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 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教學質量調研六 年 級 歷 史 試 題(總分100分 考試時間60分鐘)注意事項:1.本試題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兩部分。第Ⅰ卷為選擇題,50分;第Ⅱ卷為非選擇題,50分;共100分。2.答Ⅰ卷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座號和準考證號按要求填寫在答題卡及試卷的相應位置。3.第Ⅰ卷每題選出答案后,都必須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ABCD)涂黑,如需改動,必須用橡皮擦干凈,再改涂其它答案。4.第Ⅱ卷必須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書寫到答題卡號所指示的答題區域,不得超出預留范圍。5.切記不要直接在試卷上答題。第Ⅰ卷(選擇題共 5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25 小題,每小題 2分,共 50 分。在每小題所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1.“統一全國、創立科舉制、暴政而亡”是對某朝代的史事概括。由此判斷,該朝代是(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2.七年級(1)班同學們以“大運河”為主題開展項目式學習,展示出如下成果匯報卡,由此可直觀看出隋朝大運河( )A. 加強了中央對南方地區的控制 B. 使蘇湖地區成為“天府之國”C. 促使隋朝經濟快速恢復和發展 D. 工程規模大且加強了南北交通3.郭沫若稱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芳流劍閣光被利州”。主要是因為( )A. 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 她執政時期社會經濟持續發展C. 她發展科舉制度,創立殿試制度 D. 她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六年級歷史試題 第 1 頁 (共 8 頁)4.下圖是中國古代某一時期時間軸。其中①所處的朝代是( )A. 隋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南宋5.陳寅恪先生曾提出“詩史互證”的史學理論,即詩歌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下列詩句與史實對應正確的是( )A. 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陳橋驛兵變B.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玄奘西行C. 故鄉若問登科事,便是當初老榜官——分封制度D.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開元盛世6.“這一時期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南方政局相對穩定”。材料描述的歷史時期是( )A. 五代十國 B. 金與南宋對峙 C. 遼和北宋并立 D. 蒙古族的興起7.歷史史實是客觀發生的歷史事實,歷史觀點是對歷史史實的認識。下列選項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A. 618 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 B. 唐太宗嚴格考察各級官吏政績C.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志 D. 唐朝滅亡后出現五代十國的局面8.“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的詩句。唐末農民起義( )A. 平定了安史之亂 B. 給予唐朝統治致命打擊C. 形成了藩鎮割據局面 D. 推翻了唐朝的統治9.筆記有利于我們梳理整合所學知識,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的知識結構。下面是七年級某學生所做的歷史課堂筆記。據此判斷該學生學習的內容是唐朝時期( )①641 年,文成公主入藏 ②630 年,唐太宗擊敗東突厥汗國 ③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④皮邏閣派孫子赴長安朝見唐玄宗A. 開放的社會風氣 B. 民族交往與交融C. 多彩的文學藝術 D. 繁榮的對外貿易10.下列關于唐朝與少數民族交往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唐太宗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B. 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C. 東突厥歸附唐朝后,唐玄宗在其舊地設置都督府D. 唐玄宗冊封南詔首領為渤海郡王11.歷史圖片是濃縮的歷史,是對歷史直觀、簡明的反映。一位同學在自主學習中搜六年級歷史試題 第 2 頁 (共 8 頁)到以下圖片(圖 1—圖 4)。下列對圖片的解讀,正確的一項是( )圖 1 筒車 圖 2 曲轅犁 圖 3 鑒真塑像 圖 4《清明上河圖》(局部)A. 圖 1 筒車是隋唐時期重要的交通工具B. 圖 2 農業工具的發明有利于灌溉農業的發展C. 圖 3 高僧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D. 圖 4 再現了唐朝商品經濟的發展和都市的繁榮12.如下表格說明( )主要外國使團來唐概括表國家 大食 新羅 波斯 天竺 日本 百濟 高麗 拂箖次數 37 26 26 25 13 8 7 7A. 唐朝對新羅影響最大 B. 唐朝與周邊國家交往頻繁C. 與唐交往的都是歐洲國家 D. 唐朝完全模仿周邊國家1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抒發了杜甫對唐都長安遭安史之亂破壞的悲愴情懷。他的詩,語言精煉凝重,藝術技巧高超,被后人稱為( )A. 詩魔 B. 詩仙 C. 詩圣 D. 詩史14.1900 年,在我國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了 868 年一個叫王玠的人為父母祈福消災所印刷的《金剛經》。它的印刷方式是( )A. 拓印 B. 雕版印刷 C. 活字印刷 D. 鉛字印刷15.隋唐時期的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這說明孫思邈( )A. 是中國古代的“藥王” B. 在藥物學方面貢獻很大C. 繼承了張仲景“治未病”的思想 D. 首創了“望聞問切”四診法16.唐朝時,面對佛教和道教的發展,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因此提出復興儒學的是( )A. 柳宗元 B. 韓愈 C. 鑒真 D. 閻立本17.“烽火燃,五十年,陳橋驛站披施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間銷兵權。”與材料相關的歷史人物是( )A. 隋文帝楊堅 B. 唐太宗李世民 C. 唐玄宗李隆基 D. 宋太祖趙匡胤18.宋初“始置諸州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指知州等地方官)通簽書施行”。據此判斷“通判”的作用是( )六年級歷史試題 第 3 頁 (共 8 頁)A. 分散知州的權力 B. 收地方財賦于中央C. 分離握兵權與調兵權 D. 分割宰相的權力19.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后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其中,為“整軍”采取的措施是( )A. 募役法 B. 方田均稅法 C. 農田水利法 D. 保甲法20.宋遼、宋夏議和后,邊界貿易興旺。邊界貿易的場所稱為“榷(què)場”。榷場的貿易量很大,如宋遼之間,北宋每年從榷場購買數萬只羊。榷場的設置( )①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②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 ③加重了人民負擔④加劇了民族間沖突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③21.陸游《書憤》中有“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詩句。詩中的“大散關”至淮水為一線劃定分界線,是以下哪個歷史事件后出現的情況( )A. 宋金和議 B. 遼宋和議 C. 夏宋和議 D. 金滅遼22.雖然在抗擊元朝中被俘,但他依然堅守愛國初心,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經典詩句。“他”是( )A. 岳飛 B. 寇準 C. 文天祥 D. 辛棄疾23.成吉思汗是蒙古族人民心中的偉大英雄,他在歷史上的突出貢獻是( )A. 吸取隋亡教訓,重視發展生產 B. 在會寧稱帝,建立金C. 建立元朝 D. 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24.忽必烈接受了漢族儒臣提出的建議,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他還依照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設立各種機構。他的這些舉措( )A. 結束了草原分裂混戰 B. 有助于元朝統一全國C. 加速了北宋王朝的覆滅 D. 消除了各民族間矛盾25.“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際不及焉。”是對我國古代某一朝代統治疆域的描述。下列疆域示意圖中與該描述相符的是( )A B C D六年級歷史試題 第 4 頁 (共 8 頁)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 50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4 小題,第 26 題 12 分,第 27 題 14 分,第 28 題 12 分,第 29 題 12 分,共 50 分。26.(12 分) 統治者頒行的政策和治國措施對社會發展產生不同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人才選拔】材料一 隋朝統一后,對門第世家獨霸政府的現象,進行改革,改用考試的方法,向平民階層選拔新進官員。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問什么門第,一律委任官職……——柏楊《中國人史綱》(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隋朝的選官制度是什么?(2 分)舉例說明這一制度在唐朝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分)【治國之策】材料二 北宋朝《神童詩》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宋朝有諺語曰:“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一種社會風氣。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種風氣源于朝廷實行的什么政策?(2分)【民族關系】材料三 遼宋為兄弟之國,(兩國)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于邊境設置樁場,開展互市貿易。——編譯自《宋史》(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2 分)有人說,這一協定對于北宋是“屈辱”的,你如何評價?(2 分)【安邦之道】材料四 著名史學家錢穆曾說,我們中國人是政治的天才,“能創建優良的政治制度來完成其大一統之局面,且能維持此大一統局面歷數千年之久而未敗。直到今天,我們擁有這樣一個廣土眾民的大國家,舉世莫匹,這是中國歷史之結晶品,是中國歷史之無上成績。”(4)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朝是怎樣以“優良的政治制度來完成其大一統之局面”的?(2 分)六年級歷史試題 第 5 頁 (共 8 頁)27.(14 分)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與共,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動了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辦法,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他們真心相待,與他們建立了深厚感情,獲得了他們的愛戴。他與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關系,既是國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證了民族關系良性運行。——摘自崔明德《中國民族關系十講》唐朝 閻立本 《步輦圖》(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辦法”是指實行什么樣的民族政策?(2 分)圖片反映唐朝與哪個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實?(2分)圖片反映的事件有何歷史意義?(2分)材料二 遼宋西夏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呈現出相互吸收的特點。在遼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漢文化。西夏王室同樣重視吸收漢族文化。雖然宋朝自以為是文化大國,但仍然吸收了遼夏的某些文化成分。——摘編自翁獨健《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2) 據材料二,指出遼宋西夏時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現出怎樣的特點。(2分)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遼與西夏在學習漢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處。(2 分)材料三 一般來說,中原王朝和邊疆民族關系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中原政權覆滅,邊疆地區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第二種是邊疆民族的強大,導致其與中原王朝勢均力敵,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種是統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強大,各邊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區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編自《歷史創新能力培養》(3) 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唐、宋時期中原王朝與邊疆民族關系的發展分別屬于哪一種模式。(2 分)(4) 綜合以上內容,談談這對當今民族關系的處理有何借鑒意義。(2分)六年級歷史試題 第 6 頁 (共 8 頁)28.(12 分)文明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右圖郵票所示人物曾西行十七載,一心只為到天竺求取真經,探求佛法的真諦,“寧可西行一步死,絕不東歸半步生”。(1)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一所述人物是誰?(2分)材料二 大化四年,派使者赴唐,大使二人,副使二人,學生沙門(僧人)等隨之,約二百四十人余,乘兩艘船往。——摘編自《新編日本通史》材料三 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佛法),唐風(唐文化)洋溢奈良城(日本當時的都城)。——摘編自郭沫若《鑒真和尚圓寂一千二百周年紀念》(2)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二、三分別反映了唐朝中外交往的哪一史實?(4分)(3)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要指出唐朝的對外交往呈現出怎樣的特點。(2 分)材料四 盛唐文化氣象恢弘,猶如磁石般吸引著周邊國家和政權前來學習和交流。發達的海上和陸上交通,推動了中外交流的繁榮。新羅、日本等國家曾派遣留學生,常駐長安,學習唐朝先進的文化和社會制度。——摘編自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國歷史地圖冊》(4)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中外交流繁榮的原因。(4分)六年級歷史試題 第 7 頁 (共 8 頁)29.(12 分)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中央集權的加強】材料一(1) 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制度名稱?(2分)材料二 (宋太祖)一日召趙普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他故,方鎮(藩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唯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續資治通鑒長編》(2) 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趙普認為唐末以來政局動亂的原因是什么?(2 分)為“稍奪其權”,北宋在地方采取了什么措施?(2 分)【邊疆地區的管轄】材料三 唐初,突厥控制了漠北和西域的廣大地區,經常對唐朝進行騷擾。貞觀年間唐太宗發兵反擊,先后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3) 據材料三,指出唐初統治者面臨的問題是什么?(2分)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為解決該問題,唐朝先后在西域設置了哪些機構?(2 分)(4)綜合上述材料和問題,概括以上措施的共同影響是什么?(2分)六年級歷史試題 第 8 頁 (共 8 頁)2024-2025 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教學質量調研六年級歷史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每小題 2分,共 50 分。1.A 2.D 3.B 4.B 5.D 6.A 7.C 8.B 9.B 10.B 11.C 12.B 13.D 14.B15.C 16.B 17.D 18.A 19.D 20.C 21.A 22.C 23.D 24.B 25.D二、非選擇題:26 題 12 分,27 題 14 分,28 題 12 分,29 題 12 分,共 50 分。26.(12 分)答案要點:(1)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科舉制度;(2分)唐朝:唐太宗時完善科舉制,增加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武則天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答出一點即可,2分)(2)崇文抑武。(2 分)(3)澶淵之盟;(2 分)對北宋來說是一個屈辱的和約,歲幣成為北宋人民沉重的負擔;它結束了宋遼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后的宋遼間保持著和平局面;雙方展開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答出兩點即可,2分)(4)史實: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2 分)27.(14 分)答案要點:(1)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2 分)民族:吐蕃;(2分)意義: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增進了漢藏的友好關系。(2分)(2)特點:相互吸收的特點;(2分)相同:訂立官制、創制文字、發展生產、制定法律。(答出兩點即可,2 分)(3)唐:第三種;宋:第二種。(2 分)(4)加強民族間的交流,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原則等。(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2 分)28.(12 分)答案要點:(1)玄奘。(2 分)(2)日本遣唐使來華;鑒真東渡日本。(4 分)(3)交往范圍廣泛;雙向交流。(2分)(4)唐朝文化和制度先進;唐朝海陸交通發達;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等。(答出兩點即可,4 分)29.(12 分)答案要點:(1)三省六部制。(2 分)(2)藩鎮勢力強大,君弱臣強;(2 分)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力。(答出 1點即可,2 分)(3)突厥對唐朝的騷擾;(2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2分)(4)有利于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2分)六年級歷史試題答案 第 1頁(共 1 頁)報告查詢:登錄或掃描二維碼下載App(用戶名和初始密碼均為準考證號)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教學質量調研27.(1)六年級歷史試題答題卡姓名: 班級: 準考證號考場/座位號: (6分)[0] [0] [0] [0] [0] [0] [0] [0]注意事項[1] [1] [1] [1] [1] [1] [1] [1] (2) 1.答題前請將姓名、班級、考場、準考證號填寫清楚。2.客觀題答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修改時用橡皮擦干凈。 [2] [2] [2] [2] [2] [2] [2] [2]3.主觀題答題,必須使用黑色簽字筆書寫。 [3] [3] [3] [3] [3] [3] [3] [3]4.必須在題號對應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無效。 [4] [4] [4] [4] [4] [4] [4] [4] (4分)5.保持答卷清潔、完整。 [5] [5] [5] [5] [5] [5] [5] [5][6] [6] [6] [6] [6] [6] [6] [6] (3)正確填涂 缺考標記 [7] [7] [7] [7] [7] [7] [7] [7][8] [8] [8] [8] [8] [8] [8] [8][9] [9] [9] [9] [9] [9] [9] [9](2分)單選題 (4)1 [A] [B] [C] [D] 6 [A] [B] [C] [D] 11 [A] [B] [C] [D] 16 [A] [B] [C] [D] 21 [A] [B] [C] [D] (2分)2 [A] [B] [C] [D] 7 [A] [B] [C] [D] 12 [A] [B] [C] [D] 17 [A] [B] [C] [D] 22 [A] [B] [C] [D]3 [A] [B] [C] [D] 8 [A] [B] [C] [D] 13 [A] [B] [C] [D] 18 [A] [B] [C] [D] 23 [A] [B] [C] [D]28.(1) ( 2分)4 [A] [B] [C] [D] 9 [A] [B] [C] [D] 14 [A] [B] [C] [D] 19 [A] [B] [C] [D] 24 [A] [B] [C] [D]5 [A] [B] [C] [D] 10 [A] [B] [C] [D] 15 [A] [B] [C] [D] 20 [A] [B] [C] [D] 25 [A] [B] [C] [D] (2)(4分)解答題(3)26. (1)(2分)(4)( 4分)(4分)(2)29.(1) (2分)(2分)(2)(3)(4分)(3)(4分)(4) (4分)(2分) (4)(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教學質量調研六年級歷史試題.pdf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教學質量調研六年級歷史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pdf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教學質量調研六年級歷史試題答題卡.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