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選擇題1.錢學森、鄧稼先等一大批中國科學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難,打破了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鑄就了偉大的( )A.鐵人精神 B.紅旗渠精神 C.“兩彈一星”精神 D.載人航天精神2.哪吒的形象源于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封神演義》。近年來,以哪吒為主題的影視作品不斷涌現。哪吒的形象在不同歷史時期有所變化,這反映了( )A.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B.社會價值觀的不變C.藝術形式的單一 D.人們想象力豐富3.1970年4月,當全國人民聽到在太空上轉播“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呼兒嗨喲……”的歌曲時無比興奮,這是因為( )A.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B.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試制成功C.強優勢轉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 D.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4.下表是全國公共體育場地設施新建情況表。從中可以看出( )年份 新建體育場地(萬個) 場地面積(萬平方) 經費投入(億元)1978 0.1824 373.83 4.472020 317.34 309900 47A.體育健兒水平不斷提高 B.體育場地布局合理C.全民健身目標已經實現 D.重視發展體育運動5.在全面深化改革戰略舉措的指引下,我國民生事業持續改善,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較高增長、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棚戶區改造穩步推進、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體系不斷健全。材料說明中國共產黨( )A.已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 B.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C.建成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D.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6.“1959年,一批中國最優秀的科學家突然從公眾的視線里消失了,甚至連家人也不知道他們去了哪里。直到五年后,這個謎底才隨著大西北戈壁荒原上升起的蘑菇云得以揭開。”“謎底”是我國成功研制( )A.原子彈 B.“長征”運載火箭C.人造地球衛星 D.“神舟”系列載人飛船7.歷史史實是指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解釋是對史實的分析或評判。下列各項中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兩彈一星”的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B.1972年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表了《聯合公報》C.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D.鄧小平同志多次系統闡述“一國兩制”的構想8.2024年9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向太平洋公海海域成功發射1發洲際彈道導彈。回首過往,打破了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國防實力的是( )A.航空母艦交接入列 B.“兩彈一星”研制成功C.青蒿素提取與運用 D.“雜交水稻”研究推廣9.據統計,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3678.7億元,2022年達到1210207億元;197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3元,2022年為49283元;1978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4元,2022年為20600元。這些數據變化說明了( )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 B.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C.我國外交事業實現新突破 D.改革開放取得顯著成效10.2024年4月30日,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航天員湯洪波、唐勝杰、江新林安全順利出艙,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同一領域取得的成就是( )A.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 B.第一艘航母“遼寧艦”交接入列C.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D.發現了能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11.4月24日是“中國航天日”(如圖所示),也是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的周年紀念日。下列與之相關的科技成就是( )A.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B.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C.第一顆導彈試爆成功 D.秈型雜交水稻成功培育12.新時代工匠精神包括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核心內涵。下列人物發揚新時代工匠精神的是( )A.榮宗敬、張謇 B.邱少云、黃繼光C.焦裕祿、雷鋒 D.袁隆平、屠呦呦13.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吃穿住行、消費觀念發生了質的變化,從簡單的一日三餐到“綠色食品”,從粗衣土布到名牌服裝,從自行車到私家車,無不體現了時代的更替和社會的進步。這一進步的根本原因是( )A.人們的物質生活更加豐富 B.“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C.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D.改革開放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14.某歷史研究小組準備籌辦新中國科技成就展覽,設計了三個板塊,其中①處應選( )板塊 太空漫步 糧食安全 生命健康內容 神舟七號宇航員完成出艙任務 ① 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發現青蒿素A.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B.我國完成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C.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D.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業的全部自給15.1944年6月,美國副總統華萊士訪問蘭州帶來“蜜露瓜”種子,蘭州市農科所多年研究改良,培育出新品種。后取其瓜皮純白,源于蘭州之意,命名為“白蘭瓜”,其逐漸成為蘭州特色瓜果之一。據此可知,食物物種傳播( )A.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 B.影響了人們日常生活C.改變了當地飲食結構 D.決定了當地經濟發展16.下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按時間先后排列正確的是( )①完成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②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③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④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④① D.④②③①17.九年級某班同學進行研究性學習,他們編寫了部分共和國大事記。據此分析我國取得這些舉世矚目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2003年,神州五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 2012年,“遼寧艦”交接入列 2017年,我國生產的C919大型客機首飛A.制造工業進步 B.國防實力增強 C.綜合國力提升 D.教育事業發展18.某同學在進行主題學習時查閱了“神舟號”從首次載人飛行到完成中國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會師”的相關資料。其學習內容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A.傳播世界的文化 B.傳承創新的科技C.經濟崛起的奇跡 D.民族復興的實現19.1967年英國泰晤士報報道:“中國把氫彈爆炸的時間選在聯合國大會辯論開始前,而且速度快的令人不可思議,如果我們繼續假裝中國還是個弱國,那就太瘋狂了,趕緊讓他們進安理會吧。”泰晤士報的這一報道說明我國發展核事業的重要意義在于( )A.提升了科技研究的水平 B.為中國重返聯合國創造了條件C.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 D.推動了兩極格局向多極化發展20.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錢學森的頒獎詞:在他心里,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后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范。這展現的精神內涵是( )A.助人為樂 B.艱苦奮斗 C.平等友愛 D.勤儉節約21.某紀念館展品中有“鐵人”王進喜的鋁盔、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標本、楊利偉的航天服。這些展品共同體現的精神是( )A.改革創新勇攀高峰 B.艱苦奮斗無私奉獻C.獨立自主和平發展 D.民主法治公平正義22.2025年春晚舞臺運用了大量前沿科技,如8K超高清直播、虛擬現實互動等,為觀眾帶來了沉浸式的視聽盛宴。這些科技元素的運用,與哪一事件所展現的科技突破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最為相似(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打破了國際核壟斷B.袁隆平育成雜交稻,提高了糧食總產量C.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助力全球抗擊瘧疾D.北斗系統全面建成,提供精準定位服務23.某同學在學習《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一課時,整理出如下表的成就。這些成就表明,我國( )經濟總量 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總量達到約95萬億元,顯示出經濟增長的穩定性醫療保障 全民醫療保障體系初步形成,覆蓋人數超過13億航天工程 2024年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和與空間站的對接A.綜合國力的提升 B.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C.貫徹新發展理念 D.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24.2025年2月6日,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先生逝世,他曾帶領團隊于1970年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列選項與上述成就屬于同一領域的是()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神舟五號的發射升空C.秈型雜交水稻成功培育 D.青蒿素的提取與發現25.2025年2月6日,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先生逝世,他曾帶領團隊于1970年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列選項與上述成就屬于同一領域的是(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神舟五號的發射升空C.秈型雜交水稻成功培育 D.青蒿素的提取與發現26.2017年,我國研發人員總量達到621.4萬人,是1991年的6倍,科技回新隊伍不斷壯大、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創新高,2002年首次突破國內生產總值1%,2017年提升2.13%,整體上已超過歐盟5國平均水平。關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科技發展的特點,可以從材料中得出的是( )A.科研人員多 B.發展迅速 C.投資多 D.國際合作密切27.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和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齊聚“天宮”,實現中國 人在太空的第5次“會師”,從而詮釋了“夢雖遙,追則能達”。20世紀70年代,中國人筑夢航天的重要成就是(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神舟一號飛天試驗成功C.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D.神舟五號載人飛天成功28.1992—2024年我國先后成功發射18艘神舟飛船,先后將20多名航天員順利送入太空,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我們的“太空之家”遨游蒼穹。這主要體現了我國的( )A.文化實力 B.國防實力 C.外交實力 D.科技實力29.要研究鄧稼先為“兩彈”研制作出的貢獻,以下屬于一手史料的是( )A.電影作品《鄧稼先》 B.鄧稼先遺留手稿和日記C.書籍《兩彈一星元勛傳》 D.中外科學家故事——鄧稼先30.楊振寧曾在悼文中寫道:“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鄧稼先的巨大貢獻有( )A.成功發射神舟一號無人飛船 B.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C.“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D.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31.學習歷史需要區分歷史史實和歷史結論。歷史史實是指客觀存在的歷史人物或事件,歷史結論是關于史實的基本判斷和基本觀點。下列表述屬于歷史結論的是( )A.1967年,我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B.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C.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D.20世紀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32.國務院于2025年1月13日印發《“高效辦成一件事”2025年度第一批重點事項清單》,包含了新車上牌、個人創業、結婚落戶、家電以舊換新補貼申請等項目,云南、內蒙古等省高度重視,迅速開展了實施工作。這主要體現了我國( )A.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 B.社保體系不斷健全C.重點關注人民的就業問題 D.堅持人民利益至上33.下表是小明同學設計的展板。該展板最合理的主題是( )1959年電影《林則徐》上映 1979年大型舞劇《絲路花雨》首演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A.祖國統一 B.科技創新 C.文化繁榮 D.國防進步34.為加強對原子能研究試驗工作的領導,1962年11月,我國成立中央十五人專門委員會,在周恩來的親自主持下,委員會以組織和協調各方面力量為核心任務,及時解決了原子彈科研、生產和建設中的100多個重大問題。僅僅不到兩年,我國便成功引爆第一顆原子彈。這反映出( )A.自主研發引領科技進步 B.武器升級提高國際地位C.國家力量助推科技發展 D.科技創新增強國防力量35.當代科技:2025年安徽兩會提出“量子科技產業園”建設,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至( )A.曼哈頓計劃 B.863計劃 C.人類基因組計劃 D.阿波羅計劃36.2024年11月4日凌晨,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3位航天員結束了192天的“太空出差”,回到地球家園。回首半個世紀前,我國實現在航天領域首次突破的事件是( )A.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B.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C.袁隆平育成秈型水稻 D.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37.以圖證史是通達史實的一種重要方法。如下所示圖片( )A.再現哪吒形象的誕生與演變 B.表明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C.反映改革開放后的藝術潮流 D.體現創作題材的不斷豐富38.1983年,美國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此后,世界各國相繼制定了本國的高技術研究發展戰略,國際高科技競爭的形勢催生了中國“863”計劃的出臺。由此可知,“863”計劃( )A.反映了國際形勢的緊張與動蕩B.調動了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C.體現了國家對科技發展的重視D.改變了西方國家的科技優勢39.1947年,全國有綜合性大學55所、工科院校18所,到1957年綜合性大學減少到17所,工科院校則增加到44所。在專業的設置上,工科專業的比重急劇上升,文、法、商等專業的比重急劇下降。高校院系和專業的調整( )A.適應了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B.促進了義務教育的普及C.背離了“百花齊放”方針 D.提高了國民的科技素質40.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取得的科技成就有( )①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②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③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④長篇小說《紅巖》問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1.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城鄉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跳槽”、“緩就業”、“自主創業”、“自主就業”等新鮮詞匯頻繁出現,這反映了( )A.生活水平的提高 B.就業觀念的變化C.綜合國力提升 D.醫保制度的建立42.1956-1976年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的時期。這一時期,盡管經歷了嚴重挫折,但依然取得了許多重大成就。以下對這一時期成就的描述,正確的是( )A.成功發射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神舟一號”,標志著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重大突破B.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為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作出突出貢獻,且該成果誕生于這一時期C.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有力促進了經濟交流,它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成就D.大慶油田的開發,使我國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這一成果主要取得于改革開放之后43.“假如生命終結后可以再生,我仍選擇中國!”這是鄧稼先對國家深深的熱愛之情。1950年鄧稼先拒絕美國優渥的待遇,回到國內,為我國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他被譽為( )A.“兩彈元勛” B.黨的好干部C.解放軍好戰士 D.“雜交水稻之父”44.下列素材全部屬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科技成就”這一主題的是( )A.《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神舟五號升空》、《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B.《東方紅一號》、《“祝融號”火星車》、《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C.《秈型雜交水稻的種植》、《東方紅一號》、《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D.《殲-5試飛》、《秈型雜交水稻的種植》、《東方紅一號》45.1956—1966年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在這一時期我國克服了重重困難,取得了巨大的建設成就。下列成就屬于這一時期的是( )A.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B.完成了人工合成牛胰島素C.第一代秈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D.我國第一顆氫彈成功爆炸46.2024年9月 19日,我國第59顆,第60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工程正式收官!回顧“中國星座”30年建設歷程,無數科研人員聚力攻關,以“中國方案”成就了一流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據此可知,北斗系統反映我國( )A.開放合作,學習先進技術 B.百折不撓,踐行科技強軍C.艱苦奮斗,改變落后局面 D.自主創新,成就國家名片47.華中農業大學李國田教授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創制了平衡廣譜抗病性與產量的新基因RBL1△12。試驗證明,該基因在田間稻瘟病害發生情況下可挽回約39%的產量損失。這表明( )A.科教興國戰略取得顯著成效B.原子能技術廣泛運用于社會生活C.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D.生物技術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48.微信支付、刷臉支付、數字人民幣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出現,大大便捷了人們的生活。這反映出(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人們消費觀念在不斷變化C.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 D.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49.下列是某同學開展的歷史探究活動,請你為他選擇一個合適的主題( )A.航天科技,遨游太空 B.創新驅動,科技創新C.舉世矚目,大國外交 D.便捷支付,多樣出行50.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民掌握時間的方式發生了這樣的變化:50年代看天上(太陽),70年代看墻上(掛鐘),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尋呼機)。這主要反映出我國( )A.基礎設施建設完善 B.交通通信往來便利C.傳統思想觀念更新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51.所謂“非接觸式”服務,就是最大限度地減少服務人員與顧客之間的接觸,讓顧客能夠借助智能設備自主選購產品。而在當前“非接觸式”的服務已經滲透進大多數人的生活,小到點外賣、上網課、視頻會議;大到火車站的人流無感測溫、各區塊的無人機巡邏等。這些現象反映了( )A.交通運輸業推動餐飲業發展 B.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C.科技發展改變人們生活方式 D.人們的出行方式出現多元化52.“兩彈一星”的成功,是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以錢學森、鄧稼先為代表的一批中國科學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難取得的偉大成就,這項成就( )①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②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③建成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④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53.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遙十九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續寫“飛天傳奇”。下列選項與上述成就屬于同一領域的是( )A.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B.1965年,我國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C.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D.2012年,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54.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其靈感來源于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天問”象征著一種薪火不息的精神傳承,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下列詩句最能體現這種精神的是( )A.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B.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C.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D.路沒沒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55.1969年,北京地鐵建成,出行大大方便,于是手表成為人們出行的重要計時器,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高鐵和網絡的發展,手機和網絡作為購票的工具更加迅速快捷。此外,手機和互聯網還廣泛用于支付、購物等。這表明( )A.現代工業打亂了正常的生活節奏B.交通開始把全世界連為整體C.互聯網深刻改變著生活方式D.互聯網使得城市交通向四周輻射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選擇題》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D D D A A B D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D D C B A C B B B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B D A A A B C D B D題號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答案 C D C C B A B C A B題號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答案 B B A C B D D D B D題號 51 52 53 54 55答案 C B C D C答案第2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