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上學期高二期中考試試卷歷史(考試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姜寨聚落遺址反映了由五個大家族組成的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個墓葬的隨葬品不多,差別也不大。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態的典型代表。從姜寨遺址中我們能夠可知該時期陜西西安臨潼姜寨聚落遺址復原圖A.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 B.具備了早期國家形態C.處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 D.過著以漁獵為主的原始生活2.湖南里耶秦簡木牘記載:“遷陵廿五年戶籍:士伍(平民)百五戶,司寇(刑徒)三戶,隸臣妾(官奴)廿一,城旦春(勞役刑徒)九人,各為專冊。”該記載可直接用于研究秦代 ( )A.法律體系的嚴酷性 B.戶籍分類管理制度C.郡縣行政效率 D.社會等級固化3.《唐六典·太府寺》規定:“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有違時者,笞三十。”此規定可印證唐代 ( )A.官府嚴格管控市場時間 B.城市治安依賴軍事化管理C.商業稅收成為財政支柱 D.海外貿易的規模空前擴大4.《朱子語類》卷九十五載:“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朱熹的上述言論反映其思想核心是A.理在氣先,理為萬物本原 B.心即理也,發明本心為要C.道法自然,萬物齊一 D.經世致用,工商皆本5.來自亞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對世界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征服的規模無與倫比······亞洲和大部分歐洲的政治組織都變換了。許多地區的人民被滅絕或四散,永遠改變了其種族特征······在中斷了一千年之后,歐洲人又能進入亞洲和遠東了。材料中關于“歐洲人又能進入亞洲和遠東了”的主要歷史依據是 ( )A.蒙古征服改變了歐亞政治組織形式 B.種族特征改變推動歐洲人探索亞洲C.宗教分布因蒙古征服發生了重大調整 D.蒙古控制歐亞大陸道路保障旅行安全6.元朝《通制條格》載:“諸色人戶各依本俗行嫁娶,若漢人、南人仿蒙古婚儀者,禁之。”此政策反映元朝 ( )A.推行民族等級制度 B.維護文化的多元格局C.限制漢族文化影響 D.加強對基層社會控制7.徽州文書顯示,萬歷年間某地“田骨(所有權)價銀二十兩,田皮(使用權)歲租谷二石”。此現象說明 ()A.土地兼并加劇社會矛盾 B.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貨幣地租取代實物地租 D.土地權利分層日益明晰8.雍正十年上諭:“凡童生入學,除考校文藝外,務令背誦《圣諭廣訓》,不能者不得入泮。”該政策直接目的是 ( )A.提升儒學教育質量 B.構建官方意識形態權威C.規范科舉考試流程 D.削弱地方書院的影響力9.下表為明清時期中國瓷器外銷的基本情況,該表最能說明明清時期外銷瓷器的何種特點時期 類型 歐洲訂單 中東訂單占比嘉靖朝 傳統山水 道教符號 15% 60%康熙朝 圣經故事 貴族紋章 55% 25%乾隆朝 中西混合 田園風景 40% 35%A.技術革新主導紋樣變遷 B.市場需求決定產品形態C.歐洲審美完全主導亞洲 D.宗教沖突阻礙貿易發展10.鴉片戰爭期間,英軍艦隊在珠江和清軍作戰時,當地民眾以一種局外人的身份,興高采烈在遠處觀戰。而《申諭英夷告示》中記載,三元里人民警告英軍,若敢再來,“不用官兵,不用國帑,自己出力,殺盡爾等豬狗,方消我各鄉慘毒之害也!”由此可知三元里抗英 ( )A.民眾認識到英軍侵略的本質 B.宗族觀念高于近代國家觀念C.民眾對清政府的反侵略深表同情 D.民眾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11.1912年2月下旬,臨時參議院開會討論《臨時約法》,對于女子參政權寫入憲法一事,參議院“不贊成者居中多數”。1912年底,北京參議院再度否決“女子完全參政權案”。這說明A.推翻君主專制制度迫在眉睫 B.傳統男尊女卑觀念仍未被突破C.民主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D.民主共和觀念并未深入人心12.1765年英國《印花稅法》規定:“所有殖民地法律文書、報刊、執照等,必須貼足印花稅票方為有效。”此規定體現的本質問題是 ( )A.轉嫁英法戰爭財政負擔 B.議會主權凌駕殖民地自治權C.重商主義政策的延續 D.壓制北美獨立運動萌芽13.1933年《聯邦緊急救濟法》規定:“民間資源保護隊招募18-25歲未婚男性,從事造林防洪,月薪30美元中22美元寄回家。”該設計旨在 ( )A.解決生態環境危機 B.建立社會保障體系C.實現救濟與穩定雙目標 D.訓練預備役軍事力量14.1944年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發行的《戰地指南》要求士兵:“與所羅門群島土著合作時,需尊重其“禁忌石'(Tabu Stone)標記的神圣區域;禁止用步槍交換土著雕刻品,但可用巧克力、布料進行以物易物。”同時,土著語言中新增了“soldier”(士兵)、“radio”(無線電)等英語借詞。上述材料最能體現現代戰爭導致的 ( )A.軍事行動加速文化雙向滲透 B.殖民主義徹底瓦解C.傳統文化被強勢文明取代 D.全球貿易體系重建15.20世紀60年代,東亞經濟增長速度遠遠領先于其他地區。到了80年代,整個世界經濟的增長率為3%,東亞為7.9%;90年代整個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只有1.1%,而東亞卻高達8.3%。東亞發展速度超過世界平均發展水平是緣于 ( )A.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增強 B.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的變遷C.東亞儒家文化的積極作用 D.區域集團化的快速發展16.下圖左、中、右三幅圖分別為法國設計師受希臘古典文化、俄國芭蕾舞、中華文化影響設計的女裝。關于此圖,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本土文化對外來文化的主動吸收 B.區域文化發展的趨同性C.多元文明平等的交流與借鑒 D.對本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堅守與發揚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其中第17題18分,第18題15分,第19題19分,共52分)17.(18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案情一《唐天寶年間土地訟案判牒》項目 內容指控內容 張某指控王某侵占其祖傳田產三畝官府查證1 張某持有開元二十五年(737年)田契,但界標模糊官府查證2 王某出示天寶三載(744年)買賣契約,有里正畫押官府查證3 鄰人證言此地已由王某耕種十年判決依據與結果 依《田令》,爭田滿五年不訟者不得追理。王某契約有效,張某杖二十案情二《南宋:名公書判清明集·戶婚門》項目 內容指控內容 李氏兄弟爭父遺產,兄稱弟私藏地契官府查證1 父臨終未立遺囑續表項目 內容官府查證2 田產登記簿顯示兄弟均分官府查證3 弟所持地契為偽造判決依據與結果 兄弟當守孝悌,兄擅興訟,罰銅二十斤;偽契銷毀,依官簿均分(1)依據材料,概括唐朝、南宋判案的主要法律依據分別是什么?(6分)(2)結合兩則案情及所學知識,指出唐宋時期社會治理的共同特點。(6分)(3)從唐宋法律實踐中,談談你對古代社會治理的認識。(6分)18.(15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歷史學家提出:“現代化進程中的技術傳播不僅是工具轉移,更是社會關系的重組。”請從以下案例任選其一,結合具體史實進行論證:①晚清鐵路建設與傳統運輸業②印度棉紡織業與英國工業革命③20世紀初美國流水線生產與勞工運動(要求:論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5分)19.(19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越南戰爭期間美國陸軍第1騎兵師的《戰地手冊》(1966年)節選:“士兵需學習基礎越南語詞匯(如“Xin chào'意為“你好'),禁止使用'gook'(對越南人的蔑稱)。與村民交易時,需尊重當地廟宇禁忌,以椰子、魚露替代罐頭食品作為交換物。”材料二 伊拉克戰爭期間巴格達“綠區”的民間音樂檔案(2005年):美軍第3步兵師士兵與伊拉克樂師合作錄音的歌曲《底格里斯河之夜》,融合了阿拉伯烏德琴旋律與電子搖滾節奏,歌詞混合阿拉伯語和英語:“今夜我們凝視同一輪新月!在戰火中尋找和平的韻腳(Tonight we gaze at the same crescent moon/Seeking rhymes of peace in the tune of war)”。材料三課程 2012年阿富汗坎大哈戰地學校課程表語言課 英語/普什圖語雙語教學技術課 美軍教授太陽能板安裝,阿方傳授傳統坎兒井灌溉技術文化課 比較《古蘭經》與《獨立宣言》中的“自由”概念(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現代戰爭中文化互動有哪些表現形式。(4分)(2)結合三則材料,說明現代戰爭加劇文化碰撞的因素有哪些?(9分)(3)對比材料一與材料三,指出美軍文化策略的變化及其反映的時代特征。(6分)2025年上學期高二期中考試參考答案歷史第1題:答案:CA選項:姜寨聚落遺址屬于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并非新石器時代晚期,所以A選項錯誤;B選項:早期國家形態的特征包括城市、階級、公共權力機構等。姜寨聚落遺址雖有氏族公共墓地等,但從材料“各個墓葬的隨葬品不多,差別也不大”來看,沒有明顯的貧富分化和階級差異,不具備早期國家形態的特征,B選項錯誤;C選項:仰韶文化處于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姜寨聚落遺址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態的典型代表,從“由五個大家族組成的氏族公社”“各個墓葬的隨葬品不多,差別也不大”能看出當時以氏族為單位,社會相對平等,符合母系氏族社會特征,C選項正確;D選項:仰韶文化時期,人們以原始農業為主,并非以漁獵為主,D選項錯誤。第2題:答案:B解析:材料中明確記載了遷陵廿五年戶籍里士伍(平民)、司寇(刑徒)、隸臣妾(官奴)、城旦春(勞役刑徒)等不同身份人群分別立專冊,直接體現了秦朝對不同身份人員進行分類登記管理,可用于研究秦代戶籍分類管理制度,故B正確;A選項法律體系嚴酷性,材料未體現法律懲處相關內容;C選項郡縣行政效率,材料未涉及行政事務處理效率方面;D選項社會等級固化,材料只是呈現戶籍分類,未強調等級固化情況。第3題:答案:A解析:規定中明確指出市場在中午擊鼓三百聲時開市,日落前七刻擊鉦三百聲時散市,對違反時間規定的人進行答刑。這清晰地表明唐代官府嚴格管控市場的開閉時間,A選項正確。B選項城市治安軍事化管理,材料未提及治安管理方式;C選項商業稅收,材料沒有關于商業稅收在財政中地位的內容;D選項海外貿易,材料主要說的是國內市場時間規定,與海外貿易無關。第4題:答案:A解析:朱熹說“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強調在天地存在之前就有“理”,“理”是萬物的本原,“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也表明理先于氣,是萬物根源, A 選項符合;B選項“心即理也,發明本心為要”是陸九淵心學觀點;C選項“道法自然,萬物齊一”是道家思想;D選項“經世致用,工商皆本”是明清之際黃宗羲等思想家的主張。第5題:答案:D解析:蒙古人建立起龐大帝國,控制了歐亞大陸的交通要道,保障了道路的暢通與旅行安全,使得中斷千年后歐洲人又能進入亞洲和遠東地區,D選項正確;A選項蒙古改變歐亞政治組織形式,與歐洲人能進入亞洲遠東地區沒有直接因果聯系;B選項材料未提及種族特征改變推動歐洲人探索亞洲,且這不是主要歷史依據;C選項宗教分布調整并非歐洲人能進入亞洲遠東的主要原因;第6題:答案:B解析:元朝規定諸色人戶依本俗行嫁娶,禁止漢人、南人仿蒙古婚儀,這是讓不同民族保持自身文化習俗,有利于維護文化多元格局,B選項正確;A選項民族等級制度主要體現在政治、法律等權利差異上,材料未體現;C選項該政策不是限制漢族文化影響,而是維護各民族文化習俗獨立性;D 選項材料未涉及對基層社會控制相關內容。第7題:答案:D解析:“田骨(所有權)價銀二十兩,田皮(使用權)歲租谷二石,清晰表明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土地權利分層日益明晰,D選項正確;A選項材料未提及土地兼并及社會矛盾相關內容;B選項材料主要說土地權利和地租形式,與農產品商品化程度無關;C選項材料既有貨幣地租(田骨價銀)又有實物地租(田皮歲租谷),不能體現貨幣地租取代實物地租;第8題:答案:B解析:《圣諭廣訓》是清朝官方宣傳封建倫理道德和治國理念的重要文獻。要求童生入學背誦,目的是通過教育渠道,在學子思想形成初期就植入官方意識形態,構建官方意識形態權威,B選項正確;A選項提升儒學教育質量并非直接目的,儒學教育內容廣泛,背誦《圣諭廣訓》重點在意識形態灌輸;C選項材料未涉及科舉考試流程規范;D選項與削弱地方書院影響力無關,主要是強化官方思想傳播。第9題:答案:B解析:從表格看,嘉靖朝外銷瓷器中東訂單占比高,圖案是傳統山水、道教符號;康熙朝歐洲訂單占比高,圖案為圣經故事、貴族紋章;乾隆朝歐洲訂單仍占較高比例,圖案是中西混合、田園風景。這表明不同時期根據歐洲、中東市場需求,外銷瓷器的圖案等形態在變化,即市場需求決定產品形態,B選項正確;A選項材料未體現技術革新對紋樣變遷的主導作用;C選項“歐洲審美完全主導亞洲”說法過于絕對,中東地區有自身需求;D選項材料未涉及宗教沖突阻礙貿易發展。第10題:答案:B解析:鴉片戰爭時當地民眾以局外人身份觀望,三元里民眾警告英軍,若敢再來,不用官兵,自己出力殺盡爾等豬狗”可知清軍和英國作戰時,民眾是以局外人身份觀戰,說明國家觀念淡薄,但英軍侵犯三元里傷害宗族成員時,當地民眾自發奮勇抵抗,說明民眾有強烈的宗族家鄉觀念,故B正確;英軍發動侵略的本質是傾銷商品,掠奪原料,民眾未意識到其侵略的本質,故A錯誤;材料未提及民眾對清軍反侵略的態度問題,故C錯誤;民眾以局外人的身份觀戰,無法體現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故D錯誤。第11題:答案:C解析:1912年臨時參議院和北京參議院雖先后否定女子參政一事,但是從否定女子參政到否定女子完全參政,說明女子獲得了一定的參政權,這體現的是歷史進步的信念,只能說明民主在這一時期不夠完善,故C正確,B錯誤;A選項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在1912年2月清帝退位時實現,與女子參政權問題無關;D選項僅從女子參政權被否,不能得出共和有名無實結論。第12題:答案:B解析:英國議會通過《印花稅法》,強制要求殖民地法律文書等必須貼印花稅票,殖民地沒有自主決定權,體現了英國議會主權凌駕于殖民地自治權之上,B選項正確;A選項轉嫁英法戰爭財政負擔只是表面目的,不是本質;C選項重商主義強調貿易順差等,與該法案本質不符;D選項北美獨立運動在18世紀70年代后才逐漸興起,此時主要體現英國對殖民地經濟控制,并非壓制獨立運動萌芽。第13題:答案:C解析:招募18-25歲未婚男性從事造林防洪,既解決了部分就業問題,又進行了生態建設,有助于緩解經濟危機帶來的社會問題;月薪30美元中22美元寄回家,能增加家庭收入,穩定社會秩序,實現救濟與穩定雙目標,C選項正確。A選項解決生態環境危機只是一方面,不全面;B選項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是更廣泛的制度建設,該措施只是短期救濟手段;D選項訓練預備役軍事力量與題干內容無關。第14題:答案:A解析:一方面,美軍士兵需尊重所羅門群島土著的“禁忌石”標記區域,體現了對當地文化的尊重與接納;另一方面,土著語言中新增英語借詞,說明美軍帶來的文化元素也融入到土著文化中,這體現了軍事行動加速了文化的雙向滲透,A選項正確;B選項“徹底瓦解”表述過于絕對,此時殖民主義仍然存在;C選項材料體現的是文化雙向交流,并非傳統文化被強勢文明取代;D選項材料主要說的是文化方面的交流,與全球貿易體系重建無關。第15題:答案:C解析:據所學知識東亞國家都有儒家文化背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這些國家都注意發揚儒家文化精華,如寬容和諧、勤儉節約等,推動了經濟的增長,故C正確;經濟全球化是世界性的,不能解釋為何東亞經濟增長速度快,排除A;材料和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變遷無關,排除B;東亞并非都加入了區域集團化組織,排除D項。第16題:答案:C解析:A選項:圖中是法國設計師受希臘、俄國、中國文化影響設計女裝,是外來文化對本土(法國)文化的影響,并非本土文化對外來文化主動吸收,A錯誤;B選項:這些女裝雖受不同文化影響,但仍保留各自特色,并非區域文化發展趨同,B錯誤;C選項:法國設計師借鑒希臘古典文化、俄國芭蕾舞、中華文化來設計女裝,體現了多元文明在平等基礎上的交流與借鑒,C正確;D選項:圖中強調的是對其他文化的借鑒,不是對本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堅守與發揚,D錯誤。17.(1)唐朝:以國家頒布的《田令》為法律依據,結合田產實際耕種時間、契約憑證判案;(3分)南宋:以官方田產登記薄為依據,同時融入儒家“孝悌”倫理觀念判案。(3分)(2)共同特點:法律與倫理相結合,既依據國家律令或官方文書,又重視儒家倫理道德;通過規范田產、遺產等糾紛,維護社會秩序與家庭倫理關系。(6分)(3)認識:古代社會治理注重法律規范與道德教化結合,既通過法律明確財產權屬,又借助倫理維系社會和諧;法律實踐服務于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同時體現傳統社會對秩序穩定、人倫關系的重視。(6分,言之有理即可)18.(15分)案例①:晚清鐵路建設與傳統運輸業論點:晚清鐵路技術的傳播,引發傳統運輸業與社會關系的深度重組。論證:鐵路作為現代化技術代表,沖擊了傳統運輸格局。一方面,鐵路的高效運輸使漕運、車馬運輸等傳統行業衰落,大量漕工、車夫失業,如京杭大運河漕運因鐵路分流而萎縮,從業者激烈抵制鐵路建設,折射出技術變革對傳統群體生存的沖擊。另一方面,鐵路催生新社會元素:鐵路工人、管理者等新興職業群體出現,推動社會階層結構更新;鐵路沿線商業崛起,城市經濟布局改變,商人、手工業者的經營模式與社會聯系因鐵路而重構。此外,鐵路加強區域間經濟文化互動,政府對鐵路的管控也影響地方治理邏輯,進一步重塑社會管理關系。結論:晚清鐵路建設的技術傳播,本質上是現代化浪潮對傳統社會的“解構一重組”,它以交通技術為切口,瓦解舊有經濟與職業體系,催生新社會階層與經濟關聯,最終推動中國社會從傳統向近代轉型,印證了技術傳播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重塑關系網絡的核心作用。(15分)案例②:印度棉紡織業與英國工業革命論點:英國工業革命的技術傳播,徹底重構了印度社會的經濟與階級關系。論證:英國工業革命中棉紡織技術革新(如機器生產),使其憑借低成本優勢向印度傾銷紡織品。印度傳統手工棉紡織業在機器沖擊下崩潰,大量紡織工匠失業,農村手工業與農業結合的自然經濟瓦解。同時,英國將印度變為棉花原料產地,強制推廣經濟作物種植,破壞印度原有農業結構,引發糧食短缺與社會矛盾。技術傳播還重塑了社會階級:傳統紡織階層沒落,買辦階層因服務殖民貿易而興起;城鄉關系被扭曲,城市成為殖民工業附屬,農村淪為原料供應地。最終,印度被納入以英國為核心的殖民經濟體系,社會關系圍繞殖民剝削重新構建。結論:印度棉紡織業與英國工業革命的技術關聯,暴露了殖民語境下技術傳播的雙重性:它既是工業文明擴張的工具,更是殖民體系重構社會關系的手段。技術輸入摧毀本土傳統經濟結構,編織起殖民依附性社會網絡,深刻展現了全球化早期技術傳播如何成為重塑不平等社會關系的隱秘力量。(15分)19.(1)①語言與禁忌的主動學習(材料一中的越南語學習與禁忌遵守)(2分)②藝術形式的混合創新(材料二中的音樂風格融合)(2分)(2)①軍事行動需要(材料一的戰地交易、材料三的技術合作需文化理解)(3分)②長期駐軍導致深度接觸(材料二、三反映的長期共存)(3分)③全球化技術媒介推動(材料二的電子音樂制作、材料三的太陽能技術)(3分)(3)變化:從單向文化約束(材料一禁止蔑稱)→雙向文化合作(材料三技術互授)(2分)時代特征:①冷戰時期意識形態對抗(越戰)→反恐戰爭強調“文明對話”(阿富汗戰爭)(2分)②21世紀多元文化主義興起(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