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一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周期學業能力評鑒高二歷史(一)注意事項: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涂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I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每小題3分,共48分)1,隋唐時期,四川地區出現了大量的佛道合龕現象,如安岳縣岳玄妙觀,天尊石像與釋迦牟尼佛石像并排而立;仁壽縣牛角寨造像中,元始天尊居中而立,其左為太上老君像,右為釋迦牟尼佛像。這些現象的出現印證了當時A.三教并行的政策B.佛道教義的統一C.宗教建筑的繁盛D.正統思想的演變2.1918年,《新青年》開辟“易卜生號”,除了宣傳胡適等人批判傳統戲劇的言論外,還刊登了舊劇刷評家張厚載為舊劇辯護的文章,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最終,中國舊劇逐漸擺脫了所謂“野蠻落后”“原始低等”的標簽。這反映出A.文學革命是新文化運動的核心B.國民近代民族意識的覺醒C.中華傳統文化有旺盛的生命力D.社會風俗實現近代化轉型3。英國公使館1861年進駐北京后,非常重視中文學習。公使館負責漢文處的威妥瑪將自己的漢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培訓譯員的教材,建設漢文處圖書館,歸檔與總理衙門往來的一切中文資料。以上史料最適合論證A: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與發展B,近代西方文明的野蠻入侵C.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革新D.近代西方對華的認知與研究4.新文化運動初期,李大釗主張通過爭取民主權利來解放婦女。五四運動后,他開始闡釋這樣一個觀點,“婦女的歷史地位、道德觀念、家族制度的變化都是社會經濟制度變化的結果”。這一變化是因為A.婦女地位有了顯著提高B,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C.封建倫理綱常逐漸式微D.婦女問題成為社會共識5.據考證,《漢謨拉比法典》是根據多年的研究、對原有法律的分析以及對治理最佳實踐的審議而制定的,參與者有國王、法律專家、學者和立法者等。在最終版本獲得批準之前,高二歷史(一)第1頁(共6頁)】掃描全能王創建草稿經過多次審查、編輯和完善。這可以用來說明,古巴比倫A,已形成較復雜的社會管理系統B,官你體系完備且行政效率高C、法律至高無上的理念備受推崇D.國民積極參與國家司法事務6、古埃及文獻《安尼的教諭》涵蓋約三十條生活準則,從公元前14世紀晚期到公元前7世紀中期,被學校師生作為教材反復抄寫。下表為其部分內容的摘選。這反映出古埃及①讓你母親給予你的供養成倍增長②你是母親沉重的負擔,但她沒有拋棄你你出生后的數月,母親都被你羈絆,她要哺育你三年,③但她從不會厭④母親送你去上學,你被教以書寫A.以立法形式規范公民活動B.注重向百姓滲透忠孝倫理C、注意引導和諧的家庭理念D.強化了封建綱常名教思想7、在古希臘神話與《荷馬史詩》中,宙斯雖是眾神之父、宇宙的主宰,但卻無法行使專制暴君的特權,女神可以拒絕他的求愛,普羅米修斯可以違背他的禁令偷盜天火傳給人類,埃斯庫羅斯更是讓普羅米修斯發出“宙斯的主權不打倒,我的苦難就沒有止境”的呼喊。這些反映了古希臘文化A.神人同形同性的特點B.具有悲劇性和宏偉性C.深受地理環境的影響D.追求人文和理性精神8。俄羅斯在接受基督教以前,東斯拉夫多神教的所有廟宇和房屋都是用木頭建成的。而基輔羅斯的第一批石制教堂是由希臘工匠們建造的,同時羅斯建筑師對十字穹窿教堂建筑體系進行了重新認識并制造了新的圓錐頂、柱狀教堂建筑形式,建造了俄羅斯圣素菲亞大教堂。這可用于說明A,俄羅斯文化發源于拜占庭帝國B,日耳曼人在反抗蒙古的斗爭中逐漸崛起C。俄羅斯文化是東西文化的混合體D。拜占庭帝國全面繼承古希臘文化9。古印度的思想家們認為,音樂是對神的虔誠、皈依及自我與神的同一的最好方式:現存最早的古印度壁畫是阿旗陀石窟壁畫,描繪了佛陀的生活場景;印度數三大主神之一的濕婆就被人們尊崇為“舞王”,他以舞蹈來創造或毀滅世界。這一切說明,古印度時期A,宗教信仰改變了生活習慣B,藝術思想滲透神學意識C。印度教居于社會支配地位D.音樂得到了各階層認可10。某學習小組開展研究性學習,他們搜集到以下圖片,據此推測,這些材料說明翻瑙瑙8所翻蜀甲骨文瑪雅文字用楔形文字書寫納爾邁調色板的信件西二我()第項(共6項)器掃描全能王創建2024一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周期學業能力評鑒高二歷史(一)參考答案一、選擇題(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每小題3分,共48分)題號8答案ACDBD題號910111213141516答案BDBDBCD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14分)(1)背景: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進一步解放思想;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神權和專制統治的需要;中國文化的優秀成分具有借鑒價值。(6分,答出三點即可)(2)評價:兩派觀點體現了歐洲思想家對中國認識的不同看法,但都是借助儒家思想表達政治觀點,推動啟蒙運動發展。其中,“頌華派”肯定中國的制度和文化,認為中國具有優秀的政治體制和道德觀念;“貶華派”則批評中國的專制制度和對個人自由的限制。這種分歧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和歐洲思想界對中國認識的復雜性。(8分)18.(14分)(1)特征:具有世俗性;帶有人文主義色彩;文學樣式多;繼承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學傳統;存續時間較長;影響廣泛。(6分,答出三點即可)(2)原因:順應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建立與發展;符合當時社會的價值觀;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民眾的精神需求;騎士文學本身所具有的美學精神。(4分,答出兩點,言之有理即可)史學價值:為人們認識中世紀歐洲的封建制度提供了參考;有助于人們了解中世紀歐洲封建時代的社會生活;有助于人們了解中世紀歐洲民眾的精神生活。(4分,答出兩點即可)高二歷史(一)參考答案第1頁(共2頁)19.(12分)(1)原因:東南沿海小農經濟逐漸解體,百姓生活艱難;已在海外致富華人的影響;美國金礦的發現以及對勞動力的需求(廢奴運動的興起,勞動力不足);殖民者的強制販賣。(6分,任答三點即可)(2)經濟貢獻:彌補了中央太平洋鐵路的勞動力不足,推動了太平洋鐵路完工,加快了美國的鐵路建設進程;使美國東西部連成一體,促進了美國西部的開發,為美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3分)文化貢獻:華工表現出的艱苦耐勞精神、聰明才智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留在美國的華工保留并傳播中華文化,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3分)》20.(12分)示例:觀點:堅定文化自信,將學習其他文明與發揚本國優秀文化相結合。論述:近代前期,先進的中國人先后學習西方的器物、制度和文化,甚至一度在新文化運動中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但這并沒有使中國實現現代化;近代后期,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開創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中國實現現代化準備了條件;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在經濟、教育等領域一度照搬蘇聯模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堅持文化自信的基礎上,把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與學習他國文明有機結合起來,使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總之,中國現代化的實踐證明,只有將學習其他文明與發揚本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實現現代化。高二歷史(一)參考答案第2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二學期高二歷史答案(1).pdf 高二歷史.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