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月月考歷史試題高二一、單選題1.如表是北朝尉遲氏(北魏“勛臣八姓”之一)墓志中關于祖源追溯的記載。據此推知,當時()時期 相關墓志 祖源追溯永熙三年(534) 《尉陵墓志》 先蹤蓋夏后之世天寶十年(559) 《尉娘娘墓志》 發顓頊之遐源,資有夏之苗裔大象二年(580) 《尉茂墓志》 蓋帝軒轅之苗裔也A.宗法觀念強化B.北魏正統確立 C.華夏認同加強 D.南北交往密切2.有學者認為中國歷史到元明才由“小中國”變為“大中國”(如表)。這是因為元朗()中國 地域意義 人民意義 文化意義 主權行使者小中國 中原(九州) 漢人 農耕文化 漢族政權大中國 十一行省 漢、蒙、色目等眾多民族 農耕與草原文化兼有 不論民族(可以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聯合政權)A.首次建立了統一多民族國家 B.深刻發展了“中國”的內涵C.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模式 D.貫徹了民族平等的統治策略3.圖1、圖2是兩個歷史時期的古代人類遷徙示意圖,兩幅圖反映出()圖1圖2A.人類文明走向多元一體 B.游牧民族沖擊農耕世界C.商路變遷影響文化交流 D.世界從分散到走向整體4.下表為河北鄧槽溝遺址發現的四個階段的文化堆積層風貌。這反映出()時間 狀況距今8000年左右 既有新的考古學文化因素,又體現出內蒙古興隆洼文化的風貌距今6500年左右 與河北地區的后崗文化相一致距今5100年左右 與河套地區仰韶文化晚期文化極為相似距今4200-4000年 發現類似于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晚期的石城A.中華文明的凝聚性增強 B.新石器時代部落戰爭激烈C.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D.氏族之間的聯系趨于緊密5.1920年,蔡元培等人創辦《音樂雜志》,在雜志開卷頌詞”中強調“揚我國光,泱泱華胄”“樂以導德,律以和情”易俗移風,期國脈天然發展”。這體現了該雜志具有()A.教育救國的理想 B.承擔社會責任的功能C.音樂革命的效果 D.倡導民主科學的精神6.如圖為唐代《五經正義》中的部分論述。其論述的核心是()A.古代圣王都具有美德 B.臣子要有服從的美德C.皇帝統治人民是天意 D.君主立德慎德的必要7.17~18世紀,中國服飾文化逐漸被歐洲人了解。歐洲工匠開始設計、生產帶有中國元素的紡織品,在模仿中國服裝款式時通常會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縫制方法。當時有些歐洲藝術家從中國服飾中汲取靈感,自由表達自己的奇思異想。這反映出()A.中歐服飾文化發展一體化 B.中國文化引領歐洲思想解放C.商品流動帶來了文化交融 D.中國服飾改變歐洲審美觀念8.下圖空格處應是()A.古埃及文明 B.阿茲特克文明C.地中海文明 D.古巴比倫文明9.中世紀,英國戲劇多以《圣經》內容為主。16世紀以后,英國戲劇人物主要是手工業者、商人、小販等普通民眾,場景也多以街道、商店為主。這一變化反映了()A.市民是戲劇創作主力 B.社會審美旨趣出現階層分化C.城市商業化趨勢加強 D.宗教改革打破了神學的束縛10.位于太平洋東岸的舊金山,是華工漂洋過海登陸美國的第一站。1880年《哈潑斯周報》圖繪(見下圖),生動再現了舊金山唐人街慶賀新年的場景:其中有數位白人面孔,各商鋪的小伙子競相高挑鞭炮,爭奪頭彩,人們拱手作揖,互相拜年。作為史料,該圖反映了()A.美國政府對華人移民的排斥政策B.赴美華工對美國西部開發的貢獻C.美國社會充斥對多元文化的偏見D.赴美華人保留和傳播著中華文化11.二戰爆發后,羅斯福政府在1940年放寬了除德國以外的外國移民簽證的限制,接受了大批高素質的猶太難民;1942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國把在美的美籍日裔移民強制內遷再安置;由于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的重要地位,美國于1943年廢除了1882年頒布的《排華法案》。這些變化說明美國()A.主要接收來自歐洲的移民B.消除了種族偏見和排外情緒C.移民政策受世界局勢影響D.始終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困境12.閱讀下圖,導致該史事發生的主要原因是()A.華人“下南洋”和苦力貿易 B.全球勞動力市場的形成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D.環球交通網絡逐漸形成13.17世紀,俄國引進許多翻譯書籍,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宣傳哥白尼體系的地理學、《荷蘭軍法條例》、《羅馬故事集》等。這反映了當時()A.啟蒙運動的延伸 B.印刷技術的進步C.西歐文化的擴展D.國民教育的普及14.下表為唐代“絲綢外貿”簡表。由此可知,唐代()絲綢外貿 交易所獲主要商品 主要用途邊疆諸州對外“互市” 畜牧產品 御馬、軍馬、驛站馬、監牧種馬外國遣使“朝貢貿易” 金銀珠寶、紡織品、香藥、酒、樂器等 皇族消費、賞賜百官、諸藩使者A.藩鎮軍事實力急劇膨脹 B.農業發展對馬的需求增長C.絲綢之路改變經濟結構 D.絲綢兼具經濟與戰略職能15.《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起源》一書中認為“在某種意義上,恰恰是革命”制造了書籍,而不是相反,因為正是革命賦予了某些著作先驅性和綱領性的意義,將這些著作構建為它的起源?!庇纱丝芍?,作者認為()A.法國大革命激發了民族意識B.革命維護了書籍出版界利益C.革命擴大了啟蒙思想的影響D.《人權宣言》具有先驅性作用16.觀察下表,造成“希臘時代”和“希臘化時代”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內容 時代希臘時代(公元前5-4世紀) 希臘化時代(公元前4世紀一前2世紀末)社會思想 理想主義、地方主義 現實主義、國際主義教育 私學盛行 公學盛行商業 有限的商業活動 廣泛的海路商業活動A.羅馬帝國的建立 B:“世界帝國”的形成C.海洋文明的影響 D.世界性航路逐漸形成17.下面是朱熹制定的《白鹿洞書院學規》,該學規很快成為南宋書院統一的學規,也是此后歷朝書院學規的范本。這是由于該學規()·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言忠信;行篤敬,懲忿室欲,遷善改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確立了社會主流價值觀 B.促進了理學思想的傳播C.推動了科舉制度的發展 D.適應了人才培養的需要18.清朝史官修撰《明史》時,在史料的取舍上“凡不可信者,皆棄而不??;對歧說難定是非者,則列出各種不同的記載,讓讀者自己定奪”,并盡可能多地保留原始文獻。由此可見,《明史》的修撰()A.采取了較為客觀的態度 B.創新了史學研究的方法C.體現了文化專制的國策 D.豐厚了傳統文化的內涵二、材料題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一葉秋海棠”清末民初之際,學部所編《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中對中國版圖的想象有這樣的描述:“我國地形,如秋海棠葉。出渤海,如葉之莖;西至蔥嶺,如葉之尖;各省及藩屬,合為全葉?!敝腥A民國成立后,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教科書《新地理》中,延續了“一葉秋海棠”這一意象。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民國政府推動下,除了教科書之外,“秋海棠”也開始廣泛出現于報紙雜志等公共媒介中,并廣為民眾所接受。“桑葉”與“蠶食”“桑葉”是民國時期另一種對中國版圖的想象。1922年商務印書館發行的《新法地理教科書》中這樣描述:“全部地形好像橫鋪著的一個大桑葉;再巧不過,中國本是蠶絲的發源的地方”。到30年代救亡話語體系將中國版圖抽象為“桑葉”,將日本版圖抽象為“蠶”。1938年,在題為《我們不怕鯨吞!我們只怕蠶食!》的抗戰漫畫中,所顯示的桑葉被蠶食掉的中國版圖的部分,與當時日軍所占領的中國國土的形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抗戰期間的教材中,無論國民政府還是邊區政府都存在著將中國版圖比喻為“桑葉”的做法。“雄雞一唱天下白”新中國成立后,一種新的中國版圖想象應運而生,人們開始將中國版圖比喻為“雄雞”。據《人民日報》1952年4月13日的報道:“西安的少先隊員曾指著中國版圖的模型對中國人民志愿軍歸國代表龐煥洲說,咱們祖國真像一只美麗的大雄雞”。而這一宣傳極大推動了對這一認知的傳播。此外,舊有海棠葉地圖中難以突出臺灣的地位,而雄雞地圖中,將臺灣視為雄雞邁出去的一只腳。這一解釋被成功運用于政治解釋之中,并成為大陸與臺灣關系建構中的重要一環。-摘編自徐鵬《秋海棠、桑葉、雄雞與中國》依據材料信息,提煉一個主題并加以闡釋。(要求:主題準確完整,史實運用合理,語言邏輯清晰。)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凡爾賽宮:標志與象征材料一凡爾賽位于巴黎西南郊。17世紀60年代,為遠離暴亂頻發的巴黎,路易十四在此興建凡爾賽宮,王室成員和貴族在其中極盡奢華。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前的三級會議在此召開,第三等級的代表們在這里進行了著名的“網球場宣誓”。1789年10月,路易十六在巴黎民眾的壓力下返回首都,凡爾賽宮作為法國政治中心的歷史就此終結。在王室離開以后,圍繞凡爾賽宮的命運曾產生過爭論,部分民眾要求摧毀其中的宮殿和花園,以示對專制統治的打擊,但最終被議會以“凡爾賽宮是祖國的財產”為由制止。1799年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法國大革命以來長達十年的混亂狀態。拿破侖提過對凡爾賽宮的規劃:(我)將使其成為我們取得的勝利和我們民族的榮耀的永恒豐碑,雄踞于歐洲首都的大門前,供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參觀。1815年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下令恢復凡爾賽宮的最初用途-王室的居所,招致巨大阻力,同時復辟王朝無力對凡爾賽宮進行大規模的修繕,使這一計劃擱置下來。1830年七月革命以后,法國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國王路易·菲利普在1833年頒布法令,將凡爾賽宮改造為一座具有公共屬性的“歷史博物館”,用來記錄能夠體現法國光輝歷史的重大歷史事件。-摘編自荊文翰《從破壞到保護:法國大革命以來國家遺產政策研究》材料二從1870年起,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里,法德三次兵戎相見。普法戰爭后,威廉一世選在凡爾賽宮鏡廳登基,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一戰后的議和條約也被選在凡爾賽宮簽訂,埋下了德國20年后挑起更大戰爭的禍根。二戰后,法德在冷戰的威脅下,終于出現和解的契機。-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1)根據材料一,簡析法國大革命以來人們對凡爾賽宮的不同態度。(2)結合材料二法德關系的史實,對凡爾賽宮遺產價值進行解讀。《二次過關》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B C B D C C C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答案 C B C D C B D A19.主題:中國版圖形象的塑造與變遷闡釋:清末民初,中國版圖被塑造為“秋海棠”的形象。清末民初民族危機加深,民國建立,近代民族國家意識覺醒:(原因)此形象的塑造有助于喚醒和激發民眾的愛國熱情與民族認同。(影響)(分別從原因、影響兩個維度分析)20世紀30、40年代,中國版圖被塑造為“桑葉”的形象。這一時期,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抗日愛國的民族主義情緒日益高漲;(原因“桑葉”被“蠶食”的形象激發了民眾的愛國激情,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發展。(影響)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版圖被塑造為“雄雞”的形象。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或:中華民族實現民族獨立;抗美援朝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原因雄雞”形象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自尊自信,以及中華兒女實現祖國統一的美好愿望和堅定決心。(影響)中國版圖形象的塑造與變遷,是受近代以來中國內外局勢交織影響的產物,也是中華民族自強自立、歷盡苦難輝煌的投射(或愛國主義、民族意識的投射)。20.(1)部分民眾要求摧毀凡爾賽的宮殿和花園。凡爾賽宮是王權的象征,摧毀其以示對專制的打擊;啟蒙思想廣泛傳播,民眾民主意識提高。國王路易十八主張恢復其為王室的居所。專制王朝復辟,以此彰顯王權。拿破侖和路易·菲利普主張將凡爾賽宮改造為歷史博物館。通過凡爾賽宮體現法國歷史,構建民族認同;展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2)二戰前,凡爾賽宮是法德對抗與復仇的標志與象征。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法德在爭奪歐洲霸權與殖民地上矛盾尖銳,極端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導致法德之間長期仇視和戰爭,給歐洲帶來深重的災難。凡爾賽宮成為人們敬畏歷史、向往和平的記憶之場。保護凡爾賽宮歷史文化遺產有利于緬懷歷史、珍惜和平,警示人們唯有合作才能共享繁榮。評分說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參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得分不能超過該題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