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鶴山一中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一階段考試高二歷史試卷 2025.4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如表為中華文明的階段性表現,此表說明()時間 表現 階段距今8000年前 農業初步發展,社會出現分化端倪 開啟起源進程距今約5000年前 出現以良渚為代表的大型都邑性城址和階層大墓,社會分化顯著 進入“古國文明”階段距今4000年前后 夏朝建立,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顯示出對周邊地區的強大輻射力 進入“王朝文明”階段A.中華文明的形成具有宏觀的脈絡 B.國家的發展催生早期文明的出現C.王朝文明標志著中華文明的成熟 D.人類文明呈現出統一性和多樣性2.西周時期,“友”是指親兄弟或族兄弟;春秋戰國時期,“友”用于指無血緣關系但交往密切、志趣相投的人,同時形成了以“信”為核心的交友之道,上述變化反映了()A.華夏認同觀念的形成 B.社會流動的日益頻繁C.儒家思想成為了主流 D.諸侯國之間平等交往3.春秋戰國時期,孔子闡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故圣人耐(能)以天下為一家”;莊子指出“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墨子也說“今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這體現了三位思想家()A.思想逐漸趨同 B.對社會統治失序的反思C.階級利益一致 D.對中央集權理念的認同4.西漢中期以來,逐漸形成一批盤根錯節的高門世族,他們世代通經入仕,既擁有宗族和經濟勢力,又有政治、文化背景,周圍聚集了眾多的門生故吏,對地方甚至朝廷政治進行干預和影響。這一局面()A.是外戚和宦官專權的產物 B.是儒學的地位提高的結果C.是君權和相權斗爭的結果 D.是科舉制擴大影響的表現5.東漢初,光武帝“見稼穡艱難,百姓病害,至天下已定,務用安靜,解王莽之繁密,還漢世之輕法”,于是“廣求民瘼,觀納風謠”,以民間歌謠所反映的民意來監督評估州郡官員的吏治和管治。據此可知,當時()A.社會輿論決定官員升遷 B.中央監察體系逐漸完善C.傳統思想影響國家治理 D.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6.十六國時期,匈奴后裔、漢趙(前趙)國主劉淵說,“夫帝王豈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東夷,顧惟德所授耳。”氐人首領、前秦國主苻堅說,“帝王歷數豈有常哉,惟德之所授耳。”他們旨在()A.強調自身統治合法性 B.確立儒學正統地位C.促進北方各民族交融 D.強化華夏認同觀念7.安史之亂期間,朝廷在東南諸道設立很多藩鎮,這些藩鎮大多兵力較少,只能“防御盜賊”。即使朝廷與安史叛軍鏖戰時兵力短缺,東南節度使“減兵歸農”者,也依然受到朝廷的褒獎。唐廷此舉旨在A.削弱地方勢力 B.保障財政稅收的穩定C.減輕民眾負擔 D.將戰略重心轉向南方8.唐代,有人問孫思邈:“名醫愈疾,其道如何?”孫思邈回答,天地和人體雖有不同,但又有共同的規律,這就是“造化必然之理”,而“造化必然之理”就是氣和陰陽五行的變化之“道,這表明孫思邈的醫學理念()A.兼綜百家而融為一體 B.蘊含著理性主義精神C.深受程朱理學的影響 D.彰顯了民本思想光輝9.8-10世紀,巴格達地區出現了一系列被歸于柏拉圖名下的著作,比如關于魔法的《牝牛之書》和關于煉金術的《四部曲之書》。這一現象反映出()A.希臘化時代文化的交流與碰撞 B.文化的傳播融合過程存在復雜性C.阿拉伯文明強調文化的自主性 D.地理區位決定對異域文化的態度10.大化改新后,日本參照中國官制建立了位階制,根據“官位相當”的原則,按照位階從中央到地方設立各類官職,地方國司、郡司等官員必須嚴格按照位階制履行職責。這一制度()A.擴大了統治基礎 B.加強了中央集權C.強化了專制皇權 D.實現了社會轉型11.古希臘神話中,最初的女神會自行繁衍數量眾多、能力強大的后代。至第三代神統宙斯時,女神的繁衍能力急劇減退,男性神統宙斯開始獨立繁衍眾神,如宙斯從頭腦中誕生了雅典娜。雅典娜也因此宣稱:“除結婚外,男性更令我贊賞......我完全屬于父親。”由此可知,古希臘神話()A.凸顯了希臘城邦國家的演進 B.映射出希臘已經轉向中古社會C.有利于維護城邦的社會秩序 D.折射出希臘社會家庭觀念淡薄12.2001年,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創立國際移民對話機制,秉持“開放和自由原則”,“向所有移民利益相關者開放”,讓他們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討論,“分享特定移民問題領域的政策方針和有效做法”。該機制()A.有利于國際移民問題的協調合作 B.促進了移民社會文化認同C.促使全球勞動力流動呈現新趨勢 D.推動了區域經濟的一體化13.從東漢末起,我國氣候有了逐漸變冷的趨勢。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氣溫降低更加明顯,西北地區草原面積大幅度減少。史料記載,曹操在銅雀臺(今河北)種植的橘子只開花不結果。這一情況帶來的直接結果是()A.生態環境的惡化 B.人口內遷與南遷C.政權更迭頻繁 D.民族交流交融14.1917年,美國國會通過一項對移民進行文化測驗的法案。雷蒙德·O·埃文斯就此事創作了漫畫《美國城墻》(見下圖)該漫畫反映出()漫畫旗幟上的文字為“自由土地”,城墻上的文字為“文化測驗”,漫畫底端的文字為“由國會議員伯內特提出“山姆大叔:歡迎你們-假如你們能夠翻越的話”A.美國存在排外主義傾向 B.歐亞移民的文化水平較為落后C.移民涌入阻礙美國發展 D.美國科技落后急需高科技人才15.茶馬古道是中國古代用川、滇茶葉交易西藏馬匹、藥材的一條商貿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肅天水)各置榷場和買馬司;元代在茶馬古道沿線推行“土官治土民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馬互市”為主的交通線路定為正式驛路,并設置驛站。據此可知,茶馬交易()A.政府發揮主導與管理作用 B.強化對邊疆地區的垂直管理C.對重農抑商政策產生沖擊 D.促進了中原與邊疆經濟交流16.下列圖片所示的有角神獸是我國北方和歐亞草原地區常見的一種裝飾題材。有學者認為,這種“鳥獸合一”的虛幻動物與先秦文獻記載的贏秦飛廉族的風神形象相吻合。這可用于說明()A.秦國崛起的精神動力 B.草原絲路的文化影響C.不同物種的交流融合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17.新航路開辟后,葡萄牙人抵達東方,他們主要通過占據據點,與他人交易來賺錢:而西班牙人、英國人和法國人則通過大規模占領他國領土,對其進行野蠻的殖民掠奪。導致這種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的主要目的不同 B.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C.殖民地反抗程度不同 D.國家整體實力的差別18.阿富汗阿·卡努姆的考古發掘顯示公元前250年左右的巴克特里亞王國使用印有希臘文的錢幣,當地居民講希臘語,穿希臘服裝,閱讀希臘文學和哲學,建筑的房屋和生產的藝術品也都是希臘風格的。這說明該地()A.一度處于塞琉古王國的統治之下B.曾是當時希臘化世界的文化中心C.處于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上D.與羅馬帝國的商業文化融為一體19.這場戰爭將“激情和狂熱引入政治功利謀算”,造就了強烈的跨國意識形態和跨國情感,并被用來感召別國國內的親革命力量反對本國政府,因而它本身成了革命或教義征伐;它還使戰爭與和平、國際戰爭與內戰、戰爭與革命之間的區別統統模糊起來;法理上的和平時期充斥著“冷戰”敵對甚至顛覆行動。由此可知,該戰爭是()A.英法百年戰爭 B.歐洲三十年戰爭C.美國獨立戰爭 D.拿破侖戰爭20.1916年2月,陳獨秀在《吾人最后之覺悟》中說:“吾國專制日久,惟官令是從。人民除納稅、訴訟外,與政府無交涉;國家何物,政治何事,所不知也......而一般商民,猶以為干預政治非分內之事,國政變遷悉委諸政府及黨人之手,自身取中立態度......歐美國民多知之,此其所以莫敢侮之也。是為吾人政治的覺悟之第一步。”這反映出陳獨秀()A.維護民主共和,武力反抗軍閥 B.推動思想解放,相約共同建黨C.否定專制獨裁,促進民眾覺醒 D.宣傳民主科學,倡導國共合作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0分。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國傳統的鐘鼓樓分為宮城鐘鼓樓與都城鐘鼓樓。自秦漢至南北朝時期鐘、鼓成為皇家宮城的報時裝置,鐘、鼓聲作為夜禁的時間信號,兼有對火災、盜匪、戰爭的預警功能。從隋代開始,宮城中出現單獨修建的鐘樓或鼓樓,唐代中后期形成將鐘、鼓聲響準時配合使用的“晨鐘暮鼓”報時制度;至宋金時期,宮城中已有鐘樓、鼓樓的對設布局。兩宋時期報時建筑上承唐代宮城報時的核心特質,下啟元代都城報時的重大突破。至元代,都城中產生在鼓樓之外建造鐘樓的需要,鐘鼓樓開始脫離衙署而出現在城市的中心地段,并開啟民用報時。明清時代最終形成各府、州、縣普遍成對興建或修葺鐘鼓樓的國家制度,如北京、南京、西安、張掖等城市,鐘樓或鼓樓均是府州縣城的中心建筑。材料二19世紀中葉后,傳教士開始在通商口岸和內地城市大量建置裝有大自鳴鐘的西式鐘樓。上海最能反映西式鐘樓在華嬗變歷程。大自鳴鐘多被裝置在與政治、經濟、交通、文化等官方機構緊密關聯的建筑頂部。民眾聆聽規律的鐘聲數量或凝視鐘面數字即可感知時間。這些西式鐘樓成為統一和指揮滬市時間生活重要的建筑裝置。電報技術的迅速引入、應用及其與世界時的配合使用,不僅促成全球經濟和社會的重大轉變,還將晚清中國納入全球時空重組的序列。材料三為了方便規劃全國時間,1918年北洋政府將全國劃分為5個時區,該劃分之下,有的一個省級行政區有兩個時區。抗戰時期,隨著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原本的中原時間也調整為隴蜀時區。1949年10月7日,中國采用東八區時的“北京時間”誕生。11月1日,北京時間正式在官方場合使用,從此迅速成為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標準時間。-摘編自封磊《從鐘鼓樓到標準鐘:近代中國城市公共報時裝置之嬗變》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中國鐘鼓樓演變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中葉后,促進西式鐘樓傳入中國的時代背景。(4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新中國時間規劃的認識。(4分)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世界遺產公約》所定義的“文化遺產”如下: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分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建筑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筑群;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根據《世界遺產公約》的規定,選擇一處文化遺產,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方案。(要求:包含遺產主題、遺產描述、列入理由,表述成文,史論結合,敘述完整,邏輯嚴密,條理清晰。)23.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14分)材料一希臘化文明研究始于19世紀。學者發現,希臘的人可成神觀念與埃及、巴比倫的王權神化一拍即合,形成了新的國王崇拜。巴比倫的占星術、天文觀測資料與希脂天文學、數學的結合,使這一時期的天文學成就達到了哥白尼的高度。19世紀末,歐洲漢學家開絲路研究之先河,日本學者快步跟進。中國學者一方面譯介國外研究成果,一方面開始西城研究。現在,絲路研究成為國際學術界的熱點。中國西域文明的研究成果尤為豐富、全面,新的考古材料不斷刷新人們對絲路文明的認識。遺憾的是,絲綢之路和希臘化文明的聯系卻沒有得到學界應有的重視。......由于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的開通有時間上的一段重合,希臘化文明的遺產在絲路上流傳,絲路橫貫于原來希臘化世界的故地。即使對二者獨立的研究,也難免發生聯系和對接,但也只是在邊緣相切,沒有把二者的歷史邏輯關系真正建立起來。如果不是希臘化世界從印度經中亞到地中海的水陸道路體系的存在,“鑿空”也只能到阿姆河一線為止。材料二山普拉墓地(據碳十四測定,該墓葬年代為距今2085+80年)位于新疆西部絲路重鎮和田的東部。如圖所示,該墓地出土的一件毛織物下方有一位手持長矛的馬其頓衛士,額前束白色發帶,面部表現極為成熟精準。-據楊巨平《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關系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等整理(1)根據材料一,概括希臘化文明的特征。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結合所學,指出被司馬遷稱為“鑿空”的事件。(6分)(2)結合材料二,概括推動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關系研究深化的有利因素。(4分)(3)綜合上述材料,請從時間和空間維度,結合相關史實,論述學者將上圖所示毛織物作為漢朝與希臘化世界交往的重要史料的依據。(4分)鶴山一中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一階段考試高二歷史測試試題評分參考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B B C A B B B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A B A A B D A D C二、非選擇題21.【答案】(14分)(1)功能多樣化;布局設計和報時制度逐漸完善;從都城向其他城市延伸;鐘鼓樓在城市中的地位日益突出。(6分,任答3點即得6分)(2)西方計時方式的影響,機械鐘的發明和自身優勢;部分人士和政府的推動;我國城市化、工業化的進行。(4分,任答2點即得4分)(3)新中國成立后全國采用統一的北京時間;適應了全國統一的形勢,利于統一規劃生產生活,加強國內交流;與世界標準時間接軌,適應國際經濟文化的往來需要;能夠增強民眾的時間觀念和規則意識。(4分,任答2點即得4分)22.【答案】示例一:主題:良渚古城遺址(1分)見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遺址。(2分)遺產描述:良渚古城遺址(距今約5300-4300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下游地區體現稻作文明最高成就的中心聚落遺址,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良渚文化等考古發現表明,這時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了權貴階層,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3分)列入理由: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一個存在于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并存在社會分化(階級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宗教信仰)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印證了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杰出貢獻(印證了長江流域是中國華文明源頭之一);表明五千年前中國先民建造出規模較大的城市與水利工程,是杰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是見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遺址。(6分,從歷史、科學和藝術角度任選兩個進行敘述,一個角度3分,任答兩個角度即可)示例二:主題: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1分)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2分)遺產描述: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興起。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實現統一,法老被視為神在人間的代表,掌握著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最重要的權力。古代埃及的建筑藝術受到宗教較大影響。埃及人把大量精力和財富用在埋葬死者上,給統治者修建豪華的陵墓,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為代表作品。(3分)列入理由:孟菲斯是古埃及王國的首都,其墓地金字塔群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的靈魂不死觀念;這些金字塔不僅是古埃及建筑技術的體現,也是古埃及宗教信仰和社會結構的象征;金字塔的建造展示了古埃及人在工程、數學和天文學方面的高超技藝;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等藝術作品不僅具有實際的功能,展示了古埃及人對美學和象征意義的深刻理解;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作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其影響力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成為了全人類的共同財富。(6分,從歷史、科學和藝術角度任選兩個進行敘述,一個角度3分,任答兩個角度即可)示例三:主題:敦煌莫高窟(1分)集建筑、雕塑、繪畫于一體的立體藝術(2分)遺產描述:敦煌,位于中國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鎮,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佛教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莫高窟以彩塑和壁畫聞名于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3分)列入理由: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在歐亞文明互動、中原民族和少數民族文化交融的歷史進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敦煌莫高窟是中國規模最大、歷史延續最悠久、保存相對完好的佛教歷史遺跡之一;代表了我國在4~14世紀佛教文化藝術的最高成就,是絲綢之路上中國古代多民族文化及歐亞文化匯集和交融的結晶。6分,從歷史、科學和藝術角度任選兩個進行敘述,一個角度3分,任答兩個角度即可)示例四:主題:北京中軸線(1分)是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2分)遺產描述:北京古城始建于元代,明清時期進一步發展完善;擁有八百年的城市發展歷史,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帝都城市,也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經典范;作為封建中國首都的杰出典范,北京古城在世界城市規劃和發展史上有不可或缺與不可替代的地位。(3分)列入理由:北京中軸線的規劃格局整體展現出“左祖右社”的傳統都城理想范式;建筑與景觀集中表達了中國傳統都城規劃對于禮儀和秩序的強調;而多元化的空間組織更為國家禮儀文化與傳統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質見證;北京中軸線還具有重要的歷史見證意義,與一系列具有世界影響的歷史事件直接相關,見證了中國社會從傳統王朝轉變為現代國家的歷史變革。6分,從歷史、科學和藝術角度任選兩個進行敘述,一個角度3分,任答兩個角度即可)其他申報方案,言之有理即可。如:長城、明清皇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布達拉宮、阿富汗巴米揚山谷的文化景觀和考古遺址、龐貝古城遺址等。23.【答案】(14分)(1)交融、多元、以希臘文化為主導、成就突出。(4分分)張騫通西域。(2分)(2)前人研究成果、新史料發掘、現實需要(一帶一路、學術熱點),4(分,任答2點即得4分)(3)墓葬年代約相當于西漢晚期,公元前60年,西漢在烏壘城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的開通有時間上的一段重合,絲路橫貫于原來希臘化世界的故地,馬其頓是希臘化世界的組成部分。(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