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廣東省惠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廣東省惠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惠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第二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
本試卷共5頁,20小題,滿分 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
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
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不得折疊。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
1.春秋時期,以秦、楚、吳、越等為代表的“蠻夷”諸政權發展壯大,并向中原地區聚集。他們采取“以夏變夷”的政策,用“周禮”改變舊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的旗號,以爭得“諸夏”的身份和地位。這反映出當時()
A.華夏認同已成為社會共識 B.各民族之間的差異已基本消除
C.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的因素 D.文化互動助推社會封建化轉型
2.唐朝早期實行宵禁制,但宵禁制只針對坊間大街,長安等城市的坊間小巷在夜間仍有商業活動,被稱為“鬼市”。唐朝中后期取消了宵禁制,夜市正式出現。據此可知,唐朝
A.商品經濟獲得發展 B.放棄了重農抑商政策
C.自然經濟出現解體出 D.城鄉發展呈現一體化
3.王陽明說:“夫學貴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李贄說:“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則千古以前無孔子,終不得為人乎?”二人主張()
A.體現出思想解放的傾向 B.否定了孔子的圣人形象
C.蘊含著強烈的民主色彩 D.動搖了儒學的正統思想
4.1894年,鄭觀應出版《盛世危言》一書,該書封面寫著:“首為商戰鼓與呼”。他把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手段歸結為“兵戰”(軍事侵略)和“商戰”(經濟侵略),認為后者比前者更為隱蔽、更有威脅性。鄭觀應這一思想反映了()
A.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B.實業救國思想得到普遍認同
C.西學傳播的范圍進一步拓展 D.西方對中國的侵略不斷加深
5.參加巴黎和會之初,北洋政府“原擬全約簽字”;5月20日,北洋政府接受代表團“保留簽字”的建議;6月26日,北洋政府被迫電令代表團“如不能保留,即拒絕簽字”。這一變化反映了當時()
A.民眾廣泛參與發揮了巨大力量 B.中國成功維護了國家主權
C.北洋政府外交取得了巨大勝利 D.民主革命實現了順利轉型
6.1937年11月,國民政府召開抗敵座談會,與會者認為中國有三項優勢:有4.5億民眾,久經戰陣的常備軍200余萬,并由世界知名軍事專家指揮;施行法幣后財力鞏固,抗戰三五年不會感到困難;犧牲精神旺盛,決心死戰。與會者的觀點()
A.與中國抗戰實際相符合 B.有利于全面抗戰的開始
C.對戰爭復雜性預期不足 D.推動了國共合作的實現
7.下表是新中國外交的重要事件,下列選項中結論與史實相符的是()
選項 史實 結論
A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解決了世界各國的矛盾和分歧
B “求同存異”方針 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C 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開始打破西方大國的外交封鎖
D “一帶一路”倡議 打造了國際合作新平臺
8.20世紀60年代前期,中共中央把全國劃分為一線(沿海)、二線(中部)和三線(西南西北),重點建設三線戰略后方,大力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這一戰略旨在()
A.完善計劃經濟體制 B.適應外交形勢變化
C.平衡全國工業布局 D.鞏固經濟調整成果
9.
圖3為1978年和1987年全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各經濟成分所占比重圖。圖示占比變化反映出()
A.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實現 B.民眾就業觀念的轉變
C.計劃管理調控作用的增強 D.經濟結構調整的完成
10.中國是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截止2018年年底,中國共派出維和軍事人員3.5萬余人次,參與24項維和行動。由此可知,中國()
A.成為國際新秩序的重要參與者 B.立足于反對恐怖主義的軍事行動
C.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活動 D.為世界的和平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11.早在青銅器時代,兩河流域文明逐漸擴展到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文明向西方擴展;華夏文明的影響已從黃河流城和長江流域延伸到中國東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區,并與日本和朝鮮產生聯系。這反映了()
A.早期文明的相對均衡性 B.農耕文明的不斷擴展
C.早期文明交流模式單一 D.農耕技術的不斷發展
12.莊園成為日本農業的生產和經營單位后,一些大莊園主從天皇處獲得不向中央政府交稅的特權,中小莊園主為了獲得類似特權,把自己的土地通過“寄進”的方式交給大莊園主。這一現象()
A.強化了天皇的神圣地位 B.促進了日本的社會轉型
C.擴大了政權的統治基礎 D.加速了地方勢力的膨脹
13.表1所示為17-18世紀美洲地區人口結構情況。導致這種人口結構特點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表1
名稱 由來
克里奧爾人 出生在美洲的歐洲人
梅斯蒂索人 雙親一方是西班牙人,一方是印第安人
穆拉托人 雙親一方是葡萄牙人,一方是印第安人
贊布人 雙親一方是非洲人,一方是印第安人
卡斯提斯人 雙親一方是西班牙人,一方是梅斯蒂索人
A.美洲移民政策的出臺 B.早期的殖民擴張
C.美洲飲食結構的變化 D.世界市場的形成
14.達芬奇的繪畫極力追求人體比例和自然背景的真實,他主張人類“必須從實驗開始,以實驗探究其原因”;馬丁.路德認為人可以通過閱讀圣經和觀察自然認識上帝;伏爾泰相信人類社會也受自然法則的支配。這主要說明()
A.人文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 B.思想解放是科學發展的根源
C.科學理性是人文主義的重要內涵 D.科學理性必將取代宗教信仰
15.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總統有權批準或否決國會的立法,國會可以以2/3多數推翻總統的否決;各級聯邦法院法官須由總統提名并經過參議院批準;最高法院可以判決國會的法律或總統的行政命令是否合乎憲法。據此可知,美國1787年憲法確立了()
A.分權制衡原則 B.人民主權原則 C.民主集中制度 D.中央集權制度
16.圖1所示漫畫創作于1834年,反映了當時德意志地區各邦國各自為政,貨主需要把貨品運送至其他地方,有時一天之內不得不幾次把貨物裝上去又卸下來。該漫畫說明了()
圖1
A.德意志君主立憲制度的缺陷 B.俾斯麥實行“鐵血政策”的原因
C.德意志分裂局面形成的條件 D.德意志資本主義發展面臨阻礙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一:鞍鋼于1949年開工生產,成為新中國第一家大型國營鋼鐵廠。1950年,中蘇簽定《中蘇關于恢復和改建鞍鋼技術援助協議書》。1953年10月,新中國第一根無縫鋼管在鞍鋼誕生;同年12月,我國第一座現代化鞍鋼7號高爐流出第一爐鐵水。1957年,鞍鋼生鐵產量達336.1萬噸,鋼291.07萬噸,鋼材192.39萬噸。國家投資17.59億元,上繳利潤22.4億元。鞍鋼成為新中國第一大型鋼鐵基地,被譽為祖國的鋼都。
-摘編自陳正斌主編《鞍山志·鞍鋼卷》
材料二:1985年,王澤普任鞍鋼無縫鋼管廠廠長,他打破舊規矩,建立崗位責任制,干部職工在各自職權范圍內,人人說了算,人人擔責任,完成任務有獎勵,出了問題“打板子”。1997年,鞍鋼新軋鋼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和深圳成功上市。進入21世紀,鞍鋼著眼于建設最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鋼鐵集團的戰略目標,積極“走出去”拓展國際化經營。2007年與全球最大的獨立鋼鐵貿易公司英國斯坦科集團共同出資建立了鞍鋼西班牙有限公司和英國控股公司。-摘編自《鞍鋼的誕生及發展歷史》
(1)分析鞍鋼自建國后到50年代中期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6分)
(2)說明鞍鋼80年代以來的發展印證了改革開放的進程。(6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羅馬帝國建立后,城市化運動隨即大規模展開,不僅意大利地區新增380座城市,各行省也建立了數量龐大的新城市:有在高盧、西班牙等地克爾特人部落中心基礎上建立的城市,有在萊茵河和多瑙河流域軍事要塞上發展起來的城市,也有從希臘城邦中恢復起來的城市;羅馬帝國也因此被稱為“城市建設企業”。新建城市多由當地人組織自治政府,并仿照羅馬建立市政機構和官職。幾乎每座城市都擁有復雜的排水系統、鋪砌考究的廣場、設施齊全的公共浴池和角斗場等。有學者指出:“如果不是皇帝們精心籌劃出嚴整的制度,并投付大量資金來支持這種運動的話,外省是不可能掀起這樣一個迅速的都市化運動的。”
-摘編自段光達《羅馬帝國早期城市化運動的原因及特點》
材料二:中世紀西歐,市民通常會向國王或世俗領主“贖買”城市特許狀;國王或封建領主則為了購買東方奢侈品及支付軍費開支,也樂意向市民“兜售”城市特許狀。對于反城市運動的宗教領主,市民則通過暴動贏得主教的“自由憲章”。特許狀賦予了市民攜帶武器的權利和承擔護衛城堡及軍事征戰的義務;而平民只需在城市生活一定時間便可自動獲得市民權: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動、隨時向城市法庭提出訴訟請求和控告、隨便控制和處置個人財產以及通過選舉組建城市行政和司法機構等。城市不僅會被免除各項封建賦稅,還享受一定的商貿特權。至11~15世紀,城市特許狀廣泛出現于西歐各城市中。
-摘編自馮正好《中世紀西歐的城市特許狀》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羅馬帝國城市化運動的特點。(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世紀西歐城市特許狀興起的原因及意義(8分)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印度時,才知道有甘蔗這種作物,自此極少量的印度蔗糖被商隊帶到歐洲。7世紀,甘蔗傳入波斯。8-12世紀,穆斯林教徒將其傳播到阿拉伯帝國統治的各地區,繼而進一步傳播到塞浦路斯及非洲東岸。12世紀,甘蔗由克里特島及北非傳入西西里島。13-14世紀,甘蔗傳入埃及。隨后,地中海一帶開始廣泛栽種甘蔗,歐洲蔗糖業興起。但從世界整體來看,新舊大陸之間基本上彼此隔絕,亞、歐、非洲之間的交往和接觸范圍較小,而且時斷時續。
-摘編自張蘭星《舊大陸甘蔗在新大陸的傳播及蔗糖業的發展》等材料二:15世紀末,甘蔗種植之旅繼續西進,蔗糖的生產中心轉移到由葡萄牙占領的大西洋的馬德拉群島、加那利群島、西非幾內亞灣的圣多美島及中南美洲的巴西。從16世紀開始,大西洋諸島上,強迫非洲奴隸進行的蔗糖生產急速發展。進入17世紀后,甘蔗被移植到英屬、法屬加勒比海諸島。隨著甘蔗的引入,加勒比海地區的諸島開發出了廣闊的甘蔗種植園,生產出蔗糖這種世界商品。歷史學家將加勒比海地區的人種構成、社會結構、經濟方式持續的變化稱為“蔗糖革命”。從 17世紀中期開始,加勒比海的“蔗糖革命”使英國的砂糖進口量激增,而英國人對糖需求量增加的原因之一是他們要在茶中加糖。紅茶加糖能迅速補充熱量,讓人精力充足,能讓勞動者成為工場老板需要的勞動力。到18世紀中期,英國民眾的人均砂糖用量是法國人的八到九倍。紅茶和糖漸漸惠及下層民眾,最終成了產業革命時期英國城市工人的象征。
-摘編自【日】白川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公元前4世紀至14世紀蔗糖傳播的主要特點。(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5-17世紀蔗糖進一步傳播的歷史背景,并簡析“蔗糖革命”產生的影響。(8分)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觀點 出處
地理大發現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卡爾普勒蒂的《通史概要》
文藝復興是西方社會從中世紀到近代的轉折點 《新劍橋近代史》
引起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興起的“商業革命”是形成近代歷史的主要因素 《世界近代史》 (美國大學通用教科書)
17世紀后半期(17、18世紀之交)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卡爾貝爾的《近代史》
-摘編自高金玲《世界近代史開端問題的爭議在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價值》
根據材料,自選一個維度,提出一個你對世界近代史開端的看法,并運用具體史實加以論證。(要求:認同材料某一觀點或另有觀點均可,看法明確具體,論證須有史實依據。)
惠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第二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A D A C D B B C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B C A D
1.【答案】C【解析】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秦、楚、吳、越等與周邊少數民族聯系密切的政權對華夏文化認同日益加深,并參與到中原諸侯爭霸的戰爭中,這反映出當時中國各地方政權的文化聯系日益密切,為后來秦大一統營造了良好的文化紐帶,故選C項;材料只涉及部分諸侯國的領導階層華夏認同的強化,以此來論證“華夏認同已成為社會共識”屬于以偏概全,排除 A項;“基本消除”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周邊政權華夏認同意識的增強,且西周文明屬于奴隸制文明,當時華夏認同意識增強與“封建化轉型”無直接關聯,排除 D項。
2.【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唐代宵禁制由實施到廢除以及夜市的正式出現,說明朝廷對商業的監管力度弱化,體現了唐代商品經濟的發展,故選A項;自戰國商鞅變法以來,封建政府一直在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B項;自然經濟解體始于鴉片戰爭后,與材料所述時間不符,排除C項;城鄉一體化發展主要體現的是城市與近郊、鄉村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材料并未體現,排除D項。
3.【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王陽明強調以自己內心判斷是非,不盲目迷信孔子;李贄指出人有自身價值,不必依賴孔子。他們都突破了傳統對孔子絕對權威的迷信,敢于表達獨立思考的觀點,體現出一定的思想解放傾向,故選A項;王陽明和李贄并非否定孔子的圣人形象,只是反對盲目以孔子言論為絕對標準,他們對孔子本身還是有一定尊重的,排除B項;民主色彩主要涉及政治權利、平等參與政治等方面,題干中兩人言論主要圍繞思想獨立判斷,未涉及民主相關內容,排除C項;王陽明的心學和李贄的思想雖對傳統儒學有沖擊,但在當時并未動搖儒學的正統思想地位,明清時期儒學依然是正統,排除D項。
4.【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鄭觀應提倡商戰,強調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具有更大的威脅,這反映了西方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不斷加深,故選D項;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是以1895年“公車上書”為標志的,排除 A項;材料只能反映出鄭觀應個人對發展工商業以及抵制列強經濟侵略的看法,沒有體現出其他人對上述觀點的推崇,所以“普遍認可”夸大了這一看法的影響,排除B項;主要強調鄭觀應對西方經濟侵略的抵抗意識,沒有涉及西學傳播范圍的拓展,排除C項。
5.【答案】A【解析】據材料“參加巴黎和會之初,北洋政府'原擬全約簽字”;5月20日,北洋政府接受代表團“保留簽字”的建議;6月26日,北洋政府被迫電令代表團“如不能保留,即拒絕簽字”,可知隨著五四運動的開展,更多的國民參與到反帝愛國運動中,在這種情形下,北洋政府不得不考慮民意最終拒絕簽字,這說明國民的參與發揮了巨大的力量,故選A 項;拒絕簽字并未改變日本對山東的侵占,排除B項;取得了巨大勝利夸大了拒絕簽字的作用,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民主革命的轉型,排除D項。
6.【答案】C【解析】據材料信息,從與會者的觀點來看,他們似乎對中國的抗戰能力持有相對樂觀的態度,沒有充分預計到戰爭的長期性、殘酷性和復雜性。這種樂觀情緒可能影響了對戰爭的準備和應對策略,故選C項;雖然與會者提到的中國民眾眾多、有一定規模的常備軍和財力鞏固等是事實,但他們對于抗戰的復雜性和長期性可能存在的低估,使得這一觀點并不能完全反映中國抗戰的實際情況,排除A項;全面抗戰的開始主要是基于日本全面侵華的事實和國民政府的決心,而非這次座談會上的觀點。此外,這次座談會是在全面抗戰已經開始(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之后召開的,排除B項;國共第二次合作在1937年9月已經實現,早于題目中的時間“1937年11月”,排除D項。
7.【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故選D項;結合所學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有利于緩和世界各國的矛盾與分歧,“解決了”過于絕對,排除A項;結合所學“求同存異”方針是中國在 1955年的亞非萬隆會議上提出的,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險,和平共處五原則的提出體現新中國外交由重視意識形態轉為重視國家利益,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兩者主旨不符,排除B項;結合所學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的安全環境,拓展了外交活動的舞臺,1964年中國與法國建交,實現了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兩者主旨不符,排除C項。
8.【答案】B【解析】1958年中蘇關系惡化,同時中國受到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的敵視,中國當時面臨著非常不利的國際形勢,故我國采取的重點建設三線等工業落后地區做為戰略后方是增強國防實力,以適應嚴峻的外交形勢,故選B項;計劃經濟是指國家對各項物資實行統購統銷,與材料中國家重點建設三線戰略后方的內容無關,排除A項;重點建設三線這些工業落后地區,有利于平衡國內的工業布局,但體現不出材料中三線“戰略后方”、大力發展“國防工業”的意圖,排除 C項;1960年我國提出糾正“左”傾錯誤的經濟調整“八字方針”,改變國民經濟比例失衡的狀況,與材料中“重點建設三線戰略后方”、大力發展“國防工業”不符,排除D項。
9.【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1978年和1987年全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各經濟成分所占比重”中公有制商品的零售額下降,非公有制的占比大幅度提高,結合中國改革開放的史實,可知農村和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中非公有制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增加了就業崗位,就業形式多樣,民眾就業觀念轉變,引起零售額結構的變動,故選B項;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1世紀初基本實現,排除A項;1978年后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減弱計劃管理對經濟的調控作用,排除C項;“完成”表述過于絕對,且我國經濟結構在仍在升級調整的過程中,排除D項。
10.【答案】C【解析】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派遣維和人員進行維和行動是對聯合國處理國際事務的肯定與支持,這說明中國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外交活動,故選C項;維和行動是指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是聯合國維持和平與安全的一種創造性方式,是聯合國集體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非“國際新秩序”,排除A項;中國參與維和行動,是基于維護聯合國權威,樹立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而不僅僅是“立足于反對恐怖主義的軍事行動”,排除B項;中國為世界的和平發展提供的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排除D項。
11.【答案】B【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在青銅器時代,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人們以農業為主,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推動了上述地方的文明形態向周邊地區的擴展,故選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最早進入文明社會,這說明人類早期文明的發展具有不均衡性,排除A項;材料只能反映出人類早期文明的拓展,沒有體現出文明交流方式的單一性,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早期文明的擴展,沒有涉及農耕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排除D項。
12.【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一些大莊園主擁有不向中央政府交稅的特權,中小莊園主通過依附于大莊園主的方式,也不用向中央交稅,這嚴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權威,加速了地方勢力的膨脹,故選D項;雖然大莊園主是通過天皇獲得的不向中央交稅的特權的,但這一特權將最終削弱以天皇為首的中央權威,排除A項;材料只反映了中央權威的下降和地方力量的增強,沒有體現出社會轉型,排除B項;莊園主和天皇都屬于古代日本統治階級,兩者關系的變化不能反映出日本政權統治基礎的擴大,排除C項。
13.【答案】B【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國家對美洲的早期殖民擴張使大批歐洲人遷到美洲居住,以及非洲人被販賣到美洲做奴隸,結果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混血后代,逐漸成為美洲的主要居民,故選B項;這一時期的美洲移民政策主要局限于美國,對整個美洲地區人口結構的變化影響十分有限,排除A項;美洲人口結構特點與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密切相關,而飲食結構的變化與美洲混血族群的出現沒有必然聯系,排除C項;世界市場的形成是以19世紀中葉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為標志的,與材料所述時間不符,排除D項。
14.【答案】C【解析】達芬奇主張通過實驗探究自然規律,體現了科學理性精神;馬丁路德雖未否定宗教信仰,但強調通過閱讀圣經和觀察自然認識上帝,弱化了教會的絕對權威,隱含理性認知的傾向;伏爾泰將自然法則引入社會領域,進一步強化了理性對人文思想的滲透,三者的共性在于將科學理性融入人文主義框架,推動其內涵的擴展,故選C項;人文主義確實與資本主義發展有關,但題干未涉及經濟基礎對思想的影響,排除A項;生產力發展才是科學發展根源,而非思想解放,排除B項;馬丁路德仍以宗教信仰為核心,伏爾泰也未否定自然神論,說明科學理性未取代宗教信仰,排除D項。
15.【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按照美國1787年憲法,總統與國會之間就立法問題形成了相互制約的關系。聯邦法院法官的任命由總統提名,但是必須經過參議院批準,這表明總統的權力受到制約。最高法院對總統和國會的權力形成制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國家權力分別由總統、國會和最高法院掌握,三者互不統屬,相互制衡,這體現了分權制衡原則,故選A項;人民主權是指國家權力由民眾掌握,而材料強調的是不同國家機構之間的制衡關系,排除B項;民主集中制主要強調的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主要表現為民主選舉基礎上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材料沒有體現出民主集中制等相關信息,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總統、國會和最高法院的分權制衡關系,沒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對比,而且美國是聯邦制國家,排除D項。
16.【答案】D【解析】據漫畫信息可知,德意志各邦國各自為政,商品在德意志地區的流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這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故選D項;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的頒布,標志著德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排除A項;俾斯麥推行“鐵血政策”是為了排除阻礙德國統一的強大的國內外勢力,而漫畫只反映了德意志地區的商品流通不暢,排除B項;漫畫信息反映了當時的德意志地區因為國家不統一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影響,而不是導致分裂局面形成的條件,排除C項。
17.【答案】
(1)原因:新中國成立及政權的鞏固;蘇聯的援助;一五計劃的實施,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鞍鋼工人的自力更生,艱密奮斗。(6分)
(2)進程:80年代,鞍鋼無縫鋼管廠廠長推進經營責任制改革,體現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擴大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廣泛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90年代,鞍鋼成立新股份公司并上市,反映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例的改革目標,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新思路推進國企改革;21世紀,鞍鋼與國外企業合作建立跨國公司,印證了我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國家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6分)
【解析】
(1)據材料一“鞍鋼于 1949年開工生產"并結合所學新中國成立的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及政權的鞏固;據材料一“1950年,中蘇簽定《中蘇關于恢復和改建鞍鋼技術援助協議書》”可知,蘇聯的援助;據材料一“1953年......1957年......鋼材192.39萬噸”并結合所學可知,1953-1957年中國正在實行一五計劃,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結合所學可知,鞍鋼工人的自力更生,艱密奮斗。
(2)據材料二“1985年......出了問題“打板子”并結合所學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知識可知,80年代,鞍鋼無縫鋼管廠廠長推進經營責任制改革,體現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擴大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廣泛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據材料二“1997年,鞍鋼新軋鋼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和深圳成功上市”并結合所學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的知識可知,90年代,鞍鋼成立新股份公司并上市,反映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例的改革目標,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新思路推進國企改革;據材料二“進入21世紀......拓展國際化經營”可知,21世紀,鞍鋼與國外企業合作建立跨國公司,印證了我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國家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
18.【答案】
(1)特點:范圍廣、規模大;以維護羅馬帝國政治、軍事統治為核心;因地制宜,靈活多元;城市政治、文化呈現羅馬化趨勢;自上而下推動。6分,任答三點,言之有理即可)
(2)原因:西歐封建社會土地歸領主所有的現實;商品經濟繁榮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和斗爭;領主鞏固自身統治的需要;世俗王權與教權斗爭的影響;領主對城市經濟的依賴性增強。(4分,任答兩點,言之有理即可)
意義:促進了西歐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有利于增強世俗王權;加速了封建社會的解體;為近代歐洲民主政治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4分,任答亮點,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據材料一“不僅意大利地區新增 380座城市,各行省也建立了數量龐大的新城市”可得出,范圍廣、規模大;據材料一“新建城市多由當地人組織自治政府,并仿照羅馬建立市政機構和官職”并結合所學可得出,以維護羅馬帝國政治、軍事統治為核心;據材料一“有在高盧、西班牙等地克爾特人部落中心基礎上建立的城市”“也有從希臘城邦中恢復起來的城市”可得出,因地制宜,靈活多元;據材料一“仿照羅馬建立市政機構和官職”每座城市都擁有復雜的排水系統......公共浴池和角斗場等”可得出,城市政治、文化呈現羅馬化趨勢;據材料一“如果不是皇帝們精心籌劃出嚴整的制度”可得出,自上而下推動。
(2)第一小問原因,結合所學可得出,西歐封建社會土地歸領主所有的現實;據材料二“為了購買東方奢侈品”并結合所學可得出,商品經濟繁榮發展;據材料二“市民”“市民則通過暴動贏得主教的自由憲章”可得出,市民階層的壯大和斗爭;據材料二“國王或封建領主則為了購買東方奢侈品及支付軍費開支”可得出,領主鞏固自身統治的需要;結合所學可得出,世俗王權與教權斗爭的影響;結合所學可得出,領主對城市經濟的依賴性增強。第二小問意義,據材料二“城市不僅會被免除各項封建賦稅,還享受一定的商貿特權”可得出,促進了西歐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結合所學可得出,有利于增強世俗王權;結合所學可得出,加速了封建社會的解體;據材料二“通過選舉組建城市行政和司法機構”結合所學可得出,為近代歐洲民主政治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19.【答案】
(1)特點:傳播經歷漫長的過程(傳播具有漸進性);多集中于歐亞,北非地區(傳播范圍逐漸擴大);傳播方式多樣(通過古代帝國擴張、商貿活動和宗教傳播等方式向外傳播);傳播時斷時續,范圍相對有限。(6分,任答3點)
(2)歷史背景:西歐資本主義萌芽與發展;新航路開辟后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新航路開辟后海上航路的擴展(大西洋貿易的發展);歐洲的商業革命;黑奴貿易的興盛;西歐的早期殖民擴張。(4分,任答2點)
影響:給加勒比海地區的人種構成,社會結構、經濟方式帶來了變化;改變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給當地人民帶來巨大災難;豐富了民眾生活方式(改變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蔗糖消費大眾化);加速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工業革命的孕育和發展;進一步加強世界各地的商貿聯系。(4分,任答2點)
【解析】
(1)據材料一“公元前 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印度時,才知道有甘蔗這種作物......13-14世紀,甘蔗傳入埃及”可得傳播經歷漫長的過程(傳播具有漸進性);據材料一“公元前 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印度時,才知道有甘蔗這種作物,自此極少量的印度蔗糖被商隊帶到歐洲”、“繼而進一步傳播到塞浦路斯及非洲東岸”可得多集中于歐亞、北非地區(傳播范圍逐漸擴大);據材料一“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印度時,才知道有甘蔗這種作物,自此極少量的印度蔗糖被商隊帶到歐洲”、“穆斯林教徒將其傳播到阿拉伯帝國統治的各地區"可得出傳播方式多樣(通過古代帝國擴張、商貿活動和宗教傳播等方式向外傳播);據材料一“從世界整體來看,新舊大陸之間基本上彼此隔絕,亞、歐、非洲之間的交往和接觸范圍較小,而且時斷時續”可得出傳播時斷時續,范圍相對有限。
(2)第一小問歷史背景,據設問時間“15-17世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結合 15-17世紀歐洲經濟的發展、新航路開辟對歐洲和世界的影響進行分析,所以可以得出:西歐資本主義萌芽與發展;新航路開辟后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新航路開辟后海上航路的擴展(大西洋貿易的發展);歐洲的商業革命;黑奴貿易的興盛;西歐的早期殖民擴張。第二小問影響,據材料二“歷史學家將加勒比海地區的人種構成、社會結構、經濟方式持續的變化稱為“蔗糖革命”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給加勒比海地區的人種結構、社會結構、經濟方式帶來了變化;根據材料二“使英國的砂糖進口量激增,而英國人對糖需求量增加......能讓勞動者成為工場老板需要的勞動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改變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給當地人民帶來巨大災難;豐富了民眾生活方式(改變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蔗糖消費大眾化);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對歐洲、對世界的角度進行分析,所以可以得出加速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工業革命的孕育和發展;進一步加強世界各地的商貿聯系。
【解析】
(1)據材料“18世紀以來,英國等國的社會中上層群體對海外物品......主導近兩個世紀的傳統香料貿易的衰落”可知,海上直航使得傳統香料貿易成本暴跌,傳統香料地位下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的許多物種如辣椒等傳入歐洲,美洲物種(如辣椒)的替代效應以及種植園經濟的發展;據材料“歐洲顯示出了對亞洲傳統商品香料......等貨物和美洲煙草、蔗糖的濃厚興趣和持續消費需求“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市民階層逐漸崛起,他們的消費觀念和需求與貴族群體有所不同;據材料“16-17世紀之后形成了專為歐洲生產的泛亞洲貿易圈,如在印度迅速形成的出口導向型的棉紡織業”可知,亞洲手工業產品的技術優勢和風格轉換。
(2)材料中“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先后壟斷歐亞海洋貿易路線,其經營的航線已經將歐洲和亞洲納入統一貿易圈”表明,歐洲對亞洲和美洲商品的需求促使貿易范圍不斷擴大,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和擴展,將商業革命推向深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對美洲煙草、蔗糖等物種的需求,以及亞洲物種在歐洲的傳播,促進了物種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歐洲對亞洲和美洲商品的需求促使歐洲國家紛紛進行海外殖民擴張,以獲取更多的資源和市場,為了爭奪殖民地和貿易特權,歐洲大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和爭奪;歐洲對海外商品的需求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如紡織業、制糖業等,這些產業的發展為歐洲資本主義提供了原始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材料中提到“英國等國的社會中上層群體對海外物品,特別是亞洲的咖啡......以及美洲的蔗糖、煙草等奢侈品的需求大增”,這些海外物品的引入豐富了歐洲人的物質生活;如材料中所述,亞洲形成了專為歐洲生產的泛亞洲貿易圈,印度的棉紡織業等產業為了適應歐洲市場需求而發展,在美洲,種植園經濟的發展改變了當地的經濟結構,大量土地被用于種植經濟作物,以滿足歐洲市場的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亞洲、美洲傳統經濟形態。
20.【答案】
示例一
看法:文藝復興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2分)
論證:14世紀時,歐洲商品經濟得到發展,意大利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佛羅倫薩等城市的富商和資產階級資助下,文藝巨匠們以學習和恢復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為號召,創立了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文化,部分意大利學者認為自己處于一個新時代的開端。文藝復興宣揚和傳播了人文主義精神,為宗教改革提供了思想先導和理論準備;人文主義者重視發揮人的才智和創造力,提倡探索人與自然的奧秘,助推了新航路的開辟和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文藝復興解放了長期被宗教戒律壓抑和禁錮的人性,打擊了天主教會思想權威,從意識形態角度加速了封建社會的解體。(8分)
總之,文藝復興是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和新航路開辟等一系列事件的先導,為歐洲全面的社會轉型奠定了思想根基,也成為人類歷史走出中古時代的先聲,應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2分)示例二
看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2分)
論證:16-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經濟上日益強大,他們以議會為基地,向專制王權發起挑戰。自1640年革命爆發,英國革命勢力和封建勢力經歷了反復斗爭,1688年發生的“光榮革命”鞏固了革命成果。“光榮革命”后,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步形成。英國革命為其他國家推翻封建勢力的革命提供了榜樣和借鑒,革命后形成的代議制政體、政黨制度等為近代資本主義國家所效仿。革命使英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其相對于法國等封建國家的優勢愈發明顯,英國逐漸成為“日不落帝國”。革命也為工業革命的發生掃除了制度上的障礙,使英國成為第一個邁進工業社會的國家。(8分)
綜上所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一場資產階級勢力和沒落的封建統治力量的較量,資產階級最終獲得了勝利。英國革命后,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在世界范圍內成為不可抗拒的時代洪流。2(分)
【解析】
據材料“文藝復興是西方社會從中世紀到近代的轉折點”并結合所學可得看法,如:文藝復興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然后結合所學展開論證,如:14世紀時,歐洲商品經濟得到發展,意大利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佛羅倫薩等城市的富商和資產階級資助下,文藝巨匠們以學習和恢復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為號召,創立了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文化,部分意大利學者認為自己處于一個新時代的開端。文藝復興宣揚和傳播了人文主義精神,為宗教改革提供了思想先導和理論準備;人文主義者重視發揮人的才智和創造力,提倡探索人與自然的奧秘,助推了新航路的開辟和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文藝復興解放了長期被宗教戒律壓抑和禁錮的人性,打擊了天主教會思想權威,從意識形態角度加速了封建社會的解體。最后歸納總結,得出結論,如:文藝復興是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和新航路開辟等一系列事件的先導,為歐洲全面的社會轉型奠定了思想根基,也成為人類歷史走出中古時代的先聲,應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乐县| 丰台区| 林芝县| 日喀则市| 伊金霍洛旗| 新源县| 堆龙德庆县| 普定县| 宕昌县| 女性| 沾益县| 雷波县| 桂东县| 佳木斯市| 芜湖市| 湘西| 崇左市| 民权县| 巴塘县| 庄河市| 卫辉市| 龙胜| 大兴区| 井陉县| 福海县| 论坛| 临汾市| 西丰县| 宝清县| 孝感市| 依安县| 额济纳旗| 扎兰屯市| 天镇县| 织金县| 肃宁县| 资溪县| 哈密市| 彭泽县| 古蔺县| 凤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