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猜押04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猜押考點 3年真題 考情分析 押題依據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 2023年6月題7,敵后戰場政權建設;2024年1月題9,解放戰爭;2024年6月題7全民族抗戰,題9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025年1月題20,改革開放 浙江省考試院發布命題思路:試卷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立德樹人有高度、服務選才有效度、引導教學有力度、關愛學生有溫度為出發點,堅持宏觀大歷史與微觀小歷史相結合,兼顧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 近三年的浙江卷考題中,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中國人民站起來,到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社會變革,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開創并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都取得舉 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正在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兩 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邁進,中國人民實現富起來的小康目標,隨著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中國在國際舞臺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意義;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探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意義。認識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意義,認清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一、單選題1.(2025寧波·階段練習)1928年12月,湘贛邊區政府總結土地斗爭經驗,制定《井岡山土地法》。1929年4月,毛澤東主持制定的《興國土地法》,對《井岡山土地法》作了重要更正,把“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土地”。湘贛邊區土地法的調整( )A.體現了紅色政權靈活的革命政策 B.開啟“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序幕C.出于粉碎國民黨圍剿紅軍的需要 D.意在擴大國民革命統一戰線的基礎【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 。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目的、原因、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土地革命時期的中國。材料“《興國土地法》對《井岡山土地法》作了重要更正”,把“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土地”等信息,可以體現隨著黨對土地革命斗爭認識的不斷深化,革命政策也在不斷調整,所以材料體現了紅色政權靈活的革命政策,A項正確;1927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排除B項;國民黨圍剿紅軍開始于1930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革命統一戰線在1927年已經破裂,排除D項。故選A項。2.(2024·浙江·模擬預測)毛澤東給林彪的信中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針對“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懷疑,他又提出“邊界紅旗子永不倒”。下列史實中可以體現這一觀點的是( )A.南昌起義打響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 B.土地革命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和擁護C.古田會議提出著名“槍桿子”政權理論 D.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成立臨時中央政府【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國。毛澤東所說的“星星之火”“邊界紅旗”指的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農村革命根據地,“可以燎原”“永不倒”意思是堅信,建立農村革命根據 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是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結合所學,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和擁護,鞏固了工農聯盟,促進了革命力量的壯大,證明了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正確性,B項正確;南昌起義發生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之前,排除A項;八七會議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思想,古田會議確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排除C項;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排除D項。故選B項。3.(2025·浙江·模擬預測)下面為20世紀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中期陜甘寧邊區主要公營工業分布圖,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A.公營工業形成獨立完整的體系 B.延安成為當時邊區的經濟中心C.政府注重邊區工業的均衡發展 D.工業發展服務于敵后抗戰需要【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中期陜甘寧邊區。據題干信息可得出結論:地圖反映的是邊區的公營工業分布情況,且這些工業以重工業為主,當時國內處于抗日戰爭時期,軍工廠、紡織廠等可以看出當時公營工業服務于敵后抗戰需要,D項正確;材料中公營工業的類型較少,獨立完整的體系說法絕對,排除A項;從圖中只能看出公營工業的分布情況,沒有與其他地區進行對比,不能由此得出延安是當時邊區的經濟中心,排除B項;材料僅體現工業分布情況,沒有設計重工業輕工業的發展比例,不能反映出工業的均衡發展問題,排除C項。故選D項。4.(2023·浙江·模擬預測)下圖是1945年的版畫《八路軍幫助蒙民秋收》,對該版畫解讀正確的是( )A.內蒙古自治區即將成立的盛況 B.革命統一戰線下中共扶助農民C.中共在根據地開展大生產運動 D.全面抗戰路線下軍民團結合作【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5年(中國)。據材料“版畫《八路軍幫助蒙民秋收》(1945年)”和畫面信息可得出,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全面勝利的1945年,在內蒙古某個抗日根據地,幾位八路軍戰士正忙于幫助蒙古民眾進行秋收,呈現一派豐收、勤奮和喜悅的氛圍,反映了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各族軍民團結一起收獲勝利的果實,D項正確;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才成立,排除A項;1925-1927年國民革命時期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排除B項;抗戰時期大生產運動,以“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為總方針,兼辦工業、手工業、運輸業、畜牧業和商業,與材料“八路軍幫助蒙民秋收”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5.(24-25高三上·浙江嘉興·階段練習)歷史背景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歷史進程。比如,我們依據1945年春中國政治發展態勢,可以推斷中共七大的主要決策是A.團結和組織全中國和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對當前的主要敵人日本帝國主義B.放手發動群眾,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C.黨的工作重心應該由鄉村轉向城市,實行由城市領導鄉村的工作方式D.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必須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識記能力。1945年中國即將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由此可推斷出中共七大的主要決策是放手發動群眾,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所以答案選B。A是1937年,C是1949年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勝利時,D是1978年。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6.(2025·浙江·模擬預測)1949年1月17日,毛澤東在給解放軍的電報中評價一次戰役說,“既然消滅了南線國民黨軍的主力,這就奠定了你們渡江南進奪取國民黨匪巢南京,并解放江南各省的鞏固的基礎。”這次戰役( )①發起時國共在北平舉行和平談判 ②與平津戰役同時進行③由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發起 ④屬于國共兩黨的戰略決戰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1949年的中國。依據材料“既然消滅了南線國民黨軍的主力”“1949年1月17日”“解放江南各省”等可得出,這是淮海戰役,聯系所學可知,該戰役與平津戰役同時進行,由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發起,屬于國共兩黨的戰略決戰,②③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北平和平談判是在淮海戰役后,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7.(2024·浙江·模擬預測)下圖是中國近代某場重要戰役,經此一戰( )A.中國軍隊取得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 B.共產黨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C.國民黨軍隊自此在數量上失去優勢 D.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獲得解放【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 。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正向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據材料的圖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解放戰爭時的淮海戰役,據所學知識淮海戰役后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獲得解放,D項正確;中國軍隊取得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指的是臺兒莊戰役,排除A項;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神話的是平型關大捷,排除B項;國民黨軍隊自此在數量上失去優勢指的是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8.(2025·浙江·模擬預測)周恩來在某次國際會議上的臨時發言中說:“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相互排斥和對立。”該發言受到與會各國代表的熱烈贊揚和擁護。有關這次會議表述正確的是( )A.中國人民收復領土的神圣權利得到國際公認B.為新中國建立后開創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C.顯示了新中國在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所起的積極作用D.體現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神,促進了亞非國家團結【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根據“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相互排斥和對立”可知,周恩來主張團結合作,這一發言受到與會各國的擁護,所以這次會議應該是亞非會議,體現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神,促進了亞非國家團結,D項正確;中國人民收復領土的神圣權利得到國際公認是在開羅會議上,排除A項;毛澤東先后提出的“另起爐灶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 三條方針,為新中國建立后開創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排除B項;日內瓦會議顯示了新中國在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所起的積極作用,排除C項。故選D項。9.(2024·浙江嘉興·一模)1956年1月15日,北京各界二十多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進行集會慶祝。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出席大會,接受北京市工商界、農民、手工業者代表的報喜信。北京市工商聯主任委員、同仁堂國藥店經理樂松生向毛澤東呈送大紅喜報。該活動慶祝的主題是( )A.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 B.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C.全國財政收支統一管理實現 D.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建立【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6年(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56年1月是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即將完成的時間,國家領導人在北京接見來自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代表人士,體現了這一時期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A項正確;據所學可知,第一個五年計劃是1957年提前完成的,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全國財政收支統一管理實現的時間是1950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我國初步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至少到四五計劃(1971年-1975年),與材料時空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0.(2022·浙江·一模)沈鈞儒是中國民主同盟的創始人之一,被譽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幟”和“愛國知識分子的光輝榜樣”。下圖是毛主席簽發的沈鈞儒為最高人民法院首任院長的任命書,現藏于中國法院博物館。材料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 )①新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法治建設歷程③新中國初期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走上了制度化軌道④博物館是征集、收藏、展示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中國成立時期的中國。根據題干圖片信息可知時間為新中國成立初,民主人士沈鈞儒被任命為最高人民法院首任院長,體現了新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①正確,體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治建設歷程,②正確;該任命書現藏于中國法院博物館,可知博物館是征集、收藏、展示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④正確,B項正確;新中國初期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走上制度化軌道的標志是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③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項。11.(2024·浙江·模擬預測)中國共產黨從風雨飄搖中一路走來,雖磨難重重,但步伐堅定;雖歷經坎坷,但前途光明。我們能從黨的文獻中能看到黨的成長,下列內容按時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②……半殖民地的中國,應該以國民革命運動為中心工作,以解除內外壓迫。③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④平分土地利益極多,辦法簡單,群眾擁護……不分男女老少,在數量上(抽多補少),在質量上(抽肥補瘦)平均分配。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本題要求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①“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是中共一大的黨綱;②“……半殖民地的中國,應該以國民革命運動為中心工作,以解除內外壓迫”是國民大革命時期的主張;③“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是1949年提出的;④“平分土地利益極多,辦法簡單,群眾擁護……不分男女老少,在數量上(抽多補少),在質量上(抽肥補瘦)平均分配。”是1947年《土地法大綱》的主張。時間先后順序是①②④③,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本題選B項。12.(2024·浙江臺州·一模)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經歷了多次生產關系調整。其中一次把任務下放到各個農戶,對農民生產是一個很大的刺激力,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多勞多得,而不是眼看著把生產出來的東西集中,大家一塊去分。土地不許買賣,但是可以在此條件下使用。農戶不再向國家繳糧,而是耕種一塊地,交出一定數量的糧食給生產隊。此次調整是( )A.土地改革 B.農業社會主義改造C.人民公社化運動 D.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正向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概況可知:題目描述的是將生產任務下放到各個農戶,強調多勞多得,這與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特征相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1978年以后開始在中國農村推廣的制度,允許農民承包土地進行自主生產并保留產出的一部分,D項正確;土地改革涉及的是生產資料所有權的變動,所料涉及的是經營權和分配方式的變化,排除A項;社會主義改造是生產資料從私有制變革為公有制,材料未涉及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排除B項;人民公社化運動是共同生產、共同分配,而非多勞多得,不能調動生產積極性,排除C項。故選D項。13.(2025·浙江·模擬預測)習近平總書記在2025年新年賀詞中提到,“我們將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兩岸同胞一家親,誰也無法割斷我們的血脈親情,誰也不能阻擋祖國統一的歷史大勢!”下列關于祖國統一大業的進程,表述正確的是( )①“一國兩制”的提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舉②“九二共識”標志著兩岸領導人達成了“一個中國”的共識③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成立,標志著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④《反分裂國家法》體現了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當代(中國)。依據材料“關于祖國統一大業的進程,表述正確的”和所學知識,“一國兩制”是中國人在不斷探索中總結出來的關于國家統一的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舉,①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2005年十屆全國人大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體現了全中國人民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④正確,①④正確,故選B項;1992年11月,大陸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就解決兩岸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達成“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共識,后被稱為“九二共識”。這是民間組織,不是“領導人”,②錯誤,排除C項;③錯在“完成”,臺灣問題還沒有解決,排除A、D項。故選B項。14.(新情境·2025·全國·模擬預測)為幫助馬達加斯加解決糧食問題,從2007年開始,中國政府開展雜交水稻技術援助、培訓技術人員。雜交水稻推廣取得成功,馬達加斯加水稻平均產量是非洲當地品種的兩三倍。為感謝中國的貢獻,雜交水稻的圖案被印在了面值2萬阿里亞里的紙幣上(如圖)。這反映出( )A.“一帶一路”共建成就非凡 B.合作共贏是我國的外交方針C.中國擔負起大國的責任 D.中非睦鄰友好關系成就顯著【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由材料可知,我國提供技術等援助,為解決馬達加斯加的糧食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是一個大國應有的國際擔當,C項正確;“一帶一路”倡議是在2013年提出的,而材料中中國對馬達加斯加的援助開始于2007年,排除A項;“合作共贏”指合作的雙方均受益,而材料中并沒有提及我國所獲得的利益,排除B項;中國與非洲國家并不是睦鄰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15.(圖表情境·2024·浙江杭州·模擬預測)下圖為新中國城鎮化率、工業化率和 GDP 變化情況圖。據此可知( )A.新中國成立后 GDP 持續穩步增長B.建國后城鎮化率與工業化率保持同向發展C.加入 WTO 時我國城鎮人口超過總人口的一半D.城鎮化發展較工業化和 GDP 發展態勢更平穩【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根據圖示內容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后城鎮化發展基本保持穩步上升態勢,且幅度不大,而工業化和GDP發展態勢受時代環境影響升降明顯,波動較大,因此城鎮化發展較工業化和 GDP 發展態勢更平穩,D項正確;根據圖示可知,我國GDP在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間升幅不明顯,且受文革影響較大,不能得出持續穩步增長的結論,排除A項;根據圖示內容可以看出,1978—2008年之間,我國的工業化率沒有明顯變化,但城鎮化率有明顯增長,因此不能體現保持同向發展,排除B項;我國在2001年加入WTO,2011年末我國的城鎮人口比重超過50%,排除C項。故選D項。16.(2025·浙江·模擬預測)黨的二十大對新時代民主政治建設提出新的要求和部署,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人民至上,為基層治理的根本取向給以導引,為基層善治鑄魂。人民性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最鮮明的理論底色和最根本的價值依歸。其與基層治理具有深刻關聯,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強調民主的真實性與有效性為根本。這一要求和部署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①將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②將古今制度與中外制度相結合③將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④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C【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21世紀(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全過程人民民主既涉及國家層面的民主制度,如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體現國家整體民主架構的制度 ,又為基層治理的根本取向導引,與基層民主制度緊密相連,像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這體現了將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③符合題意;黨的二十大對民主政治建設提出要求和部署,體現了黨的領導;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這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在民主政治建設過程中必然遵循法治原則,通過法律保障民主的實現,體現了依法治國,所以這一要求和部署體現了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④符合題意;“將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主要是在經濟領域,用于調節資源配置等經濟活動,與題干中論述的新時代民主政治建設、全過程人民民主以及基層治理等內容沒有直接關聯,題干重點圍繞民主政治相關制度,并非經濟領域的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①不符合題意;題干中并沒有提及將古今制度與中外制度相結合的相關表述,主要強調的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國家民主制度和基層民主制度中的體現以及與黨的領導等方面的關系,沒有圍繞古今中外制度結合展開論述,②不符合題意。據結論可知,③④正確,C項正確;①②錯誤,排除A、B、D項。故選C項。二、材料題17.(2024·浙江臺州·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關于以民為本政治哲學思想,我國商周時代就已萌芽。西周姜尚最早提出民本的思想。春秋戰國時期,經過儒家不斷的豐富和發展,形成了系統的民本思想。例如,孔子主張富民、患民,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倡“民貴君輕”;荀子提倡“民水君舟”。這一時期民本思想已漸趨成熟,在秦漢以后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它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識。——摘編自鄧群英《中國儒家的民本思想與西方的人本主義之比較》材料二 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成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把資本變成公共的、屬于社會全體成員的財產……這時所改變的只是財產的社會性質,它將失掉它的階級性質。——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我們主張以人道主義改造人的精神,同時以社會主義改造經濟組織。不改造經濟組織,單求改造人類精神,必致沒有效果。不改造人類精神,單求改造經濟組織,也怕不能成功。我們主張物心兩面的改造,靈肉一致的改造。——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材料三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是更加公平公正、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毛澤東在1955年就明確指出:“我們還是一個農業國,在農業國的基礎上,是談不上什么強的,也談不上什么富的。但是,現在我們實行這么一種制度……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在全面建設新征程中,習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實現人的現代化和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摘編自姜輝《實現共同富裕的方向原則和現實途徑》(1)根據材料一,概括先秦民本思想的特點。結合所學,指出漢朝以民本思想為“重要的官方意識”的具體實踐。(2)根據材料二,分別概括《共產黨宣言》和《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關于改造社會的主張。結合所學,列舉李大釗等人作為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實踐活動。(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簡述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為領導人民走向“共同的富”而采取的經濟措施。結合所學,指出為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人民應堅定走下去的道路及該道路的世界意義。【答案】(1)特點:歷史悠久;具有連續性;形成系統性;影響深遠。實踐: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建立常平倉制度;皇帝賜給高齡老人鳩杖。(2)前者:消滅私有制、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后者:既改造人類的經濟組織又改造人類的精神。活動: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建立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研究團體;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3)經濟措施: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世界意義: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的重大貢獻,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列舉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先秦、秦漢(中國)。特點:據材料一“我國商周時代就已萌芽。西周姜尚最早提出民本的思想”可知,歷史悠久;據材料“經過儒家不斷的豐富和發展,形成了系統的民本思想”可知,具有連續性,形成系統性;據材料“在秦漢以后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它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識”可知,影響深遠。實踐:據所學知識可知,民本思想指的是重視人民,以民為本,漢朝初年,面對殘破的經濟,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推動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此外,建立常平倉制度,以備荒年,皇帝還賜給高齡老人鳩杖,以表示對老人的優撫。(2)本題是特點類、列舉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世界)。前者:據材料二“消滅私有制……把資本變成公共的、屬于社會全體成員的財產”可知,消滅私有制、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后者:據材料二“單求改造經濟組織,也怕不能成功。我們主張物心兩面的改造,靈肉一致的改造”可知,既改造人類的經濟組織又改造人類的精神。活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李大釗作為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實踐活動主要有: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建立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研究團體;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3)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列舉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經濟措施:據材料“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及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了一化三改,使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奠定了工業化的基礎。道路:據所學知識可知,為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人民應堅定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世界意義:結合所學重視可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世界意義主要可以從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的重大貢獻,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等角度進行說明。18.(2025·浙江·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為政二十年對于社會改造與民眾福利著手太少,而黨政軍事教育人員,更未注意三民主義之實行,今后對于一切教育,皆應以民生為基礎。亡羊補牢未始已晚也。——摘編自《蔣介石日記》材料二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中國面臨著怎樣從一個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并使全國各族人民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重大問題。對于這個問題,1949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已經作了初步規劃。1953年,中國共產黨正式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中國開始有步驟地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中國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比較順利地實現了復雜、艱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其中工業化一章的主要目錄如下:工業化發展之路第一節:新生改造建立社會主義體制第二節:一五計劃奠定工業化基礎 第三節:“大躍進”反映時代冒進與失衡 第四節:改革開放工業均衡快速發展——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蔣介石日記》是研究民國史的重要史料,指出其史料價值。從經濟角度說明國民黨政府的統治是如何不顧“民生”的。(2)閱讀材料二,參照“工業化發展之路”一章,根據所學知識,以新中國的農業發展為主題,編寫一個章節目錄。(要求:時空邏輯清晰,表述涵蓋史實,包含四節子目錄)【答案】(1)史料價值:《蔣介石日記》是研究民國歷史的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國民黨統治時期的民生政策。說明:通過官僚資本攫取國家財富;通過改革幣值,獲取民間財富;四大銀行成為他們巧取豪奪的重要工具;濫發紙幣,導致惡性通貨膨脹。(2)示例:農業改革探索之路第一節:土地改革實現耕者有其田第二節:生產合作社建立公有經濟第三節:人民公社的曲折探索第四節:包產到戶激活農村經濟【解析】【小題1】本題是特點題、原因題。時空:近代(中國)。史料價值:據材料一“《蔣介石日記》”及結合所學可知,《蔣介石日記》是研究民國歷史的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國民黨統治時期的民生政策。說明:結合所學從官僚資本攫取國家財富、改革幣值獲取民間財富、通過四大銀行巧取豪奪、濫發紙幣的角度來分析。【小題2】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建國以來(中國)。根據材料二“工業化發展之路”可知,目錄是以工業化建設的重要階段,即三大改造、一五計劃、“大躍進”、改革開放以來的編寫的。然后,結合所學從建國初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包產到戶的四個階段來編寫目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猜押04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猜押考點 3年真題 考情分析 押題依據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 2023年6月題7,敵后戰場政權建設;2024年1月題9,解放戰爭;2024年6月題7全民族抗戰,題9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025年1月題20,改革開放 浙江省考試院發布命題思路:試卷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立德樹人有高度、服務選才有效度、引導教學有力度、關愛學生有溫度為出發點,堅持宏觀大歷史與微觀小歷史相結合,兼顧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 近三年的浙江卷考題中,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中國人民站起來,到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社會變革,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開創并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都取得舉 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正在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兩 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邁進,中國人民實現富起來的小康目標,隨著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中國在國際舞臺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意義;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探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意義。認識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意義,認清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一、單選題1.(2025寧波·階段練習)1928年12月,湘贛邊區政府總結土地斗爭經驗,制定《井岡山土地法》。1929年4月,毛澤東主持制定的《興國土地法》,對《井岡山土地法》作了重要更正,把“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土地”。湘贛邊區土地法的調整( )A.體現了紅色政權靈活的革命政策 B.開啟“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序幕C.出于粉碎國民黨圍剿紅軍的需要 D.意在擴大國民革命統一戰線的基礎2.(2024·浙江·模擬預測)毛澤東給林彪的信中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針對“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懷疑,他又提出“邊界紅旗子永不倒”。下列史實中可以體現這一觀點的是( )A.南昌起義打響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 B.土地革命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和擁護C.古田會議提出著名“槍桿子”政權理論 D.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成立臨時中央政府3.(2025·浙江·模擬預測)下面為20世紀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中期陜甘寧邊區主要公營工業分布圖,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A.公營工業形成獨立完整的體系 B.延安成為當時邊區的經濟中心C.政府注重邊區工業的均衡發展 D.工業發展服務于敵后抗戰需要4.(2023·浙江·模擬預測)下圖是1945年的版畫《八路軍幫助蒙民秋收》,對該版畫解讀正確的是( )A.內蒙古自治區即將成立的盛況 B.革命統一戰線下中共扶助農民C.中共在根據地開展大生產運動 D.全面抗戰路線下軍民團結合作5.(24-25高三上·浙江嘉興·階段練習)歷史背景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歷史進程。比如,我們依據1945年春中國政治發展態勢,可以推斷中共七大的主要決策是A.團結和組織全中國和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對當前的主要敵人日本帝國主義B.放手發動群眾,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C.黨的工作重心應該由鄉村轉向城市,實行由城市領導鄉村的工作方式D.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必須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6.(2025·浙江·模擬預測)1949年1月17日,毛澤東在給解放軍的電報中評價一次戰役說,“既然消滅了南線國民黨軍的主力,這就奠定了你們渡江南進奪取國民黨匪巢南京,并解放江南各省的鞏固的基礎。”這次戰役( )①發起時國共在北平舉行和平談判 ②與平津戰役同時進行③由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發起 ④屬于國共兩黨的戰略決戰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7.(2024·浙江·模擬預測)下圖是中國近代某場重要戰役,經此一戰( )A.中國軍隊取得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 B.共產黨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C.國民黨軍隊自此在數量上失去優勢 D.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獲得解放8.(2025·浙江·模擬預測)周恩來在某次國際會議上的臨時發言中說:“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相互排斥和對立。”該發言受到與會各國代表的熱烈贊揚和擁護。有關這次會議表述正確的是( )A.中國人民收復領土的神圣權利得到國際公認B.為新中國建立后開創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C.顯示了新中國在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所起的積極作用D.體現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神,促進了亞非國家團結9.(2024·浙江嘉興·一模)1956年1月15日,北京各界二十多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進行集會慶祝。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出席大會,接受北京市工商界、農民、手工業者代表的報喜信。北京市工商聯主任委員、同仁堂國藥店經理樂松生向毛澤東呈送大紅喜報。該活動慶祝的主題是( )A.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 B.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C.全國財政收支統一管理實現 D.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建立10.(2022·浙江·一模)沈鈞儒是中國民主同盟的創始人之一,被譽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幟”和“愛國知識分子的光輝榜樣”。下圖是毛主席簽發的沈鈞儒為最高人民法院首任院長的任命書,現藏于中國法院博物館。材料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 )①新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法治建設歷程③新中國初期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走上了制度化軌道④博物館是征集、收藏、展示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2024·浙江·模擬預測)中國共產黨從風雨飄搖中一路走來,雖磨難重重,但步伐堅定;雖歷經坎坷,但前途光明。我們能從黨的文獻中能看到黨的成長,下列內容按時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②……半殖民地的中國,應該以國民革命運動為中心工作,以解除內外壓迫。③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④平分土地利益極多,辦法簡單,群眾擁護……不分男女老少,在數量上(抽多補少),在質量上(抽肥補瘦)平均分配。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12.(2024·浙江臺州·一模)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經歷了多次生產關系調整。其中一次把任務下放到各個農戶,對農民生產是一個很大的刺激力,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多勞多得,而不是眼看著把生產出來的東西集中,大家一塊去分。土地不許買賣,但是可以在此條件下使用。農戶不再向國家繳糧,而是耕種一塊地,交出一定數量的糧食給生產隊。此次調整是( )A.土地改革 B.農業社會主義改造C.人民公社化運動 D.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3.(2025·浙江·模擬預測)習近平總書記在2025年新年賀詞中提到,“我們將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兩岸同胞一家親,誰也無法割斷我們的血脈親情,誰也不能阻擋祖國統一的歷史大勢!”下列關于祖國統一大業的進程,表述正確的是( )①“一國兩制”的提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舉②“九二共識”標志著兩岸領導人達成了“一個中國”的共識③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成立,標志著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④《反分裂國家法》體現了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新情境·2025·全國·模擬預測)為幫助馬達加斯加解決糧食問題,從2007年開始,中國政府開展雜交水稻技術援助、培訓技術人員。雜交水稻推廣取得成功,馬達加斯加水稻平均產量是非洲當地品種的兩三倍。為感謝中國的貢獻,雜交水稻的圖案被印在了面值2萬阿里亞里的紙幣上(如圖)。這反映出( )A.“一帶一路”共建成就非凡 B.合作共贏是我國的外交方針C.中國擔負起大國的責任 D.中非睦鄰友好關系成就顯著15.(圖表情境·2024·浙江杭州·模擬預測)下圖為新中國城鎮化率、工業化率和 GDP 變化情況圖。據此可知( )A.新中國成立后 GDP 持續穩步增長B.建國后城鎮化率與工業化率保持同向發展C.加入 WTO 時我國城鎮人口超過總人口的一半D.城鎮化發展較工業化和 GDP 發展態勢更平穩16.(2025·浙江·模擬預測)黨的二十大對新時代民主政治建設提出新的要求和部署,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人民至上,為基層治理的根本取向給以導引,為基層善治鑄魂。人民性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最鮮明的理論底色和最根本的價值依歸。其與基層治理具有深刻關聯,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強調民主的真實性與有效性為根本。這一要求和部署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①將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②將古今制度與中外制度相結合③將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④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二、材料題17.(2024·浙江臺州·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關于以民為本政治哲學思想,我國商周時代就已萌芽。西周姜尚最早提出民本的思想。春秋戰國時期,經過儒家不斷的豐富和發展,形成了系統的民本思想。例如,孔子主張富民、患民,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倡“民貴君輕”;荀子提倡“民水君舟”。這一時期民本思想已漸趨成熟,在秦漢以后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它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識。——摘編自鄧群英《中國儒家的民本思想與西方的人本主義之比較》材料二 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成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把資本變成公共的、屬于社會全體成員的財產……這時所改變的只是財產的社會性質,它將失掉它的階級性質。——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我們主張以人道主義改造人的精神,同時以社會主義改造經濟組織。不改造經濟組織,單求改造人類精神,必致沒有效果。不改造人類精神,單求改造經濟組織,也怕不能成功。我們主張物心兩面的改造,靈肉一致的改造。——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材料三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是更加公平公正、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毛澤東在1955年就明確指出:“我們還是一個農業國,在農業國的基礎上,是談不上什么強的,也談不上什么富的。但是,現在我們實行這么一種制度……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在全面建設新征程中,習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實現人的現代化和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摘編自姜輝《實現共同富裕的方向原則和現實途徑》(1)根據材料一,概括先秦民本思想的特點。結合所學,指出漢朝以民本思想為“重要的官方意識”的具體實踐。(2)根據材料二,分別概括《共產黨宣言》和《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關于改造社會的主張。結合所學,列舉李大釗等人作為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實踐活動。(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簡述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為領導人民走向“共同的富”而采取的經濟措施。結合所學,指出為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人民應堅定走下去的道路及該道路的世界意義。18.(2025·浙江·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為政二十年對于社會改造與民眾福利著手太少,而黨政軍事教育人員,更未注意三民主義之實行,今后對于一切教育,皆應以民生為基礎。亡羊補牢未始已晚也。——摘編自《蔣介石日記》材料二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中國面臨著怎樣從一個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并使全國各族人民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重大問題。對于這個問題,1949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已經作了初步規劃。1953年,中國共產黨正式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中國開始有步驟地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中國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比較順利地實現了復雜、艱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其中工業化一章的主要目錄如下:工業化發展之路第一節:新生改造建立社會主義體制第二節:一五計劃奠定工業化基礎 第三節:“大躍進”反映時代冒進與失衡 第四節:改革開放工業均衡快速發展——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蔣介石日記》是研究民國史的重要史料,指出其史料價值。從經濟角度說明國民黨政府的統治是如何不顧“民生”的。(2)閱讀材料二,參照“工業化發展之路”一章,根據所學知識,以新中國的農業發展為主題,編寫一個章節目錄。(要求:時空邏輯清晰,表述涵蓋史實,包含四節子目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浙江專用)猜押04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學生版).docx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浙江專用)猜押04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