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考2025】高考生物搶押秘籍(山東專用)押題04 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及染色體異常情況分析(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考2025】高考生物搶押秘籍(山東專用)押題04 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及染色體異常情況分析(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簡介

猜押4 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及染色體異常情況分析
猜押7大題型
題型1 細胞衰老和死亡綜合題型
題型2 細胞周期同步化和細胞分裂的關聯
題型3 減數分裂中,染色體分裂異常問題
題型4 性染色體缺失或者無法發育題型
題型5 根據細胞分裂過程分析分裂異常
題型6 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中曲線多選題目
題型7 減數分裂和遺傳定律計算的綜合
猜押考點 3年真題 考情分析 押題依據
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及染色體異常情況分析 2021年山東卷卷第6題 2022年山東卷卷第5、8題 2023年山東卷卷第6、18題 2024年山東卷卷第6、17題 2024年新高考生物新結構體系下,細胞分裂類試題更綜合性的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以問題為抓手,創新設問方式,搭建思維平臺,引導考生思考,在思維過程中領悟生物思維方法。 題目更加注重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本題分值最高,試題容量明顯增大,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也更深入。 減數分裂類題型要求考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依據題目提供的信息,聯系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實現信息的遷移,達到靈活解題的目的;遇到新圖像問題,積極關聯平時練習的非正常分裂問題,思考各種可能性,積極動筆分析。 難度較難,可以預測2025年新高考單選和多選題命題方向將會以新定義類題型展開命題.
題型1 細胞衰老和死亡綜合題型
1.自噬對脊髓損傷(SCI)起到保護作用,脊髓損傷后自噬活動增強,能降低神經元的死亡率,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白細胞介素-6(IL-6)在病灶微環境及細胞自噬的病理生理過程中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SCI小鼠體內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降低,而Ⅱ-6升高。研究證實,二甲雙胍能促進脊髓損傷小鼠運動功能恢復。為探究其機制,進行實驗,結果如下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自噬過程中溶酶體發揮了重要作用,激烈的自噬可引發細胞凋亡
B.mTOR表達量增加有利于細胞自噬,二甲雙胍可抑制其表達
C.高水平的IL-6會誘導神經元的死亡,增強脊髓的損傷程度
D.部分受損神經元經自噬快速凋亡有利于避免組織進一步損傷
【答案】B
【分析】自噬是一種細胞自我降解的過程,細胞通過自噬作用清除受損或多余的蛋白質、細胞器以及外來的病菌,自噬與免疫密切相關。
【詳解】A、細胞自噬依賴于溶酶體內的水解酶,激烈的自噬可引發細胞凋亡,A正確;
B、據圖分析,治療組mTOR表達量最低,表明其存在不利用損傷修復,因此它的表達量增加不利于細胞自噬,B錯誤;
C、對比治療組和損傷組可知,高水平的IL-6會誘導神經元的死亡,增強脊髓的損傷程度,C正確;
D、部分受損神經元經自噬快速凋亡,能避免破損細胞釋放大量內容物改變組織微環境而造成進一步損傷,D正確。
故選B。
2.研究發現,細胞焦亡通過炎癥小體介導 caspase-1蛋白的活化使細胞膜產生孔洞,導致物質隨意進出細胞,造成細胞內外離子失衡,使細胞發生滲透性腫脹,細胞膜破裂,細胞內的活性物質釋放到細胞外,引發機體的免疫反應,加劇炎癥反應。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尾部的消失不屬于細胞焦亡
B.細胞焦亡時細胞膜破裂,導致組織液滲透壓降低
C.細胞內的活性物質釋放到細胞外被吞噬細胞吞噬消化
D.細胞焦亡與細胞凋亡的區別是后者不會引發炎癥反應
【答案】B
【分析】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尾部的消失屬于細胞凋亡;細胞焦亡時細胞膜破裂,導致組織液滲透壓升高;釋放到細胞外的活性物質屬于病原體,最終會被吞噬細胞吞噬消化;細胞焦亡與細胞凋亡的區別是后者不會引發炎癥反應。
【詳解】A、細胞凋亡是由基因決定的細胞編程序死亡的過程,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尾部的消失屬于細胞凋亡,A正確;
B、細胞焦亡時細胞膜破裂,導致組織液滲透壓升高,B錯誤;
C、釋放到細胞外的活性物質屬于病原體,最終會被吞噬細胞吞噬消化,C正確;
D、細胞凋亡屬于細胞程序性死亡,是正常的生命現象,與細胞焦亡相比,細胞凋亡的特點之一是不發生炎癥反應,D正確。
故B。
3.溶酶體是行使細胞內消化作用的細胞器,其消化作用主要通過如圖所示三種途徑實現,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少量的溶酶體破裂不會引起細胞自噬,主要原因是釋放的水解酶的濃度不足
B.營養缺乏的情況下,細胞可通過自噬作用獲得維持生存所需的物質和能量
C.溶酶體可直接吞噬外來異物或細胞內衰老損傷的細胞器,該過程體現了生物膜的流動性
D.溶酶體中的水解酶不需要經過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的加工和包裝
【答案】B
【分析】溶酶 體含有多種水解酶,分解衰老、損傷的細 胞器,吞噬并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
【詳解】A、溶酶體破裂不會導致細胞自噬,而且原因主要是pH。 溶酶體內的是酸性水解酶,細胞質基質的中性環境中不會發揮作用,A錯誤;
B、在營養缺乏的情況下,細胞會通過自噬作用分解自身的一些組分,以獲取必要的物質和能量來維持生存,B正確;
C、溶酶體本身并不直接吞噬外來異物或衰老損傷的細胞器,而是通過與自噬體或吞噬體融合來消化這些物質,該過程體現了生物膜的流動性,C錯誤;
D、溶酶體中的水解酶是在內質網中合成,然后經過高爾基體的加工和包裝,最終運輸到溶酶體中的,D錯誤。
故選B。
4.“呼吸爆發”指巨噬細胞吞噬病原體后,會將細胞質中NADPH攜帶的電子跨膜傳遞給吞噬小泡中的氧氣,產生大量氧自由基,導致氧氣快速消耗。氧自由基在相關酶的催化下,產生更具殺傷活力的過氧化氫、次氯酸等物質,以殺死包裹在吞噬小泡中的病原體,同時會造成細胞損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巨噬細胞無氧呼吸過程中,底物中的絕大部分能量存留在其生成物中
B.“呼吸爆發”過程發生在巨噬細胞的線粒體內膜上
C.若細胞中的氧自由基異常積累可能會加速巨噬細胞的衰老
D.若巨噬細胞未發生“呼吸爆發”,則不能有效殺死其吞噬的病原體
【答案】B
【分析】無氧呼吸:細胞在無氧條件下,通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不徹底地氧化分解,產生乙醇和CO2或乳酸,釋放出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的過程。
【詳解】A、巨噬細胞無氧呼吸產生乳酸,無氧呼吸過程中,底物中的絕大部分能量存留在乳酸(生成物)中,A正確;
B、根據題意,巨噬細胞吞噬病原體后,會將細胞質中NADPH攜帶的電子跨膜傳遞給吞噬小泡中的氧氣,產生大量氧自由基,導致氧氣快速消耗,即“呼吸爆發”過程發生在吞噬小泡,B錯誤;
C、根據題意,氧自由基在相關酶的催化下,產生更具殺傷活力的過氧化氫、次氯酸等物質,以殺死包裹在吞噬小泡中的病原體,同時會造成細胞損傷,由此可推知,細胞中的氧自由基異常積累可能會加速巨噬細胞的衰老,C正確;
D、由題干“氧自由基在相關酶的催化下,產生更具殺傷活力的過氧化氫、次氯酸等物質,以殺死包裹在吞噬小泡中的病原體”可知,若巨噬細胞未發生“呼吸爆發”,則不能產生氧自由基,進而不能有效殺死其吞噬的病原體,D正確。
故選B。
5.阿爾茲海默病(神經細胞凋亡所致)、癌癥等多種疾病的發生都與細胞凋亡異常有關。研究發現,細胞接受凋亡信號后,caspase發揮重要作用(如下圖所示),最終形成一些大小不等,內含細胞器及核碎片的膜被小體,稱為凋亡小體。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凋亡小體的形成可能與活化的蛋白酶caspaseY 切割細胞骨架蛋白有關
B.接受凋亡信號后,蛋白酶 caspase發生放大效應利于迅速產生凋亡效應
C.可通過抑制蛋白酶 caspase的活性來治療阿爾茲海默病和癌癥
D.吞噬細胞以胞吞方式吞噬凋亡小體后通過溶酶體將其分解消化
【答案】C
【分析】由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就叫細胞凋亡。在成熟的生物體中,細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的清除,也是通過細胞凋亡完成的。
【詳解】A、凋亡小體是內含細胞器及核碎片的膜被小體,細胞骨架參與維持細胞形態等功能,細胞接受凋亡信號后,活化的蛋白酶caspaseY切割細胞骨架蛋白可能是凋亡小體形成的原因之一,A正確;
B、由圖可知,細胞接受凋亡信號后,caspase通過級聯反應發生放大效應,這樣有利于迅速產生凋亡效應,B正確;
C、阿爾茲海默病(神經細胞凋亡所致)、癌癥等多種疾病的發生都與細胞凋亡異常有關。對于阿爾茲海默病,神經細胞凋亡過度,癌癥是細胞癌變后增殖不受控制,凋亡不足。如果是神經細胞凋亡過度導致的阿爾茲海默病,抑制caspase活性可能會加重病情,對于癌癥可以抑制caspase活性來阻止癌細胞凋亡,但不能一概而論地說可通過抑制蛋白酶caspase的活性來治療阿爾茲海默病和癌癥,C錯誤;
D、吞噬細胞以胞吞方式吞噬凋亡小體后,凋亡小體進入吞噬細胞形成吞噬體,吞噬體與溶酶體融合,溶酶體中的水解酶將其分解消化,D正確。
故選C。
題型2 細胞周期同步化和細胞分裂的關聯
1.藥物甲常用于腫瘤治療,但對正常細胞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某小組利用試劑K(可將細胞阻滯在細胞周期某時期)研究了藥物甲的毒性與細胞周期的關系,實驗流程和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推測正確的是( )
注:G1:DNA合成前期;S:DNA合成期;G2:分裂準備期;M期:分裂期
A.試劑K可以將細胞阻滯在G1期
B.試劑K對細胞周期的阻滯作用不可逆
C.藥物甲主要作用于G2+M期,Ⅱ組的凋亡率應最低
D.在機體內,藥物甲對紅細胞的毒性強于造血干細胞
【答案】C
【分析】細胞周期是指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細胞分裂完成時結束的一段時間。細胞周期包括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分裂間期包括G1、S、G2,此時期進行DNA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為分裂期做物質準備,此后進入分裂期(M)。
【詳解】A、與Ⅰ組相比,Ⅱ組添加了試劑K,分析題圖中的表格可知,Ⅱ組處于S期的細胞數量多于Ⅰ組,說明試劑K可以將細胞阻滯在S期,A錯誤;
B、Ⅲ組先用添加試劑K的培養液培養16h,再去除試劑K培養8h,與Ⅱ組相比,其處于S期的細胞數量減少,說明試劑K對細胞周期的阻滯作用是可逆,B錯誤;
C、分析題圖可知,Ⅲ組處于G2+M期的細胞最多,藥物甲處理后其凋亡率最高,說明藥物甲主要作用于G2+M期,Ⅱ組處于G2+M期細胞數最少,所以Ⅱ組的凋亡率應最低,C正確;
D、藥物甲主要作用于G2+M期,紅細胞為高度分化的細胞不再進行細胞分裂,造血干細胞分裂能力強,所以藥物甲對造血干細胞的毒性強于紅細胞,D錯誤。
故選C。
2.黑藻是一種葉片薄且葉綠體較大的水生植物,分布廣泛、易于取材,可用作生物學實驗材料。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在高倍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不到黑藻葉綠體的雙層膜結構
B.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不宜選用黑藻成熟葉片
C.質壁分離過程中,黑藻細胞綠色加深、吸水能力減小
D.探究黑藻葉片中光合色素的種類時,可用無水乙醇作提取液
【答案】C
【分析】黑藻葉片細胞含有較多的葉綠體,可以用于觀察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也可以用于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與分離實驗。提取色素的原理:色素能溶解在乙醇或丙酮等有機溶劑中,所以可用無水乙醇等提取色素;同時,黑藻葉片細胞是成熟的植物細胞,含有大液泡,可用于觀察質壁分離和復原;但黑藻葉片細胞已經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不能用于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
【詳解】A、黑藻葉綠體的雙層膜結構屬于亞顯微結構,需要用電子顯微鏡來觀察,A正確;
B、黑藻成熟葉片為高度分化的細胞,不具有分裂能力,故不能用來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B正確;
C、質壁分離過程中,植物細胞失水,原生質層體積變小,綠色會加深,而隨著不斷失水,細胞液的濃度增大,吸水能力增強,C錯誤;
D、葉綠體中的色素易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機溶劑,提取黑藻葉片中光合色素時,可用無水乙醇作提取液,D正確。
故選C。
【點睛】本題以黑藻為素材,考查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及復原實驗、觀察細胞有絲分裂實驗等,對于此類試題,需要考生注意的細節較多,如實驗的原理、實驗材料的選擇是否合理等,需要考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注意積累。
3.CDK1是推動細胞由分裂間期進入分裂期的關鍵蛋白。在DNA復制開始后,CDK1發生磷酸化導致其活性被抑制,當細胞中的DNA復制完成且物質準備充分后,磷酸化的CDK1發生去磷酸化而被激活,使細胞進入分裂期。大麥黃矮病毒( BYDV )的M蛋白通過影響細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而使農作物患病。正常細胞和感染BYDV的細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正常細胞中DNA復制未完成時,磷酸化的CDK1的去磷酸化過程受到抑制
B.正常細胞中磷酸化的CDK1發生去磷酸化后,染色質螺旋化形成染色體
C.感染BYDV的細胞中,M蛋白通過促進CDK1的磷酸化而影響細胞周期
D.M蛋白發揮作用后,感染BYDV的細胞被阻滯在分裂間期
【答案】C
【分析】分析題圖可知,在正常細胞中,DNA復制開始后,CDK1磷酸化水平升高,當細胞中DNA復制完成后,CDK1的磷酸化水平降低,使細胞進入分裂期,從而完成正常的細胞周期。感染BYDV的細胞中,間期DNA復制時,CDK1磷酸化水平升高后則不再降低,使細胞不能進入分裂期而停留在間期,不能完成正常的細胞周期。由此可推測M蛋白可能是通過抑制CDK1的去磷酸化過程而影響細胞周期的。
【詳解】A、由分析可知,正常細胞中DNA復制未完成時,磷酸化的CDK1去磷酸化過程受到抑制,使其磷酸化水平較高,A正確;
B、正常細胞中,磷酸化的CDK1發生去磷酸化后,會使細胞進入分裂期,在分裂期的前期染色質會螺旋化形成染色體,B正確;
C、由分析可知,感染BYDV的細胞中,M蛋白可能是通過抑制CDK1的去磷酸化過程而影響細胞周期的,C錯誤;
D、由分析可知,M蛋白發揮作用后,感染BYDV的細胞不能進入分裂期而停留在分裂間期,D正確。
故選C。
【點睛】本題通過題圖信息介紹了CDK1與細胞周期的關系以及感染BYDV的細胞發生病變的原因,準確獲取題干信息,并能結合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判斷各選項是解題的關鍵。
4.心肌損傷誘導某種巨噬細胞吞噬、清除死亡的細胞,隨后該巨噬細胞線粒體中NAD+濃度降低,生成NADH的速率減小,引起有機酸ITA的生成增加。ITA可被細胞膜上的載體蛋白L轉運到細胞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細胞呼吸為巨噬細胞吞噬死亡細胞的過程提供能量
B.轉運ITA時,載體蛋白L的構象會發生改變
C.該巨噬細胞清除死亡細胞后,有氧呼吸產生CO2的速率增大
D.被吞噬的死亡細胞可由巨噬細胞的溶酶體分解
【答案】C
【分析】由題意可知,心肌損傷誘導某種巨噬細胞吞噬、清除死亡的細胞,隨后該巨噬細胞線粒體中NAD+濃度降低,生成NADH的速率減小,說明有氧呼吸減弱。
【詳解】A、巨噬細胞吞噬死亡細胞的過程為胞吞,該過程需要細胞呼吸提供能量,A正確;
B、轉運ITA為主動運輸,載體蛋白L的構象會發生改變,B正確;
C、由題意可知,心肌損傷誘導某種巨噬細胞吞噬、清除死亡的細胞,隨后該巨噬細胞線粒體中NAD+濃度降低,生成NADH的速率減小,說明有氧呼吸減弱,即該巨噬細胞清除死亡細胞后,有氧呼吸產生CO2的速率減小,C錯誤;
D、被吞噬的死亡細胞可由巨噬細胞的溶酶體分解,為機體的其他代謝提供營養物質,D正確。
故選C。
5.研究發現,病原體侵入細胞后,細胞內蛋白酶L在無酶活性時作為支架蛋白參與形成特定的復合體,經過一系列過程,最終導致該細胞炎癥性壞死,病原體被釋放,該過程屬于細胞焦亡。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蝌蚪尾的消失不是通過細胞焦亡實現的
B.敲除編碼蛋白酶L的基因不影響細胞焦亡
C.細胞焦亡釋放的病原體可由體內的巨噬細胞吞噬消化
D.細胞焦亡釋放的病原體可刺激該機體B淋巴細胞的增殖與分化
【答案】B
【分析】細胞凋亡是由基因決定的細胞編程序死亡的過程。細胞凋亡是生物體正常的生命歷程,對生物體是有利的,而且細胞凋亡貫穿于整個生命歷程。細胞凋亡是生物體正常發育的基礎,能維持組織細胞數目的相對穩定,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在成熟的生物體內,細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的清除,是通過細胞凋亡完成的。
【詳解】A、蝌蚪尾的消失是通過細胞凋亡實現的,A正確;
B、根據題干信息“細胞內蛋白酶L在無酶活性時作為支架蛋白參與形成特定的復合體,經過一系列過程,最終導致該細胞炎癥性壞死,病原體被釋放,該過程屬于細胞焦亡”,說明了蛋白酶L基因影響細胞焦亡,所以如果敲除編碼蛋白酶L的基因會影響細胞焦亡,B錯誤;
C、細胞焦亡后,病原體被釋放,可以被體內的巨噬細胞吞噬消化,C正確;
D、細胞焦亡釋放的病原體可作為抗原刺激該機體B淋巴細胞的增殖與分化,D正確。
故選B。
6.某種干細胞中,進入細胞核的蛋白APOE可作用于細胞核骨架和異染色質蛋白,誘導這些蛋白發生自噬性降解,影響異染色質上的基因的表達,促進該種干細胞的衰老。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細胞核中的APOE可改變細胞核的形態
B.敲除APOE基因可延緩該種干細胞的衰老
C.異染色質蛋白在細胞核內發生自噬性降解
D.異染色質蛋白的自噬性降解產物可被再利用
【答案】C
【分析】1、異染色質是指在細胞周期中具有固縮特性的染色體。
2、細胞自噬是細胞通過溶酶體(如動物)或液泡(如植物、酵母菌)降解自身組分以達到維持細胞內正常生理活動及穩態的一種細胞代謝過程。
【詳解】A、由“蛋白APOE可作用于細胞核骨架”可知APOE可改變細胞核的形態,A正確;
B、蛋白APOE可促進該種干細胞的衰老,所以敲除APOE基因可延緩該種干細胞的衰老,B正確;
C、自噬是在溶酶體(如動物)或液泡(如植物、酵母菌)中進行,不在細胞核內,C錯誤;
D、異染色質蛋白的自噬性降解產物是氨基酸,可被再利用,D正確。
故選C。
題型3 減數分裂中,染色體分裂異常問題
1.減數分裂Ⅰ時,若同源染色體異常聯會,則異常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可進入1個或2個子細胞;減數分裂Ⅱ時,若有同源染色體則同源染色體分離而姐妹染色單體不分離,若無同源染色體則姐妹染色單體分離。異常聯會不影響配子的存活和其他染色體的行為。基因型為Aa的多個卵原細胞在減數分裂Ⅰ時,僅A、a所在的同源染色體異常聯會且非姐妹染色單體發生交換。關于這些卵原細胞最終形成的子細胞、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只考慮細胞類型和A/a基因,卵原細胞最多產生12種子細胞
B.與精原細胞Aa正常減數分裂形成的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最多有10種
C.卵原細胞產生基因組成為AA卵細胞的同時,會產生等量基因組成為aa的極體
D.若產生了基因組成Aa卵細胞,則減數分裂Ⅰ時同源染色體進入1個子細胞
【答案】B
【分析】減數分裂是有性生殖生物在生殖細胞成熟過程中發生的特殊分裂方式。在這一過程中,DNA復制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結果形成4個子細胞的染色體數目只有母細胞的一半,故稱為減數分裂。
【詳解】A、首先分析減數分裂Ⅰ時,A、a所在同源染色體異常聯會且非姐妹染色單體發生交換的情況。異常聯會同源染色體進入1個子細胞時,子細胞基因組成為AAaa,另一個子細胞不含A、a,經減數分裂Ⅱ,對于AAaa的子細胞,同源染色體分離而姐妹染色單體不分離,可形成AA、aa、Aa的子細胞;
不含A、a的子細胞形成不含A、a的子細胞。異常聯會同源染色體進入2個子細胞時,兩個子細胞基因組都為Aa,經減數分裂Ⅱ,可形成A、a的子細胞。綜合考慮,卵原細胞產生的子細胞類型有AA、aa、Aa、A、a、不含A和a,由于是卵原細胞,最終產生1個卵細胞和3個極體,從細胞類型和A/a基因看,最多產生12種子細胞(不同組合情況),A正確;
B、精原細胞Aa正常減數分裂形成的精子為A、a兩種。上述卵原細胞產生的卵細胞類型有AA、aa、Aa、A、a、不含A和a,它們與正常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通過棋盤法可知,受精卵的基因組成包括AAA、AAa、Aaa、aaa、AA、Aa、aa、A、a,共9種,B錯誤;
C、當卵原細胞產生基因組成為AA卵細胞時,說明減數分裂Ⅰ異常聯會同源染色體進入1個子細胞,形成AAaa的細胞,經減數分裂Ⅱ產生AA卵細胞,同時會產生等量基因組成為aa的極體,C正確;
D、若產生了基因組成Aa卵細胞,說明在減數分裂Ⅰ時同源染色體進入1個子細胞,形成AAaa的細胞,經減數分裂Ⅱ同源染色體分離形成Aa的卵細胞,D正確。
故選B。
2.真核生物進行減數分裂時,聯會初期,在同源染色體聯會的部位形成一種臨時性蛋白質結構,稱作聯會復合體(SC),一段時間后SC會逐漸解體消失。二倍體酵母菌通過減數分裂可產生單倍體孢子,現發現一種突變體酵母菌,其部分個體會產生異常的孢子,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SC存在時,酵母菌細胞內核DNA與染色體數量比為2:1
B.SC可能與減數分裂中同源染色體的聯會與基因重組有關
C.突變體酵母菌產生異常孢子的原因可能是SC降解慢
D.若SC蛋白合成受阻,姐妹染色單體分離異常
【答案】D
【分析】1、基因重組概念: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
2、基因重組的類型:(1)在生物體通過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隨著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組合,產生不同的配子;(2)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的四分體時期,位于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有時會隨著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交換而發生交換,導致染色單體體上的基因重組。
【詳解】A、SC存在時,細胞所處時期為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時細胞內核DNA分子與染色體數量比為2:1,A正確;
B、題干已知,聯會初期,兩條同源染色體在聯會部位形成一種臨時性蛋白質結構,稱作聯會復合體(SC)。同源染色體的聯會開始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是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基因重組發生的時期分別是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和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所以SC可能與減數分裂中同源染色體的聯會與基因重組有關,B正確;
C、由圖可知,突變體酵母菌的產生原因為MI后期SC沒有解體消失,同源染色體沒有分開,同源染色體移到同一極,所以突變體酵母菌產生異常單倍體孢子的原因可能是SC降解慢,C正確;
D、姐妹染色單體分離發生在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而SC主要存在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和中期,若SC蛋白合成受阻,主要影響的是同源染色體的聯會等過程,而不是姐妹染色單體分離,D錯誤。
故選D。
3.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互換可能有多種情況。下圖展示了在不同位置、不同染色單體間發生互換的不同情況(箭頭位置代表發生交換的位置,箭頭連接的為發生交換的兩條染色單體)。三種情況發生后,將產生不同比例的親本型配子(AB和ab),只考慮發生變化的細胞。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上述三種情況均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
B.若發生情況①,親本型配子和重組型配子的比例為1:1
C.若發生情況②,僅產生親本型配子,不產生重組型配子
D.若發生情況③,僅產生重組型配子,不產生親本型配子
【答案】D
【分析】減數分裂Ⅰ開始不久,初級精母細胞中原來分散的染色體縮短變粗并兩兩配對。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狀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叫作同源染色體。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的現象叫作聯會。由于每條染色體都含有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因此,聯會后的每對同源染色體含有四條染色單體,叫作四分體。四分體中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經常發生纏繞,并交換相應的片段。
【詳解】A、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體中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經常發生纏繞,并交換相應的片段,A正確;
B、分析圖可知,若不發生交換,應該產生AB、ab兩種配子,若發生情況①,產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為:AB:ab:Ab:aB=1:1:1:1,及親本型配子和重組型配子的比例為1:1,B正確;
C、若發生情況②,因為經過兩次交換,且交換的位置在兩種基因所在的位置中間,因此兩次交換后基因所在的位置不發生改變,因此僅產生親本型配子,不產生重組型配子,C正確。
D、若發生情況③,第一次交換后,使同源染色體上一條染色單體上基因為Ab,另一條同源染色體上一條染色單體基因為aB,第二次交換,因為交換片段的位置都是b基因,因此若發生情況③,該細胞產生AB、ab、Ab、aB四種配子,即親本型配子和重組型配子都有,D錯誤。
故選D。
4.基因型為Dd(D、d位于常染色體上)的多個初級精母細胞均有一條染色體發生了圖示變化。在減數分裂Ⅱ后期,圖示結構在兩個著絲粒之間隨機斷裂,形成的兩條子染色體分別進入兩個子細胞。不考慮其他突變,上述形成的精子和其形成的受精卵的基因組成種類數最多分別為(  )
A.4;7 B.3;4 C.2;7 D.3;8
【答案】A
【分析】有絲分裂過程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分裂一次,產生的子細胞與親代的染色體數目相同;減數分裂過程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分裂兩次,產生的子細胞染色體數目是親代的半。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組合,包括自由組合型和互換型,發生在減數分裂過程。
【詳解】假設不含D、d基因的精子基因型用“O”表示,則次級精母細胞形成的精子有D、d、Dd和O四種,卵原細胞產生的卵細胞有D、d兩種,產生受精卵的基因型有DD、Dd、DDd、DO、Dd(重復)、dd、Ddd、Od,共7種,A正確,BCD錯誤。
故選A。
5.某二倍體生物通過無性繁殖獲得二倍體子代的機制有3種:①配子中染色體復制1次;②減數分裂Ⅰ正常,減數分裂Ⅱ姐妹染色單體分離但細胞不分裂;③減數分裂Ⅰ細胞不分裂,減數分裂Ⅱ時每個四分體形成的4條染色體中任意2條進入1個子細胞。某個體的1號染色體所含全部基因如圖所示,其中A1、A2為顯性基因,a1、a2為隱性基因。該個體通過無性繁殖獲得了某個二倍體子代,該子代體細胞中所有1號染色體上的顯性基因數與隱性基因數相等。已知發育為該子代的細胞在四分體時,1號染色體僅2條非姐妹染色單體發生了1次互換并引起了基因重組。不考慮突變,獲得該子代的所有可能機制為(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B
【分析】由題意可知,該子代的細胞在四分體時,1號染色體僅2條非姐妹染色單體發生了1次互換并引起了基因重組,發生互換的染色單體上同時含有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
【詳解】①交換后形成Aa的配子,若該細胞為配子中染色體復制1次獲得的,加倍后形成AAaa的二倍體符合題目要求,①正確;
②由題意可知,該子代的細胞在四分體時,1號染色體僅2條非姐妹染色單體發生了1次互換并引起了基因重組,若減數分裂Ⅰ正常,減數分裂Ⅱ姐妹染色單體分離但細胞不分裂,則該子代體細胞中所有1號染色體上的顯性基因數與隱性基因數不相等,②錯誤;
③減數分裂Ⅰ細胞不分裂,減數分裂Ⅱ時每個四分體形成的4條染色體中任意2條進入1個子細胞,可能就是發生互換后的兩條染色體進入該細胞,由這個細胞發育的個體就符合題意,③正確。
綜上,①③正確。
故選B。
6.減數分裂Ⅰ時,若同源染色體異常聯會,則異常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可進入1個或2個子細胞;減數分裂Ⅱ時,若有同源染色體則同源染色體分離而姐妹染色單體不分離,若無同源染色體則姐妹染色單體分離。異常聯會不影響配子的存活、受精和其他染色體的行為。基因型為Aa的多個精原細胞在減數分裂Ⅰ時,僅A、a所在的同源染色體異常聯會且非姐妹染色單體發生交換。上述精原細胞形成的精子與基因型為Aa的卵原細胞正常減數分裂形成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已知A、a位于常染色體上,不考慮其他突變,上述精子和受精卵的基因組成種類最多分別為( )
A.6;9 B.6;12 C.4;7 D.5;9
【答案】A
【分析】正常情況下,同源染色體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分離,姐妹染色單體在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分離。
【詳解】基因型為Aa的多個精原細胞在減數分裂Ⅰ時,僅A、a所在的同源染色體異常聯會且非姐妹染色單體發生交換。(1)若A、a所在的染色體片段發生交換,則A、a位于姐妹染色單體上,①異常聯會的同源染色體進入1個子細胞,則子細胞基因組成為AAaa或不含A、a,經減數第二次分裂,同源染色體分離而姐妹染色單體不分離,可形成基因型為Aa和不含A、a的精子;②異常聯會的同源染色體進入2個子細胞,則子細胞基因組成為Aa,經減數第二次分裂,可形成基因型為A或a的精子;(2)若A、a所在的染色體片段未發生交換,③異常聯會的同源染色體進入1個子細胞,則子細胞基因組成為AAaa或不含A、a,經減數第二次分裂,同源染色體分離而姐妹染色單體不分離,可形成基因型為AA、aa和不含A、a的精子;④異常聯會的同源染色體進入2個子細胞,則子細胞基因組成為AA或aa,經減數第二次分裂,可形成基因型為A或a的精子;綜上所述,精子的基因組成包括AA、aa、Aa、A、a和不含A或a,共6種,與基因組成為A或a的卵細胞結合,通過棋盤法可知,受精卵的基因組成包括AAA、AAa、Aaa、aaa、AA、Aa、aa、A、a,共9種。
故選A。
題型4 性染色體缺失或者無法發育題型
1.果蠅紅眼(D)對白眼(d)為顯性,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科研人員用白眼雌蠅和紅眼雄蠅雜交,F1中不僅有紅眼雌蠅和白眼雄蠅,還出現了少量占比相等的紅眼雄蠅和白眼雌蠅。已知果蠅受精卵含1條Ⅹ染色體發育為雄性,含2條Ⅹ染色體發育為雌性;若X染色體多于2條或不含X染色體時無法正常發育。染色體數目異常的卵細胞可參與受精,染色體數目異常的精子不參與受精。產生的受精卵總數用B表示,其中染色體數目異常的受精卵數用A表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F1中性染色體組成為Y、XXX的受精卵無法正常發育
B.F1紅眼雄蠅的性染色體為XD,其母本減數分裂產生了不含性染色體的卵細胞
C.F1白眼雌蠅的性染色體為XdXdY,可能是由于母本MⅡ過程中姐妹染色單體沒有分開
D.F1中性染色體組成為XY的果蠅占比是(B-2A)/(2B-A)
【答案】D
【分析】根據題意可知,該果蠅的X染色體數量等于染色體組數時為雌性,即XXY為雌性,性染色體組成為XY或XO(O表示無X染色體)時為雄性,受精卵中X染色體多于2條或不含X染色體時,受精卵無法正常發育,即XXX和OY不能發育。
【詳解】A、已知果蠅受精卵若X染色體多于2條或不含X染色體時無法正常發育,所以F1中性染色體組成為Y(不含X染色體)、XXX(X染色體多于2條)的受精卵無法正常發育,A正確;
B、親本為白眼雌蠅(XdXd)和紅眼雄蠅(XDY),正常情況下子代紅眼雌蠅為XDXd,白眼雄蠅為XdY ,F1紅眼雄蠅的性染色體為XD,說明其母本減數分裂產生了不含性染色體的卵細胞,與父本含XD的精子結合,形成XDO的個體,B正確;
C、F1白眼雌蠅的性染色體為XdXdY,可能是由于母本MI過程中同源染色體沒有分開,或者MⅡ過程中姐妹染色單體沒有分開,都移向了一極,產生了含XdXd的卵細胞,與父本含Y的精子結合形成,C正確;
D、若產生的異常卵細胞為XdXd或不含X染色體的(記為O),則與XDY產生的精子XD、Y結合形成的受精卵和比例為1/4XDXdXd(染色體數異常、且不能發育)、1/4XDO(染色體數異常)、1/4XdXdY(染色體數異常)、1/4OY(染色體數異常、且不能發育),已知親本產生的受精卵總數用B表示,其中染色體數目異常的受精卵數用A表示,則染色體數正常的個體(XDXd、XdY)為B-A,又由于XDXd和XdY的比例相同,因此性染色體組成為XY的果蠅個體數目為1/2(B-A),存活的受精卵為(B-A/2),故子代中性染色體組成為XY的果蠅個體數目的占比是1/2(B-A)/(B-A/2)=(B-A)/(2B-A),D錯誤。
故選D。
2.某玉米為二倍體雌雄同株植物,雄性不育基因(ms)對雄性可育基因(Ms)為隱性,該對等位基因位于6號染色體上。若某品系植株與雄性不育植株雜交,子代均表現為雄性不育,則此品系為保持系。研究人員獲得了一種易位雙雜合品系(染色體異常不影響雌配子育性),其染色體和相關基因如圖1所示。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注:6、9分別表示6號和9號染色體,69表示9號染色體的片段易位到6號染色體上,96表示6號染色體的片段易位到9號染色體上
A.圖1個體經過減數分裂會產生含有異常染色體的雌配子有3種
B.圖1個體作為母本與染色體正常的雜合雄性可育植株雜交,子代中可出現圖2所示個體
C.若圖2個體能作為保持系,則含有69染色體的雄配子不能完成受精作用
D.若圖2個體能作為保持系,則其自交子代中會有1/4仍為保持系
【答案】D
【分析】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詳解】A、根據圖l中染色體的情況可知,在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會發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的現象,圖1個體作為母本會產生四種雌配子:69、696、699、6996,其中只有含染色體69的為染色體正常的配子,因此該個體經過減數分裂會產生含有異常染色體的雌配子,共有3種類型,A正確;
B、圖1個體作為母本會產生四種配子,基因型和比例為ms69、ms696、Ms699、Ms6996、與染色體正常的雜合小麥(Msms6699)雜交,該個體產生兩種比例均等的配子ms69和Ms69,因此子代中出現圖2所示個體的比例為1/4×1/2=1/8,B正確;
C、若圖2個體能作為保持系,則含有69染色體的雄配子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因為該配子參與受精的話,會導致產生的后代表現為雄性可育,C正確;
D、若圖2個體能作為保持系,其產生的雌配子(ms69、Ms699)正常,而雄配子為ms69、Ms699,根據C選項可知Ms699不能正常授粉,則其自交子代中保持系Ms69ms699占1/2,D錯誤。
故選D。
3.某雄性哺乳動物的基因型為HhXBY,圖1是該動物某器官內的細胞分裂模式圖,圖2是測定的該動物體內細胞增殖不同時期的細胞①~⑦中染色數與核DNA分子數的關系圖。若該動物體內細胞甲在形成細胞⑦的過程中H基因所在的染色體失去端粒不穩定,其姐妹染色單體可能會連接在一起,著絲粒分裂后向兩極移動形成染色體橋(如圖3所示)。已知染色體橋可以在兩著絲粒間任一位置發生斷裂,形成的兩條子染色體移到兩極,不考慮其他變異。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圖1細胞中姐妹染色單體上出現H與h,可能是基因突變或互換的結果
B.圖2中肯定不含姐妹染色單體的細胞有①③⑦
C.染色體橋的形成可能發生在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II的后期
D.不考慮性染色體,細胞甲形成的子細胞的基因型可能為HHh或Hh或h
【答案】A
【分析】減數分裂過程:
(1)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染色體的復制。
(2)減數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聯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②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④末期:細胞質分裂。
(3)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②中期:染色體形態固定、數目清晰;③后期: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詳解】A、減數分裂過程中會發生基因重組和基因突變。圖1中H、h所在的姐妹染色單體顏色不同,出現不同基因(H與h)是互換(基因重組)的結果,A錯誤;
B、圖2中,①中染色體數與核DNA數均為n,應為減數第二次分裂的末期,細胞中只有1個染色體組;②中染色體數為n,核DNA數為2n,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前、中、后期,此時細胞肯定含有一個染色體組;③④⑤⑥中染色體數為2n,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⑦中染色體數與核DNA均為4n,處于有絲分裂后期,此時細胞中含4個染色體組,故圖2中肯定不含姐妹染色單體的細胞有①③⑦,B正確;
C、染色體橋形成于著絲粒分裂過程中,因而可能發生在細胞增殖的有絲分裂后期或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C正確;
D、細胞甲形成細胞⑦的過程屬于有絲分裂,H基因所在的染色體出現染色體橋并在兩著絲粒間任一位置發生斷裂,形成的兩條子染色體移到兩極,不考慮其他變異和性染色體的情況下,該細胞產生子細胞的基因型可能是HHh或Hh或h,D正確。
故選A。
4.圖1表示用不同顏色的熒光標記某雄性動物(2=8)中兩條染色體的著絲粒(分別用“”和“”表示),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到它們的移動路徑如箭頭所示;圖2表示細胞中某物質或結構處于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圖像。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圖1中①→②過程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
B.細胞中③→④過程每條染色體含2個DNA分子
C.圖1中③→④過程導致細胞每一極都不含同源染色體
D.圖2曲線可表示減數分裂某時期染色單體數或同源染色體數的變化
【答案】D
【分析】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由于同源染色體分離,并分別進入兩個子細胞,使得每個次級精母細胞只得到初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總數的一半。因此,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
【詳解】A、分析圖1可知,圖甲細胞中被標記的染色體在②處聯會,所以①→②時,細胞中同源染色體聯會形成四分體,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A正確;
B、細胞中③→④為同源染色體分離,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時每條染色體上含有2個DNA分子,B正確;
C、圖1中③→④過程為同源染色體分離,導致細胞每一極都不含同源染色體,C正確;
D、減數第一次分裂因為同源染色體的分離,使染色單體數目減半,同源染色體數目變為0,且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因著絲粒分裂,染色單體數目變為零,故圖2曲線不可表示減數分裂某時期染色單體數或同源染色體數的變化,D錯誤。
故選D。
題型5 根據細胞分裂過程分析分裂異常
1.神經干細胞(NSC)能自我更新且在適當條件下可分化為神經元、少突膠質細胞和星形細胞。在早期胚胎發育時,NSC可能進入暫不增殖的狀態(即處于停滯期)。如圖是NSC進入或解除停滯期狀態的機制,其中Trb1、Akt、dILPs都是核基因表達的蛋白質,G 為DNA復制前期,S為DNA復制期,M為有絲分裂。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與NSC細胞相比,受精卵的全能性更高
B.處于停滯期的NSC中的核DNA為正常體細胞DNA的2倍
C.Akt基因可通過邊轉錄邊翻譯來實現高效表達,從而促進NSC脫離停滯期
D.dILPs可能是一種激素,通過與細胞內的Akt結合抑制Trb1發揮作用
【答案】A
【分析】細胞分化是指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細胞分化的特點:普遍性、穩定性、不可逆性。細胞分化的實質:基因的選擇性表達。細胞分化的結果:使細胞的種類增多,功能趨于專門化。
【詳解】A、NSC細胞是已經分化的細胞,與未分化的受精卵相比,全能性更低,A正確;
B、S為DNA復制期,S后為停滯期,該時期NSC的核DNA可能是體細胞核DNA的2倍,但無法確定質DNA的數量,B錯誤;
C、Akt基因是真核基因,不能通過邊轉錄邊翻譯來實現高效表達,C錯誤;
D、蛋白質激素通常與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dILPs是蛋白質分子,通過激活細胞內的Akt去發揮抑制作用,而不是與細胞內的Akt結合,D錯誤。
故選A。
2.研究者觀察到某一雄性哺乳動物(2n=24)處于四分體時期的初級精母細胞中期的兩對同源染色體發生了特殊的聯會現象,形成了如下圖所示的“四射體”,圖中的字母為染色體區段的標號,數字為染色體的標號。若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四射體”的4條染色體隨機的兩兩分離,并且只有遺傳信息完整的精子才能成活。以下分析中,錯誤的是( )
A.除去“四射體”外,處于四分體時期的該初級精母細胞中還有10個四分體
B.出現“四射體”的原因是s—s、w—w、t—t、v—v均為同源區段,所以發生聯會
C.由于只有遺傳信息完整的精子才能成活,推測該動物產生的精子有2/3能存活
D.若不考慮致死,從染色體的組合(①~④組合)來看,該動物能產生6種精子
【答案】C
【分析】1、染色體變異是指染色體結構和數目的改變。染色體結構的變異主要有缺失、重復、倒位、易位四種類型。染色體數目變異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細胞內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另一類是細胞內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2、分析圖示可知,非同源染色體上出現了同源區段,進行了聯會,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
【詳解】A、四射體包括2對同源染色體,由于該哺乳動物體細胞中含有12對24條染色體,正常情況下,可形成12個四分體,所以除去“四射體”外,處于四分體時期的該初級精母細胞中還有10個四分體,A正確;
B、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形成四分體,而出現“四射體”的原因是s-s、w-w、t-t、v-v 均為同源區段,所以發生聯會,B正確;
C、①②、③④、①④、②③、①③、②④6種精子中的遺傳信息組成分別為ttsw、swvv、tssv、twwv、tswv、twsv,只有遺傳信息完整的精子才能成活,含①③和②④的配子可以成活,推測該動物產生的精子有4/6=2/3會致死,C錯誤;
D、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四條染色體隨機兩兩分離,圖中四條染色體共有6種分離方式,能產生①②、③④、①④、②③、①③、②④共6種精子,D正確。
故選C。
3.果蠅的A、a位于Ⅱ染色體,A和B位于2對同源染色體上。下圖是基因型為AaBb的雄果蠅精巢中某細胞的分裂圖像,由于端粒缺失導致該染色體A和a基因所在的一端相連,一條染色體有兩個著絲粒時,染色體可在著絲粒間任一位置斷開(不考慮突變)。據圖分析錯誤的是( )

A.甲圖到乙圖過程可能發生在有絲分裂、減數第一次分裂和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
B.圖中所示微管蛋白可能是由蛋白質纖維組成的
C.若圖中細胞正進行減數分裂,則產生的子細胞的基因型有8種可能性
D.秋水仙素會影響圖中微管蛋白組裝成微管
【答案】A
【分析】據圖所示,A、a存在于姐妹染色單體上,正常情況下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A和a基因分離,由于端粒缺失導致該染色體A和a基因所在的一端相連,一條染色體有兩個著絲粒時,染色體可在著絲粒間任一位置斷開,因此可能產生沒有A和a基因、只含A、只含a、Aa四種子細胞的情況。
【詳解】A、減數第一次分裂不發生著絲粒分裂,因此甲圖到乙圖過程可能發生在有絲分裂和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A錯誤;
B、微管蛋白可以快速的組裝和解聚,說明圖示所示的微管蛋白可能是由蛋白質纖維組成的,B正確;
C、若圖中細胞正進行減數分裂,減數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體分離,減數第二次分裂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由于端粒缺失導致該染色體A和a基因所在的一端相連,一條染色體有兩個著絲粒時,染色體可在著絲粒間任一位置斷開,僅考慮A、a基因時,產生的子細胞的基因型可能為沒有A和a基因、A、a、Aa,A和B位于2對同源染色體上,總和考慮A、a和B、b基因,產生的子細胞的B、b、BA、Ba、BAa、bA、ba、bAa,共8種,C正確;
D、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紡錘體的形成,紡錘體的主要成分是微管蛋白,因此秋水仙素會影響圖中微管蛋白組裝成微管,D正確。
故選A。
4.研究發現,某種植物(2n=18)精原細胞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導致花粉敗育的原因有如下兩種情況:①同源染色體配對時,有2條非同源染色體融合成1條染色體,融合染色體失去著絲粒分裂功能,融合染色體及正常的2條相應染色體在之后會隨機分配到細胞兩極(一極至少有3條染色體中的1條);②連接兩條姐妹染色單體的著絲粒在本該正常縱裂時,發生異常橫裂而形成“等臂染色體”,2條“等臂染色體”在之后會隨機分配到細胞的兩極。假定每次減數分裂時,只有情況①中的2條染色體或情況②中的2條染色單體出現異常。不考慮其他變異。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情況①發生在減數分裂Ⅰ前期,此時異常細胞中含有7個正常四分體
B.情況②發生在減數分裂Ⅱ后期,此時異常細胞發生了染色體結構變異
C.發生情況①的精原細胞減數分裂完成后產生正常花粉的概率約為1/6
D.發生情況②的精原細胞減數分裂完成后產生正常花粉的概率約為1/4
【答案】D
【分析】同源染色體的聯會和分離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過程中,姐妹染色單體的分離發生在減數第二次分裂的過程中。
【詳解】A、情況①發生在減數分裂Ⅰ前期(聯會),正常的細胞中應該有9個四分體,由于兩條非同源染色體發生融合,導致正常的四分體減少2個,故此時異常細胞中含有7個正常四分體,A正確;
B、情況②發生在減數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單體異常分裂,導致它們形成的子染色體結構均異常,即發生了染色體結構變異,B正確;
C、設發生融合的染色體為A、B,則融合后細胞內相關的染色體可以表示為A、B、AB,由于這三條染色體會隨機分向細胞兩極,故產生的配子中相關染色體的組成及比例為:1A:1B:1AB:1A+B:1A+AB:1B+AB,只有含A+B的配子是正常的,占1/6,C正確;
D、發生情況②的精原細胞,其中一個次級精母細胞分裂異常,產生的兩個精子均異常,另一個次級精母細胞正常,產生的兩個精子均正常,故減數分裂完成后產生正常花粉的概率約為1/2,D錯誤。
故選D。
題型6 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中曲線多選題目
1.某興趣小組選取洋蔥鱗莖和幼苗作為實驗材料,進行“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并根據實驗結果選材及制作相關裝片,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注:分裂指數指細胞群體中正在分裂的細胞所占的百分比。
A.同一植物不同部位的細胞的細胞周期長短可能不同
B.制作裝片時需要進行解離、漂洗、染色、制片等步驟
C.上午11時左右是洋蔥鱗莖根尖細胞取材制作裝片的最佳時間
D.試驗期間,幼苗根尖的正在分裂的細胞數目普遍多于鱗莖根尖的
【答案】ABC
【分析】1、測定細胞分裂指數時,制作臨時裝片的流程為:解離→漂洗→染色→制片。
2、有絲分裂過程中,分裂間期占的時間更長,大約為占細胞周期的90%~95%。
【詳解】A、同一生物體的不同組織細胞分裂時,一個細胞周期持續的時間可能不同,A正確;
B、測定細胞分裂指數時,制作裝片時需要進行解離、漂洗、染色、制片等步驟,B正確;
C、根據圖1觀察可知,在上午11時左右洋蔥鱗莖根尖細胞分裂指數最高,因此推測上午11時左右是洋蔥鱗莖根尖細胞取材制作裝片的最佳時間,C正確;
D、根據本實驗結果,無法比較出幼苗根尖的正在分裂的細胞數目普遍多于鱗莖根尖的,D錯誤。
故選ABC。
2.三種蛋白質(P16、CDK、Cyclin)調控造血干細胞細胞周期的方式如圖1。科研人員探究黃芪多糖對衰老小鼠造血干細胞(HSC)細胞周期相關蛋白的影響,已知其細胞周期的G1期、S期、G2期、M期分別為8h、6h、5h、1h。現將生理狀況相似的60只小鼠隨機分成三組:模型組采用D-半乳糖皮下注射建立衰老小鼠模型;干預組在模型組的基礎上給予黃芪多糖水溶液灌胃;對照組和模型組給予等劑量水灌胃。細胞周期相關蛋白表達情況如圖2。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造血干細胞在連續進行有絲分裂時,處于G1期的細胞數量最多
B.皮下注射D-半乳糖及黃芪多糖水溶液灌胃會影響造血干細胞的基因表達
C.該實驗的自變量為是否注射D-半乳糖,因變量是吸光度比值
D.經D-半乳糖處理小鼠HSC后,其G1期細胞比例會下降
【答案】AB
【分析】1、分析圖1:圖1表示細胞周期,G1期+S期+G2期為分裂間期,M期為分裂期;
2、分析圖2:該實驗自變量為灌胃所用的液體和是否注射D-半乳糖,因變量是吸光度比值。
【詳解】A、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在造血干細胞的細胞周期中,G1期的時間最長,所以造血干細胞在連續進行有絲分裂時,處于G1期的細胞數量最多,A正確;
B、該實驗的自變量為灌胃所用的液體,以及是否注射D-半乳糖,因變量是吸光度比值,圖2中的三種蛋白質含量不同,說明了皮下注射D-半乳糖及用不同溶液灌胃處理會影響造血干細胞的基因表達,B正確;
C、該實驗自變量有兩個,為灌胃所用的液體和是否注射D-半乳糖,C錯誤;
D、由圖1可知,CDK促進細胞周期進行,Cyclin激活CDK作用,P16抑制CDK的作用。由圖2分析可知,經D-半乳糖處理后,模型組的P16含量增多,而CDK和Cyclin減少,推測D-半乳糖可能通過增強衰老小鼠HSC中P16蛋白的表達,減弱CDK和Cyclin的表達,導致細胞停滯于G1期,即G1期細胞比例會上升,D錯誤。
故選AB。
3.研究發現,小鼠受精卵第一次卵裂過程中,細胞以“雙紡錘體”的形式進行分裂。“雙紡錘體”在分裂過程中可能會發生染色體分離時方向不一致或牽引不同步的現象,導致子細胞出現異常。在分裂過程中,同向且同速分離的染色體可以進入一個細胞核中。過程如下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雙紡錘體”形成前受精卵需要進行DNA與中心體的復制
B.兩個紡錘體分離方向不一致,所得子細胞中染色體數目不同
C.兩個紡錘體牽引不同步,所得子細胞的核中染色體數目不同
D.“雙紡錘體”形式進行的分裂增加了形成多核細胞的可能性
【答案】AD
【分析】據圖所示,細胞以“雙紡錘體”的形式進行分裂時,如果方向不一致,可能會導致分裂產生的一個子細胞中母親的染色質和父親的染色質沒有進入一個細胞核中,如果牽引不同步,會導致產生的兩個子細胞中的母親的染色質和父親的染色質都沒有進入一個細胞核中。
【詳解】A、“雙紡錘體”形成在分裂前期,而DNA復制和中心體的復制在間期,因此“雙紡錘體”形成前受精卵需要進行DNA與中心體的復制,A正確;
B、據圖所示,兩個紡錘體分離方向不一致,會導致所得子細胞中親的染色質和父親的染色質都沒有進入一個細胞核中,但子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相同,B錯誤;
C、據圖所示,兩個紡錘體牽引不同步,會導致產生的子細胞中的母親的染色質和父親的染色質都沒有進入一個細胞核中,但所得子細胞的核中染色體數目相同,C錯誤;
D、“雙紡錘體”形式進行的分裂,會導致母親的染色質和父親的染色質都沒有進入一個細胞核中,即會增加了形成多核細胞的可能性,D正確。
故選AD。
4.基因型為AaBb的某二倍體(2N)高等動物,其某時期的細胞中染色體組數與同源染色體對數,以及細胞分裂過程中每條染色體上的DNA數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圖①可能為減數分裂I后期,可能發生等位基因分離
B.圖②對應圖③中的a與b之間的時期,細胞中含有N條染色體
C.圖①→圖②過程中發生了著絲粒分裂,導致同源染色體對數減少為0
D.圖③中a之前會發生染色體復制,b所處時期會發生染色單體的分離
【答案】AD
【分析】圖甲①有同源染色體,可能處于減數分裂前的間期或減數第一次分裂時期,②沒有同源染色體,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時期。圖乙表示每條染色體上的DNA的數量。
【詳解】A、圖①有同源染色體,可能處于減數分裂前的間期或減數分裂Ⅰ時期,也可能處于有絲分裂前的間期,有絲分裂的前、中期,若處于減數分裂Ⅰ后期,則可發生等位基因分離,A正確;
B、圖②時期無同源染色體,染色體組數為2,故為減數分裂Ⅱ后期,對應圖③中b及之后的時期,細胞中含有2N條染色體,B錯誤;
C、圖①→圖②過程中,由于同源染色體分離導致減數分裂Ⅱ的細胞中無同源染色體,C錯誤;
D、圖③中的a之前會發生染色體復制,b所處時期會發生染色單體的分離,D正確。
故選AD。
題型7 減數分裂和遺傳定律計算的綜合
1.單個精子的DNA提取技術可解決人類遺傳學研究中因家系規模小而難以收集足夠數據的問題。為研究4對等位基因在染色體上的相對位置關系,以某志愿者的若干精子為材料,用以上4對等位基因的引物,以單個精子的DNA為模板進行PCR后,檢測產物中的相關基因,檢測結果如表所示。已知表中該志愿者12個精子的基因組成種類和比例與該志愿者理論上產生的配子的基因組成種類和比例相同;本研究中不存在致死現象,所有個體的染色體均正常,各種配子活力相同。
等位基因 A a B b D d E e
單 個 精 子 編 號 1 + + +
2 + + + +
3 + + +
4 + + + +
5 + + +
6 + + + +
7 + + +
8 + + + +
9 + + +
10 + + + +
11 + + +
12 + + + +
注“+”表示有;空白表示無
(1)表中等位基因A、a和B、b的遺傳 (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組合定律,依據是 。據表分析, (填“能”或“不能”)排除等位基因A、a位于X、Y染色體同源區段上。
(2)已知人類個體中,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互換而形成的重組型配子的比例小于非重組型配子的比例。某遺傳病受等位基因B、b和D、d控制,且只要有1個顯性基因就不患該病。該志愿者與某女性婚配,預期生一個正常孩子的概率為17/18,據此畫出該女性的這2對等位基因在染色體上的相對位置關系圖: 。(注:用“”形式表示,其中橫線表示染色體,圓點表示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
(3)本研究中,另有一個精子的檢測結果是:基因A、a,B、b和D、d都能檢測到。已知在該精子形成過程中,未發生非姐妹染色單體互換和染色體結構變異。從配子形成過程分析,導致該精子中同時含有上述6個基因的原因是 。
(4)據表推斷,該志愿者的基因e位于 染色體上。現有男、女志愿者的精子和卵細胞各一個可供選用,請用本研究的實驗方法及基因E和e的引物,設計實驗探究你的推斷。
①應選用的配子為: ;②實驗過程:略;③預期結果及結論: 。
【答案】(1) 不遵循 結合表中信息可以看出,基因型為aB∶Ab=1∶1,因而可推測,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 能
(2)
(3)形成該精子的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這三對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體沒有正常分離而是進入到同一個次級精母細胞中,此后該次級精母細胞進行正常的減數第二次分裂導致的
(4) X或Y 卵細胞 若檢測的卵細胞中有E或e基因,則可得出基因Ee位于X染色體上;若檢測的卵細胞中無E或e基因,則可得出基因Ee位于Y染色體上
【分析】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詳解】(1)題中顯示,表中該志愿者12個精子的基因組成種類和比例與該志愿者理論上產生的配子的基因組成種類和比例相同,結合表中信息可以看出,基因型為aB∶Ab=1∶1,因而可推測,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因而其遺傳“不遵循”自由組合定律。表中顯示含有e的配子和不含e的配子的比例表現為1∶1,因而可推測e基因位于X或Y染色體上,根據表中精子類型和比例可以看出,A、a與E、e這兩對等位基因表現為自由組合,因而能排除等位基因A、a位于X、Y染色體同源區段上。
(2)統計結果顯示,該志愿者關于B、b和D、d的配子比例為Bd∶bD∶BD∶bd=2∶2∶1∶1,某遺傳病受等位基因B、b和D、d控制,且只要有1個顯性基因就不患該病。該志愿者與某女性婚配,預期生一個正常孩子的概率為17/18,即生出患病孩子bbdd的概率為1/18=1/6×1/3,說明該女性產生bd的卵細胞的比例為1/3,則BD配子比例也為1/3,二者共占2/3,均屬于非重組型配子,說明該女性體內的相關基因處于連鎖關系,即應該為B和D連鎖,b和d連鎖,據此畫出該女性的這2對等位基因在染色體上的相對位置關系圖如下:
(3)根據表中的精子種類和比例可知,等位基因型A/a,B/b和D/d為連鎖關系,而異常精子的形成過程中,未發生非姐妹染色單體互換和染色體結構變異。則從配子形成過程分析,導致該精子中同時含有上述6個基因的原因是形成該精子的減數分裂中,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這三對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體沒有正常分離而是進入到同一個次級精母細胞中,此后該次級精母細胞進行正常的減數第二次分裂導致的。
(4)根據題(1)分析,該志愿者的基因e位于X或Y染色體上。現有男、女志愿者的精子和卵細胞各一個可供選用,由于要用本研究的實驗方法,且選用男性的精子無法確定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體還是Y染色體,因此應該選擇女志愿者的卵細胞進行實驗。用E和e的引物,以卵細胞的DNA為模板進行PCR后,檢測產物中的相關基因。③若檢測的卵細胞中有E或e基因,則可得出基因E/e位于X染色體上;若檢測的卵細胞中無E或e基因,則可得出基因E/e位于Y染色體上。
2.水稻染色體上的3對等位基因控制3對相對性狀,其中A/a和D/d控制單株穗數性狀,B/b控制植株高度和葉綠素含量兩對性狀,顯性基因對隱性基因均為完全顯性。為通過雜交育種培育多穗矮稈高葉綠素純合品種,將純種單穗高稈低葉綠素品系1和純種單穗矮稈高葉綠素品系2雜交,F1均表現為多穗矮稈高葉綠素,對F1配子進行基因檢測的結果統計如下:
基因型 Abd aBD AbD aBd ABD ABd abD Abd
比例 約25% 約25% 約25% 約25% 極少 極少 極少 極少
(1)僅考慮上述基因,基因重組發生在減數分裂Ⅰ的 期。
(2)根據基因檢測的結果寫出這三對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關系 。F1自交后代中多穗個體占 。
(3)研究發現,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單體斷裂后重接的方式有下圖所示兩種:①與姐妹染色單體的同源片段交換重接;②四分體中的兩條非姐妹染色單體的同源片段交換重接。其中能形成ABD型配子的交換方式為 (填序號)。若ABD型配子在所有配子中占0.5‰,則發生該種交換重接的初級性母細胞占所有初級性母細胞的比例為 。
(4)通過誘導RECQ4蛋白基因過表達后,ABD型配子所占比例提高到原來的40倍,則誘導RECQ4蛋白過表達的F1自交產生的F2中符合生產要求個體的占 。
【答案】(1)前(或四分體時期)、后
(2) A和b位于同一條染色體上,a和B位于其同源染色體上,D(d)位于另一對染色體上 9/16
(3) ② 4‰(0.4%或1/250)
(4)1/2500(4/10000)
【分析】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基因重組可以發生在同源染色體在減數分裂Ⅰ的四分體時期,通過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進行的交叉互換發生同源片段的交換,從而導致基因的重新組合,也可以發生在減數分裂Ⅰ的后期,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也導致基因重組的產生。
【詳解】(1)題干是對F1配子進行基因檢測,僅考慮上述基因,在減數分裂Ⅰ的四分體時期,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生片段的交叉互換,導致基因重組的產生,在減數分裂Ⅰ的后期,由于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也導致基因重組的產生;
(2)根據基因檢測的結果,Abd、aBD、AbD和aBd這四種基因型配子比例接近1:1:1:1,指示A和D是獨立遺傳的,即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A與b同時出現,a與B同時出現;而極少出現的ABD和ABd等基因型配子,表明A和B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且發生了基因重組現象,分析得出結果A和b位于同一條染色體上,a和B位于其同源染色體上,D(d)位于另一對染色體上;F1均表現為多穗矮桿高葉綠素,對F1配子進行基因檢測的結果可推測基因型為AaBbDd,配子比例為Abd : aBD : AbD : aBd =1:1:1:1,分別占據1/4,結合(2)A和b位于同一條染色體上,a和B位于其同源染色體上,D(d)位于另一對染色體上,A、a、(B、b)與D、d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后代中多穗個體AAbbD-和AaBbD-和aaBBD-,則是1/2×1/2×3/4×3=9/16;
(3)ABD型配子的生成需要四分體中兩條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生同源片段的交換(方式②),從而將A、B、D的基因組合到一起。ABD型配子的出現說明基因重組發生,屬于因非姐妹染色單體交換形成的重組型配子。每次重組會生成兩種重組型配子,因此ABD型配子占0.5‰意味著總重組型配子占1‰,代表1%的初級性母細胞發生了這種交換,因此初級性母細胞的比例為1‰除以0.25(因為一個初級性母細胞產生四個配子,其中有兩個是重組型),即4‰,或者假設每個初級性母細胞一次交叉互換產生兩種新類型配子,每種占總的0.5‰,則該種初級性母細胞占4‰;
(4)在ABD配子比例提高到40倍后,達2%,即0.02。F2中符合生產要求的個體需純合AaBBDD或AABBDD,概率為(0.02)2 = 1/2500。
3.某昆蟲的體色、翅長和眼型3種性狀分別受等位基因A/a、B/b和D/d的控制。現用基因型均為AaBbDd的雌雄個體雜交,的性狀分離比如下表所示。
A_B_D_ A_B_dd A_bbD_ aaB_D_ A_bbdd aabbD_
6 3 2 3 1 1
(1)據表分析,上述三對等位基因的遺傳 (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判斷依據是 。結合以上信息畫出兩親本這3對等位基因在染色體上的相對位置關系圖: 。(注:用“”的形式表示,其中橫線表示染色體,字母表示基因,“·”表示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
(2)已知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會發生互換而產生比例較少的重組型配子。理論上講,基因型為AaBbDd的雄蟲可以產生 種配子;對該雄蟲進行測交,發現后代中基因型為aabbdd的個體所占的比例為1/50,則該雄蟲發生互換的初級精母細胞所占的比例為 。
(3)研究人員取雄蟲的一個精原細胞置于含放射性同位素的培養液中使其進行一次有絲分裂,再將子細胞轉移至普通培養液中激發其進行減數分裂,獲得8個精細胞,這8個精細胞中不含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細胞數目可能是 個。
(4)科研人員從經射線處理的個體中篩選到顯性純合致死的新品系,該顯性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導致翅膀后緣開裂,正常翅膀后緣光滑無缺口。欲探究裂翅基因與翅長基因(長翅為野生型且為顯性)是否位于同一染色體上,請利用該新品系和野生型純合品系設計雜交實驗并預測實驗結果: 。
【答案】(1) 不遵循 表中各表型之和為16
(2) 8 4/25
(3)0~4
(4)將該新品系的短翅個體(Eebb)和野生型純合品系(eeBB)雜交,取子代中裂翅長翅雌雄個體相互交配,觀察子代的表型及比例。若裂翅基因(E)與翅長基因位于同一染色體上,則子代裂翅長翅∶正常翅長翅=2∶1;若裂翅基因(E)與翅長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則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子代裂翅長翅∶裂翅短翅∶正常翅長翅∶正常翅短翅=6∶2∶3∶1
【分析】自由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遺傳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詳解】(1)表中各表型之和為6+3+2+3+1+1=16,說明有兩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另一對基因位于另一對非同源染色體上,三對等位基因的遺傳不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各表型中沒有出現aa_ _dd,推測A與d位于同一條染色體上,3對等位基因在染色體上的相對位置關系圖為:
(2)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會發生互換而產生比例較少的重組型配子,理論上講,基因型為AaBbDd的雄蟲可以產生2×2×2=8種配子;對該雄蟲進行測交,發現后代中基因型為aabbdd的個體所占的比例為1/50,則abd配子比例為1/50,產生b的概率是1/2,產生ad的概率是2/50,發生互換的初級精母細胞產生的4種配子各占1/4,該雄蟲發生互換的初級精母細胞所占的比例為2/50÷1/4=4/25。
(3)取雄蟲的一個精原細胞置于含放射性同位素的培養液中使其進行一次有絲分裂,子細胞染色體中的每一個DNA分子均有一條鏈含有32P,再將子細胞轉移至普通培養液中激發其進行減數分裂,減數第一次分裂結束后子細胞中每一條染色體均含有一條32P標記的單鏈,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后隨機移向細胞的兩極,一個精原細胞產生的4個精細胞不含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細胞可能是0、1、2個。兩個精原細胞產生的8個精細胞不含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細胞數目可能是0~4個。
(4)探究裂翅基因(E)與翅長基因(長翅為野生型且為顯性)是否位于同一染色體上,可將該新品系的短翅個體(Eebb)和野生型純合品系(eeBB)雜交,取子代中裂翅長翅雌雄個體相互交配,觀察子代的表型及比例。若裂翅基因(E)與翅長基因位于同一染色體上,則子代裂翅長翅∶正常翅長翅=2∶1;若裂翅基因(E)與翅長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則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子代裂翅長翅∶裂翅短翅∶正常翅長翅∶正常翅短翅=6∶2∶3∶1。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猜押4 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及染色體異常情況分析
猜押7大題型
題型1 細胞衰老和死亡綜合題型
題型2 細胞周期同步化和細胞分裂的關聯
題型3 減數分裂中,染色體分裂異常問題
題型4 性染色體缺失或者無法發育題型
題型5 根據細胞分裂過程分析分裂異常
題型6 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中曲線多選題目
題型7 減數分裂和遺傳定律計算的綜合
猜押考點 3年真題 考情分析 押題依據
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及染色體異常情況分析 2021年山東卷卷第6題 2022年山東卷卷第5、8題 2023年山東卷卷第6、18題 2024年山東卷卷第6、17題 2024年新高考生物新結構體系下,細胞分裂類試題更綜合性的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以問題為抓手,創新設問方式,搭建思維平臺,引導考生思考,在思維過程中領悟生物思維方法。 題目更加注重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本題分值最高,試題容量明顯增大,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也更深入。 減數分裂類題型要求考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依據題目提供的信息,聯系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實現信息的遷移,達到靈活解題的目的;遇到新圖像問題,積極關聯平時練習的非正常分裂問題,思考各種可能性,積極動筆分析。 難度較難,可以預測2025年新高考單選和多選題命題方向將會以新定義類題型展開命題.
題型1 細胞衰老和死亡綜合題型
1.自噬對脊髓損傷(SCI)起到保護作用,脊髓損傷后自噬活動增強,能降低神經元的死亡率,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白細胞介素-6(IL-6)在病灶微環境及細胞自噬的病理生理過程中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SCI小鼠體內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降低,而Ⅱ-6升高。研究證實,二甲雙胍能促進脊髓損傷小鼠運動功能恢復。為探究其機制,進行實驗,結果如下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自噬過程中溶酶體發揮了重要作用,激烈的自噬可引發細胞凋亡
B.mTOR表達量增加有利于細胞自噬,二甲雙胍可抑制其表達
C.高水平的IL-6會誘導神經元的死亡,增強脊髓的損傷程度
D.部分受損神經元經自噬快速凋亡有利于避免組織進一步損傷
2.研究發現,細胞焦亡通過炎癥小體介導 caspase-1蛋白的活化使細胞膜產生孔洞,導致物質隨意進出細胞,造成細胞內外離子失衡,使細胞發生滲透性腫脹,細胞膜破裂,細胞內的活性物質釋放到細胞外,引發機體的免疫反應,加劇炎癥反應。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尾部的消失不屬于細胞焦亡
B.細胞焦亡時細胞膜破裂,導致組織液滲透壓降低
C.細胞內的活性物質釋放到細胞外被吞噬細胞吞噬消化
D.細胞焦亡與細胞凋亡的區別是后者不會引發炎癥反應
3.溶酶體是行使細胞內消化作用的細胞器,其消化作用主要通過如圖所示三種途徑實現,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少量的溶酶體破裂不會引起細胞自噬,主要原因是釋放的水解酶的濃度不足
B.營養缺乏的情況下,細胞可通過自噬作用獲得維持生存所需的物質和能量
C.溶酶體可直接吞噬外來異物或細胞內衰老損傷的細胞器,該過程體現了生物膜的流動性
D.溶酶體中的水解酶不需要經過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的加工和包裝
4.“呼吸爆發”指巨噬細胞吞噬病原體后,會將細胞質中NADPH攜帶的電子跨膜傳遞給吞噬小泡中的氧氣,產生大量氧自由基,導致氧氣快速消耗。氧自由基在相關酶的催化下,產生更具殺傷活力的過氧化氫、次氯酸等物質,以殺死包裹在吞噬小泡中的病原體,同時會造成細胞損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巨噬細胞無氧呼吸過程中,底物中的絕大部分能量存留在其生成物中
B.“呼吸爆發”過程發生在巨噬細胞的線粒體內膜上
C.若細胞中的氧自由基異常積累可能會加速巨噬細胞的衰老
D.若巨噬細胞未發生“呼吸爆發”,則不能有效殺死其吞噬的病原體
5.阿爾茲海默病(神經細胞凋亡所致)、癌癥等多種疾病的發生都與細胞凋亡異常有關。研究發現,細胞接受凋亡信號后,caspase發揮重要作用(如下圖所示),最終形成一些大小不等,內含細胞器及核碎片的膜被小體,稱為凋亡小體。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凋亡小體的形成可能與活化的蛋白酶caspaseY 切割細胞骨架蛋白有關
B.接受凋亡信號后,蛋白酶 caspase發生放大效應利于迅速產生凋亡效應
C.可通過抑制蛋白酶 caspase的活性來治療阿爾茲海默病和癌癥
D.吞噬細胞以胞吞方式吞噬凋亡小體后通過溶酶體將其分解消化
題型2 細胞周期同步化和細胞分裂的關聯
1.藥物甲常用于腫瘤治療,但對正常細胞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某小組利用試劑K(可將細胞阻滯在細胞周期某時期)研究了藥物甲的毒性與細胞周期的關系,實驗流程和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推測正確的是( )
注:G1:DNA合成前期;S:DNA合成期;G2:分裂準備期;M期:分裂期
A.試劑K可以將細胞阻滯在G1期
B.試劑K對細胞周期的阻滯作用不可逆
C.藥物甲主要作用于G2+M期,Ⅱ組的凋亡率應最低
D.在機體內,藥物甲對紅細胞的毒性強于造血干細胞
2.黑藻是一種葉片薄且葉綠體較大的水生植物,分布廣泛、易于取材,可用作生物學實驗材料。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在高倍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不到黑藻葉綠體的雙層膜結構
B.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不宜選用黑藻成熟葉片
C.質壁分離過程中,黑藻細胞綠色加深、吸水能力減小
D.探究黑藻葉片中光合色素的種類時,可用無水乙醇作提取液
3.CDK1是推動細胞由分裂間期進入分裂期的關鍵蛋白。在DNA復制開始后,CDK1發生磷酸化導致其活性被抑制,當細胞中的DNA復制完成且物質準備充分后,磷酸化的CDK1發生去磷酸化而被激活,使細胞進入分裂期。大麥黃矮病毒( BYDV )的M蛋白通過影響細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而使農作物患病。正常細胞和感染BYDV的細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正常細胞中DNA復制未完成時,磷酸化的CDK1的去磷酸化過程受到抑制
B.正常細胞中磷酸化的CDK1發生去磷酸化后,染色質螺旋化形成染色體
C.感染BYDV的細胞中,M蛋白通過促進CDK1的磷酸化而影響細胞周期
D.M蛋白發揮作用后,感染BYDV的細胞被阻滯在分裂間期
4.心肌損傷誘導某種巨噬細胞吞噬、清除死亡的細胞,隨后該巨噬細胞線粒體中NAD+濃度降低,生成NADH的速率減小,引起有機酸ITA的生成增加。ITA可被細胞膜上的載體蛋白L轉運到細胞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細胞呼吸為巨噬細胞吞噬死亡細胞的過程提供能量
B.轉運ITA時,載體蛋白L的構象會發生改變
C.該巨噬細胞清除死亡細胞后,有氧呼吸產生CO2的速率增大
D.被吞噬的死亡細胞可由巨噬細胞的溶酶體分解
5.研究發現,病原體侵入細胞后,細胞內蛋白酶L在無酶活性時作為支架蛋白參與形成特定的復合體,經過一系列過程,最終導致該細胞炎癥性壞死,病原體被釋放,該過程屬于細胞焦亡。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蝌蚪尾的消失不是通過細胞焦亡實現的
B.敲除編碼蛋白酶L的基因不影響細胞焦亡
C.細胞焦亡釋放的病原體可由體內的巨噬細胞吞噬消化
D.細胞焦亡釋放的病原體可刺激該機體B淋巴細胞的增殖與分化
6.某種干細胞中,進入細胞核的蛋白APOE可作用于細胞核骨架和異染色質蛋白,誘導這些蛋白發生自噬性降解,影響異染色質上的基因的表達,促進該種干細胞的衰老。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細胞核中的APOE可改變細胞核的形態
B.敲除APOE基因可延緩該種干細胞的衰老
C.異染色質蛋白在細胞核內發生自噬性降解
D.異染色質蛋白的自噬性降解產物可被再利用
題型3 減數分裂中,染色體分裂異常問題
1.減數分裂Ⅰ時,若同源染色體異常聯會,則異常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可進入1個或2個子細胞;減數分裂Ⅱ時,若有同源染色體則同源染色體分離而姐妹染色單體不分離,若無同源染色體則姐妹染色單體分離。異常聯會不影響配子的存活和其他染色體的行為。基因型為Aa的多個卵原細胞在減數分裂Ⅰ時,僅A、a所在的同源染色體異常聯會且非姐妹染色單體發生交換。關于這些卵原細胞最終形成的子細胞、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只考慮細胞類型和A/a基因,卵原細胞最多產生12種子細胞
B.與精原細胞Aa正常減數分裂形成的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最多有10種
C.卵原細胞產生基因組成為AA卵細胞的同時,會產生等量基因組成為aa的極體
D.若產生了基因組成Aa卵細胞,則減數分裂Ⅰ時同源染色體進入1個子細胞
2.真核生物進行減數分裂時,聯會初期,在同源染色體聯會的部位形成一種臨時性蛋白質結構,稱作聯會復合體(SC),一段時間后SC會逐漸解體消失。二倍體酵母菌通過減數分裂可產生單倍體孢子,現發現一種突變體酵母菌,其部分個體會產生異常的孢子,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SC存在時,酵母菌細胞內核DNA與染色體數量比為2:1
B.SC可能與減數分裂中同源染色體的聯會與基因重組有關
C.突變體酵母菌產生異常孢子的原因可能是SC降解慢
D.若SC蛋白合成受阻,姐妹染色單體分離異常
3.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互換可能有多種情況。下圖展示了在不同位置、不同染色單體間發生互換的不同情況(箭頭位置代表發生交換的位置,箭頭連接的為發生交換的兩條染色單體)。三種情況發生后,將產生不同比例的親本型配子(AB和ab),只考慮發生變化的細胞。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上述三種情況均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
B.若發生情況①,親本型配子和重組型配子的比例為1:1
C.若發生情況②,僅產生親本型配子,不產生重組型配子
D.若發生情況③,僅產生重組型配子,不產生親本型配子
4.基因型為Dd(D、d位于常染色體上)的多個初級精母細胞均有一條染色體發生了圖示變化。在減數分裂Ⅱ后期,圖示結構在兩個著絲粒之間隨機斷裂,形成的兩條子染色體分別進入兩個子細胞。不考慮其他突變,上述形成的精子和其形成的受精卵的基因組成種類數最多分別為(  )
A.4;7 B.3;4 C.2;7 D.3;8
5.某二倍體生物通過無性繁殖獲得二倍體子代的機制有3種:①配子中染色體復制1次;②減數分裂Ⅰ正常,減數分裂Ⅱ姐妹染色單體分離但細胞不分裂;③減數分裂Ⅰ細胞不分裂,減數分裂Ⅱ時每個四分體形成的4條染色體中任意2條進入1個子細胞。某個體的1號染色體所含全部基因如圖所示,其中A1、A2為顯性基因,a1、a2為隱性基因。該個體通過無性繁殖獲得了某個二倍體子代,該子代體細胞中所有1號染色體上的顯性基因數與隱性基因數相等。已知發育為該子代的細胞在四分體時,1號染色體僅2條非姐妹染色單體發生了1次互換并引起了基因重組。不考慮突變,獲得該子代的所有可能機制為(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6.減數分裂Ⅰ時,若同源染色體異常聯會,則異常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可進入1個或2個子細胞;減數分裂Ⅱ時,若有同源染色體則同源染色體分離而姐妹染色單體不分離,若無同源染色體則姐妹染色單體分離。異常聯會不影響配子的存活、受精和其他染色體的行為。基因型為Aa的多個精原細胞在減數分裂Ⅰ時,僅A、a所在的同源染色體異常聯會且非姐妹染色單體發生交換。上述精原細胞形成的精子與基因型為Aa的卵原細胞正常減數分裂形成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已知A、a位于常染色體上,不考慮其他突變,上述精子和受精卵的基因組成種類最多分別為( )
A.6;9 B.6;12 C.4;7 D.5;9
題型4 性染色體缺失或者無法發育題型
1.果蠅紅眼(D)對白眼(d)為顯性,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科研人員用白眼雌蠅和紅眼雄蠅雜交,F1中不僅有紅眼雌蠅和白眼雄蠅,還出現了少量占比相等的紅眼雄蠅和白眼雌蠅。已知果蠅受精卵含1條Ⅹ染色體發育為雄性,含2條Ⅹ染色體發育為雌性;若X染色體多于2條或不含X染色體時無法正常發育。染色體數目異常的卵細胞可參與受精,染色體數目異常的精子不參與受精。產生的受精卵總數用B表示,其中染色體數目異常的受精卵數用A表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F1中性染色體組成為Y、XXX的受精卵無法正常發育
B.F1紅眼雄蠅的性染色體為XD,其母本減數分裂產生了不含性染色體的卵細胞
C.F1白眼雌蠅的性染色體為XdXdY,可能是由于母本MⅡ過程中姐妹染色單體沒有分開
D.F1中性染色體組成為XY的果蠅占比是(B-2A)/(2B-A)
2.某玉米為二倍體雌雄同株植物,雄性不育基因(ms)對雄性可育基因(Ms)為隱性,該對等位基因位于6號染色體上。若某品系植株與雄性不育植株雜交,子代均表現為雄性不育,則此品系為保持系。研究人員獲得了一種易位雙雜合品系(染色體異常不影響雌配子育性),其染色體和相關基因如圖1所示。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注:6、9分別表示6號和9號染色體,69表示9號染色體的片段易位到6號染色體上,96表示6號染色體的片段易位到9號染色體上
A.圖1個體經過減數分裂會產生含有異常染色體的雌配子有3種
B.圖1個體作為母本與染色體正常的雜合雄性可育植株雜交,子代中可出現圖2所示個體
C.若圖2個體能作為保持系,則含有69染色體的雄配子不能完成受精作用
D.若圖2個體能作為保持系,則其自交子代中會有1/4仍為保持系
3.某雄性哺乳動物的基因型為HhXBY,圖1是該動物某器官內的細胞分裂模式圖,圖2是測定的該動物體內細胞增殖不同時期的細胞①~⑦中染色數與核DNA分子數的關系圖。若該動物體內細胞甲在形成細胞⑦的過程中H基因所在的染色體失去端粒不穩定,其姐妹染色單體可能會連接在一起,著絲粒分裂后向兩極移動形成染色體橋(如圖3所示)。已知染色體橋可以在兩著絲粒間任一位置發生斷裂,形成的兩條子染色體移到兩極,不考慮其他變異。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圖1細胞中姐妹染色單體上出現H與h,可能是基因突變或互換的結果
B.圖2中肯定不含姐妹染色單體的細胞有①③⑦
C.染色體橋的形成可能發生在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II的后期
D.不考慮性染色體,細胞甲形成的子細胞的基因型可能為HHh或Hh或h
4.圖1表示用不同顏色的熒光標記某雄性動物(2=8)中兩條染色體的著絲粒(分別用“”和“”表示),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到它們的移動路徑如箭頭所示;圖2表示細胞中某物質或結構處于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圖像。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圖1中①→②過程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
B.細胞中③→④過程每條染色體含2個DNA分子
C.圖1中③→④過程導致細胞每一極都不含同源染色體
D.圖2曲線可表示減數分裂某時期染色單體數或同源染色體數的變化
題型5 根據細胞分裂過程分析分裂異常
1.神經干細胞(NSC)能自我更新且在適當條件下可分化為神經元、少突膠質細胞和星形細胞。在早期胚胎發育時,NSC可能進入暫不增殖的狀態(即處于停滯期)。如圖是NSC進入或解除停滯期狀態的機制,其中Trb1、Akt、dILPs都是核基因表達的蛋白質,G 為DNA復制前期,S為DNA復制期,M為有絲分裂。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與NSC細胞相比,受精卵的全能性更高
B.處于停滯期的NSC中的核DNA為正常體細胞DNA的2倍
C.Akt基因可通過邊轉錄邊翻譯來實現高效表達,從而促進NSC脫離停滯期
D.dILPs可能是一種激素,通過與細胞內的Akt結合抑制Trb1發揮作用
2.研究者觀察到某一雄性哺乳動物(2n=24)處于四分體時期的初級精母細胞中期的兩對同源染色體發生了特殊的聯會現象,形成了如下圖所示的“四射體”,圖中的字母為染色體區段的標號,數字為染色體的標號。若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四射體”的4條染色體隨機的兩兩分離,并且只有遺傳信息完整的精子才能成活。以下分析中,錯誤的是( )
A.除去“四射體”外,處于四分體時期的該初級精母細胞中還有10個四分體
B.出現“四射體”的原因是s—s、w—w、t—t、v—v均為同源區段,所以發生聯會
C.由于只有遺傳信息完整的精子才能成活,推測該動物產生的精子有2/3能存活
D.若不考慮致死,從染色體的組合(①~④組合)來看,該動物能產生6種精子
3.果蠅的A、a位于Ⅱ染色體,A和B位于2對同源染色體上。下圖是基因型為AaBb的雄果蠅精巢中某細胞的分裂圖像,由于端粒缺失導致該染色體A和a基因所在的一端相連,一條染色體有兩個著絲粒時,染色體可在著絲粒間任一位置斷開(不考慮突變)。據圖分析錯誤的是( )

A.甲圖到乙圖過程可能發生在有絲分裂、減數第一次分裂和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
B.圖中所示微管蛋白可能是由蛋白質纖維組成的
C.若圖中細胞正進行減數分裂,則產生的子細胞的基因型有8種可能性
D.秋水仙素會影響圖中微管蛋白組裝成微管
4.研究發現,某種植物(2n=18)精原細胞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導致花粉敗育的原因有如下兩種情況:①同源染色體配對時,有2條非同源染色體融合成1條染色體,融合染色體失去著絲粒分裂功能,融合染色體及正常的2條相應染色體在之后會隨機分配到細胞兩極(一極至少有3條染色體中的1條);②連接兩條姐妹染色單體的著絲粒在本該正常縱裂時,發生異常橫裂而形成“等臂染色體”,2條“等臂染色體”在之后會隨機分配到細胞的兩極。假定每次減數分裂時,只有情況①中的2條染色體或情況②中的2條染色單體出現異常。不考慮其他變異。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情況①發生在減數分裂Ⅰ前期,此時異常細胞中含有7個正常四分體
B.情況②發生在減數分裂Ⅱ后期,此時異常細胞發生了染色體結構變異
C.發生情況①的精原細胞減數分裂完成后產生正常花粉的概率約為1/6
D.發生情況②的精原細胞減數分裂完成后產生正常花粉的概率約為1/4
題型6 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中曲線多選題目
1.某興趣小組選取洋蔥鱗莖和幼苗作為實驗材料,進行“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并根據實驗結果選材及制作相關裝片,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注:分裂指數指細胞群體中正在分裂的細胞所占的百分比。
A.同一植物不同部位的細胞的細胞周期長短可能不同
B.制作裝片時需要進行解離、漂洗、染色、制片等步驟
C.上午11時左右是洋蔥鱗莖根尖細胞取材制作裝片的最佳時間
D.試驗期間,幼苗根尖的正在分裂的細胞數目普遍多于鱗莖根尖的
2.三種蛋白質(P16、CDK、Cyclin)調控造血干細胞細胞周期的方式如圖1。科研人員探究黃芪多糖對衰老小鼠造血干細胞(HSC)細胞周期相關蛋白的影響,已知其細胞周期的G1期、S期、G2期、M期分別為8h、6h、5h、1h。現將生理狀況相似的60只小鼠隨機分成三組:模型組采用D-半乳糖皮下注射建立衰老小鼠模型;干預組在模型組的基礎上給予黃芪多糖水溶液灌胃;對照組和模型組給予等劑量水灌胃。細胞周期相關蛋白表達情況如圖2。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造血干細胞在連續進行有絲分裂時,處于G1期的細胞數量最多
B.皮下注射D-半乳糖及黃芪多糖水溶液灌胃會影響造血干細胞的基因表達
C.該實驗的自變量為是否注射D-半乳糖,因變量是吸光度比值
D.經D-半乳糖處理小鼠HSC后,其G1期細胞比例會下降
3.研究發現,小鼠受精卵第一次卵裂過程中,細胞以“雙紡錘體”的形式進行分裂。“雙紡錘體”在分裂過程中可能會發生染色體分離時方向不一致或牽引不同步的現象,導致子細胞出現異常。在分裂過程中,同向且同速分離的染色體可以進入一個細胞核中。過程如下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雙紡錘體”形成前受精卵需要進行DNA與中心體的復制
B.兩個紡錘體分離方向不一致,所得子細胞中染色體數目不同
C.兩個紡錘體牽引不同步,所得子細胞的核中染色體數目不同
D.“雙紡錘體”形式進行的分裂增加了形成多核細胞的可能性
4.基因型為AaBb的某二倍體(2N)高等動物,其某時期的細胞中染色體組數與同源染色體對數,以及細胞分裂過程中每條染色體上的DNA數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圖①可能為減數分裂I后期,可能發生等位基因分離
B.圖②對應圖③中的a與b之間的時期,細胞中含有N條染色體
C.圖①→圖②過程中發生了著絲粒分裂,導致同源染色體對數減少為0
D.圖③中a之前會發生染色體復制,b所處時期會發生染色單體的分離
題型7 減數分裂和遺傳定律計算的綜合
1.單個精子的DNA提取技術可解決人類遺傳學研究中因家系規模小而難以收集足夠數據的問題。為研究4對等位基因在染色體上的相對位置關系,以某志愿者的若干精子為材料,用以上4對等位基因的引物,以單個精子的DNA為模板進行PCR后,檢測產物中的相關基因,檢測結果如表所示。已知表中該志愿者12個精子的基因組成種類和比例與該志愿者理論上產生的配子的基因組成種類和比例相同;本研究中不存在致死現象,所有個體的染色體均正常,各種配子活力相同。
等位基因 A a B b D d E e
單 個 精 子 編 號 1 + + +
2 + + + +
3 + + +
4 + + + +
5 + + +
6 + + + +
7 + + +
8 + + + +
9 + + +
10 + + + +
11 + + +
12 + + + +
注“+”表示有;空白表示無
(1)表中等位基因A、a和B、b的遺傳 (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組合定律,依據是 。據表分析, (填“能”或“不能”)排除等位基因A、a位于X、Y染色體同源區段上。
(2)已知人類個體中,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互換而形成的重組型配子的比例小于非重組型配子的比例。某遺傳病受等位基因B、b和D、d控制,且只要有1個顯性基因就不患該病。該志愿者與某女性婚配,預期生一個正常孩子的概率為17/18,據此畫出該女性的這2對等位基因在染色體上的相對位置關系圖: 。(注:用“”形式表示,其中橫線表示染色體,圓點表示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
(3)本研究中,另有一個精子的檢測結果是:基因A、a,B、b和D、d都能檢測到。已知在該精子形成過程中,未發生非姐妹染色單體互換和染色體結構變異。從配子形成過程分析,導致該精子中同時含有上述6個基因的原因是 。
(4)據表推斷,該志愿者的基因e位于 染色體上。現有男、女志愿者的精子和卵細胞各一個可供選用,請用本研究的實驗方法及基因E和e的引物,設計實驗探究你的推斷。
①應選用的配子為: ;②實驗過程:略;③預期結果及結論: 。
2.水稻染色體上的3對等位基因控制3對相對性狀,其中A/a和D/d控制單株穗數性狀,B/b控制植株高度和葉綠素含量兩對性狀,顯性基因對隱性基因均為完全顯性。為通過雜交育種培育多穗矮稈高葉綠素純合品種,將純種單穗高稈低葉綠素品系1和純種單穗矮稈高葉綠素品系2雜交,F1均表現為多穗矮稈高葉綠素,對F1配子進行基因檢測的結果統計如下:
基因型 Abd aBD AbD aBd ABD ABd abD Abd
比例 約25% 約25% 約25% 約25% 極少 極少 極少 極少
(1)僅考慮上述基因,基因重組發生在減數分裂Ⅰ的 期。
(2)根據基因檢測的結果寫出這三對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關系 。F1自交后代中多穗個體占 。
(3)研究發現,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單體斷裂后重接的方式有下圖所示兩種:①與姐妹染色單體的同源片段交換重接;②四分體中的兩條非姐妹染色單體的同源片段交換重接。其中能形成ABD型配子的交換方式為 (填序號)。若ABD型配子在所有配子中占0.5‰,則發生該種交換重接的初級性母細胞占所有初級性母細胞的比例為 。
(4)通過誘導RECQ4蛋白基因過表達后,ABD型配子所占比例提高到原來的40倍,則誘導RECQ4蛋白過表達的F1自交產生的F2中符合生產要求個體的占 。
3.某昆蟲的體色、翅長和眼型3種性狀分別受等位基因A/a、B/b和D/d的控制。現用基因型均為AaBbDd的雌雄個體雜交,的性狀分離比如下表所示。
A_B_D_ A_B_dd A_bbD_ aaB_D_ A_bbdd aabbD_
6 3 2 3 1 1
(1)據表分析,上述三對等位基因的遺傳 (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判斷依據是 。結合以上信息畫出兩親本這3對等位基因在染色體上的相對位置關系圖: 。(注:用“”的形式表示,其中橫線表示染色體,字母表示基因,“·”表示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
(2)已知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會發生互換而產生比例較少的重組型配子。理論上講,基因型為AaBbDd的雄蟲可以產生 種配子;對該雄蟲進行測交,發現后代中基因型為aabbdd的個體所占的比例為1/50,則該雄蟲發生互換的初級精母細胞所占的比例為 。
(3)研究人員取雄蟲的一個精原細胞置于含放射性同位素的培養液中使其進行一次有絲分裂,再將子細胞轉移至普通培養液中激發其進行減數分裂,獲得8個精細胞,這8個精細胞中不含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細胞數目可能是 個。
(4)科研人員從經射線處理的個體中篩選到顯性純合致死的新品系,該顯性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導致翅膀后緣開裂,正常翅膀后緣光滑無缺口。欲探究裂翅基因與翅長基因(長翅為野生型且為顯性)是否位于同一染色體上,請利用該新品系和野生型純合品系設計雜交實驗并預測實驗結果: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陵水| 新邵县| 师宗县| 博客| 会宁县| 顺昌县| 开平市| 沿河| 武定县| 渝中区| 白朗县| 哈尔滨市| 盘山县| 潢川县| 墨玉县| 响水县| 遂溪县| 贵港市| 库车县| 石嘴山市| 肃北| 五峰| 正蓝旗| 开远市| 德昌县| 当雄县| 延吉市| 河东区| 肇州县| 丰镇市| 海丰县| 平谷区| 晋州市| 周宁县| 平南县| 罗城| 抚宁县| 嘉义市| 阿坝| 邮箱| 许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