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高二(下)期中檢測歷史考生注意: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考生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據史書記載,西周將洛邑確定為都城的依據是“其自時中又(治理),王厥有成命治民”。漢朝定都洛陽是因為“必居中土,所以總天地之和,據陰陽之正,均統四方,以制萬國者也”。由此可知,古代定都青睞洛陽A.受到神學思想的影響 B.緣于地理學的完善C.折射出當時的天下觀 D.保證了政權的穩固2.公元前526年,鄭武王與商人訂立盟約,承諾只要商人服從鄭王,不干預政事和欺詐,鄭王便不干涉他們的自由經營,還保護他們的財寶。此后數百年,鄭國一直恪守該盟約。鄭國重商理念所依托的時代背景應是A.兼并戰已成時代風潮 B.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C.商鞅變法的榜樣示范 D.坊市分區制度的瓦解3.漢初,賈誼提出“夫民者,萬世之本也,不可欺”的主張,他認為“故諸君子得賢而舉之,得賢而與之”,勸諫統治者“今去淫侈之俗······使車輿有度,衣服器械各有制數”。據此可知,他繼承了先秦時期A.陰陽家思想 B.法家思想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4.晉、劉宋年間,王叔之在詩作中描述:“客從北方來,言欲到交趾。遠行無他貨,惟有鳳凰子(指稀缺商品)?!绷喝撕芜d在其作品《入東經諸暨縣下浙江作》中描述道:“鄉鄉自風俗,處處皆城市?!庇纱丝芍?,此時A.經濟仍有長足進步 B.長途販運盛行C.商品經濟空前繁榮 D.城市發展迅猛5.圖1是明清兩代12省疫病流行頻數比較圖。由此可知,明清疫病的發生頻率A.受到政治中心遷移影響 B.和地方人口密度有關系C.取決于地理條件的差異 D.與各地經濟水平成正比6.影響1850-1865年市鎮數量變化的主要因素應是上海A.有大量美洲白銀流入 B.被迫開放為通商口岸C.周邊的地區較為動蕩 D.棉紡織業進一步發展7.1897年,梁啟超向康有為言明其所持宗旨是“以種族革命為本位”,“南海沉吟數日,對于宗旨亦無異詞”。1898年,康有為在保國會集會演說中公開預言:異時清朝被外敵推翻,我輩士大夫不妨學錢牧齋(清初降臣)作貳臣。這反映了A.戊戌政變后康梁思想的轉變 B.資產階級革命思想漸成主流C.維新派的理論依據還未形成 D.民族危機之下思想界的激蕩8.自1938年起,中國在西南地區修筑了多段鐵路,如湘桂鐵路、黔桂鐵路、滇緬鐵路等。至1945年,筑路共達1900千米。此舉旨在A.推動交通現代化進程 B.促進邊疆的開發C.構筑完善的交通網絡 D.應對艱難的時局9.新中國成立后,汽車工業興起“土洋結合”運動,即技術引進型新工廠一汽與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汽車修配廠并存;既利用進口技術,又采用一些“土辦法”,如制作木制大梁彈簧、竹制車廂和帆布駕駛室等。這反映了新中國汽車工業A.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B.探索中國特色發展道路C.明顯落后于世界潮流 D.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融10.圖3為某地古民居的復原圖。墻體由泥磚砌成,用黏土泥漿勾縫。門后是前廳和中央庭院。走廊由木桿支撐,上層為主人及家人的房間,底層則是傭人房和客房。該民居圖3A.產生于少雨無森林的環境 B.具備優秀的防曬保溫功能C.以中庭為整座房屋的核心 D.主要材質后來變為混凝土11.阿拉伯商人有一個有趣的習慣-窖藏財富。在《一千零一夜》的一些故事中,很多人意外地在山洞、房下、舊址中尋到萬貫財富并據為己有。《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的故事里也有與這些故事相似的情節。這折射出此時的阿拉伯A.守財奴現象非常普遍 B.商業發展的程度極高C.財產所有權缺乏保障 D.盛行冒險致富的思想12.19世紀末20世紀初,“異域”探險在歐洲社會風行起來。圖4描繪的是英國婦女正要去亞洲的森林中野餐的場景。這一現象產生的背景是圖4A.亞洲旅游業的大力發展 B.歐洲社會生活節奏放緩C.西方民眾生活水平提高 D.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形成13.17世紀,一批以萬歷朝鮮戰爭(1592-1598年)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問世。日本人大關定佑所著《朝鮮征伐記》是其中的代表,書中極盡所能將這場戰爭描繪為一場由于朝鮮君臣失德、無道才會發生的“上國”對“下國”的正義之戰。這說明A.中華文明影響周邊國家 B.日本侵略朝鮮蓄謀已久C.朝鮮內政腐敗引發戰爭 D.東亞宗藩體系走向崩潰14.據蘇聯官方統計,1928年10月蘇聯失業者共計136.44萬人,其中20.65萬是產業工人,約70萬是不久前來自農村的非熟練工人,24.03萬是還沒有工作的青年。1930年4月這一數量下降為108.1萬,而到1931年8月僅為1.8萬。這反映了蘇聯A.農村人口大量涌入了城市 B.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切實提高C.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迅速 D.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15.《在黑暗中舞蹈》是一首1931年在美國非常流行的民謠,訴說身處黑夜的兩人捕獲片刻的歡樂,歌詞唱道:“我們在黑暗中舞蹈,黑暗很快就會過去;我們來了又走,尋覓代表新的愛的光,去溫暖這漫長寒夜?!边@首歌的流行反映了民眾A.逃避現實尋求慰藉的心態 B.百折不撓追求愛情的心理C.對于政府新政效果的懷疑 D.關于人生聚散無常的感慨16.二戰后,玻利維亞展開一系列的經濟改革,如1952年國有化三大錫礦公司并成立國家礦業公司;2012年國有化西班牙國際電網公司;2017年成立國有鋰公司,政府堅持國家對鋰資源的全部所有權等。由此可知,該國經濟A.發展依賴自然資源 B.體制持續與時俱進C.向全面公有化發展 D.深受民族主義影響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據《資治通鑒》記載,唐朝主要修造大船的官方基地有宣城、蘇州、杭州、九江、南昌等及四川的沿江一帶。同時,北方的煙臺,南方的揚州、福州、泉州、廣州等亦是著名的船舶建造基地。這些地方的造船工場,能承建大量的河船、海舶與戰艦。當時外國的“昆侖舶”多為縫合式木船,船體脆弱,抗風浪能力較差。而唐朝的船只已大量應用釘榫接合技術,建有多道的水密隔艙,大大地增強了橫向強度和抗風浪能力。有一種稱作“俞大娘”的漕運船,其載重超過1萬石,不啻龐大的水上村莊。據阿拉伯大旅行家蘇菜曼記載,印度東南部有一軍事哨所,向過往海船供應淡水并征收關稅,龐大的中國船納稅額是外國船的2.5~5倍。-摘編自孫光圻《中國古代航運史》材料二 1865年上海江南制造局和1866年福州船政局的創辦,結束了中國沒有近代化大機器生產的歷史。依靠購自英、美的技術設備和留用的英美技術人員,江南制造局于1868年制成第1艘木殼明輪兵船“恬吉”號。1918-1922年,為美國建成4艘萬噸級的遠洋運輸船。不過主持建造的總工程師是英國人毛根,有關器材也多是從國外購置的。福州船政局在技術引進上則有全新的模式,左宗棠與洋員簽訂合同,要求洋員在5年內,保證教會中國員工能夠自制、監造和駕駛、管理輪船。從1866年開創到1907年,船政局共造大小兵商輪船計44艘。此外,江南制造局還煉出了中國的第一爐鋼、制造出中國第一臺機床;福州船政局還建造了中國第一批共16架飛機。-摘編自席龍飛、頓賀《中西文化交流與中國近代造船業》(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唐朝造船業發展的時代背景。(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造船業與唐代的不同,概括近代造船業發展的意義。(12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影響造船業發展的因素。(5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我國有學者指出,古希臘文明長達兩千年,“但有正規史書記載史事的時期不過五百年”。通常所言希臘史,乃為其古典時代即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恩格斯說:“希臘人自己關于他們的歷史所保存下來的記憶僅僅追溯到英雄時代(公元前1200年前后)為止?!睂Κq太人來說,“歷史只是一個屬于上帝的故事”。古希臘史學則認為“歷史是對人類偉大事業的記錄”,“希臘人教會了西方人如何在上帝之外創造和寫作歷史”。修昔底德反對厚古薄今,排斥古史編纂。在他看來,“嚴肅的歷史并非關心過去,而是現在;它關心的不能是遙遠的國家,而只應是那些你生活的地方,是那些你可以毫無困難地把他們的思想變成你自己的話的人”。希羅多德的史料主要來自視力與聽力,即所見所聞。在哲學思想影響下,希臘人長期不把史學看作科學,而是看作“知覺的集合”。用海德格爾的話說,即歷史在希臘人的認知體系中只是“某種次等的東西”。-摘編自李紅巖《古希臘的歷史與史學觀念》(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希臘史學產生的背景。(7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古希臘史學的缺陷。(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表1天本諸陽,地本諸陰,人本中和。三才異務,相待而成,各循其道,和氣乃臻,機衡乃平 -王符《潛夫論·本訓》 對自然的實踐態度一般是由利己的欲望決定的;需要所企求的,是為我們的利益而利用自然,砍伐它,消磨它,一句話,毀滅它 -黑格爾《自然哲學》若夫東洋民族······親之養子,子之養親,為畢生之義務······親養其子,復育其孫······累代同居,傳為佳話 -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 西俗成家之子,恒離親而別居,絕經濟之關系······其結果,社會各人,不相依賴,人自為戰 -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 -《堯典》 西洋諸民族,好戰健斗,根諸天性,成為風俗。······英吉利人以鮮血取得世界之霸權,德意志人以鮮血造成今日之榮譽 -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提煉材料信息,總結出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一項差異,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論證。(要求:結論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2024-2025學年高二(下)期中檢測歷史·答案1~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答案 C命題透析 本題以中國古代王朝定都洛陽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西周“其自時中乂”(居于中央治理天下)、漢朝“必居中土······均統四方”的表述,集中體現了古代中國“天下觀”的核心思想:都城作為政治、文化和地理的“天下中心”,象征天子“居中以馭四方"的統治秩序,C項正確。材料中“總天地之和,據陰陽之正”雖涉及宇宙觀,但其本質是政治哲學的表述,而非單純神學信仰,A項排除;“緣于地理學的完善”不符合史實,B項錯誤;材料未提及定都洛陽對政權穩定的具體作用,排除D項。2.答案 B命題透析 本題以鄭國重商理念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由材料可知,鄭國允許商人自由經營并保護其財產,說明私營商業已脫離官府控制,印證“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526年”是春秋時期,戰國時期兼并戰爭才是主流,A項錯誤;商鞅變法發生在戰國時期,且提倡重農抑商,C項排除;坊市分區制度瓦解于宋朝,D項排除。3.答案 C命題透析 本題以賈誼思想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根據材料并結合漢初的時代特征可知,賈誼思想包括“重民”“尚賢”“節用”,因此他的思想繼承了墨家學說,C項正確,A、B、D三項錯誤。4.答案 A命題透析 本題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濟發展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王叔之在詩中提到北方客商攜帶“風凰子(指稀缺商品)”遠行至交趾(今越南北部),說明該時期南北商貿活動存在;何遜詩中“處處皆城市”反映城市分布廣泛,鄉村與城市經濟聯系加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雖北方戰亂頻繁,但南方相對穩定,人口南遷推動江南開發,農業、手工業進步帶動商品經濟局部活躍,整體經濟呈現發展態勢,A項正確。“長途販運盛行”的說法不符合史實,這一時期商業受政權割據、貨幣混亂等影響,總體販運水平有限,未達到“盛行”的程度,B項排除;“商品經濟空前繁榮"是宋朝經濟發展的特點,C項錯誤;“鄉鄉自風俗,處處皆城市”強調南方商業氣息濃厚,城市有所發展,但只是局部地區并非全國范圍,D項排除。5.答案 B命題透析 本題以明清時期的疫病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疫病發生頻率最高的地區是江浙地區,由于經濟重心的南移,江浙地區人口密度極高,從而為疫病的發生創造了條件,B項正確。疫病發生頻率與經濟重心南移有關系,但與政治中心北移無明顯聯系,A項排除;地理條件影響疫病發生,但不能決定疫病的發生頻率,C項錯誤;材料并沒有各地經濟水平的相關數據,“與各地經濟水平成正比”的結論缺乏數據支撐,D項錯誤。6.答案 C命題透析 本題以明清時期上??h市鎮數量變化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51-1864年發生了太平天國運動,戰亂導致大量人口、資金向相對安全的上海租界及周邊轉移,從而導致上海地區市鎮數量增加,C項正確。美洲白銀大量流入中國主要集中于明中后期至清前期,同治時期白銀反而呈外流趨勢,A項排除;上海在1842年就已經開放為通商口岸,B項錯誤;材料沒有提及棉紡織業的發展狀況,D項排除。7.答案 D命題透析 本題以近代維新思想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加深???、梁作為維新派領袖,雖主張?;矢牧?,但面對清朝可能被外敵推翻的危局,內部對救亡路徑產生了激烈爭論(如梁啟超主張“種族革命”、康有為討論士大夫立場)。這種矛盾與分歧,本質上是民族危機刺激下思想界多元探索的體現,D項正確。材料中康梁的言論均發生在戊戌政變之前,A項錯誤;1898年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如孫中山的“驅除韃虜")尚處于萌芽階段,影響力遠不及維新派。直到1905年同盟會成立后,革命思想才逐漸成為主流,B項排除;維新派的理論基礎-《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在1891-1895年已經完成,C項錯誤。8.答案 D命題透析 本題以近代中國修筑鐵路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8-1945年正處于中國抗日戰爭的關鍵階段,東部沿海地區淪陷后,西南地區成為抗戰大后方,國民政府急需強化交通以支持戰爭。修筑湘桂、黔桂、滇緬等鐵路的核心目的是保障戰略物資運輸、維持國際援助通道(如滇緬方向),并加強后方軍事調動能力,D項正確。A、B、C三項并非此時最緊迫的需求,均排除。9.答案 B命題透析 本題以新中國成立初期汽車工業的發展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由材料可知,“土洋結合”指新中國在汽車工業中兼顧引進國外技術(如一汽的蘇聯援助模式)與本土化改造(如利用木制、竹制材料)。這體現了中國汽車工業結合國情探索獨立自主的工業化道路,屬于因地制宜的務實策略,B項正確?!鞍倩R放”指1956年“雙百”方針下文藝與學術領域的多元化發展,與工業領域的“土洋結合”無直接關聯,A項錯誤;材料強調新中國主動利用有限條件推進工業化,而非強調技術水平的絕對差距,C項排除;材料中的“土洋結合”聚焦于技術手段的實用結合,而非中外文化互動,D項排除。10.答案 A命題透析 本題以兩河流域的民居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根據材料中建筑材料主要為泥磚、木桿作為支撐、門后是前庭等信息可知,這一古民居位于兩河流域,A項正確。古埃及的房屋具有防曬、保溫的功能,B項錯誤;古希臘羅馬的房屋以中庭為核心,C項排除;混凝土是古羅馬建筑的主要材料,D項排除。11.答案 C命題透析 本題以阿拉伯人窖藏財富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材料中阿拉伯商人選擇將財富窖藏(如埋藏在地下或山洞中),說明他們擔心財產被掠奪或強征。發現財寶的人也不問失主,直接據為已有,這些情節說明阿拉伯人對財產所有權的輕視,C項正確。材料中的窖藏行為是出于對財產安全的擔憂,而非單純出于吝嗇心理,A項錯誤;材料主旨與商業發達無直接關聯,B項排除;材料并未體現阿拉伯商人主動追求冒險致富,D項排除。12.答案 D命題透析 本題以英國的“異域”探險現象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歐洲列強通過殖民擴張建立了全球統治網絡。殖民體系為歐洲人提供了在殖民地活動的安全保障和基礎設施。材料中的頭戴尖頂頭盔的是英國殖民軍隊的軍人,他們負責保護在亞洲進行“探險”的女性,D項正確。當時亞洲被西方殖民侵略,經濟無法自主,交通、服務設施等方面遠未達到旅游業發展的條件,A項錯誤;工業革命開始后,歐洲社會的生活節奏實際上在加快,且“異域”探險更多是殖民擴張的產物,B項排除;雖然殖民經濟使部分歐洲人富裕,但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提升有限,材料中的女性也不是普通民眾,C項排除。13.答案 A命題透析 本題以《朝鮮征伐記》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朝鮮征伐記》將萬歷朝鮮戰爭解釋為“上國”對“下國”的正義之戰,反映了宗藩體系下的意識形態。在東亞傳統秩序中,中國(明朝)以“天朝上國”自居,朝鮮作為藩屬國需遵循“事大”原則,而日本雖未正式加入該體系,但其文化深受中華文明影響。書中借用“君臣失德”“無道”等儒家道德話語,本質是模仿中華文明對國際關系的解釋邏輯,體現了中華文明對周邊國家的文化輻射,A項正確。材料并未提及日本發動戰爭前的長期準備或戰略意圖,B項排除;“朝鮮內政腐敗引發戰爭”是《朝鮮征伐記》為合理化戰爭而虛構的理由,戰爭的直接原因是豐臣秀吉的侵略野心,C項錯誤;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導致東亞宗藩體系走向崩潰,D項錯誤。14.答案 C命題透析 本題以1928-1931年蘇聯失業人數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由材料可知,1928-1931年,蘇聯失業人數從136.44萬驟降至1.8萬。這一現象與蘇聯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直接相關。大規模工業建設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迅速吸納了農村非熟練工人和青年勞動力,導致失業率斷崖式下降,C項正確。失業率銳減的主因是工業部門吸納勞動力,材料無法反映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A項排除;材料只是反映了就業率的提高,并沒有反映薪資待遇的變化,而且農村人口的收入變化也無從得知,B項錯誤;D項中“開始”的表述有誤,排除。15.答案 A命題透析 本題以經濟大危機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的美國正處于經濟大蕭條最嚴重的時期,民眾失業率高,生活困苦。“在黑暗中舞蹈”“黑暗很快就會過去”等意象,生動體現了民眾面對現實困境時,通過短暫的歡愉(如跳舞)暫時忘卻痛苦,寄托對未來的希望,A項正確。雖然歌詞提到“尋覓代表新的愛”,但這里的“愛”應理解為廣義的希望或生活動力,而非單純指代愛情,B項錯誤;羅斯福新政始于1933年,而材料時間為1931年,此時新政尚未實施,民眾對“政府新政效果的懷疑”無從談起,C項排除;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6.答案 D命題透析 本題以玻利維亞經濟的發展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思路點撥 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族主義在經濟領域的表現是維護國家主權、反對外國資本控制。玻利維亞多次將外資企業收歸國有,并成立國有公司掌控戰略資源,體現了經濟民族主義的典型特征。這符合拉美地區反殖民、反經濟依附的歷史趨勢,D項正確。雖然玻利維亞擁有石油、錫礦、鋰礦等能源礦產資源,但材料強調的是國家通過國有化手段掌控這些資源,而非單純依賴資源發展經濟,A項錯誤;玻利維亞的經濟改革一直集中在資源領域的國有化,屬于同一政策的延續,“與時俱進”與材料主旨不符,B項排除;“全面公有化”指所有經濟部門由國家控制,而材料僅提及能源礦產資源領域的國有化,未涉及農業、工業等其他領域,C項表述過于絕對化,排除。17.命題透析 本題以唐朝與近代中國造船業的狀況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歷史探究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學科素養的考查。答案要點(1)背景:經濟全面發展,國力強大;大一統和政治穩定;開明開放的對外政策;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及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帶動國內外貿易的繁榮。(8分,言之成理即可)(2)不同:唐代技術自主,近代對外來技術依賴性強;唐代是手工工場生產,近代是機器大生產;唐代技術領先世界,近代要追趕世界一流;唐代側重經濟發展,近代側重國防需要。(6分,言之成理即可)意義:培養了技術人才,有利于科技發展;提升了國防實力,有利于維護國家主權;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歷程。(6分,言之成理即可)(3)因素:政策(或政府)支持與引導是重要保障;技術創新是核心驅動力;人才培養是關鍵;國際合作與交流是重要途徑。(5分,言之成理即可)18.命題透析 本題以古希臘史學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歷史探究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答案要點(1)背景:工商業經濟的發展;民主制度的形成和發展;人文主義思想的興起;獨特的地理環境,發達的對外交通。(7分,言之成理即可)(2)缺陷:關注當代史,忽視古代史;重視斷代史,缺乏通史的編纂;史料來源主要為游記和口述史實,信度有限;以唯心主義史觀為指導;史學地位不高。(8分,言之成理即可)19.命題透析 本題以中西方文化差異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歷史探究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的考查。答案要點 示例1:差異:天人合一與征服自然。論證:中國古代文化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先秦時期,道家就提出“道法自然”的理念。漢代儒家學者董仲舒也提出“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主張。宋明學者更進一步,打造出將人與自然緊密結合的新儒學-理學。此外,天人合一還體現在實踐之中,如戰國時修建的都江堰,因勢利導、順水之性;徽派民居等古代民居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等。西方則以“征服自然”為內核。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盜火象征對自然力量的挑戰。近代科學革命中,培根提出“知識即權力”,主張通過實驗“拷問自然”。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大規模采煤、伐林,以蒸汽機突破自然限制,加速資源掠奪,導致生態失衡。總之,天人合一與征服自然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自然觀和人類發展理念,反映了東西方不同的文明特質。(1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2:差異:家族本位與個人本位。論證:中國文化以家族為核心,強調血緣關系與宗族觀念。儒家思想自孔子以來,就強調將“孝”作為社會秩序的基礎,并將“齊家”作為治國平天下的前提。漢代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彼枷?,進一步強化家國同構的觀念,使家族倫理逐漸成為政治倫理的延伸。程朱理學的發展和宗族制度的加強,進一步強化了家族觀念,使中國文化呈現出家族本位的特點。西方文化則以個人主義為核心,強調個人的獨立性。古希臘時期就強調個體公民在城邦中的權利與義務,出現了人文主義思想的萌芽。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興起,個人價值被極大強調,啟蒙運動時期,洛克、盧梭等思想家主張自由和平等,推動個人權利觀念的發展。同時,社會契約論思想逐漸深入人心,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的家庭觀念,使西方文化向個人本位方向進行發展。總之,家族本位與個人本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價值觀,是中西方文明的核心差異之一。(1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3:差異:和諧共生與崇尚擴張。論證:中國傳統文化以“和諧共生”為核心,追求天、地、人的動態平衡。思想上,儒家強調“協和萬邦”,主張以禮樂教化構建社會秩序;道家倡導“天人合一”。實踐中,中國注重內外和諧:對內,宗族制度強調“累代同居”,以孝道維系家族穩定;對外,歷代王朝通過“羈縻政策”與“和親”實現民族融合,如唐代與吐蕃和親、清代對蒙古的聯姻政策。建筑與工程亦體現和諧理念,如明清故宮布局遵循“中正平和”,都江堰“因勢利導”實現人水共存。西方文化則傾向“征服世界”,以擴張與競爭為導向。黑格爾揭示西方“為利益毀滅自然”的實踐邏輯,其根源可追溯至古希臘城邦爭霸與羅馬帝國擴張。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葡萄牙通過殖民掠奪建立霸權,如美洲金銀開采導致原住民滅絕與生態崩潰。工業革命時期,英國以武力打開中國市場,推行鴉片貿易;德意志統一后,俾斯麥以“鐵血政策”擴張領土。兩次世界大戰更將對外擴張推向頂峰,列強為爭奪資源與霸權發動全球戰爭,對世界造成巨大破壞。總之,和諧共生與崇尚擴張是兩種不同的文明發展模式,體現了中西方在歷史、文化、哲學等理念上的根本差異。(1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僅供閱卷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