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綜合題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材料二 面對中國“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看到了中國在武器裝備和科學技術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們繼承了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的思想,并且極力把這一思想主張付諸實踐。洋務運動雖然沒能救中國,卻為中國的進步、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是中國近代化鏈條上的第一環。——摘編自李侃《中國近代史》材料三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在尖端技術領域匯集了一批高水平的專家,開展了一些科研工作。同時,蘇聯政府也表示愿意在原子能及導彈技術方面給予中國援助。1958年,中共中央決定成立國防科委,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已初步建立了比較配套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摘編自姬文波《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國防科技工業領導管理體制的形成和發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在圖A圖B、圖C中任選一幅,談談后人紀念該歷史人物的理由,(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鏈條上的第一環”的理由。(3)根據材料三,分析20世紀五六十年代促進中國科技發展的因素。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例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的成就。(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談談科技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的傳統節日基本上是以二十四節氣為線索進行的,都與農時緊密相連;中國的傳統節日還具有濃厚的家庭倫理特色,闔家團圙成為中國傳統節日的主旋律。節日還是古代統治者推行禮樂教化的工具,通過節日的歌舞升平與民同樂,制造歡樂祥和的氣氛,是維護統治的有效方式。——摘編自秦永洲《中國社會風俗史》材料二 春節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情感內涵。人們利用春節定期進行傳統文化實踐與教育,使中華文明通過春節文化活動得以世代相傳,使人能夠鮮明地認識到自己民族歸屬和國家歸屬,并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使人成為具有“四維”(禮義廉恥)“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中國人。材料三 隨著現代化社會的深入發展,傳統節日環境氛圍的日漸式微,出現人們缺。對節日的文化理解、社會參與度降低等問題。同時,商品經濟環境下,人們過于強調節日休閑與消費文化,而忽視了節日的文化屬性,間接加快了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流失。——摘編自劉明等《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教育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與方法》(1)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傳統節日的特點。(2)據材料二,歸納春節的文化功能。(3)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材料三反映的現象。3.時代楷模·強國之魂。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清朝楊昌浚在《恭誦左公(注:左宗棠)西行甘棠》中寫道:“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譚嗣同被捕后,在獄中寫下:“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上?!渡虉蟆吩u價孫中山:“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敵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艱難寢饋食息”材料二 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是從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時勢中產生的偉大人物,都是從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抵御外敵入侵、反抗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艱苦卓絕斗爭中產生的偉大人物,都是走在中華民族和世界進步潮流前列的偉大人物?!暯?br/>材料三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被譽為“兩彈元勛”。他的一生充滿了對祖國的忠誠與奉獻,1986年,鄧稼先因癌癥去世,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仍牽掛著核事業。王進喜是大慶石油工人,面對極端的困難,他帶領工人們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鉆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水保開鉆,最終打出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油井。(1)概括與材料一相關的歷史事件,并比較這些事件中救國實踐的不同。(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具體事例,說明“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是走在中華民族和世界進步潮流前列的偉大人物”。(3)根據材料三概括其體現的精神內涵。綜上所述,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應如何繼承前輩的遺志報效祖國。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服飾變遷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服裝 中華人氏共和國成立后,老百姓的服裝樣式大都保留民國風格,衣服面料主要是機織“洋布”,粗棉布或麻布。最能體現一個人身份的服裝款式是中山裝,最受人們歡迎的則是軍裝。一般民眾最常穿的衣服不外是黑、灰、藍和軍綠幾種顏色,這樣的流行延續十多年。今天的服飾 改革開放后,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化纖織物——“的確良”,這種面料可以印染出各種鮮艷的色彩。隨著中國不斷打開開放大門,許多境外影視作品被引進國內,劇中的男女主角的衣著打扮,很快就能成為街頭巷尾的流行元素?!案枷褡摺薄傲餍惺裁创┦裁础?。材料二 自1979年對世界敞開國門以后,西方現代文明迅疾涌入質樸的中國。如今,世界最新潮流的時裝可以經由最便捷的信息通道——電視、因特網等瞬間傳到中國。國內的著裝者也迎來了個性服裝時代,迎來了百花齊放、五彩繽紛的服飾藝苑的美好春光。——摘編自徐靜主編《中國服飾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改革開放前后我國大眾服飾的變化。(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一與材料二之間的聯系。(3)請結合日常生活舉出你身邊出現的服飾新變化,并談談你的感受。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截至2010年底,中國的鐵路營運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以來全國鐵路實現了幾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運營效率。公路運輸也獲得較快發展。全國建立起比較密集的公路網,在黃河、長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設了一座座公路大橋,許多偏遠閉塞的山區也通了汽車。到2020年底,中國高速公路里程已達16.1萬千米,位居世界第一。——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材料二:2018年底,四川甘孜州首條高速——雅康高速全線通車,開通僅一年后,2019年甘孜州接待游客達3300萬人次,同比上漲48%,綜合收入363億元,同比上漲63%。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的開通,使香港至珠海的公路交通由3小時縮短至20幾分鐘,增強了香港及珠江東岸地區經濟輻射帶動作用,充分挖掘了珠江西岸的發展潛力。——摘編自陸化普《可持續發展·中國這十年》(1)據材料一,指出我國交通發展的特點(2)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分析交通發展帶來的影響(3)綜上所述,請舉出一例家鄉的交通成就,并談談你對交通發展的認識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普通人家出行一般是自帶干糧,但由于火車運行速度慢,一趟旅程常常是以天為計量單位,因此在火車上也常常挨餓。當然,那個年代的火車也有餐車,但以當時的物價,幾毛錢一份的飯菜,是大部分人心中的美好奢望。到了80年代,隨著人們出行的需求提升,火車的乘坐條件開始變好,也能看到站臺上叫賣食品的商販。——摘編自《火車上的飲食變遷》材料二 2017年,鐵路12306互聯網訂餐平臺上線,受到廣大旅客的歡迎。高鐵列車掃碼點餐系統僅需在開通掃碼點餐業務的高鐵列車上粘貼一張開店碼標簽,并在每個座位扶手上粘貼一張點餐碼標簽。旅客在乘車途中有購物需求時,用手機掃一掃扶手上的點餐碼,即可進行點餐、購物。餐服人員收到訂單通知后,會在30分鐘內把商品送到旅客手中。——摘編自費漢明《基于鐵路12306互聯網訂餐平臺的高鐵列車掃碼點餐系統設計與實現》(1)據材料一,指出20世紀60—80年代人們乘坐火車解決吃飯問題方式不同的原因。(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2306訂餐系統能夠實現的條件。(3)請你對火車餐飲的進一步發展提一條合理化建議。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李時珍歷時27年著《本草綱目》,記載藥物1892種,附圖1109幅。他在《凡例》中強調:“雖曰醫家藥品,其考釋性理,實吾儒格物之學。”明清時期,中醫理論與臨床經驗結合更加緊密,出現《溫病條辨》等專著。(1)概括李時珍的醫學貢獻,分析明清醫學發展的特點。材料二 1950年全國衛生會議提出“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方針。2023年《“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要求建設30個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推進“互聯網+中醫藥”服務。(2)比較新中國初期與當代中醫藥政策的異同。(3)請為中醫藥國際化提出一條建議。8.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歷史傳承的重要載體,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十五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材料二 當羅馬教廷質詢卜彌格(波蘭傳教士,被譽為“波蘭的馬可·波羅”)“何以不多帶中國侍從俱來 ”這一疑問時,卜彌格解答原因有三:其一,‘蓋因華人體質不強不適于長途旅行’;其二,“中囚人之自尊心,使之自負其政治其學識、其財富皆優于他國”·其三,……材料三 文明間的文化賬不宜算得過細,但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是,近代以來西方文明藉以對其他文明產生深刻影響的東西,不是某種與生俱來的優秀“文化基因”,而是現代資本主義和直接相關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理念。因此,各文明間的關系應當這樣描述:你追我趕,不相伯仲,既無永遠的領先,亦無永遠的滯后。(1)材料一中,孔子“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請列舉他的教育主張。(2)根據材料二,概括卜彌格認為阻礙中國人遠赴歐洲的原因。結合所學識,分析這對中國造成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面對世界文化多樣性,談談我們應該如何堅持文化自信。9.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 七十年前的今天,毛澤東同志在這里向世界莊嚴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一偉大事件,徹底改變了近代以后一百多年中國積貧積弱、受人欺凌的悲慘命運,中華民族走上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壯闊道路。七十年來,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今天,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撼動我們偉大祖國的地位,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摘自習近平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1)根據材料,以世紀、年代的呈現方式,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間。(2)閱讀以上材料,圍繞其主題提煉一個觀點,運用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10.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戊戌變法期間,總理衙門頒布的《京師大學堂章程》規定:“小學堂畢業授予生員,中學堂畢業授予舉人,大學堂畢業授予進士。”讀書人進入新式學堂的動機得到了強化。此外,在大學堂“設管學大臣一員”“略如管國子監事務大臣之職”,下設總辦、提調、司員等官職,形成一個較為緊密的系統,其職責是“節制各省所設之學堂”。另外,這個改革主張保留了一些基層文官們選送優秀子弟給中央的權力,縮減章程對官員造成的影響,考慮到了中西國情的相互融合。——摘編自陳睿騰《晚清戊戌變法時期的教育改革經驗與現代啟示》材料二 民國初期的平民教育,在等級、財產、年齡上無任何限制,具有受教育傾向的平民都可接受這種教育。在正規國民教育中,傳授先進知識是教育的主要內容,這只是局限于知識分子層面,與底層平民缺乏必要的聯系。而平民教育所研究的對象和結果,無一例外地應貼近人民的實際生活。……平民教育思想家在深入的社會實踐調研后,創新出了新的教育方法,即對國內不同群體的平民,采取三大教育方式:學校式、社會式、家庭式教育方式,具有極強的針對性。——摘編自吳亮、王津《民國時期平民教育思想特點述評》材料三 1982年頒布的《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首次將教育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重點寫入執政黨的大會決議。1983年“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提出將教育現代化推升至新高度。1993年出臺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加大教育的開放力度,要敢于創新”。1999年,《面向21世紀教育城行動計劃》吹響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號角。——摘編自張伊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教育現代化:演進、特征與路徑》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歸納戊戌變法時期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拉開戊戌變法運動序幕的歷史事件。(2)根據材料二、概括民國初期平民教育的特點。(3)根據材料三、分析新時期中國教育的發展趨勢。(4)綜上,談談你的認識。1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78年陳真人均住宅面積只有6.7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為8.1平方米。改革開放后,人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城市里的許多人告別了擁擠的大雜院,搬進了規劃整齊的居民小區,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單元房,許多農村的情況也有明顯好轉,磚瓦房代替了土坯房和茅草屋。 ——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材料二 近年來,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不斷完善我國住房保障體系。如199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為對象的經濟適用住房供應體系。2007年《國務院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要求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為重點的政策體系等。——據《央廣網》整理(1)據材料一,概括我國居民的生活發生的變化。(2)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我國居民的生活發生上述變化的原因。(3)綜合以上探究,對于我國政府的治國理念,你有何認識 12.國家實力·多層影響。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宋代是我國古代書籍出版業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書籍生產與消費的繁榮是基于經濟及手工業的發達……太祖推行科舉改革的理念、龐大的文人官員隊伍為宋代書籍出版造就了一支具有等量效應的國家出版團隊,平民教育開拓了書籍出版的社會空間。而且宋代科技全面進步也助推出版業的新發展,比如偉大發明者畢昇就做出重大貢獻。——摘編自田建平《宋代出版史》(1)根據材料一,我國古代書籍出版業在宋代達到“黃金時期”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二 1919年以來,中國外交呈現出10年一小變、30年一大變的周期性變化。每隔30年左右為一個大周期,迄今已經歷了三個周期,這三個周期的起點分別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個周期,中國的外交政策都會出現戰略性調整。中國外交的這種周期性變化是中國與國際上其他力量實力對比的變化以及國內形勢與國際局勢聯動的必然結果。——摘編自劉勝湘《中國外交周期與外交轉型》(2)根據材料二畫線部分的三個時間節點,結合具體史實,說明中國外交周期性變化是“必然結果”。材料三 縱觀45年改革開放歷程,我國成功實現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生產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大解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走出一條在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邁向富強的嶄新道路。——摘自國家發展改革委體制改革綜合司《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與深刻啟示》(3)根據材料三,列舉兩例改革開放的具體舉措,并總結中國走出“擺脫貧困、邁向富強的嶄新道路”的歷史經驗。1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集會,紀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中方認為,總結國際關系實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印方認為,如果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所有國家相互關系中獲得認可,那么世界就幾乎不會有任何沖突和戰爭……中國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積極倡導者和堅定實踐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載入了中國憲法,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基石。中國是當代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習近平《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材料二時間 歷史事件1956年7月19日 中國第一架國產噴氣式殲擊機殲-5首飛成功1964年10月16日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后升起的蘑菇狀煙云1970年12月26日 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材料三 今年是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新中國雖未能馬上走進聯合國的會場,但卻始終秉持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矢志不渝站在公平正義一邊、站在人類進步一邊、站在發展中國家一邊……以正義之師行正義之舉,有力支持了亞非拉國家的正義斗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對國際關系和國際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鄭歸初《光榮重返積極作為——新中國與聯合國的故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推動國際關系發展起到什么作用?列舉中國在當代國際體系中的一個貢獻。(2)從材料二中任選一歷史事件,說明其歷史價值。(3)綜合上述材料,寫出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的原因。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59年8月18日,河南省魯山縣張官營公社黨委給魯山縣委送去一張喜報,全文如下:縣委:張官營公社于8月14日創造了“一斤玉米蒸五斤饃”的經驗,全公社已經推廣。創造的經過是:把玉米煮到五六成熟時撈出,晾半干后磨面,過細籮,出面率為118.3%。再以六分之一的面加水煮成飯糊,和下余六分之五的面一起攪勻,裝籠蒸熟即成。每斤玉米平均蒸饃五斤一兩九錢,比舊做法產量增加兩倍以上。這是不動鐮刀的大增產,并具有許多好處。特報喜,請驗收。——摘編自《“三年困難”時期的糧食增量發明》材料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城市居民的主食消費為主的比例在縮小,動物性食物消費增多,呈現營養均衡的態勢。近年來,得益于手機、網絡的迅猛發展,外賣訂餐在人們的日常飲食生活中流行起來。在一定程度上,外賣訂餐是當今人們飲食生活的便捷化、社會化的重要體現。在城市居民閑暇時間增加,社會流動加速,旅游業有較大發展,帶動休閑食品的消費浪潮,休閑食品逐漸成為新都市生活不可缺少的伴侶。——摘編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變遷研究》(1)據材料一,分析“喜報”喜在何處。搞這種“不動鐮刀的大增產”的目的是什么?(2)據材料二,概括近年來國人飲食生活的特點。(3)綜合上述探究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們飲食生活變化給你的啟示。1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20世紀70年代,中國在對國際形勢分析之后認為應當從中美對峙中脫離而出,利用美蘇矛盾對付蘇聯。同時美國內憂外患,也有聯合中國牽制蘇聯的意愿。在此國際背景下,1971年3月,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第31屆世乒賽為雙方創造了合適的契機。比賽期間美國團長與時任國家體委國際司副司長宋中主動交談,表示友好,希望美國選手能訪問中國,學習乒乓球技術。同年4月14日,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會見美國乒乓球代表團,此舉震動全球朝野。當天,美國總統尼克松發表聲明,終結美國實行長達20年之久的對華貿易禁令。——摘編自《“乒乓外交”50年:試論新中國成立后乒乓球在體育外交中的作用》材料二:1981年,胡耀邦接見獲得世界冠軍的中國女排時說:“球打好了,對我們民族有精神上的作用,政治上的作用。我們經濟好轉了人家不一定知道,我們球打好了,一下子全世界都知道了?!?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期間,鄧小平講道:“體育運動搞得好不好,影響太大了,是一個國家經濟、文明的表現?!?br/>——摘編自《冬奧外交:新中國體育外交的賡續與發展》(1)據材料一,概括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改善的因素。結合所學知識,說一說中美關系的改善對我國有何影響。(2)據材料二,分析體育對我國外交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3)綜上所述,談談你在外交發展方面獲得的啟示。16.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整個社會充滿了新氣象。這是工農大眾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面對舊社會留下的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必須艱苦奮斗,進行革命和建設。在服裝上,當時的“時髦”是與革命緊緊相連的,與解放區、工農大眾相似的、相聯系的,才是美的。因此,風行全國的是工人穿戴的工裝衣褲和農民穿戴的草帽、短襖、肥褲,毛式制服、列寧裝等成為城鎮居民和青年的主要服飾。材料二 1984年9月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在一次視察工作時說:“要解放思想,大膽穿起美的時裝”。從此,“時裝”重新進入市場。一批批時髦的時裝把人們裝點得多姿多彩.90年代后,時裝的發展更是出乎人們的想象,西方新潮的時裝能夠很快在國內出現,2001年10月在上海舉行的APEC(亞太經合組織)高級峰會上,各成員國領導人身穿精致的唐裝神采奕奕在會議上亮相,使全世界領略了中國服裝的風采,更讓中國人民為自己國家的優秀服裝自豪。——以上材料均摘自顧建華著《衣食住行話文明》(1)根據據材料一,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們的服飾體現出怎樣的精神風貌。(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時裝”重新進入市場的主要原因。并概括此后“時裝”發展對老百姓和國家的主要影響。(3)綜合上述材料和問題,歸納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服裝發展變化的趨勢。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自行車約在19世紀60年代傳入我國,一度由于造價高昂以及當時的道路顛簸不平,難以操控而飽受冷落,僅作為宮廷貴族的娛樂工具。民國時期,自行車開始在洋行職員、學堂教員等相對中高階層群體中普及。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間里自行車供應仍非常緊張,一輛自行車售價高昂且要憑票購買,“騎著倍兒新的自行車,帶著彩花的暖水瓶”成為新人成婚的標志。1978年后,自行車產量快速增長,在鄉村,自行車能頂一個勞動力。2013年后自行車逐步被電動車等替代,功能也逐漸從代步向健身休閑轉變。——摘編自張焱《新中國設計簡史》(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自行車傳入我國的時代背景。根據材料,概括自行車在中國社會中的發展趨勢。(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以來自行車的發展反映出的社會變遷。并談談自行車的發展變化帶給你的啟示。18.閱讀材料,探究問題。材料一:1953年中國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礦———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煤礦建成投產。1955年新中國第一套6000千瓦火力發電機組在上海組裝成功。1955年中國第一塊國產手表在天津誕生。1956年中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來。1956年中國第一個制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1)以上成就的達成跟我國哪一大事件有關 這些成就在經濟方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材料二:聶榮臻回憶,“朝鮮戰爭停戰以后,經常引起我們不安的是,我們在軍事技術方面遠遠落后于敵人?!ㄒ坏某雎分挥斜M可能吸取國外先進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958年6月,毛澤東指出:“原子彈就那么大的東西,沒有它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那么,好吧!一點原子彈,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摘編自袁和平《“兩彈一星”筑就大國地位》(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概述我國“兩彈一星”主要成就,并歸納“兩彈一星”研制成功的重要歷史意義。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揭開了中國歷史新的篇章。彼時,醫療機構、醫療設施設備以及醫療技術人員都處于極度匱乏的狀態,天花、霍亂、鼠疫等多種傳染病嚴重危害著人民健康,當時的人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摘編自金振婭《醫療衛生:一切為了增進人民的健康福祉》材料二 2022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約103萬個,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約975萬張。2022年,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3.15人,每千人口注冊護士3.71人。通過強化公共衛生,有效防治和消滅了多種惡性傳染病。居民平均壽命75歲左右。——據《2022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等整理材料三 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社會救助和慈善制度,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強化城鄉衛生健康服務能力,加強對防止返貧監測對象、零就業家庭等困難群體的幫扶。——2023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的講話(1)據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突出成就。(2)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取得以上突出成就的原因。(3)綜上所述,你得到了關于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什么啟示?20.改革創新是民族進步、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共同綱領》明確規定,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但是當時召開人民代表大會的條件還不成熟。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中央人民政府于1953年2月公布了選舉法。地方各級人大的逐步召開,選舉產生了560余萬名基層人大代表,16680名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人大代表以及1226名全國人大代表。1954年9月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摘編自郭德宏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專題史稿》材料二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在經歷了80年代初以農村改革為重點的第一階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為重點……以中國共產黨十四大為標志,改革進入了新階段?!码A段是改革的攻堅階段,是以建立新體制為主要使命的階段。——摘編自寧可主編《中國經濟發展史》材料三 秈型雜交水稻自1976年開始推廣,至2000年底,已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累計增產稻谷3500億千克。這項領先世界的科技成果,不僅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惠及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引種了這種水稻。——人民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80年代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程的主要特點。(3)根據材料三,概括秈型雜交水稻發明的意義。(4)綜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改革創新與國家發展關系的認識。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綜合題》參考答案1.(1)圖A:蔡倫改進造紙工藝,使紙的質量大大提高。這種紙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此后紙的使用日益普遍,紙逐漸取代簡帛,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傳。圖B:畢昇是北宋時期的一位杰出科學家,他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為后世的印刷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對于推動文化傳播和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圖C:祖沖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學家,他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沖之運用劉徽的方法,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即3.141 592 6和 3.141 592 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以上任選一個即可)(2)理由: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經過30多年的建設,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因素:高水平專家的匯集;科研工作的開展;蘇聯政府的援助;國家的重視(政策支持)。(一四點)成就: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等。(任選一個即可)(4)作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能夠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科技創新促進國際競爭力提升;科技發展需要人才和政策支持;科技發展應服務于人類福祉等。(言之有理,符合題意即可得分,兩點)2.(1)特點: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具有濃厚的家庭倫理特色;是古代統治者推行禮樂教化的工具。(2)功能: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民族和國家歸屬感;通過道德教化塑造符合傳統價值觀的中國人。(3)如何應對:建立規范的立法體系;利用科技手段,和周邊國家共建傳統節日淵源平臺,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加大傳統節日的宣傳力度等。3.(1)歷史事件: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洋務運動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技術但維護封建制度,最終破產;戊戌變法中資產階級改良派嘗試,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度,通過變法實現政治制度變革,但因保守勢力反撲失??;資產階級革命派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終結封建專制,但未徹底改變中國社會性質。(2)事例:毛澤東根據中國實際,放棄照搬蘇聯城市中心論,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推動國共合作,團結全民族抗戰,提出《論持久戰》科學分析戰爭形勢,引領中國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潮流結合;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建立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成為社會主義陣營重要力量,順應世界民族解放與社會主義發展潮流。(3)精神內涵:鄧稼先體現“兩彈一星”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科學報國; 王進喜體現“鐵人精神”:不畏艱難、拼搏實干、為國分憂的愛國主義精神。如何繼承: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創新意識與責任感;弘揚家國情懷,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 傳承艱苦奮斗精神,面對困難勇于擔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4.(1)色彩和樣式更加多樣;數量更加充足;更具個性化;增加了裝飾性。(2)材料二是材料一變化的原因。材料一呈現的是改革開放前后中國大眾服飾的具體變化表現,材料二則從宏觀層面說明中國改革開放后西方現代文明涌入對中國服裝變化產生的影響,材料二解釋了材料一中國服裝變化的原因,中國國門的打開,西方文明涌入,通過電視、因特網等通道,使得世界最新潮流服裝迅速傳入中國。(3)掀起了“漢服熱”,有利于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服飾文化5.(1)特點:鐵路和公路運輸發展迅速,形成密集的交通網絡。(2)影響:提高了運輸效率,促進了經濟發展;交通發展促進了旅游業發展,增強了區域經濟聯系。(3)舉例:洛陽地鐵開通。(其他符合要求亦可)認識:交通發展對經濟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作用。6.(1)原因:火車速度提升,80年代火車運行時間縮短,減少了乘客長時間挨餓的困境,降低了對自帶干糧的依賴;經濟條件改善,隨著經濟發展,人們收入增加,購買力提升,更多人能負擔餐車或站臺食品;服務設施優化,80年代火車條件改善,餐車供應更充足,同時站臺商販增多,提供多樣化選擇;出行需求增長,客流增加促使鐵路部門完善服務,市場化改革也推動了食品供應的便利化。(2)條件:技術支撐,移動互聯網普及與二維碼技術應用,使掃碼點餐成為可能,移動支付技術成熟,保障交易便捷性,鐵路信息化升級(如12306平臺數據整合)支持訂單處理與配送調度;基礎設施完善,高鐵網絡快速發展,列車運行效率提升,縮短配送時間窗口;列車座位粘貼點餐碼,實現服務場景全覆蓋;需求驅動,高鐵客流量增長催生對便捷服務的需求,乘客消費升級促使鐵路部門拓展增值服務;政策與服務創新,鐵路部門推動“互聯網+”戰略,優化服務流程,餐服人員與供應鏈協同,確保30分鐘送達的標準化運營。(3)建議:結合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提供當地美食;優化供應鏈,確保餐品新鮮和及時送達;注意環保。7.(1)李時珍的貢獻及明清醫學特點貢獻:①系統整理藥物知識,著《本草綱目》;②創立藥物分類法(按自然屬性分類)。特點:①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結合;②出現傳染病學專著(如《溫病條辨》)。(2)中醫藥政策比較相同點:①重視中西醫結合;②服務人民健康。不同點:新中國初期:側重基層衛生普及(如“面向工農兵”);當代:強調科技創新(如“互聯網+中醫藥”)和國際化。(3)建議示例:推動中醫藥國際認證,建立統一質量標準;加強中醫藥文化海外宣傳。8.(1)核心思想:仁。教育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提出溫故知新。(2)原因:體質弱,不適遠行;自尊心強,夜郎自大;語言不通。影響:沒有看到世界的變化,使中國逐步在世界上落伍。(3)如何堅持文化自信:對于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在實踐基礎上創新,努力創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自覺成為優秀文化的傳承者和先進文化的開拓者。9.(1)時間:20世紀40年代。(2)觀點: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論述: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在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領域取得了全方位、歷史性的成就,深刻改變了國家面貌和民族命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國內生產總值從1952年至2018年實現174倍的實際增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科技領域實現重大突破,航天工程、量子通信、超級計算等躋身世界前列,推動中國從全球制造業中心向創新型國家轉型 ;中國共產黨通過兩會等制度設計展現治理透明性,形成高效決策與長遠規劃相結合的治理模式 1。百年實踐積累的治黨治國經驗,特別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的理論創新,成為制度優勢的核心支撐 ;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傊?,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成功探索出一條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 。10.(1)措施:將新式學堂和科舉功名相聯系,鼓勵讀書人進入新學堂(強化讀書人進入新式學堂的動機);建立管理體系(設置管理人員);保留基層向中央輸送人才的權力。事件:公車上書。(2)特點:參與群體的廣泛性(廣泛性);教育內容的實用性(貼近實際生活);教育方式多樣性(極強的針對性)。(3)趨勢:教育的地位提高;教育走向現代化;教育對象大眾化;加大教育開放力度。(任答2點即可)。(4)認識:教育隨著時代進步而發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11.(1)變化:居住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城市居民搬進居民小區,住上單元房,農村居民住房條件明顯好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原因: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經濟的發展;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完善住房保障體系。(3)認識:我國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12.(1)原因:宋代經濟與手工業的發展;科舉制的發展;龐大的文人官員隊伍的出現;平民教育開拓了新聞出版業的空間;宋代科技的全面進步,如活字印刷術等科技發明的助推等。(2)示例:1919年:國際: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國內:五四運動發展為全國性的愛國運動,最終迫使北洋政府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1949年:國際:美蘇冷戰對峙格局形成,中國面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交孤立與軍事包圍,故在外交上,加入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內:新中國成立后,實現民族獨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79年:國際: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國內:中國開始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其他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3)舉措: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經濟特區;建上海浦東開發區;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建設;建立自貿區等。經驗: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人民為中心;立足中國基本國情;改革與開放相互促進等。13.(1)作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貢獻: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2)示例一:標志著中國航空工業的重大進步,同時也標志著中國結束了不能制造噴氣式戰斗機的歷史,跨入了噴氣時代。示例二:打破世界上有核國家的核壟斷,提高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和國際地位。示例三:標志著新中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成為大國地位的重要象征,并展示了戰略威懾力量。(3)原因: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積極貢獻自己的智慧;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日益提高;積極承當大國責任,對國際社會和國際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等。啟示:綜合國力決定國家外交的話語權;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提高國家的外交形象等。(言之有理即可)14.(1)張官營公社創造了“一斤玉米蒸五斤饃”的經驗;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2)外賣訂餐流行起來;休閑食品逐漸成為新都市生活不可缺少的伴侶。(3)不論生產、生活都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能違背自然規律等。15.(1)原因: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美國“遏制和孤立”中國的政策失敗。美國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守勢,中蘇關系惡化,蘇聯嚴重威脅中國安全。影響:促使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許多國家紛紛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出現了與中國建立的高潮。(2)作用:體育可以讓世界上更多的國家了解中國的經濟和文明。(3)啟示:國家的綜合國力、國際形勢影響著國家的外交。16.(1)精神風貌:革命、艱苦奮斗和樸素。(2)原因:改革開放的實行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響: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質;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3)趨勢:由單一到多樣、由樸素到時尚、由封閉到開放。17.(1)時代背景:19世紀6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開展洋務運動。發展趨勢:使用對象逐漸大眾化;功能逐漸多樣化。(2)社會變遷:自由民主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生產力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啟示:發展經濟是改善民生的前提;民族獨立是實現經濟發展的基礎;要堅持深化改革,推動經濟持續發展。18.(1)一五計劃。意義: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2)成就: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我國第一顆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意義:振奮了民族精神,增強了國防實力,提高了國際地位。19.(1)成就:醫療機構、醫療設施設備以及醫療技術人員不斷增加;公共衛生得到強化,有效防治和消滅了多種惡性傳染病,居民平均壽命增加。(2)原因:加強民生建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社會救助和慈善制度,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強化城鄉衛生健康服務能力,加強對困難群體的幫扶。(3)啟示:堅持黨的領導和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是醫療衛生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的思想基礎;必須始終恪守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根本立場;要自覺用系統觀念謀劃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扎實破解群眾就醫防病的難點問題,積極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等。20.(1)特點:與當時國內形勢密切相關;以法律為依據;自下而上的層層遞進選舉。(2)主要特點: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進行,后在城市全面展開,先試點后推廣,突破舊體制,不斷探索并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3)意義: 不僅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惠及世界。(4)認識:只有不斷改革創新,才能促進國家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改革必須與國情相結合,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改革要勇于創新,大膽實踐;改革要堅持正確的方向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