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云南省昆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民族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云南省昆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民族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昆明市外國語學校祿勸分校(祿勸民族中學)高一年級2027屆春季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
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I卷第1頁至第4頁,第II卷第4頁至第8頁??荚嚱Y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
第I卷(選擇題,共48分)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在答題卡上填寫清楚。
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紛爭。各諸侯國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紛紛進行改革。秦國商鞅變法推行“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織”“獎勵軍功”等措施,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與其他諸侯國的改革相比,商鞅變法的獨特之處在于
A.重視農業生產 B.變革土地制度
C.強化軍事力量 D.推行縣制管理
2.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頻繁,社會動蕩不安,北方少數民族內遷,與漢族雜居相處,相互學習。同時,南方經濟也在持續發展,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大量勞動力。材料所述
A.阻礙了中原文化的傳播 B.源于統治者的大力推動
C.為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D.完成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3.下表為唐朝部分年份的人口統計數據:
年份 戶數(萬) 人口數(萬)
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 304 1235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 706.9 4141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 891.4 5291.9
從這些數據的變化可以看出,唐朝
A.人口增長完全依賴自然增長 B.社會經濟持續繁榮發展
C.人口分布出現明顯區域變化 D.賦稅政策促進人口增長
4.宋朝時期,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商業活動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夜市與曉市應運而生。促成材料所述現象的根本原因是
A.農業與手工業發展 B.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C.小農經濟走向衰落 D.國家統一,政局穩定
5.鄭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強大的國力,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然而,這一航海壯舉卻未能持續下去。鄭和下西洋未能持續的主要因素是
A.海盜猖獗,時局動蕩 B.出于對沿海安全戰略考慮
C.耗資巨大,財政困難 D.航海技術落伍于遠洋需求
6.晚清時期,面對列強的侵略和國內的危機,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并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如江南制造總局、輪船招商局等。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
A.改變封建體制 B.抗擊外國侵略
C.實現民族振興 D.維護清朝統治
7.圖1是一幅反映新文化運動的漫畫,關于新文化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圖1
A.以倫理道德為旗幟 B.徹底否定了西方文化
C.主要陣地設在上海 D.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8.1941年2月,川劇演員協會在重慶成立,田漢在會上肯定了川劇的巨大影響力,并對川劇提出了四點改良意見:“(一)改善藝術水準;(二)提高精神生活;(三)集中演唱意念;(四)貫徹合作精神?!睋丝芍?,田漢的主張
A.貫徹了中共對國統區戲曲工作的政策
B.基于川劇藝術發展與團結抗戰的需要
C.切合了敵后抗日根據地文化工作實際
D.推動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9.1953年開始,連續幾年我國糧食產量和農業生產總值一直保持上升的勢頭。在實現合作化的第一年即1956年,盡管遇到嚴重的自然災害,糧食產量仍比1955年增加了4.8%,有75%以上的農戶增加了收入。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統購統銷政策的實行 B.公社化運動全面推進
C.國民經濟得到了恢復 D.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
10.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此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進行國有企業改革,對外開放逐步擴大。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在于
A.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C.推動中國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D.實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11.在古代埃及,尼羅河每年的泛濫為農業生產帶來了肥沃的淤泥,但也需要進行精確的水利管理,以控制洪水和分配水源。因此,古埃及人修建了復雜的水利系統,包括堤壩、運河和蓄水池。在當時,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集體協作。這一現象
A.突出了地理因素的決定作用 B.顯示了農業生產的基礎作用
C.揭示了王權強化的現實需求 D.體現了高超的工程營造技術
12.在中世紀早期的歐洲,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和日耳曼部落的入侵,社會陷入動亂,許多自由農民為了安全和經濟保障,不得不依附于地方領主,即把自己的農田交給領主。他仍可以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不過是成了領主的佃農,成為他們的附庸。這一現象反映了
A.封建關系下權利和義務的均衡性
B.西歐封建社會產生的歷史必然性
C.羅馬法律體系的徹底崩潰
D.城市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
13.在17世紀前的西歐,糖的價格曾用一定量的金和銀來衡量。17世紀時,糖從奢侈品逐漸變為普通商品。糖的價格大幅下降,甚至在一些地區出現了糖的過剩。引起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民眾消費觀念發生顯著變化 B.歐洲的商業格局發生了變化
C.商業革命沖擊西歐傳統市場 D.價格革命推動商品價格變化
14.近代歐洲一位學者曾說:“人民的聲音就是上帝的聲音?!彼麑Ξ敃r大部分國家的政府持批判態度,他認為人類生而自由、平等,他的思想啟發了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領導者。可見他
A.是文藝復興的先驅者 B.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
C.強調分權與制衡原則 D.是人民主權的捍衛者
15.1845年出版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恩格斯揭示了工人階級的悲慘生活,如居住環境惡劣、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工資低、童工問題嚴重等,同時表達了工人階級想要改變社會現狀的迫切心聲。這反映出
A.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必要性
B.無產階級建立政黨迫切性
C.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嘗試
D.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
16.列寧在《亞洲的覺醒》中闡述:“亞洲的覺醒和歐洲先進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斗爭的開始,標志著20世紀初所開創的全世界歷史的一個新階段?!睂Α靶码A段”理解最恰當的是
A.進行以民族獨立、民主自由為目標的斗爭
B.實現全世界無產階級走向聯合
C.亞洲被殖民國家和歐洲無產階級聯合反帝
D.摧毀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
第II卷(非選擇題,共52分)
注意事項:
第II卷用黑色碳素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17.(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臘各城邦雖然政治上獨立,但通過共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活動聯系在一起。例如,為了紀念太陽神阿波羅,希臘人每隔四年在德爾斐舉行一次盛大的皮提亞賽會。德爾斐不僅是宗教圣地,也是文化交流的中心,各城邦的希臘人聚集于此,參加音樂、詩歌和體育比賽。這些活動不僅加強了城邦之間的聯系,也促進了希臘文化的統一性。
-摘編自[英]羅賓·奧斯本《古希臘文明》
材料二(雅典)民主活動的范圍比過去大大擴大了······這套體系也體現了雅典為現今許多學者稱為“極端民主制”的基本原則?!ぁぁぁぁぁH自由民中的成年男子才享有公民權······而且,這種民主權利本身有時也流于形式,失之過濫;公民大會往往在一些別有用心之徒的煽惑之下,通過了一些懷有偏見的錯誤決議,傷及無辜,扼殺了新的思想。所以雅典民主政治始終只是意味著社會上一少部分成員的政治權利,存在著無可逾越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
-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希臘各城邦的關系,指出德爾斐遺址在當時的地位。(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雅典城邦被排除于公民權之外的人員構成。雅典民主政治“無可逾越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體現在哪幾個層面?(6分)
18.(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亞歐大陸的農耕文明以種植小麥和水稻為主,最早出現在西亞的兩河流域和東亞的黃河流域,隨后向周邊地區擴展,形成了多個古代文明中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復雜化,這些地區逐漸形成了統一的國家和龐大的帝國。古代農耕地區的閉塞狀態逐漸被打破,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然而,真正具有世界意義的閉塞狀態突破,始于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尤其是15、16世紀新航路的開辟和全球貿易網絡的初步形成。
-摘編自吳于廑《世界歷史上的農耕文明與貿易網絡》
材料二 從1500年至1800年,是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關鍵時期。歐洲人通過航海探險,將貿易網絡擴展到全球,但這一時期的經濟活動仍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對內陸的開發有限。盡管洲際貿易規模空前擴大,但與19世紀相比,貿易量仍然較小。這一時期是歐洲從區域性強國向全球霸權過渡的重要階段。
-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史:從分散到整體》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世界文明擴展的趨勢,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大航海時代”的時代特征。(不能抄寫原文)(4分)
19.(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班上一興趣小組圍繞“改變世界面貌的工業革命”展開問題探究,收集了以下部分材料:
材料一 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1854年出版的長篇小說《艱難時世》中描寫道:“這是個到處都是機器和高聳的煙囪的市鎮,無窮無盡的長蛇似的濃煙,一直不停地從煙囪里冒出來,怎么也直不起身來。鎮上有一條黑色的水渠,還有一條河,這里面的水被氣味難聞的染料沖成深紫色,許多龐大的建筑物上面開滿了窗戶,里面整天只聽到嘎啦嘎啦的顫動聲響,蒸汽機上的活塞單調地移上移下,就像一個患了憂郁癥的大象的腦袋。”
材料二 下表為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刑事犯罪數目統計(根據英國內務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統計數據摘錄)。
1805年 4605起
1815年 7898起
1825年 14437起
1835年 20731起
1842年 31309起
-摘編自錢乘旦、劉金源《寰球透視:現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 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在19世紀30年代考察英國的曼徹斯特(世界“棉都”),評論說:“從這污穢的陰溝里泛出了人類最偉大的工業溪流,肥沃了整個世界;從這骯臟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純正的金子。人性在這里獲得了最為充分的發展,也達到了最為野蠻的狀態;文明在這兒創造了奇跡,而文明人在這兒卻幾乎變成了野蠻人?!?br/>-摘編自托克維爾《英國及愛爾蘭游記》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兩則材料的史料價值,并說明理由。(6分)
(2)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評論的看法。(8分)
20.(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著“世界古代文明發展”的相關知識,寫一篇小論文。(要求:自擬論題,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12分)
昆明市外國語學校祿勸分校(祿勸民族中學)高一年級2027屆春季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參考答案
第I卷(選擇題,共48分)
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C B A C D D B
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C B C D A C
【解析】
1.商鞅變法中“廢井田,開阡陌”,徹底變革了土地制度,從法律上承認土地私有,這是與其他諸侯國改革相比獨特的地方,B正確;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的改革都重視農業生產,如魏國李悝變法也鼓勵墾荒,A不符合獨特之處;強化軍事力量也是常見的改革內容,如趙國胡服騎射改革,C排除;部分諸侯國也有類似推行縣制的嘗試,并非商鞅變法獨有,D錯誤。
2.民族交融加強了民族間的聯系和認同感,南方經濟發展提升了整體經濟實力,這些都為后來的統一奠定了基礎,C正確;民族交融促進了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原文化的傳播,A錯誤;民族交融和南方經濟發展是多種因素導致的,不只是統治者推動,B錯誤;南宋時期完成了經濟重心的南移,D不符合史實。
3.從貞觀十三年到天寶十四年,唐朝戶數和人口數大幅增長。這一時期經歷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社會經濟持續繁榮發展,為人口增長提供了物質基礎,B正確;唐朝人口增長有多種因素,包括人口遷移等,并非完全依賴自然增長,A錯誤;材料中未提及人口分布的區域變化,C無法得出;材料沒有關于賦稅政策與人口增長關系的信息,D排除。
4.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為商業提供了豐富的商品,是商業繁榮的基礎,A正確;材料所述為宋朝時期商業的繁榮,并非局限于東南一隅,且該表述與題干無關,B錯誤;宋時,小農經濟仍處于發展的上升期,該項說法與史實不符,C錯誤;兩宋時期,政權林立,國家并未實現統一,D錯誤。
5.鄭和下西洋耗費巨大,隨著明朝國力衰退,財政難以支撐如此大規模的航海活動,C正確;船隊多次航行,雖可能遭遇海盜,但不是其未能持續的主要原因,且當時時局相對穩定,A錯誤;當時西方列強尚未大規模侵略干擾,沿海安全問題并不突出,B錯誤;明朝航海技術在當時較為先進,并非“落伍”,D錯誤。
7.新文化運動猛烈沖擊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傳播了民主與科學的精神,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D正確;新文化運動反對儒家思想中的封建禮教,A錯誤;新文化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思想,并非徹底否定西方文化,B錯誤;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是北京大學和《新青年》雜志,北京是重要活動地,并非主要在上海,C錯誤。
8.根據材料“(一)改善藝術水準;(二)提高精神生活;(三)集中演唱意念;(四)貫徹合作精神”可知,田漢對川劇所提出的改良意見,一方面希望川劇能夠繼續提高水準,提升演唱水平;另一方面希望川劇能夠提高精神生活,貫徹并宣揚團結與合作精神。這一主張既是為了川劇的發展考慮,同時也著眼于當時進行團結抗戰的需要,B正確;材料信息并未涉及中共對國統區戲曲工作的政策內容,排除A;重慶在抗日戰爭時期是國民黨政府的陪都,并不是敵后抗日根據地,排除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是在1937年,排除D。
9.據材料和所學可知,1953年至1956年,我國通過農業合作化運動逐步實現了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將個體小農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這一變革整合了分散的農業資源,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強了抗災能力;1956年合作化完成后,盡管遭遇自然災害,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仍顯著增長,反映出生產關系調整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D正確;1953年實行的統購統銷政策主要解決糧食分配問題,與增產增收無直接關聯,排除A;公社化運動始于1958年,與材料的時間不符,排除B;國民經濟恢復完成于1952年,與材料時間段(1953~1956年)無關,排除C。
10.改革開放推動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C正確;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A錯誤;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基礎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B錯誤;2020年實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D錯誤。
11.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為保證尼羅河流域的農業生產,人們需要修筑水利壩渠、運河、蓄水池,而修建這類大型工程需要強大的社會組織能力和社會動員能力,這體現了對于王權強化的現實需求,C項正確;“決定作用”說法錯誤,排除A;材料信息強調的是農業對強大社會組織能力的需求,而非農業生產的基礎作用,排除B;材料信息沒有體現高超的工程營造技術,排除D。
12.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古羅馬后期社會動亂,農民不得不將土地交給領主以求得生存,而當農民轉化為領主的佃農時,西歐社會便進入了封建社會,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排除A;材料未反映羅馬法與城市商品經濟,排除C、D。
13.根據材料可知,西歐的糖從一度的奢侈品成為普通商品,結合所學可知這是由于新航路開辟,極大地豐富了西歐的糖類供給,使得糖的地位下降,這反映了商業革命對西歐傳統市場的沖擊,C項正確;這一變化是商業革命出現導致的,不是民眾消費觀念的變化,也與商業格局變化無關,排除A、B;材料體現的是商品供應的增加導致商品價格的下跌,與價格革命無關,排除D。
14.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該學者主張主權在民、自由、平等,其思想主張為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由此判斷該學者是盧梭,D項正確;題干涉及啟蒙運動,無關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的先驅者是但丁,排除A;啟蒙運動中,伏爾泰等人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盧梭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制,排除B;啟蒙運動中孟德斯鳩主張以分權制衡原則建立資產階級的國家,排除C。
15.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材料反映了工人階級在悲慘狀況下,迫切希望改變現狀的愿望,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即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必要性,A項正確;無產階級政黨是工人運動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19世紀40年代初,工人運動最迫切的要求是科學理論的指導,排除B;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偉大嘗試,排除C;材料沒有涉及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排除D。
16.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亞洲覺醒”(系列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革命斗爭)構成世界革命風暴的新源泉,宣告帝國主義的又一掘墓人崛起和歐洲無產階級進入聯合反帝統一戰線的新階段,C項正確;A項體現“亞洲覺醒”的斗爭目標,非題干主旨,排除;《共產黨宣言》中號召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1864年第一國際成立,工人運動走向國際聯合,排除B;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剛形成,排除D。
第II卷(非選擇題,共52分)
17.(12分)
(1)(6分)關系:彼此分立,又保持密切聯系;有共同信仰,共同參加運動會。(每點2分,4分)
地位:古希臘圣地;體育競技中心。(每點1分,2分)
(2)(6分)構成:婦女,奴隸,外邦移民(或“外邦人”)。(每點1分,3分)層面:民主范圍;民主性質;參政方式。(每點1分,3分)
18.(14分)
(1)(10分)趨勢:由基本獨立發展到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2分)
原因:生產力發展和交通條件改善;帝國擴張及其政治統治;人口遷徙和商業貿易發展;新航路的開辟和資本主義發展。(每點2分,8分)
(2)(4分)時代特征: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歐洲人占據主導地位;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促進世界商業貿易發展,但規模有限。(每點2分)
19.(14分)
(1)(6分)史料價值:材料一《艱難時世》是小說,屬于二手史料。(1分)理由:它對于研究工業革命時代,資本家剝削壓迫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社會問題、城市環境污染等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文學作品帶有主觀色彩和藝術加工,要與實物史料和一手文獻相考證進行使用。(2分)
史料價值:材料二是英國政府官方統計數據,屬一手史料。(1分)理由:對于研究工業革命時代英國的犯罪率及社會矛盾、社會治理等問題有重要史料價值。(2分)
(8分)看法:托克維爾的評論反映了工業革命影響的復雜性(雙面性),比較客觀(或作者從曼徹斯特看到了工業化帶來的“文明”與“野蠻”并存的雙重性,比較客觀)。(2分)首先,作者贊揚曼徹斯特的繁榮,作為世界“棉都”有發達的工業及交通運輸和快速的城市化,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另外考察中,作者也看到工業化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工廠里殘酷的壓榨使“文明人”變成了“野蠻人”等現象。(4分)總之,作者揭示了工業化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產生人文主義災難,值得深思。(2分)
20.(12分)
示例:
論題: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多彩(或世界古代文明在交流中發展)。(2分)
闡述:世界古代文明在產生的過程中,因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方式的不同,交通條件的限制等因素,各區域文明基本獨立發展,呈現多元特征。如在大河流域興起的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代中國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同為大河文明,但又各有特色。在愛琴海興起的古希臘文明,成為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
世界古代各文明在發展過程中通過經貿往來、人口遷徙、軍事征服、國家統一等途徑逐漸加強了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學習借鑒吸收,不僅豐富了自身的文化內涵,更創造出輝煌的文明成就。比如通過古代絲綢之路羅馬帝國和漢朝之間的交流豐富了彼此的經濟和文化;亞歷山大在武力征服中建立統一的帝國,推動希臘文化向東傳播;阿拉伯人吸收被征服地區的文化,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學、藝術、科學等領域取得了重要成就。(列舉世界古代文明交流的其他史實均可說明)(8分)
總之,多姿多彩的世界古代文明,在相互的交流學習、借鑒中,推動了文明的新發展,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樣性、進步性作出重要貢獻。(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通市| 昌图县| 长武县| 铜梁县| 迭部县| 昌宁县| 景德镇市| 娱乐| 上虞市| 花垣县| 金阳县| 城固县| 阿克苏市| 巩义市| 梓潼县| 大方县| 静宁县| 凤冈县| 莱西市| 乐亭县| 澄江县| 大丰市| 军事| 浏阳市| 登封市| 伊金霍洛旗| 菏泽市| 特克斯县| 雷州市| 夏河县| 长宁区| 新田县| 临沧市| 拉萨市| 蒲城县| 万州区| 内江市| 漯河市| 丰城市| 宁武县| 金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