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選擇題1.歷史解釋是對史實的分析或評判。下列表述中,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B.新經濟政策規定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C.蘇聯的工業化建設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D.羅斯福上任后采取國家干預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2.兩次世界大戰之際,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如印度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埃塞俄比亞反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墨西哥卡德納斯引導墨西哥走上現代化之路等。這一時期的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 )A.推動了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傳播 B.斗爭形式具有多樣性特點C.都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范疇 D.使世界殖民體系瀕于崩潰3.1930年蘇聯執行的104個技術援助協議中約有84個是和美國、德國公司簽訂的,1932年其重工業部門中約有6800名外國專家,大部分來自美、英、德等國家。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蘇聯的糧食收購危機 B.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C.蘇聯集體農莊的優勢 D.新經濟政策的成效顯著4.下列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選項 史實 結論A 早期佛教提出“眾生平等” 佛教的產生利于提高人民社會地位B 阿拉伯人將造紙術傳到歐洲 新航路開辟加速全球經濟文化交流C 一戰后德國被強制支付巨額戰爭賠款 激化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D 1949年北約成立 有效援助歐洲恢復二戰后經濟A.A B.B C.C D.D5.1928—1937年,蘇聯共建成6000多個大型企業,工業投資總額1550多億盧布,占國民經濟投資總額的42%,工業總產值增長了5.5倍。蘇聯工業建設取得如此顯著的成就,其主要原因包括( )①進行農業集體化運動 ②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的進行③優先發展重工業 ④新經濟政策的實行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6.1920年,布爾什維克黨宣布取締一切集市,即使是首都莫斯科也不例外。一時間,從農村將糧食用口袋背到城市的人成為當時受歡迎的人。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行 B.新經濟政策的出臺C.農業集體化運動全面推行 D.斯大林模式的確立7.“在西方的經濟確實是一團糟的同時,蘇聯正在繼續進行經濟發展方面的獨特實驗。”這一 “獨特實驗” ( )A.是蘇聯對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道路的借鑒B.迅速緩解了蘇維埃政府所面臨的嚴重危機C.標志著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D.推動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8.某校歷史學習興趣小組制作了如下的知識結構圖,針對其反映的歷史信息,同學們各抒己見,其中正確的是( )A.意大利最終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B.德國是此時國際關系的矛盾中心C.軸心國集團和同盟國集團最終形成 D.此時國際格局呈現“一超多強”9.“它在經濟方面表現為建立單一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在政治方面,它表現為權力高度集中。各級領導實際上由上級指派,基本不受群眾監督。”材料描述的“相關史事”是( )A.壟斷資本主義 B.新經濟政策 C.蘇聯模式 D.羅斯福新政10.19世紀后期,德國工業化的速度異常迅速,這意味著和英國在海外市場上的競爭不可避免。這最終推動了( )A.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B.貿易中心發生轉移 C.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D.柏林墻的建立11.甘地領導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運動主要有四次。第一次因發生農民焚燒警察局事件,甘地決定停止;第二次因發生武裝沖突,甘地等人被捕,最終雙方妥協。這說明( )A.印度民族資產階級有一定的軟弱性B.印度農民沒有反抗殖民統治的意愿C.英國殖民者與印度人民的矛盾緩和D.英國殖民者承認印度真正獲得獨立12.制作思維導圖有助于培養時空觀念這一核心素養。以下思維導圖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戰 B.拿破侖戰爭 C.印度民族大起義 D.光榮革命13.孫中山先生指出,“中國革命六年后,俄國才有革命。俄國革命黨不僅把世界最大威權之帝國主義推翻,且進而解決世界經濟政治諸問題。這種革命,真是徹底成功,皆因其方法良好之故。”孫中山認為俄國革命相比中國革命的進步性在于( )A.革命綱領科學 B.推翻了帝國主義 C.革命道路正確 D.實現了經濟富強14.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裴迪南大公為了向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亞檢閱軍隊。6月28日,裴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殺。這一歷史事件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 )A.導火線 B.開始標志 C.轉折點 D.結束標志15.在馬克思的墓碑上,刻著這句話:“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下列選項中符合無產階級成功“改變世界”的史實是( )A.第一國際 B.巴黎公社 C.十月革命 D.二月革命16.1918~1919年,李大釗先后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以“世界革命的新紀元”和“人類覺醒的新紀元”來評論某一歷史事件。他評論的是( )A.俄國二月革命 B.第一國際 C.俄國十月革命 D.巴黎公社17.在俄國(蘇聯)的歷史進程中,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以下關于俄國1861年改革、1925年斯大林提出實現國家工業化設想、1985年戈爾巴喬夫擔任蘇聯領導人這三個事件的表述,正確的是( )A.1861年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是徹底的資產階級改革B.1925年斯大林提出的國家工業化設想,使蘇聯逐步實現了工業化C.1985年戈爾巴喬夫擔任蘇聯領導人,他的改革避免了蘇聯的解體D.以上這三個事件都對俄國(蘇聯)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8.吳于廑認為:“1918年11月結束的這場戰爭持續了4年3個多月,給歐洲帶來了極其深刻的危機。歐洲的海外市場也由于在戰爭中發展起來的美洲和亞洲的工業競爭而不斷萎縮”。據此可知,這場戰爭( )A.徹底結束列強瓜分世界的歷史 B.給人類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災難C.從根本上動搖歐洲的優勢地位 D.促進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覺醒19.1919年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評價《凡爾賽和約》:“這是一個殘忍的勝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兇暴的行為之一,德國人民根本無法履行這樣的賠償條款。”凱恩斯批判該條約的主要原因是( )A.未能實現民族自決原則 B.過度削弱德國導致復仇情緒C.確立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 D.助長法西斯主義在意大利興起20.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通過的黨綱確認,“要堅持不懈地把已經開始并基本完成的對資產階級的剝奪進行到底。要把生產資料和流通手段變為蘇維埃共和國的財產,即變為全體勞動者的公共財產”。這表明當時蘇俄( )A.實行新經濟政策 B.推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C.開展農業集體化運動 D.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21.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從這個意義上說,它( )A.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 B.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C.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D.宣告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22.1919年美國同英法共同操縱巴黎和會,會后卻因未能奪取世界領導權而不批準《凡爾賽條約》;1921年美國主導華盛頓會議并簽署《九國公約》,影響力大增。這主要表明( )A.美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美國已經成為整個世界的霸主C.國家利益是外交政策根本出發點 D.歐洲的優勢地位發生動搖23.1922年11月,列寧指出:“(蘇俄)輕工業無疑正處于高漲狀態,所以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工人生活狀況的改善也是毫無疑問的。”這是因為蘇俄實施了( )A.農奴制改革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C.新經濟政策 D.國家工業化24.一戰后某次國際會議中,英、法、美三國雖在處置德國問題上激烈爭執,卻對某一問題立場高度一致——共同敵視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并策劃聯合干涉。這次會議是( )A.巴黎和會 B.華盛頓會議 C.開羅會議 D.雅爾塔會議25.“甘地在印度獨立運動中倡導使用手搖紡車進行手工紡紗織布,號召民眾抵制英國機制紡織品,并推廣本土生產的‘卡迪布’。這一運動成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甘地手搖紡車運動的主要目的是( )A.抵制現代文明 B.反抗英國殖民 C.動員印度民眾 D.振興民族經濟26.德意志民族對《凡爾賽條約》充滿仇恨,他們懷念帝國,希望出現一個鐵腕人物重振國威。這種持續高漲的復仇主義成為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上臺的原因之一。材料旨在說明《凡爾賽條約》( )A.協調了戰勝國間的矛盾 B.埋下了更大沖突的隱患C.確立了戰后德國的優勢 D.穩定了戰后的國際秩序27.“戰爭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戰爭。”能印證這一觀點的歷史事件是( )A.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B.美國獨立戰爭 C.印度的民族大起義 D.俄國十月革命28.“20世紀20年代,蘇俄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不適應新的形勢。列寧根據國情做出了重大決策,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恢復商品貨幣關系。”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A.蘇俄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目標 B.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C.導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解體 D.標志著斯大林模式的最終形成29.1921年10月28日,(蘇俄)第一份給外國人特許權的合同在克里姆林宮簽署,美國青年哈默獲得了一個石棉礦的特許經營權。這一結果主要得益于(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 B.新經濟政策的實施C.五年計劃的開展 D.蘇聯模式的形成30.“在全盤集體化運動中,蘇聯實行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消滅富農的政策,規定沒收富農財產,轉為集體農莊主公積金,作為貧雇農入莊費(共約4億盧布),并把富農驅逐出本區、州,不準(他們)加入集體農莊。”由此可見,蘇聯農業集體化運動呈現的具體特點是( )A.在蘇聯共產黨的領導下逐步推進 B.得到人民群眾大力支持C.以階級斗爭為手段強力推行 D.富農阻礙了農業集體化31.“1914年秋,正當一個又一個歐洲國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屠殺之際,英國外交大臣格雷評論道‘燈光在整個歐洲熄滅’。”材料表明( )A.戰爭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運動 B.戰爭大大削弱歐洲的經濟力量C.戰爭使歐洲走向帝國主義階段 D.戰爭引起歐洲革命浪潮32.初三年級要舉辦“歷史中的名人”展覽,小華同學負責設計展覽目錄,______處最有可能是( )第一章 近代科學與文化的杰出代表 1.牛頓 2._______ 3.梵高 第二章 反抗殖民統治的杰出人物 1.玻利瓦爾、圣馬丁 2.章西女王 3._______A.達爾文、甘地 B.貝多芬、亞歷山大二世C.哥倫布、扎格魯爾 D.諾貝爾、林肯3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男子參戰,他們留下的工作只好由婦女去頂替。婦女在各行各業的表現使整個社會為之震驚。這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 )A.給世界帶來深重災難 B.提高了婦女社會地位C.適應了工業化的要求 D.引發了社會主義革命34.“他”巧妙地利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去補充國家這只“看得見的手”,兩只手共同運作,緩解了危機,鞏固工農聯盟。“他”實行的是(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羅斯福新政 D.對外開放35.由下圖可知,十月革命的勝利表明社會主義( )A.由空想到科學 B.由理想到現實 C.由理論到實踐 D.由一國到多國36.有個條約這樣規定: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不得因中國狀況,乘機營謀特別權利,而減少友邦人民之權利,并不得獎許有害友邦安全之舉動……為適用在中國之門戶開放,或各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以下對該條約理解正確的是( )A.條約使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B.條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C.條約主要針對的是法德矛盾D.該條約維護了中國的主權37.1930年,印度甘地號召向“食鹽進軍”,帶領民眾到丹迪海邊自取海水制鹽,反對英國殖民當局壟斷食鹽生產。此歷史事件對印度民族解放的貢獻是( )A.徹底驅逐英國殖民者 B.喚醒民眾民族意識C.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 D.實現工業獨立自主38.下圖為1919年8月30日美國《芝加哥論壇報》專欄記者凱里·奧爾發表于該報的漫畫《后視圖》。對該漫畫內容解讀最準確的是( )注:漫畫中,威爾遜正在指揮大家合唱“持久和平”,而合唱團隊員的褲兜里都藏著手槍。自左往右合唱團隊員的后背及其手槍槍柄上分別寫有“日本”“覬覦亞太”,“英國”“關注海權”,“法國”“重提美法同盟”,“意大利”“期待領土擴張”。A.二戰后列強間的矛盾一直無法協調 B.凡爾賽體系的和平基礎很脆弱C.美國已經取得資本主義世界話語權 D.一戰后各國努力維持持久和平39.20世紀30年代,蘇聯的骨干大型企業大都是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建立起來的。1933年美國50%的出口機器設備都流向了蘇聯,此外,大量外國專家在蘇聯重工業部門工作,意大利等國還向蘇聯提供了巨額貸款。這反映出( )A.斯大林模式的優勢凸顯B.蘇聯抓住機遇謀求發展C.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D.兩種意識形態趨向一致40.1921年4月,列寧指出,“現在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必須采取能夠立刻提高農民經濟生產力的辦法”,“只有先解決農民問題,才能改善工人的生活狀況,從而鞏固工農聯盟,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列寧隨后的“辦法”是( )A.實行新經濟政策 B.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C.推行農業集體化運動 D.進行工業化建設41.一戰后,甘地領導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扎格魯爾領導了埃及華夫脫運動和卡德納斯領導了墨西哥改革。這表明( )A.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 B.不結盟運動在世界范圍興起C.亞洲殖民地反抗斗爭激烈 D.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崩潰42.“俄國的革命,不過是使天下驚秋的一片桐葉罷了。Bolshevism (布爾什維克主義)這個字,雖為俄人所創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二十世紀全世界人類心中共同覺悟的精神。”李大釗筆下這一革命的歷史意義表述正確的是( )A.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 B.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C.無產階級斗爭有了科學理論指導 D.實現社會主義從理論到現實的飛躍43.1919年,陸徵祥率中國代表團出席某國際會議,因會議損害了中國利益,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了日本,在國內人民和旅法僑民的壓力下,他拒簽對德和約。此次國際會議是( )A.巴黎和會 B.華盛頓會議 C.開羅會議 D.萬隆會議44.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蘇聯大力發展中等技術教育,到1927年俄羅斯聯邦就有672所中等技術學校。此外還成立工農速成班,招收未受過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農民。這種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適應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B.促進中等技術教育普及C.完善新經濟政策 D.緩解經濟大危機的沖擊45.《大國崛起》解說詞:“1917年11月7日,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爆發,以此為起點,這個占世界陸地面積近五分之一的國家,開始了一次對20世紀的歷史產生深刻影響的偉大實踐。”文中的“偉大實踐”指的是( )A.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B.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C.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D.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46.注重實際的列寧認識到讓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1921年采取了一項政策……農民被允許在公開市場上出售他們的農產品,私人可以經營小商店和小工廠。列寧的這項政策是( )A.余糧收集制 B.農業集體化政策C.新經濟政策 D.社會主義工業化47.1913年俄國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產值占比42.1%,農業產值占比57%.1932年底,工業總產值達到368億盧布,已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0.7%,蘇聯已經由一個農業大國變成為工業—農業國。取得這一成就主要是因為( )A.農業集體化運動 B.十月革命的勝利 C.五年計劃的實施 D.蘇聯模式的形成48.20世紀30年代,拉丁美洲某國通過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包括石油工業國有化和土地改革,捍衛了國家資源主權,推動了民族經濟發展。領導這一改革的是( )A.卡德納斯 B.玻利瓦爾 C.甘地 D.扎格魯爾49.羅素是堅定支持世界和平與非暴力事業的和平主義者,1955年發表《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呼吁科學家承擔和平責任。下列事件中體現這一思想的是( )A.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B.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C.印度民族大起義 D.墨西哥卡德納斯的改革50.美國國際政治學家小約瑟夫·奈在分析一戰爆發的原因時,指出“木頭是深層原因,干柴和紙張是中層原因,劃火柴是突發原因”。其中“木頭”指的是( )A.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B.帝國主義列強間的利益沖突C.普林西普刺殺斐迪南大公夫婦 D.各國經濟危機的爆發與蔓延51.英國在戰時瘋狂叫囂要把敵人打翻在地,并說要讓德國賠償一切。但當德國真正倒下時,又不愿意過分削弱,還企圖利用德國來遏制蘇俄、牽制法國。這種變化( )A.出于維護國家利益的需要 B.助長德國法西斯的侵略野心C.致使國際新秩序未能建立 D.表明英國開始實行綏靖政策52.隨著1920年底蘇俄轉入經濟建設時期,恢復和振興農村經濟以解決糧食危機,就成為蘇維埃政權首先要考慮的問題。為此,蘇俄政府( )A.實行余糧收集制 B.征收固定糧食稅 C.實施農業集體化 D.廢除土地私有制53.在俄國這樣一個落后的國家里,企圖通過建立高度集中的生產、分配和管理體制,實現由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的“直接過渡”,是根本行不通的。為此蘇俄于1921年后實行新的政策,該政策規定用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對部分工業實行非國有化,并恢復市場和貿易。該政策對蘇俄產生的影響是( )A.推動實現農業集體化發展 B.主張發展國家工業化建設C.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 D.扭轉危機,鞏固工農聯盟54.蘇俄實施的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促進社會主義生產發展;中國的改革開放通過調整生產關系使之適應生產力水平,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這說明二者的共同點是( )A.遵循了客觀經濟規律 B.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C.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 D.建立了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體制55.李華同學學習完“工業革命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后制作了如下知識結構示意圖,下列屬于如圖中“蓬勃發展”表現的是( )A.十月革命爆發 B.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C.英國憲章運動 D.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選擇題》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B C D A D B C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A C A C C B C B B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B C C A B B D B B C題號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答案 B A B B B A B B B A題號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答案 A D A A C C C A B A題號 51 52 53 54 55答案 A B D A 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