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珠海市第二中學2025屆高三年級考前沖刺卷(歷史學科)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西周時期,士擁有一定財產,無須生產勞作,必須小心謹慎地為卿大夫效勞。春秋戰國時期的士則不同,孔子公然豎起“學而優則仕”的旗幟,墨家派遣弟子拿起武器幫助宋國守城,法家導演了眾多的變法活動。這一變化反映了( )A.官僚制度的形成C.社會活力的增強B.思想流派的對立D.政治權力的集中2.湖北江陵張家山247號漢墓出土的漢簡《二年(呂后二年)律令·金布律》載:“諸私 為蓾(鹵)鹽、煮濟、漢,及有私鹽井煮者,稅之,縣官取一,主取五。”據此可知, 當時( )A.釆取休養生息的經濟政策C.社會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B.鹽鐵專賣政策已有所松動D.諸侯王國的勢力日益膨脹3.《資治通鑒》記載唐初,中書令或由皇帝處領旨,或將宰相議決之事,交其屬下中書舍 人六員起草詔令,“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這 一制度反映了唐初( )A.注重中樞決策的科學性C.中樞決策權力發生轉移B.實行集體決策削弱相權D.三省體制已經遭到破壞4.宋太宗時,“詔江南、兩浙、荊湖、嶺南、福建諸州長吏,勸民益種諸谷,民乏粟、麥、 黍、豆種者,于淮北州郡給之;江北諸州,亦令就水廣種粳稻,并免其租。”這一舉措 ( )A.加快了中原農民大量南遷C.實現了南北經濟發展平衡B.改變了傳統飲食習慣D.提高了農民抗災能力5.金海陵王完顏亮擴建燕京城,并在1153年正式遷都于此,定名“中都大興府”。他下令 拆毀上京的舊宮殿、宗廟、諸大族宅第等,并“夷其址而耕種之”,將居于上京的宗室、 貴族及其猛安謀克遷入內地,太祖、太宗的陵寢也一并遷至中都郊外。這一舉措( )A.使統治中心轉到中原地區C.破壞了黃河流域文化發展B.推動了女真各部走向統一D.增強了金朝軍隊的戰斗力6.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指出“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對于“賢君”、“明君”及 其仁政予以充分肯定;王夫之主張天子、宰相、諫官“環相為治”的權力“制衡”機制, 天子受諫官監督并接受其批評。這反映了( )A.君主權威的下降C.近代意義的民主意識B.儒學力圖突破傳統束縛D.監察體系的不斷完善7.在《南京條約》后為制訂條約制度的細則而進行的幾次談判中,清政府采取了以下政策。 由此可知,清政府( )在商業和私人交往方面讓步,用貿易特權和友誼去收買外國的好戰分子;乞靈于文明的等級制禮貌行為以及中國的整個文化優越感來設置各種限制……A.了解西方國家的禮儀制度C.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B.一心謀求妥協投降D.對敵我的認識不足8.1924年10月,印度詩人泰戈爾在北京和南京大學演講,但很少談詩。他大談印度文化中的重精神反科學的宗教理性,并宣揚用非暴力的和平手段去對待暴力的殖民統治。結果招引“許多青年的誤解,以及如雪片般的反對傳單”,他們鞭撻泰戈爾為“玄學鬼”。這說明( )A.印度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是沖突對立的B.中印兩國民族解放運動存在著本質差異C.進步思想的傳播推動先進青年逐漸覺醒D.北伐戰爭大大促進青年的愛國精神迸發9.下圖為現珍藏在江西省弋陽縣檔案館內編號為002844的股票。該股票的發行( )抬頭印有“閩浙贛省蘇維埃銀行”,中間印有“壹圓股票”字樣(當時每股,可折稻谷25公斤),兩旁印有“本銀行股息周年六厘計算,每年年終結賬,營業盈余除開支費用及股息外,所有純凈紅利照股分派,次年一月憑票領取”字樣。A.表明根據地注重保護工商業發展C.印證革命統一戰線的影響力提升B.助推民族企業管理方式的創新D.仰賴于蘇維埃政權的政府信用10.1949年四五月間,劉少奇前往天津,一方面要打消資本家的顧慮,另一方面也要說服 工人不要提出過高要求。劉少奇指出,除了要解決公私矛盾和勞資矛盾外,還要恢復對 外貿易和城鄉溝通,也就是要解決市場問題,這些觀點被概括為“公私兼顧、勞資兩利、 內外交流、城鄉互助”。此舉( )A.為平津戰役勝利創造了條件C.服務于社會主義改造的需要B.旨在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D.踐行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11.如圖所示為1980—1988年我國主要出口商品所占比重變化情況。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我國( )A.強化政府對外貿的干預C.適時調整國民經濟結構B.發揮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D.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12.歷史老師講授某一帝國時總結特征如下:農業文明的典型代表;較早掌握了多兵種協同 作戰思想;冶鐵技術的故鄉;希臘神話的重要發祥地。據此可知,這一帝國是( ) A.亞述帝國 B.古埃及 C.波斯帝國 D.亞歷山大帝國13.1037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二世頒布法令,規定“當一個封臣將死之時,其子將接受他的封土”,任何封地均不得被無故剝奪。這一法令( )A.體現了王權的削弱C.加速了國家的統一B.確立了封君封臣體制D.固化了莊園農奴制度14.英國作家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對工業革命時期的社會進行了如下描述:“這是最好的 時候,這是最壞的時候;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 疑的時期……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域”。以下選項符合作者觀點的是( )A.網絡普及促進信息交流C.社會主義運動風起云涌B.世界殖民體系開始瓦解D.壟斷資本主義罪惡剝削15.下圖為1922年8月新西蘭漫畫家戴維·洛發表于英國《星報》的漫畫《凡爾賽之鎖》 作者意在( )漫畫中德國被意大利、法國、英國三個大漢死死壓在摔跤擂臺上。法國的雙手牢牢鎖住德國的脖子;德國大漢吐著舌頭幾乎窒息,喉嚨里擠出“庫嚕”(CRRK)聲;英國則抬頭望向擂臺圍欄外的山姆大叔,請求道:“嗨,先生,您能抽空進來做下裁判嗎?”A.呼吁美國參與戰后安全問題C.批評美國奉行中立主義政策B.嘲諷歐美國家之間勾心斗角D.倡導集體維護戰后均勢格局16.1987年英國政府規定,企業必須建立職業養老金制度,鼓勵雇員參加“個人養老金計 劃”。1990年英國政府再次規定,衛生主管部門和全科醫師作為買方(病人代表),根 據病人需求與醫院、社區服務機構等訂購合同,購買醫療服務。這反映出英國( )A.社會保障資金投入增加C.醫療衛生體系日趨完善B.社會救濟資金來源多元化D.社會保障體系逐漸市場化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清朝陸續把蒙古、西藏、西域等地區重新納入統一管轄之下,并通過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管理機制,建立起一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將中國自古以來的大一統推進到一個新高度。……清朝時期,中國多民族大一統格局進一步發展,邊疆民族地區的行政管理機制得到深度革新,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交融,增加了各民族的向心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不斷加強。與此同時,與大一統國家發展相伴的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大總結,以《古今圖書集成》(康熙時期)、《四庫全書》兩部中國“百科全書”為代表。這一時期,官方和學者對中國傳統文化展開了集大成式的整理和歸納。——摘編自中國歷史研究院《中華文明史簡要讀本》材料二“新清史”論者的核心觀點,就是否認清朝統治者存在對中華主體文化認同而“漢化”的事實,其論者從“滿洲”中心觀出發,認為清朝能夠成功統治近三百年,主要原因并非“漢化”或“中國化”,而是清朝統治者保持了國語騎射等“滿洲”認同;認為“清帝國”與“中國”并非同義詞,而是一個超越了“中國”的帝國。——摘編自向燕南《從政統和道統的認同看清統治者歷史文化認同的問題》(1)根據材料一,概括清朝對中國歷史的貢獻。(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新清史”對清朝的認識,談談你的認識。(要求: 觀點明確,史實準確,史論結合,論從史出,論證符合邏輯)(8分)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西方翻譯史大事記(節選)序號 時間 大事提要① 約公元前250年 安德羅尼柯在羅馬把荷馬史詩《奧德賽》譯成拉丁文② 公元前210—150年 羅馬戲劇家大量翻譯、改編希臘戲劇③ 383—405年 羅馬天主教教父哲羅姆以希伯來原文為依據譯出通俗拉丁文本《圣經》,成為官方版本④ 590—604年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在寓所建立教廷翻譯機構西班牙出現將阿拉伯語翻譯為拉丁文的熱潮,形成托⑤ 1100—1200年 萊多“翻譯院”,翻譯的作品許多是譯成阿拉伯語的希臘典籍⑥ 1377年 法國宮廷譯員歐雷斯米翻譯亞里士多德的作品⑦ 1600—1637年 色諾芬、李維等古希臘、古羅馬作家的作品被大量英譯——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增訂版)》材料二路德把圣經從希伯來文本和希臘文本譯成德文。……早在路德之前,已有南德語言的十四種圣經譯本和北德語言的三種圣經譯本。路德翻譯圣經的重要意義在于,他在翻譯時追溯到完全未經后人竄改過的圣經原本,并把它譯成一種由他確定下來并通用起來的“標準”德語版本。……圣經翻譯工作一直到1534年。……路德譯成的德文圣經依靠當時已有的印刷技術而獲得迅速傳播,統一德語也隨之迅速傳播,越來越多的德意志人開始用這種德語寫作。——丁建弘《德國通史》(1)閱讀材料一,將表格中的事件依據翻譯特色進行階段劃分,并簡要說明理由。(8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路德版德文圣經迅速傳播的意義。(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有學者在論及美國憲政確立過程時談道“……民主作為一種文明成果,是不可能從街頭市井的吵架中誕生的。”他認為,從政治體制形成的視角來看,漸進優于突變,包容優于排外,制度演進需要長期不斷學習調整的過程,“規則雖小,背后卻是漫長積累的文明”。請結合所學中外歷史知識,針對材料中的觀點談談你的看法。(要求:論題自擬,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足,表達清晰)20.實現現代化是世界各國不可剝奪的權利。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從20世紀50年代起,美國政學兩界開始大力宣傳現代化理論。這一理論以西歐和美國的發展模式作為人類實現現代化的樣板,將世界各國劃分為“現代”國家與“非現代”國家。并強調那些仍處于“非現代”階段的國家和地區,需要加入由美國主導的西方陣營,在經濟上高度依賴西方國家,按照美國政學精英們描繪的發展模式(最好是由美國顧問親自指導),改造本國的政治與經濟體制,從而逐步實現現代化。——摘編自王銳《“文明等級論”與近代殖民史》材料二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在于,這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無論是從價值取向還是從實踐要求來說,中國式現代化都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摘編自韓震《中國式現代化打破“現代化=西方化”迷思》(1)根據材料一,概括美國現代化理論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4分)(2)就材料二所示的中國式現代化某一特色予以說明。(要求:說明所選特色,論述須有史 實依據,邏輯清晰)(8分)珠海市第二中學 2025屆高三年級考前沖刺卷(歷史學科)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A D A B D C D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A A C A D二、非選擇題17.【答案】(14分)(1)貢獻:政治上,大一統達到新高度,奠定了中國版圖基礎;邊疆治理與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加強;對傳統文化進行集大成式整理,傳承發展了中華文化。(每點2分,共6分)(2)示例觀點:新清史的認識雖然提供研究清史新視角,但其結論與認識完全不符合史 實。論述:清朝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政治制度。清朝沿用了明朝的中央官制,如內閣、六部等基本架構。雖然清朝設立了軍機處等機構,但這也是在傳統封建專制體制下的創新,目的是加強皇權,與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脈絡相契合。清朝實行科舉制度來選拔人才。科舉考試以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這表明清朝統治者對儒家文化所倡導的人才選拔觀念的認同。通過科舉,大量漢族知識分子進入統治階層,促進了滿漢文化的融合,也體現了清朝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延續。清朝統治者大力推崇儒家文化。例如,官方組織編纂了《四庫全書》,這是對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一次大規模整理,涵蓋了經、史、子、集等諸多方面,體現了清朝統治者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傳承。“新清史”論者從所謂“滿洲”中心觀出發,忽視了清朝統治者在政治、文化、民族融合以及領土主權等諸多方面對中華主體文化的認同。清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它繼承和發展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促進了民族融合,維護了國家領土完整,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8分)18.【答案】(14分)(1)第一階段:①②。古羅馬繼承并發展古希臘文化,大量翻譯希臘文獻。(2分) 第二階段:③④。羅馬帝國后期至中世紀前期,羅馬教廷成為翻譯的重要推動力 量,基督教信仰成為西歐普遍的文化符號。(2分)第三階段:⑤。中世紀后期,一批以阿拉伯文保存的古希臘文獻被轉譯為拉丁 文,古希臘羅馬文化在西歐得以傳承。(2分)第四階段:⑥⑦。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以學習和恢復古希臘羅馬文化為 號召,大量翻譯古希臘時期著作。(2分)(2)推動宗教改革,進一步打破了羅馬教廷權威,有利于解放人們的思想;有利于創 立統一的德意志民族語言,推動德國民族國家的形成;有利于推動文化的大眾化,促進德國文化教育事業發展。(6分)19.【答案】(12分)示例論題:近現代中國的民主政治在漫長摸索中不斷積累、曲折前進。(2分) 論述:近代中國人民追求民主的過程,是與救亡圖存在一起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在維新變法中學習日、俄的君主立憲制,提出開國會、立憲法的主張,雖然變法失敗,但這是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第一次嘗試;辛亥革命后,資產階級革命派學習歐美制度,成立南京臨時政府,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了主權在民原則;宋教仁組建國民黨參與政黨政治,用生命推動民主政治進程;之后為了反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孫中山又發動了維護民主的“二次革命”“護國運動”。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瑞金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蘇維埃體制是新型民主的雛形;1954年,新中國第一屆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國家的一切屬于人民,人民通過“人大”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發展了民主政治;1982年憲法又進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九十年代基層民主建設的成果不斷,這一切都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8分)總之,我國民主制度的發展經歷了由盲目照搬、學習借鑒西方到逐漸結合自身國情,最終經過漫長的積累建立起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過程,漫長積累造就了民主成果。(2分)19.【答案】(12分)(1)特點:歐美現代化樣板;或現代非現代劃分等。(2分,任答一點2分) 原因:角度1:兩極格局、冷戰、占領意識形態高度。角度2:美國全球霸權戰略,服從歐美利益。(2分,任答一個角度2分) (2)示例特色: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2分)闡述:①新中國成立后,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2分)②改革開放以來,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發揮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多邊外交,對世界和平與發展 作出了重大貢獻。(2分)結論: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不僅自身發展,而且愿意以合作共贏的理念加強國際合作,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中國不僅靠自身的艱苦奮斗發展,而且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走國強必霸的老路。(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