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9.古詩三首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一、教學目標1.自主認讀“暮”“瑟”等7個生字,會寫“暮”“降”等12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重點)3.通過查字典、畫圖,借助注釋和相關資料理解詩句的意思,聯系生活實際感悟其中蘊含的道理。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描繪的景象。(難點)二、教學過程單元導入,整體感知出示單元導語,明確單元學習主題——處處留心皆學問,體會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及準確生動的表達。小結過渡:走進本單元我們將跟隨葉圣陶爺爺去了解爬山虎向上爬的秘密,跟著法布爾了解蟋蟀建住宅的全過程,還能與古代詩人一同欣賞一江水、一座山、一枝梅。今天我們首先要學習的就是本單元的開篇之作——《古詩三首》。(二)學習《暮江吟》1.解詩題。(1)我們先來看一下詩的題目,“吟”沒有特定的意思,它是一種詩歌體裁。詩的題目中最后出現的“行”“歌”“曲”“吟”等,是古代詩歌的體裁。行:《從軍行》《古朗月行》歌:《登幽州臺歌》曲:《塞下曲》吟:《游子吟》《暮江吟》《石灰吟》“暮江”是什么意思呢 ①“暮”字是草字頭,太陽正在緩緩下沉,說明太陽落山了,自然就是傍晚了。把“暮”“江”兩個字的意思串起來就是——傍晚的江邊。(“暮”字圖片)②“暮”字里有兩個“日”,上面的“日”要寫得扁平一些,中間的“大”撇、捺要舒展。(“暮”字視頻)簡介作者。我們來朗讀這首詩,讀準確,讀出節奏。4.《暮江吟》被放在第三單元,這個單元的課文,有葉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腳》,有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的《蟋蟀的住宅》。這個單元讓我們了解到要寫好寫景文章,需要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5.詩人白居易也連續觀察了,他在江邊看了很長時間,你看出來了嗎 ——從第一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可以看出那時正是黃昏,夕陽西下,還在江邊,還沒有完全沉下去。——最后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說明夜已經深了,因為天已經黑了,有些冷,葉子上有了露珠,一彎弦月高掛在空中。這說明詩人從日落黃昏一直觀察到月亮高升,觀察了很長時間。6.教師引讀。感知“連續性觀察”:黃昏時分,白居易站在江邊,看到了—— (指名有感情朗讀前兩行詩);等夕陽一寸一寸落下,夜幕漸漸降臨,他又看到了—— (指名有感情朗讀后兩行詩)小結:正是詩人長時間的連續觀察,才捕捉到了兩個不同時間段的不同美景。7.作者的觀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對我們現在用白話文寫景也有很多啟發。小組合作探索:詩人的觀察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 ——詩人的觀察由遠及近,遠近結合,詩人先寫遠處的殘陽,再寫眼前的露珠。——詩人的觀察也注意上下結合,詩人既寫了夜空的月亮,也寫了地上的露珠。——詩人特別注意觀察景物的顏色。殘陽照射到的江水像瑪瑙一樣紅,沒照射到的像碧玉一樣綠。(“瑟瑟”就是“綠色”的意思,“瑟瑟”是一種綠色的寶石。所以有人評價這是“一幅著色秋江圖”。)——詩人觀察時發現了一些細微的變化,尤其是一些光線的變化。8.詩人在江邊站了這么久,觀察了這么久,觀察得這么細致,他的心情你覺得是怎樣的 A.輕松、愉悅 B.沉重、心事重重 C.悲傷、憤怒9大家的感覺是準確的,詩人那時輕松、愉悅。心情會影響詩人寫詩時的用詞。你從哪些詞語中能感受到詩人的輕松、愉悅 ——“鋪”字寫出秋天的夕陽貼著江面照射過來,猶如一匹紅綢在江面上微微起伏,十分柔和。給人一種溫馨、舒服的感覺。——我從“可憐”這個詞語感受到詩人喜歡這黃昏時分江邊的秋景。“可憐”是“可愛”的意思。——“似真珠”這個比喻寫出了露珠非常圓潤,閃著迷人的光澤。一個人心情好時,往往會想到珍珠這樣的美好事物。10.所以我們翻譯這首詩的時候,也要選用那些讓人感覺和諧、自然、溫馨、寧靜的詞語。(學生分享,教師講評)——一道落日的余暉,徐徐在江面上鋪開,把江水染成了一半珊瑚紅,一半碧玉綠。我愛這九月初三夜晚江面上的風景。月光照耀下,草叢中掛滿了珍珠般的露水,天上的月兒像一把精致迷人的彎弓。11.白居易為什么如此輕松自在呢 (補充作品背景)詩人白居易,個性耿介正直,因向皇帝提意見和建議而觸犯權貴,而且意見和建議也不被采納。有才而不能用、無處用,令白居易十分苦惱,于是他主動請求外放,被派到杭州做刺史。對于杭州,白居易并不陌生:十一二歲時,他曾隨父漂泊到過那里,對它留有很深的印象,心里充滿著向往。點撥:這首詩是白居易51歲離開長安,在出任杭州刺史的路上寫的。因為當時朝廷斗爭激烈,白居易不喜歡這種鉤心斗角的氛圍,主動要求外任。一離開京城,一離開朝廷,他就覺得一身輕松,愉悅自在,所以此時他筆景有一種和諧、寧靜的意境。12.我們來讀讀、背背這首詩。(配樂朗讀)(三)學習《題西林壁》1.《題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詩。宋朝開始流行寫哲理詩。很多喜歡哲理詩,覺得詩歌一講道理,就太理性,就不像詩歌了。這從說明哲理詩難寫。2.好的哲理詩是怎樣的?就像蘇軾的《題西林壁》,這首題在廬山西林寺墻壁上的詩。3.我們先讀熟這首詩,注意詩里的“身”是“身體”的“身”,不是“生”,否則就變成蘇軾出生在廬山中了。4.這首詩字面意思理解起來并不難,請翻譯一下。——橫著看像是山嶺一樣,側著看像是山峰一樣巍峨,遠看近飄景各不相同。看不清廬山的真景實貌,只是因為我在山中。5.看來,整首詩是圍繞一個“看”字來寫的,詩人從哪些角度看了?題西林壁[宋]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橫、側、遠、近、高、低。詩中說,從正面看(橫著看),廬山是“嶺”;從側面看,廬山是“峰。“齡”和“峰”都是山字旁,都和“山”有關,出示兩幅圖,引導學生選一選,哪一幅是“嶺”,哪一是“峰”。——“嶺”是“山脈”的意思,“峰”是指高而尖的山頭。——“嶺”是連綿起伏的,“峰”是高聳入云、陡峭不平的。7.那么,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又是怎樣的情形呢 請展開想象,試著說說看。(學生先自己說,然后交流)從遠處看,廬山像( ),從近處看,廬山像( )。從高處看,廬山像( ),從低處看,廬山像(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多才多藝、學識淵博的“蘇學士”,他不愿停留于“不識”,他還想知道為什么“不識”。答案是什么?——只緣身在此山中。你是怎么理解“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小組討論。——因為身處廬山之中看不到全部,只能見到局部,就像那個“盲人摸象”的故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9.大家意思領會了,現在我們來看大人是怎么總結的——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就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10.所以蘇軾不只是講了看山的道理。認識山很難,認識其他物也難。還有哪些事物要認識全面也很難呢?你能舉一個例子嗎?——真正認識一個人很難。——認識大自然很難。……11.這個道理并不深奧,很多人都明白。大家覺得這首詩寫得好,不是因為這首詩講了這個道理,而是因為什么呢 ——蘇軾沒有直接說道理,而是通過一件事來說道理。——如果直接說道理,就太直白,太理性,沒趣味了。——不直接說道理,每個讀者都可以有自己的感悟。(四)學習《雪梅》1.請在借助拼音讀準詩句基礎上,標出《雪梅》這首詩的節奏,并試著讀一讀,感受七言絕句的節奏。(“降”“章”“香”押韻,是這首詩的韻腳。詩歌里平聲韻腳,就是第一聲、第二聲韻腳,讀得時候可以讀得悠長一點兒。)雪梅[宋]盧鉞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2.簡介作者。3.你讀懂這首詩的意思了嗎?讀懂幾句就說幾句。——第一句詩的意思是梅花與白雪都認為自己是春天里最原亮的,都不認輸。(“爭春”有的人都譯成“看認為自己最具早春特色”,有的人都翻譯成“都認為自己占盡了春色”,大同小異。“降”是“服輸”的意思。)——第二句詩的意思是詩人放下手中的筆,一時難以評議梅與雪到底誰是春使者。(“騷人”是“詩人”的意思,屈原寫過《離騷》,因為《離騷》影響很大,慢慢地,文人,詩人就被稱作“騷人”。“擱筆”是放下筆。“閣”,同“擱”,“放下”的意思。“費”在這里指用盡心思。“評章”是“評議”的意思,這里指評議梅與雪的高下。)——最后兩句詩的意思是雖然梅花沒有雪那么白,但是雪沒有梅花么香。(“須”是“應當”的意思。)你覺得梅花美嗎?美在哪里?你覺得雪花美嗎?美在哪里?——梅花美。梅花的香氣像是一股清香,散發著淡淡的花香,讓我們感到舒適和放松。——雪花美。是那種純潔無暇的白,即使經過了風雨,風雨過后,雪依然還保持那種無暇的美。——梅花美。梅花散發出一種淡雅的花香,沁人心脾,使你感到神清氣爽。——雪花美。雪花潔白潔白的,潔白的雪花飄白了大地,不禁令人驚呼: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雪花的潔白,給人安靜、素潔之感。5.是啊,梅花、雪花都很美,很多詩人都贊美過它們。我們來讀些贊美它們的詩詞。寫雪花的詩詞: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高駢《對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寫梅花的詩詞: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墨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游《卜算子·詠梅》)6.我們想象一下它們會怎么爭論。誰愿意扮演梅,誰來扮演雪呢?(也可以讓男生以“梅”的角色自夸,讓女生以“雪”的角色自夸)梅:春天里,我是最美的,你看我__________________雪:春天里,我是最美的,你看我___________________《雪梅》的作者是盧鉞,對盧鉞其人史料沒有太多記載。我們見知道他自號“梅坡”,所以人們也叫他“盧梅坡”。你覺得在這首詩中盧鉞到底是愛梅多一些,還是愛雪多一些?說說你的理由。——“獨喜梅花派”:詩人的號是“梅坡”,說明詩人非常喜歡梅花,他住的地方應該有很多梅花。再分析他的詩句“梅須遜雪三分,自雪卻輸梅一段香”,也讓人覺得他愛梅多一些,因為“遜”只是差一些而“輸”卻點明了勝負。——“雪梅共喜派”:詩人沒有特別的偏好,“騷人閣筆費評章”其實就是詩人的態度。“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這兩句詩也沒有顯露出詩人的偏好,這兩句詩表明二者不相上下,各有輸贏,雪勝在純潔,而梅則勝在香遠益清。8.更多人傾向于詩人兩者都喜歡,一個白一點兒,一個香一點兒,“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梅不是春。我們再來讀一讀,感受一下。9.這種態度,在盧鉞的《雪梅》(其二)中也有體現。你能說說對這首詩的理解嗎 雪梅(其二)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春。——如果有梅花而沒有雪,梅花就會顯得沒有精神;如果有雪而無詩的詠嘆,就會顯得很俗氣。詩、雪與梅合在一起,才能稱作“十分春色”。總結全文,情感升華總結:我們讀了《暮江吟》,欣賞了秋江暮景;走進《題西林壁》和《雪梅》,觀察山、雪、梅花。詩中自有美景如畫,其中也蘊含道理。希望你們多讀詩詞,擁有詩意人生。板書設計:暮江吟 題西林壁 雪梅細心觀察 全面地看問題 各有所長連續觀察8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