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浙江專用)猜押0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浙江專用)猜押0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簡介

猜押 02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猜押考點 3年真題 考情分析 押題依據
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 2023年1月,從三省制運行機制的角度說明“唐太宗與魏征的關系”;2023年6月題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2024年6月題4,漢代中央機構;2025年題3,漢唐巡視監察制度; 中國古代主要政治制度在連續3年高考中都有出題,其本身作為中國古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注意歷代王朝的建立主要政治制度的背景、目的、內容,以及取得的成效。 考試中出現以下概念需要在復習備考中側重:行政中樞、內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秘書機構、奏折制度、郡縣制與行省制等內容。 根據高考評價體系的整體框架,結合課程標準的精神,歷史學科考試內容改革提出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探究能力三項關鍵能力,尤其在中國古代史史料解讀基礎上提升學生歷史解讀能力。 根據課程標準:了解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通過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
一、單選題
1.(2025浙江·一模,學術研究情境)有學者研究簡牘發現,秦代上級機構向下級機構下達的行政文書中通常有“書到相報,不報,追”等字樣,郡向屬縣下發文書時也特別要求“別書相報……”,漢代同類文書則不再額外強調。這說明( )
A.秦代集權體制有其限度 B.漢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
C.漢代交通利于文書傳遞 D.秦漢治國思想發生轉變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秦漢時期(中國)。據題干信息可知,秦代上級機構向下級機構下達行政文書后,要求對方收到后作書回復,未回復的要督促,結合所學,當時受交通條件等的限制,上級與下級之間的政令傳達、溝通聯絡還不能完全確保通暢,因此要求收到文書后回復,以確保上級對下級、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反映秦代集權體制有其限度,A項正確;材料體現上級對下級、中央對地方的管理,而非官員管理,排除B項;漢代交通條件相比秦朝沒有發生重大變化,排除C項;在加強中央集權方面秦漢的治國思想是相近的,排除D項。故選A項。
2.(2025浙江高三教學質量監測歷史試題)秦時尚書屬內官,地位低。至東漢有史書記載曰:“今陛下之有尚書,猶天之有北斗也。斗為天喉舌,尚書亦為陛下喉舌……尚書出納王命,賦政四海,權尊勢重,責之所歸。”據此可知,東漢時期( )
A.天人合一政治觀念強化 B.中樞行政權力體系發生嬗變
C.中央集權統治不斷加強 D.統治階層建構政權的正統性
【答案】B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漢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今陛下之有尚書,猶天之有北斗也。斗為天喉舌,尚書亦為陛下喉舌……尚書出納王命,賦政四海,權尊勢重,責之所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秦朝時,尚書屬于內官,地位較低。而到了東漢,尚書的地位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被描述為皇帝的喉舌。這表明在東漢時期,尚書在中樞行政權力體系中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從地位低到權勢重,說明中樞行政權力體系發生了嬗變,B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題干主要強調的是尚書地位的變化,并沒有著重體現天人合一的政治觀念強化,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央集權主要是關于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而這里講的是尚書在中樞權力體系中的地位變化,與中央集權無關,排除C項;題干主要強調的是尚書地位的變化,沒有涉及到政權合法性等方面的表述,無法得出“統治階層建構政權的正統性”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
3.(史料解讀類新情境)有史料記載:“往者,郡國諸侯各以其物貢輸,往來煩雜,物多苦惡,或不償其費;故郡國置輸官以相給運,而便遠方之貢。”“大農之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以上史料反映的是( )
A.相地而衰征 B.鹽鐵官營 C.均輸平準 D.攤丁入畝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根據材料“故郡國置輸官以相給運,而便遠方之貢。”“大農之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并結合所學而控制漢武帝采取了均輸平準的方式,即均輸官負責收取各地民眾向朝廷進貢的土特產品,再拿到附近價高的地方出售,將錢交給中央,C項正確;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時間不符合,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涉及鹽鐵官營的問題,且鹽鐵官營解決不了諸侯國貢品運輸問題,排除B項;清朝雍正帝時攤丁入畝,排除D項。故選C項。
4.(圖像史料類新情境)公元前60年,西漢在烏壘城設置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該機構位于下圖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正向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西漢在烏壘城設置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位于圖中②處,B項正確;①處是烏孫,排除A項;③處是敦煌郡,排除C項;④處是武威郡,排除D項。故選B項。
5.(2024·浙江·三模)內蒙古和林格爾一座古墓的壁畫中,描繪了墓主人闞如的一生。其中一幅的榜題為“舉孝廉時”,后續榜題又出現了“郎”“西河長史”“護烏桓校尉”等官職。對這些壁畫相關信息的解讀,正確的是( )
A.“孝廉”是漢代察舉制特科中一個常態性的考察項目
B.“護烏桓校尉”是西漢管理西域一帶少數民族的長官
C.壁畫風格形式多樣,深受西域和周邊鄰國文化的影響
D.壁畫內容可作為漢代官員選拔和管理的重要研究史料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結合所學可知,題干材料所說的“孝廉”是漢代選官制度察舉制中一個重要的科目,“護烏桓校尉”等則是漢代在地方設置的一些重要官職,所以該壁畫中的圖像內容可作為漢代官員選拔和管理的重要研究史料,D項正確;“孝廉”是漢代察舉制常科中一個常態性的考察項目,而非特科,排除A項;“護烏桓校尉”是西漢管理東北一帶少數民族的長官,而非西域,排除B項;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是否受到周邊鄰國和西域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
6.(24-25高三下·重慶·圖表類新情境)如表展示了南朝梁至隋煬帝時期門下省下屬諸局的情況,據此可知如表南朝梁至隋朝門下省諸局( )
朝代 門下省諸局
南朝梁 公車 太官 太醫 驊騮廄
北齊 主衣 尚食 尚藥 殿中 齋帥 領左右
隋朝 隋文帝 御府 尚食 尚藥 殿內 城門 符璽
隋煬帝 符璽
A.隋朝三省制度直接源于北朝 B.門下省主要負責起草詔書
C.門下省逐漸轉變為政務機構 D.隋煬帝大幅精簡中央機構
【答案】C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朝梁至隋朝時期(中國)。據題干“南朝梁至隋煬帝時期門下省下屬諸局的情況”,并結合所學知識,根據材料可知,南朝梁門下省有公車、太官、太醫、驊騮廄,北齊門下省有主衣、尚食、尚藥、殿中、齋帥、領左右,隋文帝時門下省有御府、尚食、尚藥、殿內、城門、符璽六局。從名稱上可以發現,這些機構主要是具有服務皇帝衣、食、行、醫藥等生活起居的性質。值得注意的是,隋文帝時期增設的符璽局掌管皇帝的印璽,與皇帝下發詔書相關,到了煬帝時期,六局僅留符璽局,其余給皇帝生活服務的諸局,都被移出門下省,說明門下省日益從服務于皇帝生活起居轉變為政務機構,C項正確;隋朝三省制度雖然受到北朝影響,但題干并未直接體現其“源于北朝”,排除A項;門下省主要負責審議詔書而非起草詔書,排除B項;隋煬帝時期門下省下屬諸局并未大幅精簡,排除D項。故選C項。
7.(2025金麗衢聯盟)唐初,三省長官是當然的宰相,他們常在政事堂共商國家大事。后來,皇帝又時而指定某些級別略低的官員參加政事堂會議,這些人事實上已加入宰相集團。會議所作決策以文字形式報皇帝批準,付外執行。皇帝此舉的主要目的是
A.調整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B.將知識分子引入統治集團
C.集思廣益以減少決策失誤 D.分散相權以強化君主權力
【答案】D
【解析】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是當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指定某些級別略低的官員參加政事堂會議,這些人事實上已加入宰相集團”,宰相數量增多,分散了相權,加強了君主權力,故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君權與相權的關系,屬于君主專制問題,不屬于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級別略低的官員”是否是知識分子,排除B項;皇帝此舉的主要目的是強化君權,C項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C項。故選D項。
8.(2025溫州·一模)唐代詔令用紙書寫,頒下州縣的詔令需長時間傳遞,白麻紙招蟲,不能耐久,故用黃麻;重大詔命或當朝宣命,無須久存,故用白麻。黃輕白重,遂為故事。大約到德宗時,中書只有黃麻可用,白麻已皆在翰林院。這折射出( )
A.行政效率提高 B.中央集權加強 C.決策事權轉移 D.科舉影響擴大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黃麻書寫的詔令一般是需要長時間傳遞的不緊急的詔令,而白麻書寫的詔令一般為重大的詔令或者緊急的詔令,唐朝后期,中書省只有黃麻可用,而白麻都在翰林院,折射出唐代決策事權的轉移,重大詔令或者緊急詔令的起草由中書省轉移到翰林院,C項正確;中書省和翰林院都有起草詔令的職權,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制的變化,沒有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中央決策權的變化,沒有涉及科舉制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
9.(2025新陣地聯盟)赦書是朝廷頒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書由書吏抄錄多有差錯,致使地方州縣“錯認刑名,失行恩賞”,遂下詔“自今赦書,令刑部摹印頒行”。由此赦書“勒楷書寫本”,經勘讀后雕版“印造發遞”。此舉有助于( )
A.擴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圍 B.提高國家行政管理能力
C.強化地方民眾法律意識 D.完善朝廷文書傳遞體系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赦書是朝廷頒布赦令的文告,材料提到赦書抄錄多有差錯,導致地方官員在落實頒布赦令時,存在失當的現象,故令刑部摹印頒行,赦書更加規范化和準確化,有利于政令的傳遞,上下一體,減少失誤,故此舉有利于提高國家的行政管理能力,B項正確;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赦令更加規劃化,其推行范圍并未因此擴大,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民眾法律意識的高低,赦令的規范有利于地方官員的落實和管理,排除C項;“完善”的表述太過絕對,且材料并非強調赦書的傳遞程序,而是內容的規范,排除D項。故選B項。
10.(2025寧波十校聯盟)宋朝在州府設通判,重要州府設兩名,民戶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則必置。通判有自己專屬的衙門通判廳,與知州(府)共議政務、同署文書,“有軍旅之事,則專任錢糧之責”。據此可知,設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規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軍事能力 D.削弱州府權力
【答案】A
【解析】題干信息重點闡釋了通判的建制員額、職責權限,通判的設置起到了協理政事、審核把關、權力監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規范化和流程化、彌補知州(知府)不足之處、避免出現重大失誤以及防止權力的濫用、誤用,因此設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規范地方行政,A項正確;“干政”是指干預朝政(中央權力),題干信息說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擔任較少,說通判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武人,顯得多此一舉,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約,不能提升軍事能力,排除C項﹔通判與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權力,州府總體權力未變,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項。故選A項。
【點睛】本題圍繞宋代官職“通判”的概念展開,通過對通判的建制員額、職責權限等進行闡述,從規范地方行政的角度考查通判設置的目的,學生只有深入理解“通判”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通判協政理事,任責督察),方能準確作答。本題可嘗試從“副手”、“參謀”、“審核員”“監督員”等身份理解通判。(改編自 教育部教育考試院:2022年高考歷史全國卷試題評析)
11.(2025嘉興·一模)明初“立中書省以總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時,“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朱元璋以“擅權植黨”罪名誅殺胡惟庸,取消中書省。造成丞相“擅權”的根本原因是
A.丞相個人貪權攬政 B.制度導致權力失衡
C.中央集權受到削弱 D.君主專制逐步強化
【答案】B
【解析】材料“胡惟庸任丞相時”“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體現的是宰相胡惟庸權力過大,威脅皇權,最終導致中書省被取消,這主要是因為制度導致權力失衡,B項正確;A項是影響因素,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同地方之間的關系,排除;君主專制在明朝之前就已經開始強化,排除D項。故選B項。
12.(2025七彩陽光聯盟)論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組織形式,有研究者認為“官府的正式組織與唐宋時期幾無差別。處于最高級別的是軍事機構、監察機構和行政機構。”從行政機構的角度看,與唐宋“幾無差別”的是( )。
A.丞相 B.內閣 C.六部 D.刺史
【答案】C
【解析】唐宋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明代在行政機構方面保留了六部,其職能和唐宋基本一致,C正確;明朝廢除丞相,排除A;內閣首創于明代,其不是法定一級的行政機構,與唐宋的中樞體制有別,排除B;唐宋時期的刺史和太守職能幾乎一致,但是刺史之名在元代以后廢止,明代并無這一機構,排除D。
13.(2025浙江省浙南名校聯盟)據記載,至正年間,松江府有“戶一十七萬七千三百四十八”,其中“儒一百八十六,醫八十三、……站四百二十二、灶三千二百六十三、匠五百七十九,……色目三十一、……”,該材料反映的制度( )
A.是明朝按職業定籍的制度 B.增加了承擔賦役的主戶人口
C.阻礙社會階層的有效流動 D.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答案】C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元代中國。根據材料“儒一百八十六,醫八十三、……站四百二十二、灶三千二百六十三、匠五百七十九,……色目三十一……”并結合所學可知,“至正”是元代皇帝的年號,當時對于人口按照其職業和財富狀況分為不同的類別,以方便管理和稅收調查,這種賦稅制度被稱為諸色戶計,材料內容正體現了元代諸色戶計,該制度不利于不同階層之間的流動,即阻礙社會階層流動,C項正確;材料內容體現了元代戶籍制度,而不是明代,排除A項;材料知識列舉了不同職業的戶數,無法體現承擔賦役的主戶人口是增加還是減少,排除B項;材料所述為元代的諸色戶計,主要按照人口職業和財富狀況分為不同類別的戶籍制度,沒有涉及政府財政收入方面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
14.歷代王朝都非常重視戶籍的編制和管理。明朝收貯黃冊的玄武湖成為禁地,由戶部派官員專門管理,一般人不得輕易進入;乾隆年間,朝廷諭令戶籍永停編審,此后政府只按照一定的組織制度登記人口數量。這一變化折射出( )
A.君主專制空前強化 B.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
C.流民問題日益嚴重 D.基層民眾自我管理的強化
【答案】B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清前期賦役實行固定丁銀,攤丁入畝后,取消了人頭稅,政府賦役越來越傾向于向土地攤派,戶籍的作用大為削弱,所以戶籍管理相對松弛,B項正確。清朝通過設立軍機處等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排除A項;材料主要涉及戶籍管理制度的變化,無法體現流民問題、基層民眾自我管理,與這一變化的出現關聯不大,排除C、D項。故選B項。
15.中國古代戰亂、災變頻發,往往導致流民大量增加,有些流民甚至成為盜賊,嚴重影響社會穩定。以下措施有益于招納流民的有( )
①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推行均田制 ②東晉對南渡人口以“白籍”登記
③宋朝將募兵發展為“養兵”政策 ④明朝王守仁在江西推行十家牌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有益于招納流民”,北魏實行均田制,使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得到了一定數量的土地,這有助于減少流民數量,穩定社會秩序,①正確;結合所學,東晉時期,由于戰亂,大量北方人口南渡,政府為了管理這些人口,采取了“白籍”登記制度,這一舉措穩定了從北方南下的流民,②正確;結合所學,北宋時期,統治者希望通過“養兵”政策,吸引了無業或失業的流民加入軍隊,以穩定社會治安、消除動亂因素,③正確;結合所學,十家牌法主要用于加強地方治安,防止盜賊和流民作亂,而非直接招納流民,④錯誤。因此,①②③符合題意,A項正確;④不符合題意,排除BCD項。故選A項。
16.(2025·浙江·模擬預測)中國歷代王朝十分重視對官員的監察,并形成一套適當的監察體系。據《明史》記載:“巡按則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這反映出明朝巡按( )
A.是隸屬于御史臺的監察官 B.負責監察中央和地方官員
C.逐漸成為地方的行政長官 D.制度設計服務于皇權需要
【答案】D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明朝巡按代天子巡視地方,可以彈劾地方官員,其實是充當了天子的耳目,有利于皇權的加強,反映出明朝巡按制度設計服務于皇權需要,D項正確;明朝最高監察機關是都察院,并且材料沒有明確強調明朝巡按所直屬的機構,排除A項;由材料內容“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可知,巡按監察對象是地方官員,排除B項;材料強調明朝巡按制度設計服務于皇權需要,從材料看不出巡按逐漸成為地方行政長官,排除C項。故選D項。
17.(2025·浙江·模擬預測)閱讀下圖:“明代的一項官員考核制度示意圖”。該圖所示官員考核( )
A.折射出臺諫合一的趨勢 B.側重考核官員的實際工作能力
C.反映出京察制的嚴密性 D.體現了朝覲考察程序的周密性
【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明代的一項官員考核制度示意圖”結合所學可知,從圖中可以看到,明代官員考核有明確的流程,從各衙門按規定造文冊送京師奏繳,到吏部會同都察院詳加考察分等第,被考核官員下等可申訴,科道等官可糾劾,最后吏部將眾官引至皇帝面前定去留,整個朝覲考察程序較為周密,體現了朝覲考察程序的周密性,D項正確;圖中主要展示的是明代官員朝覲考察的流程,未體現出臺諫合一的趨勢。臺諫合一主要是指臺官(監察百官)和諫官(規諫君主)在職責等方面的融合,而且臺諫合一是宋朝特點,排除A項;從圖中可知,考察主要是對官員進行等第評定以及去留決定,但未明確表明側重考核官員的實際工作能力。整個考核流程重點在于考核的程序,排除B項;圖中涉及的是各布政司、按察司等地方官員的朝覲考察,并非京察(對京官的考察)。京察有其自身特定的流程,而且京察是清朝時期考核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
18.康熙為人謹慎,在某項制度的實施過程中,他曾叮囑臣下“但有所聞,可以親手書折奏聞才好,此話斷不可叫人知道”,也向臣下保證“所批朱筆諭旨,皆出朕手,無代書之人”。這項制度( )
A.使皇帝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 B.使皇帝開始直接領導具體職能部門
C.意在配合大規模的“改土歸流” D.不經其他中轉收發,杜絕宦官專權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清朝時期。根據材料“但有所聞,可以親手書折奏聞才好,此話斷不可叫人知道”“所批朱筆諭旨,皆出朕手,無代書之人”及所學可知,康熙年間開始實行奏折制度,它是高級官員向皇帝奏事進言、文書行政的一種方式,有利于皇帝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從而加強君主專制,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皇帝開始直接領導具體職能部門的相關內容,表述不準確,排除B項;改土歸流指的是廢除西南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進行統治,實行和內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自雍正時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規模地推行“改土歸流”政策,排除C項;清朝的奏折制度是封建政治制度的完善,與杜絕宦官專權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二、材料題
19.(史料類新情境)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體現。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創新,反映了中華民族管理國家的智慧。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注∶上圖為2002年湖南少數民族自治州出土的里耶秦簡(部分),內容多為政府檔案,是21世紀以來我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材料二 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結果就是貴族制讓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順應中央集權和皇權制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在官僚制時代,不管是舊貴族、新貴族,還是新興的士人階層,都必須通過任命,轉化為官僚,然后才能成為政體的直接參與者。
——《文史縱橫》2009年第3期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里耶秦簡的史料價值。
(2)根據材料一、指出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實質,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推行郡縣制的影響。
【答案】(1)史料價值:里耶秦簡屬于一手史料,可證史、補史(豐富了對秦的認知);秦簡記錄了郡縣的管理,證實秦朝實行了中央集權制度(或郡縣制度);秦簡出土于湖南少數民族自治州,反映了大一統國家的建立(促進民族交融);秦簡的文字呈現了小篆向隸書的過渡,體現秦統一了文字;已出現了乘法口訣表,體現了我國古代數學發展成就。
(2)實質:從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影響:實現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對后世影響深遠,形成了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題。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秦簡信息“洞庭郡”等信息可知,秦簡記錄了郡縣的管理,證實秦朝實行了中央集權制度(或郡縣制度);根據材料“湖南少數民族自治州”可知,秦簡出土于湖南少數民族自治州,反映了大一統國家的建立(促進民族交融);根據秦簡信息可知,秦簡的文字呈現了小篆向隸書的過渡,體現秦統一了文字;根據材料文字信息可知,當時已出現了乘法口訣表,體現了我國古代數學發展成就;結合所學可知,里耶秦簡屬于一手史料,可證史、補史(豐富了對秦的認知)。
(2)本題對比題、影響題。時空是秦朝(中國)。據材料“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結果就是貴族制讓位于官僚制”,可以得出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實質是從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本題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得出影響:秦朝推行郡縣制的影響可以從,中央集權、統一、后世等角度進行說明:實現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對后世影響深遠,形成了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廷議,又稱集議。集議是中國古代朝廷商討政事的一種形式,最早萌芽于 時期。《尚書·周官》中有“議事以制,政乃不迷”。集議制度在唐朝時期進一步完善,《唐六典》中記 載:“議,謂朝之疑事。下公卿議,理有 異同,奏而裁之。”唐朝還設立了都堂集議制,每逢重大死刑案件,皇帝下令“中書、門下四品以上及尚書九卿議之”,以示慎刑。唐代的內政、外交等大事也多 采取集議方式進行決策。為了便于宰相集議軍國大事,唐初在門下省設立政事堂,高宗時期將其遷至中書省,唐代還在尚書省舉行不定期、不定人員的百官會議。
——摘編自曹毅《中國古代君權制約的理論與實踐》
材料二 宋代廷議制度有了更詳盡的規定,設置了廷議的固定場所,參加者的排班程式固定化,廷議的議程實現程式化,設有掌管廷議的監議御史。《宋會要輯稿》載:“宋初,刑政典禮之事,當集議者,先下詔都省,省吏以告當議之官,悉集都堂。”仁宗時,段少連說:“國家每有體大之事,必集群官議于尚書省。”
——摘編自林乾《論中國古代廷議制度對君權的制約》
材料三 明朝的廷議制度和程序進一步明確,議題更加集中。清代廷議多討論軍國大事,如雍正五年(1727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在沙俄支持下發動叛亂。雍正七年(1729年)二月,雍正帝乃“命廷臣集議”,決定出兵平叛。廷議之權在君主,沒有君主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召集大臣廷議,而且廷議的結果也是由君主最后作決定的。
(1)結合所學知識,完成材料一中的填空,并根據材料一、二,指出集議制度從唐至宋發生的變化。
(2)根據材料一、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清兩朝對集議態度的不同說明的問題。
(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古代中國集議制度作一簡要評價。
【答案】(1)西周。變化:集議制度逐步完善;從集議場所不固定到固定;掌管集議的官員由不固定到設有專門官員;集議程序更加規范化。
(2)問題:中央機構的調整,專制皇權的強化;封建統治階級失去了上升時期的開放心態進取精神,日益保守。
(3)評價:雖然集議制度在彌補皇帝個人獨裁專制和發揮官員的政治才能,為國家出謀劃策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集議制度的本質是為皇帝服務的,它與民主制度上的議事有著根本性的區別,它只是封建專制統治的補充形式;它不可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其作用和功能是很有限的。
【解析】(1)本題為特點類材料題。時空范圍為古代中國。時期: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集議制度萌芽于西周。變化:依據材料“集議制度在唐朝時期進一步完善”可以看出集議制度逐步完善;依據材料“皇帝下令‘中書、門下四品以上及尚書九卿議之’”可以看出掌管集議的官員由不固定到設有專門官員;依據材料“唐初在門下省設立政事堂,高宗時期遷至中書省”可以看出從集議場所不固定到固定;依據材料“唐代的內政、外交等大事也多采取集議方式決策”可以看出集議程序更加規范化。
(2)本題為特點類材料題。時空范圍為古代中國。依據材料“雍正帝乃‘命廷臣集議’,決定出兵平叛。廷議之權在君主,沒有君主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召集大臣廷議,而且廷議的結果也是由君主最后做出決定”可以看出清朝中央機構的調整,專制皇權的強化,封建統治階級失去了上升時期的開放心態進取精神,日益保守。
(3)本題為影響類材料題。時空范圍為古代中國。對于古代集議制度的評價,要從積極和局限性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從積極方面來說,集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輕專制集權制度帶來的消極影響,在彌補皇帝個人獨裁專制和發揮官員的政治才能,為國家出謀劃策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局限性來說,集議制度并非民主制,而是為皇帝服務的,與民主制度上的議事有著根本性的區別;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專制集權帶來的弊端。
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綜觀國史,政體演進,約得三級:由封建而躋統一、一也。(此在秦、漢完成之)由宗室、外戚、軍人所組成之政府,漸變而為士人政府,二也。(此自西漢中葉以下,迄于東漢完成之)由士族門第再變而為科舉競選,三也。(此在隋、唐兩代完成之)
——摘自錢穆《國史大綱》
根據材料并結合古代史知識,以“中國古代政體演進”為主題,自擬一個論題,并簡要闡述。(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答案】中國古代政體演進促進了中華文明的延續和傳承。
中國古代政體的演進是圍繞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展開的,這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穩定,促進中華文明的延續和傳承。君主集權制度在穩定多民族國家統一和安定的同時,促進了封建小農經濟的發展,為文明的延續和傳承奠定了物質基礎。加強中央集權的選官制度科舉制,提高了上層官員隊伍的知識水平,是官僚政治發展并走向成熟,擴大了統治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傳承奠定了政治基礎。由此可知,適應時代發展的政治體制可以促進社會發展及文明的延續,要在傳統政治中借鑒有經驗,不斷深化改革,適應社會發展。
【解析】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中國。首先,根據材料并結合古代史知識,以“中國古代政體演進”為主題,自擬一個論題,根據材料“綜觀國史,政體演進,約得三級:由封建而躋統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得出論題中國古代政體演進促進了中華文明的延續和傳承。其次,圍繞論題進行論述,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可從結合材料與中國古代政治的發展對政治穩定、管理水平和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為文明延續和傳承的作用進行論述,如:中國古代政體的演進是圍繞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展開的,這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同一和穩定,促進中華文明的延續和傳承。君主集權制度在穩定多民族國家統一和安定的同時,促進了封建小農經濟的發展,為文明的延續和傳承奠定了物質基礎。加強中央集權的選官制度科舉制,提高了上層官員隊伍的知識水平,是官僚政治發展并走向成熟,擴大了統治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傳承奠定了政治基礎。最后,回扣主題,總結提升,得出結論,適應時代發展的政治體制可以促進社會發展及文明的延續,要在傳統政治中借鑒有經驗,不斷深化改革,適應社會發展。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猜押 02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猜押考點 3年真題 考情分析 押題依據
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 2023年1月,從三省制運行機制的角度說明“唐太宗與魏征的關系”;2023年6月題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2024年6月題4,漢代中央機構;2025年題3,漢唐巡視監察制度; 中國古代主要政治制度在連續3年高考中都有出題,其本身作為中國古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注意歷代王朝的建立主要政治制度的背景、目的、內容,以及取得的成效。 考試中出現以下概念需要在復習備考中側重:行政中樞、內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秘書機構、奏折制度、郡縣制與行省制等內容。 根據高考評價體系的整體框架,結合課程標準的精神,歷史學科考試內容改革提出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探究能力三項關鍵能力,尤其在中國古代史史料解讀基礎上提升學生歷史解讀能力。 根據課程標準:了解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通過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
一、單選題
1.(2025浙江·一模,學術研究情境)有學者研究簡牘發現,秦代上級機構向下級機構下達的行政文書中通常有“書到相報,不報,追”等字樣,郡向屬縣下發文書時也特別要求“別書相報……”,漢代同類文書則不再額外強調。這說明( )
A.秦代集權體制有其限度 B.漢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
C.漢代交通利于文書傳遞 D.秦漢治國思想發生轉變
2.(2025浙江高三教學質量監測歷史試題)秦時尚書屬內官,地位低。至東漢有史書記載曰:“今陛下之有尚書,猶天之有北斗也。斗為天喉舌,尚書亦為陛下喉舌……尚書出納王命,賦政四海,權尊勢重,責之所歸。”據此可知,東漢時期( )
A.天人合一政治觀念強化 B.中樞行政權力體系發生嬗變
C.中央集權統治不斷加強 D.統治階層建構政權的正統性
3.(史料解讀類新情境)有史料記載:“往者,郡國諸侯各以其物貢輸,往來煩雜,物多苦惡,或不償其費;故郡國置輸官以相給運,而便遠方之貢。”“大農之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以上史料反映的是( )
A.相地而衰征 B.鹽鐵官營 C.均輸平準 D.攤丁入畝
4.(圖像史料類新情境)公元前60年,西漢在烏壘城設置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該機構位于下圖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5.(2024·浙江·三模)內蒙古和林格爾一座古墓的壁畫中,描繪了墓主人闞如的一生。其中一幅的榜題為“舉孝廉時”,后續榜題又出現了“郎”“西河長史”“護烏桓校尉”等官職。對這些壁畫相關信息的解讀,正確的是( )
A.“孝廉”是漢代察舉制特科中一個常態性的考察項目
B.“護烏桓校尉”是西漢管理西域一帶少數民族的長官
C.壁畫風格形式多樣,深受西域和周邊鄰國文化的影響
D.壁畫內容可作為漢代官員選拔和管理的重要研究史料
6.(24-25高三下·重慶·圖表類新情境)如表展示了南朝梁至隋煬帝時期門下省下屬諸局的情況,據此可知如表南朝梁至隋朝門下省諸局( )
朝代 門下省諸局
南朝梁 公車 太官 太醫 驊騮廄
北齊 主衣 尚食 尚藥 殿中 齋帥 領左右
隋朝 隋文帝 御府 尚食 尚藥 殿內 城門 符璽
隋煬帝 符璽
A.隋朝三省制度直接源于北朝 B.門下省主要負責起草詔書
C.門下省逐漸轉變為政務機構 D.隋煬帝大幅精簡中央機構
7.(2025金麗衢聯盟)唐初,三省長官是當然的宰相,他們常在政事堂共商國家大事。后來,皇帝又時而指定某些級別略低的官員參加政事堂會議,這些人事實上已加入宰相集團。會議所作決策以文字形式報皇帝批準,付外執行。皇帝此舉的主要目的是
A.調整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B.將知識分子引入統治集團
C.集思廣益以減少決策失誤 D.分散相權以強化君主權力
8.(2025溫州·一模)唐代詔令用紙書寫,頒下州縣的詔令需長時間傳遞,白麻紙招蟲,不能耐久,故用黃麻;重大詔命或當朝宣命,無須久存,故用白麻。黃輕白重,遂為故事。大約到德宗時,中書只有黃麻可用,白麻已皆在翰林院。這折射出( )
A.行政效率提高 B.中央集權加強 C.決策事權轉移 D.科舉影響擴大
9.(2025新陣地聯盟)赦書是朝廷頒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書由書吏抄錄多有差錯,致使地方州縣“錯認刑名,失行恩賞”,遂下詔“自今赦書,令刑部摹印頒行”。由此赦書“勒楷書寫本”,經勘讀后雕版“印造發遞”。此舉有助于( )
A.擴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圍 B.提高國家行政管理能力
C.強化地方民眾法律意識 D.完善朝廷文書傳遞體系
10.(2025寧波十校聯盟)宋朝在州府設通判,重要州府設兩名,民戶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則必置。通判有自己專屬的衙門通判廳,與知州(府)共議政務、同署文書,“有軍旅之事,則專任錢糧之責”。據此可知,設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規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軍事能力 D.削弱州府權力
11.(2025嘉興·一模)明初“立中書省以總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時,“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朱元璋以“擅權植黨”罪名誅殺胡惟庸,取消中書省。造成丞相“擅權”的根本原因是
A.丞相個人貪權攬政 B.制度導致權力失衡
C.中央集權受到削弱 D.君主專制逐步強化
12.(2025七彩陽光聯盟)論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組織形式,有研究者認為“官府的正式組織與唐宋時期幾無差別。處于最高級別的是軍事機構、監察機構和行政機構。”從行政機構的角度看,與唐宋“幾無差別”的是( )。
A.丞相 B.內閣 C.六部 D.刺史
13.(2025浙江省浙南名校聯盟)據記載,至正年間,松江府有“戶一十七萬七千三百四十八”,其中“儒一百八十六,醫八十三、……站四百二十二、灶三千二百六十三、匠五百七十九,……色目三十一、……”,該材料反映的制度( )
A.是明朝按職業定籍的制度 B.增加了承擔賦役的主戶人口
C.阻礙社會階層的有效流動 D.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14.歷代王朝都非常重視戶籍的編制和管理。明朝收貯黃冊的玄武湖成為禁地,由戶部派官員專門管理,一般人不得輕易進入;乾隆年間,朝廷諭令戶籍永停編審,此后政府只按照一定的組織制度登記人口數量。這一變化折射出( )
A.君主專制空前強化 B.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
C.流民問題日益嚴重 D.基層民眾自我管理的強化
15.中國古代戰亂、災變頻發,往往導致流民大量增加,有些流民甚至成為盜賊,嚴重影響社會穩定。以下措施有益于招納流民的有( )
①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推行均田制 ②東晉對南渡人口以“白籍”登記
③宋朝將募兵發展為“養兵”政策 ④明朝王守仁在江西推行十家牌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2025·浙江·模擬預測)中國歷代王朝十分重視對官員的監察,并形成一套適當的監察體系。據《明史》記載:“巡按則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這反映出明朝巡按( )
A.是隸屬于御史臺的監察官 B.負責監察中央和地方官員
C.逐漸成為地方的行政長官 D.制度設計服務于皇權需要
17.(2025·浙江·模擬預測)閱讀下圖:“明代的一項官員考核制度示意圖”。該圖所示官員考核( )
A.折射出臺諫合一的趨勢 B.側重考核官員的實際工作能力
C.反映出京察制的嚴密性 D.體現了朝覲考察程序的周密性
18.康熙為人謹慎,在某項制度的實施過程中,他曾叮囑臣下“但有所聞,可以親手書折奏聞才好,此話斷不可叫人知道”,也向臣下保證“所批朱筆諭旨,皆出朕手,無代書之人”。這項制度( )
A.使皇帝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 B.使皇帝開始直接領導具體職能部門
C.意在配合大規模的“改土歸流” D.不經其他中轉收發,杜絕宦官專權
二、材料題
19.(史料類新情境)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體現。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創新,反映了中華民族管理國家的智慧。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注∶上圖為2002年湖南少數民族自治州出土的里耶秦簡(部分),內容多為政府檔案,是21世紀以來我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材料二 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結果就是貴族制讓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順應中央集權和皇權制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在官僚制時代,不管是舊貴族、新貴族,還是新興的士人階層,都必須通過任命,轉化為官僚,然后才能成為政體的直接參與者。
——《文史縱橫》2009年第3期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里耶秦簡的史料價值。
(2)根據材料一、指出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實質,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推行郡縣制的影響。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廷議,又稱集議。集議是中國古代朝廷商討政事的一種形式,最早萌芽于 時期。《尚書·周官》中有“議事以制,政乃不迷”。集議制度在唐朝時期進一步完善,《唐六典》中記 載:“議,謂朝之疑事。下公卿議,理有 異同,奏而裁之。”唐朝還設立了都堂集議制,每逢重大死刑案件,皇帝下令“中書、門下四品以上及尚書九卿議之”,以示慎刑。唐代的內政、外交等大事也多 采取集議方式進行決策。為了便于宰相集議軍國大事,唐初在門下省設立政事堂,高宗時期將其遷至中書省,唐代還在尚書省舉行不定期、不定人員的百官會議。
——摘編自曹毅《中國古代君權制約的理論與實踐》
材料二 宋代廷議制度有了更詳盡的規定,設置了廷議的固定場所,參加者的排班程式固定化,廷議的議程實現程式化,設有掌管廷議的監議御史。《宋會要輯稿》載:“宋初,刑政典禮之事,當集議者,先下詔都省,省吏以告當議之官,悉集都堂。”仁宗時,段少連說:“國家每有體大之事,必集群官議于尚書省。”
——摘編自林乾《論中國古代廷議制度對君權的制約》
材料三 明朝的廷議制度和程序進一步明確,議題更加集中。清代廷議多討論軍國大事,如雍正五年(1727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在沙俄支持下發動叛亂。雍正七年(1729年)二月,雍正帝乃“命廷臣集議”,決定出兵平叛。廷議之權在君主,沒有君主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召集大臣廷議,而且廷議的結果也是由君主最后作決定的。
(1)結合所學知識,完成材料一中的填空,并根據材料一、二,指出集議制度從唐至宋發生的變化。
(2)根據材料一、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清兩朝對集議態度的不同說明的問題。
(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古代中國集議制度作一簡要評價。
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綜觀國史,政體演進,約得三級:由封建而躋統一、一也。(此在秦、漢完成之)由宗室、外戚、軍人所組成之政府,漸變而為士人政府,二也。(此自西漢中葉以下,迄于東漢完成之)由士族門第再變而為科舉競選,三也。(此在隋、唐兩代完成之)
——摘自錢穆《國史大綱》
根據材料并結合古代史知識,以“中國古代政體演進”為主題,自擬一個論題,并簡要闡述。(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宁县| 康定县| 永年县| 朝阳县| 随州市| 新民市| 乌什县| 双峰县| 邵东县| 台北市| 惠东县| 孝昌县| 武宣县| 香河县| 孙吴县| 吉林省| 太湖县| 鸡泽县| 南溪县| 夹江县| 宁河县| 益阳市| 桐乡市| 汉川市| 秦安县| 秭归县| 贵港市| 沿河| 成都市| 崇信县| 沿河| 修文县| 延津县| 湖口县| 申扎县| 临江市| 新龙县| 衡南县| 开远市| 资讯 |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