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保密★啟用前高二歷史考生注意: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考生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遺址發現了豐富的稻作遺存:稻谷、稻稈、稻葉、谷殼的堆積,一般厚度達 20~30厘米,最厚的地方超過100厘米。經鑒定,這是人工栽培的晚稻,距今約7000年。這些發現表明當時()A.原始農業已經產生 B.南方出現定居生活 C.耕種技術走向成熟 D.仍處于舊石器時代2.西周時,統治者把上帝視為至高無上主宰者,呼之為“天”;他們強調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順乎天而應乎人”的觀點,就是既要順從天意,又要適應人心。由此可知,西周統治者()A.宣揚君權神授的思想理論 B.利用天命維系統治C.具有敬天保民的統治思想 D.封建迷信思想濃厚3.晉成帝咸康元年(335年)群臣勸石虎稱尊號,石虎下書曰:“王室多難,海陽自棄,四海業重,故俯從推逼。朕聞道合乾坤者稱皇,德協人神者稱帝。皇帝之號非所敢聞,且可稱居攝趙天王,以副天人之望。”這反映了十六國時期()A.統治者不敢稱皇帝 B.天下分裂政權并立 C.民族交融得到發展 D.南北文化已經統一4.下圖為2010年“契丹文明密碼文化研討會暨契丹文物精品展覽會”上展覽的文物八思巴文虎頭職官牌。該文物可用于研究()A.契丹的職官制度 B.宋代的符牌制度C.金朝的鑄造工藝 D.元代的民族文字5.秦漢時期,漕運為東西方向,由東至西;唐宋期間,漕運轉變為東南、西北方向,由東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運進一步轉變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運方向的演變主要是由于()A.歷代封建王朝對南方財賦依賴的加劇B.小農經濟下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與進步C.商業人口匯集與運河沿岸經濟帶形成D.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的北南分立趨勢6.針對清末的留學教育,當時《申報》評論:“國家不惜經費之浩繁,遣諸學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國第一次出洋并無故家世族,巨商大賈之子弟,其應募而來者類多椎魯之子,流品殊雜,此等人何足以與言西學,何足以與言水師兵法等事。”這反映了()A 留學教育加重財政負擔 B.近代社會轉型困難重重C.社會全面否定留學教育 D.近代媒體阻礙社會發展7.湘鄂西根據地,廣大農民分得土地后,沔陽姚家河600多人中,有140多人參加紅軍、赤衛隊和游擊隊;鶴峰城關各鄉原來只有赤衛隊員100多人,土地革命后迅速增加到500多人。這說明,土地革命()A.激發了農民革命積極性 B.改善了人民群眾 生活C.鞏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 D.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8.1947年,華北各根據地召開財經工作會議,決定把晉察冀邊區銀行與冀南銀行合并為華北銀行,原來兩行發行的貨幣,按冀鈔一等于邊幣十的比價相互流通。這一措施實施的前提是()A.土地改革運動迅速開展 B.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C.金圓券發行威脅根據地 D.中共工作重心的轉移9.1965年開始,我國在13個省、自治區開展三線建設,共投入2050余億元資金,幾百萬人力,安排幾千個建設項目。1979年,僅三線地區的機械產品的生產能力,就相當于全國1965年的水平。據此可推知,三線建設()A.增強了沿海地區經濟生產能力 B.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C.以高質量發展機械工業為中心 D.推動了中西部落后地區的發展10.1982年12月,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后全國人大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對“八二憲法”的個別條款和部分內容作了修正,共通過了52條憲法修正案。憲法不斷修正主要在于()A.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 B.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 C.民眾政治素養的提升 D.國際環境的持續變遷11.《十二銅表法》有如下規定:若要將可動物或動物帶至法庭提起訴訟,提出訴求者需手持一根小木棒,握住作為訴訟標的物(比如一個人),并宣稱“我聲明這個人依據羅馬法名正言順歸我所有,因此,我把木棒放在你身上”,同時將木棒置于該人身上;對方當事人亦需說出同樣的話并做出相同的動作。這一規定()A.具有形式主義特征 B.維護了公平和正義 C.注意保護奴隸權益 D.滲透人文主義精神12.1190年,法國王室頒布敕令,將處理各王室領地事務的權力交給地方長官“普雷沃”和該地的四個市民,任命六個巴黎市民幫助處理巴黎政務,并委任國庫和玉璽的監管人,掌握收集、保管王室收入的權力。上述舉措()A.實現了城市的自治 B.刺激了市民意識的萌發C.推動了王權的強化 D.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13.在16世紀,尼德蘭南方的重要城市安特衛普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商業中心之一。世界各國的商人云集于此,每天在安特衛普的大街上可以看到5000~6000名外國商人在忙于經商,從事投機買賣和證券交易業務。這種現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B.荷蘭成為商業帝國 C.美洲物種大量涌入 D.歐洲商貿中心轉移14.16世紀以來,源自中國的茶文化在世界廣泛傳播。1773年爆發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奠定了美國茶文化的自由基調,美國人喜歡在家中或辦公室隨意泡制,后也研發出新的茶飲品種-冰茶。現今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冰茶消費國,各種口味茶飲料層出不窮。據此可知()A.美國茶文化與英國茶文化同源異流B.中國茶文化與美國茶文化交流互鑒C.茶文化映射了世界貿易格局的改變D.科學技術深刻影響了茶文化的內涵15.1922年5月,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土地勞動使用法》,規定土地可以出租和在農業中使用雇傭勞動;10月又通過《土地法典》,延長農民的土地使用期和放松了使用雇傭勞動的范圍。上述法令的頒布()A.損害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B.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C.背離了社會主義發展方向 D.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16.美國當代作家安妮·普魯創作的《樹民》,講述了印第安人部落的米克馬克人在北美地區跨越數百年的發展歷程。他們曾勸告族人:“如果我們想要存活下來......必須把米克馬克人的世界清晰地保留在我們的頭腦和生活當中。”然而,年輕的族人并不理解,反而擔心不能再使用鐵鍋,要回歸過去使用木盆放在熱石頭上煮東西的方式。這表明()A.國際分工推動不同文化的交融 B.落后的美洲文明難以長足發展C.印第安人文化身份認同的困境 D.文學創作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從唐高祖武德年間到唐太宗貞觀年間,唐朝的行政區劃作了較大的調整,如圖1、圖2所示。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對唐初行政區劃的調整進行評析。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表11840-1867年普魯士人口增長率(%)1840-1849年 1849-1858年 1858-1867年城市 1.34 1.49 2.02鄉村 0.78 0.67 0.78-摘編自R.楊那施《普魯士國家人口增長與集中》材料二表21840-1910年普魯士城市化率(%)1840年 1871年 1910年東部地區 22.9 24.2 33.7西部地區 25.2 34.2 50.7-摘編自霍斯特·馬策拉特《城市增長與內部結構變化》材料三同時期的英國資本主義制度已經建立,法國也已經清理了封建制度殘余......這兩個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和軍事等領域都全面領先德國。在這種壓力下,德國實施了趕超戰略,全力推進城市發展。-摘編自姬超《西歐近代城市化的路徑差異及其對中國的啟示-基于英、法、德三國城市化的比較》材料四表3德國各經濟領域投資總額及結構百分比(%)時間 農業 工商業 非農業住宅 公共建 筑 鐵路 公共地下工程 投資總額(百萬馬克)1851-1854年 25.3 13.5 31.2 4.5 19.7 5.8 8901855-1859年 35.3 21.9 15.4 5.1 16.2 6.2 7761860-1864年 37.5 17.3 23.0 4.2 14.6 3.4 15381865-1869年 21.8 14.5 36.3 5.1 17.2 5.1 14761870-1874年 10.3 32.6 24.0 4.6 23.8 4.6 2040-摘編自瓦爾特·G·霍夫曼《19世紀中葉以來德國經濟的增長》(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普魯士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三、四,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中葉以來普魯士得以發展的條件和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趙氏孤兒》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悲劇作品。1735年,耶穌會士杜赫德編撰的《中華帝國全志》出版,收錄了《趙氏孤兒》法譯本,隨后該書在歐洲引發了關注。1736年,耶穌會率先上演了以“救孤”為主題的戲劇《召公》。此后,在法國伏爾泰、愛爾蘭亞瑟·墨菲、意大利梅塔斯塔西奧、德國維蘭德等以“中國孤兒”故事為基礎的改編作品發表......這些歐洲作品從不同角度吸收了“中國孤兒”故事中的優秀元素,也推動了中國文化和價值觀念在西方的傳播。-摘編自譚淵《“中國孤兒”故事在十八世紀歐洲的傳播-以《趙氏孤兒》的改編為核心》材料二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挪威作家易卜生的作品,特別是他的“社會問題劇”《娜拉》,以沖破家庭束縛,尋找個性自由發展為主題......在當時的中國社會里引起了巨大的波瀾。沒有一個人不狂熱地喜歡他,也幾乎沒有一種刊物不談論他,在中國婦女中出現了不少的娜拉。-摘編自鄭大華《論民國時期西學東漸的特點》材料三中西文明交流的歷史早在張騫“鑿空”之前就已持續上千年。新航路開辟之后,西方傳教士將中國文化介紹到歐洲,從而掀起了歐洲的“中國風”。鴉片戰爭之后,西方文化洶涌而至,至新中國成立方才改變。-摘編自張國剛《略談中華文明對西方的影響與貢獻》(1)根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分析《趙氏孤兒》在西歐、《娜拉》在中國受到歡迎的原因。(2)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從器物、制度及思想文化三個層面,結合具體事例談談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高二歷史考生注意: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考生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題答案】【答案】A【2題答案】【答案】C【3題答案】【答案】B【4題答案】【答案】D【5題答案】【答案】D【6題答案】【答案】B【7題答案】【答案】A【8題答案】【答案】B【9題答案】【答案】D【10題答案】【答案】B【11題答案】【答案】A【12題答案】【答案】C【13題答案】【答案】D【14題答案】【答案】C【15題答案】【答案】B【16題答案】【答案】C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唐初從高祖武德年間到太宗貞觀年間的行政區劃調整,是唐朝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舉措,體現了政治體制的逐步完善。唐初繼承隋朝舊制,實行“州一縣”二級制,但存在州級行政單位過多、轄區混亂的問題。為了削弱地方豪強和世族的權力,防止割據,確保政令統一。唐太宗貞觀年間,太宗將全國劃分為十道,作為監察區,形成“道一州一縣”三級架構。通過道級監察和邊疆管控,唐朝構建了“強干弱枝”的統治體系,有效維護了國家統一,提高了治理效能,為貞觀之治奠定制度基礎。但后期逐漸固定化,中唐后演變為節度使轄區,埋下藩鎮割據隱患。綜上所述,唐初行政區劃的調整,是統治者基于前代教訓與現實需求進行的制度創新,既穩定了政權過渡,又為盛唐的繁榮提供了制度保障,對后世行政區劃改革具有深遠影響。【18題答案】【答案】(1)特點:城市人口增長顯著快于鄉村;城市化率整體呈上升趨勢;區域發展不平衡,西部地區城市化水平更高,且增速更快;工業化推動城市化。(2)條件:外部壓力與趕超戰略;經濟投資結構優化;政治統一與制度變革;科技與產業革命推動。影響:經濟崛起;社會結構變化;國際地位提升;區域不平衡加劇【19題答案】【答案】(1)原因:《趙氏孤兒》中體現的邪不勝正的信念和運籌帷幄的堅持,有助于推動啟蒙運動的理性精神,抨擊宗教神權對人的壓制,鼓舞當時的民眾反對封建特權制度,從而積極投身構建更加合理的社會。《娜拉》提倡反抗束縛、追求解放的精神迎合了當時中國人思想解放的需求及近代女性要求自由平等的心聲;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科學,促進了思想解放和個性自由;民國時期并沒有實現真正的民主,平等、自由,傳統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婦女的地位還很低。(2)器物層面:造紙術的出現使得書寫材料更加便捷和經濟,活字印刷術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對文化傳播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促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開展;火藥技術傳入歐洲后,對歐洲的軍事技術和戰爭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削弱了封建貴族的力量,為新興資產階級的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的進行提供保障;指南針傳入歐洲,為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提供了技術支持,促進了全球貿易和文化交流。制度層面:科舉制對促進東亞國家的封建化和考試制度的發展,對近代歐洲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起了推動作用。思想文化層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理念、道法自然的處世理念以及協和萬邦的和合智慧,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精神支持。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也相繼傳入,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