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二單元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 材料題--2024-2025學年統編版九年級下冊歷史(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二單元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 材料題--2024-2025學年統編版九年級下冊歷史(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二單元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材料題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近代科學革命(16-17世紀)之所以發展在歐洲,主要是因為歐洲發生了巨大的社會變革。……特別是在對天和人的認識方面,摧毀了教望的精神獨裁,為科學革命的發生創造了思想條件;地理大發現使歐洲人開闊了視野,獲得了財富,從而為科學革命的發生奠定了物質基礎。
——張明國《近代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述評》
材料二:(受牛頓成就的啟發)人們發現自然界并沒有上帝的地盤,傳統的宗教信仰被動搖,唯物主義思潮開始盛行……牛頓在物理學上所取得成就的影響,極大地改變了整個歐洲思想界的精神氣候,推動了啟蒙運動的興起。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依據材料一概括近代科學在歐洲發展的原因。寫出“思想條件”反映的歷史事件。
(2)寫出牛頓在物理學上的一項成就,并依據材料二概括他的成就對啟蒙運動的影響。再寫出19世紀動搖了“宗教信仰”的生物學著作。
(3)綜上內容,概括思想解放運動與科學革命的關系。
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國較早地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日益加強。更加進步的政治制度為英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國內外環境,進入18世紀以后英國本土沒有出現過較大規模的戰亂。資產階級政府對發明創造的支持與獎勵調動了勞動生產者的生產發明積極性,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生與發展。英國本土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使用機器生產所消耗的能源成本低于歐洲大陸國家,使得采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生產的生產成本更低,有利于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
——摘編自《英國通史》
材料二 1850-1900年主要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單位:百萬噸二氧化碳)
年代 英國 德國 法國 美國
1850年 122.7 15.2 19.6 19.8
1870年 228.7 76.7 50.6 98.7
1890年 353.3 208.4 97.9 402.1
1900年 420.1 327.0 129.4 663.3
材料三 在西歐國家和美國轟轟烈烈革命時,中國清王朝正做著“天朝大國”的美夢,英國等國是不會放過這塊能掠取財富的土地。工業革命開始后,英國對印度、東南亞的侵略加劇,印度、埃及、緬甸相繼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以上均摘編自《世界歷史》等
(1)據材料一,概括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造成表格數據所呈現問題的主要原因。
(3)據材料三,指出工業革命開始后中國、印度、埃及、緬甸等國家的相同命運是什么。
(4)19世紀中期,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世界政治領域出現了三股進步的歷史潮流。綜上并結合所學知識,請寫出這三股潮流。
3.工業革命是一次技術革命,也是一場社會變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國的殖民掠奪和海外貿易積聚了數量極為龐大的財富,在十六和十七世紀時,社會和政治結構以及人們的價值標準已經發展到適合于工業化的程度。到18世紀,手工工場內部有了比較精細的分工,生產工具實行了專門化,但產品仍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
——摘編自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材料三 英國科學家法拉第于1831年成功地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提出發電機的理論基礎,19世紀70年代經過不斷完善的發電機進入生產領域。1883年,德國工程師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內燃機,之后,德國人本茨制造出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
(1)根據材料一,概括工業革命首先發生于英國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概括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
(3)根據材料三概括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4)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汽車的發明可以帶動哪些行業的發展?
4.經濟發展是政治變革的基礎,政治變革又影響經濟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國革命是建立新政治制度的第一次嘗試。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說明在一個合適的政治制度保障下,經濟會飛速發展。……英國在與大清王朝的較量中,使古老的中國開始被卷進世界資本主義的漩渦,同時也促成了中國人在民族認識上的亟變和探索。
——錢乘旦《世界近現代史的主線是現代化》
材料二 19世紀60年代,是一個風起云涌的時代,這一時期的俄國和美國在行進的航路上都遇到了風浪和險阻,讓歷史進步的航船能夠乘風破浪,暢通無阻,成為這兩個國家亟待解決的問題。
——摘編自《大國崛起》解說詞
材料三 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新一輪技術革命的迅速發展,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已經趕上并超過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他們與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
——摘編自徐藍《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
(1)根據材料一,指出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當時俄國和美國分別通過什么事件“排除這些風險”?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新一輪技術革命推動了哪一新的生產組織形式的形成?并列舉該時期兩個典型的“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
(4)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政治變革與經濟發展有著怎樣的關系?
5.城市是文明的載體,城市的發展凝聚著歷史的基因,呈現出時代性和多樣性。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西安(古稱長安)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古都之一,是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從中國都城史來看,曾為中國歷史上的盛世之都,規模最大的都城。從世界都城史來看,一方面,對中亞、西亞乃至歐洲有著重要影響;另一方面,唐長安的政治與文化影響到東亞地區的發展。
——摘編自毛曦《地位與特性:大古都視閾中的古都西安》
材料二 19世紀早期,泰晤士河是一個開放的下水道匯聚處,各種生活與工業污水無序排入。為改變這種情況,倫敦當局著手建立一個現代下水道系統。之后,英國歷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出臺,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水環境保護法。
——摘編自錢乘旦《英國通史》第五卷
材料三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9項。
——摘編自《“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根據材料一,從中國和世界兩個角度概括西安作為都城的特別之處。
(2)根據材料二,指出英國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措施。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將北京中軸線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意義。
6.體育事業·利民利國。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宋代女子的體育活動形式多種多樣,包括棋類、秋千、賽馬、蹴鞠、摔跤、雜技等。這些活動不僅滿足了女性對體育娛樂活動的需求,也展示了宋代女性在體育方面的獨特風采。
——摘編自王俊奇《宋代體育文化史》
材料二 中世紀歐洲體育局限于騎士軍事訓練,1423年意大利“宮廷學校”首創體教融合制度。19世紀工業革命后,城市公園的興起推動了大眾戶外運動,足球、網球形成統一規則,商業俱樂部通過電報實現跨區域賽事傳播。
——摘編自托尼·柯林斯《體育簡史》
材料三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中美外交堅冰,周恩來提出“友誼第一,比賽第二”。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為主題,207個國家和地區參賽,創金牌總數10942枚紀錄。2022年北京冬奧會新增7個小項,首次實現全部場館綠色供電,中國代表團實現全項目參賽。
——數據綜合自奧運會官方報告及央視新聞
(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代女子體育活動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概括近代以來歐洲體育的變化,并分析變化的原因。
(3)材料三中,中美“乒乓外交”的影響有哪些 并簡述21世紀以來中國體育發展的原因。
7.【工業革命】
材料一 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系。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
材料二 馬克思認為,技術的變化和革新乃是由社會制度、社會習俗和行為的變化所引起。經濟學的制度學派也明確指出:一種提供適當個人刺激的有效制度,是促使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沒有制度的保證和提供個人經營的刺激,近代工業不可能發展起來。……德國正是依靠一種新的體制和社會結構,推動科技與工業的發展,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克服了因工業起步晚而造成的不利條件。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工業化與人口增長極大地促進了移民與城市化。在工業社會中,移民從鄉村涌入工業中心尋找工作。例如,在1800年,大約五分之一的英國人口居住在城鎮,城鎮規模大約1萬多人。到1900年,已有四分之三的人口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在其他地區也是如此,到1900年,工業化國家中至少50%的人口生活在超過2000人的城鎮中。不斷擴大的城市規模來源于國內移民。1800年,歐洲人口達10萬僅有20座,西半球一座也沒有。到1900年,歐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過150座。
——【美】杰里·本特利《簡明新全球史》
(1)列舉在兩次工業革命期間讓“讓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的新發明。
(2)結合材料一二,兩次工業革命的起源在哪里?
(3)結合以上三則材料,論述兩次工業革命給資本主義國家帶來哪些變化?
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5世紀末16世紀初,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歐洲的商船和貿易路線延伸到亞洲、非洲和美洲。歐洲的商品,如紡織品、金屬制品等,開始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市場上;美洲的白銀、玉米、馬鈴薯等,以及亞洲的香料、絲綢等,也源源不斷地運往歐洲。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貿易網絡逐漸形成。
——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
材料二 1750年至1900年是歐洲(尤其是英國)支配全球的時期。這一支配地位不僅表現在政治影響上——盡管這非常重要——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現在經濟影響上。歐洲工業的擴張——首先是英國的擴張——導致了對海外市場和原料前所未有的需求。這種需求反過來又促進了歐洲的進一步擴張,并使世界經濟在19世紀末完全歐化。
——摘編自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
(1)據材料一,指出新航路開辟后的世界貿易有何主要特點。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750年至1900年的歐洲能夠支配全球的原因有哪些。
(3)綜合上述材料,概括15世紀末到19世紀末世界的發展趨勢。
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美都是當今世界有影響力的國家,探究它們的崛起歷程,總結它們的成功經驗,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英國用光榮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種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營造出一種寬松,自由和開放的環境。否則,就難以想象,英國社會如何能在18、19世紀和平地實現現代化。
——錢乘旦《世界現代化歷程》
材料二 1862年《宅地法》規定,每個移民可無償獲得160英畝土地。至19世紀末,美國鐵路總里程達25萬英里,超過歐洲總和。中西部小麥產量占全球1/3,石油、鋼鐵產量躍居世界第一。
——摘編自《美國歷史》
(1)材料一中所說的“新的政治制度”指什么政治體制?依據材料一,概括這種“新制度”對英國崛起產生的積極影響?
(2)依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美國在19世紀末迅速崛起的原因?
(3)依據上述材料、問題和所學知識,歸納上述兩國崛起的共同因素?
10.工業革命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閱讀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問題。
材料一 17、18世紀,熱力學發展起來。瓦特研讀了有關熱力學書籍,站在先驅者肩膀上,終于改進出新的蒸汽機,從而把工廠從選址限制中解放出來,帶來整個工業領域的革命。蒸汽機不僅代表著能源技術的發展,更使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時代。
——摘編自焦婭敏、張貴紅主編《能源科技史教程》
材料二 英國城市化的進程開始加速于1775年。在商業化和工業化的驅動下,人口從農業區向工業區遷移,小城市變成大城市,大城市形成城市群。1851年基本上實現了城市化,到19世紀晚期英國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初步實現城市化的國家。
——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師教學用書·歷史》
材料三 從1870年開始,德國、美國在現代工業方面成為了英國的強勁對手。英國的工業優勢明顯喪失,從19世紀50年代工業生產在世界總產值占有40%,滑落到70年代的32%。1900年,美國以31%居世界首位,德國上升為16%,而英國則跌至18%。
——摘編自周詳《工業革命與英國教育的興衰》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瓦特成功的原因與作用。
(2)根據材料二,概括英國實現城市化的主要因素及表現。
(3)根據材料三,概括十九世紀末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的變化。結合材料二、材料三,簡述科學技術與國家發展之間的關系。
1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英國的工業革命率先從棉紡織業起步,成效也最早呈現。曼徹斯特作為當時紡織業的主要營銷地,成為第一個全球化的工業城市(號稱“棉都”)……采用大機器生產的英國棉紡織品(機制棉布和棉紗)以其質優價廉橫掃世界棉業市場。
——摘編自郭衛東《絲綢、茶葉、棉花:中國外貿商品的歷史
性易代——兼論絲綢之路衰落與變遷的內在原因》
材料三 英國是第一個工業化的大國,也是第一個呈現衰落特征的現代西方工業國家。英國的繁榮依賴于兩個十分重要的條件:一是其控制殖民地的能力,二是其他國家的工業落后于英國。……在1870年以后,英國的發展高峰已經過去,開始被美國、德國等后起的工業化國家超過。
——摘編自陳曉律《近代英國興衰的歷史軌跡》
(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國王”與“議會”的關系是在哪一文獻頒布后逐步確立起來的。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的工業革命率先從棉紡織業起步”的標志,并概括工業革命使英國的生產方式發生的變化。
(3)據材料三,指出英國成為第一個工業國家的條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英國由繁榮到呈現衰落特征的原因。
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隨著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革命的先后完成,機器大工業生產的產品不能只滿足國內市場,……而蒸汽機和輪船的出現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條件,使世界各地間的聯系更為便捷。19世紀60—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德國和美國發生,立體交通運輸(飛機、汽車以及遠洋輪船)使世界各地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緊緊地聯結在一起。
——摘編自李南亮《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發展》
材料二:法拉第于1831年成功地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提出發電機的理論基礎,19世紀70年代經過不斷完善的發電機進入生產領域。1883年,德國工程師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內燃機。之后,德國人本茨制造出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
(1)材料一中“蒸汽機的出現”與誰的貢獻有關?根據材料一,概括推動世界市場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
(2)根據材料二,概括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內燃機的廣泛使用導致哪一能源的大量開采?
(3)綜合上述材料,概述兩次工業革命動力機器的廣泛應用對人類的影響。
13.材料一:谷物、煤炭、各種貨物的運輸,幾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馬匹的半數。商業旅行快了一倍以上。農業進步與商業進步并肩前進。一切都呈現繁榮的樣子。我們的一切出產都增加了價值。作為這個大運動的樞紐的東西就是我們道路的改革。
——保爾.芒圖《十八世紀產業革命》
材料二:工業革命后,美國大城市處理污水的方式,也只是在半夜用馬車將各個家庭的排泄物運出城外……19世紀中期以后,城市排水設施建設起來,街頭照明系統日益完善,還出現了馬拉的軌道公共客車和有軌電車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材料三:英國藝術家約瑟夫 特納畫出了汽車的速度。德國作曲家費利克斯 門德爾松把蒸汽船的噪音變成音樂……當那個時代最有發明才能的機械師布魯內爾出現在他設計的英國橋梁的開幕式上時,樂隊演奏:“好啊!英雄來了!”
——費爾南德茲 阿邁斯托《世界:一部歷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8世紀英國交通領域發生變革的原因及對英國社會的影響。
(2)材料二說明了什么問題?用史實說明。
(3)根據材料三,指出人們對工業化的態度并分析原因。
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者哈格里夫斯是織工,后來做了木匠;騾機的發明者克倫普敦是紡紗工兼織工;只有改良蒸汽機的瓦特具有一定的科學知識……在19世紀,自然科學特別是熱力學、電磁學、化學等方面的新發展,開始與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股份公司適應擴大企業規模的需要迅速發展,作為超大規模企業的壟斷組織適應需要而出現。
材料二 人類歷史上先后發生了兩次工業革命,在這兩次工業革命中一系列斷交通工具的發明使人類從平面交通時代迅速步入水、陸、空立體交通時代。立體交通的出現,拓展了人類生活的空間范圍,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材料三 19世紀60-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席卷整個歐洲,并向世界范圍擴展……適應工業革命的需要,一些國家掀起了一場國家體制改革和革命的狂潮……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得以迅速擴展。
(1)材料一中“瓦特”的成就使人類進入到什么時代?根據材料一,概括第二次工業革命呈現的新特點。(寫出一個即可)
(2)根據材料二,分析新交通工具的出現對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
(3)請列舉兩例史實說明材料三中“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得以迅速擴展”。
15.【飲食與社會發展】
材料一 13世紀末期西歐的莊園制度達到了鼎盛時期,在每個大莊園中封建主每天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基本達到自給自足的程度,一個大莊園基本包括草地、牧地、森林、魚塘、面包房和釀酒坊幾個部分,所以封建主每天的食物基本可以直接從自己的莊園中獲得。中世紀封建主們主要的飲品就是啤酒和葡萄酒,同時將大量的財富花費在肉類上。中世紀一個普通農民之家的食物,主食是谷物,輔以少量豆制品,肉類食物是極為罕見的。
——摘編自隋瑤《略論歐洲中世紀后期的飲食》
材料二 19世紀后期,得益于工業革命生產力發展與國際化物流運揄,來自北美的廉價小麥和澳洲美洲的航運凍肉等豐富了英國工人的餐桌。根據1880年的調查,普通英國工人家庭日常食物增加了果醬、人造黃油、蛋類、咖啡、牛奶、可可等,還更多地消費鮭魚罐頭、沙丁魚罐頭以及奶酪黃油等。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工人工作忙碌,街頭商鋪攤販售類的姜汁啤酒、三明治、餡餅、熏鯡魚等方便食品,以及炸魚薯條等路邊小吃,成為工人飲食的一部分。
——摘編自周悅瑯《19世紀英國工人家庭飲食變遷》
材料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餐飲業始終保持旺盛的發展勢頭。從改革開放初期僅按正餐、快餐等劃分,衍生為正餐、快餐、民族風味餐、休閑餐、國際美食、團餐、小吃等多個創新業態,并在服務上突破傳統經營時間,實行全天候供餐。餐飲行業也從團購發展到外賣。以外賣為例,外賣市場的巨大潛力吸引了一批互聯網大號授身其中。互聯網在餐飲業的系統管理、線上線下營銷、交易以及點菜、排隊、支付、點評等方面滲透和發展。
(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世紀西歐飲食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工業革命對英國工人飲食產生的影響。
(3)根據材料三,概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餐飲業發展的表現.綜合上述探究,請你為餐飲業的發展提供一條建議。
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英國城市化的進程開始加速于1775年。在商業化和工業化的驅動下,人口從農業區向工業區遷移,小城市變成大城市,大城市形成城市群。1851年基本上實現了城市化,到19世紀晚期英國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初步實現城市化的國家。
——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師教學用書·歷史》
材料二 從1870年開始,德國、美國在現代工業方面成為了英國的強勁對手。英國的工業優勢明顯喪失,從19世紀50年代工業生產在世界總產值占有40%,滑落到70年代的32%.1900年,美國以31%居世界首位,德國上升為16%,而英國則跌至18%.
——摘編自周詳《工業革命與英國教育的興衰》
(1)根據材料一寫出英國實現城市化的主要因素及表現。
(2)根據材料二概括十九世紀末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發生的變化。
(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推動國家發展的因素。
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到18世紀,(英國)手工工場內部已經有了比較精細的分工,生產過程被劃分為一系列的簡單操作,生產工具也實行了專門化,使手工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成為可能。通過分工和工具專門化培養出來的掌握某一專門技藝的工人,成為工業革命中的重要技術力量。另外,到17世紀中葉,倫敦已成為歐洲科學研究的中心。1662年成立的英國皇家學會倡導科學家把興趣集中于廣泛的經濟活動領域……這些自然科學成就為英國工業革命向廣度和深度發展提供了可能的條件。
材料二:1860—1900年主要國家制造業產量相對份額表(單位:%)
材料三:1865年,北方贏得了勝利,為美國大工業化的發展準備了條件。……僅1865年至1900年,美國正式批準登記的發明專利就達到64萬多種。美國人第一次把專利權寫入了憲法,用國家的根本大法來保護發明創造。
——摘自《大國崛起》解說詞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概括英國工業革命發生的前提條件。(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
(2)據材料二,指出美國制造業產量占比的變化特點。結合材料三分析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
(3)綜上所述,談談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之間的關系。
18.水陸交通的改進見證歷史的變遷。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古羅馬帝國,帝國龐大軍隊的轉運,繁榮的經濟和貿易,需要先進而且數量極大的陸上運輸工具。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制車匠發現了塞爾特人的四輪馬車,并再加技術革新,使馬車的性能大為提高。鼎盛時期的羅馬帝國具備80000千米平坦的大道,使這種四輪馬車備受青睞。……
羅馬大道從不修成繞城高速,全部都是穿城而過,完全筆直,便于羅馬軍隊迅速控制城市。隨著羅馬向外征服,大道的軍事用途逐漸下降,經濟用途逐漸上升,羅馬路網逐漸從運兵網下沉為物流網。羅馬境內的商貿及其繁榮和羅馬路網這個超大規模基礎設施的貢獻密不可分。
——摘編自李筠《羅馬史綱》
材料二 19世紀初期,由于民間技術力量的缺乏,美國聯邦政府指示軍方給予技術支持,到 1835年,聯邦政府至少援助了20條鐵路的勘測。在當時高關稅的背景下,美國1830~1843年間對鐵路進口器材減免關稅達 600萬美元。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聯邦開始給予鐵路公司直接的支持,貸款按鐵路里程發放。聯邦政府贈與鐵路公司土地,到1871年底,鐵路公司共實際獲得大約1.31億英畝的土地。鐵路的迅猛發展不僅為國內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還促進了國家的統一。
——摘編自朱壽清《美國19世紀鐵路建設的特點及影響》
材料三 亨利 福特的創新是用于生產的流水線,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裝上螺帽,裝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擰緊它。正因為流水線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產量成倍地增長,并使零售價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駛的每兩輛汽車中就有一輛是福特汽車。
——摘編自韋爾奇《美國創新史》
(1)依據材料一,歸納羅馬帝國四輪馬車備受青睞的原因,并指出羅馬修建道路網的功能。
(2)根據材料二,概括美國政府采用哪些方式支持鐵路建設。
(3)據材料三,概括福特汽車生產流水線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
(4)綜上,歸納促進交通發展的主要因素。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馬引入美洲后,犁耕開始取代過去的鋤耕;原產于非洲東北部的咖啡成為北美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并很快傳播開來。玉米進入到亞洲,推動了對邊遠地區的拓荒;美洲的作物比較容易生長,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歐、亞、非的農業歉收問題,使很多地區的人口得到快速增長。
——據[美]帕特里克·曼寧《世界歷史上的移民》
材料二 1861年——910年期間,大約有2200萬移民遷入美國境內,其中大部分隨著移民潮潤進西部。移民大部分是歐洲各國的熟練工人和破產農民,他們帶來了歐洲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成了美國進行第一次產業革命和第二次產業革命的重要技術力量。
——據唐晉主編《大國崛起》
(1)依據材料一,概括洲際交流帶來的影響。
(2)結合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后半期美國快速崛起的主要原因。
(3)請用一句話表述上述材料內容的主題線索。
20.【工業革命】
材料一: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系。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
材料二:馬克思認為,技術的變化和革新乃是由社會制度、社會習俗和行為的變化所引起。經濟學的制度學派也明確指出:一種提供適當個人刺激的有效制度,是促使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沒有制度的保證和提供個人經營的刺激,近代工業不可能發展起來。……德國正是依靠一種新的體制和社會結構,推動科技與工業的發展,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克服了因工業起步晚而造成的不利條件。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工業化與人口增長極大地促進了移民與城市化。在工業社會中,移民從鄉村涌入工業中心尋找工作。例如,在1800年,大約五分之一的英國人口居住在城鎮,城鎮規模大約1萬多人。到1900年,已有四分之三的人口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在其他地區也是如此,到1900年,工業化國家中至少50%的人口生活在超過2000人的城鎮中。不斷擴大的城市規模來源于國內移民。1800年,歐洲人口達10萬僅有20座,西半球一座也沒有。到1900年,歐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過150座。
——【美】杰里·本特利《簡明新全球史》
根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列舉在兩次工業革命期間讓“讓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的新發明。
(2)結合材料一二,兩次工業革命的起源在哪里?推動其科技進步的力量是什么?
(3)結合以上三則材料,論述兩次工業革命給資本主義國家帶來哪些變化?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二單元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材料題》參考答案
1.(1)原因:歐洲發生了巨大的社會變革,推翻了教會的精神獨裁,為科學革命的發生創造了思想條件;地理大發現使歐洲人開闊了視野,獲得了財富,從而為科學革命的發生奠定了物質基礎。
歷史事件:文藝復興運動。
(2)成就: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影響:動搖了傳統的宗教信仰,推動了啟蒙運動的興起。
著作:《物種起源》。
(3)關系:思想解放運動為科學革命的發生創造了思想條件,科學革命又推動了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
2.(1)原因:英國較早地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或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相對穩定的國內外環境;政府對發明創造的支持與獎勵;英國煤炭資源豐富。
(2)原因:第一、二次工業革命,人類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礦物燃料,排放了大量的廢氣。
(3)相同命運: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4)潮流: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或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民族解放運動;國際工人運動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3.(1)原因:英國的殖民掠奪和海外貿易積聚了數量極為龐大的財富;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制度;英國的海外市場空前擴大。(寫出其中兩點即可)
(2)影響:使城市人口增加,加快了城市化進程;促進了工業產量的迅速增長。
(3)特點:科學研究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符合題意即可)
(4)行業:石油、鋼鐵、機械制造等。(寫出一點即可)
4.(1)原因:有合適的政治制度保障。
(2)亞歷山大二世改革(或俄國1861年改革、或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內戰(美國南北戰爭)。
(3)生產組織形式:壟斷組織。列舉:美國、德國。
(4)關系:經濟發展是政治變革的基礎,政治變革又影響經濟發展。(或經濟發展推動政治變革,政治變革又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
5.(1)特別之處:中國角度: 西安(古稱長安)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古都之一,曾為盛世之都,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都城,凝聚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基因。 世界角度: 對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產生了重要影響;唐長安的政治與文化深刻影響了東亞地區的發展。
(2)突出問題:19世紀早期,倫敦的城市化進程中存在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尤其是生活與工業污水無序排放,導致泰晤士河成為“開放的下水道匯聚處”。 解決措施::倫敦當局著手建立現代下水道系統;出臺《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
(3)意義:文化價值:北京中軸線是中國古代都城規劃的杰作,體現了“中國理想都城秩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有助于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國際認可: 提升了中國文化遺產的國際影響力,彰顯了中華文明的獨特性和歷史貢獻。旅游與經濟:促進旅游業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經濟增長。 城市保護:推動對北京中軸線及周邊歷史建筑的保護與修復工作,增強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民族自豪感:增強國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展現中國悠久的歷史與卓越的城市規劃智慧。
6.(1)特點:活動形式多樣;以滿足體育娛樂需求為目的;展示了宋代女性在體育方面的獨特風采。
(2)變化:從局限于騎士軍事訓練到出現體教融合制度;從以軍事訓練為主到大眾戶外運動興起;體育項目形成統一規則;賽事實現跨區域傳播;原因:文藝復興運動推動教育發展,促使體教融合;工業革命促進城市公園興起,為大眾戶外運動提供條件;科技發展助力賽事傳播。
(3)影響:打破中美外交堅冰,為中美關系正常化奠定基礎;推動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外交交流,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原因:經濟快速發展,為體育事業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國家重視體育事業,舉辦大型體育賽事提升國際形象;科技進步,助力體育事業發展;全民健身理念的推廣,培養了大量體育人才和體育愛好者;全球化背景下,國際交流與合作增多,促進了中國體育的發展。
7.(1)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了蒸汽機車;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
(2)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于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源于美國和德國。
(3)兩次工業革命是世界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并推動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兩次工業革命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得到跨越式的發展,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使人口得到極大的增長,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大量人口移民到城鎮,推動了城市化進程。
8.(1)特點:商品種類豐富且交流廣泛;以歐洲為中心,進行商品交換。
(2)原因: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貿易網絡逐漸形成,歐洲在世界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歐洲國家通過殖民擴張和殖民統治,在全球建立了廣泛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擁有強大的政治影響力;歐洲工業革命的開展,使歐洲國家的生產力迅速提高,促使歐洲國家進一步對外擴張。
(3)發展趨勢: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
9.(1)政體:君主立憲制
積極影響:使英國在18、19世紀和平實現了現代化。
(2)政策支持;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技術創新(鐵路、鋼鐵、石油業發展);內戰后統一國內市場(意思相近兩點即可)
(3)共同因素:技術革新與工業化;政策支持;進行制度創新。(答出任意兩點即可)
10.(1)原因:熱力學的發展、瓦特個人努力及總結前人的經驗、社會發展的需要等。作用:把工廠從選址限制中解放出來;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使工業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縱深發展;使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時代。
(2)主要因素:商業化和工業化的驅動。表現: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規模越來越大。
(3)變化:美德經濟迅速發展,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英國工業優勢喪失。關系:科技的發展能夠推動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而國家對科技的支持和促進則能夠加速科技的發展和應用。
11.(1)文獻:《權利法案》。
(2)標志: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機;變化:采用機器生產。
(3)條件:控制殖民地的能力;其他國家工業落后于英國。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英國不注重更新技術;美國、德國等國家的崛起;殖民地民族獨立運動高漲。
12.(1)瓦特。主要因素:生產力的發展;兩次工業革命;交通工具革新。
(2)特點:科學研究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石油。
(3)推動工業革命進程;推動交通事業發展;推動能源革新;推動城市化進程;改變人類生活。
13.(1)原因:工業革命的進行;商品運輸發展的需要。影響:促進人口、貨物的流動;加強了地區間的經濟聯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促進了勞動力結構的變化;等等。
(2)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開始時,城市通常缺乏統一的規劃。城市的環境很差。19世紀中期以后,城市的環境開始得到改善,一些基礎設施建立起來。
(3)態度:歌頌。原因:工業化改善了人們的生活;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的征服;凸顯了人的力量。
14.(1)時代:蒸汽時代。特點:自然科學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幾個資本主義國家同時進行;出現壟斷組織。
(2)影響:使人類從平面交通時代迅速步入水、陸、空立體交通時代;立體交通的出現,拓展了人類生活的空間范圍,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3)史實:美國內戰、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
15.(1)特點:自給自足性;階級差異顯著;飲食結構簡單。
(2)影響:食物種類增多;便捷食品普及;營養水平提升。
(3)表現:業態多樣化;服務創新;科技融合。建議: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保障消費者健康;推動綠色餐飲,減少浪費和環境污染。
16.(1)主要因素:商業化和工業化;表現:人口從農業區向工業區遷移,小城市變成大城市,大城市形成城市群,19世紀晚期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2)變化:英國工業優勢喪失,美國、德國崛起,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
(3)因素:科技的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制度的創新;教育的發展。
17.(1)工業革命發生的前提條件:分工細致和工具專門化使手工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成為可能;專門技藝的工人成為工業革命中的重要技術力量;自然科學成就為英國工業革命向廣度和深度發展提供了可能的條件。
(2)變化:美國的制造業產量大幅上升。原因:美國內戰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美國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答出兩點即可)
(3)關系:經濟發展為科技創新奠定物質基礎,科技創新能推動經濟發展。
18.(1)原因:繁榮的經濟和貿易對陸上先進交通工具的需求;四輪馬車經過技術革新后性能大為提高;羅馬帝國境內平坦的大道為四輪馬車通行創造了條件。(任意兩點)
功能:為軍事擴張奠定基礎;方便進行經濟貿易交流。
(2)方式:指示軍方提供技術支持;減免鐵路器材進口關稅;提供貸款支持;贈與鐵路公司土地。(任答2點)
(3)特點:使用流水線生產汽車,生產速度加快。影響:帶來了汽車制造業的革命。
(4)因素:經濟貿易的需求、交通工具及生產技術革新、政府的支持。(至少答出兩個要素)
19.(1)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豐富人們的飲食(或改變了北美人的日常生活);增加農作物的產量;促進人口增長。
(2)大量移民的遷入,生產技術和經驗的進步;開發和建設西部;兩次產業革命的開展;黑人奴隸制的廢除,國家的統一。
(3)示例:人口與物種的交流推動社會發展。
20.(1)新發明: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了蒸汽機車;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
(2)起源: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于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源于美國和德國。
力量:新的體制和社會結構。
(3)變化:兩次工業革命是世界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并推動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兩次工業革命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得到跨越式的發展,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使人口得到極大的增長,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大量人口移民到城鎮,推動了城市化進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尼特左旗| 疏勒县| 西华县| 岑溪市| 梁河县| 林甸县| 罗源县| 垦利县| 谷城县| 英德市| 信宜市| 吉首市| 长岭县| 大兴区| 浪卡子县| 汽车| 克拉玛依市| 南开区| 德令哈市| 祥云县| 德兴市| 万荣县| 大竹县| 含山县| 通道| 乌兰浩特市| 合阳县| 怀集县| 通化县| 江永县| 神木县| 南川市| 江阴市| 上饶市| 嘉义市| 万州区| 辽源市| 汉源县| 于都县| 乌鲁木齐市| 舒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