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綜合題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孫中山先生著作《建國方略》部分目錄《建國方略;實業計劃》(1918年)第一計劃 第一部 北方大港 第二部 西北鐵路系統. …… 第五部 開發直隸、山西煤鐵礦源 第二計劃 …… 第四部 改良揚子江之現存水路及運河 第三計劃 第一部 改良廣州為一世界港 第二部 改良廣州水路系統 第三部 建設中國西南鐵路系統 第四部 建設沿海商埠及漁業港 第五部 創立造船廠 第四計劃 …… 第五部 高原鐵路系統 第六部 設機關車、客貨車制造廠 第五計劃 第一部 糧食工業 第二部 衣服工業 ……材料二 新中國在1953年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造的新階段。這一年,在全黨空前團結的基礎上,全國性經濟規劃開始了……到1957年,國家的工業化道路已經走了幾大步,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經濟增長速度。經濟制度已經順利地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教導得到改造。國家的政治制度建設也具有了中國特色。——摘編自費正清《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孫中山先生的民生建設理想。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孫中山先生撰寫《建國方略:實業計劃》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實現孫中山先生的民生理想的。(3)綜合材料和問題,概括從近代仁人志士和中國共產黨不懈奮斗的歷史進程中所獲得的經驗。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學生:用切實方法,挽救危亡工人:自愿全體齊心,即行罷工 商人:吾輩犧牲光陰、金錢,純自出良心救國之主張 ……(1)材料一指的是近代歷史中的哪一事件?據事件中各群體的反應可知該事件在社會上起了什么作用?材料二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各民族、各政黨、各政治派別求同存異,共同抗敵……各地青年學生紛紛投筆從戎;廣大婦女積極參加抗日宣傳、救護和戰地服務;隨工廠內遷的工人不分晝夜,加班生產,支援前線;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文藝界……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華民族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摘自白崇禧將軍在《回憶八一三淞滬抗戰》(2)指出材料二所描述的這種局面開始形成的歷史背景,試從抗戰地域的廣闊性與抗戰人員的廣泛性兩個方面結合史實說明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材料三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火熱年代,全國各條戰線上涌現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選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列舉這一時期的兩位“英雄模范人物”,他們身上體現了什么時代精神?(4)綜合上述三則材料,你能得出哪一結論?以該結論為題目,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實現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中心環節是發展國家的重工業,以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因為我國過去重工業的基礎極為薄弱,經濟上不能獨立,國防不能鞏固,帝國主義國家都來欺侮我們……材料二:我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對于這種方法,過去在共產黨內和共產黨外,都有許多人表示懷疑。但是從去年夏季以來,由于農村中合作化運動的高潮和最近幾個月以來城市中社會主義改造的高潮。他們的疑問已經大體解決了。材料三 圖1 黨的好干部 圖2 “鐵人” 圖3 解放軍好戰士(1)材料一,表明我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是什么?列舉出一五計劃代表性的成就有哪些?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一五”計劃完成的重要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國“農村中合作化運動”中采取的方式是什么?“城市中社會主義改造”采取的創舉性政策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三大改造完成的歷史意義是什么?(3)據材料三,假如你是某獎項的評選人員,你會把“最佳創業獎”“最佳公仆獎”“最佳服務獎”分別頒發給誰?為什么?他們身上共同體現著哪些精神?(4)通過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我們對于國家建設經濟發展應有怎樣的認識?作為一名中學生從自身角度出發,應該怎樣去做?4.掌握歷史事件間的聯系是探究歷史的重要方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中國現代歷史事件(部分)時間 事件1949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58年 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召開(1)從表格中找出“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性事件(2)從中提取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確定一個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5.黨的歷次會議是黨奮斗百年歷史的縮影。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共八大:大會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材料二 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全面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經驗教訓1.堅持黨的領導 2.堅持人民至上 3.堅持理論創新 4.堅持獨立自主 5.堅持中國道路6.堅持胸懷天下 7.堅持開拓創新 8.堅持敢于斗爭 9.堅持統一戰線 10.堅持自我革命1.黨和人民事業不斷成功的根本保證 2.黨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的力量源泉3.黨始終掌握歷史主動的根本原因 4.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根本途徑(1)材料一中的中共八大會議的召開有何意義?(2)根據材料二提取信息,從黨百年奮斗歷史的經驗中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價值觀正確。6.歷史人物·時代潮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張 謇和孫中山大事記(部分)張 謇●甲午戰敗后,抱著“實業救國”的思想,回鄉創辦大生紗廠。 ●1899年,大生紗廠正式開始生產棉紗。 ●1904年,開始籌建分廠,并投資公益事業。紗廠在一戰期間發展迅速,獲利豐厚。 ●1905年,創辦國內第一家自建公共博物館。 孫中山●1894年,成立興中會。 ●1895年,領導廣州起義。 ●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1912年,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材料二 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從危機中把黨和國家挽救過來。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鄧小平材料三時代 偶像20世紀五六十年代 領袖人物毛澤東、周恩來;模范人物雷鋒、王進喜、焦裕祿;革命英雄江竹筠(江姐)、邱少云等。20世紀七八十年 1978年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的發表,使數學家陳景潤成為全國人民崇敬的對象,并引導年輕人對科學產生極大的熱愛;20世紀80年代,在世界大賽上創下“五連冠”的中國女排成為全民偶像。——摘編自劉鈺雯《偶像時代變遷及現實思考》(1)根據材料一,對比張 謇和孫中山在時代大潮中的救國實踐有何異同之處。(2)根據材料二,結合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具體史實,說明毛主席“多次從危機中把黨和國家挽救過來”。(3)根據材料三,概括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時代偶像崇拜的特點。(4)綜上所述,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應如何正確看待個人理想與時代發展的關系?7.1949年10月一1956年底,這一時期由于社會經濟成分和政治成分都十分復雜,所以它是歷史上的一段過渡時期,即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某校八年級同學以“過渡時期”為主線開展了項目化學習,請你參與完成相關學習任務。任務一【觀察圖示一明確歷史事件發生】(1)一組同學繪制了下面的圖示,請根據圖示補全①②③空缺。任務二【理解圖示一闡釋歷史發展進程】(2)二組同學想了解1949--1956年我國是如何過渡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請你從下面關鍵詞中任選3個詞,簡述我國如何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 一五計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三大改造8.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毛澤東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材料二:1957年和1960年農業生產情況對比表項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糧食(億公斤) 1950.5 1436 26.4棉花(萬擔) 3280 2124 35.2油料(萬擔) 7542 3405 54.9生豬存欄數(萬頭) 14590 8227 43.6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解析下列問題:(1)材料一反映了建國初期的什么狀況?為了改變毛澤東所說的狀況,黨中央在1953年制定并實施了什么計劃?此計劃的基本任務中集中力量發展什么?(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指出導致農業生產下降的兩大錯誤運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從中可以汲取什么深刻教訓?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8 分)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實施了一系列經濟政策,這些政策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53—1957年工業生產情況簡表工業生產發展情況 中國 英國 美國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速度 18% 4.1% 2.8%增產400萬噸鋼所用時間 5年 24年 15年材料二 到1956年底,全國加入農業合作社的農戶占農戶總數的96.3%,加入手工業合作社的人數占手工業者總數的91.7%;全國私營工業人數的99%、私營商業人數的8%實現了全行業的公私合營——摘編自朱玉湘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1)材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列舉這一時期中國的建設成就(2)材料二反映了我國所有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并說一說三大改造的歷史影響。(3)綜上所述,你認為國家在制定經濟政策時應遵循哪些原則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論人民民主專政》從理論上指導了建國準備工作,并用以統一各階級、各黨派、各團體參加建國準備工作的思想認識。8月5日……毛澤東提出“革命形勢日益開展,一切民主力量要加強團結,共同奮斗,以期早日消滅中國反動勢力”。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順利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摘編自張海鵬《中國近代通史》材料二 195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與《共同綱領》相比較,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向社會主義類型的國家制度的新的飛躍。據統計,1949年9月至1954年8月,中央頒布的法律、法令、法規文件達530件,初步形成了一個包括憲法、行政組織法、刑法等眾多法律在內的法律體系。——摘編自楊火林《1949~1954年的中國政治體制》材料三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對于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具有重要意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之所以能夠在中國不斷成長壯大,影響力不斷加強,是因為廣大人民群眾選擇它,人民群眾信任它,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人民代表大會在民主的基礎上集中,既尊重了多數人的意愿又照顧了少數人的合理要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理論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與眾不同的獨特性。——摘編自牟曉飛《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指出1954年憲法特殊的歷史意義,并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法制建設的成就。(3)根據材料三,歸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4)請為上述材料擬定一個恰當的主題。11.善于總結經驗和教訓,是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在社會主義探索時期,我們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現了重大失誤。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曲折前進】材料一 1956年,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根據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經在我國建立起來的新形勢,大會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摘自部編八年級《中國歷史》下冊【探索失誤】材料二 1959年至1961年,我國的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工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呈現出物價穩定,市場繁榮的新面貌。——摘自部編八年級《中國歷史》下冊【建設成就】材料三 全面的建設社會主義事業開始后,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高昂的熱情投入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艱苦奮斗,克服了重重困難,取得了巨大成就。——摘自部編八年級《中國歷史》下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中共八大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什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后,我國在經濟領域出現了哪些失誤?(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二中“1965年工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我國在工業建設和鐵路方面分別取得的成就?(4)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給我們了什么啟示?12.下面是八(7)班的同學們圍繞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這個主題開展項目化學習后整理出的思維導圖。(1)根據思維導圖及所學知識,說明經濟建設與民主法制建設的關系。(2)從思維導圖中選取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史實,圍繞“建立 鞏固”這一主題,寫一篇短論文(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合理,條理清晰。)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書信一 書信二我們考慮農民的出路(包括中農、貧農、雇農在內),只有組織起來才好……勞動互助組在農村應當是容易組織起來的生產組織形式……大家商量共同用勞力和工具來從事農耕,一定比單干的好得多。這樣就能多打糧食,多為國家出力了。——1953年董必武致良俊侄兒的家信 您信中談到咱們賣給國家余糧七百斤,這是應當的。國家正在建設之際,特別是重工業建設需要更多的資金和糧食供應,解決工廠工人和國家軍隊的需要,起到一定的作用。現在這樣做,今后更應該繼續積極做下去。——1955年1月李振華致父親的家信(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書信一中“考慮農民的出路”而采取的具體做法,并分析其意義。(2)列舉兩例書信二中“國家正在建設之際”的基本成就,并分析兩則書信內容的關系。(3)2021年,李振華的家書入選央視節目《追尋紅色家書背后的故事》,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入選理由。14.社會主義政權的鞏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核心任務,不僅奠定了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也開創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初探法制建設】材料一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決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并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54年,我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分析偉大意義】材料二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這是一場捍衛國家安全與民族尊嚴的偉大戰爭。戰士們冒著槍林彈雨沖鋒陷陣……黃繼光用身體堵住敵人的槍口,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篇章。【解讀數據關聯】材料三 1949—1954年人民代表構成數據時間 工農階級代表比例 知識分子代表比例 少數民族代表比例1949年 60% 25% 15%1954年 70% 20% 10%【展望未來前景】材料四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后,全國各族人民通過代表參與國家事務,充分體現了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原則。這一制度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1)根據材料一,設計一條適用于當時新聞報道的標題,標題可以簡明扼要地概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通過的重大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3)結合材料三數據探討,為什么工農階級代表比例的變化能夠反映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特征?(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的理解。15.回首75年來新中國走過的艱辛歲月,既有成功,也有失誤,讓我們以《回首往事,攜手共進》為題,共同探究一下共和國70多年來的風雨歷程。【奮斗與成功】材料一 建國初期,面對我國落后的工業,毛澤東感慨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還能造紙,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摘自八年級下冊中國歷史【挫折與失誤】材料二 1958年,中共八大召開之后,黨認為經濟建設的度可以更快一些,“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路線。”這條路線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愿望,這一錯誤思想的滲透,使黨和全國人民后來面臨著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困難。——摘自八年級下冊中國歷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新中國建國初期工業水平的狀況。為此我們采取了哪一重大舉措?這一舉措的完成有怎樣的意義?(2)材料二中“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導致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發生了哪兩個嚴重失誤?我們從中得到了怎樣的經驗教訓?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的工業基礎,特別是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這種落后的經濟狀況只能靠優先發展重工業才能改變。材料二:從1953年到1957年,共有596個大中型工程建成投產……1949年我國的工業總產值在國民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為30%,到1957年上升到56%;1957年的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128.5%,其中重工業比重由1952年的27%上升到1957年的49%。材料三: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農業和手工業由個體的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私營工商業由資本主義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必然使生產力大大獲得解放。這樣就為大大地發展工業和農業的生產創造了社會條件。——毛澤東在1956年一次國務會議上的一段發言材料四 :1966—1968年的國民經濟狀況(部分)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怎樣的經濟狀況? 為改變這種經濟狀況我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該措施有何特點?(2)根據材料二,概括從1953年到1957年我國工業化建設取得了怎樣的成就。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有何重要意義。(3)材料三中“私營工商業由資本主義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所有制”的過程中,國家實行什么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 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三大改造的實質和重大意義。(4)根據材料四,說說1966一1968年的國民經濟狀況。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狀況出現的主要原因。(5)從上述經濟發展的曲折歷程,你從中可以得出哪些啟示?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既不能制造汽車、飛機,也沒有冶金設備、礦山設備和大型發電設備等制造業。材料二 計劃制定后,人民群眾投入了極大的勞動熱情。到1957年底,“一五”計劃絕大部分指標超額完成。我國迅速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新興工業部門,如飛機、汽車、重型機器、發電設備、冶金和礦山設備、精密儀表、新式機床等。我國中部地區建立起一大批新的鋼鐵、煤炭、電力、機械、有色金屬、化工和軍工企業,構成我國工業布局的基本框架。“一五”期間,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摘編自陳夕總主編《中國共產黨與156項工程》材料三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憲法起草委員會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憲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礎上,全國又有1.5億人參加了討論、修改。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該過程充分發揚民主,代表了全國人民的意志。——郭大鈞《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建國初我國在工業方面面臨的狀況。(2)歷歷同學認為,“一五”期間取得的經濟建設成就,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性質并概括它頒布的意義。18.閱讀材料,完成問題材料一 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材料二 小明:真是了不起!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里,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大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真是了不起!小剛:三大改造中也存在缺點和偏差,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材料三 貝爾獎獲得者莫言的小說《蛙》中有以下描寫:"1962年秋季,高密東北鄉三萬畝地瓜獲得了空前的大豐收。跟我們鬧了三年別扭,幾乎是顆粒無收的土地,又恢復了它寬厚仁慈、慷慨奉獻的本性。”(1)是哪一年哪次會議上制定的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2)你覺得他們說得有道理嗎 請說說你對三大改造的看法。(3)材料二中小說描述的1962年高密東北鄉農業出現空前大豐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綜合上述資料,當今中國能攻堅克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前提是什么?19.某學校八年級(1)班的同學進行以“家書·家風·家國情懷”為主題的研討活動。請你參與完成下列探究。材料書信一 書信二我們考慮農民的出路(包括中農、貧農、雇農在內),只有組織起來才好……勞動互助組在農村應當是容易組織起來的生產組織形式……大家商量共同用勞力和工具來從事農耕,一定比單干的好得多。這樣就能多打糧食,多為國家出力了。——1953年董必武致良俊侄兒的家信 您信中談到咱們賣給國家余糧七百斤,這是應當的。國家正在建設之際,特別是重工業建設需要更多的資金和糧食供應,解決工廠工人和國家軍隊的需要,起到一定的作用。現在這樣做,今后更應該繼續積極做下去。——1955年1月李振華致父親的家信(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書信一中“考慮農民的出路”而采取的具體做法,并分析其意義。(2)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兩例書信二中“國家正在建設之際”的基本成就,并分析兩則書信內容的關系。(3)2021年,李振華的家書入選央視節目《追尋紅色家書背后的故事》,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入選理由。20.閱讀材料,完成相關任務。材料一: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總結了黨過去領導土地改革的經驗和教訓,提出保存富農經濟、不動中農土地、限制沒收地主財產范圍等,以減少土地改革阻力,促進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成為指導新解放區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據。到1952年底,全國除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摘編自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中國共產黨簡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特點。材料二:新中國建立了一個集中統一、比較高效的中央政府,并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支持,具有很強的組織動員能力;有蘇聯對我國的“一五”計劃建設提供全面的經濟技術援助,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沒有過的。“一五”期間工業生產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舊中國的100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有所提高。——摘編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2)根據材料二,歸納我國“一五”計劃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并列舉2項“一五”計劃期間工業生產方面的國家建設成就。(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我國經濟建設給你的啟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綜合題》參考答案1.(1)建設思想:發展實業。歷史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為經濟發展創造了相對寬松的環境;民族資本主義在一戰期間有了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要求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中國面臨著列強的經濟侵略和掠奪,民族經濟發展面臨困境。(2)做法:進行一五計劃建設,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起國家工業化的基礎,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進行三大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3)經驗:要關注民生,發展經濟。2.(1)事件:五四運動。作用:促進了社會各階層的廣泛參與,形成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浪潮,推動了民族覺醒。(2)背景: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七七事變后全民族抗戰正式爆發。說明:地域廣闊性: 正面戰場(如淞滬會戰、臺兒莊戰役)與敵后戰場(如八路軍、新四軍游擊戰)配合,戰場遍及全國;人員廣泛性: 國共合作抗日、學生投筆從戎、工人支援生產、華僑捐款捐物,體現了全民族參與。(3)人物:王進喜、焦裕祿、雷鋒等。時代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4)結論: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力量。論述:五四運動時期,學生、工人、商人聯合斗爭,迫使北洋政府拒簽《凡爾賽和約》,展現了人民團結的力量; 抗日戰爭時期, 全民族統一戰線下,不同階級、黨派共同抗敵,最終取得勝利;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王進喜等模范人物帶領群眾艱苦奮斗,奠定工業化基礎。總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人民群眾的團結與奉獻始終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動力。3.(1)原因:重工業的基礎極為薄弱,經濟上不能獨立,國防不能鞏固,帝國主義國家的欺侮;成就: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新建寶成、鷹廈等鐵路30余條;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武漢長江大橋建成。意義: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經濟建設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2)方式:和平的方法,引導農民走合作化;創舉性政策:贖買;歷史意義: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上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3)“最佳公仆獎”:焦裕祿;原因:他帶領蘭考人民治理風沙,被譽為“黨的好干部”;“最佳創業獎”:王進喜;原因:他為大慶油田建設作出巨大貢獻,被譽為“鐵人”;“最佳服務獎”:雷鋒;原因: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愛國主義、艱苦創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精神。(4)認識:國家建設經濟發展要制定符合國情的政策;要注重工業等各個領域協調發展;要依靠人民群眾等。做法: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樹立遠大理想,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等。4.(1)標志:三大改造(2)【示例一】觀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新紀元新紀元。論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好籌備工作,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中國100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結論: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好了準備,新中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新紀元。【示例二】觀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鞏固。論述: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的舉行標志著新中國的成立。土地改革廢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農民翻身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得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國家安全,提高了國際地位,維護了國際和平。西藏和平解放,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結論:新中國成立以后,通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戰爭、西藏和平解放等,從經濟、軍事和政治方面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5.(1)意義:中國共產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良好開端。(2)論題:堅持人民至上是黨百年奮斗的根本立場。論述: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人民至上。從土地革命到抗日戰爭,再到解放戰爭,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贏得了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支持。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推動國家發展。進入新時代,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綜上所述,堅持人民至上是黨百年奮斗的根本立場,也是黨永葆生機活力的源泉。6.(1)異:張謇主張實業救國,創辦實業,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孫中山主張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推動了中國近代的政治民主化法制化進程。同:都是在甲午戰敗后,民族危機加劇的背景下發生的(背景上);都是為了救亡圖存,挽救民族危機(目的上);都是向西方學習(內容上);都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等(作用上)。(2)①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失敗后,為保存革命力量,毛澤東決定向農村進軍,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逐漸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井岡山道路;②長征途中,紅軍在湘江戰役中損失慘重,毛澤東建議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③抗戰勝利后,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赴重慶談判,雙方最終達成了避免內戰、和平建國的“雙十協定”,維護了一定時期的和平。(3)五六十年代:崇拜領袖和英雄(為國家獨立和建設作出貢獻的人)七八十年代:崇拜熱愛科學和為國爭光的人。(4)看待:時代發展的大潮中,要樹立和保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個人理想同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個人理想要順應時代發展的主流等。 言之有理即可7.(1)抗美援朝;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社會主義基本制度。(2)選擇“土地改革”“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土地改革在1950 - 1952年底進行,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1953 - 1957年實行的一五計劃,促進了國家的工業化,奠定了我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1953 - 1956年的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得以確立,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了社會主義社會。8.(1)狀況:反映我國的工業水平很低(落后),基礎薄弱,而且門類不全。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發展:重工業(2)運動:“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教訓:①經濟建設必須遵循客觀經濟規律;②必須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③必須實事求是,不能盲目冒進④經濟政策的制定必須符合國情。9.(1)原因:“一五”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以下任答兩點皆可給分:鞍山鋼鐵公司、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沈陽飛機制造廠、寶成鐵路、鷹廈鐵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武漢長江大橋(2)變化: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轉變。影響: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3)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生產關系調整要符合生產力水平;制定經濟政策要實事求是,符合基本國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等。10.(1)背景: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的指導,革命形勢不斷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勝利。(2)意義: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向社會主義類型的國家制度的新的飛躍。成就:初步形成了一個包括憲法、行政組織法、刑法等眾多法律在內的法律體系。(3)優越性:社會基礎的廣泛性,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民主集中制的權威性,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具有先進性。(4)主題:民主政治的創新與發展。11.(1)主要任務:落后的農業國發展為先進的工業國;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2)原因:提出八字方針。(3)工業: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鐵路:蘭新線、蘭青線、包蘭線(任答一點)(4)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強民主和法制建設;遵循客觀經濟規律;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任答一點)12.(1)經濟建設為民主法制建設提供物質基礎,民主法制建設為經濟建設提供制度保障,經濟建設與民主法制建設是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和發展過程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共同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進步。(2)題目: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鞏固。論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鞏固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是此后我國一切進步和發展的基礎。在經濟領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使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一化”和“三改”互相影響,互相促進。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也不斷發展。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13.(1)做法:組建農業互助組、農業生產合作社,開展農業合作化運動。意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業的發展;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在農村的確立。(2)基本成就: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飛機制造廠;武漢長江大橋等(寫兩個即可)。關系:農業合作化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實現了糧食增產、增收,為“一五”計劃提供基本保障,支援了國家的工業化建設。(3)入選理由:該家書真實反映了新中國初期的時代風貌,具有歷史價值;家書展現了人民群眾對新生人民政權的認同與支持;家書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愛國、奉獻、負責任的榜樣形象;家書體現了人民群眾具有強烈的國家認同感、與國家民族休戚與共的責任感和國家利益至上的觀念;家書蘊含的精神對于當前黨的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寫兩點即可)14.(1)標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通過,開啟人民當家作主新時代。(2)偉大意義: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不僅捍衛了國家安全和民族尊嚴,還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這場戰爭展現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英勇無畏,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為新中國的發展創造了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3)原因:工農階級代表比例從1949年的60%上升到1954年的70%,反映了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特征——人民當家作主。工農階級作為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代表比例的增加體現了國家政權更加廣泛地代表和保障了勞動人民的利益,確保了人民在國家事務中的主導地位。(4)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確保了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通過這一制度,全國各族人民通過代表參與國家事務,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原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僅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權利,還為國家長治久安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治基礎。15.(1)狀況:新中國建國初期工業基礎十分薄弱;舉措:實行“一五”計劃;意義: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并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2)嚴重失誤:“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經驗教訓:經濟建設要遵循客觀規律,不能急于求成;經濟建設要立足于本國國情,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等。16.(1)工業基礎,特別是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2)我國工業總產值在國民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增加,工業總產值明顯增長,重工業比重上升。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3)贖買政策;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意義: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工農業總產值和國家財政收入下降;“文化大革命”的破壞。(5)經濟建設必須從國情出發,實事求是;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經濟建設必須遵循客觀經濟規律;必須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17.(1)狀況:建國初期,我國工業落后,特別是重工業薄弱。(2)同意。理由:1953年~1957年,我國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五年計劃”通過設定奮斗目標,有效調動各方面積極力量,動員全黨上下、社會各方為實現目標而共同奮斗,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國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1957年底,我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3)性質: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意義:確立了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奠定了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基礎。18.(1)1956年中共八大。(2)小明說的有道理,小剛說的不完全正確。三大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這方面看小明觀點正確;但三大改造后期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小剛只看到缺點而忽視積極意義是不準確的。(3)1960年開始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所以1962年高密東北鄉農業出現空前大豐收。(4)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19.(1)做法:組建農業互助組、農業生產合作社,開展農業合作化運動。意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業的發展;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在農村的確立。(2)基本成就: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飛機制造廠;武漢長江大橋等。關系:農業合作化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實現了糧食增產、增收,為“一五”計劃提供基本保障,支援了國家的工業化建設。(3)入選理由:該家書真實反映了新中國初期的時代風貌,具有歷史價值;家書展現了人民群眾對新生人民政權的認同與支持;家書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愛國、奉獻、負責任的榜樣形象;家書體現了人民群眾具有強烈的國家認同感、與國家民族休戚與共的責任感和國家利益至上的觀念;家書蘊含的精神對于當前黨的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等。20.(1)特點:有法律依據(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保存富農經濟;不動中農土地;限制沒收地主財產范圍。(2)原因:有集中統一、高效且得到人民擁護支持的中央政府,組織動員能力強;有蘇聯的經濟技術援助。成就:如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等。(3)啟示:經濟建設要符合國情;要善于借鑒經驗;要有穩定的政治環境;要重視人民的力量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