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沂水四中2023級高二階段性質量檢測歷史試卷分值:100分時間:90分鐘 2025.03.08第I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15小題,共45分)1.據考古發掘,距今約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賈湖等遺址,出土了中國特有的制作榫卯結構工具石鑿;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橋、河姆渡等遺址,發現了榫卯木結構建筑。之后,此類建筑在中華大地廣泛分布、成為中國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這主要體現了,中華文化具有( )A.本土性和包容性 B.多樣性和連續性C.本土性和連續性 D.多樣性和包容性2.漢朝時期,董仲舒認為:“國之所以為國者,德也;君之所以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是故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執其權以正其臣。”這反映出董仲舒思想的特點是( )A.突出君主權威與獨尊地位 B.汲取儒法之長并加以糅合C.認為治國理想境界是獨尊儒術 D.強調大一統與時代需求的結合3.李贄認為,“商君相秦,才十年卒至富強,而令秦成帝業,雖能殺其身,而終不能不用其法”,因此他將商鞅視為圣人。李贄還高度贊賞被朝廷批判的張居正,認為他功業卓著,是英杰宰相。這體現出李贄( )A.對社會變革的期望 B.反對君主專制制度C.對個性自由的渴求 D.否定了儒學價值觀4.中國古代修筑長城大體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吻合,但明朝收縮到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南側。圖1是明長城主要修筑時期與氣溫變化對比圖,據此判斷( )圖1A.明朝對蒙古防御能力不斷增強 B.自然災害刺激了明長城的修建C.明長城是王朝國力衰弱的產物 D.氣候變化與農牧戰爭密切相關5.表2為1883~1921年中國出口的豬鬃、茶、棉花、植物油等四類貨物數量(單位:千擔)情況。其中甲是( )表2商品 1883年 1893年 1903年 1913年 1917年 1921年甲 2017 1821 1519 1442 45 430乙 4 152 421 1213 2756 2030丙 40 53 64 44丁 22 576 760 739 832 609A.豬鬃 B.茶 C.棉花 D.植物油6.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最初無不服膺天演論。1919年元旦,李大釗發表文章指出,“生物的進化,不是靠著競爭,乃是靠著互助。人類若是想求生存,想享幸福,應該互相友愛”;陳獨秀“更徑將互助視為人性善的本能”;1919年底,他們與蔡元培、胡適等人發起成立“工讀互助團”。這一變化反映出當時( )A.馬克思主義成為思想主流 B.社會精英思想觀念趨于保守C.國人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 D.知識分子對西方文明的反思7.1940年,毛澤東指出:中國的經濟,一定要走“節制資本”和“平均地權”的路:新民主主義階段“一般地還不是建立社會主義的農業”,除了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并不沒收其他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毛澤東強調的是( )A.中國現代化路徑的獨特性 B.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性C.以新三民主義為指導思想 D.鼓勵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8.1959年,美國學者薩繆爾·克萊默在其暢銷書中列舉了某一古代文明的39個“世界之最”,包括:最早的學校、最早的“立法者”、最早的“農書”、最早的伊甸園、最早的文字肖像等。這一古代文明是( )A.古代西亞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臘9.如圖2為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發行的一種銀幣,它的構圖未采用神邸、植物等傳統元素,而是以浮雕形象再現了亞歷山大大帝在征服印度的海帕斯皮斯戰役中的戰斗場景。據此可知( )圖2A.戰爭是文明交融重要途徑 B.藝術創作服務于國家戰略C.幣制改革推動文明的互鑒 D.貨幣構圖是重要歷史載體10.“凱撒時期,為了安置退伍老兵,在帝國西部行省建立了許多老兵殖民地”,“每個殖民地的城市設計和規劃都是羅馬式的,城市都建有寬廣的街道,縱橫交叉形成棋盤狀的格局。”這一措施( )A.有利于羅馬帝國境內的文化交流 B.使退伍老兵能安居樂業C.有效加強了羅馬對殖民地的統治 D.推動羅馬帝國走向全盛11.有學者認為,“蒙古人帶著東方的先進文化和科技,踏碎了黑暗時代的歐洲中世紀美夢,喚起了全球性的人類覺醒。正是這種軍事征服的推動和刺激下,歐洲開始了空前的技術、貿易和思想革命。”該觀點強調蒙古西征( )A.擴大了元朝的統治范圍 B.摧毀了中世紀神學統治C.推動了近代科學的發展 D.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轉型12.圖3所示是20世紀初發現的古印度石刻印章,它的發現印證了古印度文明,同時也使印度產生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并認為印度文明不亞于甚至超過宗主國文明。這一發現在當時( )圖3(珍藏于大英博物館的印度石刻印章)A.推動了考古事業的新發展 B.印證了印度政治和經濟模式C.有利于推動民族解放運動 D.提高了東方文明的世界地位13.表2是英國奴隸貿易過程中的大事摘錄。這反映了( )表2時間 大事1562年 英國人約翰·霍金斯第一次販奴至美洲1670—1776年 英國販賣到美洲大陸的奴隸總數超過其他國家販奴數量的總和1807年 英國議會通過了《廢除奴隸貿易法案》1833年 英帝國廢除了奴隸制A.英國人權觀念的普及 B.英國殖民霸權確立的過程C.資本主義發展的需求 D.英國工業革命發展的進程14.史學家齊世榮說,亞歷山大的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阿拉伯帝國的征服……無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絕的重大事件,但也許橫貫亞歐大陸古道上的商隊來往,聯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對傳播生產技術、文化知識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許是更為重要的。他意在強調( )A.帝國擴張推動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B.戰爭成為文明擴展的重要方式之一C.和平交往是人類交往的主流D.新航路開辟促進文明的傳播15.“茶”的兩大發音系統在亞、非、歐三大洲分布示意圖,這種分布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圖4A.茶葉貿易路線的不同 B.地區方言發音的差異C.海陸絲綢之路的推動 D.歐洲殖民擴張的影響第II卷(非選擇題)二、綜合題(第II卷共4大題,共55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少數民族大舉內遷及北民南遷廣受關注,但南人北遷現象則甚少被人留意。表4所示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幾次較為集中的南人北遷浪潮的情況。表4時間 概況公元196年曹操定都許昌之后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頗有“正統”之義,加上當時曹操大舉招攬人才,“賢士大夫四方來集”,尤以荊、益兩州赴北者最多263—280年 魏滅蜀、吳政權投降司馬氏政權后,吳蜀兩地的大批軍政人物及有聲望的世家大族遷居中原東晉末年 政局動蕩,諸將爭權,不少宗室成員、大族士人牽連其中。他們中的不少人為保全性命,流寓北土宋泰始二年(466年)至泰始五年(469年) 劉宋統治集團內部的皇位繼承問題引發波及全國的泰始之亂。駐守淮北的邊將因叛亂失敗,懼禍舉城降魏,使北魏坐收淮北數城。北魏遂大舉遷徙淮北民眾至代北(今山西北部及河北西北部一帶)安家南朝齊梁易代之際 以永元元年(499年)豫州刺史裴淑業率眾舉壽陽降魏為序幕,掀起了一次頗具規模的南人北遷浪潮南朝梁太清二年(548年)至紹泰年間(555—556年) 侯景亂梁后,除了宗室成員外,一些蕭梁守將因不滿蕭梁的荒政而率眾降北。554年西魏南下,攻占建康,南朝人口被掠至關中,上至王公、百官,下至士兵、奴婢等——摘編自王娟《沖突與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南人北上芻議》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東漢末年至南北朝時期“南人北遷”現象予以闡釋。(要求: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完整。)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表3 唐代官吏休假種類及規定例行假日 節氣假日 立春、立冬、春秋分、三伏(初中末)各1天;夏至3天、冬至7天民俗節日 元日7天、清明4天、正月初七1天、上元節中元節各1天、晦日1天、春秋二社1天、上巳節1天、端午節1天、七夕1天、重陽節1天、十月一日1天旬假 10天一休田假、授衣假 各15天,有田苗者可以收割之后再返回官衙。官員可以回家辦理私事、休息省親、料理農事籌置冬衣誕日假 每至皇帝降誕日,天下亦皆休假1天或3天不等事故假日 祭祀假 私家拊廟和四時祭祀各給假5天和4天;國忌日5天;私忌日給假1天省親假 官員離家遠任,朝廷會在一定年限內給予假期回鄉探親以盡孝心冠禮假 官員本人有官爵,行冠禮時給假3天,若官員五服之內親屬行冠,則給假1天婚嫁假 官員自己婚假9天,根據親疏遠近參加其他家族成員的婚禮還有不同的假限病假 唐代病假期限規定為百日,官吏因病請假超過百天須停職裝束假 被任命到偏遠地區的官吏在赴任前準備穿戴用品,時間期限要視路程遠近而定喪假 父母去世服喪三年,本家族五服以內親屬及授業老師去世,視關系遠近給假朝假 皇帝取消朝會免去朝參,大臣獲得變相休假——摘編自王利利《唐代官吏休假研究》(1)根據材料,概括唐代官吏休假制度的特點。(6分)(2)分析唐代官吏休假制度的影響。(8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3分)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自8世紀中葉帝國建立,初登世界歷史舞臺的阿拉伯人,把大批古代希臘羅馬的哲學、自然科學著作以及一些波斯、印度的文史、醫學等著作譯成阿拉伯文,史稱“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材料一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始于倭馬亞王朝(661—750年)。其第二任哈里發葉齊德的兒子哈立德首先讓人將一些有關醫學、煉金術和星相學的希臘文、古敘利亞文和科普特文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從而拉開翻譯運動的帷幕。第十任哈里發希沙木則命人將有關波斯薩珊王朝的歷史及其典章制度的書從波斯文譯成阿拉伯文,進一步推動了翻譯活動的開展。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時期,第二任哈里發曼蘇爾重視醫學、愛好天文學,他命人將一批有關醫學和星相學的波斯文著作以及希臘學者的天文學、數學、醫學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第五任哈里發哈倫·拉希德在執政期間,下令修建了一座收藏珍貴圖書文獻的書庫,并把該書庫命名為“智慧宮”。第七任哈里發麥蒙(813—833年在位)博學多才,酷愛希臘哲學,他耗資20萬第納爾將“智慧宮”擴建成一所集圖書館、科學院和翻譯局為一體的多功能機構,集中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學者、翻譯家、抄寫人員等,從事翻譯、注釋、校勘以及著述等各項工作,轟轟烈烈的翻譯運動達到鼎盛。其后,小規模的翻譯運動又延續了百年之久。來自不同民族、信奉數種宗教的阿拉伯學者在翻譯東西方典籍的同時,作了許多富有價值的注釋,還通過消化、改造和創新,撰寫了大量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著作。材料二表5 阿拔斯王朝翻譯的古希臘羅馬典籍(部分)國家(地區) 學者 典籍古希臘 柏拉圖 《政治家篇》《法律篇》《理想國》《智者篇》《申辯篇》等亞里士多德 《工具論》中的邏輯著作(《范疇篇》《論辯篇》《解釋篇》《辯謬篇》)以及《物理學》《論天》《論生滅》《氣象學》《動物志》《論靈魂》《形而上學》《倫理學》《政治學》《詩學》等希波克拉第 大部分醫學著作畢達哥拉斯 《金色格言》及其有關音樂的論文等歐幾里得 《幾何原理》《數據》《光學》等阿基米德 《論球和圓柱》《論浮體》等阿波羅尼烏斯 《圓錐曲線》《有限極數》等古羅馬 托勒密 《天文大集》《四部集》《地理學》《光學》等——以上材料均選自李榮建《中古時期阿拉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12分)(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例清晰。)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17世紀中葉前后,茶葉傳入英國。上層階級的婦女常在家中用茶葉來招待親友,打發下午的時光。十八世紀中葉后,茶葉在英國的中產階級開始真正普及,即使是最普通的女仆每天也必須喝兩次茶以顯示身份。——摘編自曹穎《十八世紀下半葉英國茶葉消費研究》材料二16世紀英國貴族的服飾極端奢華,反而束縛了人的身體。但是,這種束縛是張揚的、夸耀性的,與中世紀禁欲式掩蓋身體美的著裝風格完全不同。受路易十四宮廷巴洛克風格的影響,復辟時期英國貴族的服飾絢麗多彩且修飾性強,緞帶、皺褶、蝴蝶結繁不勝數。18世紀英國貴族的女裝受洛可可風格影響,服裝紋樣題材廣泛,人物、動物、亭臺樓閣、幾何圖案一應俱全,充滿著清新大膽的自然感。——摘編自譚賽花《16—18世紀英國的服飾與社會變遷》材料三工業化之前,婦女是家庭的無酬勞動者,而到了1851年,英國女性人口為1065.9萬人,其中參加工作的有283.2萬人,她們主要分布在紡織、服裝、采礦、金屬、幫傭、造紙、印刷、食品等行業……在具體行動中,她們力圖通過爭取婦女選舉權達到與男性平等,擺脫受奴役的社會地位,并把婦女民主權問題延伸到社會立法、政治機構的民主改革等問題中。——摘編自潘迎華《19世紀英國的政治民主化與女權運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近代英國婦女史是一部社會發展史。(15分) 2024—2025學年度山東省臨沂市沂水四中高二第二學期階段性質量檢測3月月考歷史試題答案 一、選擇題 1.C 2.B 3.A 4.D 5.B 6.D 7.A 8.A 9.D 10.A 11.D 12.C 13.C 14.C 15.A 二、綜合題 16. 示例 闡釋:從背景上看,南人北遷的原因具有多樣性,有南方士人為獲取功名而北上的,有因南方政局動蕩、統治集團內部斗爭失敗而流亡北方的,有因為南北邊境戰爭以及北方政權軍事力量增強,南朝邊防將領北降的,此外還有不少南方人因被掠奪而遷至北方。 從結果上看,大批南方邊防將領舉地北降,北朝趁機獲取更多的南朝土地,增強了北朝的軍事、地域優勢,以及南朝后期統治集團內部的持續內斗,造成其國力衰敗,使得北方統一南方成為必然。南人北遷不僅增加了北方地區的人口,還把南方的先進思想文化、典章制度帶到北方,推動了北方政權的封建化改革,縮短了南北方之間的文明差距,促進了不同民族之間的交融,對 “中華一體” 觀念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這一時期的南人北遷為北方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推動了北方文化的發展,為華夏認同提供了新的活力,為隋唐文化全盛局面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示例” 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的唯一標準) 17. (1)特點:唐代官吏假期種類多,累計時間長;重視節令農時,節氣性假日多;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民俗節日是假期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儒家禮法制度的影響,尊崇皇權、尊師重孝色彩明顯;假期規定制度化、較為人性化;繼承了前代假期設置并有所創新。 (2)影響:強化了農業立國的思想,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重視尊祖重孝、提倡禮治等儒家觀念,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規范調整了作息時間,保證了政務運作的正常進行,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國家治理能力;強化了皇權和專制色彩,維護了統治秩序。促進了傳統節假日活動的興盛,推動了整個社會休閑娛樂的時尚和風氣,豐富了社會生活,客觀上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18. 【示例】 評析: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是 8—10 世紀阿拉伯人把大批古代希臘羅馬的哲學、自然科學著作以及一些波斯、印度的文史、醫學等著作譯成阿拉伯文,并對帝國境內學術、宗教、制度和文化進行綜合與統一的學術活動。 8 世紀中葉,阿拉伯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城市發達,這為該場運動奠定了基礎。歷代哈里發大多重視文化發展,提倡兼收并蓄。這場運動呈現出一些顯著特點,如:政府主導,屬國家級典籍翻譯運動;持續時間長,長達兩個多世紀;文獻來源眾多,語種、類型多樣;領域廣泛,涵蓋歐亞文明中的哲學、科學、星相學、宗教、藝術等典籍;規模龐大,成果豐碩,影響深遠;水平高,人才濟濟,激發了阿拉伯學者的思考與創新。 這場運動的重大歷史意義在于為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它豐富了阿拉伯文化的內涵,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化格局。它使古代文化得以保存和傳承,避免了文化散佚流失,也為歐洲文藝復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與知識儲備。它搭建起東西方不同文化間交流的橋梁紐帶,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綜上所述,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啟示我們,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要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平共處、和諧共生,共同繪就人類文明發展的美好前景。 【說明】本試題參考答案中的示例只提示答題角度與評分標準,不作為唯一答案。其他回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給分。 19. 近代英國婦女史是一部經濟、思想、政治發展的歷史。 經濟方面,茶葉消費的普及,反映茶葉商品供給量上升,消費日益大眾化,這體現出新航路開辟后,早期殖民擴張和工業革命推動了世界市場逐漸形成,商品的全球性流動增強,商品的貿易流通量增加。工業化后婦女能夠參與紡織、服裝、采礦等工作反映出婦女擁有更多就業選擇,這體現出工業革命的開展促進工業化水平提升,為婦女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 思想方面,從中世紀禁欲式掩蓋身體美到服飾更加絢麗多彩,反映了近代英國婦女穿衣自由、思想解放的特點。這體現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推動人文主義的傳播,進而促進了英國婦女思想解放。 政治方面,婦女爭取民主權,并延伸到立法、改革等方面,反映了婦女的社會地位提升。這體現出英國婦女運動的發展以及政治制度的完善,為英國婦女擁有民主權利提供了開放民主的社會環境。 近代英國婦女史是一部婦女解放的歷史,也是一部經濟工業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解放的近代英國變遷史,有利于沖擊傳統的社會等級秩序,促進了英國民主政治的完善和經濟的發展,推動英國社會轉型。 (三個方面均為信息提取 1 分、特點概括 1 分、知識背景 2 分,最后總結 2 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