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材料題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瓦舍”這種體育場所和表演形式是宋代城市體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特征。《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開封市開展的體育項目有:棋類、蹴鞠、馬球、登高、相撲、龍舟等。還描寫了部分體育項目的賽制、服飾、器材、比賽獎品和體育人物等情況。——摘編自王俊奇《宋代體育文化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北宋體育運動的特點和出現這些特點的原因。材料二抗日戰爭時期 陜甘寧邊區明確規定,學校各項課程“都以抗戰為中心”,加強軍事常識及操練(如射擊、游擊戰等),加強鍛煉體格(如賽跑、爬山、跳高等)。20世紀70年代以來 外交上的突破,國際關系的改善,為我國全面登上國際體育舞臺創造了有利條件。1979年~1986年間,我國體育健兒奪得230個世界冠軍,打破和超過世界紀錄152次。——整理自王其慧、李寧《中外體育史》(2)根據材料二,結合史實說明不同時期中國體育發生變化的原因。(3)結合以上材料,說明體育運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2.中國不斷為全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15世紀上半葉,在地球的東方,從波濤萬頃的中國海面,直到非洲東海岸的遼闊海域,呈現出一幅中國人在海上稱雄的圖景。——摘編自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四卷·航海技術分冊材料二:中國的抗日之火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國戰場成為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中國軍民始終抗擊和牽制日本陸軍主力,從而打破了日本的“北進”計劃,遏制和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中華民族為此付出了死傷三千五百萬人、直接經濟損失一千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五千億美元的巨大代價……——摘編自韓永利《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中國抗戰地位研究》材料三: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導下,“一帶一路”倡議開創了惠及天下民生的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努力把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一帶一路”建設堅持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導向,助力其他國家走上利民、富民道路,將資金投向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項目,切實改善了落后國家民眾的生存條件。——節選自張譽馨《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天下情懷:內涵意蘊、實踐路徑與價值創新》(1)依據所學,寫出材料一表述的是哪一重要史事?寫出這一史事開始于哪一年?分析該史事對世界作出的貢獻。(2)材料二中,“中國的抗日之火”爆發的標志是什么?列舉一例戰役證明“中國戰場成為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3)材料三中,“開創了惠及天下民生”道路的中國方案是什么?既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又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有重要貢獻的中國智慧是什么?(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談談中國在哪些領域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3.中國式現代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閱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經濟與科技】材料二:【民主與法治】①這一會議上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②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③此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具有重大意義。材料三:【理論與創新】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大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獲得的與蘇聯模式不同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總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1)材料一中圖一體現出的是我國對哪一行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圖二的衛星有何重要地位?圖三城市的繁榮發展得益于我國哪一重大決策的實行?(2)材料二中①“會議”的召開有何重要意義?②會議上通過的重要法律文獻是什么?寫出③“此制度”的名稱。(3)將材料三中兩處劃線部分思想理論確立為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的會議分別是什么?(4)結合所學,概括材料三中兩例思想理論在本質上的共同點。4.每個時代都有代表性的重大工程,這些工程不但成為時代的印記,也鑄就了非凡的時代精神。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武漢修建一座長江大橋是幾代人的夢想。清朝就曾有過設想,在孫中山的《治國方略》中也有規劃,但限于當時國力薄弱,未能實施。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背景下,鐵路運輸的重要性凸現,建造大橋跨越長江天塹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當時中央指示:“修建的長江大橋應當成為一個卓越的建筑,它不但應以現代化的技術解決國家巨大的經濟課題,而且在建筑技術上還應以雄偉壯麗的外觀標志中國的新時代。”——程中原《紅色地圖:黨史記憶90年·成長地標》(1)根據材料一,分析中央下決心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與當時國家實施的什么計劃有關。材料二 紅旗渠是河南省林縣(現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從1960年2月開始動工并于1966年建成的一項大型水利工程。在修建這條著名“人工天河”的過程中,勤勞勇敢的十萬林州人民,苦戰十個春秋,僅僅靠著一錘,一鏟,兩只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這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結束了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肖力、邢洪儒《中國共產黨精神建設研究》(2)根據材料二,歸納“紅旗渠精神”的內涵。材料三 書寫中國夢:超級工程創造世界奇跡。港珠澳大橋是我國繼三峽工程、青藏鐵路、京滬高鐵之后的又一個世界級工程,承載著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全面深化粵港澳合作、加快珠三角經濟融合與振興的重大歷史使命。——《珠海特區報》(3)根據材料三,指出“港珠澳大橋”的興建有何重大歷史使命。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國際旅游發展情況(部分)材料二 我國是世界上旅游資源最豐富的國家。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旅游業率先在東部沿海地區發展起來。21世紀初,中西部地區旅游業增長勢頭強勁,尤其是西藏、陜西、四川、云南等省份旅游業迅速崛起。——摘編自王靜愛《中國地理教程》(1)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旅游業發展的特點。(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我國旅游業呈現上述特點的原因。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醫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經過西周至東漢末一千兩百余年的發展,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形成。現存的中醫藥古籍近9000種,在浩如煙海的醫學著作中,不乏集大成者。更為可貴的是,古代醫者在行醫過程中追求“大醫習業”“大醫精誠”的精神。日本、韓國等國的傳統醫學都是在中醫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摘編自王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與中醫藥文化自信》材料二 晚清民國時期,受諸多因素影響,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舉步維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確定“中西醫并重”“中西醫結合”的方針,中醫藥事業得到新發展。屠呦呦帶領科研團隊,受中醫藥文獻啟發,提取出青蒿抗瘧的有效成分,解決了抗瘧藥物失效的難題。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世界掀起中醫藥文化熱潮。——摘編自劉金紅等《中醫藥政策發展脈絡回顧及展望》(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古代中醫藥發展的特點,并舉出兩例代表性的成就。(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出現中醫藥文化熱潮的原因。7.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一詞,新質生產力之“新”,核心在于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燦爛文明領先世界】材料一【學習西方工業救國】材料二 面對中國“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看到了中國在武器裝備和科學技術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們繼承了鴉片戰爭時期“經世派”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的思想,并且極力把這一思想主張付諸實踐。……洋務運動雖然沒能救中國,卻為中國的進步、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是中國近代化鏈條上的第一環。——摘編自李侃《中國近代史》【自力自強科技發展】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決定設立中國科學院負責管理全國科學研究事業。1956年,全國科技大會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制定了首個科技發展長遠規劃一《1956年至1967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到1966年,全國科研機構已增至1700多個,從事科學研究人員達到12萬人。這為科技發展打下了基礎,尤其是“兩彈一星”。正是“兩彈一星”的出現,為中華民族崛起注入了最為鏗鏘的骨氣。——摘編自《淺論中國共產黨百年科技發展成就》(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后人紀念材料一中圖A所示人物的理由。并指出圖B所示作品的歷史地位。(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鏈條上的第一環”的理由。(3)根據材料三,概括建國初期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兩彈一星”的成功有何意義?8.科技創新引領中國邁向現代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摘編自《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國際社會看新中國75年成就)》材料二 2025年1月20日,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參加由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的座談會,受到業內關注。梁文鋒曾說過,中國的人工智能不可能永遠在跟隨,技術創新永 遠是第一優先級。值得一提的是,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是一名85后,其團隊“規模不大, 但‘人才密度’極高”,且有大批年輕人。”踏上取經路,比抵達靈山更重要。”從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宏展規劃》,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發展人工智能作出重要部署,再到各地加速人工智能賦能新質生產力,可以而定的是……我國人工智能將迎來更開闊未來。——摘編自王石川《DeepSeek爆火,創新仍在路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新中國75年科技發展成就。(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人工智能領域取得變大成就的原因。9.體育競爭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體育鍛煉是一個民族繁衍生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近代西方體育開始逐步傳入我國……洋務運動時期,在新式軍隊和近代學堂中推行西方“兵式體操”……漸而推廣至普通民眾,以達強國保種之目的。 甲午戰爭后,國民體育得到維新派的大力提倡,在梁啟超等人的呼吁下,國人逐漸認識到體育對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重要性。民國建立后,教育總長蔡元培提出“五育并舉”,將體育擺在了與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對近代學校體育的發展影響顯著。——摘編自王勃然《近代國人體育觀念的變遷》材料二:1942年9 月2日,朱德在《解放日報》上發表了祝賀各解放區運動會的舉行并致賀體育工作者的文章,并指出:“我深深感覺我們在體力上是遜于日本很多的。用這種體力去和敵人競爭,不論在戰場上,或在學習中,我們都要吃著虧的技術裝備落后的國家,在與敵人長期斗爭中取勝,所賴于比敵人更能動手動腳,十倍百倍的勤快耐勞者實多。”——摘編自《百年中華體育夢》材料三: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奧會開幕,整場開幕式貫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冬奧會的主題口號為“一起向未來”。“一起 (Together)”展現了人類在面對困境時的堅強姿態,指明了戰勝困難、開創未來的成功之道。“向未來(fora SharedFuture)”表達了人類對美好明天的憧憬,傳遞了信心和希望。口號的三個關鍵詞together, shared和 future體現了團結一致、共同努力的理念。——摘編自《中國新聞網》(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近代體育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概括朱德的相關主張,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國共產黨為“在與敵人長期斗爭中取勝”做了哪些重要努力 (3)材料三中,北京冬奧會的主題口號體現了怎樣的理念 請舉一例史實說明“人類在面對困境時,是如何‘一起戰勝困難、開創未來的。” 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中葉以前,中國交通依靠人力、畜力、水運等自然力,同時出行方式還具有明顯的等級制色彩。19世紀中葉開口通商以后,半機械化的西式馬車、人力車、自行車,以及機械化的輪船、火車、汽車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繼傳入并逐步發展,新式交通工具逐漸成為全國城市及長途交通的主導。此后,人們的出行更加快捷、舒適、方便。出行方式商業化程度大增,因而也更趨于平等化、大眾化。——摘編自李長莉《近代交通進步的社會文化效應對國人生活的影響》材料二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城市交通以居民步行為主,自行車穩步進入城市家庭。1985年起,各大城市逐步新建、擴寬城市道路網絡,公共汽車、出租車數量逐步增長。2001年后,針對城市私人汽車數量急劇攀升所帶來的交通擁堵問題,國務院要求各城市繼續推進公共汽車的發展,同時有序進行地鐵、輕軌等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并完善路況信息監控的交通廣播發布系統。2008年起,軌道交通成為各城市交通建設的重點工程。(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交通工具進步的表現,并指出其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交通的發展趨勢,并簡析我國城市交通發展的重要意義。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鴉片戰爭后,電影傳入中國,當時國人管電影稱為“西洋影戲”“電光影戲”“美國影戲”。這時的中國電影主要是以紀錄片和短片為主。1905年所拍攝戲曲片段《定軍山》是中國最早的電影。1918年富商韓子瞻在皖江會館放映使電影傳入蘭州。1932年王佐卿創辦了蘭州第一家電影院新民電影院。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政治局勢強烈影響著中國電影。蘭州市相繼引進一批愛國影片,如新安旅行團來蘭放映《民族痛史》《全國總動員》《兒童的抗戰》《保衛大西北》。政府電影放映隊播放《抗戰特輯》《八百壯士》《保衛我們的國土》等。鄭君里執導的大型抗戰紀錄片《民族萬歲》生動記錄了甘肅民眾的抗日救亡場景。抗戰勝利后,崔仲仙在蘭州創辦金城電影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影進入市場化時期,呈現出多元化和國際化的發展趨勢。首先,數字化技術廣泛應用,特效、動畫、音效等不斷創新,使中國電影迅猛發展。其次,網絡平臺催生新型商業模式,如網絡影片、付費觀影等,為中國電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再次,中國電影市場不斷開放,豐富了觀眾的選擇。另外,中國電影在文化自信方面取得顯著進展,為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貢獻了更多的力量。如《哪吒之魔童鬧海》于2025年2月18日,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3月15日,總票房位列全球影史票房榜第5名。它向世界證明,中國電影有能力、有底氣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摘編自李少白《中國電影史》,尚季芳《蘭州通史》(民國卷)等(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分別概括以上三個時期中國電影的特點。(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分別分析導致以上三個時期各自特點的原因。1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中國戰機發展狀況時期 戰機發展狀況新中國成立初期 開國大典閱兵式上,空軍只有17架飛機,且都是從國民黨軍繳獲來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 “一五”計劃期間,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國試制了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殲-5;隨后數年,我國成功仿制出殲-6和殲-7等。1969年,在科研人員的奮力投入下,第二代戰斗機殲-8首飛成功。改革開放以來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航空事業發展突飛猛進,我國自主研制了殲-20、運-20、直-20等先進戰機,2023年,我國軍用飛機總數達到了3284架,是世界第三大空中力量。(1)根據表格,概括我國戰機發展的特點并分析出現這些特點的原因。(2)請再舉一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國防領域的重大成就并談談你對國防發展的認識。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一套房,全家寬敞;一頓飯,全家上館;一輛車,全家出行。——21世紀初的流行語(1)材料一中,思考A、B兩個時期的社會發展狀況,將年代尺上的信息補充完整。(2)今天的“一帶一路”戰略和兩位偉人的實踐都是為了追求中國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請闡述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對圓中國夢的重大意義。(3)材料二體現了人們怎樣的生活水準?說明了我國人民在飲食方面的什么講究?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53年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一化三改”,到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工業總產值增長128%。1978年后,鄉鎮企業異軍突起,2001年加入WTO推動外向型經濟發展。(1)“一化”指什么?列舉兩項“一五”計劃成就。材料二 中國高鐵里程占全球60%,5G技術領先世界。2025年安徽計劃建設量子信息實驗室,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2)分析中國科技發展的時代意義。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時間 事例1951年 國家成立一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專門在香港從事珍貴文物搶救工作,其戰果包括:王獻之《中秋帖》、韓滉《五牛圖》等。1955年 前民主德國主動向中國歸還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德國士兵搶掠的3本《永樂大典》。1993年 美國工商保險公司董事長莫里斯·格林伯格,以重金購得被八國聯軍劫掠的寶云閣銅殿10扇銅窗,無償贈還中國。2007年 愛國人士何鴻燊以6910萬港幣購回流失海外的圓明園馬首銅像并捐贈國家文物局。2001年 國家文物局聯合美國紐約州地方法院追回失竊的王處直墓武士浮雕石。2014年 湖南省博物館聯系多名企業家和收藏家共同出資購回流失美國的皿方罍。材料二:文物流落之殤,是一個古老民族流血的傷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物事業迅速發展。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行;1989年,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1997年,我國加入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依靠國內立法的基礎支撐和國際公約的合作框架,我國政府與相關國家逐步展開雙邊合作。——據《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整理(1)根據材料一,歸納新中國成立后流失文物回歸的主要途徑,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流失文物回歸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物事業發展特點。(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尋回流失海外歷史文物的意義。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時間 事件1950年10月 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抗美援朝戰爭開始1964年10月 中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6月 中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1971年10月 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2001年6月 中國倡議并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2008年8月 中國成功舉辦了第29屆夏季奧運會2023年3月 在中國勸和下,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恢復了中斷七年的外交關系(1)從表格中找出文革期間所獲得的科技成就。(2)選擇材料中至少兩個相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知識自定一個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楚,符合邏輯)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產物、新境界,必須結合其發生與發展的全過程以及所呈現的階段性特征來深入理解。(一)中國式現代化奠基時期(1949—1978年)這一時期的總體特征是探索。主要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成功的基礎上,通過制度變革和道路探索,為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探尋可行之路,為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可視之為現代化起飛前的準備時期。(二)中國式現代化快速發展時期(1978—2012年)中國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社會面貌也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用短短幾十年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巨大飛躍。(三)中國式現代化走向成熟時期(2012年至今)2012年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也隨之進入一個新階段。即“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摘編自馬敏《歷史視角下的“中國式現代化”》(1)在中國式現代化奠基時期,我國取得了哪些建設成就?請列舉兩例。(2)在中國式現代化走向成熟時期,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指導思想是什么?(3)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煉觀點,并綜合上述材料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正確,至少列舉兩個史實,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有總結提升)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53年,河南安陽縣十八戶中農為了改變貧困落后的狀態,組織討論后決定大家共享生產工具,合作生產。富裕戶諷刺地說:“一伙窮光蛋想辦社哩,沒見過雞毛能上天!”材料二 幾千年的人類歷史,因為涌現出了無數杰出的英雄人物,才顯得更加輝煌、璀璨。他們或是高瞻遠矚的政治家,或是智勇雙全的軍事天才,或是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斗士,或是嘔心瀝血的科學家,他們每個人的故事,都讓我們回味無窮、受益匪淺;每個人的精神,都激勵著我們積極進取、奮發前進。(1)面對富裕戶的質疑,十八戶中農該怎么辦 請你幫他們出出主意。(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中國現代史知識,圍繞“為民族復興而奮斗的杰出人物”提煉一個論題,并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字數在150字左右字)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杰出人物是在一定歷史階段對社會發展起重大推動作用的歷史人物,包括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外交家等等。他們的思想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并比同一時代同一階級的普通人站得高、看得遠,能夠啟蒙和動員群眾起來完成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歷史任務。——改編自 羅成群《關于歷史人物的評價》(1)概括材料的核心觀點,根據材料中五種杰出人物分類并結合中國現代史(1949年至今)相關史實對觀點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不少于200字。)(2)當下中國,你心中的杰出人物是什么樣的?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50年10月,鄧稼先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回到國內,為中國核理論研究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1958年,他奉命帶領幾十個大學畢業生開始研究原子彈的制造理論。這以后的28年間,鄧稼先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線,領導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把中華民族國防自衛武器引導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摘編自楊振寧《鄧稼先》(1)根據材料,簡述鄧稼先對我國國防事業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2)閱讀以上材料,圍繞其主題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中國現代史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材料題》參考答案1.(1)特點:體育項目種類多;體育比賽較為規范;體育場所主要設在城市中的“瓦舍”等。原因:宋代商業的發展,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的不斷壯大。(2)原因:抗日戰爭時期,以服務抗戰為目標,陜甘寧邊區重視體育運動,體育課程的設置以提升學員的身體素質為主,注重實戰操練和體格鍛煉。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建交等,為中國體育登上世界舞臺創造了有利條件;改革開放后,政府加強對體育事業的重視等。(3)關系:體育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連,互相促進與影響。體育對社會的影響表現在促進人們的身體健康、社會交流與和諧等方面,而社會發展對體育的塑造則主要體現在經濟和政策的支持、促進體育事業的發展等方面。2.(1)鄭和下西洋;1405年;鄭和的遠航,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2)九一八事變;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臺兒莊戰役,第三次長沙會戰等);中國軍民始終抗擊和牽制日軍主力,打破日本“北進”計劃,遲滯“南進”侵略步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使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答出一點即可)(3)“一帶一路”倡議;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4)對外關系;世界和平與發展;世界經濟發展;民主法制建設;政治制度建設等領域。3.(1)行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地位:是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重大決策:設立經濟特區。(2)意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法律文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名稱:民族區域自治制度。(3)分別是:中共十五大和中共十九大。(4)共同點:均屬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都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從中國國情出發。4.(1)原因:在武漢修建一座長江大橋是幾代人的夢想;在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背景下,鐵路運輸的重要性凸現。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2)內涵: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3)使命:承載著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全面深化粵港澳合作、加快珠三角經濟融合與振興的重大歷史使命。(任答一點即可)5.(1)特點:中國國際旅游發展迅速;東部沿海率先發展;空間布局逐漸改善。(2)原因:旅游資源豐富;改革開放不斷推進;市場需求推動;交通事業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6.(1)特點:歷史悠久;醫學著作數量多;醫者追求道德醫術修養;影響國外醫學發展。成就:《傷寒雜病論》;麻沸散。(其他符合題意的成就亦可)(2)原因:國家重視發展;中醫藥博大精深影響大;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實踐經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維護人類公共衛生安全也需要傳承好、發展好中醫藥等。7.(1)理由: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圖B地位:《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2)理由:洋務運動開始學習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是我國近代化的開端。(3)原因:黨的正確領導;制定正確的科技規劃;科研人員的努力奮斗。意義: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8.(1)基礎前沿:數學、化學領域突破(如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生物學;戰略高技術: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探測、核能等領域領先;產業創新:集成電路、人工智能、6G、北斗導航、大飛機等產業發展。(任答2點)(2)原因:國家政策支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重視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人才密度”高,年輕人主導);黨的部署和各地推動人工智能與新質生產力結合。(任答2點)9.(1)特點:受西方影響;從軍隊和學堂推廣至普通民眾;與國家和民族利益相結合;得到政府和教育部門的重視。(2)主張:強調增強體力以應對敵人。努力:開展大生產運動;實行精兵簡政;開展整風運動。(3)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史實:面對新冠疫情,世界各國加強合作,共同研發疫苗,分享抗疫經驗,最終有效控制了疫情。10.(1)表現:交通工具種類增多,從半機械化到機械化;出行方式更加快捷、舒適和方便;商業化程度增加,趨于平等化、大眾化。歷史背景: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入侵,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交通工具;近代化進程的推動;城市化進程加快。(2)趨勢:交通工具多樣化;道路網絡不斷完善;重視公共交通的發展;軌道交通成為重點工程;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統逐步建立。意義:改善城市交通狀況,緩解交通擁堵;提高居民出行效率,改善生活質量;推動城市化進程,促進經濟發展;智能化管理,提高交通安全性。11.(1)鴉片戰爭后:中西結合;以紀錄片和短片為主。抗戰時期:關注現實;受政治局勢影響;以愛國題材為主。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化;多元化;國際化;數字化。(2)鴉片戰爭后:西學東漸(學習西方、受西方影響);中國屬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受當時技術水平限制。抗戰時期:抗日戰爭的影響;救亡圖存的需要(激發民族精神);政府倡導。改革開放以來:電影制作技術提升;互聯網提供新機遇;電影市場不斷擴大。12.(1)特點:起步低、發展速度快、從仿制到自主研制。原因:國家重視與支持、經濟實力增強、科研人員努力。(2)重大成就: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認識:國防發展是國家穩定的重要保障;科技是國防發展的關鍵;國防發展需要綜合國力支撐;人才是國防發展的核心。13.(1)補充:A社會主義過渡時期;B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意義:“一帶一路”戰略有利于我國擴大對外開放,增強經濟實力,提高綜合國力;有利于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有利于增強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3)生活水準:小康水平。講究:“吃好”,營養均衡、合理搭配。14.(1)“一化”:社會主義工業化。成就:沈陽機床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武漢長江大橋通車。(任答2點即可)(2)科技發展的時代意義:提升國家綜合實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任答2點)15.(1)回歸途徑:外國主動歸還、商業購買、愛國人士捐贈、國際友人捐贈、通過法律手段追索。原因:國家獨立、民族解放;政府對文物保護的重視;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注重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運用法律手段維護國家權益等。(2)特點:發展迅速;法制化、專業化;與國際接軌。(3)有助于填補我國對某一歷史領域認識的空白;有助于對我國歷史文化發展有更完整細致的了解;有助于傳承中華悠久燦爛文明的精華;有助于彰顯文化自信;有助于提高愛國熱情;有助于增強人民對于建設偉大祖國的信心等。(答出2點即可)16.(1)科技成就:中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2)示范一:選抗美援朝戰爭、上海合作組織、在中國勸和下,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恢復了中斷七年的外交關系。觀點:中國正在逐步成為世界性的大國。論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面臨西方國家的封鎖和威脅。抗美援朝戰爭的取得勝利,一舉改變了近代以來一直受侵略欺壓的歷史,新中國逐漸嶄露頭角。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致力于維護地區安全穩定,促進各國團結發展。中國勸和沙特阿拉伯和伊朗,體現了中國的大國擔當,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努力,促進了中東地區的和平穩定。綜上所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影響力日益增強。示范二:選抗美援朝戰爭、第一顆原子彈爆發、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觀點: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論述:抗美援朝戰爭打敗了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極大地震動了全世界,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大國姿態登上國際舞臺。我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有力地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是我國外交工作的一個重大突破,是新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的重要標志,是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和主持正義的國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當今世界復雜多變,中國為國際社會提出更多的中國主張,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世界離不開中國。綜上所述,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大國,得到世界的認可。17.(1)成就:我國實行了一五計劃,建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召開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社會主要矛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任務,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了政治協商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965年,我國首次完成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7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3年,袁隆平研制出秈型雜交水稻;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在20世紀70年代初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2)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3)觀點: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推動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論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總結。為了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1953年我國開始實行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綜合國力不斷躍上新臺階。在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結論:在中國共產黨正確領導下,中國式現代化必將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18.(1)主意: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2)論題:杰出人物是推動民族復興的脊梁闡述: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火熱年代,“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艱難奮斗,奮發圖強,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時代楷模;以錢學森、鄧稼先為代表的科學家自力更生,成功研制“兩彈一星”,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勢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是成功培育雜交水稻的第一人,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其技術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作出了重要貢獻;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在實驗中發現了有效抵抗虐疾的青蒿素,開創了治療虐疾的新方法,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符合論題和題意的史實也可,如高瞻遠矚的政治家毛澤東、鄧小平;戰斗英雄黃繼光、邱少云;航天英雄楊利偉等)總結:綜上所述,幾千年的人類歷史所涌現的杰出人物都是推動民族復興的脊梁,他們的精神,將激勵著我們積極進取、奮發前進。19.(1)核心觀點:杰出人物對社會發展起重大推動作用文章主體: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外交家五個分類各選擇一個人物事跡配合事跡的相關影響成文、史實準確答案參考分類 人物 事跡政治家 毛澤東 建立新中國、一五計劃、三大改造等鄧小平 撥亂反正、做出改革開放偉大決策、形成鄧小平理論、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等江澤民 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胡錦濤 提出科學發展觀習近平 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形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軍事家 彭德懷 領導中國人民志愿軍取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科學家 屠呦呦 研制青蒿素袁隆平 成功培養秈型雜交水稻錢學森 “兩彈一星”研制成功鄧稼先文學家 莫言 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外交家 周恩來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方針、出席日內瓦會議,中美關系正常化(2)略。20.(1)帶領科研人員成功設計了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2)觀點:國家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家的無私奉獻。論述:鄧稼先早年留學美國,畢業后放棄國外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克服重重困難,回到祖國。一生從事原子彈研究,領導中國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設計了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20世紀70年代,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面臨著糧食短缺的威脅,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經過多年的反復試驗,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水稻產量大大提升,為解決我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結論:綜上所述,偉大科學家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為國家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