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宜春一中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期中考試歷史試卷一、單選題(共16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某歷史紀錄片通過3D技術復原了良渚玉琮、二里頭綠松石龍形器、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等文物,并展示《詩經》《尚書》中禹貢九州”“協和萬邦”等記載。解說詞強調:“這些跨越時空的文明印記,訴說著中華大地的文化基因。”這一敘述表明()A.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B.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C.青銅技術中斷新石器文化傳承 D.地理屏障導致了文化獨立發展2.對比下列兩圖,從中可以觀察到的是A.生產力水平提高 B.社會組織的完善C.生產模式的變化 D.經營方式的改變3.下圖為小明學習“百家爭鳴”時制作的思維導圖,圖中的①~④分別對應不同的學派,兩個序號之間是學派間爭論的問題。①②③④分別對應的學派是()A.儒、墨、道、法B.道、墨、儒、法C.儒、道、法、墨D.墨、道、儒、法4.秦在滅六國時強制遷徙冶鐵致富的趙國卓氏和梁國孔氏到南陽,此后又“徙天下富豪于咸陽”。西漢建立后,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后,及豪杰名家居關中。從以上材料可知,秦漢時期政府面臨的共同社會政治問題是()A.分封制帶來的割據的隱患 B.異姓諸侯王對中央政權的挑戰C.中央政權受到了嚴重威脅 D.冶鐵業已被私營手工業者壟斷5.唐朝時期,庶族寒士對自己的前途與未來充滿自信,對社會傾注了滿腔的熱情,因而使唐代文化具有一種明朗高亢、奔放熱烈的時代氣質。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唐朝()A.選官制度發生了變化 B.國家放松對社會的控制C.門第觀念已不復存在 D.江南地區經濟逐步開發6.宋朝社會與前代相比出現了一些重要的新變化。下列各項中,可為此提供論證的史實有()A.百姓遷移住所、更換職業不再受官府任何限制 B.“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成為普遍現象C賤民階層消失,無地農民不再受人身束縛 D:“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7.明中葉以后,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這引起了明末清初的啟蒙思想家們的關注,他們對以銀為幣和賦稅征銀問題發表了不少看法,見表。這些主張()代表人物 主張黃宗羲 “當今之世,宛轉湯火之民,即時和年豐無益也,即勸農沛澤無益也,吾以為非廢金銀不可。”顧炎武 “田野之氓,不為商賈,不為官,不為盜賊,銀奚自而來哉!王夫之 “其物愈多,而天下愈貧”,使“財亟聚于上,民日貧餒而不自知。”A.體現了對商品經濟趨勢的反思 B.意在批判封建專制制度C.強調了重農抑商政策的必要性 D.違背了傳統儒學價值觀8.晚清薛福成曾經提到“然則中國而有鐵路,即令每省養兵一萬,合十八行省計之,無異處處有十八萬之兵也。中國而無鐵路,即令每省養兵十萬,而漢港紛歧,防不勝防。”薛福成認為()A.鐵路建設有利于增強國防力量 B.應當向西方學習鐵路修筑技術C.鐵路建設有利于節儉養兵費用 D:“中體西用”能夠挽救清政府9.下列選項中史實與結論相符的是()史實 結論A 徐繼畬的《瀛寰志略》系統介紹世界史地知識,尤重對歐美各國的考察和介紹 西方近代文化首次被介紹到中國B 1868年清廷第一次派使團出訪西方各國,首席代表是前任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 列強完全控制了中國的內政外交C 1885年《中法越南條約》簽訂,承認法國占領越南,確認越南是法國的“保護國” 法國得到了在中國的內河航行權D 1896年,英國匯豐銀行與德國德華銀行向清政府放貸1600萬英鎊,這筆借款稱“英德借款” 西方國家加緊對中國資本輸出10.華北地區夏秋季節,高粱、玉米等高稈作物生長茂盛,好似青紗織成的帳幕。1938年秋,晉察冀邊區政府通知要求,“(莊稼)收割的時候,只許摘下子實,不許割拔莖葉”。1940年的秋收斗爭中,邊區政府對農作物輪作的地區提出“如果要耕地種麥者,中部可連桿收割,而僅留周圍幾行。這一政策調整()A.意在指導根據地軍民生產 B.成為游擊戰爭的基本保障C.兼顧了軍事與生產的實際 D.滿足了根據地的糧食需求11.2025年1月,中國發布的人工智能大語言推理模型DeepSeek-R1以出色的性能、更低的成本和更短的訓練時間驚艷了全球。DeepSee的成功引發了又一輪人工智能研發熱潮。目前除了中、美兩大強國外,全球多個國家競相投入更多力量以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和技術的不斷發展。這說明()A.社會信息化發展使世界各國更加相互依存 B.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將由人工智能決定C.科技競爭結果與國家實力強弱密切相關 D.人工智能已在全球范圍得到推廣普及12.中世紀意大利自治城市除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及上訴案件由不同法院處理外,還發展出處理涉及外來者案件的法院、處理寡婦與未成年人案件的法院、行會法院等。與此相類,城市財政、治安、衛生、基礎建設等領域也出現了大量新部門來處理公共事務。由此可知()A.意大利自治城市自治行政效率高效 B.自治城市脫離了封建領主控制C.城市治理專業化與系統化特征明顯 D.意大利城市職能發生根本轉變13.西方近代發生了兩次思想解放運動,十六世紀是文藝創新的世紀,十八世紀則是思想創新的世紀”。材料所述的兩個“創新的世紀”的內在聯系不包括()A.都具有理性和自由的色彩 B.都重視未來政治藍圖設計C.都意在實現現實生活的幸福 D.都促進了近代社會的轉型14.美國歷史學者彭慕蘭在分析英國工業化起源時指出“倫敦附近有大片露出地表的煤層......如果不是這些地球物理的偶然條件,我們更難想象(英國)早期如何突破有機經濟的限制。”彭慕蘭在此強調的是0A.淺層煤礦是英國工業革命最直接的條件 B.工業革命在英國出現是一種歷史的必然C.英國工業革命的出現推動了煤炭的使用 D.煤礦的開采對英國工業革命有突破作用15.下圖是1965-2010年間全球貿易出口增長率與實際經濟發展增長率的變化示意圖。圖中現象印證了A.全球經濟發展形勢惡化B.全球經濟發展形勢良好C.各國推行貿易保護主義D.對外開放成為各國共識16.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南方”概念持續升溫,它突出反對“北方”主導的國際秩序和體系,以及資本主義主導下的不公平、不平衡、不充分全球化,提出代表“南方”,兼顧南北的理念、規則、議程。由此可知,影響上述理念升溫的主要因素是()A.廣大發展中國家崛起 B.地緣沖突在不斷上升C.大國之間的博弈加劇 D.經濟全球化勢頭迅猛二、非選擇題(17題12分,18題14分,19題14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大一統”思想萌芽于春秋時期,孔子雖沒有明確提出“大一統”的概念,卻彰顯了維護周天子為“天下”核心的思想,將政治權力統一于天子,并實現“一匡天下”的疆域觀是明確且強烈的。漢武帝在邊疆經略上表現出強有力的積極作為態度,并提出“漢為天下宗”,只能由華夏完成“大一統”,而不是“四夷”。如此,引發古代史上另一個重要命題-正統。在此背景下,董仲舒認為“大一統”的含義是“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禮樂,一統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繼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王吉將之闡釋為:“《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摘編自陳躍《論中國古代“大一統”內涵的發展演變》材料二對于這個幅員極其遼闊的大帝國,清朝大體上采用了兩種不同的方式予以治理。一是明故土“內地十八省”的正式郡縣制,一是邊疆地區軍事型或監護型的特殊政區制度。這一治理方式比元代不顧地域差異,一律分置行中書省的辦法是一個重要的改進。據《嘉慶重修一統志》,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時,除了首都順天府與十八省外,東北滿洲故土為“盛京三將軍”轄區,西北新疆有伊犁將軍轄區,外蒙古有烏里雅蘇臺將軍轄區,漠南蒙古分內蒙古與套西蒙古二區,青海與西藏分別有西寧辦事大臣和駐藏辦事大臣轄區。內地邊疆合共28個地方行政單位。-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漢武帝時期“大一統”內涵的特點。(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代前期邊疆治理的意義。(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國式現代化的早期探索曾經歷對西方現代化方案的模仿階段。鴉片戰爭之后,中華民族陷入了救亡困境。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前的各種社會力量,由于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難以科學把握近代中國的矛盾,也未能清楚認識資本主義制度的矛盾,采取的現代化方案大抵是學習西方的器物、制度、文化等。這些現代化方案是對西方式現代化的簡單模仿,難免會陷入依附性的狀態,也難以超越這種現代化模式的先行者。-摘編自江可可《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探索及其現實意義》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依據現代化一般規律提出了國家工業化的發展方向,即“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他又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實現了從“以蘇為師”向“以蘇為鑒”的轉變,確立了“現代化不等于蘇聯式”的觀念,開始獨立思考適合中國情況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道路。他指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以工業化為主要內容的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全面發展的現代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從中國實際出發,以“小康社會”“小康之家”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現代化的認知實現了進階式轉變,提出了新時代的“全面現代化”。全面現代化區別于西方以經濟現代化、物質現代化為核心的單一性現代化,是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的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生態文明現代化等“五位一體”的現代化。-摘編自段治文、張曉委《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式現代化自主認知體系構建的演進歷程》(1)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式現代化早期探索的背景,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近代前期各種社會力量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歸納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式現代化”內涵的變化并簡析推動其變化的因素。(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第二次工業革命造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驚人的歷史運動,它完全改變了社會的形態。正如德國歷史學家恩里希。馬克斯于1905年說道:“與往昔不同的是,世界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整體,所有一切都在這一整體中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以及互相碰撞地沖突。”大多新興的工業化國家認識到英國強大的源泉來自于它那廣大遼闊的帝國,并認識到他們自己也擁有新興工業力量,這不僅使他們有資格,而且促使他們去獲取一塊“陽光下的地盤”。歐洲列強及日本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 19世紀末20世紀初完成了向帝國主義階段的過渡。-摘編自尹海峰《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帝國主義對世界歷史發展的作用》材料二 19世紀70年代,英國經濟在美國和德國等新興工業國家的競爭下逐漸處于不利地位。在德國,俾斯麥在1879年開始對進口貨物征收關稅。1892年,法國采取了高關稅政策。美國則早在860年就開始實行保護性關稅政策。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鞏固英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優勢地位,提高英國的國際競爭力?圍繞這一問題,20世紀初,殖民大臣約瑟夫·張伯倫發起了英國關稅改革運動,主張對外國進口物品征稅以此保護國內工業的發展。自由貿易者則持反對意見。這場爭論最終導致保守黨首相亞瑟·貝爾福辭職。1906年大選中,自由黨獲得決定性的多數席位成為英國的執政黨之后,英國繼續奉行自由貿易政策。-摘編自滕淑娜《論20世紀初英國關稅改革與自由貿易之爭》(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如何影響世界歷史發展的。(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20世紀初英國關稅改革興起的原因。(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考古證明,中國農業與中華文化、中華文明具有時間繼起性與地域重合性,農業是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基石,深刻塑造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摘編自趙越云、樊志民《農業生產塑造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圍繞“農業與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這一主題,就其中一個特性或整體,自擬題目,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論述充分,邏輯清晰)宜春一中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期中考試歷史參考答案1.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國古代。據題干“通過3D技術復原了良渚玉琮、二里頭綠松石龍形器、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等文物以及“《詩經》《尚書》中“禹貢九州“協和萬邦'等記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展示了不同地域的文明成果和文獻記載,體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B項正確;A只強調黃河流域,與材料展示的多地域文明不符,排除A項;C與材料展示的文明延續性相矛盾,排除C項,“地理屏障”與“協和萬邦”等記載體現的文化交融相矛盾,排除D項。故選B項。2.A【詳解】圖1是石犁,圖2是鐵犁,由石犁到鐵犁體現的是生產工具的改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因此符合題意,而B社會組織的完善、C生產模式的變化、D經營方式的改變均與題干中的圖片無關,排除。3.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儒家主張德治、有為和重義輕利,和法家爭論德治還是法治”,和墨家爭論輕利還是互利”,和墨家爭論“有為還是無為”,與三家均有爭論的中心學派③對應的是儒家,④是主張法治的法家,①是主張無為的道家,②是主張尚賢,重視實利的墨家,圖中①②③④對應的學派分別是道、墨、儒、法,B項正確;排除A項、C項、D項。故選B項。4.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漢時期(中國)。據題干“秦在滅六國時強制遷徙冶鐵致富的趙國卓氏和梁國孔氏到南陽,此后又'徙天下富豪于咸陽'。西漢建立后,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后,及豪杰名家居關中”,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漢政府強制遷徙地方豪強和六國舊貴族,目的是削弱他們的勢力,防止其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C項正確;秦朝沒有采取分封制,排除A項;秦朝沒有采取分封制,因此也沒有諸侯王,排除B項;冶鐵業已被私營手工業者壟斷經營與材料中強制遷徙地方豪強和六國舊貴族的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5.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可知,隋唐時期,科舉制度促進了庶族寒士的入仕,推動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加強,使其對自己的前途與未來充滿自信,對社會傾注了滿腔的熱情,促進唐朝文化的發展,A項正確;唐朝時期,國家對社會的控制依然在加強,而非放松,排除B項;門第觀念已不復存在,說法過于絕對,且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科舉制的影響,而非經濟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6.B【詳解】根據材料“宋朝社會與前代相比出現了一些重要的新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體現的是宋朝時期的國家放松對社會的控制,因此B項符合題意,B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再受官府任何限制”、“無地農民不再受人身束縛”表述絕對化,D項是魏晉時期,排除ACD 項。故選B項。7.A【詳解】根據題干提示詞,可知是本質題、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末清初(中國)。明中葉后白銀貨幣化是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而思想家們主張廢除金銀,實際是對商品經濟趨勢的反思,選A項;材料聚焦賦稅和貨幣問題,未直接指向專制制度的批判,排除B項;他們關注農民困境,批判白銀流通的弊端,但未明確主張抑制商業,排除C項。根據材料中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主張,他們均反對以白銀為貨幣,認為賦稅征銀加劇了百姓貧困和社會不公。結合所學可知,這些思想家的主張根植于傳統儒學的民本思想,強調統治者應施行仁政、體恤民生疾苦,反對過度剝削,符合儒家“重義輕利“以民為本”的價值觀,D項不正確。8.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依據材料概況可知:薛福成的意思是說鐵路的修筑有利于各地之間互相調兵,有利于提升軍事力量,有利于增強國防建設,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項西方學習的問題,排除B項;材料的意思并非在強調節約養兵費用的問題,排除C項;薛福成雖然是洋務派領袖,認同“中體西用”思想,但這也不是題干材料所要表達的,排除D項。故選A項。9.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1896年,英國匯豐銀行與德國德華銀行向清政府放貸1600萬英鎊,這筆借款稱英德借款”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午戰爭后,列強通過政治貸款加強對華資本輸出,控制中國經濟命脈,D項正確;根據材料“徐繼畬的《瀛寰志略》”并結合所學知識,林則徐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國圖志》更早系統介紹西方,并非“首次”,排除A項;根據材料“蒲安臣使團”并結合所學知識,蒲安臣使團是清廷嘗試外交近代化的舉措“列強完全控制”結論過于絕對,排除B項;根據材料“《中法越南條約》并結合所學知識,法國通過該條約取得越南控制權,但內河航行權主要由《天津條約》等條約確立,排除C項。故選D項。10.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結合所學可知,1938年政策要求“只許摘下子實,不許割拔莖葉”,目的是利用高粱、玉米等高稈作物形成的“青紗帳”作為游擊戰的天然屏障,隱蔽抗日軍民行動,避免日軍掃蕩時暴露目標,此時政策側重軍事需求(抗戰)。1940年調整,允許耕地種麥者“連桿收割中部,僅留周圍幾行”,既通過部分收割(中部)增加糧食產量,又保留外圍莖葉作為掩護。這體現了對糧食生產(民生)和軍事掩護(抗戰)的雙重考量,C項正確;政策調整確實涉及生產,但核心并非單純指導技術,而是平衡生產與軍事需求,排除A項;青紗帳確實為游擊戰提供掩護,但1940年政策已允許部分收割,說明其并非唯一保障,且成為游擊戰爭的基本保障”這一表述未體現對民生的關注,排除B項;雖然政策調整提高了糧食產量,但“滿足需求”過于絕對,且未體現對軍事需求的協調,與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1.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世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中美兩大強國以及全球多國競相投入人工智能研發,說明人工智能是尖端科技的重要領域,能夠投入大量資源研發人工智能的國家通常是綜合國力較強的國家,反映了科技競爭與國家實力密切相關,C項正確;社會信息化確實促進了全球互聯互通,但題干強調的是各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和投入,而不是相互依存或合作,排除A項“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將由人工智能決定”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推廣普及”通常指技術的大規模應用,而題干強調的是研發投入和競爭,而非實際應用,排除D項。故選C項。12.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意大利)。根據材料中的信息“不同案件由不同法院處理,并設立財政、治安等新部門來處理公共事務,可知城市管理機構分工細化,針對特定事務設置專門機構,體現治理的專業化與系統化,治理水平提高,C項正確;部門分化可能提升專業性,但材料未提及處理速度或成本降低,無法直接推斷效率提升,排除A 項;自治城市雖有一定自主權,但中世紀城市仍需向領主納稅或履行義務,材料未涉及與領主關系的變化,排除B項;職能細化屬于治理方式改進,而非從無到有或性質轉變,排除D項。故選C項。13.B14.D【詳解】材料強調了煤礦的天然儲備促進了工業革命的進行,強調的內容并不是工業革命怎樣促進了煤炭資源的開采,故D項符合題意;ABC項都不符合題意。15.B【詳解】根據材料圖片信息可知,總體來看,全球貿易出口增長率高于全球實際經濟增長率,說明全球貿易額增加,世界各國經濟聯系加強,全球經濟發展形勢良好,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全球經濟發展的不好,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會造成出口增長率下降,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各國共識”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B項。16.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世界。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反對“北方”主導的國際秩序和體系,提出“全球南方”概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期廣大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政治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追求和平、發展、合作和共贏,這是全球南方”概念持續升溫的主要因素,大國之間博弈加劇和地緣沖突不斷上升并非主因,A項正確,排除BIC兩項,“全球南方”概念針對的是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下的不公平、不平衡、不充分的全球化,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7.(1)只能由正統的華夏王朝完成大一統;國家治理體制的一致性;君權神授的政治認同(思想統一);對華夏文明的文化認同。(任答2點給4分)(2)意義:促進民族交融;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清朝統治;促進邊疆開發和鞏固,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因地制宜治理邊疆,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為后世的邊疆治理提供借鑒。(答對4點給8分)18.(1)背景:民族危機加深;(2分)探索:地主階級:洋務運動、清末新政;農民階級:《資政新篇》;民族資產階級: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6分)(2)變化:從單一的工業化到“四個現代化”,再發展為“小康社會”到“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2分)因素:黨的認識與實踐逐漸深入且趨于科學化、理性化;中國國情的不斷變化;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國際環境的變化。(答對2點給4分)19.(1)說明:世界開始進入“電氣時代”:世界成為一個整體,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資本主義國家過渡到帝國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生產和資本日益集中,大企業時代到來。(答出三點即可6分)(2)原因:工業革命的推進,美國、德國快速崛起沖擊了英國的霸主地位;美德法等國實施貿易保護政策;英國提高工業國際競爭力的需要;約瑟夫·張伯倫的積極倡導。(8分)20.【答案】示例:題目:農業交流塑造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論述:新石器時代末期至商周時期,中國引進的馬、牛、羊與大麥、小麥等動植物資源,與起源于中國的粟、黍、水稻和豬、狗等進行組合,成為在中國農業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五谷”與“六畜”,使中國農業的宏觀結構由新石器時代的種養結合轉變為農牧兼營。秦漢時期,絲綢之路開辟,苜蓿的引入進一步強化了農牧兼營的農業結構,葡萄、大蒜等水果、蔬菜的引入,豐富了中國古人的“果盤子”和“菜籃子”。唐宋時期,通過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菠菜、胡蘿卜、西瓜等的傳入,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古人的日常飲食。明清時期,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及辣椒、番茄等蔬菜作物和花生等經濟作物的傳入,以增加可耕地面積的方式提升了當時中國的糧食供給能力,夯實了中國人的糧袋子”,為明清以來的人口增長提供了條件,而經濟作物的引種則順應了農業商品化發展的潮流。總之,中國農業對域外農業資源始終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歷史上的四次引種高潮展現了中國農業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也塑造了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