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溫州市十校聯合體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溫州市十校聯合體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4學年第二學期溫州十校聯合體期中聯考
高一年級歷史學科 試題
考生須知:
1.本卷共6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
2.答題前,在答題卷指定區域填寫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及準考證號并填涂相應數字;
3.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上,寫在試卷上無效;
4.考試結束后,只需上交答題紙。
選擇題部分
一、選擇題I(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1.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針對禮崩樂壞、社會動蕩的形勢,就倫理和政治重建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下列屬于孔子思想主張的是()
①核心觀念是“仁”
②以“有教無類”的思想辦學
③認為人性善,提倡“仁政”
④主張“兼愛”、“非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某歷史興趣小組計劃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收集了“西域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北庭都元帥府”、“伊犁將軍”等素材,據此判斷他們的研究主題是()
A.中華文化圈逐步形成 B.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C.古代中國的民族關系 D.古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3.中國歷史上有一種官吏銓選制度,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它持續推行的動力;“無情如造化,至公如權衡”,是它能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唯一不可取代的銓選制度的根本,讀書做官成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勵志的目標。這種官吏銓選制度是()
A.察舉制 B.九品中正制 C.二府三司制 D.科舉制
4.某朝代歷史學家曾言:“前朝失其道,化內地為藩鎮,內外皆堅,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內外皆柔,雖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據此判斷,該歷史學家所處的朝代是()
A.唐 B.宋 C.元 D.明
5.有學者認為,元朝以前的中國歷史,包括漢、唐在內,本質上屬于“小中國”。到了元朝,加上此前遼金等北方民族政權融合的影響,中國才變成了“大中國”。以下說法能證明該觀點的有( )
①元朝版圖空前遼闊 ②元朝對邊疆地區實施了長時間和比較穩定的統治
③元朝實行“四等人制” ④元朝邊疆管理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與下圖所反映歷史事件沒有邏輯關系的是()
A.荷蘭擊敗西班牙占據臺灣B.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
C.清朝在臺灣設府 D.設澎湖巡檢司經略臺灣
7.鴉片戰爭后的數十年間,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的國家主權遭受嚴重踐踏。下列列強在華攫取的侵略權益,按其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①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
②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③鴉片以“洋藥”名義納稅進口,實現了鴉片貿易合法化
④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③②④
8.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研發投入大國,以科技創新引領全面創新。近些年來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取得的科技成果的有()
①載人航天、探月探火 ②制造業規模、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位
③“神威”超級計算機 ④以“復興號”為代表的新一代高鐵技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學者讓·博泰羅在《美索不達米亞》一書中贊美道:“從數學到天文學,從醫學到神話,這片土地孕育了西方文明的原始基因。”下列屬于古代西亞文明的是()
①楔形文字 ②象形文字 ③《漢謨拉比法典》 ④《摩訶婆羅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上古某文明的作品寫道:當它們分解普魯沙時,將它分成了多少塊?他的嘴和雙臂叫什么?他的雙腿和兩足叫什么?婆羅門是他的嘴,他的雙臂稱為羅阇尼亞。他的雙腿成為吠舍,從雙足生出首陀羅。月亮由心意而生,太陽由兩眼而生。材料所述的這一文明( )
A.誕生了洪水與方舟傳說 B.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 C.建造了金字塔 D.產生了佛教
11.閱讀下圖,結合所學,分析判斷圖片陰影部分的疆界所示的帝國最有可能是()
A.波斯帝國 B.亞歷山大帝國 C.羅馬帝國 D.阿拉伯帝國
12.在中世紀的歐洲,國王執行在全國征召軍隊并率領軍隊出征的特殊職能,因此被視為“一國之王”。但國王只是貴族們的軍事首領,對貴族只有“宗主權”,而沒有“主權”。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是()
A.封君封臣制 B.莊園與農奴制 C.王權不斷加強 D.城市贏得自治權
13.達·伽馬發現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東方的航線,哥倫布到達美洲,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是新航路開辟的主要標志。這些事件作為主要標志的原因是()
A.已完成所有新航路的開辟 B.人類第一次建立起全球性聯系
C.找到了通往亞洲的新航路 D.開始實現亞歐之間的直接通商
14.17世紀出現了哥白尼提出“日心說”、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等重大事件。以上事件表明()
A.文藝復興運動發展 B.宗教改革拉開序幕
C.近代科學的興起 D.啟蒙運動蓬勃發展
15.19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工人階級在“機器轟鳴聲”里進行了艱苦的抗爭。這些抗爭有()
①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②英國憲章運動
③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④法國巴黎公社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選擇題II(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16.“射”在原始文明中,是原始人類謀生的手段。西周時,“射”被納入禮樂體系之中,稱為“射禮”,在重要政治場合舉行。西周青銅銘文《鄂侯馭方鼎》記載周王賞賜“射禮”得勝者鄂侯玉(方玉)五瑴、馬四匹、矢五(束)。《柞伯簋》中,柞伯被周王賜赤金十版。東周青銅銘文《儀禮》中諸侯只是對“射禮”失敗者罰以飲酒。上述材料旨在說明( )
A.周王通過“射禮”加強中央集權 B.東周時期禮樂文化下移的態勢
C.青銅銘文反映周貴族的各種活動 D.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17.下圖漫畫《一年來之回顧》是為紀念辛亥革命周年所作,圖片上文字主要內容為:政治上“推倒專制”,如今又“死灰復燃”;昔日官僚“匿跡銷聲”,如今又“高談闊論”。據此可知,辛亥革命()
A.終結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B.未觸動傳統官僚體系根基
C.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
D.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18.某同學讀到一則會議決議:“消除內亂,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斗爭的手段,······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做出該決議的會議最有可能是()
A.中共“一大” B.國民黨“一大” C.中共“二大” D.中共“古田會議”
19.詩言志,史鑄詩。偉大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毛澤東在紅軍長征過程中寫下了《七律·長征》,反映了那段崢嶸歲月。下列選項中,對詩句“金沙水拍云崖暖”所反映的事件理解正確的是()
A.取得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B.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
C.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 D.打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新局面
20.1940年的一場戰役中,原楊虎城部下軍隊改編而成的三十八軍,收到電報,要求配合作戰,進入鐵路沿線破壞交通。軍隊指揮者積極配合,在山西安邑、運城一帶出擊數十次,在同蒲鐵路兩側,加緊對敵掃蕩,繳獲大量槍彈和軍用物資。下列項中,對于這場戰役說法正確的是()
A.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企圖 B.打破了日軍實施的“囚籠政策”
C.抗日戰爭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 D.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
21.普拉托自13世紀以來一直是意大利著名的毛紡織中心,但在20世紀60年代遭遇嚴重行業危機。恰逢80年代國際移民潮興起,溫州人紛紛走出國門,有的遠赴普拉托從事服裝行業,在當地逐漸形成產業集群,助推普拉托毛紡織業復興。下列項中,與材料所述現象直接相關的是()
A.采取“走出去”戰略 B.建設“一帶一路”
C.實施改革開放 D.加入世貿組織
22.閱讀下表,導致表中所示數據變化的原因有( )
世界貿易和世界工業生產年均增長率
年代 世界貿易增長率(%) 世界工業增長率(%)
1820-1840 2.81 2.9
1840-1860 4.84 3.5
1860-1870 5.53 2.9
①商業革命的出現 ②近代工廠制度的建立
③工業革命的發展 ④ 壟斷組織的跨國貿易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2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憑借機械化部隊在歐洲大陸實施閃電戰,迅速占領了歐洲大部分地區。隨著時間來到1942年,歐洲戰場迎來轉折,推動了反法西斯聯盟的勝利。下圖中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的發生地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4.列寧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說道,“我們計劃(說我們計劃欠周地設想也許較確切)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三四年來我們稍稍學會了實行急劇的轉變。”這一“急劇的轉變”指的是()
A.集中有限的力量來保證戰爭的勝利
B.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體制
C.決定重點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
D.宣布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
25.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圓明園慘遭浩劫。某歷史研究小組在梳理資料時整理出下列四則史料。若想證明英法聯軍曾火燒圓明園,首先應信重的是()
序號 史料內容 出處
① “十年八月(1860年),西洋人進京,不損害廟社稷,如今又在上海和寧波一帶,協助剿滅賊寇,這是西洋人最大的恩惠。” 曾國藩日記
② “18日將焚燒圓明園以對清政府作懲戒,無關人員不受此行動影響。”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總司令額爾金日記
③ “原來勝利就是進行一場掠奪,勝利者盜竊了圓明園的全部財富,然后彼此分贓。這一切所作所為,均出自額爾金之名。” 雨果《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④ “庚申之役(第二次鴉片戰爭),英人以師船入都焚圓明園······” 1917年徐珂《清稗類鈔》
A.① B. ② C. ③ D. ④
非選擇題部分
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26小題20分,第27小題20分,共40分)
26.中國對外交往經歷了從古代的朝貢外交到近代的屈辱外交,再到現代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歷史性轉變。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鄭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持續28年。1405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27800多人乘208艘船。1431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27550人分乘61艘船,于1433年返回劉家港。鄭和率領的船隊在28年中到達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占城(越南南方)、蘇祿(菲律賓蘇樣群島)、溜山(馬爾代夫)、滿剌加(馬來西亞馬六甲)、竹步(索馬里準博)等。鄭和寶船大型的長44.4丈(138米),寬18丈(56米),排水量約為14000噸,載重量7000噸以上,還配備了先進的導航儀器和武器裝備。鄭和下西洋不僅留下了文字記錄,而且對航海路線作了詳細描述,繪制了世界上第一幅完整的航海地圖-《鄭和航海圖》,推動了我國航海事業的發展,促進了商路的暢通與世界各地區的友好往來。 --摘編自樊樹志《國史概要》
鄭和航海路線圖
根據材料一,概括鄭和下西洋的特點。結合所學,在圖中將鄭和航海路線補充完整。(8分)
材料二 從《南京條約》簽訂開始,中國的朝貢體制逐漸被西方列強所強加的條約體制取代。19世紀60年代,國際法開始正式、系統地輸入中國,晚清國人也對西方的領事制度有了新接觸,逐漸萌生了國際法上向國外派遣公使和領事的需求,并開始紛紛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領事,使中國的使領館制度日趨形成,逐步推動了中國外交由傳統向近代轉化。中國外交開始重視通過國際法上的談判方式來解決清政府和他國之間的爭端,談判在這一時期對國家權益的挽回及維護國家主權方面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因此,在晚清國人眼中,國際法尊崇的主權國家平等原則等先進理念可作為保護自己的依據;但另一方面,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國人看不到國際法的輸入對國家受欺凌現狀的改觀。--摘編自董臨瑞《從<南京條約>看晚清時期國際法在中國的運用》(2)根據材料二,概括晚清“外交由傳統向近代轉化”的表現。結合所學,從國際法維護國家主權的角度,分析“國人看不到國際法的輸入對國家受欺凌現狀改觀”的理由。(6分)
材料三2001年,“金磚四國”(BRIC)概念首次被提出,指代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四個新興經濟體。2006年,金磚四國開始起步,中國作為核心發起國之一,強調“平等互利、開放包容”原則,呼吁改革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在2009年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上,中國聯合其他成員國明確提出“增加發展中國家份額”的倡議,主張根據新興經濟體經濟實力調整國際金融機構治理結構,打破發達國家對重大決策的壟斷。中國是金磚國家合作的創始成員,也一直是其中最為閃耀的一塊“金磚”,在金磚國家合作中一直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
--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網《外交部長談2009年中國外交:亮點突出成果顯著》等文章(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概括中國在2009年引領金磚國家合作的突出“亮點”。綜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國外交發展的寶貴經驗。(6分)
27.在許多舊文明形態中可能已經孕育著未來文明形態的基本特征,而在新文明形態中舊文明形態的某些特征可能仍然以某種方式延續著。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正如雅典曾是古希臘的智慧中心,今日的佛羅倫薩正成為新時代的學術圣地。我們不僅效仿古羅馬的共和精神,更致力于復興希臘的學術傳統。為此,我們特別邀請拜占庭學者曼努埃爾·克里索洛拉斯來此教授希臘語,讓佛羅倫薩人能夠直接研讀柏拉圖的著作。在這里,自由的思想與古典的智慧正重新煥發光彩。 --摘編自《佛羅倫薩市政檔案》(1397年)
(1)根據材料一,概括佛羅倫薩成為“新時代的學術圣地”的因素。結合所學,指出文藝復興的精神內核。(8分)
材料二 新的意識形態往往在舊制度的危機中萌芽,通過解構傳統權威的合法性,為政治行動提供道德與理論依據······政治革命既是對既有思想的實踐檢驗,也是新思想生成的土壤。成功的革命會將思想制度化,而失敗則迫使思想修正或轉型。 --摘編自帕爾默《現代世界史》
綜合材料一二,圍繞“思想解放與政治革命”這一主題,結合17世紀至19世紀世界近代史的相關史實,撰寫歷史小論文,自擬題目。(要求:立論正確,史實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12分)
2024學年第二學期溫州十校聯合體期中聯考
高一年級歷史學科參考答案
命題:泰順中學 黃阿霞 聯系電話:
審稿:溫州二十一中 黃志飛 聯系電話:
一、選擇題I(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D B B D D B A D
11 12 13 14 15
B A B C A
二、選擇題II(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B B C A B C B C C B
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26小題20分,第27小題20分,共40分)
26. (1)特點:歷時長(航海次數多、持續時間長);船隊規模大;航海范圍廣;造船技術先進;裝備精良;影響深遠。(每點1分,任答4點即得4分)
路線示意圖:(4分)
評分說明:
劉家港--占城(1分,起點和終點都須正確)馬六甲海峽--今斯里蘭卡島(1分,起點和終點都須正確)
今斯里蘭卡島--紅海沿岸或非洲東海岸(2分,起點1分,到達紅海沿岸或非洲東海岸任一地區即可得1分)
(2)表現:轉向條約體制;逐漸萌生近代國際法意識或將國際法尊崇的主權國家平等原則等先進理念作為保護自己的依據;派遣公使和領事或形成使領館制度;通過談判方式解決國際爭端。(1點1分,共3分,答出其中三個方面得3分)
理由:外國侵略者把不平等條約強加在中國身上;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的侵犯;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點1分,共3分)
(3)亮點:建立領導人定期會晤機制(或“首次峰會”,“領導人”和“定期會晤”兩個信息寫全給1分。寫“定期會晤機制”、“領導人會晤機制”均不給分);增強新興市場國家(或“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寫出“新興市場國家”或“新興經濟體”即可,但只寫“發展中國家”不給分,“代表性”和“發言權”寫出其中一個即可,1點1分,共2分)。
經驗: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合作共贏;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積極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每點1分,每個角度答出一個關鍵詞即可得1分,任答3點得3分。若答出其他角度,符合題意也可酌情給分。)
27.(1)因素:文藝復興的發祥地之一;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或學術傳統、共和精神、語言);人才匯聚;思想自由;政府支持(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
精神內核:人文主義(2分)
(2)評分理念:評分不囿于傳統的采點給分,注意區分學生的水平層次,尊重學生個性差異,重點考查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思維過程。
評分標準:
①題目2分:立論正確
②結構3分:總分總、總分或分總皆可(含價值升華1分)
③史實6分:史實正確且論證充分
④表述1分:表述流暢(表述不流暢,或者使用數字或符號加以羅列者不得分)
題目方向可為;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政治革命)的先導、思想解放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相互促進、啟蒙運動推動資產階級革命等。
范文1: 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思想解放運動是推動社會變革的關鍵力量。新的意識形態往往通過解構傳統權威的合法性,為政治行動提供道德與理論依據。
17世紀,英國出現早期啟蒙思想,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和思想動力,推動英國建立君主立憲制。18世紀,法國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伏爾泰提倡建立君主立憲制,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學說,盧梭主張主權在民,這些思想激發民眾反封建意識,成為法國大革命思想武器,催生《人權宣言》,構建法國新政治秩序。同時期,啟蒙思想促使北美人民覺醒,推動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建立起三權分立的聯邦制共和國。
綜上所述,思想解放破除舊觀念,為社會變革提供動力與方向,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范文2: 思想解放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的相互促進
政治革命既是對既有思想的實踐檢驗,也是新思想生成的土壤。歐洲思想解放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彼此影響,相互促進,共同推動著社會的變革與進步。
17-18世紀,啟蒙運動興起,伏爾泰提倡建立君主立憲制,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學說,盧梭主張主權在民,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做了理論準備和輿論宣傳,直接推動了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有助于在這些國家通過政治革命建立資產階級統治。
思想解放為革命提供武器,革命也推動思想發展。美國獨立戰爭受啟蒙思想影響,其成功又傳播了啟蒙思想。法國大革命在啟蒙思想動員下爆發,沉重打擊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則隨著拿破侖的軍隊傳播到歐洲各地。
綜上所述,思想解放運動打破舊思想的禁錮,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精神動力和理論支撐;資產階級革命則將思想解放的成果轉化為現實的政治制度,進一步鞏固和傳播新思想。
選擇題詳解
1.A【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孟子、墨子等思想家的重要主張。本題是組合類選擇題,題目以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為切入點,根據所學,①②是孔子的思想主張,符合題意,A項正確。③是孟子的思想主張,④是墨子的思想主張,綜合判斷,排除B、C、D三項,答案選A項。
2.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題目以開展研究性學習為切入點設置情境,根據所學,“西域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北庭都元帥府”、“伊犁將軍”分別是漢朝、唐朝、元朝、清朝為處理民族關系在西域或新疆設置的統治和治理機構,據此可知其研究主題是古代中國的民族關系,C項正確。A、B、D三項為干擾選項,與情境材料無關,可排除,故選C項。
3.D【解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題目以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一學術情境為依據,考查學生對選官制度的認識。依據題干描述和教材所學知識,可判斷這種官吏銓選制度是科舉制,D項正確。A項、B項雖為官吏銓選制度,但不符合題意,可排除。C項是宋朝的中央官制,是典型的干擾選項和錯誤選擇。故選D項。
4.B【解析】本題以歷史學家的評價為情境,指出宋初加強中央集權造成北宋內憂外患的局面。解題的關鍵在于根據“藩鎮”“內外皆堅”等詞反映了國家藩鎮林立、干弱枝強的局面,故前朝是唐,根據“內外皆柔”“大不可安者”等詞反映了國家軍事力量薄弱,故本朝是宋,故選B項。
5.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元朝的國家治理與民族關系。題目以北大歷史系張帆教授的“大中國”觀引出元朝國家治理與民族關系的相關論述。本題是組合類選擇題,依據教材所學知識,可判斷①②④能證明材料觀點,B項正確。③元朝實行“四等人制”是推行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的表現,在邏輯關系上不能證明元朝時的中國變成了“大中國”。綜合判斷,排除A、C、D三項,答案選B項。
6.D【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清朝對臺灣的統治和治理措施。地圖反映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前后的相關歷史事件,題目以地圖的形式考查學生的時空觀念。依據題干設問,結合教材所學知識,可判斷A、B、C三項與圖中所反映歷史事件存在時間上的邏輯關系,不符合題意。而D項設澎湖巡檢司經略臺灣是元朝的措施,與圖中所反映歷史事件沒有邏輯關系,符合題意,故選D。
7.D【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列強侵華的史實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結合教材所學知識,可知①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分別對應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的《虎門條約》和《黃埔條約》,②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對應的是甲午中日戰爭后的《馬關條約》,③鴉片以“洋藥”名義納稅進口,實現了鴉片貿易合法化對應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的《北京條約》,④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對應的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的《辛丑條約》。依據題干設問,按其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①③②④,故選D。
8.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依據題干的描述,本題考查的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取得的科技成果,結合所學知識,①③④ 符合題意,②制造業規模、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位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無直接關系,屬于干擾選項,可排除。本題是組合類選擇題,答案選B。
9.A【解析】本題考查古代西亞文明的主要成就。楔形文字和《漢謨拉比法典》屬于古代西亞的文化成就,故選A。
10.D【解析】本題以古印度史詩為情境。根據“婆羅門”、“羅阇尼亞”、“吠舍”、“首陀羅”可知此上古文明為古印度,故印度文明產生了佛教,遂選擇D項。洪水與方舟傳說屬于古代西亞,古代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古埃及建造了金字塔,故A、B、C項錯誤。
11.B【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世界帝國的時空分布,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后,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根據疆界和圖例信息可判斷是亞歷山大帝國。故選B。
12.A【解析】本題考查中古時期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根據材料表述的“被視為“一國之王'、只有“宗主權',而沒有“主權'”。可以判斷國王只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跟這一現象直接相關的是封君封臣制,故選A。
13.B【解析】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新航路開辟使人類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陸和海洋的全球性聯系,B表達正確。后面還有其他航路的開辟,A項表達錯誤。哥倫布到達的是美洲,C、D項的表達不符合題意。
14.C【解析】本題考查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時空分布。根據時間“17世紀”和近代科學革命的相關事件,可判斷C選項為正確選項。
15.A【解析】本題考查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三大工人運動。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三大工人運動為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故選A。
16.B【解析】本題以青銅銘文所載“射禮”為情境,描述西周到東周“射禮”的變化。解題的關鍵在于分析出“射禮”主體由周天子變為諸侯,體現了禮樂下移;從對“射禮”獲勝者賞賜到對“射禮”失敗者罰以飲酒,體現娛樂性加強,禮樂體制松弛,故B項正確。A項“加強中央集權”與先秦時期政治制度特征不符,且在本題中,周天子主持“射禮”是為遵循禮樂制度的體現。青銅銘文反映了周貴族的“射禮”活動,而非各種活動,故C項錯誤。D項“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與材料不符。
17.B【解析】本題以漫畫《一年來之回顧》為情境。根據漫畫中““推倒專制”,如今又“死灰復燃”判斷辛亥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但未終結,故A項錯誤。專制制度“死灰復燃”,昔日官僚“高談闊論”,可知漫畫諷刺辛亥革命并不徹底,未觸動傳統官僚體系根基,故B項正確。C項描述洋務運動,與辛亥革命無關,故C項錯誤。D項與材料描述不符,故D項錯誤。
18.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共成立初期的重要會議。依據題干的描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上述決議是在中共“二大”上作出的,C項正確。其他選項與會議決議不相關,可排除。故選D。
19.A【解析】本題以毛澤東《七律長征》詩句內容為情境。根據詩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可知材料反映的歷史事件為巧渡金沙江,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戰略轉移,故選擇A項。遵義會議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故B項錯誤。三大戰役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故C項錯誤。紅軍長征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完全打開”言過其實,故D項錯誤。
20.B【解析】本題以三十八軍的軍事行動為情境。根據“1940年”、“鐵路沿線”、“山西”等詞可知反映的歷史事件為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打破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敵后戰場稱為抗戰的主戰場,故選擇B項。淞滬會戰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企圖,故A項錯誤。武漢會戰是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故C項錯誤。臺兒莊大捷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故D項錯誤。
21.C【解析】本題以溫州人助推意大利普拉托毛紡織業復興為情境。根據“80年代國際移民潮興起,溫州人走出國門”可知時空為20世紀80年代,處在改革開放初期,遂選擇C項。“走出去”戰略、“一帶一路”、加入世貿組織發生于21世紀,遂A、B、D項錯誤。
22.B【解析】本題考查工業革命。1820-1870年,世界貿易與工業生產年均增長率上升。近代工廠制度的建立和工業革命的發展,極大提高生產效率,促進商品生產與流通,使貿易和工業加速增長,②③正確。商業革命出現在新航路開辟后,壟斷組織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大規模出現,①④時間上不符,故選B。
23.C【解析】本題以蘇德戰爭為情境,選取教材中的地圖,根據所學可知二戰轉折點是斯大林格勒戰役,位于圖中③的位置,①地為列寧格勒,②地為莫斯科,④地為華沙,故選C項。
24.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列寧對社會主義的探索與實踐。“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按共產主義原則”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現實證明錯誤后實行新經濟政策,重點調整國家與農民關系,故選C。A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目的,B是斯大林模式,D是斯大林時期舉措。
25.B【解析】本題考查史學方法。曾國藩日記記載西洋人進京協助剿滅賊寇,未提及火燒圓明園,且帶有主觀美化傾向,與題干無關,故①錯誤;額爾金作為英法聯軍總司令,其日記明確記錄“18日將焚燒圓明園以對清政府作懲戒”,屬于直接參與者的第一手史料,真實性和針對性最強,故②正確;雨果作為法國作家,雖譴責焚燒行為,但其信件為文學作品,屬于間接評價,非事件親歷者記錄,故③錯誤;徐珂的《清稗類鈔》編纂于1917年,屬后人匯編的二手史料,時間較晚且可能存在傳聞失實,故④錯誤。選擇B項符合題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夏河县| 新营市| 文水县| 嵩明县| 七台河市| 图们市| 乌鲁木齐市| 东乌| 纳雍县| 修文县| 朝阳区| 雅江县| 师宗县| 株洲市| 微山县| 潞城市| 喀什市| 扶沟县| 高阳县| 瑞金市| 家居| 红桥区| 济南市| 越西县| 海晏县| 和田县| 吉安县| 盘山县| 扶余县| 福鼎市| 东明县| 翼城县| 赞皇县| 高陵县| 南靖县| 行唐县| 东阿县| 航空| 苍山县| 龙里县| 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