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西欽州市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高二期中考試歷史試卷一、單選題(共25小題,共50分。每小題2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里,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1.1965年底,我國共有各級各類衛生防疫站2499個,與1952年相比,醫療機構增加了16倍,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90%。1978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到169732個,專業醫院9293個,衛生技術人員2463931人。這些成就( )A.推動了新型醫療合作制度的發展 B.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C.體現出醫療衛生技術的發展迅速 D.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醫療需求2.國務院辦公廳于2022年3月3日印發《“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到2025年,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明顯增強,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政策和體系進一步完善,中醫藥振興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獨特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該規劃的印發( )A.有助于完善國家的治理體系B.增強了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C.有利于中華傳統的傳承創新 D.開啟了中西醫學結合的道路3.1320年至1800年左右,黑死病在西歐屢次發作。人們發現,祈禱無濟于事,神職人員也未能免于死亡;天主教會的表現也失信于民:大部分神職人員因害怕感染或不堪重負而逃跑,有的教士售賣據說能夠治病的圣物騙錢;一些知識分子質疑教會的“天譴說”,向古希臘羅馬的醫書尋求抗疫之道。由此可知,黑死病的流行( )揭開了近代宗教改革的序幕B.推動了人文主義思潮的崛起C.刺激了古希臘羅馬文藝的復興 D.促進了現代醫療衛生體系成熟4.《本草綱目》成書于1578年,但已談到接種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應用的一些醫藥用品。以上材料可以用來說明中國古代科技( )A.形成完整理論B.取得成就眾多C.注重解決實際問題 D.處于世界領先地位5.1910—1911年,長江中下游各省連遭大水,從湖北到江蘇,災民達數百萬之巨;同時,東北三省爆發了20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死亡人數超6萬。當時不少國內外知名人士都將災情和疫情視為對清政府來說是生死攸關的考驗。這可用于說明( )A.系統的防御體系亟須建立B.清政府亟須提高行政效率C.災情和疫情影響歷史發展D.傳統中醫學存在嚴重缺陷6.中國古代醫術,亦稱“仁術”。醫學家在行醫過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標準作為行醫準則,如唐朝的孫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這反映了古代中國醫術(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B.受到封建倫理道德的約束C.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礎 D.浸潤了儒家文化的價值觀7.伊恩·莫蒂默在《歐羅巴一千年》中提到“19世紀的發明就在你的身邊”,“如果你想避開19世紀的發明,那你就只好赤裸地躲進灌木叢中去啦”。以下歷史事件發生于19世紀的是( )①第一條地鐵線在倫敦問世②罐頭食品和家用冰箱普及③電梯發明和集中供暖推廣④巴氏消毒法廣泛應用到醫學領域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8.中醫藥是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大特色和亮點,面對疫情,我國發揮中醫藥辨證施治、多靶點干預的獨特優勢,形成了以中醫藥為特色、中西醫結合救治的系統方案,成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的一次生動實踐,下列關于漢代醫學的說法正確的是( )A.醫圣張仲景著《千金方》B.《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C.《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D.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訂的藥典9.“人類的歷史,是和病毒抗爭的歷史”。古今中外,各個時期都有跟疾病抗爭的人,小明同學整理了以下史料,其中正確的有( )①東晉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記載了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并首次記載了天花和治療藥方②明朝中期吳有性提出傳染病原“癘氣”致病的學說③希臘化時代的醫生通過解剖尸體,對人體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進行基礎研究④18世紀晚期,英國醫生詹納發明牛痘接種法A.1個 B.2個 C.3個 D.4個10.唐朝沿用了隋朝修建的大運河,其構成了“奉長安文化為中心、仰東南財富以存立”的國家生命線。同時,陸路交通非常發達,有長安附近以及兩京之間的驛道、驛館,還有通向全國道、州、縣的11條交通干道,及道、州、縣間橫向連接的6條交通線。據此推斷,唐朝時期( )A.經濟重心南移推動交通發展 B.交通建設為鞏固國家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C.中原與少數民族的往來密切 D.經濟因素是地緣政治格局變遷的重要動力11.20世紀30年代,《申報》派記者駕駛汽車遠赴華北前線采訪?!敖椷h特訊,察事緊張之際,平綏鐵路一度中斷?,F在馮玉祥離察赴魯,察事解決。記者為調查察事真相及西北情況起見,特作察綏之行。十三日由平出發,先至張運,勾留二日,繼至大同視察,再由大同來綏,于昨晚到達?!庇纱丝赏浦? )A.汽車可以深入鐵路無法抵達的遙遠的中國內陸B.乘坐汽車遠行成為近代國族意識萌發的觸發器C.汽車將地方政治整合進全國乃至全球性的網絡D.汽車所需要的專門的高等級公路已經逐漸普及12.100多年前,馬克思把某運河稱之為“東方偉大的航道”,該運河建成后將歐洲到亞洲各港口的航程縮短8000公里以上,從倫敦港或馬賽港到印度孟買港的航程分別縮短43%和56%,它曾一度成為英法侵略擴張的重要工具。該運河最有可能是( )A.米迪運河 B.蘇伊士運河 C.巴拿馬運河 D.伊利運河13.19世紀中后期,鐵路被引入中國。當時鐵路建筑技術標準不一,有法式、英式、俄式等各種軌距,鋪設鐵路的鋼軌類型達130多種,機車車輛更是五花八門,連西方國家淘汰的老式陳舊的機車車輛也仍然在中國鐵路上運營,全國鐵路機車型號有100多種,這一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A.近代鐵路修筑技術落后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C.政府試圖平衡多方勢力 D.地域差異及軍閥割據的結果14.《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漕河故事,軍運一般不過淮,則民舡不得行。”“白糧乃玉食之供,各宮之膳,其視軍儲之糧尊卑輕重蓋天淵矣,安可以軍糧船而先于白糧船乎!”《明會典》也提到:“糧船如遇親王黃船(裝御用之物)二只經過,一時回避。”這反映了明代( )A.官府壟斷了運河漕運權B.禮制在運河交通中的體現C.運河的通航溝通了南北 D.漕運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15.1909年京張鐵路提前兩年建成,10月2日在南口舉行通車典禮,大會上廣東代表說:“詹總辦獨具匠心,不假外國人分毫之力,筑成此路,為中國人吐氣矣……鐵路工程既可由中國人自筑之,全國礦務、機器、工廠,中國人也能自為之?!边@說明京張鐵路的修建( )①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②促使中國出現鐵路建設的新高潮 ③利于推動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④促進了各地經濟交流與鞏固邊防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6.東漢末至三國時期,全國性漕運體系被打破。曹魏在河北平原上修鑿了白溝、利漕渠、平虜渠、泉州渠等運河,在黃淮平原上開鑿了淮陽渠、百尺渠、廣漕渠等運河,先后建立起以鄴城、洛陽為中心的北方漕運體系。東吳開鑿破崗瀆,挖婁湖,鑿橫塘,辟航道,建立以建業為中心的南方漕運體系。據此推知,當時( )A.北方經濟格局發生了變化B.動蕩時局影響經濟交流C.東吳財政明顯落后于曹魏 D.北方水利建設優于南方17.元明清時期,我國城市發達地帶位于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江浙地區、長江沿岸、大運河沿岸。1840 年鴉片戰爭后,中國城市的布局發生激變,口岸城市及鐵路沿線城市的迅速發展成為其主要特征。這一變化可能會導致( )A.我國城市交通體系的突變B.我國城市重心轉移到我國南方C.列強入侵中國腹地更便利 D.我國城市布局地域不平衡加劇18.晚清時期,國內東部沿海的開埠通商或鐵路沿線城市皆以上海所在時區的時間為準。廣大內陸地區與邊疆地區仍使用各自的地方時。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A.市民時間觀念普遍加強 B.中國近代化進程存在空間差異C.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 D.海關主權意識得以顯著的提升19.1935年,英國政府組建田園城市審核評估委員會,提出開發“衛星新城”的政策建議;1940年,英國政府一專門委員會出臺報告指出,應疏散倫敦中心區的工業和人口;1943年編制的《倫敦郡規劃》,從交通、住房及市郊化等方面為倫敦的重建提出了解決方案。這些政策建議的出現說明英國( )工業化帶來的城市病比較嚴重B.城市遭到戰爭嚴重破壞C.傳統的自由主義政策發生改變 D.擴大內需緩解經濟危機20.《禮記·王制》中記載了西周市場的相關規定:“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車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數,幅廣狹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亂正色,不粥于市五谷不時,果實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獸魚鱉不中殺,不粥于市?!睋丝芍?,西周的市場( )A.商品質量高于前代B.管理規則蘊含誠信原則C.商品交易規模巨大 D.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1.廈門通商后,環境衛生的混亂導致外國人極度不滿。1852年廈門英租界成立后,逐步對租界內房屋建設、道路清掃、糞污處理、傳染病防治等問題做出了詳細規定,改善了租界環境。由此可知,近代中國的租界( )A.解決了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B.完全模仿西方城市建設C.對中國社會影響具有兩面性 D.專注于對傳染病的防治22.唐都長安是中國古代都城規劃的典范之作——整體呈方正規則形狀,沿中軸線對稱,宮殿規模宏大,且居中分布,城市商業活動受到嚴格限制。與中古時期的歐洲以教堂和市民廣場為中心的開放式布局形成鮮明反差。這一反差折射出兩大文明( )A.經濟水平的差距B.國家管理水平的優劣C.審美取向的不同 D.社會治理方式的差異23.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為棚,下居牲畜,人處其上”。人們用樹皮捆綁梁柱固定房架,以細長樹枝或竹片編成網狀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頂,在前后墻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體。這說明船型屋的建造取決于( )A.自然環境因素 B.經濟發展水平 C.社會組織形式 D.傳統文化習俗24.南北朝時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護神。隋唐時期,城隍職掌又增加了雨旱豐歉、功名利祿、吉兇禍福、冥籍諸事等。這說明( )A.儒學正統地位受到嚴重沖擊 B.城市發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間C.官府實行宗教專制加強統治 D.城隍崇拜擴大了地方行政職能25.中國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鎮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7億人增長到8.1億人,城市數量由193個增加到657個。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C.國有企業改革的全面展開D.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二、綜合題(共5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關于污水排放和垃圾處理的法律?!短坡墒枳h》中記載:“其穿垣出穢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疏議曰:具有穿穴垣墻,以出穢污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無罪,主司不禁,與同罪。謂‘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約,不禁者與犯人同坐?!睋Q而言之,如果隨意傾瀉污水或者亂扔垃圾,被武侯、不良人發現,需要面臨被杖擊六十的處罰。唐朝這些嚴苛的法律為后來的宋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摘編自牛素嫻《兩宋都城的用水及水源衛生》材料二 按照布羅代爾的研究,在前近代時期,歐洲城市,公共衛生情況大同小異,人們一般通過排放污水管道處理污水(主要是雨水),通過清潔工處理固體垃圾。直到18世紀,巴黎、倫敦的河畔依然成為人們自由大小便的場所;城內街道無清掃街道章程,是以各街道泥淖拉雜,堆積甚多;飲水也成問題,因為居民什么東西都往河里扔。糟糕的衛生狀況導致疾病尤其是傳染病極易流行。19世紀前后,歐洲城市近代公共衛生事業空前發展起來。倫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統的建設、自來水的使用、室內抽水馬桶的使用、對食品衛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衛生得到很大改善。19世紀中葉細菌學和寄生蟲學的建立,使人們開始對傳染病進行積極預防。公共衛生法規的制定,使得這些城市率先實現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據何小蓮《論中國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之濫觴》整理、改編材料三 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表示:海洋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日本政府不顧國際社會質疑和反對,單方面強行啟動核污染水排海,這一舉動無視公共利益,公然向全世界轉嫁核污染風險,極其自私自利,極其不負責任。長期以來,圍繞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對海洋環境、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的影響一直存在嚴重關切,日方做法的正當性、合法性、安全性也一直受到廣泛質疑。中方強烈敦促日方正視有關國家表達的合理關切,立即停止核污染水排海。——摘編自“新華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代城市污水治理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歐洲公共衛生情況的變化和原因。(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就中國對日本核污水排海的態度,談談你的認識。27.中國自古便飽受疫病之苦,同時在幾千年的抗疫史中總結了許多抗疫的經驗,對今天的疫情防控有重要借鑒意義。材料一 與近現代隔離機制相比,盡管中國古代的隔離措施、隔離方法、隔離觀念還比較落后,但早在秦漢時期,甚至更早就已存在的避疫思想、隔離觀念……它歷經秦漢時期的萌芽、西晉時期的進一步發展,到兩宋時期達到相對完善的程度。盡管明清時期國家層面主導的隔離治疫事務有所衰落,但是以民間社會力量為主導的隔離治疫卻得到了長足發展,這種官紳協同的模式不僅促進了傳統隔離治疫的發展,并為近現代隔離治疫機制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摘編自楊銀權《被忽視的傳統:中國古代隔離治疫發展述論》材料二 隨著疫情的頻發,從民間到官方皆竭力治疫,但由于醫學技術水平所限,往往效果有限,直到清末才略具規模,民國時期較有進步。據1911年7月11日上?!稌r報》載,當年安徽遭受特大水災,大災之后必有大疫,皖北災后患疫百姓眾多。在上海華洋義振會會長福開森的號召下,該會于7月初成立救疫隊赴皖救治,就診者紛至沓來,一時應接不暇。該會除施醫外,還擇極貧病重者再施錢、米,并備牛肉干、牛奶等滋補之品,以助患者速愈。民國初期,每到七八月份,各大城市紛紛成立臨時時疫所,免費收治疫病患者。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慈善團體、民間社團每年均成立時疫救治醫院,有上海時疫醫院、普善山莊時疫醫院等近20家。——摘編自周利成、左力《近代中國的防疫、驗疫與治疫》(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隔離制度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采取的防疫措施并分析意義。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以下是近代中國部分年份城市人口變化情況:1840年城市人口2769萬人,城市化率6.7%;1893年城市人口2769萬人,城市化率8.2%;1901年城市人口4173萬人,城市化率9.8%;1920年城市人口4742萬人,城市化率10.6%;1936年城市人口5281萬人,城市化率11.2%。——摘編自李蓓蓓、徐峰《中國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材料二 中國城市告別傳統城市形態走向近代是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的。與西方資本主義諸國通過提高農業生產力、工業革命和日益增長的商業化等內力作用實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化代不同,中國的城市近代化發軔于西方資本主義的侵入,一批有別于傳統封建市鎮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這些通商城市以貿易為中介,并通過強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新的技術、城市建設與管理、文化樣式及價值觀念移植嫁接到傳統城市之中,從而使這些城市走出鄉村社會及文化的包圍而開始了艱難的近代之旅。——摘自《中國近代城市化與城市近代化論略》(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城市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城市化艱難發展的原因。29.材料一:明清時代的江南地區,涌現出大量的工商業市鎮。江南市鎮的發達,當然不是在明清時代突然出現的,從宋代開始,正式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農產品的交換與流通日益頻繁,江南農村的草市及定期市逐漸演化為商業性的聚落。一些傳統的城鎮,隨著商業化的影響,軍事及行政功能漸趨退化,商業功能則日漸浮現。——《中華文明史》材料二: 英國工業革命期間的城市化進程,可以通過人口流動的數字得到說明。農村人口和農業人口不間斷地流向城市和工業。1751-1780年的 30年間,英國離開農業的人口總數為75000人…… 1821-1830年間為267000人。截至19世紀中葉, 英國城鄉人口的比例已經徹底改觀。據統計,到1851年時,英國總人口為1800萬,其中農村人口占 48%,而城市人口占52%。——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明清時期江南工商業市鎮形成的兩個途徑.(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現象,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3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伍連德,祖籍廣東,出生于馬來西亞,著名公共衛生學家,我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先驅。1911年1月,伍連德在哈爾濱建立了第一個鼠疫研究所,并出任所長。他深入疫區調查研究,追索流行經路,并采取了加強鐵路檢疫、控制交通、隔離疫區、火化鼠疫患者尸體、建立醫院收容病人等多種防治措施,不久便控制了疫情。4月,在奉天(今沈陽)召開的萬國鼠疫研究會議上,伍連德當選為主席,向來自日本、英國、美國、俄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奧地利、墨西哥和中國11個國家的醫學專家系統介紹了中國這次防治鼠疫的經驗。1918年,伍連德擔任北京中央醫院第一任院長。1926年,伍連德創建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擔任第一任校長。1937年,伍連德出任中華醫學會公共衛生學會首屆會長。中國海港檢疫始于1873年,但半個世紀里海港檢疫權與海關主權一并控制在帝國主義者手中,由外籍醫生擔任檢疫醫官,為外國人服務。辛亥革命后,伍連德多次呼吁“自己辦檢疫”,向有關當局提出收回檢疫主權、統一全國檢疫事宜的主張。1930年,上海成立了全國海港檢疫管理處,伍連德任管理處監督,接管了外國控制的海港檢疫機構,為中國衛生事業開拓了新境界。1959年,伍連德在《鼠疫斗士》自傳序言中寫道:“我曾將大半生奉獻給古老的中國,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建立,直到國民黨統治崩潰,往事在我腦海里記憶猶新。新中國政府的成立,使這個偉大的國家永遠幸福繁榮……”1960年1月21日,伍連德在馬來西亞的檳榔嶼逝世,享年82歲。——選編自管成學趙驥民《鼠疫斗士:伍連德的故事》等(1)根據材料,指出我國公共衛生學家伍連德的主要貢獻。(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伍連德倡導的收回海港檢疫權的意義?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B B C D B B B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B B B B B D B A B題號 21 22 23 24 25答案 C D B B D26.(1)特點:制訂相關法律、法規;政府主導。(2)變化:由初級排污設施到大型排污系統;由引用自然水到自來水;由衛生狀況糟糕到有系統健全的公共衛生機制。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工業革命的開展,提供物質條件;民主政治的逐漸建立提供制度保障;科技文化的進步;資產階級、市民對文明生活的追求;社會文明的程度不斷提高。(3)認識:日本在追求工業發展的同時,不能以污染環境為代價、以犧牲他國利益、向全世界轉嫁危機為手段;我國在第一時間強烈敦促日方停止核污水排海,展現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以及在應對風險挑戰中推進各項事業的能力;我國堅持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倡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7.(1)特點:隔離觀念起源早,方法措施比較落后;不斷發展完善;明清時期民間力量推動隔離制度發展;對以后的疫病防控影響深遠。(答任意2點)原因:古代小農經濟的落后性;中醫理論的發展,人們對傳染病的本質和傳播方式認知深化;統治者為穩定統治,重視防疫工作;商品經濟發展,民間力量壯大。(答任意2點)(2)措施:成立救疫隊救治災區民眾;對貧困者實施物資援助;疫情高發時期成立臨時救治所免費收治患者;發動民間力量廣泛參與疫病救治;建立時疫救治醫院。(答任意2點)意義:有效控制疫情,防止疫情擴散,減少死亡人數;推動近代醫療衛生體系的構建及醫療衛生水平發展;提高民眾對政府認同感,穩定社會秩序,鞏固統治。(答任意2點)28.(1)特點:城市人口比重低,增長緩慢,城市化率較低。(2)原因:小農經濟長期占主導地位;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西方國家的侵略和對中國經濟的控制;專制統治的保守;社會長期動蕩。(任答三點即可)29.(1)由農村草市及定期市演化而來;傳統城鎮軍事及行政功能退化。(2)現象:農村人口和農業人口流向城市和工業;城市人口比重超過農村人口。原因:工業革命的推動。30.(1)貢獻:控制鼠疫流行,挽救人民生命;國際防疫會議介紹中國抗疫經驗,傳播中國聲音擴大中國聲譽;擔任醫院院長,救死扶傷造福人民;出任醫校校長、醫學會會長,培養醫學人才;參與收回海關檢疫主權,維護國家利益;一生愛國,家國情懷深厚。(2)意義:恢復了我國長期喪失的部分主權,維護了民族利益;減少了帝國主義在華部分特權;促進中國衛生防疫事業的發展;為后世衛生防疫管理工作提供經驗和借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