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猜押 01 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猜押考點 3年真題 考情分析 押題依據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2023年1月題3,唐、清民族關系;2025年題19,北魏孝文帝改革;22題共同的歷史記憶 2024年新高考浙江卷歷史新結構體系下,對歷史核心素養家國情懷的考查更加明顯,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應作為備考重點之一。 題目更加注重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本題分值高,試題容量明顯增大,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也更深入。 秦漢時期建立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大遷徙、大交融;隋唐時期,各民族在大一統條件下大交融、大發展;宋遼夏金時期,政權并立, 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斷;元明清三代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的時期,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漸 趨穩定。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開啟了自覺發展新階段。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互相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進著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一、單選題1.(圖像類史料解讀)如圖為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的遠古文化圈。它反映出古代中國的先民文化( )A.具備一體化的潛質 B.以中原地區為核心C.文化認同不斷增強 D.初現多元一體格局2.(2025浙江臺州·開學考試)“大一統”不同于“大統一”單純就地域統一作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該思想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更從政治、軍事、經濟起到地緣互補的巨大優勢效應。關于我國歷史上“大一統”的國家治理的重要特點正確的有①郡縣體制 ②國家統一 ③“要在中央” ④因俗而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2025嘉興·一模)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遷徙匯聚,交流互補,沖突交融,推動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圖中①②③處填寫正確的是( )A.①護烏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帥府③理藩院B.①鴻鵠寺②提督四夷館③理藩院C.①護烏桓校尉②提督四夷館③奴兒干都司D.①鴻鵠寺②北庭都元帥府③奴兒干都司4.(2025浙江嘉興·一模)有學者認為,“唐朝的天可汗制度,可以視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具有國際性質的組織和制度。四夷諸蕃自愿結成聯盟,共推大唐天子為聯盟首領”。據此推知,“天可汗制度”( )①標志著宗藩關系的正式形成 ②建立在唐王朝國力和聲威的基礎之上③有利于西南地區各民族間關系的緩和 ④推動邊疆、內地各民族之間的大交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2025湖州聯盟卷)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曾述:“初,回紇風俗樸厚,君臣之等不甚異,故眾志專一,勁健無敵。及有功于唐,唐賜遺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筑宮殿以居,婦人有粉黛文繡之飾。”材料反映出( )A.唐回交流促進中華民族的發展 B.唐高宗時回紇助力唐政府滅東突厥C.回紇被唐朝各種制度文化同化 D.回紇是唐朝時期北方最強大的民族6.(金麗衢聯盟)元朝通過嚴密的站赤(驛傳)制度來通達邊情,布宣號令。陸站以馬、牛、驢等為傳遞工具,水站以舟為傳遞工具。遇有軍務急事,以金字圓符為信,銀字者次之。站赤制度( )A.實現了邊疆治理的內地化 B.保障了元朝的長治久安C.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管控 D.妨礙了民間的貿易往來7.(2025浙江·一模,圖像史料)下圖為大元帝師統領諸國僧尼中興釋教之印及印文。以此為直接證據,可以用來研究( )①元與外部世界的交往 ②古代中國雕刻藝術的發展③古代中國的民族政策 ④元對新疆地區的有效管轄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8.(新情境題)明王朝在鄂西南設施州衛,五千多名官兵及隨遷而來的近三萬家庭成員進去鄂西南,衛所移民與土民的長期接觸中,出現了土司社會的“漢化”與衛所移民的“土家化”。這一制度( )A.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 B.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的統治C.保障了明王朝邊防安全 D.實現了對鄂西南直接管理9.(表格類情境)下表為清朝前期針對邊疆危機采取的措施。據此可知,清政府( )危機地區 背景 措施東南:臺灣 鄭成功收復臺灣 清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東北:黑龍江 流域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 雅克薩之戰;簽訂《尼布楚條約》北部:新疆 噶爾丹叛亂 平定叛亂,實行盟旗制度西北:新疆 大、小和卓叛亂 平定叛亂;設立伊犁將軍總領軍政西南:西藏 宗教問題 冊封達賴和班禪;設駐藏大臣;頒布法律A.逐步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控 B.實現了邊疆與內地的一體化C.與明朝地方管理制度一脈相承 D.面臨嚴重的民族與邊疆危機10.(2025金華·一模)康熙帝認為:理藩院專管外藩事務,責任重大,“今作禮部所屬,于舊制未合。嗣后不必兼禮部銜……”。后又以其名義曉諭吏部:“理藩院職司外藩王、貝勒公主等事及禮儀刑名各項……理藩院尚書照六部尚書,入議政之列。結合所學,下列關于理藩院的說法正確的是①外藩事務包含軍政民等各項事務 ②理藩院自康熙帝始歸屬禮部管理③屬于中央機構且地位與六部相當 ④體現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不斷鞏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2025杭州·一模)康熙年間,朝廷首次對臺灣、西藏進行實地測繪,并繪制《皇輿全覽圖》;乾隆平準之后,繼續對新疆、西藏進行測繪,最終制成更為完整、詳細的全國性地圖。此舉旨在( )A.彰顯大一統疆域遼闊 B.傳播西方測繪技術C.推進軍事戰略的部署 D.精準征收地方賦稅12.某文件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明確規定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劃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三級,各級自治機關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除了行使一般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外,還享有各項自治權利。這一內容最早應出現在哪一文件中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B.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C.《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 D.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3.(2025·浙江·模擬預測)下表呈現的是三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的部分內容。這主要反映出( )時間 會議 相關內容1992年 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 民族干部的培養要在數量和質量上下功夫,要選任一批在90年代起骨干作用的干部,更要選任一批跨世紀的優秀中青年干部1999年 第二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 民族地區的漢族干部和少數民族干部要共同為各民族群眾謀利益2005年 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 將民族干部培養任用的工作作為“管根本、管長遠”的大事,民族干部要加強學習,深入各民族人民群眾中交流調研,提高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論專業水平A.黨的民族政策的繼承與發展 B.公務員制度適應民族地區特殊性C.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D.民族干部選拔與任用的范圍擴大14.(時政熱點情境)中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民族問題。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事關民族工作全局和長遠的重大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作出了全面部署。_____被寫入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賦予民族工作新的內涵和重大歷史使命。_________應填入( )A.“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B.“三個離不開”C.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 D.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5.(2025·浙江·模擬預測)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到2010年,國家在民族地區實施的優惠政策達132項:財政類14項、稅收類19項、農業類12項、工業類15項、貿易類17項、金融類22項、人力資源類21項、開放聯合類12項。這些政策的實施旨在( )A.擴大少數民族地區的自治權限 B.縮小各民族地區的文化差距C.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D.彰顯我國民族政策的創新性16.(2025浙江·一模)拉薩—林芝鐵路2021年6月開通運營,拉林鐵路的建成通車,結束了藏東南地區不通鐵路的歷史,彌補了既有交通方式易受高原氣候影響的短板,進一步完善了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這有助于:( )①堅持“三個離不開”的民族工作主題 ②西藏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③實現沿途地區經濟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④人們領略西藏的民族風情,名勝古跡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37年清明節,國共兩黨同祭黃帝陵。按照國民黨和南京政府的意愿,1937年的黃帝陵祭祀應當像1936年那樣由其派員主祭,而被其視為反政府力量的中共邊區政府不可能有機會參與。但出人意料的形勢變化,卻偏偏創造出這千載難逢的政治合作契機。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等人發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使得政治形勢空前緊張,充滿變數。在中國共產黨積極努力下,蔣氏脫離困境,同意聯共抗日,為解決民族危機開出了新局面。在此情況下,1937年的黃帝陵祭祀盛典上第一次出現了兩個黨。……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未德祭文云:維中華民國廿六年四月五日,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恭源代表林祖涵,以鮮花束帛之儀致祭于我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而致詞曰: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岳峨河浩。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擾。民主共和,改革內政,億兆一心,戰則必勝。還我河山,衛我國權,此物此志,永失勿透。經式整軍,昭告列祖,實鑒臨之,皇天后土,尚饗!——摘編自李俊領《中國近代國家祭祀的歷史考察》材料二 在紀念我國歷史上的名人方面,比較典型的是對成吉思汗的紀念。黨中央和紅軍長征到陜北后,延安幾乎每年都舉行公祭成吉思汗儀式。特別是1940年7月24日,延安各界舉行紀念成吉思汗公祭大會。這次公祭是由毛澤東、朱德等發起,來德等發表了講話。朱德在講話中指出,紀念成吉思汗,“要學習他團結御侮的精神,實行民族平等,使國內各民族共同攜手,為中華民族解放而斗爭”。董必武在講話中指出:“成吉思汗是民族偉人,也是世界巨人,這是我們足以自豪的。”現在日本帝國主義正侵略中國,對中華民族實行著分裂政策,企圍達到滅亡中國的目的。我們“要認清和反對日寇的分裂陰謀,團結國內各民族,共同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爭取抗戰最后勝利”。除了召開公祭大會,還在延安創建了成吉思汗紀念堂、蒙古文化陳列館。當時,延安舉行的紀念成吉思汗活動,對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團結,振奮民族精神,激發群眾的抗戰熱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摘編自徐玉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物紀念活動述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37年國共雙方共同祭祀黃帝陵的歷史背景并概括其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抗戰時期國家公祭活動的歷史意義。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歷史地圖是人類活動特定的空間和進程,分析歷史地圖的變化,使我們能夠準確把握歷史發展軌跡,揭示歷史發展的趨勢。材料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觀察歷史地圖的變遷,圍繞“中華大一統帝國的形成與發展”加以簡要說明(要求:明確寫出要點,層次分明,邏輯清晰)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猜押 01 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猜押考點 3年真題 考情分析 押題依據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2023年1月題3,唐、清民族關系;2025年題19,北魏孝文帝改革;22題共同的歷史記憶 2024年新高考浙江卷歷史新結構體系下,對歷史核心素養家國情懷的考察更加明顯,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應作為備考重點之一。 題目更加注重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本題分值高,試題容量明顯增大,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也更深入。 秦漢時期建立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大遷徙、大交融;隋唐時期,各民族在大一統條件下大交融、大發展;宋遼夏金時期,政權并立, 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斷;元明清三代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的時期,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漸 趨穩定。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開啟了自覺發展新階段。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互相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進著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一、單選題1.(圖像類史料解讀)如圖為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的遠古文化圈。它反映出古代中國的先民文化( )A.具備一體化的潛質 B.以中原地區為核心C.文化認同不斷增強 D.初現多元一體格局【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通過觀察圖片,結合所學可知,新石器時代,遼河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地的遠古文化圈之間存在一定聯系和交往,中國先民文化間相互影響和多元一體格局已初步顯現,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不同文化圈之間相互影響,并未具體說明這些文化的內涵和潛質,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不同文化圈間的聯系和相互影響,沒有突出中原地區的核心地位,排除B項;材料主要體現了遠古文化圈之間的聯系,沒有強調文化認同“不斷增強”的趨勢,排除C項。故選D項。2.(2025浙江臺州·開學考試)“大一統”不同于“大統一”單純就地域統一作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該思想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更從政治、軍事、經濟起到地緣互補的巨大優勢效應。關于我國歷史上“大一統”的國家治理的重要特點正確的有①郡縣體制 ②國家統一 ③“要在中央” ④因俗而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大一統’......更多的是指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并結合所學可知我國歷史上“大一統”的國家治理的重要特點在政治上體現為郡縣制、國家統一,在思想上體現為“要在中央”,在治理政策上體現為因俗而治,D項正確;ABC三項都不能全面涵蓋“大一統”的特點,排除ABC三項。故選D項。3.(2025嘉興·一模)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遷徙匯聚,交流互補,沖突交融,推動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圖中①②③處填寫正確的是( )A.①護烏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帥府③理藩院B.①鴻鵠寺②提督四夷館③理藩院C.①護烏桓校尉②提督四夷館③奴兒干都司D.①鴻鵠寺②北庭都元帥府③奴兒干都司【答案】A【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圖示及所學可知,西漢在東北設置護烏桓校尉;元朝設置了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理藩院是清政府統治蒙、回、藏民族的最高權力機構;鴻臚寺是唐代中央主管民族事務與外事接待活動及兇喪之儀的機關;提督四夷館是明官署名,出現于1407年,掌譯書,隸屬太常寺;奴兒干都司為地方最高一級的軍政合一建制,直隸于明朝中央政府。由此可見,①處填護烏桓校尉,②處填北庭都元帥府,③處填理藩院。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4.(2025浙江嘉興·一模)有學者認為,“唐朝的天可汗制度,可以視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具有國際性質的組織和制度。四夷諸蕃自愿結成聯盟,共推大唐天子為聯盟首領”。據此推知,“天可汗制度”( )①標志著宗藩關系的正式形成 ②建立在唐王朝國力和聲威的基礎之上③有利于西南地區各民族間關系的緩和 ④推動邊疆、內地各民族之間的大交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題是組合類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唐建國之初,不得不忍辱負重,默認唐和突厥雙方是一種宗藩關系,要注意的是,突厥是宗,唐朝是藩,①錯誤;北方少數民族愿意稱大唐天子為天可汗的基礎是唐王朝國力和聲威,②正確;天可汗制度主要用于北方的少數民族,和西南地區民族關系無關,③錯誤;共推大唐天子為聯盟首領有利于民族團結和民族交流,推動邊疆、內地各民族之間的大交融,④正確;②④正確,D項正確;①③錯誤,排除A、B、C項。故選D項。5.(2025湖州聯盟卷)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曾述:“初,回紇風俗樸厚,君臣之等不甚異,故眾志專一,勁健無敵。及有功于唐,唐賜遺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筑宮殿以居,婦人有粉黛文繡之飾。”材料反映出( )A.唐回交流促進中華民族的發展 B.唐高宗時回紇助力唐政府滅東突厥C.回紇被唐朝各種制度文化同化 D.回紇是唐朝時期北方最強大的民族【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北宋時期(中國)。據材料“及有功于唐,唐賜遺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筑宮殿以居,婦人有粉黛文繡之飾”可知,唐朝時期,回紇有功于唐朝,在民族交融的過程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A項正確;唐高宗時回紇助力唐政府滅西突厥,排除B項;材料突出的是民族交融,并不是同化,排除C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回紇是唐朝時期北方最強大的民族,排除D項。故選A項。6.(金麗衢聯盟)元朝通過嚴密的站赤(驛傳)制度來通達邊情,布宣號令。陸站以馬、牛、驢等為傳遞工具,水站以舟為傳遞工具。遇有軍務急事,以金字圓符為信,銀字者次之。站赤制度( )A.實現了邊疆治理的內地化 B.保障了元朝的長治久安C.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管控 D.妨礙了民間的貿易往來【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通過站赤制度,元朝中央政府能夠迅速地將政令傳達至地方,也能及時了解地方的情況,加強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信息溝通,從而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管控,C項正確;元朝的邊疆治理是具有多元性和靈活性的,并沒有實現邊疆治理與內地完全一致,即沒有實現邊疆治理的內地化,排除A項;元朝存在諸多社會矛盾,后期政治腐敗,僅靠站赤制度無法保障其長治久安,排除B項;站赤制度主要服務于官方的公文傳遞、軍情通報和人員往來等,其目的并非針對民間貿易往來進行限制或阻礙。而且,元朝疆域遼闊,商業繁榮,政府總體上是鼓勵商業發展的,站赤制度在正常情況下不會成為民間貿易往來的障礙,排除D項。故選C項。7.(2025浙江·一模,圖像史料)下圖為大元帝師統領諸國僧尼中興釋教之印及印文。以此為直接證據,可以用來研究( )①元與外部世界的交往 ②古代中國雕刻藝術的發展③古代中國的民族政策 ④元對新疆地區的有效管轄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據材料“大元帝師統領諸國僧尼中興釋教之印及印文”可知,該印是元成宗于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賜給西藏第五任帝師扎巴俄色的印信,帝師是元中央政府封授藏傳佛教首領的尊號,自元世祖忽必烈時始設,由薩迦派領袖擔任,帝師既是佛教薩迦派的高僧,又是宣政院的首長,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因此其與中外交往無關,①錯誤;大元帝師統領諸國僧尼中興釋教之印雕刻八思巴文朱文篆書,可以用來研究古代中國雕刻藝術的發展,②正確;元朝宣政院是管轄西藏的機構,與元朝的民族政策相關,③正確;材料信息與西藏相關,與新疆無關,④錯誤。②③正確,B項正確;①④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C項、D項。故選B項。8.(新情境題)明王朝在鄂西南設施州衛,五千多名官兵及隨遷而來的近三萬家庭成員進去鄂西南,衛所移民與土民的長期接觸中,出現了土司社會的“漢化”與衛所移民的“土家化”。這一制度( )A.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 B.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的統治C.保障了明王朝邊防安全 D.實現了對鄂西南直接管理【答案】A【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題干信息可得出結論:明朝在鄂西南設施州衛,五千多名官兵及隨遷而來的近三萬家庭成員進去鄂西南,衛所移民與土民的長期接觸中,漢文化與土家文化相互影響,出現了土司社會的“漢化”與衛所移民的“土家化”,促進了民族交融,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A項正確;鄂西南并不是中國的西南地區,偷換概念,排除B項;明朝在鄂西南設施州衛,不屬于邊防需要,湖北尚在內地,不在邊疆,排除C項;當時仍然存在土司制度,特點是中央政府任命地方首領管理地方事務,尚不能完全實現“直接管理”,排除D項。故選A項。9.(表格類情境)下表為清朝前期針對邊疆危機采取的措施。據此可知,清政府( )危機地區 背景 措施東南:臺灣 鄭成功收復臺灣 清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東北:黑龍江 流域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 雅克薩之戰;簽訂《尼布楚條約》北部:新疆 噶爾丹叛亂 平定叛亂,實行盟旗制度西北:新疆 大、小和卓叛亂 平定叛亂;設立伊犁將軍總領軍政西南:西藏 宗教問題 冊封達賴和班禪;設駐藏大臣;頒布法律A.逐步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控 B.實現了邊疆與內地的一體化C.與明朝地方管理制度一脈相承 D.面臨嚴重的民族與邊疆危機【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前期(中國)。據本題材料圖表信息可知,清朝前期因地制宜地經略邊疆,通過平定叛亂、抵抗侵略、明確邊界、設置管理機構等措施,逐步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控,A項正確;實現了邊疆與內地的一體化與“簽訂《尼布楚條約》”“冊封達賴和班禪”等不符,排除B項;據所學,明朝廢行省、三司分權和清朝恢復省制等地方管理制度有很大差別,排除C項;據所學,清朝前期成功抵御了沙俄入侵,平定了邊疆叛亂,鞏固了大一統,嚴重的民族與邊疆危機的出現是在鴉片戰爭之后,排除D項。故選A項。10.(2025金華·一模)康熙帝認為:理藩院專管外藩事務,責任重大,“今作禮部所屬,于舊制未合。嗣后不必兼禮部銜……”。后又以其名義曉諭吏部:“理藩院職司外藩王、貝勒公主等事及禮儀刑名各項……理藩院尚書照六部尚書,入議政之列。結合所學,下列關于理藩院的說法正確的是①外藩事務包含軍政民等各項事務 ②理藩院自康熙帝始歸屬禮部管理③屬于中央機構且地位與六部相當 ④體現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不斷鞏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理藩院負責行政、賦稅、兵刑、戶口、宗教等事務,故①正確;從“今作禮部所屬,于舊制未合”可知,在康熙前理藩院已歸禮部管理,故②錯誤;從“理藩院尚書照六部尚書,入議政之列”可得出③正確;理藩院是清朝為主管邊疆民族事務的機構,它的設置和采取的措施能夠體現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不斷鞏固,故④正確。因此,C正確,ABD錯誤。11.(2025杭州·一模)康熙年間,朝廷首次對臺灣、西藏進行實地測繪,并繪制《皇輿全覽圖》;乾隆平準之后,繼續對新疆、西藏進行測繪,最終制成更為完整、詳細的全國性地圖。此舉旨在( )A.彰顯大一統疆域遼闊 B.傳播西方測繪技術C.推進軍事戰略的部署 D.精準征收地方賦稅【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康乾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康熙年間對臺灣、西藏進行實地測繪,乾隆時期在平準之后又對新疆、西藏等地測繪,最終制成全國性地圖。結合所學可知,在清朝時期,臺灣、西藏、新疆等地區都是中國領土的重要組成部分,朝廷對這些地區進行測繪并繪制完整的全國性地圖,意在向世人展示清朝統治下的疆域范圍,彰顯大一統王朝的遼闊疆域,強調國家領土的完整性和統一性,A項正確;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朝廷對邊疆地區進行測繪并繪制全國地圖這一行為本身的目的,并沒有提及傳播西方測繪技術的相關內容。雖然在當時可能存在西方測繪技術的影響,但這不是朝廷進行這些測繪活動的主要目的,朝廷更關注的是國家領土和統治的相關方面,排除B項;雖然測繪地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對軍事戰略部署有幫助,但從題干所給信息來看,并沒有明確表明這些測繪活動是為了推進軍事戰略部署。而且制成全國性地圖更主要的是體現國家對領土的掌控和對大一統局面的展示,而不是單純為了軍事戰略,排除C項;精準征收地方賦稅主要依賴于對地方人口、土地等經濟數據的詳細統計和掌握,而題干中進行的測繪活動主要是關于領土范圍的測繪,目的并非精準征收地方賦稅。題干中沒有任何信息表明測繪地圖與征收賦稅之間的直接聯系,排除D項。故選A項。12.某文件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明確規定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劃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三級,各級自治機關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除了行使一般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外,還享有各項自治權利。這一內容最早應出現在哪一文件中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B.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C.《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 D.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5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確認民族區域自治是新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憲法規定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劃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三級,各級自治機關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除了行使一般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外,還享有各項自治權利。故B項正確;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只是規定了“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未制定具體的舉措,故A項錯誤;《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與民族區域自治無關,故C項錯誤;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重申、健全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故D項錯誤。13.(2025·浙江·模擬預測)下表呈現的是三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的部分內容。這主要反映出( )時間 會議 相關內容1992年 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 民族干部的培養要在數量和質量上下功夫,要選任一批在90年代起骨干作用的干部,更要選任一批跨世紀的優秀中青年干部1999年 第二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 民族地區的漢族干部和少數民族干部要共同為各民族群眾謀利益2005年 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 將民族干部培養任用的工作作為“管根本、管長遠”的大事,民族干部要加強學習,深入各民族人民群眾中交流調研,提高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論專業水平A.黨的民族政策的繼承與發展 B.公務員制度適應民族地區特殊性C.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D.民族干部選拔與任用的范圍擴大【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92年-2005年的中國。根據材料“三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的部分內容”可知,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持續關注民族干部的培養問題,并提出不同的側重點,這體現了黨在民族干部培養和任用政策上既有一以貫之的重視(繼承),又隨著時間推移不斷豐富和完善相關政策內容(發展),A項正確;表格中主要強調的是民族干部的培養、任用以及對民族干部的要求等內容,并未涉及公務員制度與民族地區特殊性之間的關系,排除B項;表格重點聚焦于民族干部的培養和任用,而不是強調民族工作整體重要性的變化情況,排除C項;三次會議主要是在民族干部的培養質量、工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不同側重點,沒有涉及選拔任用范圍的擴大,排除D項。故選A項。14.(時政熱點情境)中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民族問題。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事關民族工作全局和長遠的重大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作出了全面部署。_____被寫入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賦予民族工作新的內涵和重大歷史使命。_________應填入( )A.“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B.“三個離不開”C.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 D.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寫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而賦予了民族工作新的內涵和重大歷史使命,D項正確;“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工作方針,排除A項;“三個離不開”是黨在20世紀90年代形成的領導民族工作的思想,排除B項;處理民族關系的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實行團結互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實行的原則,排除C項。故選D項。15.(2025·浙江·模擬預測)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到2010年,國家在民族地區實施的優惠政策達132項:財政類14項、稅收類19項、農業類12項、工業類15項、貿易類17項、金融類22項、人力資源類21項、開放聯合類12項。這些政策的實施旨在( )A.擴大少數民族地區的自治權限 B.縮小各民族地區的文化差距C.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D.彰顯我國民族政策的創新性【答案】C【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到2010年。根據材料“新中國成立以來到2010年”“國家在民族地區實施的優惠政策達132項”可知,國家在民族地區實施了涵蓋多個領域的優惠政策,這些政策都是有關社會經濟方面的,結合所學可知,由于少數民族地區在經濟社會上相對落后,因此這些優惠措施旨在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中主要提及的是國家在民族地區實施的各類優惠政策,涉及財政、稅收、農業等多個領域,重點在于推動民族地區的發展,而非擴大自治權限,排除A項;優惠政策涵蓋了經濟、社會等多個方面,雖然可能對文化發展有一定的間接影響,但主要目的并非單純縮小文化差距,排除B項;這些政策確實體現了我國民族政策的特點和優勢,但實施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推動民族地區發展,而不是為了彰顯創新性,排除D項。故選C項。16.(2025浙江·一模)拉薩—林芝鐵路2021年6月開通運營,拉林鐵路的建成通車,結束了藏東南地區不通鐵路的歷史,彌補了既有交通方式易受高原氣候影響的短板,進一步完善了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這有助于:( )①堅持“三個離不開”的民族工作主題 ②西藏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③實現沿途地區經濟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④人們領略西藏的民族風情,名勝古跡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拉薩—林芝鐵路的開通結束了藏東南地區不通鐵路的歷史,彌補了既有交通方式易受高原氣候影響的短板,進一步完善了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提升了交通運輸的穩定性和通達性,實現了西藏各族群眾“坐上動車去拉薩”的夢想,這反映出西藏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鐵路開通實現沿途地區經濟社會事業加快發展,能夠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領略西藏的民族風情,名勝古跡,②③④正確;“三個離不開”指的是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這是我國開展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則,但不符合材料主旨,①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37年清明節,國共兩黨同祭黃帝陵。按照國民黨和南京政府的意愿,1937年的黃帝陵祭祀應當像1936年那樣由其派員主祭,而被其視為反政府力量的中共邊區政府不可能有機會參與。但出人意料的形勢變化,卻偏偏創造出這千載難逢的政治合作契機。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等人發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使得政治形勢空前緊張,充滿變數。在中國共產黨積極努力下,蔣氏脫離困境,同意聯共抗日,為解決民族危機開出了新局面。在此情況下,1937年的黃帝陵祭祀盛典上第一次出現了兩個黨。……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未德祭文云:維中華民國廿六年四月五日,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恭源代表林祖涵,以鮮花束帛之儀致祭于我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而致詞曰: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岳峨河浩。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擾。民主共和,改革內政,億兆一心,戰則必勝。還我河山,衛我國權,此物此志,永失勿透。經式整軍,昭告列祖,實鑒臨之,皇天后土,尚饗!——摘編自李俊領《中國近代國家祭祀的歷史考察》材料二 在紀念我國歷史上的名人方面,比較典型的是對成吉思汗的紀念。黨中央和紅軍長征到陜北后,延安幾乎每年都舉行公祭成吉思汗儀式。特別是1940年7月24日,延安各界舉行紀念成吉思汗公祭大會。這次公祭是由毛澤東、朱德等發起,來德等發表了講話。朱德在講話中指出,紀念成吉思汗,“要學習他團結御侮的精神,實行民族平等,使國內各民族共同攜手,為中華民族解放而斗爭”。董必武在講話中指出:“成吉思汗是民族偉人,也是世界巨人,這是我們足以自豪的。”現在日本帝國主義正侵略中國,對中華民族實行著分裂政策,企圍達到滅亡中國的目的。我們“要認清和反對日寇的分裂陰謀,團結國內各民族,共同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爭取抗戰最后勝利”。除了召開公祭大會,還在延安創建了成吉思汗紀念堂、蒙古文化陳列館。當時,延安舉行的紀念成吉思汗活動,對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團結,振奮民族精神,激發群眾的抗戰熱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摘編自徐玉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物紀念活動述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37年國共雙方共同祭祀黃帝陵的歷史背景并概括其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抗戰時期國家公祭活動的歷史意義。【答案】(1)背景:華北事變后,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確立;抗日救亡運動此起彼伏,民族意識不斷高漲;黃帝陵祭祀契合中華民族共同文化心理。(任答兩點,言之有理均可)特點:國共雙方共同參與;由國民黨主導;祭文形式沿襲傳統;祭文內容稱頌黃帝與宣揚民族主義并重;抗日救亡色彩濃厚(任答兩點,言之有理均可)(2)意義: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與鞏固,有利于爭取全民族抗戰;弘揚了愛國主義,增強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力;為處理少數民族事務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任答三點)【解析】(1)本題是原因題、特點題。時空:第一小問是背景:據材料一“1936年”及結合所學可知,華北事變后,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據材料一“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等人發動‘西安事變’”可知,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確立;結合所學從抗日救亡運動此起彼伏下民族意識不斷高漲的角度分析;據材料一“我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可知,黃帝陵祭祀契合中華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第二小問是特點:據材料一“國共兩黨同祭黃帝陵”可知,國共雙方共同參與;據材料一“1937年的黃帝陵祭祀應當像1936年那樣由其派員主祭”可知,由國民黨主導;據材料一“赫赫始祖……皇天后土,尚饗”可知,祭文形式沿襲傳統;據材料一“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擾”可知,祭文內容稱頌黃帝與宣揚民族主義并重;據材料一“還我河山,衛我國權,此物此志,永失勿透”可知,抗日救亡色彩濃厚。(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意義:據材料一“還我河山,衛我國權,此物此志,永失勿透”與材料二“要學習他團結御侮的精神,實行民族平等,使國內各民族共同攜手,為中華民族解放而斗爭”可知,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與鞏固,有利于爭取全民族抗戰;據材料二“延安舉行的紀念成吉思汗活動,對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可知,弘揚了愛國主義,增強了共影響力;據材料二“創建了成吉思汗紀念堂、蒙古文化陳列館”可知,為處理少數民族事務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據材料二“增強民族團結,振奮民族精神”可知,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歷史地圖是人類活動特定的空間和進程,分析歷史地圖的變化,使我們能夠準確把握歷史發展軌跡,揭示歷史發展的趨勢。材料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觀察歷史地圖的變遷,圍繞“中華大一統帝國的形成與發展”加以簡要說明(要求:明確寫出要點,層次分明,邏輯清晰)【答案】說明: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存分布廣泛,中華文明逐漸朝多元一體、中原核心的方向發展;西周時期:統治中心逐漸由周邊集中到中原地區,隨著分封制的推行,形成天下共主的政治局面;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爭霸兼并,分裂中蘊含著統一的趨勢,華夏認同的觀念逐漸形成,民族交融增強,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秦朝:統一六國,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的垂直管理,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鞏固統一,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礎,統一多民族大一統帝國開始形成;西漢: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北擊匈奴,西通西域,設西域都護把新疆納入中央政府的管轄,將中國疆域向西向北向西南擴展,使統一多民族大一統帝國得到鞏固與發展。【解析】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根據題意觀察歷史地圖的變遷,圍繞“中華大一統帝國的形成與發展”加以簡要說明,上述歷史地圖反映了從新石器時代的多元文化分布,到西周的分封范圍、戰國列國并立,再到秦漢的大一統格局的演變過程。主要按上述時期順序組織相關史實,先有不同地域文明的交流與融合,再經分封與兼并,最終完成秦朝對全國的統一并在漢代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擴張。這種大一統的形成與發展,不僅體現在政治制度的逐步集中統一上,也體現在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和對外交流的拓展上,為后來歷代的統一王朝提供了制度與思想的基礎。具體表述為: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存分布廣泛,中華文明逐漸朝多元一體、中原核心的方向發展;西周時期:統治中心逐漸由周邊集中到中原地區,隨著分封制的推行,形成天下共主的政治局面;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爭霸兼并,分裂中蘊含著統一的趨勢,華夏認同的觀念逐漸形成,民族交融增強,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秦朝:統一六國,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的垂直管理,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鞏固統一,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礎,統一多民族大一統帝國開始形成;西漢: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北擊匈奴,西通西域,設西域都護把新疆納入中央政府的管轄,將中國疆域向西向北向西南擴展,使統一多民族大一統帝國得到鞏固與發展。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浙江專用)猜押01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學生版).docx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浙江專用)猜押01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