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浙江專用)猜押05古代世界各區域的多元面貌(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浙江專用)猜押05古代世界各區域的多元面貌(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簡介

猜押05 古代世界各區域的多元面貌
猜押考點 3年真題 考情分析 押題依據
古代世界各區域的多元面貌 2025年1月題4,唐荷馬史詩;題5,西亞文化;2024年6月題11,印加文明;2024年1月題19,伊斯蘭文明的影響;2023年6月題11,阿茲特克文明;2023年1月題11,印第安人文化成就。 世界古代史主要呈現了世界各地文明的起源與相對獨立的發展,各地文明受地理歷史條件影響,呈現出明顯的多元特征。各具特色的文化成就和文明發展歷程是歷年高考的必考知識點,題目類型以選擇題為主,2024年也出現材料題的考查方式。 世界古代史內容龐雜,涉及面廣,復習難度較大,題目往往滲透時空史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考查,應當作為備考重點之一。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目標要求學生 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形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得到全面發展、個性 發展和持續發展。了解世界歷史發 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樹立正確的文化觀。了解中古時期歐亞非美地區不同國家、 民族、宗教和社會的變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狀況, 認識古代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一、單選題
1.(2024·浙江臺州·二模)由于歷史環境的不同,不同地區的文明呈現出多元發展的格局。下列文化現象的表述和圖中位置對應正確的是( )
A.①地公元前4千紀末,形成由表音符號、表意符號和限定符號組成的文字
B.②地公元前8世紀,出現世界上現存最早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
C.③地公元前11世紀,開始使用銅塊和銀塊作為貨幣
D.④地公元前9世紀,出現“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為后世西方文學創作的源泉”的史詩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以得出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據圖可知,④地對應古希臘地區,據所學可知,公元前9世紀以后,古希臘出現城邦制度,古希臘城邦制度時期,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為后世西方文學創作的源泉,D項正確;A選項提到①地公元前4干紀末形成了由表音符號、表意符號和限定符號組成的文字。然而,①地對應的是西亞,而西亞的文字系統主要是楔形文字,并非由表音符號、表意符號和限定符號組成。因此,A選項不正確,排除A項;B選項指出②地公元前8世紀出現了世界上現存最早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根據圖中的對應關系,②地是西亞。西亞的古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18世紀左右確實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這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因此,B選項錯誤,排除B項;C選項說③地公元前11世紀開始使用鋼塊和銀塊作為貨幣。然而,③地對應的是南亞,而南亞的貨幣歷史與這一描述不符。實際上,公元前11世紀的中國(東亞)開始使用銅塊作為貨幣,因此C選項不正確,排除C項。故選D項。
2.(2025·浙江·高考真題)當代中國有摶土造人說,在古代世界某地區也有泥巴發明說,人們制作的泥偶雕像、刻劃的符號生動有趣,如在泥板上用“”符號代表食物、面包,并發明了60進制,用于測量土地、計算糧食產量。該地區位于( )
A.東亞 B.西亞 C.南美 D.北非
【答案】B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西亞。古代西亞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在泥板上寫字,發明了60進制,與材料所述“在泥板上刻劃符號”“發明了60進制,用于測量土地、計算糧食產量”相符,B項正確;古代東亞文明除了中國文明外,還有日本、朝鮮文明等,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采用十進制記數法,排除A項;古代南美地區的文明主要是印加文明,印加人沒有文字,他們在繩子的不同地方系上類型不同、顏色各異的結,用來記賬或記述重要事件,與材料所述在泥板上書寫不相符,排除C項;古代北非地區文明主要是埃及文明,埃及人將文字刻在巖石上、寫在紙草紙上,使用十進制,與材料所述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3.(24-25高三上·浙江·階段練習)西亞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許多城堡,城墻、馬面、塔樓等一應俱全,顯示了較強的防御功能,與城邦之間長期頻繁的戰爭有直接關系。后來巴比倫、亞述、希臘、波斯、羅馬的情況也莫不如此。比較而言,中國從距今8000多年開始的多數時間里,大部分地區目前尚未發現堅固的城堡,常見的環壕聚落軍事防御功能有限,并不存在必然演化為城堡的趨勢。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
①中華文明起源階段表現出和平性特征 ②軍事防御是中外早期城市的首要功能
③環境不同導致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征 ④原始社會的戰爭主要為爭奪區域霸權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①中華文明起源階段表現出和平性特征:材料中提到中國從距今 8000 多年開始的多數時間里,大部分地區目前尚未發現堅固的城堡,常見的環壕聚落軍事防御功能有限。這與西亞等地城堡具有較強防御功能形成對比,說明在中華文明起源階段戰爭相對較少,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和平性特征,①符合題意;③環境不同導致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征:西亞地區城邦之間長期頻繁戰爭,所以出現具有較強防御功能的城堡;而中國大部分地區在早期沒有類似情況,這體現了不同地區的環境差異(戰爭頻率不同)導致文明發展呈現出不同特點,即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征,③符合題意。A項正確; ②軍事防御是中外早期城市的首要功能:材料僅表明西亞城堡因戰爭頻繁有較強防御功能,但不能就此推斷軍事防御是中外早期城市的首要功能。中國早期多數地區未出現堅固城堡,說明軍事防御并非中國早期城市的突出特征,②不符合題意,排除BC項; ④原始社會的戰爭主要為爭奪區域霸權:材料中沒有提及原始社會戰爭的目的是爭奪區域霸權,無法從給定材料得出這一結論,④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
4.(2023·浙江寧波·一模)如圖中劃斜線的地區①位于歐亞大陸交匯處,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下列關于該地區的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南部地區是小麥、大麥的原產地
B.東部地區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鐵技術
C.南部的蘇美爾人創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D.恰塔爾·休于遺址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城市遺址之一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反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西亞。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公元前4000年代末,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不是地圖中陰影部分,C項符合題意,選擇C項;根據地圖中的信息可知,這一地區屬于小亞細亞,結合所學可知,西亞的小亞細亞半島南部是小麥、大麥的原產地;西亞地區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鐵技術;恰塔爾·休于遺址位于今土耳其境內,距今約6000年,是迄今已知最早的一座城市遺址,A、B、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B、D項。故選C項。
5.(24-25高三下·浙江寧波·階段練習)由于尼羅河南部高山深谷的阻隔,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擴展。埃及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3--公元前1085)勢力曾達到兩河流域,并與西亞地區的大國爭霸,指出與埃及新王國爭霸的西亞大國( )
A.古巴比倫王國 B.赫梯帝國 C.亞述帝國 D.波斯帝國
【答案】B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赫梯帝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赫梯帝國是埃及新王國時期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的主要競爭對手,雙方為爭奪該地區的控制權進行了長期軍事與外交博弈,B項正確;古巴比倫王國主要活躍于公元前18世紀(漢謨拉比時期),早于埃及新王國時期,排除A項;亞述帝國崛起于公元前8世紀,晚于埃及新王國,排除C項;波斯帝國位于伊朗高原,在公元前6世紀才建立,排除D項。故選B項。
6.(24-25高三上·浙江·開學考試)那爾邁調色板是一塊盾形石板,高63厘米,兩面雕刻著紀念國王那爾邁統治的畫面。圖中那爾邁頭戴王冠,正擊打敵人,鷹表示鷹神荷魯斯,鷹腳下的莎草表示被打敗的居民。據此可知那爾邁調色板( )
A.體現古埃及藝術突出主要人物的特點 B.其雕刻技藝是對古代希臘的模仿
C.反映了兩河流域居民對待生命的態度 D.是佐證埃及象形文字的二手史料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埃及)。根據材料可知,那爾邁調色板突出統治者的地位,反映了古埃及法老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體現古埃及藝術突出主要人物的特點,A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古希臘,無法說明是對古希臘的模仿,排除B項;那邁爾調色板屬于古埃及文物,與兩河流域無關,排除C項;那爾邁調色板是佐證埃及象形文字的一手史料,排除D項。故選A項。
7.(2024·浙江金華·三模)公元前445年前后,一位歷史學家來到雅典決心撰寫一部前所未有完整敘述希波戰爭的歷史著作以流傳后世,最終為我們展示了古代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民族生活圖景,宛如一部小型“百科全書”。據此推斷,該歷史著作( )
A.開創了敘事體的撰史體裁 B.奠定了西方政治史的傳統
C.首創了紀傳體斷代史體裁 D.代表古羅馬史學最高成就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445年(西方)。根據材料“一位歷史學家來到雅典決心撰寫一部前所未有完整敘述希波戰爭的歷史著作以流傳后世,最終為我們展示了古代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民族生活圖景,宛如一部小型“百科全書””可知該著作是希羅多德的《歷史》,該著作開創了敘事體的撰史體裁,A項正確;“奠定”說法絕對,排除B項;首創紀傳體斷代史與著作《歷史》無關,排除C項;最高成就,說法過于夸張,排除D項。故選A項。
8.(2023·浙江·高考真題)亞歷山大的遠征,開啟了大約300年的“希臘化時代”。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多個新的希臘文化中心,其中某一中心有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宮——一般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該中心位于下圖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創建的亞歷山大博學園,有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宮,④處于埃及亞歷山大城,D項正確;ABC項不符合材料,排除ABC項。故選D項。
9.(24-25高二下·福建三明·階段練習)某校研究性學習小組在“經濟與社會生活”主題系列展中收集了以下資料,最適合作為本次研究子主題的是( )
A.不同地區對動物的馴養 B.農業生產中耕牛的使用
C.古代文明間的交流互鑒 D.中外莊園式勞作的發展
【答案】A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東漢牛耕圖畫像石拓片畫面最下一層為牛耕圖,反映的是合家辛勤耕作的情景。古埃及人放牧壁畫殘片反映了古埃及人放牛的場景。趕集的古羅馬農民表現的是1世紀的古羅馬農村場景,圖中一位農民趕著牛,提著葡萄,背著獵物去趕集。三則資料都涉及對牛的馴養,A項正確;古埃及人放牧壁畫殘片反映了古埃及人放牛的場景,屬于畜牧業,而非農業生產中用牛耕田,排除B項;材料反映不同地區的各自情況,看不出相互交流,排除C項;漢牛耕圖畫像石拓片反映的是合家辛勤耕作的情景,屬于家庭勞作,而非莊園式勞作,排除D項。故選A項。
10.(2025·全國·模擬預測)美國學者古塔斯在《希臘思想與阿拉伯文化》一書中說:“無論以何種標準來看,巴格達的希臘——阿拉伯翻譯運動都構成了人類歷史進程中一個真正劃時代的階段。在我看來,它與伯利克里時期的雅典、意大利文藝復興或者16、17世紀的科學革命具備同等意義。”該評價是基于希臘——阿拉伯翻譯運動( )
A.是歐洲文藝復興思想源頭 B.具有承上啟下的歷史意義
C.創造了燦爛的阿拉伯文化 D.對雅典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材料可知,古塔斯認為希臘——阿拉伯翻譯運動與伯利克里改革、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結合所學可知,希臘——阿拉伯翻譯運動保存和發展了古波斯的哲學和科學,不少古代希臘著述通過阿拉伯文轉譯為拉丁文,處于文化斷層期的中古歐洲人借此得以了解自身的歷史與文化源頭,由此促進了歐洲文化的接續和世界文化的發展,因此具有承上啟下的歷史意義,B項正確;文藝復興的思想源頭是古希臘、羅馬文化,排除A項;學者對希臘——阿拉伯翻譯運動持高度評價,是因為它對人類歷史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不僅僅是因為該運動影響了阿拉伯文化,排除C項;希臘——阿拉伯翻譯運動發生于中古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
11.(24-25高二下·四川綿陽·階段練習)如表所示為古代世界天文歷法成就(部分)。這說明( )
天文歷法 古埃及 古巴比倫 古代印加
采用太陽歷,一年有365天,每月30天,年終另外加5天作為節日 采用太陰歷,定一年為360天、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月相間,一年共354天 分太陽歷和太陰歷,太陽歷一年365天,太陰歷一年354天,一年均12個月
A.文明古國之間有過科技文化的交流 B.古代文明發展具有統一性和多樣性
C.新石器時代亞非與美洲已建立聯系 D.以農立國得到古代統治者一致認可
【答案】B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據材料表中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印加的天文歷法分別是太陽歷、太陰歷以及關于年月日的計算分別為365天、12個月等,每年和每月時間有相同之處但也存在差異,據所學可知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代印加并無直接聯系與交流,因此可知古代文明具有統一性和多樣性,B項準確;據所學可知古代印加帝國處于美洲,古巴比倫處于西亞,古埃及處于北非,幾大古文明之間缺乏交流,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美洲與亞非之間的聯系主要在新航路開辟之后,排除C項;材料主要介紹三大文明古國天文歷法成就,不能看出統治者的立國思想,排除D項。故選B項。
12.(24-25高三上·浙江·階段練習)觀察下面示意圖,圖中所示路線反映的史實是( )
A.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 B.佛教的興起與傳播
C.海陸絲綢之路的開通 D.咖啡的傳播與流行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據本題材料“所示路線反映的史實”結合所知識可知,圖示的中心在南亞次大陸,所示路線向四周傳播,由此推知,該圖所示路線反映的史實是:佛教的興起與傳播,B項正確;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應該既涉及到亞洲也涉及到歐洲,示意圖中沒有出現歐洲,排除A項;絲綢之路應該是從中國出發,而不是從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出發,排除C項;咖啡的傳播與流行應該涉及到其原產地美洲,但材料中的示意圖并沒有美洲,排除D項。故選B項。
13.(23-24高三上·浙江紹興·階段練習)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著不同的風格,或莊嚴雄偉、或精美華麗、或與自然風景融合,或具有濃郁的本土特色。觀察圖片,下列各項對應圖片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中國云岡石窟—佛教本土化的體現 B.②桑奇大塔—印度佛教建筑的代表
C.③羽蛇神金字塔—瑪雅自然神的崇拜 D.④哥特式教堂—俄羅斯東正教的象征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反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以得出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據所學可知,俄羅斯東正教的象征不是哥特式教堂而是圓頂多塔風格的教堂建筑,D項符合題意,D項正確;據所學可知,據所學可知,云岡石窟修建于隋唐時期,據所學可知,隋唐時期佛教在中國完成本土化,A項正確,不符題意,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據所學可知,桑奇大塔是印度著名的古跡,是印度早期王朝時代的佛塔,位于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爾附近桑奇村,B項正確,不符題意,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羽蛇神是中部美洲文明中普遍信奉的神,羽蛇神金字塔反映了瑪雅人對自然神的崇拜,C項正確,不符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
14.(2024·浙江·二模)數學廣泛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和思想,是形成現代文化的重要“力量”。下表關于數學成就和影響對應不正確的一項是( )
數學成就 重大影響
A 《九章算術》 在世界數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B 《積分和方程計算法》 把代數學發展為獨立學科
C 《幾何原本》 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學知識
D 柏拉圖學園將哲學和數學知識融會貫通 對歐洲科學知識系統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反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和歐洲。結合所學內容額可知,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其著作涉及哲學、政治學、文學、天文學、物理學等領域,對歐洲科學知識系統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D項符合題意,D項正確;《九章算術》在數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A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積分和方程計算法》把代數學發展為獨立學科,B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幾何原本》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學知識,C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
15.(2023·浙江·模擬預測)文物、歷史遺跡、文學作品等都是研究人類文明發展歷程的重要史料,其具有鮮明的地域性。觀察如圖,下列文物、歷史遺跡、文學作品與其產生(出土)的地域匹配正確的是( )
①卡爾納克神廟 ②烏爾王陵豎琴嵌板畫 ③“懸詩” ④桑奇大塔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時空是古代(世界)。①為埃及地區,卡爾納克神廟是古埃及建筑與宗教文化的成就,①正確,A項正確。②為阿拉伯地區,烏爾王陵豎琴嵌板畫屬于兩河流域文明成果,②錯誤,排除B項;③為兩河流域地區,《懸詩》是阿拉伯賈希利葉時期7篇或10篇著名長詩的總稱,③錯誤,排除C項;④為古波斯地區,桑奇大塔是印度著名的古跡,④錯誤,排除D項。故選A項。
16.(23-24高三上·浙江·階段練習)自古以來,人類在不斷的遷徙中求生存、謀發展。如圖所示遷徙活動的影響是( )
A.11世紀建立國家進入鼎盛時期 B.廷巴克圖成為重要的文化中心
C.發展了以種植玉米為主的農業 D.先進的冶鐵技術傳播到遷入地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非洲。結合所學可知,班圖人較早掌握了冶鐵技術,隨著人口遷移,冶鐵技術傳入南非地區,D項正確;11世紀末,班圖人建立了津巴布韋國家,14—15世紀,津巴布韋進入鼎盛時期,排除A項;廷巴克圖是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排除B項;玉米是美洲的作物,排除C項。故選D項。
二、材料題
17.(23-24高三下·廣東茂名·階段練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人通過將實力雄厚的部落結為聯盟,加強了統治。在進行統治時,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蘭教為紐帶把各個民族維系在一起,通過這種方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機制。這樣一來,實現了由通過軍事征服的“征服時代”向從事經濟活動的“經濟時代”轉型。……阿拉伯帝國的中心從與地中海相連的地區向與印度洋相連的地區轉移,印度洋被納入阿拉伯帝國的版圖,同時,阿拉伯帝國的經濟活動中心也從干燥的地中海,轉移到干燥地帶和濕潤地帶的連接處,并進入將東非、西亞、印度、東南亞、中國南部連在一起的印度洋,阿拉伯帝國轉型成為陸地和海洋的大商業帝國。
——摘編自(日)宮崎正勝《大國霸權:5000年世界海陸空爭霸》
材料二 古代中國與阿拉伯作為亞洲兩大異質文明的載體,通過貿易上的相互彌補,器物文明層面的彼此借鑒,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融通,發掘和吸納有益養分,滿足各自所需,從而推動了社會發展和進步,也對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貢獻。
——摘編自王鐵錚《歷史上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交往及其影響》
(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概括阿拉伯帝國統治的主要特點,并分析其興起和發展原因。
(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用史實說明古代中國和阿拉伯推動了社會發展和進步,也對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貢獻。
【答案】(1)主要特點:統治方式多元(與實力雄厚的部落結為聯盟,加強統治;以伊斯蘭教為紐帶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統治中心由地中海向印度洋轉移;由軍事征服向陸地和海洋商業帝國轉變。原因:①國家統一,政局相對穩定②工商業發達,經濟繁榮③地處亞非歐交界地區,位置優越④兼收并蓄,融合東西方優秀文化⑤正確處理了民族之間關系。
(2)交流推動進步:①中國先進的造紙術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西歐文化的發展(綱要下)②中國的中醫藥知識隨煉丹術傳入阿拉伯地區③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通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④阿拉伯使者、商人多次進入長安⑤阿拉伯商人定居在廣州、泉水州等港口城市,并帶來伊斯蘭教(綱要上)。
【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國。第一小問主要特點,據材料一“阿拉伯人通過將實力雄厚的部落結為聯盟,加強了統治。在進行統治時,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蘭教為紐帶把各個民族維系在一起,通過這種方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機制”可得出統治方式多元(與實力雄厚的部落結為聯盟,加強統治;以伊斯蘭教為紐帶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據材料一“阿拉伯帝國的中心從與地中海相連的地區向與印度洋相連的地區轉移,印度洋被納入阿拉伯帝國的版圖”可得出統治中心由地中海向印度洋轉移;據材料一“實現了由通過軍事征服的‘征服時代’向從事經濟活動的‘經濟時代’轉型”“阿拉伯帝國轉型成為陸地和海洋的大商業帝國”可得出由軍事征服向陸地和海洋商業帝國轉變。
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從政治、經濟、地理位置、文化交流和民族關系等角度思考即可。政治方面,據材料一“加強了統治”“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機制”可得出國家統一,政局相對穩定;據材料一“從事經濟活動”“陸地和海洋的大商業帝國”可得出工商業發達,經濟繁榮;據材料一“從與地中海相連的地區向與印度洋相連的地區轉移”“進入將東非、西亞、印度、東南亞、中國南部連在一起的印度洋”可得出地處亞非歐交界地區,位置優越;兼收并蓄,融合東西方優秀文化;據材料一“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蘭教為紐帶把各個民族維系在一起”可得出正確處理了民族之間關系。
(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國。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中國方面,從科技、醫學、物資等角度答出即可,如中國先進的造紙術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西歐文化的發展;中國的中醫藥知識隨煉丹術傳入阿拉伯地區;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通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阿拉伯方面,據材料二“通過貿易上的相互彌補,器物文明層面的彼此借鑒,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融通”并結合所學可得出,阿拉伯使者、商人多次進入長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廣州、泉水州等港口城市,并帶來伊斯蘭教。
18.(24-25高三上·浙江·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文明發展有基本的共同規律,但并非整齊劃一模式。每個文明在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會逐漸凝練自身特質并不斷強化、固化,從而形成文明特色。……各文明在發展過程中,必定通過與他者文明的聯系、交通、交往、交流和競爭等各種主客觀互動,不斷地豐富、完善和提升自身。
——劉景華《從人類文明新形態看文明比較、互動與互鑒》
(1)寫出材料一中①②兩處人類最初的文明名稱。結合所學,指出兩者在文明形態(或政治)方面的一個不同點,并概括古代世界早期文明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請從古代尼羅河流域和古代印度河恒河流域兩處文明發源地中,任選一處為其撰寫解說詞。(要求:解說詞的結構分為開頭、主體、結語三個部分,主體內容包括經濟形態、政治制度、文化成果、歷史遺存、著名人物、重要發明等。)
【答案】(1)名稱:①處為西亞(兩河流域)文明、②處為古希臘文明(克里特文明、邁錫尼文明)。
不同點:前者是大河文明,后者是海洋文明(或:前者建立了君主專制制度,后者產生了民主制度)。
特點:世界各文明之間既有相似性,又有多元性;亞歐大陸文明之間有交流和影響。
(2)示例一:古代尼羅河流域
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興起,在神秘的北非尼羅河流域誕生了古老的埃及文明。
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為農耕文明在這里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建立起完善的官僚系統,實行法老專制統治。古埃及人發明的象形文字與楔形文字一樣古老。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歷,將一年分為三季。金字塔是自己的特色建筑,不僅體現了法老的權威,而且證明埃及人在建筑和數學上的超高水平。尼羅河特產莎草紙是古代埃及的主要書寫材料。(學生還可以答課本之外的如下要點:莊稼一年三熟、人類第一部每年365天的歷法、發明復活和末日審判的神話、木乃伊制作技術)
古埃及文明被稱為尼羅河贈禮,它內容豐富、輝煌燦爛,成為人類世界寶貴的精神財富。(解說詞需包括開頭和結語)
示例二:古代印度河恒河流域
公元前3千紀,在南亞大陸的印度河流域誕生了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為農耕文明在這里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公元前6世紀,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國家,建立種姓制度。佛教是印度重要的思想流派。《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詩。印度人在天文學數學醫學等領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她們創造了1—9的數字,這一數字后被阿拉伯人傳播到世界,后稱為阿拉伯數字。發明了0,提出了按位計值的方法。(學生還可以答課本之外的如下要點:梵文、婆羅門教經典《吠陀》、石窟佛塔建筑)
印度不僅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影響了印度,還影響了整個世界,直至今天。(解說詞需包括開頭和結語)
【解析】(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古代(世界)。第一小問是名稱:根據材料一及結合所學可知,①是兩河流域處于西亞文明,②是古希臘文明(克里特文明、邁錫尼文明)。第二小問是不同點:文明形態:結合所學西亞文明是大河文明、古希臘文明是海洋文明。或者政治:結合所學從兩河流域古巴比倫王國建立君主專制制度、古希臘雅典產生了民主制度。第三小問是特點,結合所學從文明的相似性和多元性、亞歐大陸文明之間有交流和影響的角度分析。
(2)本題是評價解說題。時空:古代(中國)。任選一處文明,根據問題要求來寫解說詞。示例一,古代尼羅河流域。首先,開頭,結合所學可知,示例一:古代尼羅河流域公元前3500年左右,尼羅河流域誕生了埃及文明。然后結合所學從埃及文明是農耕經濟;政治制度是法老專制統治;文化成就是象形文字、太陽歷、金字塔、莎草紙等。最后歸納總結,古埃及文明被稱為尼羅河贈禮,它內容豐富、輝煌燦爛,成為人類世界寶貴的精神財富。
示例二,古代印度恒河流域。首先,開頭,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3千紀,在南亞大陸的印度河流域誕生了古印度文明。然后結合所學從古印度文明是農耕經濟;政治制度是種姓制度;文化成就是佛教、史詩、天文數學醫學成就等。最后,歸納總結,印度不僅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影響了印度,還影響了整個世界,直至今天。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猜押05 古代世界各區域的多元面貌
猜押考點 3年真題 考情分析 押題依據
古代世界各區域的多元面貌 2025年1月題4,唐荷馬史詩;題5,西亞文化;2024年6月題11,印加文明;2024年1月題19,伊斯蘭文明的影響;2023年6月題11,阿茲特克文明;2023年1月題11,印第安人文化成就。 世界古代史主要呈現了世界各地文明的起源與相對獨立的發展,各地文明受地理歷史條件影響,呈現出明顯的多元特征。各具特色的文化成就和文明發展歷程是歷年高考的必考知識點,題目類型以選擇題為主,2024年也出現材料題的考查方式。 世界古代史內容龐雜,涉及面廣,復習難度較大,題目往往滲透時空史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考查,應當作為備考重點之一。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目標要求學生 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形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得到全面發展、個性 發展和持續發展。了解世界歷史發 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樹立正確的文化觀。了解中古時期歐亞非美地區不同國家、 民族、宗教和社會的變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狀況, 認識古代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一、單選題
1.(2024·浙江臺州·二模)由于歷史環境的不同,不同地區的文明呈現出多元發展的格局。下列文化現象的表述和圖中位置對應正確的是( )
A.①地公元前4千紀末,形成由表音符號、表意符號和限定符號組成的文字
B.②地公元前8世紀,出現世界上現存最早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
C.③地公元前11世紀,開始使用銅塊和銀塊作為貨幣
D.④地公元前9世紀,出現“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為后世西方文學創作的源泉”的史詩
2.(2025·浙江·高考真題)當代中國有摶土造人說,在古代世界某地區也有泥巴發明說,人們制作的泥偶雕像、刻劃的符號生動有趣,如在泥板上用“”符號代表食物、面包,并發明了60進制,用于測量土地、計算糧食產量。該地區位于( )
A.東亞 B.西亞 C.南美 D.北非
3.(24-25高三上·浙江·階段練習)西亞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許多城堡,城墻、馬面、塔樓等一應俱全,顯示了較強的防御功能,與城邦之間長期頻繁的戰爭有直接關系。后來巴比倫、亞述、希臘、波斯、羅馬的情況也莫不如此。比較而言,中國從距今8000多年開始的多數時間里,大部分地區目前尚未發現堅固的城堡,常見的環壕聚落軍事防御功能有限,并不存在必然演化為城堡的趨勢。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
①中華文明起源階段表現出和平性特征 ②軍事防御是中外早期城市的首要功能
③環境不同導致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征 ④原始社會的戰爭主要為爭奪區域霸權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2023·浙江寧波·一模)如圖中劃斜線的地區①位于歐亞大陸交匯處,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下列關于該地區的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南部地區是小麥、大麥的原產地
B.東部地區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鐵技術
C.南部的蘇美爾人創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D.恰塔爾·休于遺址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城市遺址之一
5.(24-25高三下·浙江寧波·階段練習)由于尼羅河南部高山深谷的阻隔,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擴展。埃及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3--公元前1085)勢力曾達到兩河流域,并與西亞地區的大國爭霸,指出與埃及新王國爭霸的西亞大國( )
A.古巴比倫王國 B.赫梯帝國 C.亞述帝國 D.波斯帝國
6.(24-25高三上·浙江·開學考試)那爾邁調色板是一塊盾形石板,高63厘米,兩面雕刻著紀念國王那爾邁統治的畫面。圖中那爾邁頭戴王冠,正擊打敵人,鷹表示鷹神荷魯斯,鷹腳下的莎草表示被打敗的居民。據此可知那爾邁調色板( )
A.體現古埃及藝術突出主要人物的特點 B.其雕刻技藝是對古代希臘的模仿
C.反映了兩河流域居民對待生命的態度 D.是佐證埃及象形文字的二手史料
7.(2024·浙江金華·三模)公元前445年前后,一位歷史學家來到雅典決心撰寫一部前所未有完整敘述希波戰爭的歷史著作以流傳后世,最終為我們展示了古代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民族生活圖景,宛如一部小型“百科全書”。據此推斷,該歷史著作( )
A.開創了敘事體的撰史體裁 B.奠定了西方政治史的傳統
C.首創了紀傳體斷代史體裁 D.代表古羅馬史學最高成就
8.(2023·浙江·高考真題)亞歷山大的遠征,開啟了大約300年的“希臘化時代”。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多個新的希臘文化中心,其中某一中心有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宮——一般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該中心位于下圖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9.(24-25高二下·福建三明·階段練習)某校研究性學習小組在“經濟與社會生活”主題系列展中收集了以下資料,最適合作為本次研究子主題的是( )
A.不同地區對動物的馴養 B.農業生產中耕牛的使用
C.古代文明間的交流互鑒 D.中外莊園式勞作的發展
10.(2025·全國·模擬預測)美國學者古塔斯在《希臘思想與阿拉伯文化》一書中說:“無論以何種標準來看,巴格達的希臘——阿拉伯翻譯運動都構成了人類歷史進程中一個真正劃時代的階段。在我看來,它與伯利克里時期的雅典、意大利文藝復興或者16、17世紀的科學革命具備同等意義。”該評價是基于希臘——阿拉伯翻譯運動( )
A.是歐洲文藝復興思想源頭 B.具有承上啟下的歷史意義
C.創造了燦爛的阿拉伯文化 D.對雅典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11.(24-25高二下·四川綿陽·階段練習)如表所示為古代世界天文歷法成就(部分)。這說明( )
天文歷法 古埃及 古巴比倫 古代印加
采用太陽歷,一年有365天,每月30天,年終另外加5天作為節日 采用太陰歷,定一年為360天、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月相間,一年共354天 分太陽歷和太陰歷,太陽歷一年365天,太陰歷一年354天,一年均12個月
A.文明古國之間有過科技文化的交流 B.古代文明發展具有統一性和多樣性
C.新石器時代亞非與美洲已建立聯系 D.以農立國得到古代統治者一致認可
12.(24-25高三上·浙江·階段練習)觀察下面示意圖,圖中所示路線反映的史實是( )
A.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 B.佛教的興起與傳播
C.海陸絲綢之路的開通 D.咖啡的傳播與流行
13.(23-24高三上·浙江紹興·階段練習)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著不同的風格,或莊嚴雄偉、或精美華麗、或與自然風景融合,或具有濃郁的本土特色。觀察圖片,下列各項對應圖片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中國云岡石窟—佛教本土化的體現 B.②桑奇大塔—印度佛教建筑的代表
C.③羽蛇神金字塔—瑪雅自然神的崇拜 D.④哥特式教堂—俄羅斯東正教的象征
14.(2024·浙江·二模)數學廣泛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和思想,是形成現代文化的重要“力量”。下表關于數學成就和影響對應不正確的一項是( )
數學成就 重大影響
A 《九章算術》 在世界數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B 《積分和方程計算法》 把代數學發展為獨立學科
C 《幾何原本》 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學知識
D 柏拉圖學園將哲學和數學知識融會貫通 對歐洲科學知識系統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
A.A B.B C.C D.D
15.(2023·浙江·模擬預測)文物、歷史遺跡、文學作品等都是研究人類文明發展歷程的重要史料,其具有鮮明的地域性。觀察如圖,下列文物、歷史遺跡、文學作品與其產生(出土)的地域匹配正確的是( )
①卡爾納克神廟 ②烏爾王陵豎琴嵌板畫 ③“懸詩” ④桑奇大塔
A.① B.② C.③ D.④
16.(23-24高三上·浙江·階段練習)自古以來,人類在不斷的遷徙中求生存、謀發展。如圖所示遷徙活動的影響是( )
A.11世紀建立國家進入鼎盛時期 B.廷巴克圖成為重要的文化中心
C.發展了以種植玉米為主的農業 D.先進的冶鐵技術傳播到遷入地
二、材料題
17.(23-24高三下·廣東茂名·階段練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人通過將實力雄厚的部落結為聯盟,加強了統治。在進行統治時,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蘭教為紐帶把各個民族維系在一起,通過這種方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機制。這樣一來,實現了由通過軍事征服的“征服時代”向從事經濟活動的“經濟時代”轉型。……阿拉伯帝國的中心從與地中海相連的地區向與印度洋相連的地區轉移,印度洋被納入阿拉伯帝國的版圖,同時,阿拉伯帝國的經濟活動中心也從干燥的地中海,轉移到干燥地帶和濕潤地帶的連接處,并進入將東非、西亞、印度、東南亞、中國南部連在一起的印度洋,阿拉伯帝國轉型成為陸地和海洋的大商業帝國。
——摘編自(日)宮崎正勝《大國霸權:5000年世界海陸空爭霸》
材料二 古代中國與阿拉伯作為亞洲兩大異質文明的載體,通過貿易上的相互彌補,器物文明層面的彼此借鑒,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融通,發掘和吸納有益養分,滿足各自所需,從而推動了社會發展和進步,也對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貢獻。
——摘編自王鐵錚《歷史上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交往及其影響》
(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概括阿拉伯帝國統治的主要特點,并分析其興起和發展原因。
(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用史實說明古代中國和阿拉伯推動了社會發展和進步,也對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貢獻。
18.(24-25高三上·浙江·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文明發展有基本的共同規律,但并非整齊劃一模式。每個文明在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會逐漸凝練自身特質并不斷強化、固化,從而形成文明特色。……各文明在發展過程中,必定通過與他者文明的聯系、交通、交往、交流和競爭等各種主客觀互動,不斷地豐富、完善和提升自身。
——劉景華《從人類文明新形態看文明比較、互動與互鑒》
(1)寫出材料一中①②兩處人類最初的文明名稱。結合所學,指出兩者在文明形態(或政治)方面的一個不同點,并概括古代世界早期文明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請從古代尼羅河流域和古代印度河恒河流域兩處文明發源地中,任選一處為其撰寫解說詞。(要求:解說詞的結構分為開頭、主體、結語三個部分,主體內容包括經濟形態、政治制度、文化成果、歷史遺存、著名人物、重要發明等。)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勃利县| 花垣县| 昌平区| 东兴市| 山丹县| 崇州市| 尼玛县| 滦平县| 满洲里市| 汝州市| 六枝特区| 策勒县| 贵港市| 广昌县| 连山| 丰都县| 定襄县| 乃东县| 林口县| 崇州市| 邢台县| 利津县| 玉树县| 和顺县| 江西省| 神农架林区| 南充市| 屯门区| 大余县| 大田县| 新密市| 西平县| 福鼎市| 九台市| 新竹县| 米易县| 出国| 隆昌县| 凉山| 秦安县| 鹿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