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升初科學專項復習:微小世界一、填空題1.(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微生物分為兩大類:一是分布廣泛、浮游生活的 。(如綠藻、衣藻等)。二是 ,這些微小動物種類繁多,是水生生物的重要組成,如草履蟲等。【答案】微小植物;微小動物【知識點】微生物;水中的微小生物【解析】【分析】微生物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們身體微小,構造簡單。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極廣,空氣中、水中、泥土中、動植物的體內和體表都生活著微生物。微生物分為兩大類:一是分布廣泛、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如綠藻、衣藻等);二是微小動物,這些微小動物種類繁多,是水生生物的重要組成,如草履蟲等。2.(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池塘水中生活著眾多微小的生物。它們 。除了少數水綿等肉眼能勉強看到的動物或植物外,絕大多數是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物。只有借助顯微鏡,才能清楚地觀察到它們。【答案】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知識點】微生物;水中的微小生物【解析】【分析】微生物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們身體微小,構造簡單。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極廣,空氣中、水中、泥土中、動植物的體內和體表都生活著微生物。池塘水中也生活著眾多微小的生物。它們個體微小,結構簡單。除了少數水綿等肉眼能勉強看到的動物或植物外,絕大多數是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物。只有借助顯微鏡,才能清楚地觀察到它們。3.(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發霉是由于 的大量生長而引起的,產生霉變的條件是 。【答案】霉菌;潮濕、溫暖、陰暗【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解析】【分析】霉菌的生長與繁殖和植物、動物一樣需要一定的空氣、水分和適宜的溫度等條件。發霉是由于乳酸菌的大量生長而引起的,產生霉變的條件是溫暖、潮濕、陰暗沒有光的環境里。4.(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使用顯微鏡時我們要先調節 準焦螺旋,使鏡筒緩慢 。【答案】粗;下降【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顯微鏡主要由目鏡、調節旋鈕、物鏡、載物臺、反光鏡等組成。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安放、對光、上片、調焦、觀察。顯微鏡調焦時,先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慢下降至物鏡,接近裝片為止。5.(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根據觀察結果,野外小溪里的水 (選填“可以”或“不可以”)直接飲用。【答案】不可以【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水中的微小生物【解析】【分析】飲用水的凈化分為沉淀、過濾和消毒,自然水域的水沒有經過處理,含有很多微生物,不能直接飲用。6.(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約一個晚上后,加了干酵母粉的面團會明顯地膨脹起來。在發面的過程中,需要加入 。在干酵母粉里,有一種特殊的微生物—— ,在一定的溫度、濕度等條件下,酵母菌要要以把面粉中的一些 分解。在這個過程中,會釋放出 體,促使面團的體積膨脹,使制作出來的面食變得松軟可口。【答案】干酵母粉;酵母菌;糖類;二氧化碳【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解析】【分析】市面上賣的酵母粉在低水分下會進入“休眠狀態”,干酵母包裝提供的干燥、真空及隔光等條件,保證了酵母的活性,在使用時,酵母會從“休眠”中“復活”。一般都是和面時在面粉中加入一些干酵母粉,這樣和好的面團中,酵母和面粉就會發生化學反應。在一定的溫度、濕度等條件下,酵母菌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糖類分解。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二氧化碳氣體產生,促使面團體積膨脹,使制作出來的面食松軟可口。7.(2022六上·固鎮月考)大量研究事實說明,除病毒外,絕大多數生物體都是由 組成的。【答案】細胞【知識點】生物細胞【解析】【分析】細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結構單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單位。大量研究事實說明,除病毒外,絕大多數生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8.(2025六上·冠縣期末)根據所學知識補充關于病毒的知識。病毒是一類沒有 的特殊生物,由 和 組成,病毒個體十分微小,肉眼很難觀察到。【答案】細胞結構;核酸;蛋白質【知識點】微生物【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個體微小,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病毒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特殊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質組成,病毒個體十分微小,肉眼很難觀察到。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科學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可以放大近300倍金屬結構的顯微鏡,并發現了微小的生物,從而打開了微觀世界的大門。后來科學家發現在空氣中、土壤中、水中都生活著微生物。它們多種多樣、形態各異。9.(2025六上·寶安期末) 我國科學家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為醫學界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并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瘧疾的元兇是瘧原蟲,它用肉眼無法看到,需要用 放大 1000倍左右才能觀察。【答案】顯微鏡【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引起的傳染病,通過被感染的蚊子叮咬傳播。瘧原蟲是瘧疾的元兇,它是單細胞生物,有多種種類,其中惡性瘧原蟲最為致命。瘧原蟲用肉眼無法看到,通常需要使用顯微鏡放大1000倍左右才能觀察到。10.(2025六上·微山期末) 、降低溫度 、 等方式可以防止食品、衣物等發霉。【答案】太陽暴曬;加干燥劑【知識點】微生物與健康【解析】【分析】霉菌的生長與繁殖和植物、動物一樣需要一定的空氣、水分和適宜的溫度等條件。在適宜的環境里,它們能很快地繁殖。霉菌在溫暖、潮濕的環境里生長最快。通過采取相對應措施,阻止霉菌的繁殖,就能有效地防霉。所以防止食品、衣物等發霉可采用:太陽暴曬、低溫保存、真空包裝、加干燥劑。二、判斷題11.(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使用干燥劑和活性炭可以防止墻面潮濕發霉。( )【答案】正確【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解析】【分析】食物或物品在陰暗、潮濕的條件下容易發霉。食物或物品在陰暗、潮濕的條件下容易發霉。使用干燥劑和活性炭可以防止墻面潮濕發霉。故題干正確。12.(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疫情期間期去超市可以不用戴口罩。( )【答案】錯誤【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傳染病及其預防【解析】【分析】新冠肺炎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進行傳播,常態化防控疫情要做到接種疫苗,減少外出、聚集等,出門帶好口罩,回家第一時間洗手,減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題目說法錯誤。13.(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用顯微鏡觀察時,左眼朝目鏡內注視,右眼保持張開。( )【答案】正確【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在使用顯微鏡時,一手握緊鏡臂,一手托住鏡座,將顯微鏡從鏡箱中取出。把顯微鏡輕輕放在實驗臺略偏左的地方,鏡臂朝向自己,鏡座距離實驗臺邊緣7厘米的位置。在觀察時,左眼注視目鏡,右眼睜開,轉動反光鏡,直到看到一個明亮的視野為止,這樣便于用右手做記錄,所以題干中說法是正確的。故答案為:正確。14.(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豆腐乳是谷物發酵食品。( )【答案】錯誤【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解析】【分析】發酵食品是指人們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一類食品。在我們身邊,常見的發酵食品有谷物發酵成品、豆類發酵成品、乳類發酵成品、蔬菜發酵成品。豆腐乳是豆類發酵食品。故答案為:錯誤。15.(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除了真菌外,細菌和病毒也屬于微生物。( )【答案】正確【知識點】微生物【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個體微小,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極廣,空氣中、水中、泥土中、動植物的體內和體表都生活著微生物。所以除了真菌外,細菌和病毒也屬于微生物。三、單選題16.(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制作酸奶最關鍵的步驟——( )。A.添加鮮牛奶 B.添加酸奶 C.保存的環境【答案】C【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解析】【分析】牛奶變成酸奶,是因為酸奶中有一種名為乳酸菌的細菌。在適宜的溫度下,乳酸菌會使牛奶發酵成酸奶。制作酸奶的步驟:1.先把鮮牛奶煮開,再涼至35攝氏度左右。2.接著在牛奶中加入約兩小勺酸奶,攪拌均勻。3.將混合后的牛奶放入保溫器中,保溫約十小時。4.酸奶就制成了。制作酸奶最關鍵的步驟保存的環境,所以C符合題意。17.(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生物體都是由( )組成的。A.細胞 B.細菌 C.微生物【答案】A【知識點】生物細胞【解析】【分析】除病毒外,絕大多數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故本題選A。18.(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在潮濕溫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長出一些肉眼可見的絨毛狀、絮狀或網狀的菌落,那就是____。A.乳酸菌 B.木耳 C.霉菌【答案】C【知識點】微生物【解析】【分析】霉菌是絲狀真菌的俗稱,意即“發霉的真菌”,它們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絲體,但又不象蘑菇那樣產生大型的子實體。在潮濕溫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長出一些肉眼可見的絨毛狀、絮狀或蛛網狀的菌落,那就是霉菌。橘子發霉長出一些肉眼可見的絨毛狀、絮狀或蛛網狀的菌落,那就是霉菌。故選C。19.(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在實驗課上,琪琪想要觀察洋蔥的表皮細胞,應該選用的儀器是( )。A.望遠鏡 B.顯微鏡 C.放大鏡【答案】B【知識點】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生物細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顯微鏡的發明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大飛躍。把人類帶入了一個微觀世界。在實驗課上,琪琪想要觀察洋蔥的表皮細胞。應該選用的儀器是顯微鏡。故選:B。20.(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農民伯伯總是將糧食曬干之后入倉,這樣做是為了( )。A.增加質量 B.防止發霉 C.減輕質量【答案】B【知識點】微生物【解析】【分析】食物在潮濕陰暗、不通風、溫暖的條件下容易發霉。要防止或減少食物或衣物發霉,主要是把食物或衣物放在干燥、通風、溫度較低的環境中。農民伯伯總是將糧食曬干之后入倉,這樣做的好處是防止發霉。故選B。21.(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媽媽放在桌子上的橘子發霉了,這是下列( )這種微生物導致的。A.乳酸菌 B.霉菌 C.酵母菌【答案】B【知識點】微生物【解析】【分析】霉菌是絲狀真菌的俗稱,意即“發霉的真菌”,它們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絲體,但又不象蘑菇那樣產生大型的子實體。在潮濕溫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長出一些肉眼可見的絨毛狀、絮狀或蛛網狀的菌落,那就是霉菌。橘子發霉長出一些肉眼可見的絨毛狀、絮狀或蛛網狀的菌落,那就是霉菌。22.(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下面有關病毒說法正確的( )。A.個體最微小的生物B.能獨立生活C.不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細胞內【答案】A【知識點】微生物【解析】【分析】病毒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特殊生物,是個體最微小的生物。病毒的形態多種多樣,結構非常簡單,只由蛋白質組成的外殼和由核酸組成的核心兩部分組成。所以說。病毒是一類原始的生物。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細胞里。故選:A。23.(2024六下·金東期末)如右圖所示,在使用顯微鏡時,下列操作順序正確的是(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②①④③【答案】B【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顯微鏡使用時,正確的操作順序是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整理,即②①③④。24.(2025六下·永康期末)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時,要使顯微鏡的視野從模糊的①變成清晰的②,應該( )。A.調整反光鏡B.慢慢移動標本C.眼睛注視目鏡慢慢向上轉動調焦旋鈕D.眼睛注視物鏡慢慢向下轉動調焦旋鈕【答案】C【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在使用顯微鏡時,當要使視野從模糊變清晰時,需要調節細準焦螺旋(調焦旋鈕)。眼睛注視目鏡慢慢向上轉動調焦旋鈕,此時鏡筒會緩慢上升,通過細微地調整焦距,使物像逐漸清晰。這個操作是正確的使視野清晰的方法,所以 C 選項正確。25.(2024六上·龍港期末)小明想把觀察到的昆蟲觸角放得更大,可選用以下( ) 放在圖中的放鏡處。A.B.C.【答案】C【知識點】簡易顯微鏡【解析】【分析】放大鏡是一種凸透鏡,具有中間厚,邊緣薄的特征,C是凸透鏡。四、連線題26.(2024六上·臨洮期中)把食物放入冰箱里 隔絕空氣中的細菌食品盒里放干燥劑 紫外線殺滅細類食品殺菌后真空包裝 低溫環境霉菌不易繁殖在太陽下喝曬衣服 干燥環境中霉菌不易生長【答案】【知識點】微生物與健康【解析】【分析】食品一旦保存不好,就會發霉,特別是肉類和干貨。一旦發霉,會產生黃曲霉素,容易致癌。要防止食物毒變的方法。分析圖表可知,把食物放入冰箱里,因為低溫環境霉菌不易繁殖;食品盒里放干燥劑,因為干燥環境中霉菌不易生長;食品殺菌后真空包裝,可以隔絕空氣中的細菌:在太陽下曝曬衣服,利用紫外線殺滅細菌。27.將下列觀察工具與觀察范圍用線連起來。【答案】【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在放大鏡和顯微鏡沒有發明以前,人們只能用眼、耳、鼻、舌、皮膚等感覺器官探知世界。那時候,人能發現的最小的動物,就是一些很小的昆蟲。放大鏡和顯微鏡的發明,使人們看到了細菌、病毒、生物細胞等。觀察工具的發展和觀察范圍的拓展,導致了許多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由此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顯微鏡的發展史:眼睛→放大鏡→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根據對觀察工具的了解,用肉眼能看到小昆蟲等;放大鏡能把圖像放大幾十倍,能觀察到晶體、器官等較小組織;光學顯微鏡能把物體的圖像放大一兩千倍,能觀察到生物的細胞、微生物;電子顯微鏡可把物體的圖像放大約200萬倍,能觀察到細菌、病毒。五、綜合題28.(2025六上·羅湖期末)閱讀以下短文回答問題。20世紀60年代,瘧疾在全球范圍內肆虐,尤其是在熱帶地區,造成了無數的死亡。當時傳統的抗瘧藥物逐漸失效,因為瘧原蟲(引發瘧疾的病原體)對這些藥物產生了抗藥性。中國政府發起了“523項目”,任命屠呦呦為研究負責人。藥學家屠呦呦帶領團隊,成功從青蒿中提取出具有顯著抗瘧活性的青蒿素,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雖然屠呦呦的研究對象是植物,但她的發現對微生物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瘧原蟲是一種微觀寄生蟲,雖不是微生物卻與微生物一樣,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適應性。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過程,與弗萊明發現青霉素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從自然界中尋找能抑制病原體的新物質。科學家從微生物代謝產物中提取抗生素的研究,與青蒿素的研發思路一脈相承。青蒿素的成功研發啟示科學家,從自然界中尋找藥物(包括微生物代謝物)可能是解決抗藥性問題的關鍵途徑。屠呦呦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位獲得這一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1)在進行微觀研究時,我們可以使用的放大觀察的工具是 ,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使用此工具觀察微生物的人。(2)通過閱讀材料,可知微生物的特征有 、 。(3)請簡述材料中在微生物研究上對醫學的貢獻 。【答案】(1)顯微鏡(2)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具有極強的適應性(3)略【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1)在進行微觀研究時,我們可以使用的放大觀察的工具是顯微鏡,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使用此工具觀察微生物的人。 列文虎克制造出了當時世界上最精良的、放大倍數最高的顯微鏡,并用它首次觀察到了細菌等微生物,為微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通過閱讀材料,可知微生物的特征有: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具有極強的適應性。(3)微生物在醫學領域的貢獻包括抗生素的發現和生產,這些抗生素用于治療由細菌引起的感染。此外,微生物還被用于疫苗的開發,通過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來預防疾病。微生物在疾病診斷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通過培養和鑒定病原體來確定感染類型。29.(2025六上·溫嶺期末) 微小世界。(1)顯微鏡下觀察到的保衛細胞是 (填序號);草履蟲是 (填序號);喇叭蟲是 (填序號)。(2)用顯微鏡觀察時,小明發現標本不在視野中心,然后他慢慢把標本向右移動,最終到了視野的中心,請你判斷他最先看到的標本最有可能是( )。A. B. C. D.(3)顯微鏡觀察微小生物時,用吸水紙吸走多余的水分,其目的是( )。A.防止水分蒸發 B.控制草履蟲的運動速度與范圍C.為草履蟲提供營養 D.為草履蟲提供合適的環境(4)小明購買的顯微鏡分別配有10×、20×的目鏡和10×、20×、50×的物鏡,選擇 目鏡和 物鏡的組合,能使這臺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最大。(5)下列是顯微鏡觀察某種植物細胞的四個圖像,放大倍數最大的是( )。A. B. C. D.【答案】(1)①;⑥;②(2)B(3)B(4)20×;50×(5)D【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1)從顯微鏡下的觀察順序,保衛細胞多為植物細胞,通常比微生物大一些。草履蟲和喇叭蟲是微小原生動物,因此保衛細胞是①;草履蟲是⑥;喇叭蟲是②。(2)顯微鏡成倒立的像,是旋轉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所以在目鏡中觀察到物體圖象在右方,如果要將圖象移到中央,應該把玻片向右方移動。(3)如果微生物運動迅速,不便于觀察,我們可以先在載玻片上放少量脫脂棉纖維,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蓋上蓋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紙在蓋玻片的邊緣吸走多余的水分,限制微生物的活動范圍,控制微生物的運動。(4)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目鏡倍數乘以物鏡倍數,選擇最大的組合20×和50×。(5)放大倍數最大,表示圖像中細節最清晰,D圖看起來細節最豐富,故選D。六、簡答題30.(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使用顯微鏡有哪幾個步驟?【答案】使用顯微鏡觀察有六步驟,依次為取鏡、安放、對光、放片、觀察、收鏡【知識點】生活中常見的工具;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簡易顯微鏡【解析】【分析】顯微鏡是由兩個透鏡或幾個透鏡的組合構成的一種光學儀器。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取鏡和安放、對光、放置切片標本、觀察、收鏡。31.(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在我們的生活中,霉菌廣泛存在。根據霉菌生長所需的條件,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有效防止物品發霉的措施?(至少寫三條)【答案】保持干燥、降低溫度、高溫殺菌【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食物的保存【解析】【分析】由于物品在潮濕、陰暗、不通風、溫暖的條件下容易發霉,所以要防止物品發霉,就必須注意使物品不受潮、通風、保持干燥等。所以我們可以采取保持干燥、降低溫度、陽光暴曬、高溫殺菌的方法有效防止物品發霉,故措施可以是:保持干燥、降低溫度、陽光暴曬、高溫殺菌等。32.(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目前新冠肺炎已經流行2年了,常態化防控將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個方面,舉例說明常態化防控疫情你將如何做?(至少要寫出4種)【答案】接種疫苗,減少外出、聚集等,出門帶好口罩,回家第一時間洗手,減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傳染病及其預防【解析】【分析】新冠肺炎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進行傳播,常態化防控疫情要做到接種疫苗,減少外出、聚集等,出門帶好口罩,回家第一時間洗手,減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33.(2025六上·涼州期末) 我們的組合凸透鏡,相當于顯微鏡中的哪個部分 【答案】組合凸透鏡相當于顯微鏡中的目鏡和物鏡, 上面的凸透鏡相當于顯微鏡中的目鏡, 下面的凸透鏡相當于顯微鏡的物鏡。【知識點】凸透鏡;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顯微鏡是一種由多塊透鏡組合而成的光學儀器。主要包括目鏡、轉換器、物鏡、鏡筒、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載物臺和反光鏡等部件。我們的組合凸透鏡相當于顯微鏡中的鏡筒。34.(2024六上·石首期中)微生物給人類帶來了哪些好處 (至少說三點)【答案】①提供食物或幫助我們生產食物,如蘑菇、酸奶、面包、甜酒等。②幫助制成各種疫苗。③處理有機垃圾和污水。【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解析】【分析】 有的微生物對人類有利,有的微生物對人類有害。微生物對人類的益處有:可以肥沃土壤、清潔環境、改善我們的食物、生產藥品、很多菌種的次級代謝產物是對人類疾病非常有用的抗生素。如綠色絲狀菌產生青霉素;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于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制劑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并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由于微生物生長周期短,繁殖迅速等特點,被用于遺傳育種上,具有重要意義。七、實驗探究題35.(2025·濱州模擬)請將下列顯微鏡的使用步驟正確排序( )從目鏡往下看,調整準焦螺旋,將鏡筒慢慢地抬升到標本出現在視野里為止,調整光線使你能盡可能地看清標本。( )調節載物臺下的反光鏡,從目鏡往下看,能看見一個亮的光圈。( )轉動轉換器,將低倍物鏡轉到鏡筒下。( )調節準焦螺旋,降低鏡筒,使低倍物鏡恰好在載玻片的上面。( )慢慢移動載玻片,觀察標本的各個部分。注意移動的方向和從目鏡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 )一手握住鏡臂,另一只手托著鏡座,將顯微鏡向光擺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 調節粗準焦螺旋,將鏡筒抬起,使低倍物鏡距載物臺大約2--3厘米。將想觀察的標本的載玻片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夾住,要使標本恰好在載物臺通光孔的中央。【答案】6、2、3、5、7、1、4【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用顯微鏡觀察標本時,取鏡和安放、對光、調焦、觀察、安放裝片、收放。 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步驟:1、取鏡和安放,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上,略偏左。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2、對光,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注意,物鏡的前端與載物臺要保持2厘米的距離。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右眼睜開,便于以后觀察畫圖。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視野。 3、觀察。把所要觀察的載玻片放到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載玻片。眼睛看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到玻片標本。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反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36.(2025六上·平陽期末)微小世界蒼蠅因其生命周期短、繁殖力強、易于飼養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遺傳學、神經生物學、行為學等多個科研領域。小科利用實驗室的觀察儀器也對蒼蠅標本展開了觀察。(1)若小科想看清更多細節,應該選擇放大鏡( )。A. B. C.(2)蒼蠅位置不變(如圖),小科用簡易顯微鏡觀察到的圖像是( )A. B. C.(3)小科打算用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蒼蠅翅膀的玻片標本,下列操作順序正確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⑤③④ C.②①③⑤④(4)小科觀察蒼蠅翅膀時,在顯微鏡里只看到了一個亮斑(如圖),但完全看不到細節,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光線太暗,需要重新對光B.調焦沒調整C.鏡片上有少量灰塵(5)小科還想用學校實驗室的器材進一步觀察蒼蠅身上可能攜帶的細菌。你覺得可行嗎 請判斷并寫出理由。答:我認為 ,理由是 。【答案】(1)C(2)B(3)C(4)B(5)可行;光學顯微鏡放大倍數夠大,可以用于觀察細菌及較小的微生物【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1)放大鏡的放大倍數與鏡片中央凸度有關,中央凸度越大,其放大物體圖像的倍數就越大。C中央凸度越大,其放大物體圖像的倍數就越大。(2)簡易顯微鏡所看到的圖像是倒轉且左右顛倒的,故選擇B。(3)顯微鏡是由幾個透鏡的組合構成的一種光學儀器,是人類進入原子時代的標志。使用顯微鏡的步驟應該是安放→對光→上片→調焦→觀察與記錄→收鏡。(4)觀察不到細節且只看到亮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調焦沒有調整好。(5)光學顯微鏡放大倍數夠大,可以用于觀察細菌及較小的微生物。學校實驗室若配有完整的光學顯微鏡和相關實驗器材,便能夠進行細菌觀察。1 / 1小升初科學專項復習:微小世界一、填空題1.(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微生物分為兩大類:一是分布廣泛、浮游生活的 。(如綠藻、衣藻等)。二是 ,這些微小動物種類繁多,是水生生物的重要組成,如草履蟲等。2.(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池塘水中生活著眾多微小的生物。它們 。除了少數水綿等肉眼能勉強看到的動物或植物外,絕大多數是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物。只有借助顯微鏡,才能清楚地觀察到它們。3.(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發霉是由于 的大量生長而引起的,產生霉變的條件是 。4.(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使用顯微鏡時我們要先調節 準焦螺旋,使鏡筒緩慢 。5.(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根據觀察結果,野外小溪里的水 (選填“可以”或“不可以”)直接飲用。6.(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約一個晚上后,加了干酵母粉的面團會明顯地膨脹起來。在發面的過程中,需要加入 。在干酵母粉里,有一種特殊的微生物—— ,在一定的溫度、濕度等條件下,酵母菌要要以把面粉中的一些 分解。在這個過程中,會釋放出 體,促使面團的體積膨脹,使制作出來的面食變得松軟可口。7.(2022六上·固鎮月考)大量研究事實說明,除病毒外,絕大多數生物體都是由 組成的。8.(2025六上·冠縣期末)根據所學知識補充關于病毒的知識。病毒是一類沒有 的特殊生物,由 和 組成,病毒個體十分微小,肉眼很難觀察到。9.(2025六上·寶安期末) 我國科學家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為醫學界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并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瘧疾的元兇是瘧原蟲,它用肉眼無法看到,需要用 放大 1000倍左右才能觀察。10.(2025六上·微山期末) 、降低溫度 、 等方式可以防止食品、衣物等發霉。二、判斷題11.(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使用干燥劑和活性炭可以防止墻面潮濕發霉。( )12.(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疫情期間期去超市可以不用戴口罩。( )13.(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用顯微鏡觀察時,左眼朝目鏡內注視,右眼保持張開。( )14.(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豆腐乳是谷物發酵食品。( )15.(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除了真菌外,細菌和病毒也屬于微生物。( )三、單選題16.(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制作酸奶最關鍵的步驟——( )。A.添加鮮牛奶 B.添加酸奶 C.保存的環境17.(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生物體都是由( )組成的。A.細胞 B.細菌 C.微生物18.(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在潮濕溫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長出一些肉眼可見的絨毛狀、絮狀或網狀的菌落,那就是____。A.乳酸菌 B.木耳 C.霉菌19.(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在實驗課上,琪琪想要觀察洋蔥的表皮細胞,應該選用的儀器是( )。A.望遠鏡 B.顯微鏡 C.放大鏡20.(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農民伯伯總是將糧食曬干之后入倉,這樣做是為了( )。A.增加質量 B.防止發霉 C.減輕質量21.(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媽媽放在桌子上的橘子發霉了,這是下列( )這種微生物導致的。A.乳酸菌 B.霉菌 C.酵母菌22.(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下面有關病毒說法正確的( )。A.個體最微小的生物B.能獨立生活C.不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細胞內23.(2024六下·金東期末)如右圖所示,在使用顯微鏡時,下列操作順序正確的是(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②①④③24.(2025六下·永康期末)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時,要使顯微鏡的視野從模糊的①變成清晰的②,應該( )。A.調整反光鏡B.慢慢移動標本C.眼睛注視目鏡慢慢向上轉動調焦旋鈕D.眼睛注視物鏡慢慢向下轉動調焦旋鈕25.(2024六上·龍港期末)小明想把觀察到的昆蟲觸角放得更大,可選用以下( ) 放在圖中的放鏡處。A.B.C.四、連線題26.(2024六上·臨洮期中)把食物放入冰箱里 隔絕空氣中的細菌食品盒里放干燥劑 紫外線殺滅細類食品殺菌后真空包裝 低溫環境霉菌不易繁殖在太陽下喝曬衣服 干燥環境中霉菌不易生長27.將下列觀察工具與觀察范圍用線連起來。五、綜合題28.(2025六上·羅湖期末)閱讀以下短文回答問題。20世紀60年代,瘧疾在全球范圍內肆虐,尤其是在熱帶地區,造成了無數的死亡。當時傳統的抗瘧藥物逐漸失效,因為瘧原蟲(引發瘧疾的病原體)對這些藥物產生了抗藥性。中國政府發起了“523項目”,任命屠呦呦為研究負責人。藥學家屠呦呦帶領團隊,成功從青蒿中提取出具有顯著抗瘧活性的青蒿素,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雖然屠呦呦的研究對象是植物,但她的發現對微生物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瘧原蟲是一種微觀寄生蟲,雖不是微生物卻與微生物一樣,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適應性。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過程,與弗萊明發現青霉素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從自然界中尋找能抑制病原體的新物質。科學家從微生物代謝產物中提取抗生素的研究,與青蒿素的研發思路一脈相承。青蒿素的成功研發啟示科學家,從自然界中尋找藥物(包括微生物代謝物)可能是解決抗藥性問題的關鍵途徑。屠呦呦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位獲得這一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1)在進行微觀研究時,我們可以使用的放大觀察的工具是 ,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使用此工具觀察微生物的人。(2)通過閱讀材料,可知微生物的特征有 、 。(3)請簡述材料中在微生物研究上對醫學的貢獻 。29.(2025六上·溫嶺期末) 微小世界。(1)顯微鏡下觀察到的保衛細胞是 (填序號);草履蟲是 (填序號);喇叭蟲是 (填序號)。(2)用顯微鏡觀察時,小明發現標本不在視野中心,然后他慢慢把標本向右移動,最終到了視野的中心,請你判斷他最先看到的標本最有可能是( )。A. B. C. D.(3)顯微鏡觀察微小生物時,用吸水紙吸走多余的水分,其目的是( )。A.防止水分蒸發 B.控制草履蟲的運動速度與范圍C.為草履蟲提供營養 D.為草履蟲提供合適的環境(4)小明購買的顯微鏡分別配有10×、20×的目鏡和10×、20×、50×的物鏡,選擇 目鏡和 物鏡的組合,能使這臺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最大。(5)下列是顯微鏡觀察某種植物細胞的四個圖像,放大倍數最大的是( )。A. B. C. D.六、簡答題30.(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使用顯微鏡有哪幾個步驟?31.(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在我們的生活中,霉菌廣泛存在。根據霉菌生長所需的條件,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有效防止物品發霉的措施?(至少寫三條)32.(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微觀生命世界》綜合訓練)目前新冠肺炎已經流行2年了,常態化防控將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個方面,舉例說明常態化防控疫情你將如何做?(至少要寫出4種)33.(2025六上·涼州期末) 我們的組合凸透鏡,相當于顯微鏡中的哪個部分 34.(2024六上·石首期中)微生物給人類帶來了哪些好處 (至少說三點)七、實驗探究題35.(2025·濱州模擬)請將下列顯微鏡的使用步驟正確排序( )從目鏡往下看,調整準焦螺旋,將鏡筒慢慢地抬升到標本出現在視野里為止,調整光線使你能盡可能地看清標本。( )調節載物臺下的反光鏡,從目鏡往下看,能看見一個亮的光圈。( )轉動轉換器,將低倍物鏡轉到鏡筒下。( )調節準焦螺旋,降低鏡筒,使低倍物鏡恰好在載玻片的上面。( )慢慢移動載玻片,觀察標本的各個部分。注意移動的方向和從目鏡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 )一手握住鏡臂,另一只手托著鏡座,將顯微鏡向光擺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 調節粗準焦螺旋,將鏡筒抬起,使低倍物鏡距載物臺大約2--3厘米。將想觀察的標本的載玻片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夾住,要使標本恰好在載物臺通光孔的中央。36.(2025六上·平陽期末)微小世界蒼蠅因其生命周期短、繁殖力強、易于飼養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遺傳學、神經生物學、行為學等多個科研領域。小科利用實驗室的觀察儀器也對蒼蠅標本展開了觀察。(1)若小科想看清更多細節,應該選擇放大鏡( )。A. B. C.(2)蒼蠅位置不變(如圖),小科用簡易顯微鏡觀察到的圖像是( )A. B. C.(3)小科打算用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蒼蠅翅膀的玻片標本,下列操作順序正確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⑤③④ C.②①③⑤④(4)小科觀察蒼蠅翅膀時,在顯微鏡里只看到了一個亮斑(如圖),但完全看不到細節,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光線太暗,需要重新對光B.調焦沒調整C.鏡片上有少量灰塵(5)小科還想用學校實驗室的器材進一步觀察蒼蠅身上可能攜帶的細菌。你覺得可行嗎 請判斷并寫出理由。答:我認為 ,理由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微小植物;微小動物【知識點】微生物;水中的微小生物【解析】【分析】微生物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們身體微小,構造簡單。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極廣,空氣中、水中、泥土中、動植物的體內和體表都生活著微生物。微生物分為兩大類:一是分布廣泛、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如綠藻、衣藻等);二是微小動物,這些微小動物種類繁多,是水生生物的重要組成,如草履蟲等。2.【答案】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知識點】微生物;水中的微小生物【解析】【分析】微生物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們身體微小,構造簡單。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極廣,空氣中、水中、泥土中、動植物的體內和體表都生活著微生物。池塘水中也生活著眾多微小的生物。它們個體微小,結構簡單。除了少數水綿等肉眼能勉強看到的動物或植物外,絕大多數是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物。只有借助顯微鏡,才能清楚地觀察到它們。3.【答案】霉菌;潮濕、溫暖、陰暗【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解析】【分析】霉菌的生長與繁殖和植物、動物一樣需要一定的空氣、水分和適宜的溫度等條件。發霉是由于乳酸菌的大量生長而引起的,產生霉變的條件是溫暖、潮濕、陰暗沒有光的環境里。4.【答案】粗;下降【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顯微鏡主要由目鏡、調節旋鈕、物鏡、載物臺、反光鏡等組成。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安放、對光、上片、調焦、觀察。顯微鏡調焦時,先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慢下降至物鏡,接近裝片為止。5.【答案】不可以【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水中的微小生物【解析】【分析】飲用水的凈化分為沉淀、過濾和消毒,自然水域的水沒有經過處理,含有很多微生物,不能直接飲用。6.【答案】干酵母粉;酵母菌;糖類;二氧化碳【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解析】【分析】市面上賣的酵母粉在低水分下會進入“休眠狀態”,干酵母包裝提供的干燥、真空及隔光等條件,保證了酵母的活性,在使用時,酵母會從“休眠”中“復活”。一般都是和面時在面粉中加入一些干酵母粉,這樣和好的面團中,酵母和面粉就會發生化學反應。在一定的溫度、濕度等條件下,酵母菌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糖類分解。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二氧化碳氣體產生,促使面團體積膨脹,使制作出來的面食松軟可口。7.【答案】細胞【知識點】生物細胞【解析】【分析】細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結構單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單位。大量研究事實說明,除病毒外,絕大多數生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8.【答案】細胞結構;核酸;蛋白質【知識點】微生物【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個體微小,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病毒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特殊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質組成,病毒個體十分微小,肉眼很難觀察到。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科學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可以放大近300倍金屬結構的顯微鏡,并發現了微小的生物,從而打開了微觀世界的大門。后來科學家發現在空氣中、土壤中、水中都生活著微生物。它們多種多樣、形態各異。9.【答案】顯微鏡【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引起的傳染病,通過被感染的蚊子叮咬傳播。瘧原蟲是瘧疾的元兇,它是單細胞生物,有多種種類,其中惡性瘧原蟲最為致命。瘧原蟲用肉眼無法看到,通常需要使用顯微鏡放大1000倍左右才能觀察到。10.【答案】太陽暴曬;加干燥劑【知識點】微生物與健康【解析】【分析】霉菌的生長與繁殖和植物、動物一樣需要一定的空氣、水分和適宜的溫度等條件。在適宜的環境里,它們能很快地繁殖。霉菌在溫暖、潮濕的環境里生長最快。通過采取相對應措施,阻止霉菌的繁殖,就能有效地防霉。所以防止食品、衣物等發霉可采用:太陽暴曬、低溫保存、真空包裝、加干燥劑。11.【答案】正確【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解析】【分析】食物或物品在陰暗、潮濕的條件下容易發霉。食物或物品在陰暗、潮濕的條件下容易發霉。使用干燥劑和活性炭可以防止墻面潮濕發霉。故題干正確。12.【答案】錯誤【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傳染病及其預防【解析】【分析】新冠肺炎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進行傳播,常態化防控疫情要做到接種疫苗,減少外出、聚集等,出門帶好口罩,回家第一時間洗手,減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題目說法錯誤。13.【答案】正確【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在使用顯微鏡時,一手握緊鏡臂,一手托住鏡座,將顯微鏡從鏡箱中取出。把顯微鏡輕輕放在實驗臺略偏左的地方,鏡臂朝向自己,鏡座距離實驗臺邊緣7厘米的位置。在觀察時,左眼注視目鏡,右眼睜開,轉動反光鏡,直到看到一個明亮的視野為止,這樣便于用右手做記錄,所以題干中說法是正確的。故答案為:正確。14.【答案】錯誤【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解析】【分析】發酵食品是指人們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一類食品。在我們身邊,常見的發酵食品有谷物發酵成品、豆類發酵成品、乳類發酵成品、蔬菜發酵成品。豆腐乳是豆類發酵食品。故答案為:錯誤。15.【答案】正確【知識點】微生物【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個體微小,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極廣,空氣中、水中、泥土中、動植物的體內和體表都生活著微生物。所以除了真菌外,細菌和病毒也屬于微生物。16.【答案】C【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解析】【分析】牛奶變成酸奶,是因為酸奶中有一種名為乳酸菌的細菌。在適宜的溫度下,乳酸菌會使牛奶發酵成酸奶。制作酸奶的步驟:1.先把鮮牛奶煮開,再涼至35攝氏度左右。2.接著在牛奶中加入約兩小勺酸奶,攪拌均勻。3.將混合后的牛奶放入保溫器中,保溫約十小時。4.酸奶就制成了。制作酸奶最關鍵的步驟保存的環境,所以C符合題意。17.【答案】A【知識點】生物細胞【解析】【分析】除病毒外,絕大多數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故本題選A。18.【答案】C【知識點】微生物【解析】【分析】霉菌是絲狀真菌的俗稱,意即“發霉的真菌”,它們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絲體,但又不象蘑菇那樣產生大型的子實體。在潮濕溫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長出一些肉眼可見的絨毛狀、絮狀或蛛網狀的菌落,那就是霉菌。橘子發霉長出一些肉眼可見的絨毛狀、絮狀或蛛網狀的菌落,那就是霉菌。故選C。19.【答案】B【知識點】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生物細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顯微鏡的發明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大飛躍。把人類帶入了一個微觀世界。在實驗課上,琪琪想要觀察洋蔥的表皮細胞。應該選用的儀器是顯微鏡。故選:B。20.【答案】B【知識點】微生物【解析】【分析】食物在潮濕陰暗、不通風、溫暖的條件下容易發霉。要防止或減少食物或衣物發霉,主要是把食物或衣物放在干燥、通風、溫度較低的環境中。農民伯伯總是將糧食曬干之后入倉,這樣做的好處是防止發霉。故選B。21.【答案】B【知識點】微生物【解析】【分析】霉菌是絲狀真菌的俗稱,意即“發霉的真菌”,它們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絲體,但又不象蘑菇那樣產生大型的子實體。在潮濕溫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長出一些肉眼可見的絨毛狀、絮狀或蛛網狀的菌落,那就是霉菌。橘子發霉長出一些肉眼可見的絨毛狀、絮狀或蛛網狀的菌落,那就是霉菌。22.【答案】A【知識點】微生物【解析】【分析】病毒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特殊生物,是個體最微小的生物。病毒的形態多種多樣,結構非常簡單,只由蛋白質組成的外殼和由核酸組成的核心兩部分組成。所以說。病毒是一類原始的生物。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細胞里。故選:A。23.【答案】B【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顯微鏡使用時,正確的操作順序是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整理,即②①③④。24.【答案】C【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在使用顯微鏡時,當要使視野從模糊變清晰時,需要調節細準焦螺旋(調焦旋鈕)。眼睛注視目鏡慢慢向上轉動調焦旋鈕,此時鏡筒會緩慢上升,通過細微地調整焦距,使物像逐漸清晰。這個操作是正確的使視野清晰的方法,所以 C 選項正確。25.【答案】C【知識點】簡易顯微鏡【解析】【分析】放大鏡是一種凸透鏡,具有中間厚,邊緣薄的特征,C是凸透鏡。26.【答案】【知識點】微生物與健康【解析】【分析】食品一旦保存不好,就會發霉,特別是肉類和干貨。一旦發霉,會產生黃曲霉素,容易致癌。要防止食物毒變的方法。分析圖表可知,把食物放入冰箱里,因為低溫環境霉菌不易繁殖;食品盒里放干燥劑,因為干燥環境中霉菌不易生長;食品殺菌后真空包裝,可以隔絕空氣中的細菌:在太陽下曝曬衣服,利用紫外線殺滅細菌。27.【答案】【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在放大鏡和顯微鏡沒有發明以前,人們只能用眼、耳、鼻、舌、皮膚等感覺器官探知世界。那時候,人能發現的最小的動物,就是一些很小的昆蟲。放大鏡和顯微鏡的發明,使人們看到了細菌、病毒、生物細胞等。觀察工具的發展和觀察范圍的拓展,導致了許多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由此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顯微鏡的發展史:眼睛→放大鏡→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根據對觀察工具的了解,用肉眼能看到小昆蟲等;放大鏡能把圖像放大幾十倍,能觀察到晶體、器官等較小組織;光學顯微鏡能把物體的圖像放大一兩千倍,能觀察到生物的細胞、微生物;電子顯微鏡可把物體的圖像放大約200萬倍,能觀察到細菌、病毒。28.【答案】(1)顯微鏡(2)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具有極強的適應性(3)略【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1)在進行微觀研究時,我們可以使用的放大觀察的工具是顯微鏡,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使用此工具觀察微生物的人。 列文虎克制造出了當時世界上最精良的、放大倍數最高的顯微鏡,并用它首次觀察到了細菌等微生物,為微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通過閱讀材料,可知微生物的特征有: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具有極強的適應性。(3)微生物在醫學領域的貢獻包括抗生素的發現和生產,這些抗生素用于治療由細菌引起的感染。此外,微生物還被用于疫苗的開發,通過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來預防疾病。微生物在疾病診斷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通過培養和鑒定病原體來確定感染類型。29.【答案】(1)①;⑥;②(2)B(3)B(4)20×;50×(5)D【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1)從顯微鏡下的觀察順序,保衛細胞多為植物細胞,通常比微生物大一些。草履蟲和喇叭蟲是微小原生動物,因此保衛細胞是①;草履蟲是⑥;喇叭蟲是②。(2)顯微鏡成倒立的像,是旋轉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所以在目鏡中觀察到物體圖象在右方,如果要將圖象移到中央,應該把玻片向右方移動。(3)如果微生物運動迅速,不便于觀察,我們可以先在載玻片上放少量脫脂棉纖維,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蓋上蓋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紙在蓋玻片的邊緣吸走多余的水分,限制微生物的活動范圍,控制微生物的運動。(4)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目鏡倍數乘以物鏡倍數,選擇最大的組合20×和50×。(5)放大倍數最大,表示圖像中細節最清晰,D圖看起來細節最豐富,故選D。30.【答案】使用顯微鏡觀察有六步驟,依次為取鏡、安放、對光、放片、觀察、收鏡【知識點】生活中常見的工具;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簡易顯微鏡【解析】【分析】顯微鏡是由兩個透鏡或幾個透鏡的組合構成的一種光學儀器。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取鏡和安放、對光、放置切片標本、觀察、收鏡。31.【答案】保持干燥、降低溫度、高溫殺菌【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食物的保存【解析】【分析】由于物品在潮濕、陰暗、不通風、溫暖的條件下容易發霉,所以要防止物品發霉,就必須注意使物品不受潮、通風、保持干燥等。所以我們可以采取保持干燥、降低溫度、陽光暴曬、高溫殺菌的方法有效防止物品發霉,故措施可以是:保持干燥、降低溫度、陽光暴曬、高溫殺菌等。32.【答案】接種疫苗,減少外出、聚集等,出門帶好口罩,回家第一時間洗手,減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傳染病及其預防【解析】【分析】新冠肺炎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進行傳播,常態化防控疫情要做到接種疫苗,減少外出、聚集等,出門帶好口罩,回家第一時間洗手,減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33.【答案】組合凸透鏡相當于顯微鏡中的目鏡和物鏡, 上面的凸透鏡相當于顯微鏡中的目鏡, 下面的凸透鏡相當于顯微鏡的物鏡。【知識點】凸透鏡;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顯微鏡是一種由多塊透鏡組合而成的光學儀器。主要包括目鏡、轉換器、物鏡、鏡筒、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載物臺和反光鏡等部件。我們的組合凸透鏡相當于顯微鏡中的鏡筒。34.【答案】①提供食物或幫助我們生產食物,如蘑菇、酸奶、面包、甜酒等。②幫助制成各種疫苗。③處理有機垃圾和污水。【知識點】微生物;微生物與健康【解析】【分析】 有的微生物對人類有利,有的微生物對人類有害。微生物對人類的益處有:可以肥沃土壤、清潔環境、改善我們的食物、生產藥品、很多菌種的次級代謝產物是對人類疾病非常有用的抗生素。如綠色絲狀菌產生青霉素;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于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制劑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并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由于微生物生長周期短,繁殖迅速等特點,被用于遺傳育種上,具有重要意義。35.【答案】6、2、3、5、7、1、4【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用顯微鏡觀察標本時,取鏡和安放、對光、調焦、觀察、安放裝片、收放。 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步驟:1、取鏡和安放,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上,略偏左。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2、對光,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注意,物鏡的前端與載物臺要保持2厘米的距離。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右眼睜開,便于以后觀察畫圖。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視野。 3、觀察。把所要觀察的載玻片放到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載玻片。眼睛看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到玻片標本。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反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36.【答案】(1)C(2)B(3)C(4)B(5)可行;光學顯微鏡放大倍數夠大,可以用于觀察細菌及較小的微生物【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1)放大鏡的放大倍數與鏡片中央凸度有關,中央凸度越大,其放大物體圖像的倍數就越大。C中央凸度越大,其放大物體圖像的倍數就越大。(2)簡易顯微鏡所看到的圖像是倒轉且左右顛倒的,故選擇B。(3)顯微鏡是由幾個透鏡的組合構成的一種光學儀器,是人類進入原子時代的標志。使用顯微鏡的步驟應該是安放→對光→上片→調焦→觀察與記錄→收鏡。(4)觀察不到細節且只看到亮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調焦沒有調整好。(5)光學顯微鏡放大倍數夠大,可以用于觀察細菌及較小的微生物。學校實驗室若配有完整的光學顯微鏡和相關實驗器材,便能夠進行細菌觀察。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小升初科學專項復習:微小世界(學生版).docx 小升初科學專項復習:微小世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