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2025學年初中生物中考復習備考模擬試卷docx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2025學年初中生物中考復習備考模擬試卷docx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5學年初中生物中考復習備考模擬試卷
一、選擇題
1.人體皮膚能夠感知溫度,能分泌汗液。人的皮膚在結構層次上屬于(  )
A.細胞 B.組織 C.器官 D.系統
2.珊瑚蟲常與藻類生活在一起,互相受益。下列實例與此類關系不同的是(  )
A.花生根部的根瘤菌和花生 B.人體大腸內的大腸桿菌和人
C.地衣中的真菌和藻類 D.稻田里的稗草和水稻
3.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在太空開展了以金魚藻和斑馬魚為研究對象的在軌水生生態研究。金魚藻和斑馬魚在生態系統中分別屬于(  )
A.生產者和消費者 B.消費者和生產者
C.消費者和分解者 D.生產者和分解者
4.假如某生態系統中只有甲、乙、丙、丁四種生物,它們的捕食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
A.甲是生產者 B.圖中共有兩條食物鏈
C.捕殺丙對丁沒有影響 D.丙和丁既有捕食也有競爭關系
5.小明發現自己不吃早餐時,上午易感覺暈眩。這時最需要補充的物質是(  )
A.蛋白質 B.糖類 C.維生素 D.無機鹽
6.萌萌父親生日,萌萌為家人準備了愛心午餐,有米飯、家常羊肉、香煎刁子魚、生炒土雞和豆腐湯。從均衡膳食的角度看,還應增加的食物是(  )
A.紅燒排骨 B.銀耳粥 C.饅頭 D.青菜
7.長時間佩戴大音量的藍牙耳機,可能會導致對聲波敏感的細胞受損,聽力下降。對聲波敏感的細胞位于(  )
A.耳蝸 B.聽覺中樞 C.聽覺神經 D.外耳道
8.從古猿到人的進化過程,最關鍵的變化是(  )
A.使用工具 B.制造工具 C.學會用火 D.直立行走
9.下列動物與其主要運動方式對應錯誤的是(  )
A.草魚———游泳 B.家鴿————飛行
C.蝸牛————爬行 D.甲魚———行走
10.航天員在太空中長期工作,失重和用力習慣的改變會導致其運動機能下降。中國空間站上的航天員每日堅持鍛煉身體,主要目的是防止( )
A.關節脫臼 B.肌肉萎縮
C.韌帶拉傷 D.骨裂骨折
11.生物興趣小組探究了四種動物的繞道取食行為,得到下表所示結果。據此推測較為合理的是(  )
動物種類 甲 乙 丙 丁
完成取食前的“嘗試與錯誤”次數 138 70 34 5
A.四種動物中最低等的是甲
B.無法判斷動物的高等與低等
C.動物的繞道取食行為是先天性行為
D.動物的繞道取食行為是社會行為
12.“母恩似天,我們的生命孕育于母體內”。胎兒在母體內的生活環境是(  )
A.胎盤的血漿中 B.臍帶的血液中
C.子宮的羊水中 D.輸卵管內
13.下列關于生物分類說法正確的是(  )
A.植物分類的主要依據是根、莖、葉
B.動物分類的主要依據是生活習性和生存環境
C.林奈的雙名法是屬名和種加詞兩部分
D.生物分類的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界、門、目、綱、屬、科、種
14.病菌大多“無影無蹤”,但又“無處不在”。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細菌都是單細胞生物
B.細菌的營養方式大多為異養
C.細菌和真菌能參與自然界的物質循環
D.真菌體內提取的抗生素能殺死或抑制病毒等微生物
15.我國有許多描寫植物的文學作品。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西湖春色歸,春水綠如染”中描寫的藻類有單細胞也有多細胞
B.“陟彼南山,言采其蕨”中描寫的蕨用種子生殖
C.“滿地翻黃銀杏葉,忽驚天地告成功”中的銀杏的果實叫“白果”
D.《愛蓮說》中描述的蓮,其蓮子中的有機物是通過體內導管運輸而來
16.卷葉象甲是一種農業害蟲,發育過程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雌蟲在植物葉片上產卵后,將整個葉片加工成卷筒狀并切下,作為幼蟲的食物來源和棲息場所。下列關于卷葉象甲的敘述不合理的是(  )
A.發育過程為完全變態發育
B.卷葉象甲體表有外骨骼保護
C.屬于節肢動物門中的甲殼綱
D.將整個葉片加工成卷筒狀屬于先天性行為
17.2024年5月22日是第24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下列有關生物多樣性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生物多樣性包括生物種類、基因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B.每一個生物個體都是一個豐富的基因庫
C.棲息地的破壞和喪失是導致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主要原因
D.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
18.下列關于生命的起源及實驗探索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原始生命形成于原始海洋
B.原始大氣中沒有氧氣
C.米勒模擬實驗中合成了蛋白質等大分子有機物
D.米勒模擬實驗中的火花放電模擬了原始地球上的閃電
19.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的唯一證據
B.哺乳類是由鳥類進化而來的
C.比較法是研究生物進化常用的方法
D.在地質年代較早的地層中可以找到高等生物的化石
20.干草堆放久了,會被分解者分解,如果被羊吃了,會在羊體內分解。這體現了動物在生物圈中能(  )
A.促進物質循環 B.維持生態平衡
C.幫助傳播種子 D.幫助植物傳粉
21.細菌抵抗惡劣環境時所形成的休眠體是(  )
A.孢子 B.結晶體 C.芽孢 D.孢子囊
22.克隆猴“中中”“華華”的誕生,讓《西游記》里的神話“拔一根毫毛,吹出猴萬個”即將成為可能。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中中”和“華華”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
B.“中中”和“華華”的性別與B猴相同
C.“中中”和“華華”的性狀與A猴無關
D.這個事例說明細胞核能控制生物的遺傳
23.科學家把螢火蟲的發光基因轉入到某種植物的基因組中,使該植物能在晚上發光。此項研究采用的關鍵技術與下列情況所應用的技術原理相同的是( )
A.誘變出的太空椒 B.利用大腸桿菌生產胰島素
C.雜交高產抗倒伏小麥 D.克隆羊“多莉”的出現
24.下列不屬于現代文明病的是(  )
A.肺結核 B.重度肥胖
C.腦血管疾病 D.糖尿病
25.青春期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關鍵時期。下列做法不恰當的是(  )
A.積極鍛煉,勞逸結合 B.合理營養,均衡膳食
C.熬夜看書,努力學習 D.尊敬師長,為人和善
二、綜合題
26.建造塑料大棚可以生產有機農產品,增加農民收入。黃瓜秧苗培育簡便,是大棚種植常選的果蔬作物,也是餐桌的常備品。請據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使用顯微鏡觀察黃瓜葉橫切面,如圖三所示,應該選擇目鏡A和物鏡 進行對光。
(2)順時針轉動圖三中的B使鏡筒下降,此時眼睛要注視顯微鏡的 。
(3)圖一為黃瓜葉片結構示意圖,葉片主要由表皮、葉肉和 (填序號)組成。
(4)圖一中植物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通道是 ,該結構又是植物 作用失水的“門戶”。
(5)圖二是黃瓜一天內光合和呼吸兩種作用強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只在白天進行的是 (填“甲”或“乙”),此活動主要發生在圖一中的 (填序號)。
(6)從圖二中可以看出。黃瓜積累有機物的時間段是 。為了提高黃瓜產量,請你為瓜農提出至少兩條建議。 。
27.有性生殖是生物界最重要的生殖方式,生物通過有性生殖,保證了物種的延續。請據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區分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依據 。
(2)依據胚胎發育方式的不同,動物的生殖方式分為卵生和① 。乙圖一為鳥卵結構示意圖, 是胚胎發育的部位, 保證了胚胎發育的營養供應;圖二中胎兒通過 從母體的血液中獲得氧氣和營養物質,受精的場所是圖三中的 。(填序號)
(3)若甲圖②是進行體外受精的脊椎動物,它的發育方式為 ,和它具有同樣發育方式的還有無脊椎動物中的 。
(4)身邊無處不在的微生物細菌、病毒則是通過 和 進行繁殖的。
28.3月26日,為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岳陽縣“青商杯”職工健康跑步比賽在榮家灣舉行,3000多名愛好長跑的職工參與活動。參賽者在跑步過程中需要調動身體的多個系統協同工作。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跑步時,人體需要大量能量的供應,這主要與細胞內 (填細胞器)有關。
(2)跑步過程中,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這受到 的調節。
(3)參賽者在跑步時會通過大量出汗排出體內廢物,而冬天排出體內廢物的途徑主要是 。
(4)某男性參賽者的父親患有紅綠色盲(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母親正常(不攜帶致病基因)。該參賽者本人是否可能患紅綠色盲? 。此男子有個妹妹,她攜帶致病基因的機率為 。
三、實驗探究題
29.清明節期間,小剛同學和父母一起回鄉祭祖。他發現墓碑前去年祭拜的塑料花還完好無損。返校后他和同學們一起進行了到底是用鮮花祭祖好還是用了塑料花祭祖好的探究。
實驗材料:鮮花、塑料花(顏色、大小、形狀與鮮花相近)、塑料瓶、堆肥土壤、噴壺、標簽紙、電子秤。
實驗步驟:1)稱量并記錄10片山茶花花瓣和10片塑料花瓣的初始質量。
2)將鮮花花瓣和塑料花花瓣分別裝入塑料瓶中,標記為A組和B組,然后加入等量濕潤土壤和花瓣混合,確保接觸均勻,瓶口扎孔透氣。
3)將瓶放置在溫暖、陰暗環境,隔3天觀察并記錄花瓣的變化;每7天稱重花瓣質量,計算失重率[失重率=(初始質量-剩余質量)/初始質量×100%]。
3天 7天 14天 21天
A組 花瓣邊緣微卷 顏色變暗 花瓣軟化,出現霉斑 失重率約30% 花瓣腐爛,有異味 失重率約70% 全部消失 失重率約100%
B組 無明顯變化 無明顯變化 失重率約0% 無明顯變化 失重率約0% 花瓣仍完整 失重率約0%
(1)實驗中選用10片鮮花和塑料花而不是1片的原因是 。
(2)塑料花的顏色、大小和形狀要和鮮花相似的目的是 。
(3)第7天時A組中花瓣出現霉斑是因為 。
(4)依據本實驗結果,你能為以后的清明祭祖提出哪些合理的建議? 。
(5)某同學進行了同樣的實驗,第21天時A組中失重率約為50%,請你幫他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一點即可)
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A C B D A D D B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C D A C B C C A
題號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D B A C
1.C
細胞是除病毒以外,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最小單位。組織是細胞分化的結果,細胞分化產生了不同的細胞群,每個細胞群都是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形成的,這樣的細胞群叫組織。器官是由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的。
人體的結構層次從微觀到宏觀依次為: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生物體。 皮膚由表皮(上皮組織)、真皮(結締組織、神經組織等)及附屬結構(如汗腺)共同構成,包含多種組織協同完成保護、排泄、感覺等功能,符合器官的定義。因此,皮膚屬于器官層次,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2.D
(1)生物之間的關系包括:種內關系和種間關系。種內關系又分為種內互助和種內競爭。種間關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種間競爭幾種方式。
(2)題干中提到珊瑚蟲常與藻類在一起,彼此受益,這種關系是共生關系,即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
A.花生根部的根瘤菌能把空氣中的氮轉化為含氮物質供花生利用,而花生為根瘤菌提供有機物,二者是共生關系,與題干中珊瑚蟲和藻類的關系相同,A不符合題意。
B.人體大腸內的大腸桿菌可以幫助人體分解食物殘渣,同時人體為大腸桿菌提供生存的場所和營養物質,二者是共生關系,與題干關系相同,B不符合題意 。
C. 地衣中的真菌和藻類,真菌為藻類提供水和無機鹽,藻類通過光合作用為真菌提供有機物,二者是共生關系,與題干關系相同,C不符合題意。
D.稻田里的稗草和水稻,它們相互爭奪陽光、水分、無機鹽和生存的空間等,屬于競爭關系,與題干中生物間的共生關系不同,D符合題意。
故選D。
3.A
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消費者(絕大多數動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
金魚藻是一種綠色植物,它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為自身提供能量和營養物質,并為生態系統中的其他生物提供食物來源。因此,金魚藻在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
斑馬魚則是一種動物,它以其他生物或有機物為食來獲取能量和營養物質。因此,斑馬魚在生態系統中屬于消費者。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確定金魚藻和斑馬魚在生態系統中的身份分別為生產者和消費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4.C
分析題圖可知,甲屬于生產者,圖中形成的食物鏈有:甲→乙→丙→丁,甲→乙→丁。
A.甲是食物鏈的起點,故為生產者,A正確。
B.結合分析,圖中共有兩條食物鏈,B正確。
C.捕殺丙會減少丁的食物供應,從而對丁產生影響,使其數量減少,C錯誤。
D.丙和丁都捕食乙,它們之間存在競爭關系;丁捕食丙,它們之間還存在捕食關系,D正確。
故選C。
5.B
食物中含有六大類營養物質: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水和無機鹽,每一類營養物質都是人體所必需的。食物所含的六類營養物質中,能為人體提供能量的是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A.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主要用于身體的生長發育、組織修復和更新等,不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質,在能量缺乏時一般不會首先被分解供能,A不符合題意。
B.糖類是人體最重要的供能物質,人體的一切活動,包括學習、走路、消化和呼吸等所消耗的能量主要來自糖類。當不吃早餐能量不足時,補充糖類能快速為身體提供能量,緩解暈眩癥狀,B符合題意。
C.維生素在人體中含量很少,但對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有重要的調節作用,不參與供能,C不符合題意。
D.無機鹽在人體內含量不多,是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原料,對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不能為人體提供能量,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6.D
營養合理的飲食,應該是每日均衡地吃“平衡膳食寶塔”中的五類食物,每日的早、中、晚餐能量比例合理,并按時進餐,以避免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人每天攝入最多的應該是米、面等主食,其次是蔬菜、水果,攝入量最少的是脂肪食品。
萌萌準備的午餐中,米飯富含糖類,家常羊肉、香煎刁子魚、生炒土雞富含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豆腐湯含有蛋白質、水和無機鹽等。從均衡膳食的角度看,缺少維生素等營養成分。青菜富含維生素和膳食纖維,能補充這一不足。而紅燒排骨主要提供蛋白質和脂肪,銀耳粥、饅頭主要提供糖類,都不能很好地補充維生素,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選D。
7.A
耳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由鼓膜、鼓室和聽小骨組成,內耳包括半規管、前庭和耳蝸。
聽覺的形成:外界聲波→外耳道→鼓膜(產生振動)→聽小骨→耳蝸(聽覺感受器)→聽神經→大腦的聽覺中樞(產生聽覺)。
A.耳蝸是內耳的一個重要結構,內部含有聽覺感受器,即柯蒂氏器。這些感受器上分布著對聲波敏感的細胞,它們能將聲波轉化為神經沖動。因此,長時間暴露在高分貝的聲音下,這些細胞容易受到損傷,導致聽力下降,A符合題意。
B.聽覺中樞位于大腦皮層,負責處理聽覺信息,但并非直接感受聲波的部位,B不符合題意。
C.聽覺神經是連接內耳和大腦的神經纖維,負責將耳蝸產生的神經沖動傳遞到大腦皮層進行聽覺的形成。它本身并不包含對聲波敏感的細胞,C不符合題意。
D.外耳道是聲波進入耳內的通道,沒有聽覺感受器,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8.D
人類的進化主要分五個階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現代人。
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人類發展和進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腦進一步發達→語言的產生。直立行走是進化發展的基礎,直立行走是人類脫離森林束縛,開拓新家園的標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礎。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類能夠將前肢解放出來,使用工具,前肢所從事的活動越來越多,上肢更加靈巧,因此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標志,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選D。
9.D
動物因種類不同,生存環境各異,其運動方式也不同。動物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有飛行、爬行、行走、奔跑等。
A.草魚生活在水中,其主要運動方式就是游泳,通過鰭的協調作用在水中游動,A正確。
B.家鴿具有適應飛行的身體結構和生理特征,飛行是它的主要運動方式,B正確 。
C.蝸牛依靠腹足,通過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在物體表面緩慢地爬行,C正確。
D.甲魚主要生活在水中,在水中它主要通過四肢劃水游泳,在陸地上它的運動方式更傾向于爬行,而不是行走,行走一般是指用四肢支撐身體,交替移動腳步前進,甲魚不符合這種運動方式特點,D錯誤。
故選D。
10.B
運動機能的維持需要運動系統在神經系統的調節和控制下,以及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配合下共同完成。
A.關節脫臼通常是由于關節受到突然的外力作用,導致關節頭從關節窩中脫出。在太空中,航天員處于失重狀態,身體所受外力相對較小,且日常活動中一般不會出現突然的、大幅度的外力拉扯關節的情況,因此關節脫臼的風險相對較低,故A不符合題意。
B.在太空失重環境下,航天員的肌肉不再需要像在地球上那樣持續對抗重力,肌肉張力降低,肌肉質量和力量會逐漸減少,尤其是下肢和軀干的肌肉。如果不進行鍛煉,肌肉萎縮會越來越嚴重,進而導致運動機能下降,影響航天員在太空中的工作能力以及返回地球后的生活質量和再適應能力。而每日堅持鍛煉身體,如使用太空自行車、隔振跑臺、拉力器等,可以有效地刺激肌肉,保持肌肉的力量和功能,防止肌肉萎縮,故B符合題意。
C.韌帶拉傷主要是因為關節進行過度的扭曲、拉伸等運動,超出了韌帶的承受范圍。在太空中,航天員的活動范圍和運動方式相對受限,且在正常的太空工作和生活中,一般不會進行容易導致韌帶拉傷的高風險運動,所以韌帶拉傷的可能性較小,故C不符合題意。
D.雖然失重環境會導致航天員的骨骼負荷降低,骨骼代謝失衡,骨質流失和骨密度下降,增加骨折風險,但航天員每日堅持鍛煉身體主要是為了減少骨質流失,而不是直接防止骨裂骨折。通過鍛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維持骨骼的強度和穩定性,但這是一個間接的作用,且與防止肌肉萎縮相比,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11.A
動物的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的。不同的動物,學習能力是不同的。動物可以通過嘗試和錯誤產生學習行為,一般來說,動物越高等,形態結構越復雜,學習行為就越復雜,嘗試與錯誤的次數越少。反之,動物越低等,形態結構越簡單,學習行為就越簡單,嘗試與錯誤的次數就越多。
A.甲的嘗試次數最多(138次),說明學習能力最弱,通常低等動物神經系統簡單,學習能力較差,故四種動物中最低等的是甲,A符合題意。
B.嘗試次數可間接反映學習能力,而學習能力與進化程度相關(高等動物學習更快),故可判斷動物的高等與低等,B不符合題意。
C.動物的繞道取食行為是通過學習和生活經驗而獲得的行為,是學習行為,C不符合題意。
D.社會行為需群體協作(如分工、通訊),本題僅涉及個體行為,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12.C
人類新個體的產生要經歷雌雄生殖細胞的結合,通過胚胎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胎兒在母體中的生活。胎兒生活在子宮內半透明的羊水中,通過胎盤、臍帶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
生殖細胞包括睪丸產生的精子和卵巢產生的卵細胞,含精子的精液進入陰道后,精子緩慢地通過子宮,在輸卵管內與卵細胞相遇,有一個精子進入卵細胞,與卵細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不斷進行分裂,逐漸發育成胚泡;胚泡緩慢地移動到子宮中,最終植入子宮內膜,這是懷孕;胚泡中的細胞繼續分裂和分化,逐漸發育成胚胎,并于懷孕后8周左右發育成胎兒,胎兒已具備人的形態;胎兒生活在子宮內半透明的羊水中,通過胎盤、臍帶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懷孕到40周左右,胎兒發育成熟,成熟的胎兒和胎盤一起從母體的陰道排出,即分娩,即由卵細胞到胎兒的過程是:卵細胞→受精卵→胚泡→胚胎→胎兒,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3.C
為了更好地認識和研究生物,生物學家依據一定的特征對生物進行了分類;生物分類單位由大到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種,分類單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多,生物間的親緣關系越遠;分類單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少,生物間的親緣關系越近。
A.植物分類的主要依據是花、果實和種子,因為這些生殖器官在植物的生活史中出現得較晚,生存的時間比較短,受環境的影響比較小,形態結構也比較穩定,而不是根、莖、葉,A 錯誤。
B.動物分類的主要依據是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特征,并非生活習性和生存環境,B 錯誤。
C.林奈的雙名法由屬名和種加詞兩部分組成,C 正確。
D.生物分類單位由大到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種,D錯誤。
故選C。
14.D
細菌細胞的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區域,為單細胞生物;真菌細胞的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有的是單細胞的,有的是多細胞的,體內無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A.細菌的身體都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屬于單細胞生物,A正確。
B.細菌體內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大多依靠分解現成的有機物獲取營養,營養方式大多為異養,B正確。
C.細菌和真菌能把動植物遺體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等無機物,歸還到大自然中,供植物重新利用,參與了自然界的物質循環,C正確 。
D.抗生素是由真菌產生的,能殺死或抑制某些致病細菌,對病毒不起作用,D錯誤。
故選D。
15.A
(1)對單細胞藻類來說,一個細胞就可以完成全部的生命活動。多細胞藻類整個身體都浸沒在水中,幾乎全身都可以從環境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也能進行光合作用,但沒有專門的吸收和運輸養料以及進行光合作用的器官。也就是說,藻類植物沒有根、莖、葉的分化。
(2)蕨類植物有根、莖、葉的分化,在這些器官中有專門運輸物質的通道--輸導組織。同藻類植物和苔蘚植物一樣,蕨類植物是不結種子的植物。它的葉片背面那些褐色的隆起是孢子囊群,每個孢子囊群中有多個孢子囊,每個孢子囊中有很多孢子。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成熟后從孢子囊中散放出來,如果落在溫暖潮濕的地方,就會萌發和生長。
(3)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著的植物稱為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多種多樣,形態各異,生活環境相差很大,但它們一般都具有非常發達的輸導組織,保證了體內水分和營養物質的運輸能夠暢通無阻;它們一般都能開花結果,所結的果實能夠保護里面的種子,不少果實還能幫助種子傳播。正是因為被子植物具有這些特點,所以它們能成為陸地上分布最為廣泛的植物家族。
A.“西湖春色歸,春水綠如染”描述的是春天湖水泛起綠色,這是因為藻類植物大量繁殖。藻類植物有單細胞的,如衣藻;也有多細胞的,如海帶、紫菜等, A 正確。
B.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中提到的蕨屬于蕨類植物,蕨類植物不產生種子,靠孢子繁殖后代。用種子繁殖的是種子植物, B錯誤 。
C.銀杏屬于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種子是裸露的,沒有果皮包被,銀杏的“白果”實際上是它的種子,而不是果實,C 錯誤。
D.蓮屬于被子植物,蓮子中的有機物是葉片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然后通過篩管運輸到種子等部位的,導管是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 D 錯誤。
故選A。
16.C
(1)昆蟲的完全變態發育包括受精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而不完全變態發育包括受精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
(2)從行為獲得的途徑來看,動物的行為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
A.葉象甲發育過程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這種發育方式屬于完全變態發育,A不符合題意。
B.節肢動物的體表都有外骨骼,外骨骼可以保護和支持內部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卷葉象甲屬于節肢動物,體表有外骨骼,B不符合題意。
C.卷葉象甲屬于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而不是甲殼綱。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有三對足、兩對翅;甲殼綱動物通常有堅硬的外殼,多生活在水中,如蝦、蟹等,C符合題意。
D.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卷葉象甲將葉片加工成卷筒狀是其生來就會的本能行為,屬于先天性行為,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7.B
生物的多樣性包括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三個層次。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有:就地保護,遷地保護,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科學研究,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和政策,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宣傳和教育。威脅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棲息地被破壞、偷獵(濫捕亂殺)、外來物種入侵、環境污染、其他原因等。
A.生物多樣性的內涵包括三個層次,即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A正確。
B.基因庫是指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單個生物個體所含的基因只是種群基因庫的一部分,不能說每一個生物個體都是一個豐富的基因庫,B錯誤。
C.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和經濟的發展,許多生物的棲息地遭到破壞和喪失,使生物失去了生存的環境,這是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主要原因之一,C錯誤。
D.建立自然保護區是將包含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這樣可以保護生物的棲息地,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進而保護生物種類和基因的多樣性,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D錯誤。
故選B。
18.C
化學起源學說認為原始地球的溫度很高,環境與現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電閃雷鳴,地面上火山噴發、熔巖橫流;從火山中噴出的氣體,如水蒸氣、氨、甲烷等構成了原始的大氣層,與現在的大氣成分明顯不同的是原始大氣中沒有游離的氧。原始大氣在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自然條件的長期作用下,形成了許多簡單的有機物,隨著地球溫度的逐漸降低,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雨降落到地面上,這些有機物隨著雨水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匯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熱湯,其中所含的有機物,不斷的相互作用,形成復雜的有機物,經過及其漫長的歲月,逐漸形成了原始生命。所以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A.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熱湯,其中所含的有機物,不斷的相互作用,經過漫長的歲月,逐漸形成了原始生命,A正確。
B.原始大氣中有水蒸氣、氫氣、氨、甲烷、二氧化碳、氮氣等,沒有氧氣,B正確。
C.米勒實驗證明了無機物可以合成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機物,C錯誤。
D.米勒實驗中火花放電模擬了原始地球的閃電,這主要是為該實驗提供能量,D正確。
故選C。
19.C
在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較全面的證據。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等,由于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漫長的年代和復雜的變化而形成的。
A.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等,由于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漫長的年代和復雜的變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較全面的證據而不是唯一證據,A錯誤。
B.哺乳類和鳥類都是由古代的爬行類進化而來的,它們之間是并列關系,不是哺乳類由鳥類進化而來,B 錯誤。
C.比較法是指根據一定的標準,把彼此有某種聯系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通過對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DNA 序列等進行比較,可以研究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和進化歷程,是研究生物進化常用的方法,C 正確 。
D.在越古老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簡單,分類地位越低等;在地質年代較晚近的地層中,能夠找到高等生物的化石,D 錯誤。
故選C。
20.A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動物在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②動物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叫做消費者,消費者自身的代謝活動促進了物質循環的進行。③動物能夠幫助植物授粉,傳播種子。
A.干草被分解者分解或羊消化后,有機物轉化為無機物(如CO 、無機鹽),重新被植物利用。動物通過攝食加速了這一過程,體現了對物質循環的促進作用,A符合題意。
B.題干未提及生物種類、數量或食物網的穩定性,僅描述物質分解過程,B不符合題意。
C.題干未涉及種子傳播行為(如羊排泄未消化的種子),C不符合題意。
D.傳粉是動物(如蜜蜂)與開花植物間的互動,與干草分解無關,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21.C
有些細菌在生長發育后期,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不是生殖細胞),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小而輕的芽孢還可隨風飄散各處,落在適當環境中,又能萌發成細菌。
A.孢子通常是真菌或某些植物(如蕨類)在繁殖過程中產生的結構,而不是細菌形成的休眠體,A不符合題意。
B.結晶體一般是病毒為了抵抗惡劣環境的特殊狀態,B不符合題意。
C.細菌在面臨惡劣環境時,為了生存和繁衍,會形成一種特殊的休眠體結構來抵抗不利條件。這種休眠體結構在細菌學中被稱為芽孢,C符合題意。
D.孢子囊是某些真菌或植物產生孢子的結構,而不是細菌形成的休眠體,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22.D
克隆指的是先將含有遺傳物質的供體細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中,然后促使這一新細胞分裂繁殖發育成胚胎;當胚胎發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動物子宮中使動物懷孕,便可產下與提供細胞核者基因相同的動物。它是一種無性繁殖技術。
A.克隆猴“中中”和“華華”是通過克隆技術產生的,不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克隆技術使用的是體細胞核移植,而非受精卵,A錯誤。
B.由于克隆過程中使用的是A猴的細胞核,因此它們的遺傳信息與A猴完全相同,包括性別,B錯誤。
C.由于克隆過程中使用的是A猴的細胞核,因此它們的遺傳信息與A猴完全相同,包括所有性狀,C錯誤。
D.克隆技術證明了細胞核含有控制生物遺傳的DNA,通過移植細胞核可以產生與供體(提供細胞核)基因相同的個體,D正確。
故選D。
23.B
轉基因技術是把一種生物的某個基因,用生物技術的方法轉入到另一種生物的基因組中,培育出轉基因生物,就可能表現出轉基因所控制的性狀。
A.誘變出的太空椒屬于基因突變技術,A錯誤。
B.利用大腸桿菌生產胰島素屬于轉基因技術,B正確。
C.雜交高產抗倒伏小麥屬于雜交技術,C錯誤。
D.克隆羊“多莉”的出現屬于克隆技術,D錯誤。
故選B。
24.A
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癥已經成為對人類健康和生命威脅最大的一類疾病,被稱為現代文明病。
A.肺結核是一種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的傳染病,它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A符合題意。
B.重度肥胖是由于能量攝入過多而消耗不足導致的,它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密切相關。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肥胖已成為一種常見的現代文明病,B不符合題意。
C.腦血管疾病通常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現代文明病密切相關,它的發生往往與人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心理壓力等因素有關。因此,腦血管疾病也被視為一種現代文明病,C不符合題意。
D.糖尿病是一種由于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損導致的慢性疾病,它同樣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密切相關。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飲食結構的改變,糖尿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因此,糖尿病也被視為一種現代文明病,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25.C
健康的生活方式:吃營養配餐;堅持體育鍛煉;按時作息;不吸煙、不喝酒;拒絕毒品;積極參加集體活動。
A.積極鍛煉有助于增強體質,勞逸結合能讓身心得到適當的放松和調整,有利于青春期的健康成長,做法恰當,A不符合題意。
B. 合理營養、均衡膳食可以為青春期身體的快速發育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保證身體正常的生長和發育,做法恰當,B不符合題意。
C.青春期不能只一味地看書學習,還需要適當的休息、進行體育活動、參與社交等,以促進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只專注于學習不利于身心健康,做法不恰當,C符合題意。
D. 尊敬師長、為人和善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營造和諧的生活環境,對青春期心理健康有益,做法恰當,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26.(1)E
(2)物鏡
(3)3
(4) 氣孔 蒸騰
(5) 甲 2
(6) CG段 適當增加光照強度、延長光照時間;合理密植;適當增加二氧化碳濃度(合理即可)
圖一中:1是上表皮、2是葉肉、3是葉脈、4是下表皮、5是氣孔。
圖二中:曲線甲只有在4~20點的有光時間段進行,因此該曲線表示光合作用;曲線乙在一天中都能進行,變化不大,因此該曲線示呼吸作用。兩曲線的交點(C點、G點),可表示光合作用強度和呼吸作用強度相等。D點表示光合作用強度達到峰值,而G點為一天中積累有機物最多的時刻。
圖三中:A目鏡,B粗準焦螺旋,C細準焦螺旋,D反光鏡,E10倍物鏡,F40倍物鏡。
(1)對光時應先用低倍鏡,圖三中 E 是低倍物鏡(10×),所以選擇目鏡 A 和物鏡 E 進行對光。
(2)順時針轉動粗準焦螺旋 B 使鏡筒下降時,眼睛要注視物鏡,防止物鏡壓碎玻片標本。
(3)葉片主要由表皮(1、4)、葉肉(2)和3葉脈組成,葉脈中有導管和篩管等,起運輸和支持作用。
(4)5氣孔是植物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通道,也是植物蒸騰作用失水的“門戶”,通過氣孔,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進出葉片,水分以水蒸氣形式散失。
(5)光合作用需要光,只在白天進行,圖二中甲曲線表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主要發生在葉肉細胞的葉綠體中,圖一中2葉肉細胞含葉綠體較多,是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
(6)由分析可知,當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時,植物積累有機物,圖二中 CG 段甲曲線(光合作用)在乙曲線(呼吸作用)上方,黃瓜積累有機物。
提高黃瓜產量的措施:適當增加光照強度、延長光照時間,可增強光合作用;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光照;適當增加二氧化碳濃度,為光合作用提供更多原料,都有助于提高產量。
27.(1)是否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
(2) 胎生 1 3/3和4 6/6和7 8
(3) 變態發育 昆蟲
(4) 細胞分裂 自我復制
圖甲中:①胎生,②兩棲類。
圖一可知,1胚盤,2氣室,3卵黃,4卵白;圖二中,5子宮,6胎盤,7臍帶;圖三中,8輸卵管,9子宮,10卵巢。
(1)有性生殖經過兩性生殖細胞(如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所以區分二者的依據是是否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
(2)依據胚胎發育方式,動物生殖方式分為卵生(胚胎在母體外發育)和胎生(胚胎在母體內發育)。
鳥卵中,1胚盤是胚胎發育的部位;3卵黃(和4卵白)為胚胎發育提供營養,保證了胚胎發育的營養供應。
胎兒在母體子宮內,通過6胎盤(和7臍帶)從母體血液中獲得氧氣和營養物質。受精的場所是8輸卵管。
(3)體外受精的脊椎動物如兩棲動物,發育方式為變態發育,幼體和成體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有很大差異。無脊椎動物中的昆蟲也有變態發育過程,如蝗蟲的不完全變態發育和家蠶的完全變態發育。
(4)細菌通過分裂生殖,一個細菌分裂為兩個細菌;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細胞里,靠自己的遺傳物質中的遺傳信息,利用細胞內的物質,進行自我復制來繁殖后代。
28.(1)線粒體
(2)神經系統和激素
(3)排尿/通過泌尿系統
(4) 不可能 100%/1
(1)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包括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
(2)排泄的途徑主要有三條:一部分水和少量的無機鹽、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膚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氣體的形式通過呼吸系統排出;絕大部分水、無機鹽、尿素等廢物以尿的形式通過泌尿系統排出。
(1)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能將細胞中的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生命活動利用,所以跑步時人體需要大量能量供應,主要與線粒體有關。
(2)跑步過程中,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這是因為神經系統會感知身體運動狀態,發出指令調節心跳、呼吸等;同時,體內的激素如腎上腺素等分泌也會增加,進一步調節心跳和呼吸等生理活動,所以這受到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節 。
(3)夏季通過汗液可排出部分尿素,約占排泄總量的5-10%,但冬天出汗減少,體內代謝廢物如尿素、多余水分等主要通過尿液經泌尿系統排出。
(4)紅綠色盲是 X 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假設致病基因用b表示,正常基因用B表示。父親基因型為XbY,母親基因型為XBXB 。該男性參賽者從父親那里得到Y染色體,從母親那里得到XB染色體,基因型為XBY ,所以本人不可能患紅綠色盲。妹妹從父親那里得到Xb,從母親那里得到XB,基因型為XBXb ,攜帶致病基因的概率為 100%。
29.(1)避免偶然性
(2)控制單一變量
(3)微生物(霉菌 )在花瓣上生長繁殖
(4)建議使用鮮花祭祖,減少塑料花使用,以保護環境 (合理即可)
(5)土壤濕度不適宜(或溫度不適宜、微生物數量不足等 )
設計探究實驗的基本原則:對照原則(對照實驗——除探究的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一般有實驗組和對照組之分)、單一變量原則(科學探究要求一組對照實驗只有一個實驗變量)、重復性原則(設計的實驗要可重復實驗)。
(1)如果只用1片鮮花或塑料花,可能會因為這一片的特殊情況(如本身有損傷等)影響實驗結果,選用10片可以避免這種偶然性,讓實驗結果更接近真實情況,更準確。
(2)在對照實驗中,除了要研究的變量(鮮花和塑料花)不同外,其他條件都應相同。塑料花的顏色、大小和形狀與鮮花相似,就是為了保證除花的材質(鮮花或塑料)這一變量外,其他因素都一樣,控制單一變量。
(3)在溫暖、陰暗且濕潤的環境中,適合微生物(如霉菌)生長繁殖。A 組鮮花花瓣有營養物質,為微生物提供了生存條件,所以微生物在上面生長繁殖,形成霉斑。
(4)從實驗結果看,鮮花會腐爛分解,而塑料花一直完好無損,長期使用塑料花會造成環境污染等問題。所以建議使用鮮花祭祖,減少塑料花使用,保護環境。
(5)A 組鮮花花瓣失重率比預期低,可能是因為實驗環境中的土壤濕度不合適,不利于微生物分解鮮花;或者溫度不適宜,影響了微生物的活性;也可能是土壤中微生物數量不足,分解作用較弱等。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东区| 东至县| 临城县| 无为县| 彭阳县| 南通市| 武邑县| 石泉县| 营口市| 贺兰县| 施秉县| 天祝| 汝阳县| 房产| 雅安市| 海伦市| 都昌县| 耿马| 上犹县| 蓬莱市| 张家界市| 巴青县| 根河市| 景泰县| 桂东县| 枝江市| 肥东县| 宣城市| 视频| 高雄县| 双桥区| 东宁县| 华池县| 萨嘎县| 盐山县| 米易县| 达孜县| 南江县| 昭平县| 白朗县| 蓬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