時債務與 GDP 的比例也在變化,這反映了金融領域的債務活動在經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故選B項;圖1反映1996—2017 年中國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及增速,圖4反映1985—2018年中國債務規模及債務率,沒有涉及到國際貿易、國際資本流動等與中國發展的信息,不能得出經濟全球化促進中國發展這一結論,排除A項;圖1僅僅展示了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及增速,制造業只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不能僅依據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的情況就判定實體經濟在中國不斷壯大,缺乏全面性,排除C項;圖中并沒有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投放效果、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創新舉措以及實體經濟從金融服務中受益情況等信息,不能得出金融業務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斷增強的結論,排除D項。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江蘇專用)猜押04中國現代史(新中國成立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選擇題(學生版).docx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江蘇專用)猜押04中國現代史(新中國成立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選擇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