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7.爬天都峰一、教學目標1. 認讀“級、鏈、攀、辮”等 10 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相”,把課文讀通順。2.借助思維導圖梳理課文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表達順序,了解作者是如何把爬山的過程寫清楚的。(重點)3. 勾連“交流平臺”及“初試身手”板塊,歸納出“把一件事寫清楚”的方法并嘗試進行寫法遷移。(難點)二、教學過程(一)以詩導入,揭示課題1.揭題:從宋代大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詩句中我們看到了山的形態多變。二年級時,我們曾學過一篇《黃山奇石》的課文,從課文中領略到了黃山的美麗。今天我們要隨著一位小朋友去爬黃山的天都峰,了解這位小朋友爬黃山天都峰的經歷。(板書:爬天都峰)2.緊扣課題質疑。課題《爬天都峰》為什么是用“爬”,而不是用“登”呢?——因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準確反映出登山的費力、艱難。3.師生交流有關天都峰的資料。天都峰是黃山“七十二峰”中最險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階大約有1.5公里長。天都峰最險處是鯽魚背。它是一道長約十幾米,寬不到1米的狹長光滑的石脊,石脊兩旁是萬丈深淵。檢查生詞,讀準字音課前預習了課文,這些生詞能讀準嗎?(課件出示生詞,指名讀,全班跟讀)石級 鐵鏈 發顫 攀著 照相 紀念小猴子 鯽魚背 小辮子 笑呵呵(糾正讀音,強調多音字“相”)(三)提煉要素,梳理文脈1.啟發。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默讀課文,找出事情的六要素,填寫在“學習單”上。《爬天都峰》學習單默讀課文,找出事情的六要素,完成下表。時間 假日地點 天都峰人物 “我”、爸爸、老爺爺起因 “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爺爺經過 我”和老爺爺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等困難,結果 最后一起爬山天都峰頂2.引導。誰能把六要素連起來,說說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爺爺,“我”和老爺爺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等困難,最后一起爬山天都峰頂的事。3.小結。說得真好,看來“串聯六要素”是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好辦法呀!4.回顧表達。再仔細讀讀課文,想一想:“小作者寫爬天都峰,先寫了什么,接著寫了什么,最后寫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借助下面思維導圖下圖啟發思考,根據學生發言并相機板書:爬山前——爬山時——爬山后)思維導圖5.理清層次。拿起筆在書上畫一畫,哪里寫了爬山前、爬山時、爬山后。——第1-5段是“爬山前”部分,第6-7段是“爬山時”部分,第8-10段是“爬山后”部分。6.小結。(課件出示課文截圖,標識“爬山前、爬山時、爬山后”。)大家看,像這樣按照一定的順序寫,我們就能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寫得很清楚了。(四)深究文本,挖掘奧妙有了一定的順序,小作者又是怎樣把爬山的過程寫清楚呢?讓我們放慢腳步,跟著小作者爬一爬天都峰,邊爬邊看、邊爬邊聽、邊爬邊想。1.品讀“爬山前”部分(1)啟發。請大家默讀“爬山前”部分,思考:“爬山前,‘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文中畫出相關的語句。”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抬頭望: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嗎 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交流,相機板書,在思維導圖的“爬山前”的后面加上“所見:峰頂高、石級陡 所想:爬得上去嗎 所感:叫人發顫”)(2)追問。看到天都峰又高又險,此時此刻,如果你就是小作者,你的心情會怎樣?——害怕——畏懼——望而生畏——想退縮(3)指導朗讀。帶著這樣的感受讀好這一段。(4)小結。大家發現了嗎?把作者所見、所想、所感寫出來(出示課文截圖,標識“所見、所想、所感”),爬山前的經歷就寫得很明白了,讓人有如臨其境之感!看來小作者也運用了我們在《麻雀》一課中學到的方法——調用‘五感’觀察,把事情寫清楚。2.讀“爬山時、爬山后”部分(1)啟發。“爬山時和爬山后”這兩個部分又是怎么調用‘五感’觀察寫具體的呢?請大家分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出示學習要求)①快速默讀課文,邊讀邊想:爬山時、爬山后小作者寫了哪些方面——是所見所聞,還是所作所為,或者是所感所想。畫出相關語句,像老師一樣在旁邊標出來。②小組討論,提煉關鍵詞完成思維導圖。③派一名代表在全班匯報。(2)自由朗讀課文3~5自然段。1)這部分除了寫“我”的所見、所想外,還寫了什么?——對話2)學習“我”和爺爺的第一次對話:(出示)小朋友,你也來爬天都峰?老爺爺,您也來爬天都峰?想象內心活動。“小朋友,你也來爬天都峰?”老爺爺心里想: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這個小朋友都不怕,我為什么不鼓起勇氣挑戰一下呢?“老爺爺,您也來爬天都峰?”“我”心里想:天都峰好高好陡啊,我本來覺得自己肯定爬不上去,看到這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都來挑戰了,我為什么不可以呢?3)分角色讀對話,體會人物內心。——從“也”字可以看出“我”和老爺爺都受到對方的鼓舞,決心爬天都峰,說明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難、勇于攀登的精神。小結。從這簡單的對話中,我們看到了他們并不平靜的內心。他們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信心,決定克服困難,爬上去,所以老爺爺也點點頭,說(引讀)——‘對,咱們一起爬吧!’(3)體會小作者爬山的過程。1)自由讀第 6自然段,畫出描寫爬山動作的詞語。學生交流。我奮力向峰頂爬去,一會兒攀著鐵鏈上,一會兒手腳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個樣……——我從“奮力”可以看出爬天都峰很吃力。——我從“攀著鐵鏈”可以體會到向上爬很危險,很費勁。——我從“手腳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上天都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指導書寫“攀”這么陡峭的山峰,一不留神就會掉下來,必須緊緊地抓著這鐵鏈,怪不得“攀”字下面是一個“手”字。小結。通過描寫動作,寫出了‘我’是怎樣爬天都峰的。(4)指導朗讀。1)這么險峻的山峰,小小年紀的“我”和老爺爺都能克服困難,堅持爬上去,真不簡單。(自由讀——指名讀——齊讀)(5)通過比較句子,體會爬山的艱難、上山后的喜悅。①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②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于都爬上了天都峰。從“終于”這個詞語你能感受到什么?——我從“終于”可以看出爬山歷盡艱辛。3.學習“爬天都峰后”部分(1)讀一讀8~10自然段。在鯽魚背前,爸爸給我和老爺爺照了一張相,留作紀念。老爺爺拉拉我的小辮子,笑呵呵地說:“謝謝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氣鼓舞我,我還下不了決心哩!現在居然爬上來了!” “不,老爺爺,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氣向上爬的!我應該謝謝您!” 爸爸聽了,笑著說:“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學習“我”和老爺爺的第二次對話,再次體會語言描寫的作用。——運用語言描寫,寫出了“我們”都從對方身上獲得了勇氣,表達了兩人激動、興奮的心情。(3)討論。“爸爸所說的話中蘊含了什么道理?為什么要寫爸爸的話呢?”——爸爸所說的話告訴我們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要善于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爸爸的話揭示了“我”和老爺爺都爬上天都峰頂的原因:①“我們”都有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②“我們”都能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學習,共同進步。(4)小結。人與人在相處中,要相互學習,相互鼓勵,共同進步,不管多大的困難都能克服。這是“我”在爬天都峰這件事中得到的啟發。(5)追問:“學到這里,有誰發現小作者把爬山過程寫清楚、寫具體的秘密了呢?”——按照一定的順序。——調用‘五感’觀察,把所見所聞、所作所為、所感所想寫出來,就能把一件事寫清楚了。(五)讀寫遷移,初試身手1.觀察家人炒菜、擦玻璃或做其他家務活的過程,請用一段話把這個過程寫下來,注意用上表示動作的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評價標準。評價單①把圖畫意思有順序地表達清楚了 ☆☆☆☆☆②用上了連續動作的詞語 ☆☆☆☆☆③語句通順 ☆☆☆☆☆炒土豆我先用刀削去土豆的皮,然后用水洗干凈,接著切成一片片的,放在一邊的盤子里備用。準備工作完成后,我點燃了爐火,然后將花生油倒進炒瓢里,大約一分鐘后油熱了,我將切好的土豆片倒進鍋里,滴上少許醬油,用鏟子翻炒一分鐘后,倒進大約半勺的水,蓋好鍋蓋燜五分鐘。這樣美味的“紅燒土豆片”就大功告成了。擦玻璃我馬上打來一盆清水,拿了一塊抹布,又搬了一把椅子。我先把抹布弄濕后,使勁擰了一下,就拿著濕抹布小心地爬上椅子,掂著腳,仰著頭,伸長胳膊、先把窗框四周的塵土擦掉,然后仔細地擦著玻璃。擦了幾下后,我覺得挺干凈了,可是等玻璃干了一看,糟糕,玻璃上橫七豎八一道道臟印,簡直成了大花臉啦!我連忙跳下椅子,把臟抹布用清水洗了一下,又爬上椅子,像剛才那樣把窗框和玻璃再擦幾遍,玻璃就干凈多了。玻璃越擦越干凈,越擦越明亮。陽光照在玻璃上,看上去特別耀眼,我心里很高興。板書:爬天都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