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期中歷史試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8小題,共54分。1.四川馬爾康孔龍村遺址是川西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出28000余件小件遺物及大量其他遺存。玉器中的玉鉞、玉鏟、大型玉環規格頗高,骨器里的骨笄、骨針、骨梗石刃刀精致且多樣。這表明( )A. 該地區是中華文明起源核心區域 B. 當時的生產工具實現了質的飛躍C. 古代中國手工業技術已領先世界 D. 當時已經存在著一定的社會分化2.據下表信息可知,春秋戰國時期( )學派 思想主張儒家 “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尊尊親親,賢賢賤不肖”法家 “明主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道家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墨家 “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A. 各學派均重視人民利益 B. 諸子思想出現融合趨勢C. 貴族等級秩序受到沖擊 D. 加強中央集權成為共識3.漢武帝時期,延年、安期等“延年益壽”名,以及毋傷、去病等“速差苦病”名集中涌現。而到元帝時期,堯、舜等先圣名,由、回等賢徒名,以及忠、仁、恭等倫理道德名大量出現并占據壓倒性優勢。這一變化反映出( )A. 主流思想內涵演變 B. 文化政策兼收并蓄 C. 黃老思想銷聲匿跡 D. 社會風氣積極進取4.魏晉時期,一些寺院經常在佛教節日組織百戲(曲藝雜技等)演出,“設樂以誘愚小,俳優以招遠會”,《洛陽伽藍記》中便記載了洛陽許多寺廟在行像大會時百戲雜陳、歌舞載道的盛況。由此可見,當時( )A. 曲藝雜伎成就斐然 B. 中外文明互動交流C. 社會思想多元融合 D. 佛教傳播方式創新5.西晉滅亡后,流亡南方的司馬氏將儒家典籍等“群書南遷”,北方典籍因而缺失。北魏太祖時期,搜集民間經籍以充實官府公藏。孝文帝欲以連和的方式向南齊借書,以完備典籍,但遭到了南齊的拒絕。這說明( )A. 華夏認同觀念產生 B. 民族交融趨勢加強 C. 南北政權交往斷絕 D. 文化重心已經南移6.唐代,花卉種植業蓬勃發展,尤以江南道、山南道、劍南道為最,長安市中花市交易繁盛。時人愛花、賞花、種花之風盛行,官僚貴族不惜重金購買珍稀花樹,《全唐詩》中有關牡丹的詩作就達117首。據此可知( )A. 南北方經濟的差距拉大 B. 經濟發展助推詩歌繁榮C. 統治階級生活日漸奢靡 D. 商業發展影響民眾生活7.據統計,中晚唐時期的科舉及第中,浙江東道38人中有14人來自婺州馮氏家族;嶺南道20人中有8人來自韶州張氏;閩地登科舉子主要來自15個士人家族。這反映了( )A. 世家大族把持科舉 B. 南方文化優勢明顯C. 社會結構有所變化 D. 階層流動逐漸固化8.右圖為西安東郊唐墓出土的“唐三彩胡人角杯”,該器物釉色絢麗,紋飾兼具中原風格與域外特色。經學者考證,其造型融合了古希臘神話中“小海神”特里同的形象。這一發現說明( )A. 唐朝時期內地與邊疆地區交往交融 B. 絲綢之路推動了中外文化藝術交流C. 唐朝政府與希臘存在直接官方往來 D. 唐三彩是“希臘化時代”藝術珍品9.北宋初期,一方面設立監當官監督節度使、刺史等地方官員,防止其在稅收過程中謀取私利,另一方面將州郡財政納入統收統支的三司國計體系,使州郡財政職權部分獨立于州郡長官。這些措施旨在( )A. 完善地方財政體系 B. 防止官員貪污腐敗 C. 削弱地方經濟實力 D. 分散地方行政權力10.如表反映了唐宋稅收結構的巨大差異,這可以用來說明宋朝( )時期 歲入粟 歲入布絹綿 稅錢(萬貫) 間接稅(萬貫)實物(萬石) 折算額(萬貫) 實物(萬匹) 折算額(萬貫)唐天寶年間 2500 800 2700 1350 20 0宋熙寧十年 1788.7 1252.1 267 133.6 564.5 4248.4A. 以庸代役的推行 B. 賦役征收以實物為主C. 商品經濟的繁榮 D. 將交子作為主幣發行11.宋元時期,書會最初是門第卑微的平家子弟聚在一起學習應舉的讀書場所。隨著與民間伎藝接觸頻繁,他們逐漸幫助民間藝人編寫說唱演出腳本,甚至是自己登臺表演。書會逐漸成為民間曲藝創作隊伍的統稱。書會的演變表明了( )A. 科舉制度的完善 B. 門第觀念的流行 C. 世俗文藝的發展 D. 戲曲藝術的成熟12.元代興起一批市鎮。例如,直沽口設有接納運河與海運物資的漕運機構與糧倉,延祐三年(1316)改為海津鎮。劉家港本為草莽之地,成為海運的主要起運港口后,很快就發展為“番漢雜處,閩廣混居”的繁榮市鎮。這類市鎮興起主要是因為( )A. 南北經濟差距拉大 B. 運河取直航程縮短 C. 交通方式創新發展 D. 造船航海技術發達13.據下面《平遙古城文化遺產要素構成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自然景觀要素 人文景觀要素 非物質文化要素黃土地、河流和農田等 商業建筑 宗教建筑 政治建筑 生活建筑 地方手藝、宗教信仰和社會傳統等票號、店鋪 度店、清虛觀 城墻、縣衙 民居A. 文化遺產保護得到普遍認同 B. 世界文化遺產應具有完整性C. 文化遺產應以經濟價值為重 D. 開發利用文化遺產至關重要14.右圖為印度地區出現的鍵陀羅藝術風格的佛像。其特征是以希臘太陽神為基準,佛像呈現出波狀發紋、高額、尖鼻、薄唇、衣褶厚重的西方人面貌。與此類佛像的出現密切相關的史事是( )A. 亞歷山大帝國東征B. 哈拉帕文化的形成C. “草原絲綢之路”的開通D. 希臘“古典時代”的出現15.侯奈因是阿拉伯文化史上最偉大的翻譯家和著名學者。他精通希臘語、波斯語、古敘利亞語和阿拉伯語,翻譯并指導別人翻譯了大批希臘典籍,將格林的全部著作翻譯成了古敘利亞文,又將其中的39部譯成了阿拉伯文,還翻譯了多部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著作。侯奈因的翻譯行為( )A. 推動波斯帝國文化擴張 B. 傳承發展了世界古代文化C. 擴大了南亞文明的影響 D. 促進古典希臘文化的發展16.從12世紀中葉起,歐洲開始出現了一些用通俗語言寫的韻文故事。在這些故事中,作者常常對沉穩守舊的商人、愚蠢的宮廷大臣、狡猾奸詐的騎士等進行諷刺和揶揄。這一現象反映出歐洲( )A. 擁有豐厚的古典文化積淀 B. 市民文化沖擊傳統思想C. 存在理性思考的社會風氣 D. 人文主義思想廣泛傳播17.如圖為墨西哥畫家里維拉于1929年在墨西哥國民宮畫廊上繪制的巨幅壁畫《哥倫布之前的墨西哥》,這幅壁畫的創作意在( )A. 彰顯拉美文化的多元色彩 B. 抨擊西方殖民者文化侵略C. 塑造國民的共同歷史記憶 D. 宣傳本國的民族解放運動18.194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以國際合作的方式編寫區域新歷史。隨后,多卷本的《非洲通史》《中亞文明史》《拉丁美洲通史》等陸續出版,書中給予非西方古代文明更高評價。這些著作的編寫( )A. 表明國際文化合作漸成趨勢 B. 得益于亞非拉新興國家的發展C. 有助于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 D. 體現了聯合國遺產保護的職能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始皇“使蒙恬北擊胡,略取河南地”,并設置了 34個縣,遷3萬戶居民到北河、榆中(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一帶,“城河上為塞”。秦王朝還修筑了一條從臨洮(甘肅岷縣)一直到遼東郡碣石的萬里長城來抵御匈奴的騷擾。漢武帝派霍去病、衛青等多次率軍出擊,先收回河套地,置朔方郡;后分置武威、張掖、敦煌、酒泉四郡,又從關東地區徙置數十萬移民以充實該地,“屯田積谷”“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摘編自朱紹侯等《中國古代史(上冊)》(1) 根據材料,指出秦朝經略河西走廊的舉措,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秦漢經略河西走廊舉措的顯著不同。(2)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秦漢時期經略河西走廊的重要意義。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如同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一樣,觀臺在兩宋時期迎來了繁榮階段。這一時期出現了太史硯、鳳字硯、抄手硯等多種類型的硯臺,其中長方抄手硯最具代表性,成為宋硯的典型。長方抄手硯輕便耐用,符合文人奔波趕考的需求,同時摒棄唐代繁復紋飾,轉而追求“以方正為貴,以簡素為佳”的審美理念,體現“宋人之風氣”。宋代的文人墨客對硯臺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米芾的《硯史》中有“器以用為功……夫如是,則石理發墨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其次”的專業見解;蘇軾、辛棄疾等人將硯臺文化融入詩詞創作,表達出對硯臺文化獨特的感情。此外,宋硯遠銷海外,日本正倉院所藏抄手硯底部刻有“建寧府制”款識,印證了宋代硯臺參與跨區域貿易的歷史事實。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硯臺不僅是一種實用文房用具,更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和工藝品牌,見證了中華文明的輝煌歷程。——改編自《功能與審美并舉的宋硯》等(1) 根據材料,概括宋代硯文化繁榮的表現及其反映的時代特征。(2)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硯及硯文化發展的影響。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4年前 “自治”的設想尚處于創立階段,總是在英帝國轄內規劃。1920年國大黨納格普爾大會 甘地對“自治”的含義作了新的解釋:如有可能,在英帝國內自治;如有必要,就脫離英帝國獨立。1923年聯合省國大黨會議 尼赫魯明確指出,“我相信,印度適當而正確的目標是獨立,舍棄獨立,不管是英聯邦的自治領統治,還是伙伴關系,或別的什么名稱,都有損印度的尊嚴”。1929年國大黨拉合爾大會 大會最終一致通過歷史性的爭取完全獨立的行動決議,從此,完全獨立成為國大黨和全國公認的政治目標,甘地也宣布,“司瓦拉吉現在意味著完全獨立”。材料二獨立后的印度逐漸確立了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和世俗主義的立國支柱。就印度式的社會主義的內容而言,尼赫魯一再強調的“工業化是唯一道路”。這一方針體現了尼赫魯的遠見和雄心,適時吸收新的要素,符合時代的潮流,結合印度的實際,應是一條適合印度國情的發展道路。世俗主義倡導政治和宗教分離,倡導宗教平等、民族平等、種姓平等以及男女平等。由于種姓制度在印度根深蒂固,因此政府在立法和制訂政策中,對賤民制度堅決予以取締,對種姓制度則不作公開取消的表態,而是大力弘揚民主和平等的思想。——摘編自《大國通史:印度通史》(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印度文化重構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二戰后印度文化重構與發展的主要表現。答案和解析1.【答案】D2.【答案】C3.【答案】A4.【答案】D5.【答案】B6.【答案】D7.【答案】C8.【答案】B9.【答案】C10.【答案】C11.【答案】C12.【答案】C13.【答案】B14.【答案】A15.【答案】B16.【答案】B17.【答案】C18.【答案】C19.【答案】【小題1】秦朝經略河西走廊的舉措主要包括派蒙恬北擊匈奴,奪取河南地;設置郡縣,遷徙百姓;修筑長城以抵御匈奴騷擾。與秦朝相比,漢朝經略河西走廊的舉措有顯著不同。漢朝不僅奪取了河套地區,還分置了多個郡,并從關東地區徙置大量移民充實該地。此外,漢朝還在河西走廊設立了使者校尉,管理屯田事務并接待外國使者【小題2】秦漢時期經略河西走廊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河西走廊的經略為絲綢之路的暢通提供了保障,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其次,經略河西走廊有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20.【答案】【小題1】-表現-硯臺類型多樣:出現太史硯、鳳字硯、抄手硯等多種類型的硯臺,長方抄手硯最具代表性并成為宋硯典型。-硯臺實用性強:長方抄手硯輕便耐用,符合文人奔波趕考需求。-審美理念轉變:摒棄唐代繁復紋飾,追求“以方正為貴,以簡素為佳”的審美理念。-文人推動發展:文人墨客對硯臺文化發展起到很大推動作用,如米芾有專業見解,蘇軾、辛棄疾將硯臺文化融入詩詞創作。-遠銷海外:宋硯遠銷海外,日本正倉院所藏抄手硯底部刻有“建寧府制”款識。-時代特征-文化崇尚簡約:硯臺審美理念的轉變反映出宋代文化崇尚簡約的風格。-商品經濟發展:宋硯遠銷海外體現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文化教育發展:文人奔波趕考需求的存在表明宋代文化教育發展,科舉制度不斷完善。-市民文化興起:文人積極參與硯臺文化的發展并融入多種藝術創作形式,反映出市民文化興起【小題2】-對文化傳承的意義-硯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傳承和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見證中華文明的輝煌歷程。-文人對硯臺文化的參與和創作,促進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豐富了文化內涵。-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宋硯的生產和銷售促進了相關手工業的發展,如石材開采、加工等行業。-宋硯遠銷海外推動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增加了經濟收入。-對藝術創作的影響-硯臺獨特的造型和文化內涵為藝術創作提供了素材和靈感,促進了書法、繪畫、詩詞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發展。-推動了審美觀念的發展變化,影響了其他藝術作品的審美風格走向簡約。-對國際文化交流的價值-宋硯遠銷海外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提升了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21.【答案】【小題1】首先,一戰激化了印度與英國殖民者之間的矛盾,使得印度人民更加迫切地追求民族獨立。這種情緒在甘地和尼赫魯等領導人的言論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他們開始將“自治”解釋為脫離英帝國的獨立。其次,一戰使得印度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國大黨通過了爭取完全獨立的行動決議,將完全獨立作為政治目標。這標志著印度文化重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自主【小題2】首先,印度確立了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和世俗主義的立國支柱,這些理念成為了印度國家發展的核心價值觀。其次,印度在尼赫魯的領導下,積極推行工業化,將工業化視為國家發展的唯一道路,這體現了印度對現代化的追求。最后,印度政府在立法和政策制定中,堅決取締賤民制度,弘揚民主和平等的思想,推動了種姓制度的廢除,促進了社會的平等和進步第7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